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光萧条”的确是一场经济危机,它发生在1820年左右,由于1820年是道光元年,故中国经济史专家吴承明教授将之命名为“道光萧条”。

不同于今天我们熟悉的经济危机,“道光萧条”由于发生的时候无人关注,事后当政者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待到危机深重又过多误判,治标不治本,最终演化成灾难性的后果,中国历史在半个多世纪里持续受它影响。

所以,“道光萧条”是清代中期的最重要事件,没有之一。它是导致鸦片战争的经济上的原因,也是日后太平天国运动的渊薮。

最早记录“道光萧条”的人是龚自珍。他在嘉庆末年时指出,“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不可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吴承明认为,道光萧条的特征主要是,市场萧条,银贵钱贱,物价下跌,交易停滞,商民皆困。当时的银钱比价从1:1000升到1:2200,等于是提高了一倍还多。而米价下跌,跌幅达25%。

清朝实行双本位货币制,即银子和制钱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但这两种货币有着很大区别,而且,用途也大不同。

银子就是贵金属白银。中国的明清时喜欢把白银铸成元宝形状,白花花亮晶晶很好看。但是不方便携带,因为它形状不规则,不能很整齐地收纳,再加上它的规格很大,不方便分割,所以银子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法使用。

但官府则只使用银子,不使用制钱。这是因为银子成分单一,不易造假。而且,方便大额结算。所以,政府在收税、给官员发放俸禄时,都使用银子。

民间的大额结算也用银子。银子在人民心中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财产贮存、赠与和转移的主要媒介。清朝中晚期时,相同比值的银子与制钱,在重量上相差20倍。

制钱又叫铜钱,是用铜和铅的合金铸造而成。明朝政府铸造铜钱比较随意,因此制钱的信誉不高,成色不统一。崇祯时的制钱由于掺杂大量的沙铅,脆弱不堪,掉在地上甚至能摔碎。

清朝的制钱一般叫做通宝,外圆内方,中间的孔洞可以穿上线绳,方便携带。制钱铸造时一般采用铜六铅四的比例,比明朝时官府的信誉有了很大提高。

但由于铜钱铸造技术上没有什么门槛,铜的开采和取得也不难,所以明清私铸钱的风气屡禁不绝,市面上官铸钱和私铸钱实际上同时在流通。

铜钱主要在生斗小民中使用,因为方便日常生活。许多穷人一辈子没摸过银子,连成色好的制钱都少见。当然,达官贵人平日也用制钱,日常生活的琐碎谁也免不了。

但清朝官府结算时只认银子,不使用铜钱。尤其是小民纳税时,要把制钱兑换成银子再去缴税。官府虽然规定了银钱比价是1:1000,但这个比价是不断变动的,前文提到1:2200,那就等于税收提高了一倍还多。

所以,道光朝的经济中,控制银价很重要,银价低,百姓生活会好一些,反之就会很糟糕。

可中国当时几乎一两银子也不产,全部都要进口。更蹊跷的是,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进口国。据统计,1700-1820年的120年里,全世界80%的白银流入中国。不仅如此,还有欧洲通行的西班牙银元,在1721-1800年的80年里,有1.7亿西班牙银元流入中国。

(道光朝的银元宝)

当时中国的东南沿海,西班牙银元可以直接使用,由于它便于携带和方便收纳,很受商家欢迎。当时的西班牙银元上铸有西班牙国王的头像,中国老百姓不认识,就称呼西班牙银元为“佛头银”。

为什么白银会流入中国?传统的解释是欧洲对中国商品的大量需求,而中国则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对欧洲商品没有需求,为了弥补贸易逆差,所以欧洲人用白银结算。

(西班牙银元,佛头银)

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不是贸易逆差。

当时的贸易商都是全球化的,他们经营的商品也不是今天这样以单一品种和单向度物流为主,而是在欧洲、美洲和非洲之间不间断地循环进行,亚洲和中国只是他们的中转站之一。因此他们对于贸易逆差的感受与今天完全不同,也不会因为贸易逆差而有什么困扰。

因此,白银的大规模流入,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双本位货币制度。

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除了银子和制钱,还有银票、黄金等。与今天的影视剧给人的印象不同,银票在道光朝之前是不太通行的。这是因为当时的银票都是钱庄、票号和大的商家发出的类似于储蓄凭证的票据,它的信用范围很有限,只能在该商家的分号之间使用,而19世纪初中国的商家一般都没有分号。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分号遍及全国,要等到半个多世纪以后的光绪年间才实现。

(同治年间的银票,这是赝品)

另一方面,依据格雷欣法则,贵重的货币肯定会陆续退出流通,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所以不产银的中国,银贵钱贱是一种常态,也必然导致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而这种需求使得中国的白银比价大大高于欧洲,同样数量的白银在中国不仅能够购买到更多的商品,还能换取更多的黄金,这就造成了巨大套利空间,吸引了欧洲无数商人带着白银来中国交易。

当时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日本的长崎港中转,另一条是通过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马尼拉中转。

(西班牙银元)

日本在丰臣秀吉时代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但却对中国和荷兰开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能够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利。

当时日本也出产白银,也是主要输往中国。丰臣秀吉指定全日本只开放一个口岸,那就是长崎港。长崎港距离中国很近,中国明清大部分时间都实行海禁,官方打击海外贸易,因此造成了以浙江商人和海盗为主的大规模海上走私活动,私商们从溗泗列岛去长崎比去北京都方便,他们成为中日贸易和中荷转口贸易的主力,乾隆朝的白银输入,他们功不可没。

大量的白银流入造就了中国经济的繁荣。根据经济史家的观察,中国明清之际有两个繁荣时期,都是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的。一是明朝隆庆至万历时期,另一个就是清朝的乾隆时期。

