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国时代的匈奴与西汉时期的匈奴,本身就不是一个概念。

战国时代的匈奴只是草原众多游牧部落中的一支,综合实力在草原部落中不拔尖,军事实力也一般。有时不时骚扰秦、赵、燕的能力,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秦朝统一中原时,匈奴实力所有加强,与东胡和月氏三分漠北。不过此时的匈奴,仍然是实力相对最弱的。

用《史记》的话说,当时匈奴如同弱鸡。东边是强大的东胡,西边是凶悍的月氏,匈奴人可怜兮兮夹在中间。秦朝大军一压境,匈奴头曼单于干脆就带着老婆孩子跑路了。直到名将蒙恬含冤而死,天下大乱,中原顾不上北方,才敢偷偷跑回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地区)

当是之时,东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史记·匈奴列传》

不过到了楚汉争霸时期,匈奴从弱鸡瞬间变成了野狼。因为当时匈奴部落出了一个百年难得一见的枭雄——冒顿单于。



冒顿出生于公元前234年,与项羽、韩信是同龄人,并且他与项、韩一样,是当时罕见的军事天才和组织天才。

他的父亲头曼单于想杀他,他暗中培养杀人不眨眼的死士,直接就把父亲杀了。(早年冒顿在月氏做人质,头曼发兵打月氏,差点害死冒顿。至这之后父子关系破裂。另外从冒顿做月氏人质也可以看出匈奴当时的实力不如月氏)

东胡想欺负他,先跟他索取宝马,又跟他索取老婆,冒顿一忍再忍,激发了匈奴人对东胡人的仇恨,最后直接把东胡给灭了。

收拾完东胡,匈奴实力暴增,月氏自然不值一提,冒顿顺手狠狠收拾了月氏一通。而在横扫月氏之时,他顺便还横扫北夷,只用了七年时间便一统漠北草原,使匈奴的军事力量达到巅峰状态,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就在匈奴统一漠北时,中原也重新一统。汉廷和匈奴互看不爽,于是双方在公元前200打了一仗。这一战就是白登之战。

关于白登之战,历史上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汉军是惨败,被迫和亲于匈奴;也有人认为汉军与匈奴打平——匈奴从草原来,最后又回到草原去。尽管刘邦在白登山吃了亏,但汉军挫败了匈奴灭亡汉朝的企图。

不过,不管汉军是惨败,还是平手,刘邦最后被迫求和的结果是一样的。汉朝上下被匈奴人羞辱了。

当时刘邦不是不想报复,但一方面,汉军缺乏大规模骑兵,无法深入漠北打击匈奴;另一方面,汉朝也穷,用《史记》的话说,宰相上朝坐牛车,连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国力如此虚弱,别说组建骑兵了,就连正常出征都难,这怎么打?

天子不能均驷,大夫或乘牛车。——《史记》

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刘邦也就只能是把一肚子火气全憋下,韬光养晦,等待中原经济恢复之后再与匈奴人一决雌雄。

刘邦之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连续五代统治者都遵循这种策略,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用60年时间,给汉武帝攒下了满仓库的资源。武帝手里有了资本,他自然就动了与匈奴开战的想法。

不过汉朝在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匈奴人也没有闲着。冒顿单于死后,他儿子老上单于继续扩张,攻灭大月氏,把月氏人赶到了中亚。而由于被打怕了,月氏人自此也就再也不敢与匈奴人争锋(月氏王的脑袋被老上单于砍了做酒杯),西域各国也相继臣服。所以此时的匈奴也不是汉初时期的匈奴了,而是一个军力更强大的庞然大物。

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朝的北方就只剩下了匈奴。汉军要反击,没有盟友,只能凭一己之力单挑匈奴。



没有盟友就不能打匈奴人了?这对于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的汉武帝来说,当然是不存在的。

为此,他筹划了“马邑之围”。想以30万步兵围歼10万匈奴骑兵。

然而马邑之围很失败。这一战后,汉武帝意识到凭现有汉军北击匈奴,难度很大。他必须要从根基开始,让汉军脱胎换骨。于是雄才大略的他便组建了汉朝自己的骑兵部队。

我们知道,匈奴难对付的原因在于塞外面积巨大,匈奴人又居无定所,人口分散,没有大规模骑兵,根本不可能歼灭匈奴的有生力量。而现在有骑兵了,自然就有了与匈奴人一决雌雄的资本。

不过光有兵也还是不行,因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汉朝有了骑兵后,却没有能统御这些骑兵的大将,这也导致了汉军骑兵组建后的第一战,仍然是以吃亏收场。

这一战发生在于公元前129年,当时匈奴大举入侵,武帝遣四路汉军,每路一万,共四万骑兵迎战。结果最后三路都失利,只有卫青一路得胜而归。

这一战后,汉武帝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汉军老将受到汉地作战习惯的影响,战法战术都有局限性,只会攻城拔寨、包抄、伏击和打援之类的,不善骑兵野战。继续重用这些老将领,没法反击匈奴。于是武帝果断的提拔了卫青,在顶着非议的大环境下(司马迁就很看不惯汉武帝重用卫青这种外戚),把最精锐的汉军交给了卫青。

公元前127年,风云再起。匈奴骑兵大举入侵东北方向的上谷、渔阳、辽西,先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

汉武帝得到消息后,声东击西,扬言要救援上谷,但汉军在卫青率领下,中途折返,突然偷袭河套,最终歼灭匈奴军数万,活捉数千,夺取匈奴人牲畜数百万之多。

事实证明,武帝的眼光是正确的。卫青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拿下河套地区后,武帝直接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河套定居,并修筑要塞,正式把河套列入汉朝的管辖范围内。自这开始,武帝决心以河套为跳板,大规模反击匈奴。


