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以说,土木堡之变给明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在军事上,明朝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尤其最精锐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等全军覆没,后来虽然都得到重建,但是已经没办法和原来的精锐部队相比了。就像现在的部队,成建制的被消灭了,再重建番号,也不再是原来部队的风气了。



第二,治理国家的精英损失殆尽,对明朝的吏治影响深远。为了彰显皇帝的威仪,朝廷的文官集团的主要领导都跟着上前线了,这些都是治国良臣,结果全部损失殆尽。文官精英的损失,直接导致以后的人才选举受到影响,由并不突出的朝臣选举的人才质量自然也会大打折扣,这些直接影响了明朝以后的发展轨迹。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大家喜欢历史,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津城沐雨”。

最佳贡献者
2

“土木之变”中谁做了俘虏

公元15世纪初,蒙古分裂为瓦刺和鞑靼两部分。后来瓦刺打败鞑靼,统一了蒙古各部。势力强大的瓦剌不断地出兵侵扰明朝北部边境。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攻打明朝。操纵军政大权的宦官王振,企图侥幸取胜。明英宗受王振的挟持,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未做充分准备,就率50万大军亲征。当军队抵达大同时,听到前方失利的消息竞不战自退,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西南)被瓦剌军包围。也先见明军人多,硬攻难以取胜,于是派人下书诈和,英宗轻信敌方诡计。也先乘明军不备,指挥大军冲杀,致使明朝50万大军全部崩溃,明英宗做了俘虏。这就是“土木之变”。

这次战役给明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从此,明朝开始转入衰落时期。

3

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节点性历史事件,此次事变对明王朝有以下影响:

1、土木堡之变改变大明王朝政治框架,改变了明王朝政治走向。明朝本来是皇权,勋贵武将,文官集团三者制衡。土木堡之后勋贵武将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宁国公陈瀛等被杀,明初以来形成的武臣集团的势力因之瓦解,文官势力开始大肆扩张,,巡抚带兵的传统就此开始,职业武将做到头也只能是地方总兵,官职仍在巡抚之下,明朝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例如胡宗宪、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孙承宗和袁崇焕等都是文官出身。

2、土木堡之后整个明朝中后期的现象就是文官势力过大,甚至能架空皇权,垄断朝政,基本上所有权力文官都要涉足。英宗复辟后,为了限制文官权力,因而采取了扶植宦官势力来平衡文官集团的做法,所以,明王朝的宦官专权实际上是从明英宗开始的。如正德的利用刘瑾,嘉靖的首辅更替,万历的挑动党争,天启的培植魏忠贤。明朝之前限制宦官的努力付之东流,政治日趋黑暗,民不聊生,统治基础日渐削弱,乃至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事,成为明王朝的掘墓人。

3、在军事上,明朝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尤其最精锐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等全军覆没,明王朝的国防策略也因之而改变,防止北虏成为明王朝的最重要的国防规划,所以一度放松了南方的国防,因而后来出现了倭寇袭扰的问题。

4、开启了一段兄弟争权的历史悲剧,并且让一代名臣于谦,含冤而死。对大明而言就是自毁长城。

我是美丽青春您真痘,欢迎赐教、转发、点赞,祝您万事顺遂。

4

发生于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因此数百年来,人们多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节点性历史事件。那么,土木堡事变之后,明王朝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首先,土木堡之变直接改变了明王朝的皇位继承,并为日后的夺门之变埋下伏笔。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瓦刺俘虏,其弟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立下成为皇帝,是为代宗。英宗不久即被放回,但是因为代宗已经做了皇帝,所以英宗就成为了太上皇,不过因为太宗的太子过早夭折,因而在7年后,即1457年发生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成功,代宗朱祁钰很快暴毙。

其次,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明王朝的朝野力量对比,对明王朝后来的政治走向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土木堡之变前,明王朝的朝野存在两大集团,一个是文官集团,一个是武臣集团,双方相互制衡。不过因为在土木堡之变中明王朝的武将集团几乎全军覆没,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宁国公陈瀛等,明初以来形成的武臣集团的势力因之瓦解,文官集团的势力因而得以在土木堡事变之后迅速上升。所以于谦在土木堡事变之后成为了掌握明朝军政大权的文官。英宗复辟后,为了限制文官权力,因而采取了扶植宦官势力来平衡文官集团的做法,所以,明王朝的宦官专权实际上是从明英宗开始的。

