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高宗和金国议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奸臣秦桧是主张议和的;主要是宋高宗怕岳家军打得到金国的都城把二帝(宋徽宗和宋钦宗)迎接回来。事情的经过是这这样的:

绍兴议和之后,金国的兵马大帅兀术派使者给秦桧送去密信说:*你天天向我们求和,但是岳飞不死,我们就不放心。你一定要想方设法除掉岳飞。*秦桧接到密信后,就开始策划除掉岳飞。

秦桧先唆使他的死党、监察御史万俟卨给朝廷上奏章,攻击岳飞在金兵进攻淮西的时候拥兵自重、放弃阵地等许多*罪名*。万俟卨开了第一炮后,又有一批秦桧的同党上奏章对岳家军进行人身攻击。

岳飞知道秦桧要陷害他,就上书朝廷主动辞去枢密副使的职务。

秦桧并没有就此罢休,岳飞原来是大将张浚的部下,后来岳飞屡建战功,受到张浚的羡慕嫉妒恨。秦桧知道张浚对岳飞不满,就与张浚勾结起来,唆使岳家军的部将王贵、王俊,诬告岳飞的另一个部将张宪想发动兵变、攻占襄阳,帮助岳飞夺回兵权,还诬告岳飞的儿子岳云给张宪写信,秘密策划这件事。

岳飞、岳飞两个人被逮捕到大理寺的时候,张宪被打的是皮开肉绽遍体鳞伤。岳飞见了,心里是又难过,又气愤。

老将军韩世忠气愤地亲自去找秦桧,责问他凭什么说岳飞谋反,证据是什么。秦桧吞吞吐吐地说:*岳云给张宪写信,虽然没有证据,但这件事莫须有(就是*也许有*的意思)。*

公元1142年一月一个夜里,这位年仅39岁的抗金名将被害。岳云和张宪也同时被害。

如果没有宋高宗赵构的同意,秦桧是没有权力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杀害一个为国立下汗马功劳大将军的!赵构主要怕岳家军打到金国把宋徽宗和宋钦宗迎接回来,到时候他就得退位,所以他指使秦桧加害岳飞。然后再和金国议和。




最佳贡献者
2

宋高宗本来可以用岳家军来保家卫国,可为什么一心想和金朝求和?

首先来说,宋高宗是不可能用岳家军来保家卫国的,为什么这么说了?

第一,中国的宗族势力是从宋朝开始出现雏形的,什么杨家将、呼家将等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的故事,虽然多是评书演义,但是还是充分反映了宗族势力在宋朝的发展是很迅速的,尤其是形成了宗族军事势力,对北宋政权的稳定是有很大威胁的,因为在宗族势力中,首先认的是宗族势力领袖,其次才是国法。当然宋高宗不可能放任这种威胁不管的,因此当岳飞对宋高宗的统治造成明显威胁时,宋高宗是必然不敢起用岳飞的,相反,还要限制他,甚至杀掉岳飞,以保全自己的江山,这和前朝军阀藩镇割据,有的甚至取代自己的直系领导,不是很相似吗?

第二,这是由岳飞自己的性格造成的。岳飞性格倔强,桀骜不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直男癌,而且还是晚期的那种,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表现的特别明显,他自恃有兵权,经常让宋高宗脸上无光。比如说绍兴十一年初的淮西战役,岳飞表现的不好,其他两个人韩世忠、王俊也不怎么好,但只有赵构的亲军全军覆灭(只剩杨沂中逃回),赵构明升暗降,下令整编三个人的军队为禁军,岳飞不怎么配合,赵构不仅恨他,估计心中也比较害怕,万一哪天岳飞也来个黄袍加身,赵构不得吓死?还有一点,一帮武将整天念叨北伐,还要迎回徽钦二帝,赵构怎么能容忍了?

