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姚广孝是朱棣的智囊,朱棣举事成功,离不开他的谋划。姚广孝出生于中医世家,祖辈世代行医,可他却在14岁时出家做了和尚,法名:-
姚广孝是朱棣的智囊,朱棣举事成功,离不开他的谋划。姚广孝出生于中医世家,祖辈世代行医,可他却在14岁时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后拜席应真道士为师,学习阴阳之术。
1375年,大明招录精通儒书的僧人,姚广孝被录用,但朱元璋并没有给姚广孝任何职务,只是个打杂的僧人,他这样一呆就是5年。直到1380年,才到天界寺任个僧职,算是有了个正式的官家身份,此时姚广孝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僧人。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皇后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为了表达自己对马皇后的深情,朱元璋挑选了许多高僧,陪伴诸王为马皇后诵经祈福,姚广孝因此被分配给了朱棣,姚广孝到达北平后,朱棣让他去了庆寿寺当住持。
此后的日子里,朱棣和姚广孝经常一起畅谈天下事,朱棣称姚广孝为少师,非常欣赏他的才学。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继位后不久,接受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实行削藩,解除各藩王的兵权。
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等先后获罪。此举让其他藩王人心惶惶。朱棣也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动,基本上就是等死。朱棣也是夙夜忧叹,百思也没有想出好的对策。
姚广孝深知朱棣的心思,力劝朱棣起兵,与其等死,不如一博,狭路相逢勇者胜。朱棣心里明白,自己起兵名不正言不顺,是叛乱,不得民心。朱棣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当时他的势力同皇帝朱允炆相比,还是弱不少,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姚广孝看出了朱棣的顾虑,用上了他的专业知识,对朱棣说:“我只知天道,不管民心‘’。这个是最蛊惑人心的话,天道深不可测。于是朱棣下定决心,开始为起兵做准备,一切都马虎不得,天有不测风云。
朱棣还没有选定起兵时间,就出事啦!在 1399年6月,有个叫倪谅的护卫,向朝廷告发了朱棣谋反。朱棣得知起兵计划泄密后,刻不容缓,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矛头看似是直指齐泰和黄子澄,其实不过是为起兵找个借口而已。
姚广孝跟随朱棣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当朝廷主帅李景隆攻打北平时,姚广孝和朱高炽一起指挥将士们坚守城池。击退了李景隆的军队。朱棣率军南下,想把一个个城池攻破,可围攻济南3个月,都没有拿下济南城,将士们士气低落。姚广孝让人送信给朱棣,让他放弃攻城,率军直奔南京,朱棣接受建议,直扑南京城,不久便拿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
1402年朱棣登基后,大封功臣,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不久后拜为资善大夫和太子少师。朱棣让姚广孝还俗,被姚广孝拒绝了,他不接受府邸、美女等赏赐,仍住庆寿寺中。朱棣出征,姚广孝则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可见朱棣对他的信任。
1418年,姚广孝病重,深感来日不多,朱棣多次前去庆寿寺探望,并问姚广孝有什么要求。姚广孝只请求朱棣放了僧人溥洽,这个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朱棣破南京后,以溥洽知道建文帝去向为由,把溥洽囚禁,一晃关了十几年,可姚广孝念念不忘此事,对于姚广孝的请求,朱棣答应了。不久后,姚广孝病逝,享年84岁。
姚广孝得到了善终。他去世后,朱棣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朱棣去世后,儿子朱高炽继位后,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配享庙庭,这是姚广孝最大的荣耀,因此后人也称他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
谋划“靖难之役”帮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广孝一直不蓄发,不娶妻,为出家之人,八十五岁病故,葬于北京房山崇各庄,现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称。为“北郭十友”之一。
为什么说姚广孝是黑袍妖僧呢,就妖僧这个字来说,就有很多说法了,姚广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最重要的是这个妖字,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文化都比较封建,科学技术不发达,只要是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认为是神仙妖怪,用神话故事来填补知识的缺乏。这样从侧面可以体现出姚广孝是一个知识渊博,很厉害的人,所以才会被人们认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将他称之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数人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满恐惧和排斥。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广孝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1382年,借着为病死的马皇诵经祈福之际,姚广孝被人举荐,随侍燕王朱棣。刚见面姚广孝就说朱棣头上有一顶帽子,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此后姚广孝随朱棣北上,住持庆寿寺。1398年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实行削藩,姚广孝劝朱棣举兵,朱棣迟疑未决,问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举兵,史称“靖难之役”而后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这种做法也导致了建文帝的追随者为了丑化朱棣以及朱棣身边人而将姚广孝称之为妖僧。 另外,在姚广孝没有发迹之时,还被人相面说像“刘秉忠”,刘秉忠的谥号是“文正”。“文正”这个谥号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历史上有这个谥号的人不多,但都是读书人中的典范,如范仲淹、曾国藩等。能被如此评价,可见姚广孝的才学之广博。一个人倘若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我们尚可以说他是一个“两脚书柜”,“书呆子”,但是姚广孝不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而且还能活学活用,因此说他是个“妖人”也不为过了。
