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力作,历来被公认为是“书圣”的巅峰之作,“天下三大行书”之首,故而《兰亭集序》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件艺术品本身,成为中国书法文化和中国美学的典范,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之一。

传唐冯承素摹本《兰亭集序》,被公认为是摹写得最为精美的《兰亭序》

然而,自东晋以来千余年过去,王羲之的亲笔墨迹已然只字无存。现存所有的王羲之作品上都是后世的勾摹、临写和刻拓之作,《兰亭集序》也不例外。现存《兰亭序》最著名、最重要也是最可信的,一般认为是唐代冯承素、褚遂良和虞世南的三个临摹本。而即使是摹本,也未必就是这些书法家的亲笔,更有可能是出于专业的工匠之手。那么,这件稀世名作究竟下落何方呢?

传唐阎立本绘《萧翼赚兰亭图》,记述了萧翼取得《兰亭序》的过程

《兰亭序》毕竟只是一件书法作品,正史对其少有记载。唐宋时代的相关文献记载,在记述《兰亭序》真迹的流传过程上情节内容颇有异同,但在结局上比较一致,那就是《兰亭序》真迹经过种种周折,最终成为唐太宗众多王羲之收藏之一,后来陪葬于昭陵。真迹陪葬入昭陵的说法在各种文献记载中出入不大,反映了唐代以来人们的普遍看法。

但是这终归是一种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兰亭序》是否真的陪葬昭陵,或者被陪葬的《兰亭序》是否为非真迹的摹本等,都充满疑问。

然而《兰亭序》真迹殉葬入昭陵后,又有一次变故,那就是五代时期昭陵遭遇了盗掘。宋欧阳修的著作《五代史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五代史》)卷四十《温韬传》记载,五代中的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时,军阀温韬曾经盗掘昭陵。文献记载所盗物品中并未提及《兰亭序》,但从记载来看,《兰亭序》恐怕不能幸免于难。

唐昭陵

那么欧阳修的记载来源于何处呢?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得源头出自五代隐士郑玄素。温韬盗陵一事,所有文献都表示出自郑玄素之口。据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九十六《郑玄素传》记载,郑玄素是温韬的外甥,曾跟随温韬盗掘昭陵,从温韬处得到钟繇和王羲之的墨迹,但并没有说到是否包括《兰亭序》。有一种说法是郑玄素自述曾见到《兰亭序》真迹,但这是不是郑玄素的自夸自炫,今天已经无从考证。

自此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有关《兰亭序》“真迹”的记载。总而言之,《兰亭集序》被殉葬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但五代时期昭陵被温韬盗掘,温韬的侄子郑玄素参与了这次盗墓并将这次盗墓的情况散布了出去,但最终是否盗掘出了《兰亭序》以及《兰亭序》下落如何,已经不可考证,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谜团。

参考文献

祁小春:《<兰亭序>真迹下落考》

最佳贡献者
2

提起中国古代的书法家,东晋有个绕不开的名人——“书圣”王羲之。其代表作品《兰亭序》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后世所传颂。然而,现在不但我们看到的《兰亭序》都临本,其真迹却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谜团。

王羲之字逸少,是琅琊人(今山东临沂),他赴入仕途后,成了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博采众长,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书风,给人以静美之感,被人惊叹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兰亭序》便是最好证明。

其实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是偶然的神来之笔。据悉,在东晋时期有个特别的习俗:每年阴历三月初三,人们必须要到河边聚会,一方面增进情谊,另一方面消除灾难。

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兰亭组织了一次户外交游,结果当时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社会名流熟悉到场。众才子佳人饮酒作诗,好不快活。酒过三巡,众人诗兴大发,纷纷衔觞赋诗。事后有人提议把今日所作的37首诗汇编成册,众人于是一致力推王羲之书写一首《兰亭序》。

王羲之也不谦让,铺纸挥毫,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序》一气呵成。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后,再来抄写,却发现无论如何写,都无法超越昨天的草稿的“高度”。 居然无一相同,各有不同的体态和美感。宋代书法家米芾称赞地说了9个字:此真乃天下第一行书。

而王羲之自知这是自己的巅峰之作,不可能再超越了,于是把他当作传家宝,赠予儿子王献之。

8年后,王羲之死后,《兰亭序》不知怎么过,从他儿子手上“辗转”到了他的小舅子郗昙手上。据悉,郗县死后,甚至还把《兰亭序》作为殉葬品带入了他的墓中。

就这样,《兰亭序》暂时“消失”了。与此同时,王羲之的其它墨宝也经历了三大劫难。

首先,来看第一劫。原来,在东晋末年时,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玄是个王羲之的超级粉丝,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收集了大量王羲之的真迹,后来,桓玄妄图篡位失败,在逃亡路上,他竟将所有收集来的王羲之书法作品一并投江销毁,可以说王羲之的真迹经此损失大半。