不过,汉军只有卫青,也还是不够,因为卫青的战术仍然偏传统。他每次出征,虽然是骑兵行进,但每到打仗时,却要设营,然后以大本营为圆心,侦察匈奴主力,然后试图包抄、诱敌之类,步步为赢、稳扎稳打,打下一个地方后再向另一个地方进攻。而在塞外作战,没有城寨,只是一些帐篷或者定居点,且匈奴人又太过分散,跑得快。所以卫青的战法很难对匈奴有致命性打击。

汉军这个时候其实需要一个无后勤保障,能以匈奴人的打法打击匈奴人的将才,才能彻底打垮匈奴。

看到这里,你肯定知道谁要出场了。

是的,这个人就是霍去病。

公元前123年,卫青再次出征,霍去病率八百精兵跟随卫青出战。

这一战,霍去病一战成名。他的无后勤式打法让人眼前一亮。八百汉军在他率领下,疯狂袭扰匈奴人,一路上就是抢劫,杀人,就地补给给养,然后再窜到下一个地方重复这个过程。

霍去病大胜回朝后,汉武帝非常欣慰。公元前121年,武帝决定赌一把,他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领一万精兵,单独出击河西走廊。

这一战,霍去病杀神附体,以一万精锐骑兵一路奔,一路杀,抓到俘虏不留,直接就地全部射死;打下的地盘也不要,杀完一个地方就换一个地方;抢到的东西也不要,只要自身的补给够就行了。匈奴人在他这种极其迅猛的打击下,死伤数万人,亦有四万匈奴军被打怕,举旗投降。

霍去病的成功,证明了匈奴人能做到的,中原汉人也能做到。从这个时候开始,汉匈之间的战争其实就已经没有悬念了。在悬殊的国力差距下,尽管武帝后期还有吃亏,被匈奴入侵内地的情况发生。但匈奴人被打垮注定只是时间问题。

总的来说。战国时代的匈奴与西汉时期的匈奴是两个概念。前者不值一提,而后者则堪称是大帝国。西汉之所以打匈奴打得如此吃力,一方面在于匈奴实力不弱,汉朝需要积蓄足够的资本才能反击;另一方面就是汉朝之前没有对付草原民族的成熟战法,汉军需要在摸索中找到最优方案。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津城,我来回答。

其一,战国时期,燕国不弱。

燕国在战国七雄里算是比较弱的,但是燕国自身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燕国真的弱的不行,也就不会把曾经多次称霸的齐国打的差点灭国了。

战国后期,燕国有河北北部肥沃的耕地,东有辽东地区,北有燕山山脉天险阻隔,对内虽然难以进取,对外却有一定的实力。



其二,战国时期,匈奴不强。

战国时期,匈奴虽然时时骚扰边境,但是匈奴和中原一样,四分五裂,并不是统一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当时的匈奴,西有强大的大月氏,东有实力雄厚的东胡,可以说,那时的匈奴,也是在夹缝中生存。

战国时期的匈奴,是北部游牧民族中相对弱小的游牧民族,对燕国,难有胜算。



其三,西汉时双方都在增强,西汉初年无力北进。

西汉初年,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走向统一,实力大增,向西击败曾经强大的大月氏,使大月氏被迫西迁,向东打败东胡,向南趁楚汉之争占领水草肥美的河套平原,大力扩张,实力大增。此时的匈奴,可谓是兵强马壮。

而西汉就不同了,因为西汉属于农耕文明,从战国到秦朝末年诸侯纷争,再到楚汉之争,中原大地已经断断续续经历了几百年大战,尤其是楚汉之争后,国家人口稀少,土地荒芜,急需休养生息,西汉初年国力相对薄弱。



为什么匈奴经过战争强大,而汉朝却虚弱呢?这跟文明的差异有关,游牧民族不需要大规模的建设,逐水草而居,恢复快,而且,在战争中往往会通过掠夺获取更多财富和补充。

西汉是农耕文明,建房子,修水利,任何工程都会劳民伤财,恢复周期长,战争造成的人口减少也不能快速得到补充。

所以,西汉初年,正是强大的统一的匈奴遇到了百废待兴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西汉初年对匈奴难有优势。



这就是为什么战国时期相对弱小的燕国能把匈奴打趴下,而统一的西汉却如此费劲的重要原因,正所谓“时殊世异”也。

明历史,知兴替,懂得失,欢迎大家关注津城沐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3

西汉初期不打匈奴,一是因为此时匈奴单于冒顿天纵奇才,把以往四分五裂的匈奴部落统一成一个巨无霸,匈奴势力大增;二是因为西汉建国,天下已经经历了七年全面战争,国民厌战,匈奴远在北方,征伐太费钱粮;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西汉建立之初政权并不稳定,内有夺嫡之争,外有异姓藩王虎视眈眈,汉朝宫廷的主要精力花在了内斗。

匈奴复强

楚汉相争时,匈奴冒顿弑父篡位,成为单于。他带领匈奴东破胡,西败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重新夺取河套地区。冒顿还对匈奴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立诸王和24“万骑”,匈奴一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部落,拥有超过30万的战士。

汉初面对的匈奴部族,是战国时代各国根本无法想象的庞然大物。战国时代燕、赵击败的只是东胡、匈奴民族中的一个或几个部落,刘邦和他的子孙面对的是整个北方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侵略农耕民族,是为掠夺财物。游牧民族拥有大量马匹,聚众而来,呼啸而去。汉族步兵很难追上匈奴骑兵。汉人因为耕种田地,分别定居在边境线的各个城市;匈奴入侵的时聚众攻城,易在局部形成对汉军的绝对优势。汉军边境防守压力巨大,强弱悬殊下很难反击。等汉军征发、赶到边境,匈奴人已经劫掠后逃离。