姚广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编辑了《永乐大典》,很多人觉得编一套书没什么了不起,可是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时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曾经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可惜他失败了。所以朱棣将所有希望都倾注在姚广孝身上,姚广孝只好肩负起了编书的人物,用了三年时间,便将这套书编纂完成。 整部《永乐大典》一共22,877卷,入选有11095册,大概3.7亿字左右,当时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华书籍,基本全部都编纂在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没办法把控编书的过程的。可惜到了清朝这部书流失了不少,实在是非常可惜。不过姚广孝能够编纂成这部书,可见他的文学功底到底有多么深厚。
姚广孝是佛门弟子,却也朱棣问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广孝本身是朱元璋选拔出来,亲自送给朱棣的。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跟朱棣联手,把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的江山给拱了。,朱棣建国以后,姚广孝并没有接受所有赏赐,只是一边做和尚,一边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称为黑袍妖僧。姚广孝文学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缙无法完成的永乐大典,他花了三年时间便编纂完成,堪称神迹。
后来,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此后,明成祖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1407年(永乐五年),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成祖数次前去探视,并赐金睡壶。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追赠姚广孝为少师,将他的灵位放在明成祖的宗庙中。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又将姚广孝的灵位从太庙移到大兴隆寺,命太常寺春秋两次祭祀。
《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目三角,形如病虎”,元朝末年著名相士袁珙在嵩山偶遇“异僧”,所做出的相貌描述;“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是在相貌基础上做出的论断。“异僧”便是时下热播的《大明风华》中老和尚,姚广孝。到于刘秉忠何许人也?其祖上曾供职于辽国;到了其父亲,蒙古人消灭金国后,归顺了元朝,在刑州元帅府担任军职。因父亲的关系,刘秉忠当了名小官,只不过其不愿做刀笔吏,很快弃官,归于邢台天宁寺虚照禅师门下参研佛法,后受到征召,作为军政大事方面的参谋,留在忽必烈身边。元朝建立,官至参领中书省。为元朝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于1404年(永乐二年),以75岁高龄,受封为太子少师,资善大夫,朱棣还希望姚广孝还俗,恢复“姚”姓,百般礼遇这一,“靖难之役”第一功臣,主要策划。姚广孝拒绝了许多赏赐,如大宅第与美女,只作为资善大夫,身穿朝服居于朝堂之上,下朝后便又换上僧袍,回到寺庙。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长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
姚广孝的结局,并没有像洪武朝的功勋,得到清算。相反其在永乐一朝得到朱棣的重用: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谢谢邀请!
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智计百出,为朱棣最终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无疑是那个年代最顶尖的谋士,但最终却在无尽的凄苦和悲凉当中辞世,其结局不算好。
姚广孝是长洲人(今属苏州),1348年(至正八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后来,姚广孝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师。1382年(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姚广孝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
1399年(建文元年),姚广孝跟随朱棣起兵靖难,成为了朱棣的头号军师,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朱棣最终夺得天下,并于1402年(建文四年),正式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朱棣称帝后,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对姚广孝依然极度尊重,每次与之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
后来,朱棣让姚广孝蓄发还俗,但姚广孝不肯,朱棣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依然住在自己的寺庙当中,白天上朝,夜晚烧香拜佛(或许是他觉得自己在靖难之役当中杀戮过重而为死者超度吧)。
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朱棣数次去探望,临终前,问他还有什么遗言,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成祖攻入南京,被告知建文帝化妆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朱棣便以此为由将溥洽禁锢了十多年。此时,面对即将离世的老下级、老战友的请求,他实在无法拒绝,最终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即刻下令将溥洽释放。不久,姚广孝去世,终年八十四岁,一代顶级阴谋家、大谋士终归尘土!