其次,来看第二劫。魏晋南北朝时,又出现了一位王羲之的超级发烧友——是梁武帝萧衍。据史书记载,梁武帝穷一生之力,一共收集了78帙767卷老王的墨宝。

梁武帝,还曾让人把王羲之的字编成《千字文》。然而,梁武帝所有的努力都毁在他的子孙手里。公元544年,西魏围城,南梁的梁元帝开城投降,投降之前,梁元帝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纵火将梁武帝所收藏的大量王羲之的书法尽数焚毁。

经过这两次投江焚火的生死劫后,王羲之留在世上的真迹已是屈指可数了。

再次,来看第三劫。据悉,到了北宋时,宫中也收集了王羲之的大量墨宝,然而,后来随着北宋的靖康之难,宋徽宗和宋钦宗连带着宫里的大批珍稀文物,包括王羲之的大量墨宝,都被金军一起掳走,至此,世上几乎见不到王羲之的真迹了。

而在王羲之的墨宝越来越稀少,越来越成为珍宝之藏品时,在地下沉睡二百年的《兰亭序》又重现于世,引发轩然大波。也就是在南北朝时期,军士盗了郗昙墓,盗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墨宝。盗墓事发后,这些盗品全让官府没收了,秘不示人。几经周折,公元565年,陈国之主陈伯茂得到了《兰亭序》。然而,三年后,陈伯茂死于宫廷政变,他被其叔叔陈顼杀死后,《兰亭序》再次消失。

到了唐朝唐太宗时期,他非常热衷于书法,而当时市面上的王羲之真迹已经不多了。唐太宗一方面重金求购真迹,重金之下一共有2290卷,并且在每一张书法真迹上,加印上了“贞观”小印。另一方面,他经过多方努力,打探到《兰亭序》在一个智永和尚的手上。他多次索求不成,于是派人从智永和尚的弟子辩才和尚手中骗来了《兰亭序》真迹。

也正是这个时期开始《兰亭序》先后出现了多个摹本,其中又以冯承素的神龙本为首,质量最高。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唐太宗生前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后来,唐太宗在驾崩前,吩咐自己的儿子唐高宗,要把《兰亭序》垫在他自己脑袋下,陪着一起下葬。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归葬于生前即营造好了的陵寝——昭陵。

三百年后唐末五代风波再起,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干了件令人发指的事——盗掘关中十八帝王陵。《兰亭序》真迹之谜再次传的神乎其神。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一是有人认为《兰亭序》的真迹并没有埋在唐太宗的墓里,因为在温韬的盗墓笔记里,却并没有出现《兰亭序》的名字。而《兰亭序》的真迹其实被唐高宗自己私藏了起来,后来被安放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同时,据乾陵周围的老百姓说,《兰亭序》真迹后来为武则天所得,武则天是否真的将《兰亭序》带进乾陵或是传给子孙后代就不得而知了。

二是有人认为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兰亭序》,私自藏了起来。于是“韬悉取之,随传人间”,从此《兰亭序》的真迹流落民间。

三是有人认为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在墓室里的隐秘之处。

总之,就这样《兰亭序》真迹去向直到现在仍是一个待解之谜团。而有专家认为,只有等时机成熟,正式发掘昭陵和乾陵之后,真相便可见分晓。

3

先说一幅画《萧翼计赚图》(如图)。

据说此画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说的是唐太宗为了得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密派御史萧翼假扮书生,接近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弟子辩才,成为好友,一天,两人酒后谈论书法,辩才激动之下拿出了师傅智永传下的《兰亭集序》真迹,随即被萧翼用诏书收走。

相传《兰亭序》真迹一直由王家自藏,到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叫王法极,后来在永欣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智永,智永后来又传给了他的弟子辩才。

画面中间坐着的那位,就是辨才,对面为萧翼,画面上,人物表情刻画入微,机智而狡猾的萧翼洋洋得意,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却张口结舌,失神落魄。

为这个故事,1973年,香港导演李翰祥还专门拍了一部电影《萧翼赚兰亭》,不过在电影的结尾却情节反转,辩才实际给萧翼的,是仿品,其实他早就知道萧翼是朝廷派来的,假装上当,为的是避免朝廷再来找麻烦。

