1

以南宋当时的情况,确实没有翻盘的机会。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

天时,是指时令和气候,南宋和蒙古在一片蓝天下,天时是公平的,对双方一样。地利,指的是有利地形条件。蒙古绕道大理,避开了长江天险,南宋地形优势不在。这样,南宋和蒙古天时地利都一样,不用考虑,人和成了决定性因素。

我们看南宋和蒙古的人和,即军队的战斗力。

南宋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兵源成分复杂,有农民、难民、无赖、乞丐等,参加军队主要是为了吃饭,军事素养不高。骑兵相对较少,战马质量不高,骑兵战术素养差。

蒙古军队以骑兵为主,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民风彪悍,弓马娴熟,军队战斗力强。

当柔弱的南宋军队遇到彪悍的蒙古军队,结果可想而知。南宋外无救兵,内部人心浮动,蒙古军队一部分在欧洲征战,如果回来参加战斗,南宋会更迅速灭亡。

人和是南宋和蒙古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在军队战斗力方面南宋不如蒙古军队。南宋想翻盘赢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最佳贡献者
2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一提到蒙古很多人总会把他与其他草原游牧民族同等认为,觉得是落后,荒蛮,未接触过先进文化。其实并不是这样。蒙古帝国在与宋全面开战前除了中原文化外还接触到许多西域先进文明,并且在与宋作战的过程中不停吸取了很多异族文化并不断吸取“养份”,例如“回回炮”之类的工程机械(其实就是抛石机),全身铠甲,金属箭头,具装重骑兵等先进军事技术,并非传统意义上以轻骑兵为主的“游击队”,而是拥有相当数量重步兵和具装重骑兵以及工程机械的“钢铁洪流”,作战能力非常强。

另外,游牧民族的部族制度非常利于作战,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全民皆兵。而且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离不开骑马与射箭,几岁的孩子都可以熟练的骑马打猎,因此蒙古有很庞大的“预备役”可以随时补充进军队。而南宋主要以农业为主,想让抡锄头的农民变成拿刀的士兵是需要训练的,因此兵源基础薄弱。

蒙古当时陆续灭掉了大理,金,西夏等国,对南宋完成包围,南宋以没有任何“外援”可求。

南宋内部高度腐败,结党营私,排挤忠良,不再有诸如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拒敌。因此面对已经肆虐大半欧洲的蒙古铁蹄很难抗衡。如果是普通的游牧民族,利用坚固城池和弓弩等远程机械可以抵抗,但是蒙古军队已经拥有了“回回炮”这样的工程机械,且长江以北沦陷后水战优势也随时间推移丧失,南宋被灭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3

除非是开启工业革命,否则南宋没希望。

蒙古占领了半个亚欧大陆,其生产力水平不亚于南宋,而资源远迈南宋,又有骑兵优势,南宋无力回天。

蒙古帝国接触到许多西域先进文明,并且在与宋作战的过程中不停吸取了很多异族文化并不断吸取“养份”。

另外,游牧民族的部族制度非常利于作战,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全民皆兵。而且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离不开骑马与射箭,因此蒙古有很庞大的“预备役”可以随时补充进军队。而南宋主要以农业为主,想让抡锄头的农民变成拿刀的士兵是需要训练的。

蒙古当时陆续灭掉了大理,金,西夏等国,对南宋完成包围,南宋以没有任何“外援”可求。

4

宋蒙战争爆发后,南宋在四川、京湖、两淮三大战区的数千里战线上依靠长江、汉水、淮水,借山河之险令蒙古人处处碰壁。蒙古铁骑长期被宋军挡在防线外面。如果南宋能够君明臣贤,维系冮山绝对不成问题。可惜南宋末年君主昏庸奸相误国,导致襄、樊被围五年而无法解围,丁家洲大战宋元主力决战之际还在妄图求和。

或许是因为南宋是个偏安政权,我们对南宋的第一印象就是似乎非常“弱”。但是令人吃惊的是,看似弱不禁风的南宋,竟然能够抵抗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数十年。蒙古与南宋的战争,从1235年至1279年共经历了45年,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窝阔台的全线出击、蒙哥的三路攻宋和忽必烈灭宋阶段。

公元1235-1241年(蒙古窝阔台汗七年至十三年、宋端平二年至淳祐元年)宋蒙第一阶段战争,历时七年。蒙古无明确的主攻方向,兵力分散,深入江淮河网以及巴蜀山地,不利于骑兵发挥优势,又缺乏水军参与作战,所以蒙古未能快速灭宋。