纵观姚广孝的一生,作为阴谋家、谋士他无疑是成功的,但本该是意气风发的他,却活得无尽的孤独和凄凉,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并未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是无尽的唾弃,因为在他这些家人朋友看来,建文帝才是正统,朱棣是反贼,他随朱棣造反就是助纣为虐,因此给他打上了反贼的烙印。姚广孝在功成名就之后曾经回到过故乡长洲,但衣锦还乡的他,面对的不是乡亲们的夹道欢迎,而是无尽的冷眼和谩骂,甚至连他亲姐姐都对他闭门不见,他又去拜访老友王宾,王宾也不肯相见,只是让人传话道:\"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我们可想而知,面对家人朋友这样的态度,姚广孝内心应该是无尽的凄苦和悲凉的,功名富贵不能和家人朋友共享,要来何用!因此,他才拒绝了朱棣的赏赐,一个人又回到了寺庙当中,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姚广孝,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开封),曾祖父随宋室南渡时逃到江南,落脚在长洲相城(今属苏州)。他出家后法名道衍,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姚广孝,忠于寺庙,善终于寺庙。
在乱世寻得一处安稳
姚广孝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乡间郎中,生活虽然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里敬重。姚广孝十四岁时,父亲让他学习行医,他口气十分坚定地说:“我不想学医,我愿意读书,将来争得一官半职,干一番荣宗耀祖的大事。”
这些话被家里人当成一些大话并没有去理会,由于清贫加姚广孝的伯父姚震之说:“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
父母亲听了这话,觉得有道理,终于下定决心,把姚广孝送到了里中妙智庵,取法名道衍。从此,姚广孝成了一个真正的出家人。
在为僧期间不断学习,研究兵法,云游四方广交名士。经常与人谈论,精通佛、道、儒、法家之学,成为了当时非常有名的高僧。
平凡而不平淡的前半生
在元末乱世中,姚广孝叩钵吟诗,高谈阔论,确实不像个安分守己的出家人,倒像一个胸怀大志的书生。他渴望走元初怪僧刘秉忠的路子,辅佐明君,成就帝王之业。
洪武四年朱元璋号召天下的高僧,不过这一次因为一场大病而失之交臂,
洪武八年姚广孝以通儒的名号被诏,在京城天界寺修行。
洪武九年,姚广孝回到苏州西山海云院,在那里住了四年,过着“无过客则终日危坐澄想”的生活。
洪武十三年秋,他再次出游,次年“扬帆于浙江之上”。这时,47 岁的他已经倚仗而行了。正当他感到“死期将至,故痛自鞭策”时,在好朋友宗泐的举荐下。
洪武十五年再次被选高僧进京。从此,他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相见恨晚
洪武十八年同时是马皇后去世的时间,这一年朱元璋命令天下有道高僧来侍奉诸王,为诸王诵经荐福。
在宗泐的推荐之下朱棣遇见了姚广孝,两个人一番攀谈竟然觉得有一番相见恨晚之意,在朱棣的邀请之下姚广孝毫不犹豫的答应帮助出谋划策。
朱棣就藩北平,姚广孝就跟随燕王北上,来到了北平。为了遮人耳目,朱棣让他住持庆寿寺。两人从此频繁往来,经常秘密私谈,至于谈论什么,至今不得而知。
连出奇计,谋定江山
在朱元璋选择朱允炆成为继承人死去之后,朱允炆选择让一群藩王不需要进京发丧,而在已经在半路的朱棣执意要前进。
而姚广孝选择进谏,讲述其中利弊之后让朱棣原路返回,加上操之过急的削藩引来众多藩王的不满。
看着这个愈发紧张的局势朱棣心中也是非常慌乱,而这根最后的稻草就是姚广孝,在姚广孝的鼓动和暗中筹划之下开始准备起兵。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正式起兵。燕军一路破关拔城,来势凶猛,举国震动。建文帝急忙派耿柄文为征虏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讨伐。燕王在姚广孝的辅佐下,采取两面夹击的战术,大破耿柄文的大军。建文帝着了慌,急忙以曹国公李景隆取代了耿柄文。十月,燕王率兵袭大宁,李景隆乘机包围了北平,筑垒于九门。
燕王起兵三年,与朝廷各有胜负,但没有突破性进展,仅仅保住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在这危急的关头,姚广孝不愧为一个出色的谋略家和军事家,他在总结了三年的作战得失后,提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谋,这就是奇袭京师。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谁也没想到姚广孝能够在危机关头选择这一奇招。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带着一些兵力奇袭京城,第二年五月已经到达长江北岸,这一举动让建文帝大惊,因为主力军甚至没有多少兵力在保护京师,这一招釜底抽薪让朱棣开始站稳阵脚。
六月,朱棣挥师自瓜州渡长江,建文帝派兵迎战,均告失败。燕军兵临城下,建文帝政权岌岌可危,谷王朱橞、大将李景隆等开城投降,京师遂告陷落。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燕王朱棣进入京师,夺取了明朝政权,将天下归于自己手中。
清朝赵翼评论《明史》编纂时写道:
姚广孝非武臣,而以其为永乐功臣之首,则与张玉、朱能等同卷。”
这是对姚广孝在这一场争夺做出贡献的最好肯定。
当朱棣即位后,姚广孝也是一路水涨船高,被授予僧录司左善世。明成祖和姚广孝谈话,从来不叫他的名字,而称他为少师。
为了报答姚广孝的功劳,成祖让姚广孝蓄发,姚广孝不肯;成祖又赐给他府第和两名宫女,姚广孝也不肯接受,仍然住在寺院。在朝堂上,他的衣着和身份,不仅在当时独一无二,而且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姚广孝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先后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
原来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是解缙,解缙并没有理解皇帝编修这部巨书的宗旨。永乐二年二月,这部巨书完成后,定名为《文献大成》,明成祖对这部书不太满意,让姚广孝等人重修。