相比汉朝来说,燕赵国土面积小,赵国拥有大量骑兵,燕国本身地处边境,他们能很快征调国内民众从军抗击匈奴入侵者,国民也饱受草原人掠夺之苦,从军意愿强烈;汉朝土地广袤,大部分时间里,被匈奴侵略的只是边境地区,中央王朝征调士卒花费时间长,消耗巨大,而汉初国家财政非常紧张,无力长时间组织对匈奴的反击战,不得已采取和亲政策。

到汉朝建立时,中原民众已经经历了长时间战争,需要休息

公元前236年,始皇帝亲政,平定嫪毐叛乱后,重新开始征讨六国。秦军经过十五年鏖战之后,始皇帝一统天下,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功业。但他并没停下战争,向北派蒙恬驱逐匈奴,修建长城;向南征讨百越。他还打算在渭水南岸营建新都。

始皇帝死后,天下揭竿而起,中原大地经历了最残酷的七年血战,士民肝脑涂地,妻离子散者不可胜数。到刘邦击败项羽,无尽的战争劳役已经持续了30多年

刘邦得胜后,总结前秦灭亡的原因时,将始皇帝盲目征发内地民众前往边疆参加战争而引发民乱看作非常重要的一条。平城失利他确定匈奴强盛且不能轻易击败后,果断采纳了刘敬和亲的策略来缓和双方关系,没继续武力对抗。他不希望继续对外战争引发国民反对。

汉朝初年形势复杂,政治斗争残酷

刘邦击败项羽成为皇帝时,帝国境内有韩信、彭越以及英布等强悍的诸侯王。这些人在楚汉战争中立场不稳定,刘邦不能信任他们。刘邦借贯高、陈豨等人谋反的时机除掉张敖(废为宣平侯)韩信彭越的人,英布惶恐下公然谋反,被刘邦带兵剿灭。刘邦不久也因为伤势过重去世。

即位的惠帝刘盈年少,外戚吕氏势力强大。惠帝死后,吕雉独掌大权。她残杀高帝子嗣,大肆分封自家子弟,刘氏诸王以及开国功臣人人自危。吕后薨,功臣刘氏诸王合谋将吕氏斩杀殆尽,迎立文帝登基。

刘邦登基后到文帝即位期间,汉朝中枢权力斗争剧烈,无暇组织军队对抗匈奴。

总结:楚汉相争时,匈奴完成统一后成为北方霸主,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到昆仑山,非常强盛。刘邦胜利之后帝国内部权力斗争依然剧烈,无暇发动对外战争。燕赵等国自身身处边境,组织征战更加便利,汉朝因为国土广阔,士卒征调距离过远,消耗更大,因而汉初对待匈奴比战国时各国难度更大。

4

燕国主要是对抗东胡部落,并非是直接面对匈奴。赵国倒是长期与匈奴打交道,并且与匈奴产生过战争。但是燕赵二国面对匈奴、东胡时也是以守为主,根本不敢轻易深入草原出击匈奴。以抗匈成名的赵国名将李牧,也是在国门之内利用谋略、地理等优势才得以击溃匈奴之军。

(名将李牧)

仅是这种程度的话,汉朝也能轻松做到。比如汉朝建立之初,匈奴单于冒顿便先后策反韩王信、燕王卢绾、赵相陈豨,边地一时俱反,匈奴大军得以进入内地,甚至进伐到了太原。但毕竟在国门之内,刘邦组织军队反攻,三下五除二便把匈奴逐出了雁门关。虽然刘邦因轻功冒进,落了个“白登之围”的笑话,但不能否认的是刘邦确实很轻松便将匈奴逐出了边境线。可以说,匈奴在内地与汉朝军队作战就没怎么赢过。

(刘邦画像)

汉军深入草原作战就不一样了,补给线就是个很大的问题,远征对于汉军来说极为痛苦。但对匈奴部落不一样,他们自古逐水草而居,熟悉草原气候与地理,这些都是汉军的盲点。何况匈奴是生长在马背上的民族,不仅善于养育马匹,还精通骑术、善于制造武器,这些在草原作战中都是巨大的优势,同样是汉朝军队所不具备的。

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防守战争肯定要比入侵战争容易打得多。如果让燕赵二国大军深入胡地,他们肯定也落不到什么好处。所以说,这并非是汉朝弱于战国时期的燕、赵二国,只是战争目的不同罢了。

(匈奴雄主冒顿)

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战国时期的匈奴与汉朝时期的匈奴已不可同日而语。先秦时期的匈奴还只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内忧外患造成矛盾重重。可是自从冒顿成为匈奴单于后,不断通过武力扩张匈奴部落,他征服、收降了不少中小型部落。还一举攻灭东胡,使得东胡成为了匈奴部落的一部分,匈奴由此变得十分强盛。据史书记载,匈奴甚至有控弦之士(即战士)数十万。汉朝全国主力军加起来也不过才数十万兵马而已,双方实力已经达到了比较接近的地步。如果让燕赵面对这般强盛的草原政权,燕赵二国还会省力么?恐怕燕赵二国的国力加起来,也凑不出几万骑兵吧。