端平二年(1235),蒙古大军在第二次西征的同时,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西路军由皇子阔端、都元帅达海绀卜等统率,汉军万户刘黑马等从征,进取四川。攻占了利州、成都、潼川三路;东路军由皇子阔出、诸王口温不花(别里古台子)、国王塔思等统率,汉军万户史天泽等从征。连破襄阳、随州、郢州及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南宋的整条京湖防线千疮百孔。在此危急时刻,镇守黄州(湖北黄冈)的孟珙临危受命,在蕲州、江陵等地击退蒙军的进攻,守住了江陵防线。

嘉熙元年(1237)十月,蒙古宗王口温不花、万户张柔大举入侵,抵达南宋在淮西的重要门户光州(州治今改名潢川),在蒙军的围攻下十一月光州陷落。光州的失陷,使南宋的淮西门户大开, 蒙古军随即分四路出击。塔思率部向东南推进策应口温不花,史天泽向西南推进克随、复二州。口温不花亲自向南推进,蕲州(今湖北蕲春)、舒州(今江西潜山)守臣相继逃跑,于是蒙军得以将俘获的光、蕲、舒三州的攻城器具会师于黄州。孟珙先大破蒙古水军,然后坚守数月,蒙古大军尝试了炮击、挖地道、强攻等多种方式却始终无法攻破城池。蒙古军一直进攻到1238年春天,参与攻城的部队中战死、冻死和逃兵已经达到十之七八,士气低落。而黄州城“备御甚坚,矢石如雨”,军民战斗不息,未尝稍却。由于另一路攻打安丰的蒙古军在名将杜杲的抵御下也占不到便宜,蒙古军最后撤围而去。孟珙则因此战升任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孟珙趁势追击,三战三捷,收复襄阳。

嘉熙四年(1240),蒙军在邓州等地伐木造船,孟珙一改宋军直面蒙军时的防御态势,主动出击,发动了邓穰之战,攻破了顺阳(今河南淅川)、蔡州(今河南汝南),焚毁了蒙军积聚的全部造船。

当京湖战局有所缓解后,孟珙又奉命紧急驰援岌岌可危的上游四川战场。孟珙的军事防御体系部署得当,环环相扣,遥相呼应。,蒙古军用自己血肉的脑袋硬生生往孟珙的铜墙铁壁上撞。撞了一头大包以后觉得即没劲又很疼。孟珙凭借杰出的战功获得了宋廷的高度认可,并且承担了建立四川防御体系的重任。经过孟珙大力整顿,以及两年后新任四川制置使余玠的治理,四川战局焕然一新,恢复战斗力的宋军一直坚持到宋亡数年后。不久后,孟珙进封汉东郡侯爵,兼任京湖安抚制置使,统领长江上游、中游的防务,正式成为南宋两个战区的主帅。纵宋朝300余年,没有任何一个武将能达到他的职权。

公元1253-1259年(蒙古蒙哥汗三年至九年、宋宝佑元年至开庆元年)蒙宋第二阶段战争,历时七年。蒙古蒙哥汗采取战略大迂回策略,但远征大理的成功实际上并没有如预想的那般可以加速南宋的覆灭,由于云南一带地形太过复杂,此后的战争进程中云南的蒙古军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蒙古军主力入四川,深山重险,不利于发挥骑兵优势,对钓鱼城久攻不克终至失败。

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之后,其子贵由继承汗位,期间也曾率军攻打四川,也以失败告终。三年之后,贵由去世。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长子蒙哥成为蒙古大汗。1252年(蒙古宪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七月,蒙哥汗采纳其弟忽必烈建策,决定避开宋军主要防线,进兵大理国,借西南人力物力,形成迂回攻宋之势。九月,忽必烈奉命带领大将兀良合台等率军十万人,誓师启程。1253年(蒙古宪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夏,忽必烈率大军出萧关(今宁夏同心南),经六盘山集结于临洮(今甘肃),练兵备战。同时,蒙哥命便宜都总帅汪德臣率军入蜀,抵嘉定(四川乐山),配合忽必烈行动。忽必烈取道吐蕃,充分发挥蒙古骑兵的特长,挥军直入数千里,沿途招抚吐蕃首领、喇嘛,深远迂回攻占大理国。1254年(蒙古宪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秋,兀良合台率军攻占押赤城(今昆明),俘降段兴智,继以段氏领所部兵2万为先锋,攻克未附城寨,占领大理全境。大理灭亡,南宋失去西南方向的屏障。