第三,北宋从开始的政治风气就是以文抑武,推行儒家治国思想,对于带兵打仗将领变得猜忌极大,他们往往从心理上便将将领放在未来会犯上作乱、谋反篡位的位置上。所以,宋高宗对岳飞的猜忌之心、文人集团对岳飞的提防之心是很重的,一旦出现大的反叛苗头,终会扼杀在摇篮中。

其次,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宋高宗愿意用岳飞,能用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依照岳飞的性格,赵构敢用岳飞,岳飞就会想着北伐,姑且不谈北伐的后果,就说北伐有可能成功吗?北伐成功的几率是很小很小的。当时军队的补给、供应都是受文人制约的,以当时文人秦桧之流的性子会好好配合岳飞吗?金国以骑兵为主,来去自如,补给粮草可以边战边劫掠,岳飞有制约的方法吗?宋朝几乎无骑兵,粮道怎么保护?还有一点,即使岳飞很能打,但他只是当时几个军队之一的将领,其他的将领配合不了,或者说打不过金军,仅凭岳飞一军能北伐成功吗?别的不说,就说岳飞打到朱仙镇后,其他军队已经因为失利而退却了。仅凭他一军孤军深入成功的可能性有多高了?

最后,宋高宗为什么一心想求和呢?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还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第一,宋朝长久以来的重文轻武,以儒家思想治国的风气深入人心,造成了对外战争战果不丰,长久以来的求和局面对宋朝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宋朝文官集团求和的比较多,这是宋朝朝堂最重要的一股势力。

第二,宋高宗在长期的逃亡之中,多次险些遇害,已经被金人吓破了胆,只想着早日求和,早已失去了进取之心,他的心思就放在了怎么保持自己的统治之上,而且他受文官集团的约束太大,要平衡各种政治集团的利益,不是自己说句要北伐就所有人都听的,再说,他也没有这种心思。

总的来说,宋高宗是不可能用岳飞来保家卫国的,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然是要议和的。

3

我是喜欢历史的前可见古人。

宋高宗本来可以用岳家军保家卫国,为什么一心向金朝求和?

首先,岳飞手下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金人都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而“岳家军”的称呼,已经给了别人私军的感觉。

以宋朝自开国以来的传统,是不允许武将手握大权,持有重兵的,在皇室和士大夫眼里,武将有了兵权,就有了造反的能力,他们宁可被异族侮辱,也不想让武将出头。从辽到金,不外如是。

其次,高宗身边受到重用的是以秦桧等人为首的“求和派”,那些“金奸”在金国被岳飞打怕了的时候,向同样被岳家军吓到的宋高宗年前进谗言,岳家军就可能有机会继续保家卫国。

其次,岳飞是出了名的精忠报国,在对金战争中,除了保家卫国,最大的目的就是一雪靖康之耻,迎回徽钦二帝。

在皇帝宝座上坐的正舒服的高宗赵构,害怕岳飞真的迎回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害怕重新变成那个在金营里当人质的亲王。

所以,宋高宗宁可用屈辱和金钱去换来不安稳的和平,也不用精忠爱国的岳家军去保家卫国,甚至用“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那个一心为国的将军。

(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4

小鱼有观点,这个问题我来答。公元1127年春,北宋都城汴京的歌舞升平,被北方大地一个马背上民族(女真族)的马蹄踏碎。金主完颜亮率军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当时的太上皇)、宋钦宗两位皇帝,还有王朝的众多文武大臣以及后宫皇族、宫女三千余人,其中就有康王赵构的正妃和二位嫔妾,赵构的生母韦贤妃。

赵构

当时康王赵构正在河东路行营元帅督战金兵,逃过一劫。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是为宋高宗,年号建炎,史称南宋。 以抗金名将宗泽为东京留守,积极联络河东、河北、陕西等地义军,实行统一指挥,保卫东京。而此时的岳飞还是宗泽队伍里的一名初级军官。

高宗担心京城难守,君臣一路南逃,奔亡来在“苏湖熟,天下足”的南方,再也不逃了。1132年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都。