永乐五年,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 阳、医、卜、僧、道等内容的二万多卷的巨书,在姚广孝主持下顺利完成,并更名为《永乐大典》。
姚广孝一生不脱袈裟,但一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结交王侯,策划密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脱袈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认为是信仰和自保。
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前,姚广孝是和尚;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后,他仍然坚定不移地当和尚,因为这一身袈裟代表了一个出家人的身份,向朱棣表了一个态度,表明自己对权势是淡薄的,在朝政上是没有野心。
他深知“狡兔死,良狗烹”和功高震主的恶果,如果一旦脱下这个袈裟,非常容易卷入漩涡中。
因为这身袈裟为他的政治活动和得以善终做了最有效的保护。
原生家庭本身就是信奉佛教,加上十四岁就皈依佛门,如果当初没有迈进佛门,很大程度上就没有后续的名望。
在心里中佛教的经文和观念已经成为一种印刻,挥之不去,佛祖也已经成为信仰,所以想要脱掉袈裟就相当于放弃一切。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死于寺中。他希望能够按照出家人的方式来安葬自己,朱棣同意,并停止视朝二日以示哀悼。
他被依照僧制安葬于京西卢沟河畔。三十日,镇远侯顾兴祖奉旨祭灵,并宣读了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的祭文。
姚广孝结局挺好的,事实上结局这么好的谋臣并不多。活到84岁,朱棣、朱高炽两代帝王都对他礼遇有加,并有“配享太庙”的殊荣,享受皇家祭祀,这可不容易。
朱元璋、朱棣两朝,配享太庙的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将,以文臣之身而得以进太庙的,只有姚广孝一人。
就连刘伯温,都是在嘉靖年间才被提议配享太庙。
(电视剧里的道衍)
姚广孝14岁时就出家为僧,法号道衍,之后又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是个佛道双修的人才。出家并不能打消他的雄心壮志,谁说出家人就该淡泊名利四大皆空的?道衍那没意识。
如果是在乱世,道衍必然要投一方明主,成为开国功臣。没乱世也不打紧,可以制造一个。
朱棣虽然很不服小侄儿朱允炆,但他毕竟是父亲指定的继承人,就此反了有点不好,所以还是坐视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打算当个手握重权的藩王,结果朱允炆开始削藩。
《明史》上的记载是: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
朱棣就怒了,你小子想干什么?皇父尸骨未寒,叔叔们都没动你,你还打算来动叔叔们?
(电视剧里的朱棣和道衍)
早已熟识的道衍和尚劝他造反。但朱棣怒归怒,并没下定决心,因为他知道,民心向的是正统,是得到朱元璋认可的朱允炆。
道衍神神叨叨的说:“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朱棣眼睛就亮了,民心哪有天道重要?如果上天注定他当皇帝,那他还管什么民心!
但怎么证明天道在朱棣这边呢?
别急,道衍有办法。他找来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通过迷信手段让朱棣相信他才是天选之子。接来又帮朱棣训练兵马、打造兵器、出谋划策。
靖难之役正式发动后,朱棣率大军攻往南京,道衍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以极少数兵力抵抗住了朱允炆方面李景隆50万大军的围攻,保住了北平。之后屡有进言,每一次都帮助朱棣做出正确的决定。
(李景隆攻北平)
所以朱棣对他非常看重,登基后让他复俗姓姚,赐名广孝,拜他做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言必称少师,不直呼其名,非常尊重。
按朱棣那意思,姚广孝索性还俗得了,成亲生子也不晚。但姚广孝坚决不还俗,还做着他的和尚,我认为这是他保全自己的一种方式。
事实也证明,很有效。朱棣从未对他起疑心,数次征伐蒙古都命他留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还让他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1418年姚广孝去世,朱棣为他废朝两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追赠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道衍画像)
做为一个和尚,这算是人生巅峰了。
有些朋友可能要问,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个和尚,有意思吗?我们可能觉得没意思,但这也许是姚广孝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天道什么的,虚无缥缈啊。
太监都想弄权,和尚怎么就不能建功立业呢?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本自出世诵金经,奈何雄杰计才情。
古寺禅房谈空色,缁衣宰相论刀兵。
万里长河沉戟戈,六军旗鼓入帝京。
夜雨秋声催白发,一袭袈裟孤月明。
这首诗说的就是朱棣的首席谋士、黑衣宰相姚广孝。明朝似乎和和尚颇有渊源,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就因为活不下去了,而出家当了一个小和尚,四处乞讨,最后参加义军,东征西讨,