宝祐六年(1258),蒙古兵分北、中、南三路大举攻宋:北路由忽必烈率领,攻击鄂州(武汉),由塔察儿、李壇等分兵攻两淮;南路由兀良合台从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直趋长沙;中路由蒙哥率领南下四川,直趋重庆;。三路大军计划在鄂州(武汉)会合,然后顺江东进,直取临安,一举灭亡南宋。 蒙哥主力尽管席卷四川大部,但却在合州钓鱼城下陷入困境,坚固的钓鱼城成为了蒙哥一生都无法迈过的门坎。历时五个月未克, 蒙古军疫病流行,士气大减。开庆元年(1259)7月, 蒙哥亲临现场指挥攻城时,身中飞石,后卒于军中,攻蜀 蒙古军遂撤围北归。蒙哥的逝世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由于蒙哥没有留下传位诏令,为争夺汗位导致蒙古帝国陷入分裂,也导致旭烈兀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西征被迫停止。小小的钓鱼城,居然成为了改变世界的中心。

同年八月,忽必烈率军渡过淮河,攻破大胜关(今河南罗山县南), 南宋戍兵多遁逃。 忽必烈率军直抵江北岸。九月初一, 忽必烈在得知蒙哥死讯,仍率军南攻,破宋军10万人的阻截,渡过长江。初九,围攻 鄂州。由于守城军民坚决抵抗, 南宋援军集至,蒙古军攻城两月未下。闰十一月初二,忽必烈得妻密信,欲北归争汗位。昏庸的宋军统帅贾似道,不但不乘机击败蒙古军,反而以割江为界,岁奉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向忽必烈请降。 忽必烈未置可否,即率军北归。时自大理北进的兀良合台军正围潭州(今长沙),忽必烈遣 铁迈赤率精兵千人,铁骑3000,接应兀良合台军。次年正月,兀良合台率军于浒 黄州渡浮桥北还。贾似道乘机命 夏贵以舟师截击其后队700人,谎报大捷,蒙哥攻宋至此休战。

公元1268-1279年(元朝至元五年至至元十六年,宋咸淳四年至祥兴二年)蒙宋第三阶段战争,历时十二年。忽必烈经过反复权衡,认识到进攻宋廷,先取襄阳,再由汉水入长江,直捣临安,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灭宋方略。“攻蜀不如攻襄,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可唾手下也”。

忽必烈采纳了降将刘整的献策,调整了几十年来的攻宋方略,集中兵力首先攻占襄、樊。这是一次关键性的主攻方向的调整,它是两代人经过多次流血牺牲才换来的一种正确决策。但此时的襄、樊二城也不是那么容易攻打的,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襄阳才最终落入元军手中。 在襄阳之战时,宋军巧妙的应用了地形优势,成功的阻止了蒙古军的投石兵器的猛烈攻击。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专家,改进了投石兵器的攻击距离和准确率,顺利的攻下了樊城,襄阳苦于后无援兵,内无粮草,宣布投降。此战是兵器改革的奇迹,也是汉族人民对抗侵略的奇迹。襄阳沦陷,南宋的的北边门户被彻底打开。1271年忽必烈称帝,正式建国号大元,1272年建都于燕京(今北京)。至元十一年(1274)三月,忽必烈以伯颜、史天泽并为荆湖行省左丞相,阿术为平章政事,阿里海牙为右丞,吕文焕为参知政事,合丹为淮西行省左丞相,刘整为左丞,塔出、董文炳为参知政事,共同承担南下灭宋大任。史天泽认为这种安排是用人不专,向忽必烈建议说:“今大师方兴,荆湖、淮西各置行省,势位既不相下,号令必不能一,后当败事。”忽必烈采纳了史天泽的意见,下令将淮西行中书省改为行枢密院,将灭宋大权集中到伯颜手中。至元十一年(1274)九月,伯颜督率诸军至襄阳,兵分三路大举攻宋:伯颜与阿术统领右路军主力,陆路以武秀为先锋,水军以吕文焕为先锋,由襄阳入汉水过长江。左路军由诸王合丹统领,以刘整为先锋,由淮西取道扬州而进。又令阿塔海、董文炳率领一路大军自淮西正阳直逼安庆,以为呼应。各路大军均受伯颜节制。伯颜率水、步军10余万,以宋降将吕文焕为先锋,沿长江东进。宋沿江诸将,多为吕氏旧部,及元军至,皆望风归降。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年,宋摄政太皇太后谢道清,急令丞相贾似道督师抗元,督诸路军13万,战舰2500艘,出师西上迎战元军。贾似道至芜湖(今属安徽)后,非但不积极部署御敌,反而先遣返元军战俘,并向元伯颜乞和,遭拒绝后,方令步军指挥使孙虎臣将精兵7万列阵于丁家洲之长江两岸,命淮西安抚制置使夏贵以战舰2500艘横亘江中,自率后军驻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阻止元军东下。初六,伯颜率军至池州(今安徽贵池),都统制张林以城降。十六日,伯颜率军进至丁家洲,与宋军相距数里。见宋军阵势,伯颜度寡不敌众,当以计胜。乃召诸将授以方略,令军中作大筏数十个,上置柴草,佯言将焚烧宋舟,使宋军昼夜严备而兵疲。二十一日,伯颜督步骑军沿江两岸进攻,令战船同步骑军合力向宋军冲击,并以巨炮轰击孙虎臣军。宋前锋将姜才方与元军接战,孙虎臣竟弃阵先遁,诸军遂溃。元平章政事阿术率战船数千艘,乘风急进,突入宋阵,横击宋舰。夏贵恐贾似道督师获胜,而受责于鄂州之败,不战而逃,贾似道闻之,惊愕失措,急忙鸣金收兵,乘船逃往扬州(今属江苏)。宋军失去指挥,溃军蔽江而下。阿术督舟师追击,并登舟掌舵冲宋船,以小旗指挥何玮、李庭等将并舟追击,伯颜令步骑左右夹击,追杀150余里。宋军死伤甚众,战舰多沉没,元军获大批军资器械,乘胜东进。