宋朝自开国以来,就重文轻武,两府三司制度使兵将分离,互不了解;政府机构臃肿,允许军队经商,又导致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涣散,一打仗正规军就一盘散沙,当时在各地的抗金队伍中形成了几股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其中以岳飞的“岳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最为有名,1130年,岳家军收复建康,把金兵全部逐出江南,宋高宗亲书“精忠岳飞”,并命人绣成一面旗子以示旌表。时人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像

岳飞抗金

后来岳飞又三次率师北伐,大破金军,收复失地,最终对金军形成夹击之势。有诗曰:

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山蹑翠微。

忠义必期清塞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山林啸聚何劳取,沙漠群凶定破机。

行复三关迎三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直捣黄龙

从这首诗看岳飞是要迎请三圣还都的,这三圣一个是高宗父徽宗,二是高宗兄钦宗,三是其生母韦太后。单从诗中前二圣来说,如果父兄真的被接回来了,高宗皇帝之位难保,这是高宗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1139年,传言金国欲立钦宗的儿子为太子,岳飞听闻后上书高宗请奏早立太子,好断了金人的念想。殊不知这正戳中高宗的痛处,原来除了早年高宗有个儿子三岁夭亡外,高宗就再没有生出儿子来。岳飞这个奏议让高宗很不爽,以为他在干涉自己的家事,是让自己早早退位。

一方面南宋抗金节节胜利,另一方面以宋高宗、丞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屡次向金人请降,朝廷连发12道金牌调岳飞班师,并对岳飞之功进行封赏以安其心。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高宗说“我要过太平日子”,岳飞对封赏坚辞不受说“我要直捣黄龙,迎请二帝回来”,本来宋朝一直是文官治理天下,武将没有权力说不,只有坚决执行的份儿,这样一来让高宗更为恼火,觉得岳飞功高震主,尾大不掉,还咄咄逼人,不知进退,因此宋高宗势必除之而后快。

作为一代帝王宋高宗的心思,岳飞没猜透。经过靖康之变后,金人把大宋的财力掳掠一空,几年的抗金军事行动,也耗费了过多的国力。南宋不得不向百姓加收辽饷、练饷,境内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如果这时金人趁机攻宋,南宋朝廷势必不保,再次面临亡国的境地。权衡利弊之下,宋高宗展现了他的政治两面性,杀岳飞,以金钱换取金宋之间的和平,各自与民生息。

我是小鱼,每天为你分享。喜欢我,关注我。

5

我是鄜延路节度使,我来回答

关于宋高宗和岳飞的事情其实有些说不清楚,从常理上来说,跟韩世忠张俊以及刘光世这些原来北宋西军系统的人不同。岳飞最初就跟着赵构的,岳飞其实是赵构一手提拔起来的。

岳飞的政治敏感性其实很大,对于宋金关系之间的很多能很好把握。比如”迎还二圣“说,邓先生早已考证,岳飞自独立领兵以后再未说过这样的话,在奏章中,岳飞从来只说“天眷”。


关于岳飞要求立储君这个问题,其实在当时那个环境中,不提出这个要求反而是不忠。因为刘豫的伪齐灭了之后,金国人曾经打算将宋钦宗或者宋钦宗的儿子赵谌放在开封来挑战南宋合法性,此时,岳飞因此改变了其“迎回二圣”的主张,代之以迎还宋徽宗夫妇灵柩和韦太后等皇室亲族,此举亦获得宋高宗的赞赏和全力配合。

岳飞说道:“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所以说岳飞这个时候上疏提议储君是稳定局势,安定人心的一种最好措施。而赵构也让岳飞看自己的养子赵伯琮(暨后来宋孝宗),岳飞评价道:“中兴基本,其在是乎!”这个孩子就是将来中兴宋朝的希望。


而杀岳飞,赵构也无利可图,他将失去很多,也没有非杀的理由;不杀岳飞,至少还留有对金国讨价的筹码,关键时候还要靠岳飞去保江山呢。可以说,杀岳是最坏的选择,有百害而无一利。


失掉民心、军心、爱国人士寒心,民怨沸腾。大家心灰意冷,坐听败亡,将士流血牺牲,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失掉大节、割地称臣于金被天下人所唾骂,以至于失信天下。自此再无人可用,一败涂地。


