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62年3月9日,一场铁甲舰对射3个小时的海战,震惊了全世界。

(汉普顿海战)

在这之前,木制帆船才是海战的主流,虽然英国已经开始了铁甲舰的建造计划,但还没有人意识到海战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第一批铁甲舰开始进入战场。我们的主角之一,最初的名字是“梅里马克”号,它是北军制造的蒸汽护卫舰,后来被南军俘虏了。

当时,这艘船已经快要报废了,但是南军非常缺战舰,于是就把它抽干水、重新修造——焊上了铁甲,装配229毫米炮4门、178毫米炮2门、152毫米炮两门,重新命名为“弗吉尼亚”号。


全新的“弗吉尼亚”号铁甲舰,开始了自己的猎杀之旅。

(弗吉尼亚号(左)与莫尼特号(右))

当时,北军一支舰队集结在弗吉尼亚海岸附近,正好成为猎物。弗吉尼亚号从汉普顿锚地驶出,第二天一大早就发现了两艘北军的木制战舰——“坎伯兰”号和“国会”号。

当时,这两艘北军战舰一看到弗吉尼亚号,立刻进行了攻击(北军其他战舰也赶来增援)。但弗吉尼亚号不紧不慢射击,很快就打残了坎伯兰号和国会号,这两艘船几个小时后都沉没了,300多名水手丧命。

可怕的是,北军多艘战舰攻击弗吉尼亚号,但是炮弹都被4英寸厚的铁甲弹开了,弗吉尼亚号毫发无伤。

北军指挥部一看,哎呦喂,赶紧上“大杀器”,不然顶不住了。

北军的“大杀器”也是一艘铁甲舰,名叫“莫尼特”号(监视者号),刚刚造好驶出布鲁克林造船厂。于是,莫尼特号一路狂奔,马不停蹄的杀向战场。

此时,弗吉尼亚号正在虐待北军舰队,反正一身铁甲,抗揍。


3月8日傍晚,北军的莫尼特号终于来到战场,立刻加入了战斗。

此时,弗吉尼亚号的目标是北军“明尼苏达”号战舰——莫尼特号立刻停在明尼苏达号的身边,依靠一身铁甲帮它挡炮弹。弗吉尼亚号看占不到便宜,于是就结束了这一天的战斗。

3月9日晨,南军的弗吉尼亚号和北军的莫尼特号,两艘无比猖狂的铁甲舰,要开始正面对决了。

两艘船都相对比较笨拙,于是摆好造型开始对射,一颗颗炮弹不断飞出,战场上硝烟弥漫——岸边一大群人在围观,毕竟这种大场面谁也没见过。

就这么,两艘铁甲舰对轰了至少3个小时,谁也没干掉谁,只好都撤退了。

这场经典的海战立刻让人们意识到,木制战舰时代彻底结束了。现在,海战是装甲舰的时代了,当然,研究新型的破甲弹也迫在眉睫。

最佳贡献者
2

世界近代史是指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世界各国爆发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海战。

1,三次英荷战争: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年至1654年)。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年至1667年),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年至1674年)。

对海战模式的影响:英荷海战普遍被军事学家当作现代海战的起源,其中战列线战术是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出现,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双方大规模利用。战列线战术,亦称“线式战术”。是水面舰艇战术的一种。舰队严格地以纵队战斗队形实施炮战的古老的海战方法。此战后战列线战术被各国所采用。

2,韦桑岛海战,又称为荣的六月一日战役或乌尚特战役(1794年6月1日)。英法各有26艘军舰参战,法军舰被俘6艘,沉没一艘。

海战中英国海军大摆脱了以前《永久作战条令》教条的束缚,大胆的采用近距离快速穿插的混战方法,收到奇效。这种“混成战术”的威力已经在这次战役中显现出来,新的战术也影响了年轻一代的皇家海军将领。

3,斯文斯克桑海战(1790年7月9日-10日)

俄国与瑞典双方参战军力:瑞军195艘海岸军舰,俄军140艘军舰。

作战结果:瑞军胜。俄军攻击损失64艘军舰,伤亡7500人,瑞军仅损失4艘军舰和300人。

影响:海战中瑞典军队以守为攻,利用沉船堵塞进入瑞典军港的航道,很好的阻止了俄国舰队的偷袭。这说明沉船堵港战术在特定的时候很有效。

4,利萨海战(1886年7月20日),交战双方为意大利与奥匈帝国。双方参战军力:意大利17艘铁甲舰,奥军为11艘铁甲舰。作战结果是意大利舰队损失殆尽,奥匈帝国获得了胜利。