丁家洲大战是伯颜渡江后与宋朝丞相所率禁军的一场决战,此战的胜负直接关系宋元双方的命运。宋军的全线崩溃,充分反映了宋朝将帅的无能和军队的不堪一击。从此,元军横扫千军如卷席,宋军则一蹶不振,节节败退,宋朝灭亡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了。

至元十二年(1275)七月,宋将张世杰与刘师勇、孙虎臣等集中了十余万水陆大军,上万艘战船,列阵于镇江焦山江面,想利用此处江面较窄便于阻止水军的优势,与元军决战,企图挽回败局。阿术亲登石公山观察敌情,他发现:宋军战船10只连在一起,停于江中,并宣称,非有号令,不得起航,示以必死。阿术回到中军营帐,与伯颜、张弘范、董文炳、吕文焕、李庭、解汝辑、刘国杰等商量对策。张世杰本是张弘范的父亲张柔的部下,张柔曾对张弘范说:陆战乃世杰之长,水战乃其所短。

阿术说:“可烧而走也。”

张世杰铁锁战船犯了兵家大忌,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宋军接连被元军打败,常言说“兵败如山倒”,为了防止部下临阵逃亡,铁锁战船,示以必死,倒也有韩信背水一战之意。

伯颜和诸将同意阿术的意见,决定火烧战船。

伯颜指挥全军,组织了1000名善射者,乘坐几艘巨舰,分两翼夹射,火箭、火舟齐发。阿术亲临前敌,居中指挥,合势进战。继以火矢,宋军篷樯俱焚,烟炎蔽江。吕文焕、解汝辑、邢德立、张志等水军将领,指挥部下猛冲猛杀。宋军在张世杰、孙虎臣、刘师勇的指挥下,既不能后退,干脆舍命死战。战斗异常激烈。张弘范、李庭、董文炳等率步兵、骑兵在两岸夹攻。宋军无路可逃,多赴江而死。张世杰率残部奔岗山。阿术、吕文焕、张弘范、董文炳等挥军追击,俘获白鹞子战船700余艘。刘师勇率残部还常州,孙虎臣还真州。

经过焦山之战,南宋的水军基本被消灭,这对南宋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历史记载,“宋人自是不复能军”。

宋军再也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作战了,南宋灭亡的日子越来越近了。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投降之后,仍有一些余部在沿海一带坚抗战,最为著名的有陆秀夫、文天祥等。但南宋气数已尽,岂是几人之力可以挽回。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

5

每个王朝灭亡的时候都很惨烈,但要说最惨烈的,非南宋莫属。南宋看似仁弱,但在最后一刻,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血性。

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崖山海战,南宋输给了蒙古,君臣百姓坚决不降,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紧随其后,接着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赵昺的母亲杨太后,听闻此讯专程赴海自杀。海面上浮起一片骇人的尸体。

崖山之战的失败,导致华夏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汉文化受到沉重打击,因而有“崖山之后无华夏”的说法。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那么,南宋在面对蒙古进攻的时候,到底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呢?这得从当时“国际间”的形势说起。

