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在权力面前,没有任何亲情可言。自古帝王家最是无情。为了帝位父子成仇,兄弟反目的数不胜数。皇帝也可以把女儿作为政治筹码随意嫁人,甚至是和亲。

回过头来看玄武门之变之前的形势。当时太子李建成坐镇东宫,领文官集团,而且李渊刻意扶植。其实,李建成颇有明君之风,奈何攀附他的人太不成气候了,什么李元吉,什么李渊后宫妃嫔的家族,以及太子自己的一些幕僚,都是典型的仗势欺人之辈,丝毫没有秦王幕僚那般低调。这些狗仗人势的人让李建成失了很多民心。

反观李世民,因为李渊的刻意打压,所以李世民及其部下都行事低调隐忍,这一点给李世民加了不少分。加上李世民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让他给文官集团留下印象十分好。特别是虎牢关一役,天神下凡,以少胜多,一战灭两王,让李世民在老百姓心中彻底神话了。

古代造反,兵权至关重要。当时李世民虽然被封为天策上将,但却被变相的剥离了兵权,不过军队基本都是他的熟人。在古代想要在京城造反成功,第一步是要控制京城的防卫,只要京城守卫长官是自己人就可以了。如汉朝的执金吾,唐朝的金吾卫,清的九门提督。第二点至关重要,那就是皇宫的禁军。掌握了皇宫的禁军你不一定会造反成功,但是你可以轻易掌握皇帝的性命。李世民很幸运的,策反了当时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门守卫统领常何。因为常何曾在李世民手下为将,所以也有人说这是李世民安排的一招妙棋,是个致命的卧底。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这两位首领被诛杀,太子一党瞬间群龙无首,作鸟兽散。另一方面,李世民迅速控制整个皇宫守军,并派自己心腹加猛将的尉迟恭逼宫,将李渊软禁起来,李世民瞬间掌握了局势。李渊眼看李建成已死,大势已去,不得不选择妥协。可以说李渊的心腹还是很多的,比如说裴寂萧瑀陈叔达,这几人既是李渊至交好友也是武德年间重臣,京城外也有河间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边关重将。他们之所以选择了妥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如果万一李渊掌握了局势,那么,李世民势必要被清算。李世民被清算了,李唐王朝可就后继无人了,李渊其它的儿子可是都过于幼小了。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可就犯过这种蠢。李世民如果被清算,那么他的文武部下,如长孙无忌,房谋杜断,段志玄,尉迟恭秦琼程知节侯君集,甚至连李靖及李绩估计都无法幸免。这些人可都是大唐的栋梁,清算他们唐王朝势必元气大伤。可别忘了北方可是有虎视眈眈的突厥觊觎。

所以说,并非没有人支持李渊,而是因为大势已去,也没得选择,他们选择了妥协。说白了是他们兄弟父子象征,不关其他人的事儿。公开支持李渊并不会有好下场。建文帝旧臣训斥朱棣造反,下场呢?看看方孝儒,齐泰,黄子澄就知道了

最佳贡献者
2

在历史当中,有不少的开国皇帝存在,这些开国皇帝会被后世所铭记,因为是他们建立了这个江山,是他们颠覆了之前的朝代,所以他们的功劳在后人看来自然也是无与伦比的,虽然同为开国皇帝,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受后人所景仰的程度却是截然不同的,就拿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来说吧,很多人对于李渊并没有太大的印象,大家都知道李渊的存在,但是最让他们铭记的却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算是一代贤君,他才华盖世,而且励精图治,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所以大家都深深的记住了他,不过李世民这一生也未必就是干干净净的,就拿玄武门事变来说吧,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野心,可能有的人会说李世民此举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那个时候兄弟争权,势必会你死我亡的,如果李世民不起杀心,那么对方也会杀掉他。话虽如此,但是能够杀掉自己的亲兄弟的也绝非善类。