岳飞最后遇害的悲剧,首先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主战派/主守派在南宋朝廷的全面失势,尤其是岳飞的老领导,甚至可以说是岳飞在朝中奥援的中兴名相赵鼎倒台了。

对于赵构来说,杀岳飞一无动机,二无利益。其实从他羸弱性格和所处环境就能找到答案。他一生有两怕:外惧完颜兀术,内畏秦桧。当大权落入秦桧一人之手,并且一意要杀害岳飞的时候,他恐怕是有力无心,甚至是无力无心,想保都保不了。


岳飞作为的民族英雄之一,死在本国的监狱中,这绝对不是一般的话题,不能绕开不谈,杀害岳飞的凶手到底是谁?传统观点认为是秦桧为了谈和杀害主战派将领岳飞,有一种新观点认为宋高宗作为皇帝,才是杀害岳飞的真凶,秦桧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工具。

而高宗杀害岳飞的主要动机是:求和;防范武将坐大;岳飞不该议立皇储;怕岳飞救回钦宗,威胁到他的皇位。但很显然这些统统都不是事实。第一,高宗作为皇帝,岂有不想收回故土的道理;第二,宋朝防范武将本身就是谣言,就算要防范,那应该防童贯、张浚,轮不到岳飞;第三,现代人看多了清宫戏,认为臣子不能议立皇储,其实宋朝的皇帝本身就要由廷议决定,不来议立的重臣才是失职;第四最荒谬,金国一直把饮宗当做对付高宗的杀手锏,随时可以复立钦宗,宣布高宗的南宋朝廷非法,所以高宗恰恰是最想救回钦宗的人。

现代流传高宗欲杀岳飞的动机都是谎言,目的是掩护真正的凶手秦桧。秦桧作为宰相与皇帝争权,最忌讳的高宗系势力便是其宠将岳飞,而利用金国对宋廷的压力,把持议和大权则是他擅权的重要方式,这就是秦桧阻战求和并杀害岳飞的原因。


而无论如何,宋高宗也必须为他没能保护岳飞负责,正如潘美要为杨业之死负责一样,宋高宗这位中兴之君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或许也并不冤枉。而岳飞,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没有倒在浴血的疆场,却死于本国的冤狱,着实令后人含泪。

6

岳飞被称之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岳飞麾下军队最多的时候有十多万,以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陆续收编杨么等农民军部众,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汇成大军。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曾经给金人以重创,被人称之为“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岳家军可以说是当时大宋的精锐,甚至达到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地步,也会有人就会有疑问了,为什么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靠着精锐的岳家军来保家卫国,甚至是用来攻打金军,这样对南宋的江山社稷也好,可是偏偏想和金朝求和,最终连岳飞都被杀了,这大有自毁长城的意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赵构被金人给打怕了

赵构从登基为皇帝开始就被金人给追着打,甚至一度避难到了海上,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他骨子里已经被打怕了,只要能保住自己的皇位和尊崇,他是不愿意和金人作战的,求和在他看来那是最合适不过的。

二、岳飞的强大让赵构忌惮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靠着军队登上的皇位,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武人集团,这个集团强大到,可以打败灭掉宋国占领汴京的金人,这一点让赵构十分忌惮,他骨子里真的会担心岳飞也学一下他的老祖先赵匡胤来上这么一下,那样就真的完蛋了,所以他必须提防岳家军,削弱岳家军就是让他们无用武之地,求和之后没有仗打了,岳家军也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了吧。

三、岳飞和岳家军的终极目的迎回二帝

岳飞忠君这是一定的,大宋的徽钦二帝都被金人给掳走了,这就是国耻,岳飞想要直捣黄龙,直捣黄龙之后,当然就是要迎回二帝了,那个时候你将新皇帝赵构至于何地呢?而且当时岳飞连战皆捷,赵构也害怕,所以将岳飞召回来,然后就开始议和,其实赵构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而已。

从后世的角度来说,当时议和对于宋金两国来说总体上来说是好的,毕竟保持了和平!

