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莫属!

《金瓶梅》,成书于明代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明代四大奇书(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之首。其是一部描写市井人物的小说,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它还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

毛主席曾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这么伟大的作品,作者写完,连个名字都不留,只署名兰陵笑笑生。真是弃名利如粪土!也是遗憾。




最佳贡献者
2

??#原创首发# #头条首发#

△指南针和火药,享誉天下的四大发明中的成果,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原因,却不知晓它们的发明人究竟是谁?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见图片①③⑤)

△北宋时,把“司南”演变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海外贸易发达,这样就由阿拉伯人传入了欧洲,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发明的,没有记载是何人首先发现或发明。起初用于烟花爆竹等娛乐方面,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4世纪左右,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见图片②④⑥)







3

《三国志》登场人物中,有一个曲阿小将 这个人的惊鸿一现之后,就没有了下午文,连姓名也没留下

“慈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在三国演义中,对曲阿小将的描述更多一点

太史慈踊跃曰:“此时不捉孙策,更待何时!”遂不候刘繇将令,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众将皆笑。

却说孙策看了半晌,方始回马。正行过岭,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策回头视之,见两匹马飞下岭来。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策横枪立马于岭下待之。太史慈高叫曰:“那个是孙策?”策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便是东莱太史慈也,特来捉孙策!”策笑曰:“只我便是。你两个一齐来并我一个,我不惧你!我若怕你,非孙伯符也!”慈曰:“你便众人都来,我亦不怕!”纵马横枪,直取孙策。策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负。程普等暗暗称奇。

这个曲阿小将,无名无姓,却有胆量跟随太史慈, 以两人之力,挑战孙策带领的十三名东吴将领

不管他的实力到底如何 ,光这一份胆气, 就已经不凡了

4

中国古代的史家对女性历来都是惜墨如金,可女性却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起《二十四史》,外戚乱政之事总不绝于耳。外戚源自何处?女人!有了皇后、皇太后的存在,才有了外戚的出现、才有了所谓“外戚乱政”。可翻遍《二十四史》,又有几位女性留下了全名全姓呢?很少!即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除了她自造的名字“曌”和前夫兼老公公唐太宗李世民所赐的名字“媚”以外,她的原名究竟叫什么,一千多年来一直都是谜一般的存在……

再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后——秦宣太后也就是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的原型。很多人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理所当然地认为宣太后就叫芈月。其实,这个名字完全是编剧的牵强附会,其源自于一次考古发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过程中,有考古学者发现一尊陶俑身上有一个类似“脾”字的文字。后来据一些古文字学者考证,这个字并不是“脾”,而是两个字——“芈”和“月”。因为出现了楚国的国姓芈,有人便牵强附会地说什么秦始皇陵兵马俑其实是宣太后的陪葬、不是秦始皇的,电视剧《芈月传》的编剧更是索性把“芈”“月”二字演绎成了宣太后的名讳!

可作为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的陵寝怎么会和秦始皇的陵寝出现陪葬坑的“重叠”部分呢?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不是吗?古代帝王家的陵寝虽然靠近,却不是紧挨着的,各自都有自己陵寝的内城、外城和地面建筑。即便宣太后的陵寝靠近秦始皇陵,似乎她的陪葬坑也不应该伸入秦始皇陵的陵区范围之内才对……

即便这样的事情真的阴错阳差发生了,我们凭什么就此认定“芈月”二字就是宣太后的名讳?要知道,秦国乃至秦王朝是一个“物勒工名”的时代,任何官方制品都必须留下工匠的姓名以便将来出了问题进行追责。“芈月”二字难道就不可能是工匠的姓名吗?秦王朝一统天下之后,征召原楚国疆域内的工匠来烧制陶俑,恰巧这位工匠就出身楚国宗室也未可知,不是吗?在那个姓和氏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的时代,男子使用芈姓似乎也谈不上“不正常”。毕竟秦王朝推行郡县制之后,男子称氏的土壤都已经消失了,加之楚国已经灭亡,那位来自楚国故地的工匠,名字中以芈为姓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因此,所谓宣太后叫芈月,不过就是电视剧《芈月传》编剧的一厢情愿罢了。两千多年以来,宣太后到底叫什么,没有人知道!在史籍中,这位做了秦昭襄王四十年主、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的女人,只留下了宣太后和芈八子两个称呼……宣太后是谥、八子则是在秦惠文王后宫之中的位分。我们唯一可以确认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宣太后姓芈,仅此而已。

