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一问题非常复杂,需要系统性的综合分析。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史记》所带给人们的西周到东周转换的历史,基本不可信,也许大部分都不是史实。近年来随着清华简《系年》的出现,结合《竹书纪年》等等其它史料,再结合学者们对《史记》记载的诸多不合理之处的质疑,学术界开始对西周向东周转换这段历史进行全新的阐释。


首先,申国联合犬戎入侵镐京的路线是怎样的?

这一问题,也许普通人通常不会关注。但这一问题可能涉及到两个重要诸侯国申国和秦国,在弄清这一问题后,申国的地理位置和秦国在这场西周大劫难中的立场也就清楚了。

传统上,犬戎入侵渭河平原,都是走的“萧关道”:从宁夏固原一带进入泾河流域上游,然后沿着泾河一路向东,在陕西旬邑一带掉头向南,杀入渭河平原。周厉王时期《多友鼎》记载的犬戎入侵与《诗经·小雅·六月》记载的宣王时期犬戎入侵,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实现的。这条大路虽然相对平坦,但相对漫长,而且一路上有众多周人设下的关卡。虽然每次犬戎入侵都能取得战果,但往往周人也能得到足够的预警时间,成功地击退犬戎的入侵。

从西周的覆灭过程看,周王都镐京几乎是瞬间被攻破;如果申国与犬戎是沿着这条线路入侵,周王都应该有足够的预警时间,以镐京高大的城墙防御体系,不至于这么轻易被犬戎人攻破。因此,犬戎灭西周,不太可能走这条路线。

西北进入渭河平原,除了这条道外,还有一条道,就是“回中道”:从甘肃华亭到陕西陇县,再从陕西凤翔进入渭河平原。这条道传统上犬戎人都不会走,因为这条道路上周人的防御体系较为雄厚,很可能申国就位于这条道的关键卡口上,使得犬戎数百年都无法从此入侵渭河平原。但申国联合犬戎入侵,很可能就是走的这条道,让周人猝不及防,最终镐京城瞬间被攻破,导致了西周的覆灭。

还需要注意的是,秦人在渭河平原上的封邑秦,就在陕西凤翔县,正好位于“回中道”进入渭河平原的路线上。因此,在犬戎入侵渭河平原之时,秦人的立场就值得怀疑了。《史记·秦本纪》说“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秦人的战功到底是为周平王还是周幽王?


其次,《史记》记载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就东迁洛邑,东周从此拉开序幕。这一记载,极为不合理。

西申国联合犬戎攻入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和太子伯盘,强掠褒姒而走,这一事件对全体周王国之人来说,都是件奇耻大辱。虽然周王国群龙无首,不能及时向西申国和犬戎发起复仇,但周平王政权被崤山以东的周人视为叛逆是毋庸置疑的史实。为此,崤山以东的周人拥立携王与平王对抗,周朝进入了“二王并立”时期。携王不但在《竹书纪年》中有记载,《左传》中王子朝逃往楚国后,在给诸侯的通告中也提及了“携王奸命”,足以证实《史记》记载的缺失。正是因为携王存在,证明西周覆灭之初,崤山以东的周人对平王政权持敌视态度。所以,西周覆灭后,周平王第二年就东迁洛邑的记载原本就存在不合情理之处。

清华简《系年》的记载就完全不同。虽然对清华简的记载存在不同解释,但个人倾向于清华简整理者的观点:公元前762年,携王失去诸侯人心,晋文侯为此改投周平王,将他从西申国接到了京师(陕西彬州市),奉立为王;三年后,即公元前759年,在郑国和晋国将洛邑周边的政敌清理干净后,才将周平王东迁洛邑。如果以周平王为准,那么历史进入东周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759年,而不是公元前770年。