或许这就是身在帝王家的无奈吧,帝王之家是没有亲情可言的,因为大家眼中只有权力,而且最大的权力只属于一个人,所以大家自然会争相夺取。不少人在关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都注意到了李世民跟李建成,而且大家最关注的就是这两个人,可是大家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李渊,要知道自相残杀的可是他的儿子,为什么他当时没有出面制止?为什么大家没有想过他的存在?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大家就已经开始站队了,有的人站队李世民,有的人站队李建成,却没有一个人站在李渊那一边,可能不少人觉得非常奇怪,李渊当时是一国之主,为什么大家没有站在他那一边呢?其实说起来也非常简单,虽然李渊是皇帝,但是他的权力也即将失去,谁会站队一个即将失去权力的人,大家都知道,这大唐的江山将来是属于李世民或者是李建成的,所以选择站队这两个人相对来说才是最明智的。其实李渊也算是历史上存在感最弱的开国皇帝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他喜欢任人唯亲。也许在他看来,自己的家人才是最值得信任的,而其他人都不可信,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行为才让他的儿子们拥有了极大的权力,而他的儿子们都有自己的势力,所以儿子们的兵力都归儿子所有,而他自己却没有一个值得依靠的将领。从这一点来看,李渊是没有实权的。

第二点,错杀刘文静,大家都知道刘文静对于大唐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李渊却因为仅仅有人告其谋反,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将其杀害。虽然这件事情也没有引起多么大的轰动,但是在大臣们心中都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大家自然不敢太过忠心于李渊的。

第三,任由两个儿子争夺皇位,正是因为如此,才有玄武门事变的发生。

作为一代开国皇帝,存在感极弱,还成了儿子的背景板,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正是因为他所犯下的这三个错误,让他无权干预这场手足相残,从此背上了“历史上存在感最弱的开国皇帝”这一名号。

3

玄武门之变不是没有人支持李渊,而是形势已经不允许了。玄武门之变其实是李世民的豪赌,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但是李世民运气好,硬是让他赌赢了。

当时出现了太白金星再次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的天象。傅奕秘密上奏道:“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其实我怀疑这个傅奕很可能是太子或者齐王安排的人,甚至可能就是李渊自己安排的。然后李渊就把李世民招进宫,把傅奕的奏章给他看,很明显是想剥夺李世民的权力,把李世民彻底打成一个没有权力的封王,绝了他的争储之心。

李世民这人也混,明白了老爹的意思,立刻向老爹告密,说太子和齐王给老爹戴绿帽子,睡了老爹的妃子。还说不信明天早上把他们招进宫来当成对质。李渊也是气糊涂了,居然准了。

这件事情李渊没有征信其他大臣的意思,因为毕竟是自己家里的丢人事儿。但是就这一晚给了李世民喘息的机会。

当夜李世民就部署好,自己早早的带人先控制了玄武门,埋伏好等待太子。太子还以为今天对质就能把李世民拉下马,所以没有当回事。虽然太子带着自己的护卫,但是按照规定,护卫的军队是不能靠近玄武门的,要在外面等着。当然李世民控制玄武门的人马其实也没有多少,据说只有几十名是自己的人,主要还是依靠收买的玄武门的将领控制下的玄武门守卫士兵。

在太子兵力极少的情况下埋伏击杀了太子和齐王,造成了既成事实。太子和齐王的护卫一看立刻攻打玄武门救主。太子和齐王的护卫远远高过李世民的兵马。关键的时候是张公瑾拼死一个人上去关了玄武门的城门,把大军挡在外面,不然李世民就被剁成肉酱了。同时李世民还派人去挡住了长安的守卫军队,说这是皇子们之间争夺皇位,咱们外人不好参与。还真把守卫军队的将领忽悠住了。这么大的事情,守卫军队居然没有到。就这差点儿都被太子和齐王的军队攻破了玄武门,最后是李世民拿着太子和齐王的人头,在城楼上给下面的军队看,下面的军队才彻底失去了斗争的信心。

然后尉迟恭进宫控制了李渊和宰相们,告诉了李渊既成事实。其实就是逼宫了,等于秦王李世民控制了皇帝和宰相。为什么李世民不自己去呢?我看尉迟恭就是充当侩子手的,如果今天李渊不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那么尉迟恭一定会杀了李渊。为啥李世民不自己去呢?不想背上弑父的骂名。

所以其实看起来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以小博大还让他赌赢了。假设李渊当初就不相信李世民的鬼话,即使相信了当晚不放李世民出宫,把李世民控制起来,假设玄武门的守将下面的士兵哗变了,假设太子小心翼翼就是不靠近李世民,假设张公瑾没有及时的拼死关上大门,假设长安的守卫军队没有被忽悠住。这里面任何一条没有做到都是致命的,可见李世民能成功,运气的成分是非常高的。当然也说明李世民前期的部署非常的好。