(今日的长崎港)

那个时候,全世界90%的白银都垄断在西班牙手里。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玻利维亚波托西山发现了全世界最大的银矿,从而变成全世界最有钱的国家,也成为整个欧洲货币的供给者。从十六世纪起,西班牙银元风行世界三百多年。

西班牙对白银的垄断,中国实际上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不产白银,却把白银作为法定货币近四个世纪的原因。对比一下西班牙从发现波托西山银矿到失去南美殖民地的历史,不难发现,与中国明清两代使用白银的历史是基本一致的。

中国对白银的输入,到乾隆朝时达到了顶峰。这也使乾隆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有的时期。当然,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人均富裕程度远不及宋朝,乾隆朝的富有体现在绝对值上。

(玻利维亚,今日的波托西山银矿)

但到道光朝时急转直下,呈断崖式下跌。

据著名的经济史权威安格斯·麦迪森教授统计,1700年时,中国的GDP与整个欧洲相当,而在1700-1820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欧洲,但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份额大大下降,并成为世界六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GDP下降的地区。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许多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气候和水灾。1823年和1833年,两江地区连续发生水灾,所谓“癸未大水”。而横扫全世界的路易十四小冰河期也继续在中国肆虐。

但那只是加重了萧条的程度,而不是根本原因。道光萧条最根本的原因是,1800年前后,全世界白银供应量大大减少,中国的白银流入几乎枯竭。这与白银的产量密切相关,尤其是1790-1799年,以及1820-1829年两个时间段,世界白银的产量大幅下降。

这两个重要的时间段里,发生了什么?

(拿破仑攻占西班牙)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不久以后拿破仑趁乱上台,实行激进的扩张政策,横扫欧洲,造成整个欧洲的战乱,市场需求萎缩,除了民生必需品,以前欧洲对中国茶叶、丝绸和贵重陶瓷等奢侈品的需求基本上没有了。对中国商品需求减少或消失,意味着中国的白银输入也大大减少了。

1808年发生了更为严重的事,拿破仑趁西班牙卡洛斯四世的白痴和昏聩侵入西班牙,灭了西班牙这个国家,任命自己的弟弟到西班牙当国王。

这引起了西班牙人民的激烈反抗,西班牙当时是欧洲最大的国家,各省都爆发了人民起义,拿破仑虽然灭了西班牙,但也使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

但西班牙是乱了无疑。西班牙一乱,它在美洲的殖民地揭竿而起,趁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先是墨西哥,继而整个南美,西班牙在美洲经营三百多年的殖民地荡然无存了。

在动荡中,银矿业大受影响,全世界范围内白银紧缺,欧洲各国纷纷开始发行国债,或研究使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而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又严重依赖白银进口的中国却还茫然不知,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任由事态扩大。

(英国东印度公司)

日本早在此前几十年就禁止白银出口,而中国的邻国越南这时紧急叫停白银的开采,并且严防白银流出。

对中国来说,当时全世界的白银紧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从1808年开始,由白银的净流入国转为净流出国。至1856年,在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白银外流相当于3.68亿银元,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在全世界白银紧缺中,大英帝国首当其冲。因为英国当时要拼命维持大三角贸易,对白银供应减少格外敏感。当时为了换取东印度公司手里的银元,英国国王甚至将产自英伦本土的棉花卖给全世界最大的棉花供应商、远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

同样,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也转向以赚取白银为目标了。

英国东印度公司早在十七世纪就在斯里兰卡种植鸦片成功,但一直没有大规模生产。当全世界白银紧缺时,为了能够从中国赚取白银,东印度公司从1800年开始尝试与中国进行鸦片贸易,但一直很谨慎,没有肆意扩大规模。恰逢此时英国自由贸易观念开始萌芽,英国本土的个体商人则趁虚而入,形成了对中国鸦片贸易的主体。

白银紧缺的后果是中国百姓的困顿,陷入乾隆朝以来从未有过的个人危机。银价上涨,银贵钱贱的趋势加重,市场萎缩,通货紧缩。虽然物价下降了,但没有对商品的需求。

而官府的各种税费不降反增,许多过去富庶或说的过去的地方迅速陷入贫困,北方各省先出现粮食短缺,流民增加,饿死人现象开始出现,朝廷赋税、钱粮征收遇到困难,山东、河南等地区的财政收入甚至下降了三分之二。

而皇帝却搞不清楚什么原因,只是一味催促地方官,让他们拿出良心来,认真去征粮。

1823年和1833年两江地区的两次大水灾进一步加重了这种情况。

两江粮食歉收不仅影响了北京的官员和绿营士兵的生活,更使得从清江浦到直隶的常平仓出现空虚,国家粮食平准制度失灵,无法救济灾民,为日后捻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同时,南方百姓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甚至民不聊生,太平天国运动应运而生。

本文参考文献

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社会科学》2007,第6期

吴承明《中国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2001

罗威廉(William T.Rowe)《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中信出版社,2016

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洪业:清朝开国史》新星出版社,2013

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最佳贡献者
2

1820年,也就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第六代君主道光皇帝上位之初,就经历了清朝历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经济危机。那时候清朝治下民生凋敝,经济出现了严重下滑,国家财政收不抵支已为常态,历经道光、咸丰二朝都没能解决,直至晚清时期枯木逢春的“同光中兴”才有了扭转的势头。因此次危机始于道光王朝,史称“道光萧条”。

“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龚自珍

“道光萧条”的出现标志着清王朝已经彻底地跟“康乾盛世”告别,由此开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漫下坡路,纠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皆与鸦片影响人民消费有关。