当然这个情节属于开脑洞。

普遍的说法是,唐太宗最终得到了《兰亭序》,他还令当时的书法名家汤澈、赵模、冯承素、诸葛贞等人临摹数本,分赐给皇太子等人,后来,唐朝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和欧阳询,也都有临本。唐太宗对《兰亭序》爱不释手,曾多次题跋,死后据说将《兰亭序》用玉匣贮藏梓宫,葬入了昭陵。

但据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记载:温韬于陵墓中发现“钟、王墨迹,纸墨如新”,于是“韬悉取之,随传人间”。另有史籍记载:“(温)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那么,《兰亭序》是否被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所盗呢?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列出的所盗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一些史学家由此推断,温韬盗掘匆忙草率,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某个更为隐秘之处。

也有民间传说,《兰亭序》为武则天所得,后随葬乾陵。更有人认为,唐太宗并未将《兰亭序》陪葬,或是被同样喜欢书法艺术品的儿子高宗李治藏了起来,并被葬于乾陵之中。

说来也巧,唐代皇陵十八座,温韬挖了十七座,就是没有挖乾陵。

如果是这样,《兰亭序》真迹就有可能仍然沉睡在昭陵或乾陵,有一天会重见天日。

但也有一种可能:真迹在温韬盗掘时己毁,或流入民间时被毁,如果是这样,那就永远彻底地不能目睹它的真容了。

如果是被温韬所盗,后流入民间,或是武则天并未将它随葬而是传给后世(史书对此都没有任何记载),茫茫人世,社会巨变,到底为何人所据有?这就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所以现存于世的《兰亭序》真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启功先生认为《兰亭序》是真迹,但郭沫若偏向于仿,主流观点认为是褚遂良所摹, 或者冯承素双钩版。

《兰亭集序》真迹到底去了哪里?大家可以脑洞再开一些,或许可以得到自己的答案。

4

关于《兰亭序》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关于《兰亭序》最终的真迹据传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里。

《兰亭序》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无论是文学境界还是书法境界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王羲之《兰亭序》是在永和九年和朋友们的聚会上所书写的一个序文。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子,智永将《兰亭序》传给自己的徒弟辩才。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他命大臣萧翼最终骗取了《兰亭序》,从而将之据为己有。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命冯承素等人勾摹数本赏赐给大臣。

据传后来在唐太宗临死前,恳请他的儿子李治,能够将《兰亭序》为自己陪葬。自此之后,《兰亭序》便不知所踪。

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接近原版的为冯承素摹的《兰亭序》。又称神龙本。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出土了《王兴之夫妇墓志》,郭沫若发表文章,提出《兰亭序》并非王羲之作品。而高二适先生撰文批驳郭沫若。曾有好事者提出挖开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总理用一句话拦了下来,他说,好事不要在我们这一代做绝。最终保护了李世民的陵墓。

《兰亭序》真迹到底在不在李世民的陵墓里呢?这个也不好说。只等后来有人来揭开这个秘密了。

5

《兰亭序》真迹的下落,千百年来牵动着无数人的各种欲望。也是书法史上的“千年谜案”!

再回望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席卷全国的“兰亭真伪大论辨”更是超越了《兰亭序》本身的价值,已演变成为中国书法美学的审美取向与文化追求高度、广度的大论战。

有人说历史像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仅如此,历史还像是一位爱“卖关子”的说书人,又像一部不时有出人意料情节的推理小说。

当我们抚去了历史尘埃,自以为能看到真像时,它却往往会给人以意外,并充满着偶然性。。。

《兰亭序》的真实命运,也许就是如此。

今天换一个角度,抛开《兰亭序》下落问题不说,为什么我们就不自问一下:王羲之真的是否写过《兰亭序》?历史上真的有过《兰亭序》吗?

这些疑问,不仅是国人,也牵动着国外学者的探求冲动。他们从《兰亭序》字迹的书写心理、状态、文章文风以及当时的书法风格等源头全方位进行了考证,都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证据与推测,但还是没有解决这一疑问。

这里粗略列举几种论辩观点:

郭沫若与高二适先生主要是以时代书体方面去进行考证辨论的;台湾与日本学者主要从史料方面去论证;周汝昌等国内学者主要从字迹书写的心理状态去分析的等等。总的来说从宋、清及文革这三个时期出现了《兰亭》真伪的论辨高峰,前两次观点多持否定态度,后一次因政治因素多数持肯定。

而小编心里有三个最大的疑问:

一、为什么作为王羲之成名的赫赫巨制《兰亭序》在隋唐以前却从没有被任何史料记载过呢?(何延之的“萧翼赚兰亭”是唐人写的,也太过戏剧化了罢?);梁武帝最好收藏王羲之书,闲谈话题也总离不开品评王书,为什么从没提过《兰亭序》?


