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战争爆发后,南宋在四川、京湖、两淮三大战区的数千里战线上依靠长江、汉水、淮水,借山河之险令蒙古人处处碰壁。蒙古铁骑长期被宋军挡在防线外面。如果南宋能够君明臣贤,维系冮山绝对不成问题。可惜南宋末年君主昏庸奸相误国,导致襄、樊被围五年而无法解围,丁家洲大战宋元主力决战之际还在妄图求和。
或许是因为南宋是个偏安政权,我们对南宋的第一印象就是似乎非常“弱”。但是令人吃惊的是,看似弱不禁风的南宋,竟然能够抵抗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数十年。蒙古与南宋的战争,从1235年至1279年共经历了45年,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窝阔台的全线出击、蒙哥的三路攻宋和忽必烈灭宋阶段。
公元1235-1241年(蒙古窝阔台汗七年至十三年、宋端平二年至淳祐元年)宋蒙第一阶段战争,历时七年。蒙古无明确的主攻方向,兵力分散,深入江淮河网以及巴蜀山地,不利于骑兵发挥优势,又缺乏水军参与作战,所以蒙古未能快速灭宋。
端平二年(1235),蒙古大军在第二次西征的同时,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西路军由皇子阔端、都元帅达海绀卜等统率,汉军万户刘黑马等从征,进取四川。攻占了利州、成都、潼川三路;东路军由皇子阔出、诸王口温不花(别里古台子)、国王塔思等统率,汉军万户史天泽等从征。连破襄阳、随州、郢州及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南宋的整条京湖防线千疮百孔。在此危急时刻,镇守黄州(湖北黄冈)的孟珙临危受命,在蕲州、江陵等地击退蒙军的进攻,守住了江陵防线。
嘉熙元年(1237)十月,蒙古宗王口温不花、万户张柔大举入侵,抵达南宋在淮西的重要门户光州(州治今改名潢川),在蒙军的围攻下十一月光州陷落。光州的失陷,使南宋的淮西门户大开, 蒙古军随即分四路出击。塔思率部向东南推进策应口温不花,史天泽向西南推进克随、复二州。口温不花亲自向南推进,蕲州(今湖北蕲春)、舒州(今江西潜山)守臣相继逃跑,于是蒙军得以将俘获的光、蕲、舒三州的攻城器具会师于黄州。孟珙先大破蒙古水军,然后坚守数月,蒙古大军尝试了炮击、挖地道、强攻等多种方式却始终无法攻破城池。蒙古军一直进攻到1238年春天,参与攻城的部队中战死、冻死和逃兵已经达到十之七八,士气低落。而黄州城“备御甚坚,矢石如雨”,军民战斗不息,未尝稍却。由于另一路攻打安丰的蒙古军在名将杜杲的抵御下也占不到便宜,蒙古军最后撤围而去。孟珙则因此战升任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孟珙趁势追击,三战三捷,收复襄阳。
嘉熙四年(1240),蒙军在邓州等地伐木造船,孟珙一改宋军直面蒙军时的防御态势,主动出击,发动了邓穰之战,攻破了顺阳(今河南淅川)、蔡州(今河南汝南),焚毁了蒙军积聚的全部造船。
当京湖战局有所缓解后,孟珙又奉命紧急驰援岌岌可危的上游四川战场。孟珙的军事防御体系部署得当,环环相扣,遥相呼应。,蒙古军用自己血肉的脑袋硬生生往孟珙的铜墙铁壁上撞。撞了一头大包以后觉得即没劲又很疼。孟珙凭借杰出的战功获得了宋廷的高度认可,并且承担了建立四川防御体系的重任。经过孟珙大力整顿,以及两年后新任四川制置使余玠的治理,四川战局焕然一新,恢复战斗力的宋军一直坚持到宋亡数年后。不久后,孟珙进封汉东郡侯爵,兼任京湖安抚制置使,统领长江上游、中游的防务,正式成为南宋两个战区的主帅。纵宋朝300余年,没有任何一个武将能达到他的职权。
公元1253-1259年(蒙古蒙哥汗三年至九年、宋宝佑元年至开庆元年)蒙宋第二阶段战争,历时七年。蒙古蒙哥汗采取战略大迂回策略,但远征大理的成功实际上并没有如预想的那般可以加速南宋的覆灭,由于云南一带地形太过复杂,此后的战争进程中云南的蒙古军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蒙古军主力入四川,深山重险,不利于发挥骑兵优势,对钓鱼城久攻不克终至失败。