白银外流、经济凋敝

“粤中鸦片烟满地,虽乞儿亦啖之。”——《鸦片战争丛刊 》

鸦片走私致使中国对外贸易赤字,经济陷入困境 清朝自雍正七年开始禁烟,但是始终流于形式,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从乾隆晚年开始,鸦片开始在民间肆意蔓延。 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富人抽;到嘉庆年间的时候,中产阶级也开始沾染上这种恶习了;而发展至道光时期,一般的农民甚至乞丐也开始吸食大烟了。



大量的鸦片如潮水般涌入清朝各省,致使中国本来对欧洲各国的贸易盈余逐渐缩小,至道光十年时开始变为逆差。这样一来白银就会大量流往海外(清朝时期民间主要通行两种货币:白银、制钱,购买大宗商品主要用银子),长此以往,白银供给不足,物以稀为贵,难免不会出现“银贵钱贱”的尴尬局面。

“银贵”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以银两计价的商品价格不断下降,致使这些商品的制造商的利润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银子不断减少导致原来白银与制钱(铜板)固定1两比1000文的比例难以为继,一再攀升(据说在某些地方甚至达到了1两银子可以换2000文钱的地步),用制钱所换得的银子少了,大宗商品的消费自然也会下降不少。这两点都直接导致了清朝人民低下消费水平。没有了消费的带动,经济又怎么能繁荣得起来呢?

荼毒国民、劳动力匮乏

众所周知,鸦片是一种依赖性强,极易吸食上瘾的毒品,一个人一旦碰了鸦片,基本就成了废人一个,面色枯黄、形销骨立,行为举止好似大病初愈,这样的人哪里还能做事?中国古代又是个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早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农民不干农活、不做手工就失去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消费就更加萎靡不振了。

而且据1838年清朝官方统计,当时中国吸烟的人数应在4.、500万人之间,如此庞大的一个数字可想而知会对消费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再者,吸毒者开销极大,绝对不是一般人(包括一般地主)抽得起的,因此久吸鸦片的人概括起来那就是“富者变穷,穷者便男盗女娼”,这样下去必然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毕竟食烟者基数极大),给本就千疮百孔的清王朝以沉重打击。

正是认识到了鸦片之巨,清朝才一直在禁烟的立场上态度异常坚定,即使后来因此爆发了“鸦片战争”,统治者也始终没有改变对鸦片的禁令,这也恐怕是晚清几位皇帝为后人所做为数不多的好事之一了吧!

棍哥团队:晓史原创,侵权必究!

3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中午的吃撑了,肚圆,睡不着,爬起来蹲椅子上刷题,转手就刷到了题主的问题。道光萧条?就冲着这四个字,俺老梁也得上手掰扯掰扯。

说正题之前唠叨两句

话说满清入住中原,咱大华夏民间还是有点底子的,就这点底子,让那十全老人乐乐呵呵的走完了一辈子,临了说当个啥也不管事的太上皇,也就嘴上说说的事,到死那权利都没有放下一分。

其实打乾隆这十全老人的后期满清就开始走了下坡路了,嘉庆好歹有个和珅这新手大礼包撑了几年,转手倒腾到了道光的手里的时候,那就不是啥下坡路,整个就是一断崖的存在。

您瞅那道光的画像,干巴巴的瘦。

道光前边以及他的后边,那个皇帝不是圆润,独独就他瘦的不可思议。其实也从这侧面能感觉到这道光朝,经济真不咋的!您要说他是经济危机,他还真是,那么从那个方面咱能感觉得到呢?

从各个方面感觉道光的萧条

在道光的手里,那满清的财政已经到了收不抵支的状态,要不道光这辈子咋就扣扣索索的呢,历史上唯一一个补丁皇帝。

这是国家层面上,那么民间呢?这民间最表象的就是,银子贵的离谱,那制钱贱的都不可思议。

那么有多离谱呢?银子和制钱的兑换比例官方认可是1:1000,可在民间已经达到了1:2200这翻了一倍都不止。

啥意思呢?咱打个比方大家伙听听。

您比如说一两银子咱开头的时候,能买一个馒头,到了银子变贵的时候,一两银子就能买俩个半的馒头。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不明白:“这不是好事吗?钱还是那钱,买的东西变多了!”

拉倒吧您那!您要明白一点,满清地头上,那爱新觉罗家的人家向民间收取的税收是用银子结算的,而民间小老百姓平常的生活是用制钱结算的。

好吧,这直接导致开头您交一个馒头这今年的税钱就齐活了,到了道光这头,您得交两个半的馒头才能过关。而看满清政府这头,实际收入还没有长,您说奇怪不!

这直接导致以前还能填饱肚子的家庭,现在就直接的饿死。

再有那个时候撑起咱大华夏经济的是手工业,而那手工业购买原料要使用银子,而出售东西的时候收到的却是制钱。

开头同样一批商品开头能收入两个半的馒头的制钱,换成银子这就是二两半的银子,用这些个银子在购买原料你就可以扩大再生产。可道光的时候,同样一批商品收入两个半的馒头的制钱,齐活,只能换一两银子,得,您这购买的原料可就缩水了一半都不止,您还扩大再生产?拉倒吧,您还是赶快关门歇业吧,再干下去这的赔死!

有人说:“你不懂涨价啊?”

涨价?俺就呵呵呵了,你涨了价准备卖给谁?这有人买吗?傻了吧!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卖原材料为嘛要用银子,咱用制钱不就得了,这不就不存在这事了吗?”

您这是想多了吧,购买原材料这属于大宗商品,您购买大宗商品他的量就大,您这是准备抗几筐或者几十筐制钱去购买?所以当时在大华夏的地界,都默认大宗商品的购买都是银子。

回头您出售,这都是手工作坊,批发?对的都是散户,这帮人有的人一辈子都不见得能摸一两银子,您让他掏银子购买,想多了吧!