二、为什么唐太宗推立王羲之为“书圣”之后,《兰亭序》才及时地出世呢?

三、作为书史上最全的丛帖《淳化阁帖》与《宣和书谱》收录了王羲之那么多刻帖,为什么单单没收录《兰亭序》呢?

另外,小编心中还有一种大胆推测:王羲之成为“书圣”是否与唐太宗“以文治国”有某种关联;王羲之的“书圣”头衔与相映的《兰亭序》是否是为推行“文治”而树立的模范呢?

不管如何,《兰亭序》下落的考证与推测,是建立在《兰亭序》真实存在过这一判断基础上的。而一旦证实历史上王羲之从来就没有写过《兰亭序》,相信不仅是国人,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缺憾!

也许保持这一谜底,才能成就一段文化史上美丽的记忆,也是让国人对那一段灿烂的时代留存一份痴迷的幻想罢!

[临池管窥]欢迎关注 谢谢浏览!

6

王羲之的大名我想不需要我在这里赘述,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师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博学众家,自成一家风格。楷行草皆善。

他的楷书《黄庭经》《乐毅论》堪称经典,历来是人们学习小楷的典范之作!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被历代奉为珍品,后人评价他的书法“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他是中国书法成就最高的代表。唐太宗更是奠定了他的“书圣”地位!

然而,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兰亭序》,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并不是王羲之亲手书写的,而是后人誊写的,比较有名的是冯承素和定武兰亭本。那么王羲之的真迹到底在哪儿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第一种说法,《兰亭》在昭陵。

相传王羲之对他醉后书写的这篇字也很是满意,因为他醒后书写几遍皆不佳,于是他自己便把此书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七代孙智永手上,而智永因为种种原因出家做了和尚,没有子嗣,于是就把此书作传给了他的弟子。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是人尽皆知的,他花大力气收购王羲之书法真迹而只差《兰亭》,于是派人四下打探,得知在智永弟子手上,重金购买不得,于是就有了唐太宗设法骗取《兰亭序》的故事。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朝夕观摩,赞叹不绝,曾留下遗言要将《兰亭序》带入墓葬中,于是,就有了《兰亭序》在太宗的昭陵中的说法。

但温韬盗掘过昭陵,因而人们又推测《兰亭序》可能已经流落人间了,然而在记载的书中并未提及兰亭序,所以人们推测,《兰亭序》可能放在昭陵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温韬盗墓匆忙并没有发现。因而说,《兰亭序》依然在昭陵里。

第二种说法,《兰亭序》在乾陵。

另外一种说法是,唐太宗并没有将《兰亭》殉葬,而是在临终之前传给了同样喜爱笔墨丹青的儿子也就是唐高宗李治。是李治把《兰亭序》带入了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中,而乾陵没有被盗掘过,所以这一说法不能验证。

总之,关于《兰亭序》的真伪,下落,书界一直都有争论,至今也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我列举的这两种书法,一个是在昭陵,一个是在乾陵。那么具体情况,可能就要等这两座陵墓发掘过后,真相方能大白于天下。千年兰亭之谜才能真正解开!

以上是我个人看法,那么你对《兰亭序》的下落有何见解呢?欢迎留言,我是铁匠的头发,感谢支持!

7

首先谢谢你的邀请!

据说《兰亭序》的真迹被唐太宗李世民随他一起去陪葬了!因为李世民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甚至对收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现在流传最广泛的就是就是这个唐人冯承素临摹的定武本!

8

谢铁匠老师邀。抱庸揣陋,妄谈一二。

兰亭序真迹究竟在哪里,两种人研究最多,一种是史学家,一种是收藏家。一个在典籍中找,一个是在市场上找,都找了上千年,至今仍旧下落不明。

寻找这一国宝界重器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姑先不论,不妨猜猜看它到底有可能在哪里。



第一种可能,兰亭真迹仍存于世。

(1)在大唐皇陵。一是具备强烈动机,兰亭序是唐太宗亲自炒起来的,且奉为至爱,因此为李世民殉葬的可能性极大。二是具备强大能力。皇帝想搞什么,只要有这个东西,当然肯定是跑不了。

(2)被藏家深藏。萧翼从智永徒弟辩才手上盗走的,未必就一定是真迹。史书上也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书兰亭序,即便自觉皆不如前作,既亲出右军之手,想也只是毫末之差,随便挑个重写版拿出来与人PK也是绰绰有余的。如果真是这种情况,最好的结局就是辩才之后传来传去,成了巨商大贾的私家收藏。