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之后,其子贵由继承汗位,期间也曾率军攻打四川,也以失败告终。三年之后,贵由去世。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长子蒙哥成为蒙古大汗。1252年(蒙古宪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七月,蒙哥汗采纳其弟忽必烈建策,决定避开宋军主要防线,进兵大理国,借西南人力物力,形成迂回攻宋之势。九月,忽必烈奉命带领大将兀良合台等率军十万人,誓师启程。1253年(蒙古宪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夏,忽必烈率大军出萧关(今宁夏同心南),经六盘山集结于临洮(今甘肃),练兵备战。同时,蒙哥命便宜都总帅汪德臣率军入蜀,抵嘉定(四川乐山),配合忽必烈行动。忽必烈取道吐蕃,充分发挥蒙古骑兵的特长,挥军直入数千里,沿途招抚吐蕃首领、喇嘛,深远迂回攻占大理国。1254年(蒙古宪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秋,兀良合台率军攻占押赤城(今昆明),俘降段兴智,继以段氏领所部兵2万为先锋,攻克未附城寨,占领大理全境。大理灭亡,南宋失去西南方向的屏障。
宝祐六年(1258),蒙古兵分北、中、南三路大举攻宋:北路由忽必烈率领,攻击鄂州(武汉),由塔察儿、李壇等分兵攻两淮;南路由兀良合台从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直趋长沙;中路由蒙哥率领南下四川,直趋重庆;。三路大军计划在鄂州(武汉)会合,然后顺江东进,直取临安,一举灭亡南宋。 蒙哥主力尽管席卷四川大部,但却在合州钓鱼城下陷入困境,坚固的钓鱼城成为了蒙哥一生都无法迈过的门坎。历时五个月未克, 蒙古军疫病流行,士气大减。开庆元年(1259)7月, 蒙哥亲临现场指挥攻城时,身中飞石,后卒于军中,攻蜀 蒙古军遂撤围北归。蒙哥的逝世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由于蒙哥没有留下传位诏令,为争夺汗位导致蒙古帝国陷入分裂,也导致旭烈兀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西征被迫停止。小小的钓鱼城,居然成为了改变世界的中心。
同年八月,忽必烈率军渡过淮河,攻破大胜关(今河南罗山县南), 南宋戍兵多遁逃。 忽必烈率军直抵江北岸。九月初一, 忽必烈在得知蒙哥死讯,仍率军南攻,破宋军10万人的阻截,渡过长江。初九,围攻 鄂州。由于守城军民坚决抵抗, 南宋援军集至,蒙古军攻城两月未下。闰十一月初二,忽必烈得妻密信,欲北归争汗位。昏庸的宋军统帅贾似道,不但不乘机击败蒙古军,反而以割江为界,岁奉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向忽必烈请降。 忽必烈未置可否,即率军北归。时自大理北进的兀良合台军正围潭州(今长沙),忽必烈遣 铁迈赤率精兵千人,铁骑3000,接应兀良合台军。次年正月,兀良合台率军于浒 黄州渡浮桥北还。贾似道乘机命 夏贵以舟师截击其后队700人,谎报大捷,蒙哥攻宋至此休战。
公元1268-1279年(元朝至元五年至至元十六年,宋咸淳四年至祥兴二年)蒙宋第三阶段战争,历时十二年。忽必烈经过反复权衡,认识到进攻宋廷,先取襄阳,再由汉水入长江,直捣临安,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灭宋方略。“攻蜀不如攻襄,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可唾手下也”。
忽必烈采纳了降将刘整的献策,调整了几十年来的攻宋方略,集中兵力首先攻占襄、樊。这是一次关键性的主攻方向的调整,它是两代人经过多次流血牺牲才换来的一种正确决策。但此时的襄、樊二城也不是那么容易攻打的,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襄阳才最终落入元军手中。 在襄阳之战时,宋军巧妙的应用了地形优势,成功的阻止了蒙古军的投石兵器的猛烈攻击。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专家,改进了投石兵器的攻击距离和准确率,顺利的攻下了樊城,襄阳苦于后无援兵,内无粮草,宣布投降。此战是兵器改革的奇迹,也是汉族人民对抗侵略的奇迹。襄阳沦陷,南宋的的北边门户被彻底打开。1271年忽必烈称帝,正式建国号大元,1272年建都于燕京(今北京)。至元十一年(1274)三月,忽必烈以伯颜、史天泽并为荆湖行省左丞相,阿术为平章政事,阿里海牙为右丞,吕文焕为参知政事,合丹为淮西行省左丞相,刘整为左丞,塔出、董文炳为参知政事,共同承担南下灭宋大任。