5

大统一王朝与地方割据的对外战争能力小谈

我看很多朋友回答了燕赵的实力、个别武将的能力、匈奴实力的消长等。这些回答是微观的,也是随机的。这些当然有道理,我更想说一个客观规律。

一、地方割据势力有很多良好战绩,这是客观现实

很多北方割据政权,对付游牧民族表现都不错。比如春秋赵国李牧抵抗匈奴、燕国秦开破东胡,三国末公孙度,五胡时代的慕容氏,都痛击高勾丽,东扩几百里。南北朝的北齐高氏,向西攻击北周宇文氏,占不到便宜,但是他们向北扫荡游牧民族,获得相当丰厚的战利品。甚至五代的刘仁恭,对付当时的契丹都有一定的办法。

公孙度威震东边,周边国家都怕他。

二、燕国可以集中全燕国力和全燕人才与东胡开战

别人的回答已经夸过秦开、李牧的能力了,我在这里就不夸了。紧扣题目,为什么燕国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燕国的人才大部分留在了燕国,甚至燕国也可以聘用其它国家的人才,如乐毅。燕国的财力都留在了燕国。大家集思广议,群策群力,想办法跟东胡拼命。

其实游牧部落大部分时间没那么强大,他们能出动的兵力也就是几千骑兵,上万骑兵的可能性都不大,他们的箭矢并不多,铠甲也不多,他们草原上没有那么多铁品,也没有那么先进的制作工艺,打不起消耗战。

以燕国的人才,加有燕国的国力,跟游牧骑兵对砍,也是占有一定优势的,毕竟我燕国的铠甲更多,我燕国的箭矢也更精良。

战败一次,还可以再练兵,再造兵器,几年之后再战。但游牧部落一但战败,损失一定量的精壮会导致这个部落一代人的衰落。

所以你看燕国对外战争,有失败的时间,比如齐桓公的时候,燕国被山戎攻击,燕军不利,幸得齐国救援。也有胜利的时候,比如秦开击败东胡,可以保证很长时间内东胡都不敢惹燕国。



三、西汉时期,人才和财力都集中到中央,但中央并不一定积极对外作战

西汉对付匈奴这么难呢?西汉的优秀人才都到了中央,优秀的部队也在中央。一个地方官,比如渔阳太守,他是被派到这里的官员,很可能不是本地人,他能指挥的兵可能只有几千,骑兵更少。要知道卫青霍去病带的骑兵估计也只有三到五万。你一个小小的太守,带几万骑兵,想干啥?

这样的设置,给游牧民族很大的机会。所以游牧部落会经常入侵抢东西。太守也明白,他们只是抢东西,不会死磕城市的。所以只要守住几个城市就可以了。

想击败游牧部落,靠的是中央军。可是全国人才集中到长安,大家吃的好,穿的好,并不想喜欢打仗,大部分人还是乐于参与政治斗争。

只有像汉武帝和唐太宗、高宗、玄宗这样的时期,有特殊政策支持,才有一部分人才投入对游牧部落的作战,并取得一定的胜利。政策支持一旦消失,那对付游牧部落的能力也立马下跌。

大统一王朝的大部时间,都觉得游牧部落在苦寒之地,讨伐是得不偿失,除了第一代、第二代领导外,大部分时间是不愿意惹游牧部落的。

四、割据势力对付游部落其实缺点很大,还不如统一王朝

在这里必须要提一个模式,就是唐中后期的藩镇模式。对这个问题是很好的一个回答。这些藩镇就如同春秋时代的燕赵,他们为大唐守边,守了一百多年成果还不错,原因就如第二段所说。同理的还有春秋战国时的秦、赵,都是和外族不断的战斗,最终成为军事强国的。

但割据势力可能会反抗中央,导致中原王朝的内耗加剧,国力更损,一但某个藩镇失败,只怕中央难救援,长期积累,只怕中原政权势力越来越弱。五代石敬瑭把幽州卖给契丹。赵德钧自然是敌不过,投降了。从此中原王朝再也没收回幽州。


但在西汉的模式下,兵力集中在中央,就算游牧部落攻下一郡之地,也难守,因为中央军推过来的时候,游牧部落也未必敌得过,只能退走,这样可以和游牧部落保持一种实力的平衡。

这个模式最常见的就是汉代和明代,边境固守,中央是边境的后盾。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边境就算有小败,但不至于不可收拾。再辅以政治、经济手段安抚 ,大家能保证相安无事。

6

四个观点可以说明这一切。

  1. 第一,你的财富不多的时候,管理起来会轻松很多。当你富可敌国的时候,或许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弱燕和西汉的对比正是如此。

  2. 第二,弱燕只是相比较于战国七雄的配置来看待的,燕国好歹也是七雄之一,其实实力跟匈奴比还是强大的多。

  3. 第三,双拳难敌四手,多个帮手出手,总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强。战国时期燕国、赵国、秦国对匈奴都有防范打击,西汉却只有西汉政权。

  4. 第四,固守城池和劳师远征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燕国属于固守,而西汉是主动出击,这两者难度系数不同。

01弱燕相比较西汉,更加好统筹管理。

西汉是大一统王朝,手里的资源、兵力包括人口,都不是弱燕所能相比较的。可是如此大的国家机器,想要平稳运转,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西汉广阔的领土,注定了它也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但凡是它的边境,都需要派兵把守。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消耗大量的钱。

钱从哪儿来?当然是赋税中得来。所以说人口多了,赋税多了,可开销也相应增加了。反倒是在战国时期,诸如弱燕这样的国家,他们的地盘比较小,所需要防范的地方也就相应减少了。

弱燕之所以能够承担起对付匈奴的重任,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有一小部分领土是直接跟匈奴接壤的。

他们只需要应付这一块的匈奴,那就可以了。此外还有强秦、强赵等国家也在对抗匈奴,这就是弱燕最大的优势。

相比较西汉,弱燕的资产比较小,管理起来也就比较轻松了。而西汉政权的庞杂性,不是弱燕所能相比的,管理难度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02弱燕并不弱,比匈奴还是强不少的。