北宋、南宋从来没有收复北方广大区域,例如燕云十六州,因而认真说起来不是大一统政权,北方、南方都有其它国家,

北方陆续出现的是辽国、金国、西夏,最后才是蒙古。南方则有大理国,就是《天龙八部》中的那个。西边还有一个吐蕃,但那个时候已经处于四分五裂的权力分散状态。

大理国不是南宋的威胁,北方那些却全都是,宋朝在它们的压力中艰难求存,能延续这么久还不容易。

军事上,宋朝不如辽、金,甚至打不赢本是臣属的李元昊,凭着对宋战争的节节胜利,李元昊最后得以建立起以党项人为主体的“大白高国”,也就是西夏。

但经济上,宋朝却是完全可以碾压诸国。正是靠着经济优势,宋朝先后和辽、金、西夏达成协议,每年都以巨额“岁币”的方式,用金钱买来弱势的和平。

之后雄心勃勃的成吉思汗崛起,统一草原诸部,新生的蒙古帝国立马呈现出无比强劲的吞并实力,他们将目光对准了其它国家,平衡迅速被打破。

此时辽国已被金国灭亡,蒙古的第一目标是金国。但西夏横于蒙古与金国之间,向来是金国的附庸。成吉思汗便先进攻西夏,金国本应救援西夏却坐视不理,西夏被逼到灭国的边缘,臣服蒙古反攻金国,成为蒙古的爪牙。

双方打了许多年,西夏国力尽损,不想再为蒙古卖命,一反抗就被灭了,之后蒙古继续进攻金国。

此事本应引起南宋的警惕,西夏说灭就灭了,看那架势也想灭金国,金国灭完,不就轮到自己?

有个词是唇亡齿寒,为了自身安全着想,南宋也应该联金抗蒙才对,但南宋做了百多年前宋徽宗联金灭辽一样的选择,这次是联蒙灭金。

这一方面是因为南宋和金国有大仇,被金国欺负惨了,尤其靖康之耻,是南宋君臣心中挥之不去的痛。要是联金抗蒙,显然与国仇家恨背道而驰,南宋朝廷必然要担负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

反过来联蒙灭金则是堂堂正正的报仇雪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有机会北伐灭金收复故土,士兵们都很乐意。

另一方面,成吉思汗去世前留下“联宋灭金”的战略,他的继任者积极与南宋接触。

那时南宋并不排斥蒙古,也不相信蒙古有能力统一南北,欣然结盟其背后,还有点让金国和蒙古互相消耗的厚黑想法。但南宋决策层,显然忘记了宋徽宗联金灭辽的历史教训。

可以这么说,联金抗蒙是南宋最大的翻盘机会。

金国存在,是避免南宋与蒙古骑兵直接接触的天然屏障,金国能为南宋分担来自蒙古的压力,蒙古也能帮助南宋制衡金国。

南宋最明智的做法,是直接出钱出粮,让金国出人在北方跟蒙古人死磕,陷入对耗的局面,如此三个政权形成鼎立的平衡局面,甚至南宋能在金国、蒙古两败俱伤的时候,跳出来轻松地收拾残局。

只可惜,南宋错失大好时机。

金国一灭,宋、蒙联盟立刻破灭,宋国趁蒙古大军北撤,派兵北上收复原北宋的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商丘),被蒙古军击败。至此,蒙古就对南宋开始了持续不断的进攻。

南宋最后一个翻盘机会,是在蒙哥汗命丧钓鱼城之后。

位于四川合川的钓鱼城十分坚挺,硬扛住了蒙古铁骑的轮番进攻,蒙古大汗蒙哥还被城中发射的飞矢所伤,死在了城下。他死后蒙古发生内乱,忽必烈为了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只得暂时与南宋息兵修好,全力平乱。

这对南宋来说是一个难得的休养生息时期,大可趁机发展军备,强兵固边,做好再次战争的准备。但是,南宋理宗在短暂的雄起后变得荒淫无能,国事交付小舅子贾似道。

贾似道是个奸臣,擅权专政,网罗亲信,打击陷害有功将领,弄得朝堂乌烟瘴气。等忽必烈处理好内部事务,腾出手来对付南宋时,南宋就注定了灭亡的命运。

蒙古和南宋,一个是锐意进取、兵强马壮的新兴势力,一个是官员腐败、兵备松弛的老牌政权,谁会赢答案很明显。历史不是没有给过南宋机会,但朝廷内部的腐朽,终将扛不住蒙古铁骑一波接着一波的冲杀。