建立了大明王朝,完成了从乞丐到皇帝的惊天逆袭,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在朱元璋死后不久,明朝又出了一个和尚,他凭借着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才,辅助燕王朱棣,打败了建文帝,夺取皇权,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轨迹,这个和尚就是姚广孝。如果说起大明第一奇人,很多人想到的应该是刘伯温,此人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不过,刘伯温的事迹有很多演义的成分,大都是被民间传说神话出的故事,而这个姚广孝,是真正称得上是明朝276年历史中的第一奇人。
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今苏州一乡下郎中家里,姚广孝家庭是医者世家,他祖父、父亲都是郎中,在乱世中乐善好施,行医救人,虽然生活清贫,但也在乡里有一个好名声。对于姚广孝,他父亲也是不遗余力的传授他的毕生医术,希望姚广孝能继承他的衣钵。
可是姚广孝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医者只能医治寥寥数人而已,他追求的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要实现这个理想,非读书入仕不可。由于元朝已经废除了科举制,汉人要想入朝为官极为不已,而对于姚广孝这种无财无势的家庭来说,更是难于登天。但是姚广孝读书志向坚定,姚父最后将十四岁的姚广孝送入寺庙,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于是姚广孝送到了附近的妙智庵剃度出家,取法名道衍。
姚广孝到了寺庙,并不甘于吃经念佛,除了佛法外,他还自学兵法韬略,儒家思想,甚至道家的阴阳术数,这是一个不老实的和尚。有一次,姚广孝云游到嵩山寺,碰巧遇上了术士袁珙,袁珙观其面相,顿时大惊,说他是“异僧,形如病虎,性必嗜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这正是姚广孝心中说期待的,终于可以一展宏图了。可是,直到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明朝,姚广孝也没有等到自己的机会。此时天下大定,要想入仕,出人头地,只有老老实实的走科举这一条路了。洪武八年,姚广孝被礼部召至京师考试,不出意外,这个半吊子和尚名落孙山,被国家分配至苏州西山海云院,又当起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真的要在平淡与孤寂中了却此生吗?姚广孝并不甘心。
时间一晃就是七年,姚广孝已经47岁了,年过半百,岁月不饶人。这个时候,机会再一次来临,由于马皇后去世,夫妻情深,亡妻之痛让朱元璋备受折磨,这个站在权力巅峰的男人下令,在全国选拔有为高僧,侍奉诸子,以修善业。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决定并没有带来什么善业,反而给大明和朱家带来了一场浩劫。
洪武十五年,姚广孝经推荐,前往京师。在京师诵经是,他看到了燕王朱棣,只见朱棣相貌堂堂,气宇轩昂,一副王者气象。姚广孝心知,燕王朱棣是他最后的希望了,错过了这个机会,他就真的一生无为,在孤庙中凄凉死去了。于是,他私下找到朱棣,主动要求朱棣把他收入仗下。朱棣见这和尚年过半百,体态臃肿,其貌不扬,并没有把他当回事。
这时,姚广孝凑近朱棣耳边,对他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王加个白,正是皇字,用意不言而喻,敢说这话,与谋反无异。朱棣一听,顿时神情严肃,死死的盯着姚广孝,一言不发。这也许是姚广孝一生在最难熬的几秒钟,生死只在片刻之间,这是一次豪赌,赌注是自己的命。终于,朱棣开口了:“先生借一步说话。”姚广孝长吁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赌赢了。
经过几番长谈,朱棣与姚广孝二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推心置腹,无所不言,“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他们商议的,正是如何夺取皇权。
1398年,朱元璋离世,这位500年一出的帝王,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明太祖的死,引发了大明局势动荡。早在六年前,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接班人、太子朱标就不幸病死,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后,年仅21岁,年号建文。这位建文帝根基薄弱,经验太少,刚一登基,就着手削藩,准备整治他那些骄横跋扈、手握大权的叔叔们。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首当其冲。
可是真的走的那一步,一向刚毅果断的朱棣却犹豫了,他担心以自己区区燕地无法和建文抗衡,又担心会尽失人心,背上弑君篡位的千古骂名。这个时候,姚广孝跟他说道:“臣只知道天道如此,不管民心。”又把他以前结交的术士袁珙叫来给朱棣面相,袁珙说朱棣“走路如龙似虎,前额高耸,是位太平天子”,加上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出生,朱棣梦见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自己,还说了一句“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这一系列的时间最终是朱棣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与此同时,远在南京的建文帝对自己这个四叔也是防范重重,派人日夜不停,严密监视。姚广孝设计,在朱棣府中造了一个很大的地下室,在地下室里打造兵器,为了掩人耳目,用实心石块做墙体,再附以粘土将墙面弄得坑洼不平,外围树上围墙,围墙外面养上鸭、鹅等家禽,这样地下室里叮叮当当干得热火朝天,可是外面的人一点也听不见。同时又建议朱棣装疯卖傻,跑到市民家里抢饭吃,大夏天在屋里穿着棉袄烤火炉,晚上在猪圈里睡觉。这一系列举动,终于使得建文帝的疑心稍减,把自己的亲叔叔逼疯了,觉得有点于心不忍。