第三个关键问题,郑国在周平王东迁过程中的作用。

《史记》记载,郑国始祖郑桓公在西周覆灭时,为周幽王尽忠,一块死在骊山之下。但这一记载,基本不是史实。从《竹书纪年》、《清华简》、《韩非子》的记载看,郑桓公根本没有在西周覆灭时殉国难,反倒是在为郑国的东迁积极活动。结合《清华简》、《韩非子》、《公羊传》的相关记载,郑桓公与郐国夫人勾搭成奸,共同策划了一场阴谋,在公元前769年将郐国占为己有,把郑国东迁至郐国旧地,远离了渭河平原这一是非之地。

此后,郑桓公去世,其子郑武公继位。种种迹象判断,郑武公继位后不久就投靠了周平王政权,开始在洛阳平原周边攻城略地,为周平王东迁作准备:公元前767年,郑武公灭了东虢国;随后一路南下,陆续吞并长葛、鄢国等等小国;公元前763年,郑国又吞并了胡国,把洛阳盆地通往中原的各条交通要道都控制在手。

公元前762年,晋文侯就前往西申国,在京师拥立周平王;公元前759年,周平王就正式东迁洛邑,与携王政权展开了正面竞争;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死了携王姬余臣,从此“二王并立”时代结束,周平王成为天下唯一的王。

这就是后来周王室所承认的“我之东迁,晋、郑是依”的真实历史。


第四个关键问题,西周覆灭后,渭河平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犬戎攻入渭河平原后,镐京城被烧成了灰烬。数百年后,汉武帝想修建昆明湖,结果发现当地屡屡出现各种火烧的痕迹。汉武帝问东方朔怎么回事,东方朔回答可以问西域的胡人,结果,胡人回答:“劫烧之余灰也!”可见当时犬戎在攻入渭河平原后,对整个关中地区的损害程度。为此,渭河平原上的周人能逃跑的纷纷都逃向了崤山以东,不能跑的大多沦为犬戎奴隶。

然而,秦人此时的存在却极为微妙。一方面,秦人极有可能是西申国盟友,即便没有参加灭周之战,但也是为犬戎灭周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犬戎灭西周时,周平王还是儿童,不知世事,但周平王长大已有自主意识,开始对犬戎态度产生了变化。因此,他对于留守关中的秦人寄予厚望:“戎无道,侵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有了周平王这句话,从秦襄公直到秦武公,秦人默默征战93年,终于将整个渭河平原控制在自己手里!


在理解了以上四个关键点后,从西周到东周的历史脉络也就较为清楚了。这一过程,与《史记》所记载的差别极大,可谓是颠覆了传统。但从现有史料的全面分析来看,这一发展过程也许更符合史实。

最佳贡献者
2

西周和东周没有本质不同,都是分封制,都是礼乐制度。我认为东西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周天子掌控能力的不同。

西周时前期中期,对外作战军队主要是有周六师,这可是国家正规军,1师是12500人,主要对付戎狄部落或国家。还有殷八师,主要殷商遗民组成,通常和周八师军队一起征伐南方。这么多的军队,能不强势吗。到了穆王时代,威望达到了鼎盛,两次大规模的征伐西边犬戎和北边的犬戎部落。传说又去征伐西王母,和西王母会见。东南淮夷作乱,穆王率军征讨。后率七师征伐荆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威震诸侯,谁敢不服,这时的天子威望达到鼎盛。

厉王宣王幽王时,天子荒淫无度,政治荒废,诸侯多有不服。周礼制度破坏源自此,周室自废武功,自坏礼乐,幽王宠爱褒姒废嫡立庶,引起申候强烈不满,联合犬戎颠覆周王室,周室尊严荡然无存。

平王继位成了破落户,犬戎像膏药一样粘人,周王室收拾不了,像样的军队都没有。周王无奈迁都,由郑、晋、秦护送这个穷光蛋,没有利益驱使谁愿护送。秦得到了西周故地,郑晋成了中央的卿,为本国谋求利益提供了方便。

西周到东周过度以后,虽礼崩乐坏,但是像道貌岸然的鲁国依然遵循周礼,只是从表面上。孔子一心维护周礼,周公是他的偶像,一生致力于他的儒学。宋国,宋襄公的仁者无敌,也是在践行周礼,虽然假仁假义了些。齐国,齐桓公也是尊王,已此号令天下称霸诸侯。春秋五霸基本上也是按齐桓公的思路来,礼乐显然成了称霸诸侯的工具。烂掉的东西不一定没有用,烂木头朽木头,不能雕还能冒烟不是。