其实老二杀了老大和老三这事儿,一个是李世民自己的野心膨胀,再一个这事儿他也怪李渊这个当爹的。其实小的时候李家几兄弟的关系很好。李建成要比李世民大十岁左右,而且表现的也不错。李渊你既然早早的确立了李建成继承人的身份,那你就做好后续工作嘛。可是李渊每次让李世民出兵都是保证打赢了回来爹让你当太子,可是每一次李世民打了鸡血似的拼杀换来的却是老爹一而再再而三的食言。时间长了,老二心里要是没想法鬼都不相信。其次,李渊把老二封的太奇葩了,首都是长安,你把老二封了个秦王,你什么意思?而且秦王权力很大,有自己的幕府班底,而且手下兵强马壮。你这是要培养老二抢班夺权吗?要撸你就狠心的把老二一撸到底,可是每次他又心软了。都是自己亲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犹豫不决。

最后弄到老大和老二火拼,他这个爹当的真是无能。

其实当时朝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支持太子建成的,甚至皇族宗亲重量级的几个人物都是站在太子一边的。真正支持李世民的也只有他秦王府的班底,因为这些人和李世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办法了,只能跟着秦王干了。

所以你说没人支持李渊?不,不是没人支持。是已经成了既成事实了,谁也没办法。

4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李渊自身说起:

一、李渊起家和治国特点

从古至今,我们可以看到开过君主一般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得到皇位的:第一种是像秦始皇那样吞并诸侯统一全国,第二种是像朱元璋那样通过农民起义得到皇位,第三种就是想司马炎那样是就王朝内部的权臣。

不管那种他们都是实力掌控自己的国家,比如秦始皇他的功绩远非后面的皇帝可比,第二类在起义的时候皇帝有一帮私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核心集团,第三类是有大批的追随者。不管哪一种类型他们都是将军权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但是李渊呢?李渊是很奇葩的。

1、李渊起家身份的特殊性

李渊有实力的诸侯,也不是农民起义的首领,更加不是旧王朝内部的权臣。李渊通过揭发杨玄感之变受到隋炀帝重视,到大业十三年为太原留守。太原留守隋代地方大员,但李渊在太原之兵不过三五千之众,所以李渊没有重大的事功,也没有自己的势力集团。



2、建国后李渊的分权之治

再说政权和军权。

在新政权建立后,李渊为使建成熟悉政事,将内政系于太子李建成, 军务则委于二子李世民,皇帝在在位期间就将政 治、军事大权交给儿子这也是所有皇帝中的特例了。李渊称帝之后,并没有亲政、亲征,造成皇权旁落,而且三个儿子都有权力,经常搞得大家不知道要听谁的,“皇太子 令及秦、齐二王教与诏敕并行,百姓惶惑,莫知准的”。



二、再来看看当时的李渊的势力

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治理国家的和征战的时候都有培育自己的势力,所以当时就出现了三大势力集团:李渊集团、李建成集团、李世民集团。

1、李渊集团

李渊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有自己的核心领导集团。可是李渊真的有吗?

玄武门之变发生前夜,李世民告发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李 渊曾拟定7名朝官,“欲令穷覆其事”这7名朝官包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

按照道理来说这7人应该是李渊很相信的人,但事实上七人中只有裴寂是李渊的信服。



先说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这几人有什么特点呢?他们都是隋官降唐者。作为投降之人处事肯定很小心的。玄武门之变后,他们劝说李渊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说李建成他们是自取其祸。他们这样说恐怕是看到李世民对皇位势在必得才这样说的。

再看颜师古,他是儒学之士,他是游走三方的,一会在李世民面前说对李建成要怎么样?一会又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不服太子,一会又对李建成说要他对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但是这些事情做的很隐秘知道死后才被李世民知道。

窦诞与裴寂则是李渊太原起兵的元从功臣。窦诞为李渊之婿,窦诞犯错的时候李渊包庇他,可见李渊对他爱护有加,不过也是仅此而已。

所以上面6个人都不是李渊的心腹,只有裴寂才是,因为裴寂是太原起兵的主谋。深受李渊的重用,不过这个人比不上李建成党羽魏征、李世民党羽房玄龄、尉迟敬德,他的才干并不突出。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问计于裴寂,裴寂竟无一言以答。



