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这个题目不准确哈,因为在《雍正王朝》里,廉亲王允(胤)禩不但是军机大臣,还是首席军机大臣。他不但去拜祭了孙嘉诚,还是行了“跪拜之礼”的。这礼数之重,绝无仅有啊!如果胤禩不去祭拜孙嘉诚,估计也最多就是都察院和御史台的那帮清流回去祭拜。
所以祭拜孙嘉诚,绝对不是表面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一场比较严重的政治事件。
但军机处除了允禩之外,还有允(胤)祥、张廷玉和马齐,这三位却出乎意料地并没有去祭奠孙嘉诚。其实从感情上和道义上讲,这三人反而应该去祭奠孙嘉诚,而允禩却不应该。
原因很简单,因为孙嘉诚是清流,敢于谏言,为民请命,是个忠义之人。曾经在“铸造新钱”事件,不惧触怒龙颜,为民请命,戳穿允禩,道出铜钱中“铜铅比”的潜规则,从而进入了雍正的视野;在“恩科舞弊案”中,力劝张廷玉大义灭亲、发声弹劾张廷璐,而保住张廷玉“国器柱石”;同时也是满朝第一个站出来弹劾年羹尧之人。
雍正将孙嘉诚送到西北年羹尧处,让孙嘉诚推行“火耗归公”的新政。这其实是动的全体官员的奶酪。而“火耗归公”原本也是雍正希望年羹尧推行的新政,结果年羹尧走得有点远了,头也比较昏聩了,不得已才让孙嘉诚去西北,此举其实是在变相敲打年羹尧。结果最坏的结果发生了,那就是年羹尧把孙嘉诚给杀了。
这个结果对于雍正来说,实在是糟得不能再糟了。
因为年羹尧是新朝功臣,他最终结果的影响要比他此刻的实际作用要大得多;而孙嘉诚推行的“火耗归公”对新朝的长远又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年羹尧大力推广“火耗归公”,那对雍正来说,就是功臣再创新功,那是双重利好;而此刻年羹尧不但反对“火耗归公”,还把推广“火耗归公”的人给杀了,对雍正来说变成了“两害”。
那么雍正面临的是要么承认自己用年羹尧用错了,要么承认自己“火耗归公”这个新政错了。“火耗归公”是国策,是不可以错的。因为一旦承认“火耗归公”是错的,那面临的局面就更为凶险,新政一止步,反扑的力量会瞬间将雍正淹没。孰轻孰重,雍正还是非常有定力的。那就是年羹尧用错了,那就必须杀之以咎其罪;但是杀年羹尧又是有大功之人,杀之又会被看作是“兔死狗烹”,功臣这样的下场,谁还会替你雍正卖命?
所以雍正此刻不论怎么做,都是无法避免损失,此刻他算是被牵着鼻子走。那么允禩联系朝臣祭奠孙嘉诚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他们其实跟孙嘉诚甚至可以说有仇,却无恩德和感情,如此做,其实是在变相地对雍正施压,让雍正作出杀掉年羹尧的决定。
然而真正和孙嘉诚有感情和恩德的允祥、张廷玉和马齐三人为何不去祭奠孙嘉诚呢?
张廷玉的一句话道出了实情,“本打算要去,结果去的人太多,就决定不去了!”这句话的含义绝对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打算去,是因为张廷玉和孙嘉诚的确有感情甚至得其恩,无论从同僚的角度还是从朋友的角度,都应该去祭奠一下;但是如今允禩的“八王集团”已经把孙嘉诚的死当成了一把锋利的剑来反过来攻击雍正的时候,就算被世人责怪,这趟水也不能掺和了。这点心思都没有的话,允祥、张廷玉和马齐也就没资格在军机处混了。所以为什么允祥、张廷玉和马齐最终下场都算是好的,而允禩的结局就不一样了。
所以此刻的年羹尧正应了李卫对雍正说的,“邬先生说年羹尧这个奴才,迟早要闯出天大的祸来。”此刻允禩的八王集团攻击雍正的这把剑就是年羹尧递给胤禩的,关键戳向的还是自己。所以当各地督抚的折子也上了的时候,雍正终于扛不住了。因为那一刻整个官场,无论是改革派还是反对派,无论清官还是贪官,谁都容不下年羹尧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