芈姓是楚国的国姓,无论大宗的熊氏、还是小宗的屈氏、景氏、昭氏,都源自于芈姓这个总根!换言之,宣太后是楚国的宗室女基本没有疑问,这一点与史籍的记载也是相符的,但她肯定不是楚威王的庶出的女儿!很可能只是芈姓的一个远支之后。毕竟,在那个时代,国君的亲生女儿作媵妾的情况并不那么常见。更何况,惠文后是魏国人,根本不是楚国人、更不叫芈姝!宣太后又怎么可能是惠文后的陪嫁媵妾呢?还同父异母的亲姐妹呢,电视剧《芈月传》的编剧脑洞开得不是一般地大!

宣太后的“太后”身份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例。但她这个太后并不完全是为了显示尊贵,反而多少有些“不得已”。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八子”这个身份,她不是秦惠文王的王后,而是妾!在宣太后之前,根本没有太后之说,只有系国君谥号的某后称谓。如惠文后,她是秦惠文王的王后,在秦惠文王去世之后,为了与新王后以示区别,通常会加上丈夫的谥,于是便有了惠文后这个称谓。当然,这主要还是体现在文字记录方面,日常生活中如何称呼,无解!除非可以穿越……那么,问题就来了,芈八子只是妾,而且惠文后已经存在了。在秦昭襄王成为秦王之后,该如何称呼他的这位生母?继续称“八子”或者称“惠文后”显然都不太合适。于是,“太后”二字应运而生了并一直沿用到了清末。至于“宣”字,那是死后的谥,宣太后活着时谁敢称她“宣太后”,恐怕小命难保……

无论宣太后还是芈八子,都不是名字,芈八子充其量也只给出了一个姓,我们只知道宣太后姓芈,至于她的真名叫什么,没有人知道。即便是距离宣太后只有一百多年的太史公,他也不知道!等到哪天宣太后真正的陵寝被发现、地宫被打开,如果没有被盗,或许我们还可能从陪葬品中找出宣太后的真实姓名。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一种猜想,宣太后到底叫什么,或许永远都是一个谜!

5

正史《三国志》对打斗场面描写的并不像《三国演义》里那么多,也没那么精彩,但这一段记录却出现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武力值简直可以称得上时“逆天”,但遗憾的是,他却没有留下姓名。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原文也许大家没看出什么,但通过我的解读,会发现,这里面的某个人非同小可。


当时的太史慈还在扬州刺史刘繇麾下,但刘繇没有让新投的太史慈做将军,而是让他侦查孙策动向,太史慈只好带着一个骑卒出去侦查。

结果两人真的就和孙策撞见了。孙策这边有包括他在内的骑手十三人,包括韩当、宋谦、黄盖等人,都是孙家老班底的顶级大将,大家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十三骑并非什么普通士兵。

2对13,但是还是打了起来,还是太史慈先动的手,“慈便前斗”,两人打斗场面被还原在了《三国演义》里,所谓孙策拿了太史慈手戟,太史慈夺了孙策头盔,算是平手。

但两家主将打斗,双方剩下的人有两种反应:

1.勒住缰绳看自家主将表演。

2.两方策马混战在一处。


第一种反应大多数是在演义里出现的,而正史最可能是第二种情况,因为记载的最后说了“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就是说对方大部队都来了,大家才解散。