就在所有的事情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是,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的一位百户告发朱棣秘密谋划造反,与其坐等朝廷派兵来抓,不如先下手为强,朱棣决定提前举兵。靖难之役时,姚广孝对朱棣的作用,就像荀彧之于曹操,在朱棣领兵出征时,姚广孝坐镇北平,负责后勤等事宜。朱棣每有困惑,总是飞马告知姚广孝,“每有不决之时或兵锋不利之当均以书问广孝,广孝条达之。”十月,朱棣率大军袭击大宁,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姚广孝指挥苦战坚守,白天甚至连城里的女人和儿童也扔石块抵抗朝廷军队的攻击。晚上姚广孝派壮士潜下城墙偷袭敌军,终于坚持到援军归来,里应外合,获得大胜。
靖难之役打到第三年,朱棣还没有突破山东、河北,越打越发困难。尤其是东昌之意,朱棣大败,损兵折将,原先打下来的城池多数丢失,连朱棣自己也有点动摇了。这时候,姚广孝建议,燕军虽然能征善战,但是终究不是朝廷的对手,不能和朝廷这么一直拉锯下去,否者迟早玩完,不如绕开大中城市,直扑后防虚弱的南京。燕王和建文的皇位之争,说白了是朱家人内部的权力之争,普通百姓、官员并不会太在乎谁输谁赢,只要拿下了南京,控制建文帝,就大功告成了。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绕开重兵防守的济南,直扑江苏,拿下宿州、徐州等要地,渡过长江进入京师,终于坐上了皇位。
朱棣认为他能坐上皇位,“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但是姚广孝却不要任何封赏,就连官职也不要,只接受了一个僧录司左善世的从六品小官。这位老和尚,上朝着官服,下朝则换僧衣回寺院。朱棣心里很对不住他的第一谋士,又授予他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正二品显职,令姚广孝位极文官,并从不直呼其姓名,而是尊称为“少师”。
不过,姚广孝立下了这么一番经天纬地的功绩,在百姓眼中,却是助纣为虐的乱臣贼子。功成名就后,姚广孝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但是他姐姐、昔日的老友都不肯和他相见了,这也是他的悲哀吧。
这位老和尚远离刀兵后,又开始了文教事业。朱棣继位不久,为了摆脱建文帝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威慑北方的蒙古人,决定迁都北京,规划京城的任务落在了姚广孝头上,在北京城的中轴线,紫禁城的三大殿,北京城的九门格局,箭楼、瓮城的修建,城墙的走向和建筑规范就是姚广孝规划的。为了宣示自己的文治武功,朱棣五次亲征漠北,肃清蒙古残余势力,又下令编纂《文献大成》,起初是解缙负责,但是初稿完成之后,朱棣并不满意,又让姚广孝负责编撰,永乐五年,这部字数达三亿七千万的百科全书,在姚广孝主持下顺利完成,并最终被命名为《永乐大典》。此外,姚广孝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设计和监造了有“中国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承担了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的辅导讲读工作,他的两位皇帝学生也创下了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
永乐十六年(1418年),84岁的姚广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朱棣非常悲痛,下诏废朝二日,并尊重姚广孝的意愿,以僧人之礼安葬。纵观姚广孝的一生,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一方面胸怀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又四大皆空、超然于物外,拒绝高官厚禄。明末的著名思想家李贽曾说过:“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这算是对姚广孝最高的评价了。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姚广孝原本家里是行医的,十四岁的时候出家做了和尚,法号道衍。姚广孝身负大才,却不喜四书五经,偏偏喜好阴阳术数之学,他的老师就是鼎鼎大名的席应真。姚广孝曾游览名川大山,遇到一相士,对他说: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你这和尚,三角眼、目露凶光,身材高大犹如病虎,肯定是个弑杀之辈,和刘秉忠一样。刘秉忠是元初名臣,大都的设计规划就是出自他手,姚广孝听后哈哈大笑,十分得意。事实上,姚广孝也并非嗜杀之人,只是他深通权谋、有经世之才,当然不想落于人后。
俗话说得好,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姚广孝虽然是和尚,但挡不住那颗不安的心。在和朱棣见面之后,他决定跟随这个不平凡的王爷,并辅助他成就大业。
劝朱棣起兵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挑选多名僧侣,分配给诸王,给诸王诵经祈福,姚广孝也在其中。姚广孝径直走到朱棣面前,小声道:
“如果大王选我作为侍者,我将奉上一顶白帽子!”
朱棣何等聪明,马上明白了话外之音,“王”加上“白”,就是“皇”字。
于是朱棣选了姚广孝作为侍从僧,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即位。在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下,朱允炆马上着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等先后被废,情况紧急,姚广孝劝说朱棣准备起兵反叛。
当时的朱棣说他不犹豫那一定是假的,好好的王爷不做,非要造反,那得冒着多大风险。姚广孝很了解人心,多方劝说之后,朱棣还是心动了,随即开始准备人马兵器。
朱棣所在的元旧都,宫殿深邃,而且空间很大,姚广孝就在宫苑深处,操练勇士,打造兵器。姚广孝要实现他的抱负,拿着朱棣的身家性命做赌注,如果输了,姚广孝可能还能跑路,而朱棣是必死无疑。
所以但凡战役失利,朱棣经常会抱怨姚广孝,都怪你当时劝我造反。实际上,做决定的还是朱棣,而且一旦开战,后悔就没有意义了。朱棣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只得硬着头打下去。
建文元年六月,在誓师大会上,突然刮起大风,屋檐上的瓦片落地,吓得朱棣脸都白了,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姚广孝马上插言:
“飞龙上天,必有风雨相随,这是吉兆!”