6

南宋可以翻盘的机会不止一次,但是都没有被利用好。蒙古兴起以后,陆续对周边国家发动了战争。其中,南宋的抵抗表现是最激烈的。

蒙古灭西辽只用了1年,灭西夏用了21年,灭金国用了28年,灭大理国用了9年,可是灭南宋却足足用了45年之久,最后在崖山海战全歼南宋残余力量。光是为了攻陷南宋首都临安,蒙古人就用了41年的时间,期间熬死了窝阔台大汗、乃马真皇后、贵由大汗、海迷失皇后、蒙哥大汗。

不得不说,南宋的防御战打得确实好,但这改变不了南宋高层短视以及腐败的现状。第一次机会是窝阔台汗去世,第二次机会是贵由汗酗酒去世,第三次机会是蒙哥汗战死

只要蒙古军队一退,南宋高层的摇摆不定、奢靡享乐的风气立马死灰复燃。在蒙古军的强大威力下,南宋想推进中原是不可能的,但是做到长期固守长江并不是空谈。只要敖过几代,恐怕又会变成南北朝并立。

后来,元朝讨伐越南、缅甸、日本均遭大败,无一不是地理环境在作怪。

蒙古攻宋的导火索是1234年南宋发起的“端平入洛”行动,蒙古与南宋联合灭金以后,宋朝试图趁蒙古人退走的机会收复中原。结果此举被蒙古的窝阔台汗用来指责宋朝方面背盟,并发动了长达45年的宋蒙战争。

期间,蒙古多次对南宋发起进攻,均无法突破南宋的长江天堑。窝阔台汗进攻南宋江淮防线,结果损失惨重。蒙哥汗进攻南宋川蜀地区,结果遭到四川和重庆激烈抵抗,就连蒙哥汗也在重庆合川战死(钓鱼城之战)。

南宋对抗蒙古主要集中在三个点,第一是江淮防线,依托淮河水军和陆地堡垒。由于南宋首都就在临安,而江淮就是临安的唯一屏障,所以这里的防守最严密,南宋军力也最多。自始自终,蒙古都没有正面突破江淮防线。

第二是著名的荆襄防线,依托襄阳和樊城防御蒙古进攻,利用水路四通八达的优势,互为犄角。后来蒙古灭宋是从这里撕开的一条口子,而南宋高层的腐败在襄樊之战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是川蜀防线,利用四川、重庆的山地优势,阻止蒙古骑兵推进,就连蒙古的孛儿只斤?蒙哥(蒙哥汗)也在攻伐合川时战时,最后蒙古人未能从川蜀攻入南宋,“川蜀之险要,雄于天下”

最后,忽必烈听取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从荆襄地区入手,才撕开了南宋防线的口子。蒙古成功灭宋就是从荆襄地区打进去的,然后顺着长江而下,绕到了江淮防线的背后,最后直插南宋首都临安。

直到这时,南宋的川蜀防线和江淮防线都还没有崩溃。不过,临安城失陷后,江淮防线已经腹背受敌,所以最终也瓦解了。

从襄阳失守了以后,南宋就已经没什么翻盘的机会了。但在此之前,南宋一直固若金汤,有多次加固防守的机会。

蒙古人为了灭宋,用尽了所有方法,不仅先后灭掉西辽、西夏、金,还从陕西南下云南,于1253年灭掉云南的大理国,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孤立无援的南宋在这种形势下,还抵抗了20多年,不得不说宋军的防御体系已经坚固到极点了。

7

说句很多朋友不喜欢的话:“南宋在面对蒙古的时候,毫无胜算。”

古往今来,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主要有三个方面:军队战斗力、战略国策以及后勤补给。

先谈谈战斗力方面,在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有两大兵种:步兵和骑兵,而步兵和骑兵中又夹杂有弓兵,弓箭手、弩兵以及轻骑兵等等。步兵相比于骑兵有着很大的劣势,骑兵飞快的速度和强大的冲击力在进攻时可以说无坚不摧、无往不利。

相对而言,步兵由于其速度方面的劣势导致其更侧重于防守。以两宋时期的天下格局来说,北宋周边强敌环伺,西夏、辽、金以及蒙古都是游牧政权,强大的骑兵是其最显著优势,而两宋步兵虽然装备精良、火器足备,但面对游牧骑兵只能防守而无法反击。

战略方面,两宋王朝历来是“重文轻武”、“文官掌兵”以及偏安一隅,而游牧民族则是尚武好战。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骨子里就带有强大的好斗细胞和征服欲望。