这个“解散”大家细品,要是光孙策和太史慈打,肯定用不着解散,多用于描述数人的集体行为后分散开。

也就是说,在太史慈和孙策打斗在一处的时候,极有可能是太史慈的这位骑卒小弟,单挑了包括韩当、黄盖在内的12个东吴骑将,而且还撑到了大部队到来。

如此一来,这位骑卒小兄弟,身份也就是个太史慈的近卫,其武力值绝对算得上时一流了,一人单挑数人,也就吕布、赵云这样的水平才有可能。


但这个事件挺有名,被罗贯中搬进了《三国演义》,但这位骑卒就这么出现了一回,没有名字,但他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太史慈和孙策的单挑环境,更让人难以置信的还是侧面推测出的近乎逆天的武力值。

6


翻了些史书,又参考了其它资料,我们可以猜测:在隋唐以前,女性的名字是受到尊重的,尤其是魏晋南北朝。

以史书中的后妃列传为据,两汉时期留下名字的后妃已不在少数。西汉的吕雉、张嫣、王娡、王姁、陈阿娇、卫子夫、王翁须、许平君、霍成君、王政君、赵飞燕、赵合德等,以及东汉的郭圣通、阴丽华、郾明、邓绥、阎姬、梁妠、梁女莹、邓猛女、窦妙、伏寿、曹节等,约24个。

有些后妃甚至可以有字,如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字娥姁;汉惠帝刘盈之妻张嫣,字季兰,小名淑君……足以见得,当时的女性颇受尊重。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氏,一说名宓(显然是受了《洛神赋》的影响),一说名洛。然而,均无确切史料可证。但甄后的四个姐姐,在《三国志》的裴注里却有明文记载:甄姜、甄脱、甄道、甄荣。

见于《三国志》的女性名字寥寥可数,但三国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且处于战乱,名字佚失是可以理解的,故略去不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形色色的女性名皆见于史册,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位皇后,名叫杨艳,字琼芝;第二位皇后名杨芷,字季兰,小字男胤;他的妃子,则有左芬、胡芳、诸葛婉……西晋不过短短五十余年的光景,《晋书》上就记载了张春华、夏侯徽、羊徽瑜、王媛姬、贾南风、谢玫、羊献蓉、王惠风等后妃之名,不可谓不详尽。

东晋,有虞孟母、夏侯光姬、郑阿春、庾文君、杜陵阳、禇蒜子、何法倪、王穆之、庾道怜、郑阿春、王简姬、李陵容、王法慧、陈归女、王神爱、褚灵媛等,约16人。

十六国时期的局势乱得一塌糊涂,但史册上亦留下不少女性的名字:张徽光、张丽光、刘娥(字丽华)、刘英(字丽芳)、靳月光、靳月华、刘芳、杜珠、苻娀娥、苻训英、李敬受、段元妃、段季妃等等。


南朝的刘宋,有赵安宗、萧文寿、臧爱亲、胡道安、张阙、司马茂英、袁齐妫、沈容姬、殷玉英、路惠男、王宪嫄、何令婉、谢英媚(实为新蔡公主)、王贞风、陈妙登、陈法容、江简珪、谢梵境等;齐有陈道止、刘智容、裴惠昭、韩兰英、王宝明、何婧英、王韶明、刘惠瑞、禇令豦、王蕣华等;梁有张尚柔、郗徽(永兴公主玉姚,永世公主玉婉,永康公主玉嬛)、丁令光、阮令赢、王灵宾、徐昭佩(益昌公主含贞)等;陈有章要儿、沈妙容、柳敬言、沈婺华、张丽华等。 

再看由少数民族政权所组成的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据《魏书》和《北史》所记载,有冯清、冯润、尔朱英娥、郑大车、娄昭君、李祖娥、元胡摩、穆黄花、冯小怜、李娥姿、杨丽华、司马令姬、朱满月、陈月仪、元乐尚、尉迟繁炽等名。

以上,仅仅是出现在后妃列传中的名字,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摘抄下来。虽然难免有疏漏,但已相当可观。

然而,这期间历经了多次战乱割据,史书并不一定详尽。《后汉书》中就多次出现名字的留白。例如,“明德皇后马氏,讳某”,这个“某”字,便代表名焉不详。按今人的观念,“明德皇后马氏”即可,何必再加个“讳某”?而这恰恰能够成为当时女性名字受到重视的佐证。

