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顶戴花翎、官服补子是清朝时候体现官员品级高低的标志,明代时是从官服的颜色和补子来识别官员的品级。
明清两代的补服,虽有“清承明制”目,但又“参汉酌金”。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后来戏称腐败贪官为“衣冠禽兽”就是这么来的,下面我以明清两代图文并茂为例来说明:
一、明朝
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颜色为绯色,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颜色为青色,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颜色为绿色。
1、九类文官补子上的九种飞禽分别为(图片来自网络,并非本人创作):
2、九类武将补子的九种走兽分别为(图片来自网络,并非本人创作),这里以清朝的为例:
一品和二品都是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和七品都是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3、其他(因亲王、皇太子的服饰图案及装饰特别复杂,这里只拿冠服体现具体就不一一阐述,)
亲王、皇太子服饰
斗牛服(因特殊贡献赏赐臣子的)
飞鱼服(因特殊贡献赏赐臣子的)
明朝的服饰就讲到这里,请各位看官以历史的角度去看待,不要以电视剧里出现的服饰来评判。
二、清朝(因清朝的官服补子基本和明朝差不多,只是形状不同,就不贴图片了,)
1、清朝官员补服朝服有补,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
亲王 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 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勒 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子 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辅国公 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身前身后绣九蟒;
子爵身前身后绣麒麟;
男爵身前身后绣狮。
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一品武职麒麟补服 建威将军、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臣、八旗都统、各省驻防将军、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补服。
二品武职狮子补服武显将军、左右翼前锋统领、八旗扩军统领、九门提督、八旗副都统、各省驻防副都统、总兵、散秩大臣等均穿戴二品狮子补服。
三品武职豹补服一等侍卫、圆明园营总、扩军参领、骁骑参领、陵寝总管、围场总管、参将、一等扩卫、驻防协领、游击等均穿戴三品豹补服。
四品武职虎补服 二等侍卫、佐领、南苑总管、宫殿总管太监、都司、指挥金事等均穿戴四品虎补服。
五品武职熊罴补服 三等侍卫、步军副尉、关口守御、守备、守御所千总等均穿戴五品戚罴礼服。
六品武职彪补服 蓝翎侍卫、亲军校、骁骑校、门千总、营千总、卫千总、步军校等均穿戴六品彪补服。
七、八品武职犀牛补服 城门更、游牧正尉、把总、武信骑尉、奋武校尉、委署亲军校等均穿戴七品犀牛补服。
九品武职海马补服 修武校尉、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额外外总等均穿戴九品海马补服。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2、顶戴
一品 红宝石朝冠
二品 珊瑚石朝冠
三品 蓝宝石朝冠
四品 青金石吉服冠
五品 水晶石朝冠
六品 砗磲朝冠
八九品 金顶朝冠
王爷、贝勒用的也是红宝石,只不过品质是最高的,清代的朝冠分为朝冠、吉服冠,其中朝冠是这种竖起来带尖子的,吉服冠的宝石是圆的,朝冠一般用于大朝会、祭天、祭祖等场合,吉服冠一般用于正式场合。
朝冠(凉帽)
朝冠(暖帽)
吉服冠(凉帽)
吉服冠(暖帽)
2、花翎(此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小编我有点偷懒了,请原谅。)
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明清两代官员服饰的内容,不正之处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