最后一点:后勤保障。游牧骑兵大多以轻骑兵为主,而且是以战养战、以兵养兵,骑兵在战场上通过抢劫和俘获来获得充足补给。两宋步兵则需要国家粮草辎重的运送和配发,一旦前方战事吃紧,后方补给被骚扰,必然会影响全局。

举个例子,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数次北伐,甚至御驾亲征,史称“雍熙北伐”。这场战争中,北宋名将曹彬、杨业等人一度推进到辽国腹地,但就是由于步兵的缓慢机动性导致前功尽弃,不得已而打道回府。

所以说,没有优良马场、没有强大骑兵的南宋步兵面对比金、辽更加强横的蒙古骑兵,失败是早已注定的结局,只有防守多久的问题。

8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1127年,宋代赵氏亲王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偏安一隅的政权,史称南宋。在这个朝代,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入南方,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只要提起它的政治、军事就会让人唏嘘不已!但是不得不说,南宋在对抗蒙古军队的时间上还是挺长的,从1234年蒙古灭掉金国算起,到1279年南宋的灭亡,经历了45年,将近半个世纪,说明南宋还是有很大的韧性。不管怎么说,回到主题,在南宋后期面对蒙古的迅猛进攻,它是没有机会翻盘的。

首先,南宋的政治比起北宋而言还是差了很多,没有出现强有力的政治家,比如司马光、宋神宗赵顼那样的人。另外,普通民众的生活的也处于水生火热当中。自南宋建立以后,土地兼并的事实就不断发生,张俊是当时的大官儿,他每年收到的租米就有60万斛。南宋时期,一觝米大概有五斗,可见其对普通民众的剥削之残酷。

另外,南宋的农民反抗运动比北宋时期多出好几倍,这些起义者包括军人、茶贩子和盐贩子等等。起义发动的地点大多是几省交界之处,例如江西的赣州、福建的汀州(今福建长汀)。这些地方的起义对当地的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为了镇压这些起义,也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国家是很大的伤害。

南宋没有翻盘的原因不在于南宋没有爱国人士,南宋一朝也出现了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一大批拼死抵抗蒙古军的人。遇到当时那样的政治环境,就是“战神”韩信来了也救不了南宋。南宋后期,宋理宗赵昀算是在位期间最长的皇帝,可是他在位时期,奸臣史弥远一直把持着朝政。史弥远去世后,虽然理宗有过革新的想法。但是,此时的南宋王朝就像是病入膏肓的老人一样了,谁也开不了治病的药方。

结语

南宋王朝,于1127年建立,1279年被蒙古军队所灭,历七世九帝,享国153年。它的灭亡从一定角度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帝国内部已经滥的一塌糊涂。而此时的蒙古政权,正处于上升时期,它的军事和领袖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搭配之一,拿下南宋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从影响力上来讲,说起赵匡胤可能欧洲人知道的不多,但是提起成吉思汗,欧洲人不知道的就很少了。

9

谢谢提问,南宋其实已经抵抗了40年,我觉得已经够牛了,却还是没有一点机会翻盘。

先不谈蒙古攻打南宋,可以先看蒙古攻打世界的路线

蒙古帝国西征,是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 ,将蒙古帝国的铁蹄遍及欧亚广大地区,陆地面积占了世界二分之一。

蒙古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军与花剌子模国进行的一场战争,征伐对象和路线在西亚。班师凯旋途中,尝试从河西走廊一举灭掉西夏,由于西夏的顽强抵抗,直到1227灭亡西夏,后面立即发动灭亡金朝战争,1234年,金哀宗自杀,尸体被蒙古和南宋劈成两半,金朝灭亡,这样南宋北方全部落入蒙古帝国之手。

随后蒙古帝国开始着手攻打南宋和欧洲,差不多同时进行,记住这是同时开始,1236年,阔端皇子带领蒙古,土蕃,回回等联军号称50万大军进攻四川,随后攻入成都,屠蜀。

对欧洲发动战争,由每个王的长子带队,并有老将速不台坐镇,把欧洲联军杀的魂飞魄散。

蒙古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元太宗七年至十五年(1235—1242年)窝阔台汗遣拔都等诸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诸国的战争,并由窝阔台病逝而结束,此时蒙古的版图,东到东海,西到多瑙河,西南到中亚,往北到天寒地冻的北极,下一步只剩下南宋和中东。南宋有点孤独。