这结果直接导致,农民交不起税,让地主给吞并了,成了啥也没有的无产者。您回头再租用地主的土地种粮食,得,地主为了不让自己受损失,玩命得给你抬租,这要是碰到有风有雨的年份,就是人会瘦点,但不至于饿死。可遇到了天灾,全得饿死。

这农民没有了,手工业生产者急剧减少,你满清到哪里收税去?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他道光不穷都没有道理。

银子哪去了

说道这里,就会有人问:“那银子哪里去了,咱大华夏打开始使用银子作为货币,都是世界各地的银子往咱大华夏流,这都多少年了,这么多银子,咋就银子贵了,不是说物以稀才为贵吗?银子多了还贵?”

银子多?谁告诉你的?咱说明末之前是您说的这个理,全地球的银子都往咱大华夏地头上流,咱大华夏地头上有的是钱。

您要非和俺说明末没有钱?俺就告诉你一声,大明老朱家没有钱,但民间那钱哗啦哗啦的有,都让士大夫藏自家地窖里,不在市面上流通,造成了一个缺钱的假象,您要是把这些个士大夫老爷们抄了家,大明老朱家立马就活了,这也是为嘛朱元璋这么恨当官的原因。

到了改朝换代了,那些个士大夫们把自己个地窖打开开始花钱,得,市面上又有了钱流通,这就看起来满清开头的时候,打了那么多仗似乎不缺钱的样子,道理就在这里。

那么到了道光手里边的时候,这银子难道又被这些个士大夫给整到地窖里去了?

那到没有,是被那帮大鼻子给赚走了,导致白银外流,在咱大华夏的地头上银子少了,所以物以稀为贵,这银子的价格就上去了。

那么白银为什么会外流呢?

过去啊,咱用土捏的那陶瓷,虫子吐的那丝整的那布换老外的银子,这基本上就是无本的买卖,毕竟原料是可以无限循环的不是。

可到了道光时候,人家大鼻子已经完成可工业革命,人家廉价的布条廉价的罐子多的是,跑你地头上贩卖。

这一倒腾,得,银子又回到了人家的手上。这也就是大鼻子洋鬼子为嘛一整那条约,就要满清开放口岸,这就是为了让自家的商品能顺顺利利的进入到你地头,用这些个商品换你的银子。

在这个过程中,大鼻子洋鬼子还是觉得这来钱来的太慢了,这不用鸦片开始换钱。

开头的时候,这鸦片只是在满人的堆里流行,毕竟这帮人吃饱了啥事不用干不是。这整上一口,那叫个飘啊!这飘的飘的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给这鸦片整了好听的名字——福寿膏,还有空琢磨一整套吸食鸦片的用具,这也没谁了,这一时之间这行为就成了上层那圈里的标志。

得,这就慢慢的扩大到了中产者,接着是整个大华夏,连乞丐都没有放过。您就说吧,这银子不往外流都说不过去。整到最后当兵的都拿那鸦片当军饷,这也没谁了!

这也是为什么道光老是吼吼着禁烟禁烟,原因就在这里。

这越是往后,这种现象就越严重,加上后来的各种赔款,这是从民间把最后一点银子往外扣,扣出来送给大鼻子洋鬼子的行为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拉倒吧,人家还有同治中兴呢?你咋忘了?”

没忘,你信,俺可不信,那也就是回光返照而已,这要是说下去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两千字他也打不住,有机会咱在聊!

好了,现在大家伙就应该明白这道光何值是萧条啊!

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4

在道光在位的长达29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在人口、农业、手工业等等各个方面都陷入迟滞状态,可以说道光危机是清朝由盛转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由主演变成末流的重要转折点。

至于造成道光危机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白银危机冲击生产力,主体经济受到重大损害

道光年间,清朝的经济结构仍然是以农业和手工也为主体经济结构,而清朝的结算方式主要是,白银用于批发和国家各种支出,铜钱是零售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白银和铜钱通兑比例为1两白银=1000文铜钱。在道光之前,比例还可以保持,但到了道光初年,由于鸦片走私贸易和白银折耗等问题,导致白银大量流出。


物以稀为贵,老百姓也知道白银比铜钱金贵,所以有了储蓄也愿意换成银锭,最不济换成银颗粒当钱存起来,更不用说富户更是如此。由于白银外流,加上储蓄保守,在市民流通的白银数量日益减少,相应地白银的地位就水涨船高,白银本身的价值能买到的东西越多,老百姓产出的东西就更不值钱了,生产积极性就降低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经济受到重大的伤害。

“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

②财政收入减少,中央和地方财政危机出现

白银危机造成大量手工业和农业倒退,人们生活水平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变得更加穷困,地方财政开始出现危机,税收收不上来白银,地方上收支开始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很快这种情况就蔓延到中央财政,地方上税收不足,到了中央一样收不足。地方税收不足导致中央无法保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军事支出,进而导致了道光年间的经济危机和战争实力的情况。白银危机导致银贵钱贱,商业活动锐减,市场不景气,进而导致税收减少,政府无力维持中央支出,在对外战争中失利,从此开始恶性循环。


在政治上,官场腐败造成杂税繁多,税负沉重之下民众反抗不断。处于小冰河时期的气候怪异,灾害频繁之下,又遇上贪官污吏,各种私税、强行摊派严重侵害了百姓的经济利益,激起了民众抗议和起义暴动等等。

综上,在道光年间,由于白银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进一步触发了政治、军事危机,内有起义外有列强,中国经济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的矛盾日益加剧,由此导致了在19世纪上,中国原有的生产方式越发显得落后,从而最终落后于西方,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地位。

