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厚葬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达官显贵。

古时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他们相信人死后在另外一个世界也能过着奢侈的生活,其实他自己包括家人都知道不可能,但是这也是古时社会的一种精神寄托。所以厚葬风俗就应运而生了。

一般来说某国的一国之君在登基继承王位后,通常都要考虑自己的身后事,比如修建自己的王陵,他们耗费着社会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征用军队来帮着修建,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意思就是: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随葬品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它也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

一般来说达官显贵去世了,随葬品一般都是他们生前用过的东西,比如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它就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二号墓主人就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在七十年代考古的时候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有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甚至于各种五谷杂粮等遗物3000多件,就是为了他们死后也能过着生前一样的显赫生活。

这就又回到了主题,为什么死后还埋那么多贵重物品,留给子孙后代它不香吗?其实不尽然,大家知道,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家族中某某亲人去世了,一般来说他们生前的东西都会烧给他们,比如生前的衣服、照片、文件等等,尤其是衣服最多,一方面家人也不会缺这些衣服,另一方面家里看到他们生前用过的东西会睹物思人,所以往往都会一起烧掉。当然中国比较大,各地的丧葬习俗不尽相同,我只是用我这个地方打个比方。

那么在古代同样也是差不多相同的思想,一般达官显贵家中也不一定缺这些,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和自己身份相配啊!比如秦始皇陵!光陪葬的兵马俑,按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话来说这才是真正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何况秦始皇的地下王陵还没有开启呢?还有前两年考古发现的南昌海昏侯刘贺墓,陪葬品极尽奢华!论斤计的马蹄金、麒趾金以及金饼,按吨计的五铢钱,各种玉器青铜器数不胜数!

最后综上所述,这些一国之君也好,达官显贵也罢,他们美好的愿望最后还是落空了,极尽奢华的陪葬品没有给他们带来奢侈的生前生活,反而被考古工作者一个个的抢救性发掘出来。这些贵重的文物充实着各地的博物馆,给我们国家考古史上留下了一笔笔浓墨重彩,给我们后人有了一睹风采的机会。这些达官显贵们,你们躺在地下猜中了结尾了么?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真可笑,好像那些随葬品是死者他们自己埋的一样。那些随葬品就是他们的儿孙给他们埋的好吧!不是他们不留给儿孙,而是儿孙为了表示孝顺,给他们带下去用的。

3

看到这个题目,此时便想起了晚清时期林则徐(1785一1850)的

一句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其实,林则徐不仅没有给子孙留下多少财富,也没有把多么贵重的文物带到棺材中去。

林则徐为官清廉,不计名利,忠心为国,大义凛然。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举世闻名,如雷贯耳,至今耳熟能详。

此精神是为官者的最高境界。


当今

为官者是否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那怕只是一点点。

然而,象林则徐所为,实不多见。

那达官贵人死了,埋那么多贵重的文物却不留给子孙,就不难理解了,或许留下的财富足以使子孙享受万代了。

谢谢邀请。

4

谢邀,我是候塞雷的历史手札,我来回答。

古代达官贵人死了,埋那么多贵重的文物,为什么不留给儿孙?

首先,中国人就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

因此在人死后,他的随葬品大多是他生前钟爱之物,或者常用的日常器物、使用的金钱等等,总之活着的时候有什么,大部分情况下在他死后这些东西都会随葬或者烧下去,古代为什么会有残忍的殉葬制度,人死后还要小妾奴婢等人陪葬,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此。

其次,达官显贵也得为子孙后代考虑,他不可能一股脑把所有财产都带进棺材里,然后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自食其力,总还要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免得真的子孙后代着急了把自己的坟给刨了,闹得死后都不得安生。

因此达官显贵在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或者老了之后大多会提前立好遗嘱,交代好身后事,分割好遗产,避免出现后世子孙争财产内耗的事件,他能够带进棺材的东西,都是子孙后代愿意让他带走的东西。

再者,面子。古代厚葬之风盛行,对老百姓来讲过于奢侈,但对达官贵人来说,这就是比拼他们财力物力的时候,死者陪葬品的多寡、丧礼操办的规模如何、来参加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攀比内容。

就拿陪葬品来说,我给老人埋金的肯定比埋银的有面子,埋玉的比埋金的有面子。

再说了,达官贵人就算死了,那也得陪葬相应规格的陪葬品,总不能像清苦老百姓一样口含铜钱包块席子放薄板棺材里下葬吧。

5

他们还有更多的财富!