为什么我们称它为弱燕?难道它真的很弱吗?其实当然不是这么一回事。弱燕之所以被称之为弱,那是因为参照物的问题。

跟强大的秦国、赵国、魏国、齐国相比较,燕国的确是太弱小了。毕竟中原大国在诸多方面,都要比燕国强大。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偏僻,属于北方寒疆。其次就是人口稀少,相比较中原大国,弱燕的生存环境更加艰苦,人口自然也就少的多。最后就是生产力低下,人口和环境,决定了燕国的生产力。它是不可能赶超中原大国的。

由此可见,燕国的确弱小。可是跟匈奴比起来燕国又怎样呢?这个时候的燕国可就显得相当强大了。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之所以能够入列,那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跟中原文化是相同的。

生产力虽然落后,可是生产技术是没有太大差别的。而匈奴那边,除了抢掠和放牧,压根就没有什么生产技术可言。

相比较匈奴来说,燕国的生产力那是相当强大了。再说就是军事实力,燕国在战国七雄当中,军事实力垫底。不过他们所有的兵种配置,跟其他六个国家也是相类似的。

至少要比匈奴人的兵种丰富的多。匈奴人离开了马背,那就没什么特长了。这就是燕国比匈奴人强大的地方。

03对付匈奴,可不只是燕国一家人的事情。

战国七雄,有秦国、赵国、燕国这三个国家的边境是跟匈奴的地盘接壤的。所以说这三个国家都需要着手对付匈奴。

他们都不希望自己的领土被匈奴人占领,不希望自己的百姓被匈奴人抢掠,所以他们不断地修筑长城,开始对匈奴人的防御和进攻。

秦国和赵国那都是非常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七雄当中,排得上前两名的位置。所以跟着这两位老大哥混,燕国的优势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了。

战国时期,需要对付匈奴的国家有三个。每一个都是独立的军事集团,相当于三个集团军在边境对抗匈奴,这可比一个集团军指挥要来的更加机动灵活一些。

而西汉时期,问题就显著了。只有西汉这一个政权需要对抗匈奴,盘子大了,所要防守的地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好几倍。

就算你的军事实力再强大,也不会有当时三个国家共同对抗匈奴时来得猛烈了。毕竟西汉时期单打独斗的情况下,一损俱损。而战国时期,三方面作战,就算某一方面吃了亏,另外两方面力量,还能够补足。

04燕国属于防守型对抗,西汉是主动出击。

战国时期,中原内部混战不休。谁都想把中原这一块大蛋糕给吃了,所以没有人会把太多精力放在对抗匈奴之上。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象,秦国、赵国、燕国都相继建造了长城。长城最初是用来干什么呢?这就跟城墙一样,用来防御敌人的。

他们所建造的长城,其实所对抗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匈奴人。由此可见,当时这三国对付匈奴的战略方针,都不是远征追袭,而是固守防御。

防御所需要消耗的军事力量相对来说要少得多,他们需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争夺中原地盘上来。

燕国谈不上把匈奴打趴下,只是用长城的优势,让匈奴人不敢犯境罢了。匈奴人活不下去了,自然还是要犯境的,这是生存规律。

而西汉时期则不同了,长城太长,完全防守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唯一的好办法,那就是主动出击。

当时西汉已经把中原给全部收复了,内部矛盾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他们自然是有这个实力和资格去对付匈奴了。

所以出现了汉武帝追击匈奴,一路把他们打到了贝加尔湖以北的地区。这是因为西汉具备了长途奔袭的实力。

相比较防守而言,西汉的主动出击,就显得代价更大了。所以说看起来更加费劲,汉武帝花费了一辈子的精力,都没能把匈奴给吃干净,这就是现实。

总结:强大与弱小,永远都是相对的。

没有真正的强大,相比较秦国赵国而言,燕国的确是非常弱小的。可相比较那些被吞并的小国家而言,燕国又是无比强大的。

能够在战国这个大熔炉中生存下来,足以证明燕国不是等闲之辈。卫国、郑国、中山国这些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逐渐消失,其实正是一种优选淘汰的局面出现。

燕国生存了下来,而且生存的还很不错,这就足以说明,燕国是有它特别之处的国家。当然了,燕国跟西汉是没得比的。这也就注定了燕国只能防守,而西汉可以主动进攻。

参考资料:

《史记》

7

感谢邀请。

匈奴在战国时期就很菜么?我想还不至于。

《史记》记载,在战国之前,东西周王朝以及它的众多“小弟”曾经多次受到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就是后来的匈奴的侵扰。西周的祖先大王亶父就是因为受到犬戎的侵扰而南迁到了岐山下,逐步建立西周。西周的灭亡就是因为周幽王宠爱褒姒,而褒姒的儿子和周幽王长子争夺太子之位,幽王长子的外公申候勾连犬戎伐灭西周。

东周建立之后,燕国、卫国、周襄王都曾经被来自北方的犬戎、山戎等游牧民族侵扰,周襄王甚至被撵的无处可居,卫国更是国破家亡,后来得到齐桓公、晋文公这两位霸主的支援,才得以幸存。

即便到了战国,游牧民族的侵扰依然是一个大问题。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变革,似乎骑兵很强大了,但是为了防备草原部落,依然修建了赵长城,同时期的还有秦国和燕国这两个北方国家,都修建了长城。即便如此,赵国北方受到的侵染依然很严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到,当时李牧被派去防守赵国北部边疆之前,赵国边疆屡次受到侵扰,不断有牲畜、人口被掳掠。李牧到了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才使得游牧民族望而却步,十几年不敢再次寇边。所以小小燕国,军事实力始终没有达到赵国的地步,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也就是个被动防御的主。

为什么匈奴会逐渐变得强大?