7

「历史呀呀呀作答」:

宋高宗赵构本来可以用岳家军保家卫国,为什么一心求和呢?我认为有很多的原因:

一.赵构个人能力问题,他不是雄才大略的人物

赵构是有一定的个人能力的,他作为唯一逃脱的皇室成员,能够登高一呼,建立南宋。也算有一定的能力。但他并不是雄才大略的英武之主,没有那么多志向,从北宋都城被围,他作为勤王之师,却不来救钦宗,他是没有北伐的想法的,只想偏安一隅。

二.被金人吓破了胆,不敢保家卫国

金人南下,赵构一路逃跑,最后逃到了海上。还因为受惊过度失去了生育能力。可见靖康之变对他产生了多大的心理阴影。他骨子里害怕金,只求双方罢兵,一路主和,不可能用岳飞的。

三.主和派在朝中势大,要笼络他们的势力

赵构用了主和派的秦桧为相,秦桧主张议和,朝中也有很多的主和派在朝中有很大的势力,赵构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就必须平衡他们的势力。

四.岳飞本人桀骜不驯,功高盖主,赵构不信任岳飞

岳飞成立的岳家军,骁勇善战,规模巨大,逐渐尾大不掉。岳飞本人是行伍出身,桀骜不驯,很多不满直接表达,赵构对岳飞了早有不满,岳家军只知有岳飞,不知有朝廷,岳飞本人性格也不敢让赵构放心他北伐。

五.南宋初期的经济军事等实力也不支持大规模的战争,国力不足,立足不稳

赵构对南宋的国力还是有清醒认识的,连年征战,经济和民生破坏很大,国力不支持北伐战争这样的战争规模,和议是最有效的方法。

六.岳家军保家卫国的口号是赵构最不能接受的

岳飞本人的政治课素养确实不高,提出了“迎回二帝”的口号,这直接动摇了赵构用岳家军的想法,国家的皇帝只能有一人,迎回二帝,会威胁赵构的皇权。

七.赵构不认为岳家军有保家卫国的能力

金人善战,又养有战马,宋人在对外做战中,一直用步兵对抗骑兵,输多胜少。长期的作战失败,让赵构没有信心对金作战。

综上:宋高宗赵构由于个人经历和个人能力原因,又因为岳飞政治情商低等原因,朝中阻力大,敌手强,国力不足等原因,不可能选择岳家军保家卫国。

8

宋高宗本来可以用岳家军来保家卫国,为什么要一心想和金国求和?

一,历史早有定论,岳飞就是民族英雄,岳飞无罪

秦桧为了杀害岳飞,想尽了办法寻找岳飞的犯罪证据,甚至诬蔑,逼迫一些人做假证,即便如此,岳飞的罪名仍然不能成立。秦桧派人查抄岳飞的家,把最能证明岳飞清白的宋高宗写给岳飞的十七封书信拿走藏匿起来。秦桧铁了心要杀害岳飞,找不到岳飞的犯罪证据,没有罪证也要杀岳飞。秦桧回答韩世忠的质问是“莫须有”。

二,迎回徽钦二帝是岳飞被杀的原因吗?

很多人认为宋高宗默认秦桧杀害岳飞是因为岳飞要迎回徽钦二帝,隔三差五地就要说一回,似乎迎回徽钦二帝是岳飞被杀的最有力的铁定的理由。

岳飞被害是绍兴十一年年底,宋徽宗和他皇后的死讯在绍兴七年就已经传到南宋,宋徽宗在绍兴五年就已经死了,一个已经死了的太上皇宋徽宗能威胁到大活人宋高宗吗?迎回一个死了的宋徽宗能要岳飞的命吗?很显然,迎回徽钦二帝不是宋高宗要杀害岳飞的理由。

,岳飞被杀之前,朝廷发生哪些变化呢?