6

古代达官贵人死了,埋那么多贵重的文物而不留给儿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理由:


第一,古人认为“人活一口气”而气则是人的灵魂,灵魂是不会灭亡的,因此人死后肉身虽然腐朽但灵魂依然存在只不过是去了另一个世界而已。人活着时生活在地面上死后回归于地下所以有入土为安之说。为了实现在地下的生活能够“丰富多彩”,有钱人往往在死后将生前所喜欢的东西与日常生活用品随之下葬,而帝王更为奢侈下葬之物除财产之外还有活人,这就是古代毫无人性的“殉葬”制度。“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纷纷效仿,只不过有钱人葬贵重之物而平民布衣葬生活用品。


第二,清代名臣林则徐留下了至理名言,“养儿不如我,找钱做什么,养儿强过我,找钱做什么”,看似简单的话语实则包含着生活的哲理。人的一生对于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不尘归尘、土归土,所以将财物埋藏自然有了理论依据。长此以往古人此举渐成习惯。


得益于先人们如此良好的习惯,使得现在的考古工作更能发掘出祖先留给后代的巨大宝藏。

7

他们在哪边还想过人世一样的富贵生活,他带走的总是他家财富的极少数,留子孙的总是大部分。

8

因为古代人认为死去之后会在地下重新以另一种姿态生活,就是怕自己死了之后在下面没有钱,

9

在古代,生前为富贵之人,自然也会想到在另一个世界也过的富贵,所以就会用很多金银珠宝来陪葬。金银是古代货币,一般等价物,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珠宝是指珍珠宝石,在古代多为装饰品,拥有这些东西的人不是富商,就是权贵。所以这些稀有物品都是身份地位的像征。

但是很多带不走的产业,比如说田地,房屋也会留给孑孙。

在古代社会,厚葬蔚然成风,中国古人讲尊君,讲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以满足这种心态。

10

因为古代的礼法!当今社会人们常见的婚礼、寿礼、年礼、葬礼,其实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只是经历了岁月长河的洗涤,各般礼仪、礼节、礼程,都已经变异或改良了。

在古代社会的各种礼仪中,葬礼是首当其冲的“盛典大礼”!这与中华民族重死轻生的传统有关,也和古人尊祖敬先的习俗有关,更和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有关。

为什么考古工作者,根据发现的墓葬规模就可以判断出墓主的身份呢?因为古代的皇室、贵族、官宦、平民,他们死后必须依照与自己身份地位相应的等级规格,来修建墓冢安排葬礼。如果规格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身份,那属于僭越。是要被治罪的!也就是说,一个民间的富翁,他无论多有钱,死后的丧葬规格也不允许超过官宦人家,更不能与贵族相题并论。

封建时代的葬仪,是根据逝者的社会地位,停灵多少天、有棺无椁还是棺椁并具、陪葬有多少、墓园修多大、松柏栽几行、墓道有多宽、石人石兽放几对、石桌石凳有多少……等等都是有详细规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风俗的移易,如今不再讲究这些了。可封建时代这些礼仪正当其时呀!假如说,按逝者生前的官位和品级,他应该陪葬两串玉石珠串,有生前遗物就放入棺材陪葬了,可老头生前不喜玉把件,始终没有过。那也不行,也要现买两个玉串放进棺材。执掌这套程序是有专门的司仪来负责的。

绝大多数达官显贵本身就不差钱,陪葬的东西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后代儿孙也不会太当回事。当然其中也不乏失意破落的家庭,但,事到临头同宗同族、各路亲朋都在众目睽睽呢!举债借钱也得把该走的程序一样不差地走完。

古代的达官显贵并不是没把家产留给儿孙,和他一起埋入地下的所有东西,都是按国法、按习俗、按家规,必须跟他一同入土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