匈奴匈奴,其实不是某一个部落的名称,是一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聚合,到了西汉前后,从匈奴单于冒顿开始完成了匈奴各部落的统一,才使得匈奴势力变得空前势大。

但是这一切的成因,有一个方面便是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逐步发展。从中原地区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城市”建造完成开始,中原地区进入一种城邦文明时期。农耕人口为了寻求生存的安全,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城市打转的。包括当时的西戎,也是受到秦国影响,开始逐渐建造城市作为生存和防守的根据。这时期的很多游牧部落,其实是和城邦文明交叉混杂在一起的。比如晋的旁边有翟,燕旁边有林胡、山戎等诸多部落等等。

随着城市的扩展,到了春秋末期,各大诸侯国开始抢夺优质土地资源,晋国甚至付出大量努力,消灭了翟,吞并了代国,而齐国东边的东夷等部落也逐步被齐国吞并。游牧部落为了生存,开始向北转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各部落也逐步发展,有的部落势力大一些,人口多一些,需要的草场等资源便也就多,所以逐步扩张,逐步吞并蚕食,形成几个大的游牧部落,这些游牧部落最终又形成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匈奴。

而西汉初期的匈奴又一次变得强大,却是因为匈奴内部出现了质变:冒顿单于对匈奴进行了军事化改革,《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冒顿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如果说过去的游牧民族还只是为了生活打打猎,抢抢东西,那么这个时候的匈奴,便已经是一个有组织的军事强盗团了。如果南方的农耕文明没有准备,势必被打个落花流水。

西汉时期对匈奴的弱势究竟为何?

西汉成立,刘邦信誓旦旦的北上讨伐韩王信,便酿成了一出“白登之围”,刘邦自己被冻得都差点死掉。猛一看起来,西汉真弱啊。

但是西汉为啥开始打不过匈奴呢?

首先把,西汉太穷了。经过战国后期的征战、秦朝时期的南征北战、秦朝末期的一系列大战,整个国家都可以说是赤地千里了。西汉初年,很多大臣甚至连马车都坐不起,他们的车,都是牛啊什么的牲畜拉的,马成为稀罕东西了。可是曾经的秦国、赵国,动不动就是可以出动数万骑兵征战的,光马匹得多少呢?曾经的楚霸王项羽的王牌,就是一支三万人的骑兵部队。到了西汉初年,这一切原有的优势都因为连年的征战不复存在了。而骑兵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后来的汉武帝为了培养骑兵,专门在北方划定几个地区养马,在那里培养骑兵,还成立羽林军,便是培养精锐骑兵部队的。

其次把,西汉初年还没有恢复秦朝及之前的“戍边”制度。秦朝成立之后,至少迁徙了三十万人口到北方长城一线,这些人平时种地为生,一旦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便就地成了士兵,可以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发动一场“人民战争”,让匈奴知趣返回。没有戍边,一个方面是西汉刚建立,人民确实需要休养生息,一个方面便是人口太少,小心政策太急迫反而容易导致民变。

第三把,西汉还没有修筑好自己的长城。秦朝末年,原来属于蒙恬的三十万大军跟着王离前去赵国平定诸侯国叛乱了,北方被迁徙过来戍守的农民们一看这全国一锅粥的乱象,早跑的不知何处去了。而匈奴趁机向南侵扰,缺少人员看护的秦长城此时期很多地段受到了破坏,以方便匈奴的南下。但是西汉财政紧张,汉文帝为了省钱都要穿打补丁的衣服,可想而知。当然这也和西汉的一些经济政策有关。所以汉长城的修建,都是从财政经费里一点一点扒拉出来,一点一点修建的。

没有成熟的骑兵,没有以往的长城及屯边军民,使得西汉很长时间里都难以对匈奴形成什么优势。而匈奴骑兵打了就跑,丝毫不以逃跑为耻辱的特点,也注定西汉难以有什么收获了。西汉在匈奴面前,自然始终显得柔弱不堪,打起匈奴来也往往费力不讨好。

8

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势力还比较弱小,还不是中原诸侯的对手,不仅秦国、赵国这些实力强大的国家打得过,甚至连七雄中实力最为弱小的燕国也有过几次打败游牧民族的记录:燕昭王时期大将秦开却敌(东胡)千里,战国后期剧辛也曾经向北方拓地千里(东胡)。

相对于后期匈奴彪悍的战斗力,战国中后期匈奴对中原诸侯还行成不了太大的威胁,主要原因在于:

01:匈奴部落林立,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政权。

公元前300年前后,北方游牧民族还有很多,比方说林胡、东胡、楼烦等部落,他们之间并不团结,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不成气候。一盘散沙的游牧民族是没什么战斗力的,对中原诸侯是形成不了威胁的,比方说后来的蒙古部落,虽然单个士兵战斗力很强,但在成吉思汗统一之前,还是被契丹、后金蹂躏。

匈奴势力真正变得强大恐怖起来,还是出自把汉高祖刘邦困守在白登山的莫顿单于,他在位期间打败了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北方游牧民族才有了强大的统一力量。

战国后期,匈奴开始团结起来,实力大增,但主要针对的还是赵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曾经率领大军歼灭过匈奴近10万主力,匈奴十多年不敢再次进犯。倘若当时匈奴主力针对的是燕国,以燕国的垃圾战斗力,估计很够呛。

02:匈奴比较落后,武器、军队建制跟不上。

战国时期的武器还很落后,从秦始皇陵墓出土的武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还是青铜器,铁制武器非常稀少。匈奴更加落后,青铜武器都不多,很多还是木棍、木棒之类,在与中原诸侯较量中明显处于弱势。