5

任何一个王朝有兴起也会有衰落,这是通过千百年的历史而得出的证明。天下势力分久必合合久比分,哪怕是创造出两大盛世时期的清王朝也是如此。道光年间华夏经济开始“萧条”,中国经济、科技等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彻底地落后于世界。其实“道光萧条”与其说是一场经济危机,不如说是它的出现是一场经济的严重衰退;因为伴随经济危机出现必然条件是产能上的过剩和物价上的上涨。虽说道光年间经济的确是极为不景气,但是导致它形成这个局面的并不是这个原因;所以严格意义来说“道光萧条”并不是一场国家经济的危机。

“道光萧条”指的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处于清朝道光帝统治下的中国,降临了一场为期数十年的经济大衰退。中国十八世纪出现的康乾盛世在此告终,华夏大地上的繁荣景象不复存在。可以说道光时期不仅是清朝王室衰微的开始,也是中国经济走向衰败的开端;所以后世学者才给这一时期取了这么一个名称。

其实在清朝的道光帝当政之前,清王朝就已经埋下了致使经济萧条、国力衰落的祸根。而这个起源,它可以追溯到清朝的乾隆盛世之时。乾隆帝统治中原的晚期,如同疾速行驶的火车也需要停车中转;清朝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腐败衰微的现象。只是当时在繁荣的遮掩下,这种现象还不明显。本来到了嘉庆帝时期清朝衰退的弊端就会暴露无疑,但是因为嘉庆帝抄了和珅那几乎可比清朝数年税收的庞大家产,所以已变得非常空虚的国库被填满;这可谓是助清朝延续了几年虚假的繁荣。

可是它终究只是虚假营造出来的表面繁荣,内芯实际上已被腐朽落败逐渐蚕食。因此,到了嘉庆帝统治的晚年时期,清朝强盛的国势已被衰落取代。民间的百姓那是民不聊生,中原各地的民变已此起彼伏;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当时兴盛一时的反清势力白莲教就是起义势力的代表。虽然最后被清朝成功镇压,但是这并不意味这结束。只要经济以及社会民生等问题不解决,民间的动荡就不会消失;道光年间经济的衰退就是被镇压积攒下的弊病一朝的爆发。

当嘉庆帝把皇位交接给道光帝的初期,清朝的思想大家龚自珍发现了清朝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地衰退。在他描述的这场“萧条”现象中,各省各地的富裕大户变成了贫苦人家;本来贫苦的家庭则变成无衣无食的忍饥受冻落魄者。就连四民之首也要为生计奔走下贱,各省各地的大局可谓是岌岌可危。这场经济的衰退之下,富人不再富有生活变得越发的贫穷,穷人连勉强的温饱都没有养活自己都成了困难。然而清朝朝廷对此却无所作为,放任其自由发展。等到严重恶化之后,统治者甚至企图以封建说教奴化百姓,只可惜社会民众并不接受;各地区时不时有民变出现社会变得动荡起来。

现如今很多人都把导致“道光萧条”出现的原因归为自然灾害,因为当时天下出现了两次很大的水患灾难。虽然这些灾害的确对社会的经济造成了损害,但是这种损害顶多就是一时的;而不会像道光王朝那样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毕竟农作物的绝收所带来的物价上涨短时间可能难以恢复的,但等其恢复正常绝不会需要耗费数十年。

由此可知,“道光萧条”绝不做只是天灾导致;道光年间出现的银贵铜钱贱也是个极为重要的影响。最初每两银钱与铜钱的兑换比例是一比一千,可是因为银钱的大量减少就由原来的一千铜钱变为了两千。可是银钱的兑换比例翻了一倍,布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却下跌了价格。这就导致了百姓的收入在减少,但是国家的税收却在增加;于是很多商家面临破产市场交易出现停滞。要知道清朝的货币制度实行是双本位制,也就是银钱和制钱都在市场上流通。而这两种货币的用途是不大一样的,它们之间自然就会有所区别。

明清时期朝廷喜欢使用由白银做成的银元宝做交易,可是它的重量以不规则的形状很不方便人们携带,所以人们日常消费少会用到银子。然而朝廷却只使用银钱,这自是因为银用料单一,仅是以贵金属白银制作的它不易造假。不仅如此,银钱还方便市场大额的交易;所以朝廷在给官员发放俸禄以及收税等使用的都是银钱。可以说它的作用是储蓄、财富转移的重要媒介。

而制钱既铜钱则因为是铜和铝制造,加之其制作工艺简单民间私铸行为泛滥。由于其轻便外圆内方且有孔洞方便携带,所以民间百姓在生活用品交易上用的都是铜制钱。然而清朝官府只认银钱,这就使得百姓交纳税赋的时候要把铜钱兑成银子交税。因此,在道光王朝的经济中银钱的兑换比例低,百姓的生活才能过得好。反之,银钱的兑换比例增加,百姓的生活会苦不堪言。可是明清的银钱大部分都是从外国流入,中国本身是不产贵重的金属银;所以清朝对于白银需要的数量很大;这就造成了银贵而钱贱。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时,中国的经济就会非常的繁荣;若是白银大量流出就会导致经济严重衰退。在明清时期出现的两大繁荣时期,就是白银大量流入所致。这两个时期就是明朝的隆庆和万历时期,以及清朝的乾隆时期。

可是到了道光帝时期,世界的白银流通量急剧减少;使得中国的白银流入量几乎枯竭。这是因为法国的大革命爆发,欧洲对中国茶叶、丝绸等奢侈品需求几尽消失。世界动荡导致各国都严禁白银外流,不产白银的中国自然陷入了空前的危机。然而对于这场危机道光帝并未去寻找根本原因,反而是一味催促地方官员加税纳银。致使国家粮食平准制度失灵,无法及时救济受灾的难民;为日后捻军以及太平军的起义埋下祸根。

6

道光萧条绝对算得上是一场经济危机。什么是道光萧条呢?