在目前出土的山西和洛阳两地近200块汉魏晋南北朝墓志中,我们可以查到了正史中所缺失的一大串后妃的名字:高照容、李媛华、高英……


此外,在墓志上还发现了其她女性名:郭槐、石婉(字敬姿)、冯令华、王普贤、元瑛……尽管她们身份各异,有公主、妃嫔、王妃、女官、命妇、乳母,甚至还有尼姑,但墓志上都清楚地写了她们的名、字、法号、封号等等。

除了史书,从当时的奇闻逸事或书信札记里,同样不难看到一大串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卓文君、蔡文姬、钟琰、李络秀、荀灌、谢道韫、卫铄、鲍令晖……

这些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是重视女性名字的。无论她们是否出名,是否活跃于政坛、文坛,在史册、书信,或是墓志铭中,都清楚地记载了她们的名,甚至字。

到了隋唐时期,就比较少见女性的正式名字了,但一般都有小名。武则天(其实应该叫武后)叫“媚娘”,杨坚的独孤皇后叫“迦罗”,杨广的萧皇后叫“美娘”,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有说法称叫“无垢”,小名叫“观音婢”。

再往后看(少数民族政权暂且不谈),就可以发现,女性名字出现得越来越少。除了某些才女名妓(如薛涛、柳如是、陈圆圆等)各领一时风骚外,史书上几乎都是单调的“某氏”,书信上则是“寄某氏女”。


《新唐书》只留下5个女性的名字:徐惠、武媚娘


上官婉儿、杨玉环、王珠。这5个人的留名,都出于个人的特殊经历(历史上都有相关故事可寻)。

五代十国时期有6个:张惠、刘玉娘、宋福金、种时光、周娥皇、张太华。

历时167年的北宋没有记录。149年的南宋只有2个:李凤娘、谢道清。

历时200多年的明朝有3个:马秀英、胡善祥、郭爱。

又翻检了唐、宋、明时期的墓志铭(在二程和司马光等人的文集中可以查到他们写的墓志铭),90%只写了娘家姓和夫家姓。

综上,我们可以做一个猜想:古代女性名字是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不受重。

其实,女性缺乏名字是男尊女卑思想的一种反映,在隋唐以前,男尊女卑思想还没有发挥到极致,其一是因为在很多时期(如汉初、魏晋南北朝隋唐),各种思潮在社会盛行,儒学思想并不占绝对统治地位;其二是因为处于民族融合期(尤其是北朝),很多古代少数民族的遗风犹存。

到了中唐之后,儒学思想重占绝对主导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就很少有女性的名字留下了,同时还逐渐发展出了缠足等对女性更不尊重的社会习俗。

7

有人说,英雄创造了历史,故而历史是属于英雄的。其实,历史不仅属于英雄,也有小人物的一席之地。纵观历史,几乎每个时代都出现过影响力很大的小人物,他们或在无意间便改变了历史,或因自己的一个举动而名垂千古。当然,这样的小人物最终都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甚至都未留下姓名。今天小编就说说历史上四个因做了一件“共同的事”而被后人敬仰却未留下姓名的小人物。

为伍子胥保密而投河的女子

自元代以来,人们便把富贵人家的女孩称作千金小姐,可有多少人知道,这千金小姐的由来跟一个感人的历史典故有关。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被楚平王杀害而逃离楚国投奔吴国,在途中,又饥又困的他在河边遇到一位洗衣的少女,少女见他可怜便将饭食赐予他,饭饱后的伍子胥请求少女保密他的行踪,少女听罢便抱石投水自尽。后来,伍子胥当了吴国的相国并与孙武一起将吴国带上了短暂的霸主之位。此时的伍子胥想到了当年那位为了为自己保密而投河自尽的少女,本想报答她的家人,却苦寻不得,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欲渡项羽过江的乌江亭长