史天泽认为这种安排是用人不专,向忽必烈建议说:“今大师方兴,荆湖、淮西各置行省,势位既不相下,号令必不能一,后当败事。”忽必烈采纳了史天泽的意见,下令将淮西行中书省改为行枢密院,将灭宋大权集中到伯颜手中。至元十一年(1274)九月,伯颜督率诸军至襄阳,兵分三路大举攻宋:伯颜与阿术统领右路军主力,陆路以武秀为先锋,水军以吕文焕为先锋,由襄阳入汉水过长江。左路军由诸王合丹统领,以刘整为先锋,由淮西取道扬州而进。又令阿塔海、董文炳率领一路大军自淮西正阳直逼安庆,以为呼应。各路大军均受伯颜节制。伯颜率水、步军10余万,以宋降将吕文焕为先锋,沿长江东进。宋沿江诸将,多为吕氏旧部,及元军至,皆望风归降。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年,宋摄政太皇太后谢道清,急令丞相贾似道督师抗元,督诸路军13万,战舰2500艘,出师西上迎战元军。贾似道至芜湖(今属安徽)后,非但不积极部署御敌,反而先遣返元军战俘,并向元伯颜乞和,遭拒绝后,方令步军指挥使孙虎臣将精兵7万列阵于丁家洲之长江两岸,命淮西安抚制置使夏贵以战舰2500艘横亘江中,自率后军驻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阻止元军东下。初六,伯颜率军至池州(今安徽贵池),都统制张林以城降。十六日,伯颜率军进至丁家洲,与宋军相距数里。见宋军阵势,伯颜度寡不敌众,当以计胜。乃召诸将授以方略,令军中作大筏数十个,上置柴草,佯言将焚烧宋舟,使宋军昼夜严备而兵疲。二十一日,伯颜督步骑军沿江两岸进攻,令战船同步骑军合力向宋军冲击,并以巨炮轰击孙虎臣军。宋前锋将姜才方与元军接战,孙虎臣竟弃阵先遁,诸军遂溃。元平章政事阿术率战船数千艘,乘风急进,突入宋阵,横击宋舰。夏贵恐贾似道督师获胜,而受责于鄂州之败,不战而逃,贾似道闻之,惊愕失措,急忙鸣金收兵,乘船逃往扬州(今属江苏)。宋军失去指挥,溃军蔽江而下。阿术督舟师追击,并登舟掌舵冲宋船,以小旗指挥何玮、李庭等将并舟追击,伯颜令步骑左右夹击,追杀150余里。宋军死伤甚众,战舰多沉没,元军获大批军资器械,乘胜东进。
丁家洲大战是伯颜渡江后与宋朝丞相所率禁军的一场决战,此战的胜负直接关系宋元双方的命运。宋军的全线崩溃,充分反映了宋朝将帅的无能和军队的不堪一击。从此,元军横扫千军如卷席,宋军则一蹶不振,节节败退,宋朝灭亡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了。
至元十二年(1275)七月,宋将张世杰与刘师勇、孙虎臣等集中了十余万水陆大军,上万艘战船,列阵于镇江焦山江面,想利用此处江面较窄便于阻止水军的优势,与元军决战,企图挽回败局。阿术亲登石公山观察敌情,他发现:宋军战船10只连在一起,停于江中,并宣称,非有号令,不得起航,示以必死。阿术回到中军营帐,与伯颜、张弘范、董文炳、吕文焕、李庭、解汝辑、刘国杰等商量对策。张世杰本是张弘范的父亲张柔的部下,张柔曾对张弘范说:陆战乃世杰之长,水战乃其所短。
阿术说:“可烧而走也。”
张世杰铁锁战船犯了兵家大忌,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宋军接连被元军打败,常言说“兵败如山倒”,为了防止部下临阵逃亡,铁锁战船,示以必死,倒也有韩信背水一战之意。
伯颜和诸将同意阿术的意见,决定火烧战船。
伯颜指挥全军,组织了1000名善射者,乘坐几艘巨舰,分两翼夹射,火箭、火舟齐发。阿术亲临前敌,居中指挥,合势进战。继以火矢,宋军篷樯俱焚,烟炎蔽江。吕文焕、解汝辑、邢德立、张志等水军将领,指挥部下猛冲猛杀。宋军在张世杰、孙虎臣、刘师勇的指挥下,既不能后退,干脆舍命死战。战斗异常激烈。张弘范、李庭、董文炳等率步兵、骑兵在两岸夹攻。宋军无路可逃,多赴江而死。张世杰率残部奔岗山。阿术、吕文焕、张弘范、董文炳等挥军追击,俘获白鹞子战船700余艘。刘师勇率残部还常州,孙虎臣还真州。
经过焦山之战,南宋的水军基本被消灭,这对南宋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历史记载,“宋人自是不复能军”。
宋军再也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作战了,南宋灭亡的日子越来越近了。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投降之后,仍有一些余部在沿海一带坚抗战,最为著名的有陆秀夫、文天祥等。但南宋气数已尽,岂是几人之力可以挽回。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