此战意义:利萨海战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对战,双方舰队都没有使用风帆,而是用蒸汽作为动力。

对后来海战的影响:铁甲舰的作用在这次海战中引起了各国重视,这场海战标志着海上战斗已经从风帆时代过渡到了蒸汽铁甲时代。

5,特拉法加战。1805年10月21日,双方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决战不可避免,战斗持续5小时,由于英军指挥、战术及训练皆胜一筹,法兰西联合舰队遭受决定性打击,主帅维尔纳夫被俘,21艘战舰被俘。

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指挥英国海军没有墨守陈规:摒弃了以前海战中传统的线式战术教条,而大胆地采用机动战术,凭借着英国海军高超的战斗技艺与敌方进行近战,从而获得了此次海战胜利,从此世界各国海军开始重视和发展海上机动战术。

6,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

中日双方参战军力:清军12艘主力舰,日军10艘。

作战结果:日军胜。清军损失6艘军舰,日军仅有两艘军舰受伤。

清军在此次海战中失败的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军事与技术方面的。其中军事方面的教训也影响了今后世界海军的发展。这场海战,也成为欧洲工业强国检验自身的造舰技术和作战应用的绝好先例,这场海战无论从舰船设计建造到临阵指挥,都深刻的影响了此后的世界海战史。

在海战中清军炮弹大部分是陈旧的实心穿甲弹,少数的开花弹也是性能落后的黑火药;而日本海军装备的是从欧洲最新研制出来的新式炸药的开花弹,导致了日军炮弹毁伤力大大超过了清军。清军从欧洲采购的军舰结构上也有缺陷:军舰主炮都在船头和船身前半部,而且不是360度射角,只能大体有120度的射角:因为大部分主炮的炮塔,并不像现在的舰艇,安装在前甲板船头的上部,而是“半埋“在前甲板的中下部。这就造成了清军军舰主炮在侧舷炮击时只能单边射击,而另外一侧的主炮就失效了,这点是军舰结构设计上的缺陷。这就造成一旦敌舰运动到清舰主炮的另一侧,那么这边的主炮就失效了。甲午海战后,这种设计就在世界主战舰艇中消失了;以后设计的战舰,所有的主炮炮塔都位于主甲板之上,可以大范围转动,可以向船头方向和船的两侧射击,射角普遍超过270度。此外日本军舰装备的速射炮数量多,在单位面积火力投送方面远超过清军,这点也是日军获取胜利的原因之一,可惜这点并没有被当时的俄国海军重视,为11年后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中全军覆没埋下了伏笔。

7,对马海战(1905年5月27日),在此次海战中俄国由波罗的海舰队组成的俄第二太平洋舰队在对马海峡中面对日本海军时遭遇到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对马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例,日军以三艘鱼雷艇的轻微代价几乎全歼了俄国舰队。对马海战中日军获取胜利的几大关键性因素:日本海军的训练有素;东乡平八郎大胆的T字型阵列战法;日本军舰装备的火炮中速射炮多,毁伤能力强的下濑火药;日本军舰整体航速高于俄国舰队。对马海战再次证明了战列舰在海战中无可替代的霸主地位,从此世界各国海军发展更重视军舰的航速与火力,与此同时进一步改进火药的毁伤力。由此催生了无畏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将大炮巨舰主义推向巅峰。

8,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英军151艘军舰与德国的101艘军舰交战。结果是英国损失11万吨军舰,德国损失的军舰吨位为6万吨。但此战之后德国海军大舰队再也不敢出海与英国海军交战而是被封锁在德国港口内,德国海军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却在战略层次上是失败的。

在此海中英国军舰损失是要高于德军的,英国军舰在设计上是有缺陷的:英军舰炮弹往往碰到装甲就爆炸,而德军舰穿甲炮弹装有定时信管,穿过英国船壳后才爆炸;德国军舰的炮塔、弹药传输机、弹药存储室三者之间设有隔离门是相互隔开的,而英国军舰没有,往往炮塔被敌方炮弹命中时会引起殉爆。战后英国海军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日德兰海战也证明大型海战中单凭一两件新式兵器并不能决定作战力量的优势,需要各种力量的紧密协调配合,从而形成整体作战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战兵器的作战效能。这场海战充分说明:装备先进的战列舰,如果没有其他作战力量的密切配合,就会成为浮在海上巨大的靶子。