每次蒙古大汗病逝都会延缓帝国进攻的步伐,在拔都的支持下,蒙哥成为蒙古帝国第四任大汗,随即让弟弟旭烈兀西征和弟弟忽必烈攻打大理,几乎同时开始。

蒙古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元宪宗二年至世祖中统元年(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10万大军攻波斯的战争。一路上攻城拔寨,灭亡了500多年阿巴斯王朝,把末代皇帝裹在地毯里用马活活踩死。1259年蒙哥攻打合川钓鱼城,被炮火攻击不治身亡。随后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争夺大汗之位,但是蒙古帝国大部分精锐在忽必烈手中,忽必烈采取宰相伯颜的意见,全力攻打南宋。

1260年后,你看看世界地图,现在看过来,蒙古征服了全世界,地图上只剩下南宋,从战略上对南宋已经实现了包围,根本无力逃脱,现在看南宋坚持那么多年有多牛逼吧。

唯一机会除非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内战两败俱伤,且是伤了元气的那种,可是人家蒙古也不是傻子,如果是你,给你南宋那么大地方,你面对蒙古四面合围攻击,估计也守不住。








10

能,但因为南宋朝廷腐败、奸臣当道,杀害忠良,结果自掘坟墓,活该灭亡!

本来元宪宗蒙哥战死钓鱼城下,使元朝一度丧失了吞灭南宋的信心。但宋朝降将刘整的规划和建议下之下,提出“欲灭南宋,先取襄阳”的关键战略,提出屯兵、厚储积的图宋大计,使元朝的进攻方向由长江上游的四川转为长江流域中游的襄阳,敲响了宋朝灭亡的丧钟!

元世祖世祖曰:“朕意决矣!”,同意了刘整的战略,进攻襄阳,坚定了灭宋信心。

刘整(1212—1275),字武仲,原金国邓州穰城(今河南邓州市)人,宋末元初著名将领,元朝水军的创始人之一。

金末时,刘整投奔南宋,隶属于南宋名臣赵方麾下,屡立战功,提拔为驻守南宋西区边防四川的一员猛将。

刘整居功自傲,桀骜不驯,遭到其他宋室南方将领吕文德、夏贵、高达、王坚等人的嫉恨。

吕文德打压刘整,刘整出谋划策则被否定,功劳被隐瞒不发,甚至吕文德与俞兴勾结,打算诬告迫害刘整。

刘整得知消息后,惊恐不安,派人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向朝廷上诉。

但看重他的上级江万载等都已辞职,所以投诉无门。而且刘整当他看到名将向士璧、曹世雄均被奸相贾似道逼死后,对南宋“益危不自保”,对南宋朝廷由心灰意冷,转为憎恨暗,中与蒙古联络。

元中统二年(1261年)六月,刘整降元,毅然率领部众以泸州全区辖境投降元廷,受元帝忽必烈册封为潼川汉军都元帅。

泸州成为元朝的地盘,使得南宋在长江上游的四川防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刘整降元后,多次大败宋军。

宋理宗听说刘整降元,勃然大怒,命俞兴讨伐刘整。刘整散尽家财发给兵卒,击败了俞兴。

中统四年(1263年)五月,宋将高达、温和进攻成都成都,刘整受命驰援。宋兵听闻刘整“赛存孝”的威名,不战而提高。

宋军又准备攻打潼川,结果被刘整击败于锦江。

至元六年(1269年)六月,擒都统唐永坚

刘整降元后,为了攻伐宋朝,尤其是在水路与宋朝一争高下,大力训练水师。

至元七年(1270年),造船五千艘,操练水军七万人。

从此以后,元朝在水军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南宋水军,南宋再战场上再也没有优势。


元世祖忽必烈发动襄樊之战前,为争取南宋民心,发布了《下江南檄》。檄文中列举了南宋权臣贾似道种种罪过,指责南宋的通货膨胀危害人民的苛政。

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令刘整、阿术兵困襄阳和樊城(今湖北襄阳市)。

第二年,忽必烈又派丞相史天泽助战。蒙古军在襄阳、樊城二城四周修筑城围,并封锁汉水,多次打退南宋援军。

长期的围困,襄、樊粮饷断绝,而与此同时临安的宋度宗和贾似道却依旧终日淫乐。

南宋5年8次15万水兵企图救援襄樊,但都被元军打败。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元军使用先进的回回炮攻城,樊城破。

襄阳宋将吕文焕为免元军屠城,在元军保证不屠杀后开城投降。

襄阳和樊城这两个城市的失守,使元军得以越过长江,导致南宋的最终灭亡。

1274年,蒙古军队集兵襄阳,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到1276年攻下宋都临安,尔后又用3年的时间,占领了整个南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