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初,陈赓将军决心集中八路军第386旅主力,以围点打援的战法在神头岭一带伏击日军增援部队。陈赓之所以选择神头岭这个地方,一方面是此处为邯(郸)长(治)公路的必经之处,另一方面就是根据军用地图显示,公路是在两面山坡的沟底中通过,是打伏击的理想地形。但是129师刘师长不太放心,坚持命令陈赓战前务必进行实地考察,陈赓虽然感觉有些多此一举,最后还是带着几个团长营长去了。
结果到达神头岭后那是大吃一惊,陈赓以下干部们冷汗直流,原来神头岭的地形根本不是地图上显示的那么回事:公路实际是在光秃秃的山梁上穿过,不但山梁较窄,而且公路两侧几乎没有隐蔽物,非但不便于大部队埋伏,战斗打响以后也难以展开攻击队形。相反,遭遇伏击的敌人在公路上却是居高临下,我军则成为了仰攻,若非实地考察一下,这场战斗非得泡汤不可。
原来,八路军使用的是阎锡山第二战区给配发的山西军用地图,里面有许多错漏之处。幸亏陈赓发现在公路两侧几十米外,有原来晋绥军留下的残破工事,遂决心藏兵于此,坚决执行原作战计划,并取得了神头岭伏击战的重大胜利:3月16日上午历经两小时激战,386旅以240人的伤亡代价,干掉日军1000余人,连日本人都哀叹这次战斗是八路军“一流的伏击战”。
看见了吧?军用地图和民用地图最大的区别那就是,错误的军用地图那是“会害死人的”,所以这次战斗以后,129师特别吸取了阎老西地图不靠谱的教训,命令各部在战斗中注意缴获日军的军用地图,并终于得偿心愿。然后八路军将领们惊讶地发现,日军的军用地图远比晋绥军的翔实和准确得多,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证明,鬼子侵华是蓄谋已久啊。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军用地图”的全部含义,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军用地图分为若干种,包括军用地形图、军用海图、军用航空图及其他军用专题地图,我们刚才介绍的其实是“军用地形图”,在抗战时期最帅最稀缺的就是1/50000大比例尺地形图,因为图载内容比较详细,是一线作战部队判断地形、组织指挥战斗的主要用图,所以也叫战术用图。
战术地图既然为具体作战所用,就必然要求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和现势性,所谓现势性,就是能够呈现出地形、地貌和立体感(得是军事专业毕业的才能感觉出来),主要呈现方式就是我们中学地理课学的“等高线”。战术地图受篇幅所限,一般只是展现某一地区的山川地貌,电视剧里经常看见的“军用沙盘”就是根据精确的军用地形图做出来的,而前述的晋绥军地图现势性是有的,只是精准度不够。
所谓中比例尺地形图(一般指1/250000左右),由于显示的区域范围较大,不可能再呈现的那么详细,所以属于地理和地形的内容概括图,主要是战役兵团的司令部来使用,因此又称战役用图。而超过1/1000000(一百万)的小比例尺地图,则为军事统帅机关、战略区司令部专用,又称为战略用图。
(阎锡山身后的是战役用图)
无论是战术用图、战役用图还是战略用图,在战争时期通称为“作战地图”,是必须加以保密的,因为上面可能记录着兵力部署和战役战斗计划,用各种红蓝箭头和军事专业符合、代码标注,所以作战地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是有帷幕遮挡的,需要时拉开。否则一个懂行的军人或者特工,在一分钟内就能看懂大概,那就泄密了。
而“民用地图”基本是指行政区划图和交通图,那就是给你指引旅程和了解省市、城镇方位和距离的用图,它的重点不是山川地貌,而是路线、距离和地志。民用地图以地名和交通线为主,山脉可能有个标高,但并不需要用等高线准确描绘出来,因为没有意义。实际上,由于现代测绘技术和水平的提高,今天的民用地图精度未必就比军用地图差多少了,但是欠缺的是通用军事标志和战术价值标注(比如水源、桥梁、小路等等)。
然而在早年的战争时期,我国尚缺乏航空(更别提卫星照片)拍照、定位和测量能力,更由于战乱不止无法进行全境准确测绘,因此军用地图是非常稀缺的,尤其缺乏1/50000那样的大比例尺军用地形图,各省自绘的亦不完全准确。冈村宁次在担任孙传芳军事顾问期间,就偷走了一份1/50000的华中军用地图,跑回去献给日军参谋本部得了重奖。
结果由于孙传芳的那份地图也不咋靠谱,在江西山区的细节上错误不少,1938年害得打穿插的第106师团走得晕头转向,终被薛岳兵团包了饺子予以重创,这是后话。
(战术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