3

这个近代史就不能说一、二战了。

最近的且能够影响海战方式的,应该是英国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之间的决战,西班牙采用传统的海战方式——跳梆,而英国海军使用的是舰队炮击战朮,这种做战方式一直延伸到奇袭塔兰托之前,百年的时光。全是抢战“T”字头,舰队炮击,只有技术的补充,而无根本的改变,最终催生了当时海战王者——战列舰。

4

号称“小拿破仑”的英国菲利普斯中将相信:“飞机不是战列舰的对手!”和他抱相同观念的,还有德国人…

(剑鱼鱼雷攻击机)

1941年5月26日,俾斯麦号遭到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起飞的剑鱼攻击机的空袭,遭鱼雷击伤舵机后被英军海上兵力击沉。

(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作为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政治家,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使德国成为世界强国。为纪念这位功臣,德国海军以他的名字为新建造的战列舰命名,也可见其受重视程度!

(沙恩霍斯特号)

在二战中,沙恩霍斯特级凭借其航速高、装甲强的特点,敢于和一些英国战列舰打接触战,把“打不过就跑”的战术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建造,标志着德国海军新式战列舰的设计建造水平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为此后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建造打下良好基础。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上台后研制的第二型战列舰首舰,也是德国海军历史上建造的最大军舰。最初设计时要求超越英德海军协定的规格标准排水量,达到42000吨,并超过英国海军条约战列舰乔治五世级的35000吨。1940年俾斯麦号战列舰服役时,其标准排水量达41700吨,而姊妹舰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甚至是当时日本大和级战列舰以外吨位最大的战列舰,但造价比大和级还要高!

俾斯麦号拥有穹甲(中间部位的平甲提升到了水线之上,两边的斜甲落至水线下4英尺处:中央部位高出水线,即使水线处破损进水,也很难淹没高出水线的装甲甲板,仍能保持较大的浮力;而斜延至水线下的装甲甲板的两边,形成防弹效果良好的斜面装甲,加之船外水的阻力,对水线附近舷侧起到了保护作用,即“以斜度拒弹,以穹面界隔漏水”)和较强的320毫米厚主装甲带构成了较强的舷侧防护,这种设计实际上是让穹甲和垂直装甲共同参与了侧舷方向的防护。有4.8m宽的和英国纳尔逊级一样的被称为皮带式主装甲带。(但设计师海因里希·施吕特尔认为侧舷装甲带应延伸至更低处)总之,俾斯麦级的防御体系特点是:在近距离接战中效果极佳,在远距离炮战中特别是受到高俯角的穿甲弹攻击时,防护力较弱。

防雷隔离舱在舯部深5.5米,向舰尾方向逐渐减至5米,向舰首方向逐渐减至4.5米,由22毫米船壳、空气舱、18毫米油舱壁、油舱、45毫米主防雷装甲板、8毫米防水背板构成,为两舱四层钢板的布置结构!

(皇家方舟号)

1941年5月26日凌晨“俾斯麦”号被英空军海防队的飞艇发现。虽然狡猾的吕特晏斯做了各种佯动,但均未摆脱。隨后通知“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后者立即起飞了15架“剑鱼”式飞机,在暮色中鱼雷轰炸机对俾斯麦号进行轮番攻击,并顺利地投中2枚鱼雷,其中1枚炸毁了右舷的方向舵,使其顿时失去了控制。俾斯麦号在劫难逃…

(剑鱼水上鱼雷攻击机)

飞机在此次作战中所表现出的作用,充分说明制空权对制海权的巨大影响。英军22日首先发现德舰离开基地的是飞机,26日发现德舰踪迹的又来自空中,而给予德舰致命损伤的还是飞机!可以说,在整个海上围歼战中,每到关键时刻,总是飞机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部加装了密密麻麻防空炮的大和号战列舰,也难逃葬身于飞机之下的命运)

反观德军,没有远洋航空力量,一代名舰俾斯麦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最终成为待宰的羔羊。自此,航母时代来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