宋高宗即位之初,既任用主战派大臣,比如李纲、宗泽、吕颐浩、赵鼎、张浚等,也任用主和派大臣,比如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等。宋高宗也曾经积极支持岳飞抗金。宋高宗是如何从支持岳飞到杀害岳飞的呢?岳飞被杀之前,南宋朝廷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岳飞被杀之前,毫无疑问,秦桧已经得势秦桧得势,意味着南宋朝廷的主战派全部被打压。备受宋高宗信任的赵鼎因为支持建国公赵瑗为皇太子,秦桧为了跟他唱反调,支持吴国公赵璩。秦桧通过太子人选问题把赵鼎排挤走了,赵鼎被 迫辞职,后来又被贬谪到泉州、漳州、潮州,绍兴十七年,赵鼎被秦桧逼得绝食自尽。

(赵鼎)

备受宋高宗信任的抗金名将兼宰相张浚,他曾经非常支持岳飞,因为淮西军人事变动问题,张浚和岳飞发生争执,张浚要任命王德为淮西军的都统,任命他张浚的部下吕祉为都督府的参谋。岳飞认为王德和郦琼不相上下,提拔王德,让王德置于郦琼之上,两人必然会有争执,意思是郦琼会不服气,而且吕祉不熟悉军旅之事,不足以服众。张浚提出的张宣抚、杨沂中,岳飞都提出反对意见。张浚很恼火,上奏宋高宗任命张宗元为宣抚判官,监督岳飞的部队。岳飞被迫辞职。

张宗元到了岳飞的部队视察后,向宋高宗报告岳飞部队的情况:“将领团结和睦,士兵锐气正足,人人心怀忠孝之心,这都是岳飞训练教育的结果。”宋高宗让岳飞复职。张宗元的话证明岳飞部队的战士忠孝和睦,不可能有异心。

张浚和岳飞争执,事实证明是张浚错了。枢密院任命郦琼为淮西军的副将,郦琼与王德有宿怨,张浚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列诉状到御史台,宋高宗任命张浚为宣抚使,杨沂中、刘锜为制置判官进行安抚,张浚还没有到达,郦琼举兵反叛,抓住吕祉投降伪齐刘豫。虽然张浚用反间计让刘豫废了郦琼,张浚因为郦琼举兵反叛事件引咎辞职。不久,张浚被贬到永州。

(张浚)

张浚被贬之后,离开朝廷二十多年,期间,张浚差点被秦桧害死,秦桧逼迫赵鼎的儿子赵汾自污和张浚图谋不轨,秦桧想害死张浚,还好张浚命大,在这紧要关头,秦桧生病死去,张浚幸免于难。

赵鼎和张浚离开朝廷之后,朝廷很多正直贤良的大臣也被秦桧逼迫,相继离开朝廷,有的被贬,有的直接被害死。朝中再没有人能节制秦桧,秦桧在朝中一人独大,谁反对他都没有好下场。武将全部受秦桧的制约。从这些现象来看,宋高宗在秦桧上台之后,就逐渐地失去了对朝廷的把控,朝中大臣的命运是秦桧说了算。

四,为什么手握兵权的武将会被秦桧制约?

按照宋朝的制度,宰相至少要身兼三职,秦桧担任宰相期间,还担任枢密院枢密使的职务,枢密院是宋朝的国防部,主管国家军事,秦桧还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以,大权独揽的秦桧既管文也管武,只不过他是主和派,不会支持武将抗金。

(秦桧)

五,赐死岳飞是宋高宗的本意吗?

就算宋高宗支持议和,为什么韩世忠、张浚等人都能全身而退,单单放不过岳飞呢?张宗元的结论证明岳飞的部队忠孝和睦,毫无反叛之心,岳飞回到朝中也辞去军职,根本不存在功高震主的威胁。

金国和宋朝相持,南宋有张浚、岳飞、韩世忠等武将给金国沉痛打击,岳飞更是胜利在望,金国很多将领做好准备投降岳飞。在这样的形势下,金国派使臣到南宋求和,金国如果侵犯南宋的势头强劲,是不可能求和的。金兀术写信给秦桧,求和的条件就是杀了岳飞。这才是岳飞被杀的真正原因。