朱棣狐疑之下也只能相信,随即起兵靖难。
辅助守卫北平
姚广孝不仅要帮助朱棣处理战略层面的问题,也经常要具体策划战争实施方案。建文元年十月,朱棣找宁王讨兵,把北平交给了朱高炽。
建文帝朱允炆听信黄子澄建议,撤掉了耿炳文,把李景隆立为主帅。事实上,将门能出虎子的并不多,李景隆也没有继承他爹李文忠的才能,对于打仗几乎一窍不通。
碍于朱元璋杀人太彻底,李景隆此类将领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李景隆率兵五十万,进攻北平九门,就算统帅比较令人无语,而当时的明军的战斗力还是可以。城内朱高炽、姚广孝指挥少数的兵力,奋力守城,但也能时凭借坚城勉强抵挡。
就在都督瞿能将要攻破张掖门的时候,李景隆及时下令停止进攻,保住了北平城。在姚广孝的帮助下,北平城还是没有被攻破,保住了大本营,也保住了朱棣的有生力量,对此,姚广孝厥功至伟。
姚广孝出计,直攻京城
建文二年,朱棣击溃李景隆数十万大军,包围了济南城,盛庸和铁铉组织起被打散的军队,誓死守卫济南城。济南不同于以往的城镇,城池坚固,朱棣劝降不成,便发动进攻,足足打了三个月仍是攻不下济南城。
情急之下,朱棣决定水淹济南城,铁铉为保住城内百姓,使出诈降之计,让朱棣一人进城接受投降。朱棣刚到城门下,城上铁板突然落下,砸中马头,朱棣慌不择路,逃回了大本营。
最后,朱棣准备用大炮轰击城墙,铁铉再出一计,把朱元璋的灵位搬了出来,这回朱棣泄气了。无论如何他也不能用大炮轰他老爹的灵位,他出兵的旗号可是靖难。愤懑之下,朱棣撤军了,北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
关键时刻,姚广孝再次出场,给出一条决定性建议: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意思是,不要再进攻其他城池了,我们直接进攻南京,京师守卫单薄,必定能成功。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靖难的目的是夺取皇权,而不是和济南城死磕。既然无法攻克济南,那不如直接进攻南京。
朱棣接受了姚广孝的建议,绕过了济南城,顺利地攻破了京城,朱允炆或死或逃,朱棣成功完成了靖难之战,夺下了皇位。
明哲保身
姚广孝在战争中基本处在后方,具体战役姚广孝或许不参与,但很多重要决策都是出自他手,如果论靖难功勋,姚广孝名列第一位实至名归。这回姚广孝想要的都得到了,实现了他的抱负,完成了他的理想,本应荣华一生的姚广孝却选择了明哲保身。
从起兵阴谋到最后的成功,到处都是有姚广孝的影子,所以说姚广孝太了解在朱棣了,只有选择隐退才能保住自身。
朱棣赐予姚广孝府邸,他不要,赐予美女,他也不要,让他还俗,他也是不同意,依旧住在寺庙里。朱棣赐予姚广孝大量金帛,姚广孝全部分给了宗族乡里。这位大明最强阴谋家,既不贪财也不好色,他的目的至于一个,那就是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
和西汉的顶级谋臣陈平一样,从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姚广孝尽可能避免参与到一切权谋之中,这样便不会给人以把柄。朱棣即位之后,杀了很多人,大量建文旧臣死在他的屠刀之下。姚广孝看在眼中,却基本上不闻不问,因为他知道这不是他该管的事了。
正是姚广孝的的“独善其身”,让他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得以善终。姚广孝病逝后,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姚广孝这一路走来丰富多彩、叱咤风云,这一生对他来讲,应是无怨无悔了。
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姚广孝出生于元朝末年,论起年纪来是朱棣的父辈,只比朱元璋小7岁,有趣的是姚广孝和朱元璋的生平类似,二者都当过和尚只不过朱元璋那个是假和尚,姚广孝倒是真的在苏州妙智庵落发为僧。
虽然姚广孝当了和尚,但是这位仁兄并不安分,他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首领都有不错的关系。 洪武15年投奔当时的燕王朱棣,参与策划了整个靖难之役。其为朱棣做出轻骑挺进,径取南京的总作战方针,使得朱棣最后成功以燕地一方敌全国兵马,历史上绝无仅有。
朱棣登基后,姚广孝以僧人身份参与政事,先后做成了迁都,建城,修书等几件大事,是朱棣事实上的宰相。也许是他觉得此生红尘是非多,所以白天入宫理政,晚上回寺礼佛,就这度过了自己的晚年时光,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明史·列传第三十三》
朱棣能在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之争中最终胜出,姚广孝可以说是厥功至伟。他是燕王朱棣的最高智囊,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靖难之役初,姚广孝辅佐燕王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姚广孝以弱势兵力抗衡李景隆大军,最终与回师的朱棣大败李景隆,保住了北平;在燕王朱棣与建文帝僵持之际,姚广孝向其献计:无须在意争夺城池,应该火速攻占守备空虚的京师南京。朱棣采用姚广孝的建议后,率师长途奔袭,只用半年时间,即出朱允炆之不意,直捣南京,朱棣登基称帝。
姚广孝是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的第一功臣,在靖难之役后,他也得到了朱棣的极度恩宠,授僧录司左善世、拜太子少师,全权负责迁都事宜及布局规划新京城北平的建设,一时间权势显赫。众所周知,朱棣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在称帝后几乎将开国功臣们一网打尽。朱棣的猜忌和残忍并不亚于其父,那作为靖难之役首要功臣的姚广孝能否逃脱兔死狗烹的结局呢?