英雄末路总是最为伤感,项羽也不例外。想当初,他曾经率三万楚军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击败三十万秦军,秦灭后,又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这是何等的霸气。然而,如今的他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此刻的他就是一个孤家寡人。

就在他行至乌江边走投无路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发生了,那名不知姓名的乌江亭长早已在江边等候,他的使命就是要将霸王渡过江去,好让他东山再起。谁都知道,此时的项羽败局已定,谁要再跟他有任何联系都会即刻遭到汉军的围攻,但乌江亭长或许早已将其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心要做的就是渡霸王过江而去,这是他的使命。在古代封建社会,树倒猢狲散是再常见不过的一个现象,但这名小小的乌江亭长却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而要渡霸王过江,足见其忠义非常人可比。

替岳飞收尸的狱卒

公元1142年,满怀壮志豪情、决心“收复山河迎回二圣”的抗金英雄岳飞于风波亭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虽是秦桧负责此案,但谁都知道,这是高宗赵构的意思。于是岳飞曾经的朋友们此刻都早已与他划清了界限,生怕晚一刻就会受到牵连,而那些曾经仰慕他的人也选择了集体默不作声。

堂堂一代抗金英雄已于风波亭遇害,那么,其尸首会被怎样处理呢?正在人们都在观望时,一名狱卒勇敢的站了出来。或许,他知道,他这一举动会招致杀身之祸,但死何足惜,

8

鬼谷子是一位传奇的神秘人物,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相传战国时期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如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等,都号称是其徒弟,被后世尊称为“谋圣”。

相传他云姓王氏,名诩,但无史料依据,其父母的故事也是半神化的传说。根据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等人的年代,可以推测鬼谷子如果是一个人,应至少为高寿近百。

从史籍角度而言,张仪、苏秦皆师从鬼谷,可见于《史记》,年代距战国最近,史藉有凭,较可靠;而孙膑、庞涓也受教于鬼谷子的史学依据就不那么充分了。

如果仅从张仪、苏秦推测其师,应也算高寿,但已非近百那样传奇。

9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历史上最出名的当属《金瓶梅》的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用的是笔名,真名不详。

《金瓶梅》,中国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100章回。

因其书中有大量男女性爱的描写,千百年来一直被列为 “淫书”、“禁书”,但瑕不掩瑜,《金瓶梅》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书中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对民俗、社会制度、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官场的腐败等现象描写的广度和角度均超过鸿篇巨著《红楼梦》。

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谭邦和说: “凡人谓《金瓶梅》是淫书者,想必伊止知看其淫处也”,完全可以说,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

10

这些人有陈真、八贤王、和花木兰。这些人都可能是人们自己幻想出来然后描写出来的人物,其实历史上并不一定存在。

陈真是霍元甲的徒弟,传说中他十分讨厌日本人,并且对他们有深仇大恨一般。因为霍元甲有一次被日本人所伤,陈真报复了日本人并且把师父所受的委屈全部都还了回去。

但是实际上陈真这个敢爱敢恨、英勇无畏的形象只是人们自己描写出来的,真实的陈真的确是霍元甲的徒弟,但是并没有那样的英勇善战。他也可能是真的很爱国,但是绝没有电视剧或书本中写的那样勇于和日本人作战。

八贤王这个人物,我们从他的名字“贤”就可以猜到,这个人一定十分的贤能。在现在的很多电视剧和电影中,很多导演或是编剧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十分有名的人。但在历史上这个人的名字很少出现,也没有什么史料可以证明他真的很贤能。所以这个形象也是人们为了丰富情节而认为创造出来的。

我们一提到花木兰,大家心里想到的一定是“替父从军”,“女将军”。相传她因为孝顺,不希望让年迈的父亲踏上征程,便化装成男儿的模样替父从军。但历史上对于花木兰的记载少之甚少,唯一能让我们有点相信的就是那首《木兰辞》了。但谁能保证花木兰的故事不是别人看到了这首词之后幻想出来的呢?

虽然这些人物极有可能是现代人们人为创造的,是实际不存在的。但是这些人也具有他们所在时代的一些特征,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一腔热血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