朝中很多正直贤良的大臣被秦桧迫害,从秦桧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秦桧对于反对他的人是往死里整的,秦桧借助金国的压力,借助金国求和的条件就是杀害岳飞,他顺势而为除去岳飞。宋高宗在秦桧主政时期,基本上失去了话语权,他完全被秦桧操控,成了一个傀儡皇帝。

秦桧为相之前,看秦桧以外的其他臣子的列传,都能看到宋高宗的身影,看到宋高宗和大臣之间的互动。秦桧为相之后,字里行间都是秦桧的身影,宋高宗完全在幕后。赵鼎被迫自杀,张浚差点被害死,李光被贬,胡铨被贬,凡是说岳飞无罪的人都被秦桧赶走,或者害死,等等,宋高宗根本就没有插手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宋高宗完全被秦桧架空。

从宋高宗的本意,他就算要委曲求全向金国求和,所有的武将可以全部靠边,或者直接罢免他们的军职,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搞死。就像李纲、宗泽那样,李纲和宗泽都积极主张抗金,同样也是积极主张迎回徽钦二帝。宗泽虽然是积愤而死,好歹不是被宋高宗赐死。李纲虽然远离朝廷的权力中心,好歹也没有被宋高宗赐死。按照这个逻辑思维,宋高宗也不可能赐死岳飞。

(李纲)

赵鼎被秦桧逼得自杀,张浚差点被秦桧害死,按照秦桧迫害贤良的一惯作风,我们有理由相信,岳飞之死就是秦桧一手促成的。

六,岳飞被杀,很多人都是猜测分析其中的原因,找不到历史真实依据。这是为什么呢?

秦桧担任宰相期间,他的儿子秦熺、孙子秦埙相继在朝廷为官,并且都担任过史官。凡是不利于秦桧的言论、诏书、上疏等历史资料,都被秦熺更改、烧毁、废弃,剩下的都是给秦桧歌功颂德。秦桧的儿子、孙子担任史官,我们还能看到多少不利于秦桧的历史依据呢?秦桧夫妻的塑像向岳飞的塑像下跪,秦桧对岳飞的迫害可能超出了很多后人的想象。秦桧让儿子、孙子担任史官,烧毁历史资料,本身就是做贼心虚的表现。

节选《秦桧列传》秦桧让儿子秦熺篡改焚毁历史资料的原文:

译文:

“秦火喜”为“秦熺”,秦熺是秦桧的养子,是秦桧老婆的侄子,过继给秦桧做儿子。

9

岳飞数次以少胜多大败金军,为宋高宗守土开疆,正常情况下,宋高宗应该感激涕零,委以重任。但事实上,非但没有重用岳飞,还自毁长城,杀了岳飞,让人不解。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一下宋高宗这样做的原因。

一、害怕“黄袍加身”的故事重演

赵匡胤是后周皇帝柴荣的亲信,被认为绝对不会叛变的将领。然而,柴荣刚死,他就在陈桥驿发动政变,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自己当了皇帝。他祖先的故事让他坚信,部下的忠心并不可靠,要想根绝叛变,不能单纯的寄希望在部下的忠心上,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为别人累积叛变的资本,不让大臣有权,如果大臣权势过大,就要想办法除掉他,以防“黄袍加身”的故事重演。而岳飞的威望和能力已经让宋高宗寝食难安,如果岳飞也发动陈桥式的兵变,他的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他要不仅不会重用岳飞,还要想方设法除掉岳飞。

二、岳飞如果把两位皇帝救回来,他的皇帝就做不成

自从宋高宗登上皇帝宝座后,他日夜恐惧他的哥哥赵恒突然被释放回国。因为赵恒一旦回国,他的皇帝非但做不成,而且有可能被指控为非法篡位,性命难保。

而岳飞自起兵以来,一直视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军俘虏为国家的耻辱,一心想要迎回而帝,这使宋高宗十分的反感,但他又没法明说。