中国在19世纪上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龚自珍,没错,就是那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他在嘉庆末年(约1820年)就已明白指出:

“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因为此衰退始于道光时期,因此吴承明称之为“道光萧条”。


道光帝旻宁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嘉庆十八年被封为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驾崩,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道光。铸行“道光通宝”,钱制沿前朝。

但道光年间,因鸦片的非法输入日渐严重,白银外流加大,日复一日,银价上涨,而铜钱制度是清朝币制的核心内容。

清政府以银权钱,明确规定了“每钱一千,值银一两”,且“永为定例”。由于白银外流导致的银价上涨,1000铜钱兑白银一两的情况难以维持。

银贵钱贱,各省铸钱局开始不断减重,整个国家如同陷入通货膨胀一般,铜钱的价值不断缩减,百姓的生活日益艰苦。

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是怎么样造成的呢?

要知道康熙死后清朝国库只有七百多万两白银,亏空十分的严重,康熙的盛世其实是一个衰败的盛世。

虽说雍正年间将国库重新填满,但乾隆皇帝二十年间败光了六千万两,可怜嘉庆辛苦一生也才留下两千七百万两。

所谓康乾盛世只不过是挥霍国库中的银两造成的假象,而可悲的道光皇帝,克承父志,崇俭去奢,颇知物力艰难,生平最不舍得用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传说他套裤穿破,在膝盖上补了两块,而不肯缝制新的。一度创造了三千三百万两的佳绩,颇有恢复元气的指望。

但是怎奈道光虽有光复之心,上天不爱成人之美啊,有道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古中国各个王朝覆灭时期,往往都处于气候变迁期。

古中国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对气候变迁非常敏感。因为气候变冷,降雨量降低,会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农民起义频繁,而道光年间便不幸的遭遇了气候变迁,1815印尼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导致全球变冷,于是清朝的粮食价格迎来一个小高峰,坦博拉火山爆发造成,对农业的影响近乎60年,而恰恰就是这期间这被称为“道光萧条”。

加之洋人甚至不惜用鸦片来加快我国白银外流的进程,当时的中国,物价飞涨,连小一点的地主都吃不饱饭,铜钱与银两的兑换比例越来越离谱,而国家纳税却以银两结算,这意味着农户相当于要缴纳远高于本应上交的税款,商户也大多难以支撑,市面上铜钱剧增,而其中夹杂着大量的私铸铜钱。

铜钱的通货膨胀就此愈演愈烈,而经济危机也随机席卷而来。

总结而言,造就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其一气候变迁致使于当时中国的农业社会遭受重创;其二外国通商码头致使大量白银外流,使得广大人民手中的铜钱贬值严重。最后,气候变迁无法避免,但是白银外流很多原因就得归咎于当时的统治阶级了,或是有心无力,或是放任自流。

7

“道光萧条”并不能算是一场经济危机,用“经济衰退”来解释更为合适,经济危机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产能过剩,物价上涨,而道光萧条并非由于这个原因产生的,所以这并不是一场经济危机。

那么”道光萧条“指的是什么呢?

这是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发生在中国的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结束了清朝18世纪乾隆一朝以来,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也是清朝经济走向衰败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出现在道光一朝,所以也被称为“道光萧条”。

但是事实上,清朝出现经济衰退是在乾隆晚期,但是正如火车要刹车,也会继续前行一段距离一样,嘉庆执政初期,清朝的国库就已经十分空虚了,但是和珅被查后又给这种虚假的繁荣延命了几年,而到了嘉庆晚期,清朝国势已衰,民变四起,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

嘉庆皇帝

最早发现“道光萧条”现象的是清朝思想家龚自珍,这年是1820年,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交替的一年,他发现清朝的很多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经济衰退现象。他是这样描述这次经济衰退的。

“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富人没有更富,反而更穷,穷人甚至养活不了自己,再这样人民穷困潦倒的背景之下,就会时不时发生民变,进而导致社会动荡,而清朝统治者却想要通过道德说教,精神奴化来感化国民,显然这是行不通的。清朝思想家龚自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道光萧条”呢?

今天很多人把“道光萧条”的原因归结到了天气因素,比如道光三年和道光十三年的两次大水灾,这样的灾害自然是会对经济生产造成影响,比如农作物被破坏,物价上涨等问题,也需要时间来进行恢复,但是不至于影响长达数十年之久。

道光萧条”的原因,不只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有关。在道光年间,出现了一个问题银贵铜贱,每两银子从过去兑换一千文钱,增长到了两千多文钱,翻了接近一倍的价,而粮食,布匹的价格却在下跌,这就导致了百姓的收入锐减,在江南的一些布匹商人甚至濒临破产,消费停滞,白银购买力的下降也是导致“道光萧条”出现的一个原因。

道光皇帝

另外在封建王朝时期,出现这种严重的经济衰退现象,统治者是脱不了干系的,嘉庆皇帝登基之初,白莲教闹得正凶,虽然最后也成功平定了,但是执政却变得小心谨慎,唯恐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

到了道光一朝这种现象更加严重,道光皇帝从嘉庆皇帝手上平稳的接过了政权,但是他是个循规蹈矩的皇帝,谨小慎微甚至到了有些胆小的程度,在处理政务上低效拖延,虽然想要整顿吏治,重塑朝纲,却显得力不从心,鲜有作为,只能约束自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清朝的各类社会弊端积重难返,也是导致了“道光萧条”的一个原因。