(3)散落于民间。王義之书成换白鹅的那副真迹现在何处?右军一生爱写字,挥毫泼墨何止千万,如今传世寥寥,大多散于民间自然消弥。兰亭真迹也并非一点没有这种可能。古代史官很会写历史,既然唐太宗自己都当成真迹一般收藏,那谁人又敢言有假,不仅如此,史官还会把故事写的很圆满、很漂亮。



第二种可能,真本早已香销玉殒

(1)传丢了。但凡是有点文化头脑正常的人,绝对能看出兰亭序是个好东西(古代人没现代人有文化,但比现代人实诚,绝对不会以丑书为美)。于是,流传个几百年肯定没有问题。如果唐太宗那副不是真迹,真本可能就是在民间给传丢了。

(2)潮霉了。古代除湿技术不好,如果没有采取特殊的防潮防水保护措施,三五百年受潮结浆的可能性显然存在。

(3)虫蠹了。古代装裱字画一般是生面粉熬浆糊为胶,比较招引真菌和微生物,也极易生虫。即使葬于皇家陵冢,三五十年也许没大问题,毕竟至今已逾千年。完全有可能被虫子吃掉

(4)腐化了。古法造纸,一千一百年是最低纸张寿命,如果原料好,可达四千五百年。兰亭序真本距今一千六百多年,这就很难说。如果右军所用的纸是品质好的,国宝理论上现在仍属有生之年。但如果保管不善,或纸质较差,腐蚀成灰也是可能的。



现在研究兰亭序真迹究竟在哪,历史文化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就艺术层面来讲,现存的摩本与真迹几乎完全一样。当时拓印技术和双钩摩法几乎可以做到与原作一模一样。但由于历史文化者往往执着于寻根溯源,再加上收藏界始终潜伏待掘的巨大利益宝藏,兰亭真本归于何处的研究探索永远不会停止。



我是抱庸。欢迎交流。

9

《兰亭序》在唐代帝王陵中!尚待发现!!!

10

王羲之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但他的官位远不及他的书法名气大。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一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统、孙绰等四十一人,宴聚于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众人酒意正浓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作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

作为公认的书法第一人,王羲之随之写了一篇《兰亭序》。借着酒意,王羲之挥就的这件书法神品,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绝伦,其中的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堪称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又多次重写过《兰亭序》,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

《兰亭序》作为王氏的传家之宝,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了七世孙智永手里。可不知因何缘故,智永后来出家为僧,没有子嗣,这件千古杰作便被他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

唐初,李世民大量收集王羲之书法珍宝,多次重金悬赏索求《兰亭序》,但始终没能如愿。后来得知《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辩才的和尚手中,唐太宗便潜人用计将《兰亭序》骗到了手里。

关于唐太宗是如何骗取《兰亭序》的?

《太平广记》中是这么记载的: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序》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和尚处,三次召见,辩才和尚皆诡称经乱失散不知所在。无奈,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

萧翼领命后隐藏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与辩才和尚终成忘年交。后辩才和尚夸耀所藏,将悬于屋梁上的《兰亭序》真迹取了下来,《兰亭序》遂为萧翼乘隙私取,回长安复命去了。

但到了唐太宗手里后,《兰亭序》的最终下落就成了千古谜题。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唐太宗临终时对李治说,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

于是,《兰亭序》真迹就随唐太宗葬入了昭陵。

这个说法是辩才和尚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内亲口说的。

宋人还有一种说法,《兰亭序》偕葬时,李世民妹妹用伪本将真迹替换掉了,真迹应留存人间。

但昭陵遭温韬盗掘时,陵中确实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兰亭序》却未见踪迹,难道是《兰亭序》藏在了墓室的某个隐秘处,匆忙盗墓的温韬没能发现?

因为盗而不见,于是就有了另一种说法,《兰亭序》根本没有葬进昭陵,而是埋进了李治的乾陵。持这种观点的认为,唐太宗临终时,只是将《兰亭序》交给了李治,并没有要求随葬。

更具争议的是《兰亭序》本身。1965年5月22日起,光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的长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的真伪》,他推断王羲之时代还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并经多方考证,《兰亭序》的后半部分有不合时宜的悲观论调,所以《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真迹,而应该是王羲之七世孙永兴和尚智永所“依托”,即冒名王羲之的伪作。不仅如此,郭沫若还说,现存的王羲之的草书,是否都是王羲之的真迹,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