三、总结:

从以上几方面看,李渊在位期间国政相当紊乱,政权军权又没有在自己手上,有没有什么有谋略的心腹。

当时李建成治政,李世民治军,李渊拱默无为。三方势力可以以李渊为共主而达成暂时的平衡,但是任何一方消失都会让李渊危急立见、无法自保。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李渊还是比较昏庸的,这样的人谁要帮他呢?更何况当时的形势几乎不可逆转了。

我是非说不凡,喜欢的话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参考文献:

《李渊与玄武门之变相关两题辨析》 顾乃武

5

玄武门之变,将帝王之家为了争夺帝王父子反目、兄弟成仇赤裸裸的表现出来,而作为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在继承人的处理上是很让人不解的。



唐高祖李渊,566年生,618年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然后逐步灭掉其他诸侯割据,统一全国。李渊称帝时,已经是52岁的高龄,自从617年太原起兵起,李渊也是51岁的高龄,古时60岁就是古来稀。



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隋炀帝所在的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孤立了。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 裴寂都是李世民的密友。李世民就和晋阳县令刘文静密谋起兵。
起兵造反的计策确定后,李渊还不知情。李世民想实情相告,又担心李渊不听。李世民私下找到裴寂商议,裴寂就选了晋阳宫的几个美女,乘李渊喝醉酒之后,陪他过夜。然后,裴寂把李世民的谋划告诉了李渊,李渊大惊。裴寂说:“安排宫女侍奉,事情暴露后是要杀头的,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劝你下定决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机向李渊汇报了整个计划。李渊开始时坚决不同意,还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报官。过一会儿李渊还是答应了起兵,对李世民说:“我爱护你,怎么忍心去告发你呢!”

上文说李渊的年龄,只是想说明,李渊起兵,是被他的次子李世民逼的,而李世民在反隋,建立大唐王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次子李世民的风头、能力、威望都盖过长子李建成,这使李渊很矛盾,也屡次对李世民说将立他为太子。不管是后来作为胜利者的李世民主导了言论,还是历史真有其事,而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将李渊和李世民的矛盾赤裸裸的表达出来。



历史上,难道李世民只在玄武门杀了两个兄弟,对李渊没有采取措施嘛?非也,当时,居然敢在玄武门动手,应该也在皇宫内对李渊采取了措施,只不过,因为后来李世民夺得天下,历史由他写,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当时,为什么没有人支持李渊?应该有,也一定会有。不过,李世民非寻常之人,而在他的周围,又围绕着长孙无忌、独孤彦云、侯君集、秦琼等,使李世民喧宾夺主。



玄武门之变,尘埃落定之后,李渊要么传位给李世民,要么被李世民赶下台,你想,把兄弟都杀了,对于父亲,还怕下不了手?所以,李渊立马传位给李世民,然后去当太上皇。

而支持李渊的人,有的惧怕李世民,敢怒不敢言;有的识时务为俊杰,去效力于李世民;有的应该也被李世民罢官、杀头或收服了。

6

李渊有支持者

李渊是唐朝的创始者,唐朝第一位皇帝,怎么可能没有人支持李渊!即使在“玄武门之变”时,朝廷中大部分力量也是支持唐高祖李渊的。

其实大家存在着一个误区,因为李世民政变成功,所以感觉李渊和李建成作为失败者,自然而然的没有支持者。这是因为李世民即位之后是对史书内容,特别是“玄武门之变”前后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所以才会给大家造成一种李渊、李建成十分无能的假象。

但是如果大家去看当时人所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会发现,李渊是十分厉害的,他才是起义的核心人物,而不是李世民。所以唐朝初期很多人之所以投靠唐朝政府,很多是因为李渊,李世民扮演的作用是比较低的。


回归正题,也正是因为朝中力量是掌握在皇帝李渊手中,而李建成又是长子,又是太子。李渊毫无疑问是支持李建成的。李世民作为次子,虽有大功劳。但从李渊的角度而言,从王朝继承的稳定上来讲,李建成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朝中支持李世民的人很少,所以他才会发动政变