道光通宝

结语

道光萧条并不算是一场经济危机,因为这并不符合经济危机的表现,这是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现象,除了有自然灾害的影响外,“道光萧条”还收到消费停滞,货币购买力下降,统治者执政无力,社会腐败等因素的影响。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8

如果说爆发于道光二十年(1840)的鸦片战争,好似一声晴天霹雳,那么之前已持续二十年的“道光萧条”,就好似山雨欲来前的长久阴霾。

其实,“道光萧条”这个词,是20世纪末起,由吴承明、李伯重等学者提出来的新名词,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晚清道光年间持续三十年的经济大萧条现象。尽管对这个“新名词”,学术界还有颇多争议,但只要翻看相关史料,扑面而来的,正是种种触目惊心的“萧条”景象。

最常见的“萧条”现象,就是当时几乎飙升的白银价格。道光皇帝登基前的嘉庆年间时,一两白银可以兑换制钱1000文,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1834年,一两白银竟可以兑换白银2200文。飞涨的银价,带来了经济上的连锁反应,要用白银交税的百姓,负担当然年年激增,民间商贸也遭到冲击,即使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也是“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家家“清仓处理”,一半以上的店铺关门。

政府的财政收入,当然也损失惨重。虽然从账面看,清政府的“地丁银”等收入似乎减损不大,但那大多是各级官员“虚报”的。比起嘉庆年间每年六百万两白银的地丁银收入来,道光年间的清王朝,地丁银却连每年五百万都收不到。各级官府大面积亏空,以道光皇帝的哀叹说“动拨则无实储”。看似账面上有钱,用钱的时候才发现没钱。

而且就这么点钱,还是官员们为了政绩,向老百姓“任意取盈”的结果。原本银价上涨,就会造成老百姓负担加剧。外加官府没钱,当然也要让老百姓多买单,所以各种“浮收”变本加厉。以《清实录》记载,比如湖州府的乌程与归安两个县,“浮收”白银就多一倍。陕西仅粮道衙门,每年就“浮收”六万两白银。简直是越“萧条”越朝着老百姓狠宰。如此一来,民生也可以想。

所以,也就有了鸦片战争前夜,好些让后人啧啧称奇的怪现象:明明是二十年和平时光,晚清的百姓生活,却是一年赛一年困顿不堪。以1825年江苏巡抚陶澍的奏折说,江南的老百姓生计已是“内实形其不足”。富庶的江南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当然更惨。各地都有农民失去土地,大批流民游荡四方,以1826年龚自珍的疾呼说:“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四民之首,奔走下贱。”

这样的恶性循环下,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承平”年代,也就成了民变频发的危机时代:单以《清实录》的统计,从道光帝登基至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各地就已爆发民变二十三次,包括了从京城到地方十八省,且有“抗租”“抗暴敛”“抗漕”等各种名目。各省的交界地区,都常盘踞着大量强盗团伙。道光年间的内阁侍读黄瀛山就感叹“邪教盗匪,在在皆有”。哪怕没有鸦片战争,都可见乱成一锅粥。

而且,看过了这些乱象,也就不难理解接下来的太平天国战争——持续数十年的“道光萧条”,早把坑全挖好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这段“和平年代”里,清王朝会发生如此恐怖的“萧条”景象?公认的第一条原因,就是清王朝的经济瓶颈:道光年间时,中国人口已经突破了四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空前激化。但固守小农经济的清王朝,蹒跚前行的商品经济,乃至依旧封闭的国门,早就令大清的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死胡同。于是越困顿越封闭,越封闭越困顿,成了死结。

但比起这封建经济发展中的固有毛病,大清“萧条”到这地步,还有两条特殊原因,其中一条,就是空前泛滥的鸦片贸易。

道光皇帝登基后,正是英国鸦片贸易最红火的年代。一箱产自印度的鸦片,成本价237卢比,卖价却是2400卢比,属于当时最暴利的行业。大量的鸦片,就这样疯狂倾销进中国市场,道光帝登基的第一个十年,英国每年向中国输入鸦片一万箱以上。到了第二个十年,即鸦片战争前夜时,英国每年向中国输入鸦片两万箱以上。红火的烟管,不但摧毁着国人的建康,更“烧”着大清的钱:1830年至1834年,清王朝平均每年外流白银,多达五百四十万两。

看过这恐怖的“烧钱”,就明白为何道光年间,白银价格始终飙升:陷入步履蹒跚的大清经济,就这样被鸦片抽干了血肉。

而比起鸦片的诱因来,“道光萧条”也更有一桩发人深思的内因:彼时清王朝深入骨髓的腐败。

就以“烧钱”的鸦片贸易来说,“道光萧条”时期,清王朝何尝不知道鸦片的危害?但一个怪圈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前,大清越是拼命查禁鸦片,输入中国的鸦片,越是数额暴增——就连广东福建的沿海水师,都按照鸦片的箱数来抽取好处,所谓的禁烟命令,只是他们提高索贿数额的口实。以至于“每船得洋银四百圆六百圆不等”,安心发着“白银外流”的财。

而这样的腐败,放在“道光萧条”年间,也只是常见现象。昔日官场上见不得人的陋规,在道光年间都成了合法化。比如最简单的地方官觐见,以《道咸宦海见闻录》的统计,按察使级别的官员每次进京,送给六部九卿官员的贿赂,就多达一万五千两白银。州县官员征收赋税,年节官员走动往来,样样都要巧立名目搂钱,所有的钱,当然都落到老百姓身上。

所以,在这个“道光萧条”的年月里,既然年景不景气,缺钱缺红眼,那么各级官员想到的,绝不是如何抚恤民生,却是怎样让小民们“买单”损失。所谓的“道光萧条”,经济问题的表象下,却是如此积重难返的腐败问题。“萧条”中的晚清王朝,自然也就在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