姚广孝是长洲人,出身于行医世家。他在十四岁时在苏州妙智庵剃度为僧,法号道衍。“广孝”这个名字是朱棣称帝后给他的赐名,所以后人称其为“姚广孝”。
姚广孝虽然出家为僧,但他对道学也有浓厚兴趣。他曾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向他学习阴阳术数。
姚广孝非常聪明,诗文写得也很好,与当时的文坛名流高启、宋濂等人都是好友。著名僧人宗泐也非常擅长诗词,姚广孝与宗泐志趣相投,遂成密友。后来姚广孝通过考试虽被朱元璋下召入京,但没有得到一官半职。经过宗泐的举荐,才在天界寺谋得了个职位。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在全国挑选高僧随侍各藩王,为马皇后诵经祈福。这时,宗泐又举荐了姚广孝。姚广孝认定燕王朱棣气度非凡,是成大事之人,遂决定跟随朱棣来到北平。
姚广孝到了北平之后,就做了庆寿寺的主持,与朱棣往来密切。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立即对自己的皇叔们进行削藩,以稳固自己的政权。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和岷王朱楩在一年之内相继被废。燕王朱棣在诸王势力最大,成为朱允炆最棘手的政敌。
就在朱棣举棋不定是否起兵时,姚广孝力劝朱棣起兵夺位。为此,他还请来了著名的道士袁珙为朱棣看相。
姚广孝早年在游嵩山时,曾偶遇袁珙。袁珙为姚广孝看相,称其虽为三角眼,形状如病虎,但却嗜杀成性,以后必定是刘秉忠式的人物。
刘秉忠何许人也?刘秉忠为元时的一个和尚,后成为元世祖忽必烈的谋士,功勋卓著,深得忽必烈宠信。日后,姚广孝的发迹之路正如袁珙所言,与刘秉忠如出一辙。
朱棣为了试探袁珙的相术,故意着卫士服装与卫士们在混杂在一起。朱棣的王者气度自然不能与卫士们同日而语,袁珙一眼就认出了他。朱棣还想糊弄袁珙,称自己只是个普通卫士,而袁珙则回答朱棣有天子之象。朱棣大喜,从而坚定了起兵之心,秘密在北平打造兵器,操练兵马,筹划起事。
朱棣谋划起兵的事马上被人密报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派北平都司张信擒拿朱棣,而张信却投靠了朱棣。姚广孝于是建议朱棣立即起兵。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六日,靖难之役爆发。
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姚广孝虽然没亲临战场,冲锋陷阵,可是他是整个靖难之役的总策划师。朱棣率部在前方征战,后方北平就交给了朱高炽和姚广孝。在姚广孝的辅佐下,朱高炽只凭劣势的兵力守住了后方北平。
战事进行到建文三年时,朱棣想停战休整。姚广孝则主张此时休战,给朱允炆喘息之机,则后战更是后患无穷。朱棣听取了姚广孝的建议,不敢懈怠,一鼓作气打败了明将盛庸,拿下房昭西水寨。
靖难之役后期,朱棣与朱允炆互有得失,进入相持阶段。这时姚广孝又建议朱棣不要意在夺取城池,而应避开朱允炆重兵防守的地带,穿插朱允炆军事薄弱的地区,出其不意,直取南京。朱棣依计而行,果然在六个月之后,攻破南京,夺取大位。
朱棣称帝后,对姚广孝这位大功臣的回报也十分丰厚。姚广孝被授僧录司左善世。次年,又为其赐名广孝。朱棣对他非常尊重,从不直呼其名,而尊称其为少师。
难能可贵的是,姚广孝并没有恃宠而骄。朱棣命他还俗,被其拒绝;朱棣赏赐给他豪宅和美女,他也不接受,一直居住在庆寿寺,上朝穿官朝,退朝着僧衣。他身无长物,在家乡赈灾时,将朱棣赏赐的财物全部分发给了乡亲。
此后,姚广孝在南京先后辅佐太子朱高炽,教导朱棣的皇长孙朱瞻基,为朱棣培育接班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重。朱棣多次亲临庆寿寺探望。临终之前,姚广孝为僧人溥洽向朱棣求情。
溥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相传当时溥洽知情朱允炆逃走一事,朱棣以此为由,将溥洽关押了十年之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棣承诺马上释放溥洽,姚广孝这才释然。
就在此后不久,姚广孝溘然长逝,终年八十四岁。朱棣为此罢朝两日,追封姚广孝为上柱国、荣国公,亲笔为其撰写碑铭。
仁宗朱高炽对姚广孝也非常尊崇,俩人在靖难之役中共守孤城北平;在朱棣称帝伐蒙时,姚广孝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炽对姚广孝也深怀敬意。朱高炽即位后,又将姚广孝配享朱棣庙庭。在配享朱元璋、朱棣两帝庙庭的功臣中,姚广孝是唯一的一名文臣,可见其地位之尊崇。
姚广孝终其一生,始终未僧,即使在权势显赫之时,也不还俗,这也正是他的明智之处。他这是直接向朱棣表明对权力并无半点野心。他倾尽家财,不贪恋豪宅美女。正是他的这些优点,令朱棣对他一百个放心,从而使姚广孝一直圣眷不减,以八十四高龄得以善终。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