所以李世民才会发动“玄武门之变”,大家一致以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精心准备的,这是错误的,“玄武门之变”是在李世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发动的,史学界也这么认为:

“玄武门之变”是六月四日发动的,但是在六月一日的时候,出现了“太白经天”的天象,在古人的世界里,“太白经天”是天下大乱,改政易王的征兆,

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利用了这一天象,向李渊建言李世民要发生政变,导致李渊要降罪于李世民。同时李元吉也借着统兵的名义,要将李世民身边的军队调走。

这对于李世民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信号,皇帝已经不信任他了,他也即将没有武力支持,如果他再坐以待毙,那么只有死路一条。

但是知道此时,李世民仍然犹豫不决,幸亏长孙无忌等人的力建,最后使得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兵变。

所以,并不是李渊没有支持者,而是李世民没有,如果朝堂都是李世民的支持者,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还要打动兵变呢。同样的例子在唐代还有,唐睿宗和唐玄宗也是一样的。

7

养子不教乃父过,兄弟残杀乃父罪;太子、秦王争储已久,作为国之天字第一号大事,皇帝居然听之任之,大臣们不明就里,怎样支持皇帝?自作主张支持哪一个,万一站错了队,后果难料。

玄武门之变有段细节,秦王诛杀了太子、齐王,余党还在厮杀时,李渊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他的船上说;“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特派我来护驾”。李渊大惊问同船的裴寂等人:“居然出这种事,该怎么办呢?”,萧瑀和陈叔达回答;“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加反隋的谋略,也没有立功。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和威望,便策划奸邪的阴谋。该声讨该杀。陛下如果能定秦王为太子,就不会再生事端了。”李渊说:“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在刀枪的威逼下(已到了这般境地),大臣们脑子转的真快,李渊忍住丧子之悲赶快表态,估计内心也已吓破胆。他还接受尉迟恭请求(命令),赶快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停战,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处置,并派郎裴寂前往东宫安抚开导太子麾下的诸将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世民敢杀哥杀弟杀亲侄子们,还敢接管弟媳;作为父亲、爷爷、老人公,李渊的威信何在?李世民还有什么不敢杀?李渊就一末路皇帝,谁敢支持?他倒有点自知之明,后来心灰意冷主动下了台。

8

1.玄武门之变,李渊是事后才知道。尽管早就知道李世民和建成的矛盾,但是发展成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事是他没想到的。2.,玄武门之变是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和李渊没有直接的对立关系。3.朝廷的大部分大臣亲贵都是李渊李世民他们的陇西人,跟李渊不亏,跟着李世民一样不会亏。4.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需要什么支持?支持李渊惩罚扣押监禁斩首李世民?5.李渊需要支持的意义是什么?6.太子被杀李渊无奈,先封李世民太子再禅位,李渊无助。

9

其实在“玄武门之变”前保持中立的就是李渊的支持者,他们在太子和秦王之争中看的是李渊的态度。

无奈“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出手太快、太狠,当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去见李渊时,大局已定,之后李渊选择做太上皇也是明智的选择。

在玄武门之变之后,朝臣除了支持秦王已无可选择,除非他们选择追随李建成。

10

很简单,没有人会把赌注压在一个老皇帝身上。你现在是权倾天下,可是十天后呢?百年后呢?真的没人能保证你作古后世界的样子,这是根本原因。所以在老皇帝活着地时候,聪明的大臣就开始选边站了。即使是你一起出身入死的老伙计,为了子孙的荣华富贵,也会理智的押宝,无可厚非。

再者说,你的儿子没一个是孬种,建成、元吉和世民,哪个是省油的灯。谁的赢面也比你大呀,不造你的反造谁的?

当然,李渊也不是一个支持者也没有,有的人是蠢到这种局势都看不清,有的人是聪明到假装看不清,有的人是为了维护中华“正统”的卫道士,或许这几种观念彼此都有那么一点,但是历史证明把宝押在李渊身上等同于把钱扔进河里,或者更糟糕,虽然目的不同。

有人说,时间不够之类的原因,是因为主次不分。朝廷局势,早就分好了,所以才有玄武门之变,不然借李世民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

同意的朋友点赞加关注,都是原发观点,通俗易懂。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