只有一个人洞察他的肺腑,即不久前才从金帝国逃回来的御史中丞秦桧,他抓住宋高宗心理上的要害,提议跟帝国和解,并暗示宋高宗,和解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解除帝位的威胁。宋高宗大喜过望,视秦桧为知音,任命秦桧当宰相,跟金帝国谈判。这时候,岳飞已经打到朱仙镇,马上就要与金军展开决战,一旦岳飞胜利,宋徽宗和宋钦宗就有可能被救回来。

于是,宋高宗下令撤退,并在一天之内连续颁布12道命令,每道命令都用金字牌送达。用于造成严重的压力是岳飞不能反抗,岳飞在接到第12个金字牌时,他不能不退,否则就是叛变。他向拦在马前恳求不要撤退的民众垂泪说:“十年准备反攻,呕尽心血,而今一天之内,化为乌有”。

岳飞回到临安,宋高宗接触他的兵权。然后,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秘密处死了岳飞和他的部下。

三、宋朝的立国精神——苟且偷安,勇于内斗

任何新兴的政权,初期的时候,都会有一段时间具有相当强大的战斗力,只是宋帝国不然。同样是中国人,在唐王朝时生龙活虎的能让山河动摇,可一进入宋王朝,却成了病夫,不堪一击。

宋朝皇帝为了稳定皇权,鼓励官员之间相互举报。唐王朝以前,官员的弹劾或检举,如果被认为失当,可能被免职或处死。而宋王朝的官员对他们言论所负的责任很轻,大部分只是被舆论谴责一下。因为这种谴责丝毫损害不到他们的利益,还可以凭空多一个,“正直忠良”、“不畏强权”的美名,所以官员们都喜欢攻击别人。后来,大家发现,只要做事就可能会出错,出错就会被检举,甚至丢了饭碗,辛苦做事却被贬低,只说不做却可成就美名。最终,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求进步、不求进取的风气。宋高宗时,这种风气已经遍布朝野,岳飞这种积极进取的人,得不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10

因为赵构的性格缺陷。

岳飞刚直、正直、文武双全。岳飞是南宋时期敌人闻风丧胆的抗金名将。由于出生贫困,从小勤奋好学,从小学习孙子兵法还有一些文书;19岁的时候就开始当兵,并且上战场杀敌累经验,然后取得胜利成为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在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力非常大。

虽然岳飞刚直,但是情商和政治水平非常高。由于常年上战场的原因,他有不可小觑的战功和军事突出的才能,但是此人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为人好相处、温和、谦虚,并且政治感也不低,有远大见相。

赵构是一个道德观念相对差一点的人。岳飞在战场上的功绩越来越大,百姓越来越喜爱他;赵构害怕岳飞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害怕北伐成功后百姓会拥戴他,此后自己的权力如同一个王爷,因此岳飞必除。还有儒家一些方面,在宋朝保持文人领兵,武将领兵的话就会受到儒家的反感,文人就会争议不停,虽然岳飞很成功,还是避免不了朝廷文官的舆论。文人酸腐,昏庸帝王的账,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这些人的"继承人”混淆视听。

赵构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刘光世自请解兵符,于是赵构让刘光世麾下王德听岳飞节制,后来赵构又反悔,说这支部队要用来保护都城;岳飞就自请解军职,回家守丧,赵构就非常不满意岳飞的行为。

由于赵构登基以来自称国主视金国皇帝为君父。还有一方面是赵构的御前君损失殆尽,另一方面是财政拮据。赵构时期的时候,物价上天,军事的支出非常大;加上赵构不想再折腾了,目前如果议和后就可以守着江山享乐了。宋史明文记载,赵构渡江,王渊征用民船几百艘,最后人都装不下了,把禁军将士留在了江北,数万人遭受金人屠戮。

金人对岳飞深恶痛绝,和解的要求是杀掉岳飞。在战争中,岳飞屡次取得成功却杀掉好多金人,每每打仗,金人都损失惨重,长年累月对岳飞的怨恨非常大,于是在和解的时候提出必须要杀掉岳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