到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依然遵循周礼,只是用到的时候,才想起他们的天下共主,还是要走一下册封的程序的。不然不合法。朽木不能雕,不能冒烟,还能埋了当肥料不是。

到了战国时代,好像周王没用了吧,周礼能扔了吗?不见得。就在秦统一的前30多年,咱们的东周末代王周赧王让西周公领兵六国合纵伐秦,四国没来,只有燕楚来了,结果不欢而散,至此我认为周礼死了,礼乐彻底死了。埋在地里的朽木头,2000年过去了,真的没了。

西周到东周,礼乐从 强势 到 衰败 到 工具 到 用的时候才有 到 彻底死绝绝,算是伴随两周。还是那句话,东西周一样,只是周室的掌控能力的多少而已。




3

相传周文王通过八卦推演出有个贤者即姜子牙(文王梦熊,渭水泱泱),于是请其出山辅佐自己讨伐无道纣王,解救黎民百姓于水火。有大才能的人都有点小任性,姜子牙就为难周文王要他背自己走路。周文王求贤若渴,还就真的背了,向西走了300步发现方向错了,又往东回走了五百步,累的走不动了。姜子牙一直算着,对文王说,你背我八百步,我就保你江山八百年。于是西周+东周的八百余年历史就诞生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当不得真,可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西周和东周都是正统的周王朝,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口中说的西周和东周,只不过是后来的史学家为了区分平王东迁这一事件而定义而来的。这一形式在后世也有类似,如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等。

史学上之所以要把周区分为西周和东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周朝的政治中心东移,即从镐京(西安)转移到成周(洛阳)。西周末年,周幽王被废太子宜臼的母族申侯联合犬戎杀死,镐京也被攻陷。宜臼被扶上王位,是为东平王将国都迁往今洛阳。因为洛阳位于西安东面,所以史学上又将平王东迁前后的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除了国都不同以外,西周和东周还有许多不同之处,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方面:

1.领土不同。西周王朝强盛时, 势力所及, 南过长江, 东北至今辽宁省, 西至甘肃省, 东到山东省。到了东周时,洛阳周围诸侯林立,东周的国土无从蔓延扩张,这时的东周实际领土只相当于一个小国。而到了战国后期,东周分成的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加起来还没有一个洛阳大。

2.国力不同。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彼时的周朝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天下共主”。宜臼是通过阴谋得到王位的,而之前的周王室都是以礼法而信服天下的。周朝东迁以后,被各诸侯国挤压蚕食,加上还要不停的分封,国力日渐衰弱。

3.定位不同。武王分封诸侯,姜尚为齐,周公为鲁,颖为赖,鲜为管,度为蔡……他们要么是武王兄弟,要么是打天下的功臣,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可提到西周,我们心中浮现的还是周天子。到了东周就不同了,这段时期从郑庄公箭射天子后,主角就成了各诸侯国的国主了,史学上又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主宰这一时期的人物也变成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4

周平王东迁,上过历史课的都知道了

5

周,无论是史学界还是民间,都指的就是西周。周平王东迁后,周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实际上已经覆灭,历史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早已是天下共识。

6

东周和西周同属于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延续周朝,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

周考王(?—前426年),全谥为周考哲王,《帝王世纪》云“考哲王”,或曰“考悊王”。华夏族,姬姓,名嵬。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与周思王之弟。公元前441年,姬嵬杀害其兄周思王自立,是为周考王,在位15年。公元前426年周考王去世,其子姬午接替即位,是为周威烈王。谥法云:“大虑行节曰考”。葬处不明。

周显王(?—前321年),又称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华夏族,姓姬,名扁,东周君主,在位48年,为周烈王之弟。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

其实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 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7

以平王东迁为分解线

8

周平王迁都后就为东周了

9

在这以后的历史里又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故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