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是如何从根源上走向衰亡的?
引入:女真族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大金,史称后金(为了与北宋时期的金国区分开,完颜打骨打建立的金国,称为前金),完成并巩固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1635年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洲族,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完成了东北地区的统一,1644年,顺治帝时期,在吴三桂的投降下,清军大举入关,之后将李自成从北京赶走,完成了对全国的统治,顺治帝之后,清朝又经历了九位皇帝的统治,大清王朝总共十二位帝王,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颙琰(嘉庆)、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载湉(光绪)、溥仪(宣统),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从皇太极时开始算,大清王朝历时276年。
那么清朝在后期遇到了哪些危机加剧了他的灭亡呢?
一、社会危机:人口增长导致政局不稳
十九世纪清朝所面临的大问题就是人口过快增长。由于康熙到乾隆时期,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还将农业定为“国之大计”,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加上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的推广,使国家养活更多的人成为可能,这些措施使国家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当时社会相对比较安定,于是人口大量增长,保守估计从清朝初年的4200多万人,到乾隆末年达到3亿,在清朝后期人口甚至高达4.5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人地矛盾突出,当时虽然有垦荒政策,但耕地面积的增加却很缓慢,从顺治末年至乾隆末年,大约140年间,耕地面积从5亿亩增至大约9亿亩,耕地的增长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再加上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地少人多,无田可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乾隆末年,平均每人只有3亩耕地,到了道光时,人口继续增加,耕地却没有增加,每人平均耕地只有2.25亩。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人地矛盾呢?清政府想的一个方法就是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增加工作机会。由于大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欠缺,商业经济紧缩,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相继打开中国国门倾销工业商品,破坏了中国的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更让就业紧张的人们雪上加霜,大量的赔款也同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此外还有贪官污吏的压榨,民生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形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会产生民变,大家熟知的有天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还有早期白莲教之乱的发生,镇压叛乱所花的费用是非常高昂的,为了镇压白莲教,清政府最后估计共花了1.2亿两,造成国家财政压力极大,这些内乱加快了清朝走向崩溃的边缘。
二、政治危机:权力监督和执行力不到位
除了人口和内乱问题外,还有与朝代衰落相关的问题,就是统治者意志力薄弱和对臣下监督的缺位,导致政治腐败。比如嘉庆和道光皇帝在关键时刻都不够果断,说明具有优柔寡断的性格,在面对严重危机时表现得惊慌失措,嘉庆当时面对的问题就是和珅的贪污腐败,和珅聪明、有野心,且贪婪无比估计在封建社会时代上没有一个人物能像他那样,能一致地被大家熟知和尽情批判,和珅彻底地把乾隆对他的宠幸转化为金银财宝,也就是权力变现,直至被查抄前,和珅个人资产据说有8亿两白银之多,超过他当政期间国家税收的一半,“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和珅通过对皇帝的掌握,在周围笼络了一大批官吏,在各地方精心安排有系统地贪污,当时大多官员的任命,都得先向和珅的党羽们找关系意思意思,很明显大多官员花时间专营如何巴结上司,能办实事的人越来越少,政府部门就会出现窝工怠政的现象,整个官僚系统深受和珅贪污风气的影响。于是嘉庆面临了进退两难的局面,是该彻底打老虎拍苍蝇进行全面整顿,还是勉强接受事实,只惩治一些代表性的高官杀鸡儆猴,而将一般官员深刻教育后释放。他选择了后者,嘉庆没有魄力去整顿吏治,就是统治者手段不够强硬的一个体现,也为大清的逐渐衰落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三、经济危机:货币问题引发财政危机
到鸦片战争前,清朝的货币问题已到了山重水尽的地步,一千文铜钱能够兑换一两银子,都是由政府强制执行的,说明白银外流问题越来越明显,白银的短缺,物以稀为贵,使白银变得越来越值钱,到1846年鸦片战争后甚至出现过一千八百文铜钱兑换一两银子的情况,这个趋势是由于大清与外国的贸易差额转变所造成,也就是因为外国大量工业商品输入中国,加上毒品鸦片的大量输入,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从十六到十八世纪,拥有繁荣商业经济的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白银输入者,到中国大门被打开后,白银供应流动突然地反转,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出现了逆差,在最严重的十九世纪40-50年代,每年的平均白银外流超过一千七百万元,白银的大量外流造成了兑换率的大变动,最后引起货币系统的混乱,于是在道光年间出现了经济萧条现象,因为铜钱贬值,引发了信用危机,造成了许多钱庄倒闭,产生不久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制造业生产下降,进一步使许多工人失业,钱不值钱,也使农村的小地主的赋税负担变重,许多人因此失去了田地,大地主、官僚贵族们趁机兼并土地,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动乱,从而出现了蝴蝶效应,清政府赋税大量减少,政府的支出不足,基础建设常年失修,遇到灾年时国家救助难以及时到达,各级层工作人员的实际收入减少,他们不得不进行贪污来维持生计,用于国防的经费开支不足,在最需要应对内乱外患时,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士气不振,武器常年不更新,在面对辛亥革命局势时更是捉襟见肘,由于太依赖于袁世凯的新军力量,才让他有机可乘,攫取国家权柄,十九世纪40年代的经济萧条,致使大清王朝迈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结语:其实清朝的衰落,首先是从自身各方面逐渐腐烂的,辛亥革命的发生只是加剧了大清的灭亡而已.袁世凯得以掌权,辛亥革命能够成功,都与清朝的虚弱紧密相关,革命爆发后,北洋新军统领袁世凯为保实权,同孙中山达成南北议和,国民政府同意如果袁世凯将清帝逼退位,结束清朝的统治,就把大总统的位置让与他,袁世凯确实也这么做了,他把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优待条例》转给清朝统治者,要求清政府立即同意共和,不然就率领新军攻入北京城作为威胁,清政府衡量自己的实力后,最终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接受条件,正式退位,于是大清王朝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