战国时期,作战方式主要还是战车,因为武器落后,骑兵的恐怖战斗力还没体现出来。举个简单例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前,赵国还没有骑兵;战国后期,燕国攻打赵国时,曾经出动了2000乘战车,说明那个时候,战车作战还是主流方式,杀伤力也更大。

匈奴比较落后,造不出战车,自然打不过燕国。

03:马鞍、马镫还没有大规模普及。

骑兵威力有限,除了缺乏先进的金属武器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还没有马鞍、马镫,至少还没有大规模普及。据史料分析,马镫大约是战国后期才出现的,没有马镫的骑兵,战斗力低了很多很多:一方面是坐不稳,双腿需要紧紧夹住马腹,这样的话,上半身用力有限;另一方面,可施展动作少了很多,不像后来那样,可以半站起来前后左右厮杀。

综上所述,一个分散的、缺乏先进武器的、没有马镫的匈奴,即便是面对实力做弱的燕国也占不了多少便宜。

9

燕国并不弱。对于秦楚等大国来说,燕相对而言确是很弱小,可对于韩宋等中小国来说,燕并不弱小。试问,能从春秋百国中杀出一条血路,并抵挡住强齐数十年的进攻,最后还能联合秦、韩、赵、魏等四国,在5年的时间内,打的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二城的国家,它就算是弱,又能弱到哪里去呢?



燕国可不弱,战国七雄就没有一个是善茬,皆是善战之国。

与此同时,与燕国处于同时期的匈奴,它也并非如西汉时期那般的强大。“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此时匈奴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他们名为一体,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试想,就是这么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他岂能打的过贵为七雄之一的燕呢?

而直到秦代,匈奴都还只是一个生存在夹缝中的部落联盟,“当是之时,东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此时匈奴是被北方两个强大的部落左右夹击着,东面是强大的东胡,西面是强悍的月氏,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而后,再加上更为强大的秦代的虎视眈眈,最后匈奴单于被逼的都只能是带着一家老小远遁北方。

总得说,在秦代之前,匈奴并不强大,只能算是一个北方不弱不强的中小部落,基于“中原强,匈奴弱”的事实,这时匈奴顶多就是只能袭扰下中原,对中原地区造成不了多大威胁。



但是,到了秦末,随着冒顿单于这位北方雄主的横空出世,匈奴逐渐步入极盛时期。此时,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是“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肤施”,曾经夹击在匈奴左右的东胡、月氏先后被击溃,而后匈奴又相继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等部落,及收复了秦代所夺的河南等匈奴地,同时占据了原属于中原的朝那、肤施等郡县。自此,匈奴成为了北方唯一的霸主。

而与匈奴走向极盛所不同的是,这时中原却是处于最为虚弱的时刻,此时中原刚刚经历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等几场波及全国的动乱,因此在西汉建立时,中原是“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想想看,此时连天子出行都凑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开国将相连马车都没有,只能坐牛车。从以上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初期,中原地区是处于何等虚弱的状态。



基于以上事实,在此消彼长下,汉与匈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些许微妙的变化。

此时,匈奴仗着“控弦之士三十馀万”的实力,是一改往日“不胜秦,北徙”的狼狈模样,不但是经常性的袭扰中原地区,甚至还插手中原事务,时常支持汉朝内部反叛势力,阴谋分裂中原。而反观汉军,虽然此时汉军是一支刚从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等一路杀出来的百战之师,且是文有萧何、张良,武有樊哙、韩信,但,汉初因骑兵的缺失(别说是组建骑兵,连开国将相乘坐的马匹都凑不齐),汉对匈奴的袭扰几乎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多数时候只能是眼睁睁看着他们来去自如。

而为了让匈奴不袭扰中原,汉初,汉廷只能是被迫的采取“和亲”、“纳贡”等屈辱式的求和政策,来让匈奴不要经常性的袭扰中原边疆地区,以此来获得与匈奴的短暂和平。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汉朝虽然是采取近乎是屈辱式的政策来求取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可这并非是因为汉朝打不过匈奴,实际上,以“白登之围”汉匈之间的表现来看,汉军并非是打不过匈奴,如若打不过,汉军怎可靠着数万的兵力就抵挡住匈奴数十万大军七天七夜的论番进攻呢?而从中我们亦可看出,匈奴人一旦离开了马匹,他的战斗力起码降了三分之二,对于汉军是造成不了任何威胁的。



简而言之,汉初,汉廷之所以收拾不了匈奴,主要是因为缺少骑兵这支机动部队,试想一支全步兵组成的部队,他如何追得上由全骑兵组成的匈奴军呢?人家打不过你就跑,打得过你就追,你是跑也跑不掉,追也追不上,你说这战还怎么打呢?因此,对于汉朝来说,虽然此时汉军未必就打不过匈奴,但若真是要收拾匈奴,这还真是很费力气。

不过,这种缺少骑兵的局面,在文景时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自汉文帝开始,随着汉朝的经济开始得到稳步的提升,及其统治也趋于稳固,汉廷开始注重发展骑兵部队。此时,为了改变建立骑兵部队所必需的马匹的缺少问题,文帝颁布了“马复令”:“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就是说民众饲养一匹能够驾车或者乘骑的马,就可以免除三口人的兵役。随着这条政策的发布,民间的养马业开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此时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实力的人家,都会饲养一匹马。

而随着民间养马业的兴旺,此时汉朝再不复往日“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窘迫,汉军的骑兵部队开始与日俱增,直至汉文帝十四年,此时汉文帝已经是能调动十万规模的骑兵部队前往抵御匈奴的入侵。