“经济问题”的背后,却是超越经济范畴的叹息,与警钟长鸣的回味。

参考资料:《清史稿》《道咸宦海见闻录》、罗畅《道光萧条刍议》 、李芳《道光萧条与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经济》 彭程《鸦片战争前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 冯尔康《生活在清朝的人们》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9

“道光萧条”是清代学者龚自珍最先提出的,他观察到异常普遍的贫困化正在发生,引发种种社会危机。人们研究道光萧条,有的专注贸易,有的专注气候和农业,有的专注人口。相对来说,人口-资源的马尔萨斯定律和农业的边际产出递减规律,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人口学家洪亮吉的观察

洪亮吉是乾隆五十五年的第二名进士,就是他率先观察到乾嘉时期的人口增长与耕地供应出现了严重危机,他进一步以一个家庭为单位,阐述人口增长与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出乾嘉时期的温饱线大约是:耕地4亩/人/年,布匹5丈/人/年。当时的马尔萨斯指标是:人口增长率/土地开垦增长率为20:5,应该是严重失衡了。他是有一定计算观念的学者,其他文人笔记则生动记载了这种人地紧张关系造成的恶果,如《浦泖农咨》和《沈竹岑日记》,对江南社会的主佃矛盾多有记载。但这些不如龚自珍的一句话来的有力——“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

洪亮吉《治平篇》:……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试以一家计之:……或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Maddison)运用购买力平价法的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GDP在全球所占比重从23.1%提高到32.4%,年均增速0.85%;此后100年间,中国经济不仅增速放缓,而且比重下滑,到1900年时只剩11%。显然,1820年是个由繁荣到萧条的转折点。这年及其以后的30年间,正是道光帝统治时期。这是来自经济史数据的研究,当能证明道光时期确实发生了大萧条。


萧条的原因

萧条的原因并不是单方面的,人地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爆发,那就是劳动生产率迟迟不能得到提升。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农业上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技术约束下,你投入一块土地的人力越多,增量产出就越少;如果人力不断增加,直到过了拐点,那么就必然有一些人的收入是减少的,不再有任何的增长。而宏观上的净增长的定义,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帕累托给出的,那就是:在不减少任何一个人的收益的同时,至少让一个人的收益得到增加


很显然,道光时期没有实现净增长,在各种条件约束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气候变化、贸易周期、农技水平等),应该是人口的持续增长导致了增量收益下降。这可以从各方面得到解释,一是浮游人口更多了,许多人不得不脱离农业生产,否则只会更加贫困;二是通胀率增加了,因为人口增加带来的总需求增大,而供应能力基本不变;三是物价推动总成本上升,作坊制造业和工商业也随之凋敝。


这种情况始于1820年道光元年,实际却是乾嘉时期累积下来的后果。按照美国学者全汉昇和王业键测算的数据,1761-1850年全国人口竟然增长了117%,已经翻倍了。根据历史学家何炳棣的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国人口由1.5亿增加到3.13亿,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已高达4.3亿。但是劳动生产率能够翻倍吗?如果赶上了工业革命,翻几倍都可以,但问题是并没有开放。


到了道光后期,学者汪士铎已经持绝对人口过剩论了,他已经清晰观察到了人口猛增之下的边际收益递减,比喻为“百农治一亩”、“千人治一店”。随之又认为要调剂人口,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和具有反人类思想的人。可惜的是,以中国之大,竟然没有人认识到:解决这个困境的唯一办法是接轨工业革命,迅速提升劳动生产率

汪士铎《汪悔翁乙丙日记》:……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子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官不足以官之,地不足以养之,……驱人归农无田可耕,驱人归业无技须人,皆言人多,安能增益?盖一亩不过一农,一店不过数人,今欲以百农治一亩、千人治一店,如何其能?”

10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兴衰都是正常的,如果一直如日中天,还真是有问题了。

正如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不过一个朝代在什么时候衰,却是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嘉道之时,大清王朝确实是走向了“衰”的历史。

龚自珍曾经很直接地描述这个转变:

“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造成这个转折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除了人事方面的问题,今天来说一下自然方面的一个突变。

公元1815年4月5日,也是大清嘉庆二十年,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一声惊天巨响撼动了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松巴哇火山岛。一座名为坦博拉的火山,复苏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火山不断猛烈爆发,原来高4100多米的高山,山顶被削去大半,现在仅剩不足三千米了。当地5万多居民,在炽热的岩浆,从天而降的火山灰和充满硫磺味的刺激性气体中,很快死去。最终,据估计还有7万到8万人死于火山爆发引起的饥荒和疾病,仅印度尼西亚就有近9万人死亡。历史上还没有任何其他相同量级的火山爆发造成过如此大的灾难。

然而这座火山爆发的影响,才刚刚拉开帷幕。

除了数百万吨的火山灰,火山爆发的冲击力将5500万吨二氧化硫气体送至22英里外的高空,进入平流层。这些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极细含硫颗粒,在平流层中悬浮数年,随风绕地球自由飘浮。1815 年冬至1816年,这个肉眼几乎看不 见的火山灰薄层覆盖了整个地球上空,将太阳光反射回去,使气温降低,对天气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让1816年,全球范围内出现大降温,甚至发生夏天飘雪的奇怪现象。

大清王朝当然也不例外,历史工作者已经注意到,嘉庆末年,甚至到道光时期,历史气候经历了一个变冷的过程,并且伴随着降雨的变化,给大清朝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黄河决口,降雨的增加,冲刷了地表的肥力,造成一种号称“暗荒”的现象,农作物减产。

在农业占绝对支柱的传统时期,减产就意味着贫困,所以说嘉道中衰,这个词中,衰的具体表现,就是这样产生的。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