此后,再经过景帝的继往开来,汉景帝又在边境地区设置国家养马苑,壮大国有养马业的发展。如此,在民间和国有养马业的双双加持下,至汉武帝初年,汉朝已是“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聚会”,此时汉军已经是有足够的实力去组建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

而随着汉军拥有了与匈奴数量相当的骑兵部队,汉匈之间积压了七十余年的恩怨,也在此时彻底爆发了,一场长达百年的汉匈战争自此开启。此时,借助着庞大的骑兵部队,汉军收拾匈奴变得不再那么的费力,武帝经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三场决定性的战役,不但占据了河南、河西等匈奴最为核心的区域,还将匈奴赶出了漠北、漠南这世居之地,自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

总得说,汉初,因缺少骑兵部队,汉军收拾匈奴却是很费力,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可能能彻底消灭掉匈奴的主力部队。虽凭借着远超匈奴的武器装备,其未尝就打不过匈奴,但是碍于其骑兵太少,即使汉军能打得过匈奴,可一旦匈奴一心只想逃,汉军是绝对追不上的,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逃离自己的视线。


到了武帝时期,随着汉军有了与之匈奴匹敌的骑兵部队,汉军收拾匈奴也就再也没有那么费力了。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依靠着强大的骑兵部队,及远超匈奴的武器装备,武帝仅用十四年的时间,就将匈奴彻底打垮,并占据了匈奴赖以生存的河南、河北、漠南、漠北等地,逼的匈奴单于只能是远遁西北,不敢再与汉朝相争锋。

10

为什么弱燕能打败匈奴,而西汉大一统王朝却打得费劲呢?这是因为:燕国面对的是匈奴零星小部落,而西汉面对的是整合之后统一的匈奴汗国。

为何这么说呢?

这里的逻辑在于:匈奴草原政权与中原政权是互相塑造的;中原是列国林立的情况,匈奴就是小部落林立;而当中原统一之后,匈奴也就随之统一成了汗国。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下面展开说一下。

草原与中原的物资需要互补,最经济的方式就是“交易”。

草原上的物资是比较单调的,只有牛羊肉、皮毛,想要吃粮食、想要复杂点的工具等,就需要向中原索取。

自己造不了的物资,最好的办法就是拿自己的东西与对方进行交换。这样双方各取所需。

如果一方必需,另一方又不愿意交易,那才可能进入战争状态。

在中原与草原都处于分裂状态时,交易很容易达成;即使有违规的草原部落,也不是中原诸侯国的对手。

草原是小部落林立,中原是列国林立。因此,草原想与中原交易,总能找到交易对象。此时交易双方都有多个交易主体。中原这边是诸侯国,而草原那边只是小部落。

因为市场处于自由竞争状态,没有人能垄断市场,赵国这里不愿意交易,他们可以找秦国,还可以找燕国。

一个草原部落,一般不过100多人(超不过邓巴数),即使附近几个小部落结成联盟,也没法与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的国力相比。

因此,燕国遇到不守规矩的草原交易对象,那就把他们揍一顿呗。双方不在一个量级。

而一旦中原统一成一个政权之后,形势就变了。

中原统一之后,在政治上停止与草原交易。这迫使草原只能联合成大帝国、才能在军事上与中原对抗,才能用战争手段抢到他们需要的物资。

当中原统一之后,因为草原部落总有不规矩的,爱抢掠。中原虽然实力强,但是骑兵少,没法对付来去无踪的匈奴骑兵。因此,中原就对匈奴采取了隔离(修长城)、不交易的办法。这就相当于对匈奴实行经济封锁、经济制裁了。

此时的市场,只有一个卖方,处于垄断地位,并且还不愿意交易。

那这中情况下,草原怎么办?

只能组织起力量来中原抢了。

但是,单个的草原小部落、小部落联盟都没戏,远不是中原的对手。

因此,他们只能被迫联合起来,组成强大的汗国,用统一汗国的军事力量才能与统一的中原对抗。

他们只有结成与中原相当的政权,才能在军事上与中原相当,才有可能从中原抢到他们所需的物资。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秦汉之前没有统一的匈奴汗国,而秦汉统一中原之后,就同时冒出了一个强大的匈奴汗国。

因为这两者就是相互塑造的。

匈奴因为是兵民一体、全是骑兵,因此在汉初对汉朝形成了军事优势。

匈奴处在部落和部落联盟阶段,他们是兵民一体的制度。平时放牧,战时立刻上马成为战士。骑兵来去如风,汉朝步兵很难捕捉。

而中原这边,因为从秦统一六国开始,接着就是秦始皇搞各种浩大工程、楚汉相争等连续不断的扰动,社会经济残破、百姓疲敝,因此汉初时在军事上不是匈奴的对手。汉朝因此只能采取示弱姿态,给钱给物,还和亲。这样换来了发展机会。

你看,不交易的态度,最后因为军事上的衰弱,最终中原被逼的还得交易。

汉初隐忍了70年,到汉武帝时期有钱培养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了,才有了反击匈奴的实力。但是反击也很艰难,代价不小。

结束语:

分裂的中原,能与分裂的草原进行和平交易;而统一的中原不愿意与草原交易,这迫使草原也形成了统一政权。

上述逻辑能解释,为什么燕国能打败匈奴,而统一的大汉却在早期对匈奴没办法;就是因为燕国打的是分散的匈奴小部落,而西汉打的是统一的匈奴汗国。

匈奴与西汉,是中原与草原互相塑造过程的开始;后来这一幕在中国历史上时有发生。

以上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喜欢就请关注一下吧!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有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