再者,明王朝的国防策略也因之而改变,防止北虏成为明王朝的最重要的国防规划,所以一度放松了南方的国防,因而后来出现了倭寇袭扰的问题。

所以,重新审视土木堡之变对明王朝的影响对于理解明王朝中后期的政治走向有很大用处。

5

土木堡之变给明朝的影响不少,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实际上还是积极的多一些。

土木堡之变给明朝最大的积极影响就是基本上扫清了军事贵族,把一些个明朝开国时以及靖难后封的世袭武将贵族都消耗在战场上了,这样一来,文官就握住了朝政,以文统武的格局完全定型,武官必须听命于文官,有利于大明王朝的稳定发展。

第二点就是淘汰了落后的卫所制,朱元璋所设立的卫所制,其实本质就是唐朝的府兵制,也就是设立军户,时间长了很容易被百户报空饷还不出兵,而且兵源素质低下了也还得继续服兵役,直接影响国家的战斗力。继府兵之后,明朝迅速建立起成熟的募兵制,取代了落后的府兵制。只要是粮饷充足,又有善用兵者,国家的军事力量就会飞升上去。

第三就是打击了皇权,皇帝被俘,新君是文官立的。英宗夺门复位也是受到了文官集团的认可,政务处理从此主要由文官来办,这有利于社会开放风气的发展,但是奈何明“祖训”的限制,使得明朝再努力也不能达到宋朝的高度。

然后就是负面影响了。前五代君主的英明领导下,蒙古可以说是怕了中原了,但是打这之后,蒙古人发现只要自己实力够强,还是有机会南下掠夺一波的,这就使得蒙古人的南下频率增高(没有马市互贸,蒙古人就得南下),给延边百姓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只于说明朝对蒙古由进攻转向防守,这个从明宣宗开始就已经确定了。

6

土木堡之败让一直压制蒙古的大明朝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自朱元璋建国到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虏的百年间蒙古一直处于被压制的态势,土木堡获胜后他们对明朝的京师发起了进攻也做了一次伟大的尝试。

一个太监王振就改变了整个战局

从实力上看明朝明显更胜一筹,因为明军出动赖以闻名的京师五大营加上明朝几乎全部的一线部队总兵力超过了50万人。反观蒙古瓦剌部也先虽然也有号称60万骑兵但是精锐部队并没有明军数量多,只不过蒙古军的骑兵机动性强,利于其长途奔袭作战。

其实明军本不该去土木堡,就是因为太监王振要光宗耀祖才让明英宗改变了行军路线,加上明军不能踩踏庄稼和大雨的影响军队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首尾不能呼应。也先的骑兵利用明军的缺陷从中路切断明军并采用奇袭的战术将明英宗朱祁镇俘虏。

土木堡的战败不仅让明军精锐尽失皇帝还被俘虏,从士气让讲两军直接拉开了差距,这也让也先有了攻打北京和明朝一较高下的信心。战役的失败对明朝的损耗极大,兵马钱粮和物质丢弃无数。

于谦守住了北京城扭转了战局的不利

此时的明朝还是足够的强大,明朝快速的将朱祁钰扶上了皇位并在北京和也先的蒙古军进行了大会战。明军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二线部队但是却以大无畏的精神抵挡住了也先的几十万蒙古军,随后山东河南的勤王部队汇集京师。

在多路援军的包抄下蒙古军最终战败,也先率领残部退回了大漠深处,这场战役就此结束了。虽然明朝取胜但只不过是保住了京师北京城,从整个战役来看明朝的损失是惨重的,自此强大的明朝出现了走下坡路的痕迹。

朱祁镇复辟虽然没流血但也是政变

朱祁镇最终还是被也先送回了北京城,但是不甘心太上皇的朱祁镇在南宫一直在寻找机会。朱祁钰虽然是皇帝但是没有太子,在做了八年皇帝后年纪轻轻的他身体就出现了很严重的疾病。

朱祁镇联合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贞发动了夺门之变,虽然没有屠杀但是朱祁钰还是在软禁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此后朱祁镇将景泰朝的大臣进行了清洗,并重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官僚体系。

这场动荡经历了十余年,对明朝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此后明朝对蒙古的政策也出现了转变由武力镇压变为了安抚和亲,此后明朝基本上解除了同蒙古的紧张局势,北部边防的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观。

7

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播,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明朝热,很多朋友对土木堡之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土木堡之变,对于大明帝国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一系列大变局的开始。

明英宗朱祁镇,这是明朝真正意义上的头号昏君,在排名上能够力压崇祯,在把国家搞乱,这方面很有两把刷子。

其实他刚刚继位的时候,他的排面非常好,可以说手捏四个二两个猫,三杨内阁,在整个明朝时都算得上是顶级配置。再加上还有太皇太后,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坐镇,整个国家的运行仍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向上态势。

可是朱祁镇这哥们不学好,不像三杨,这样的政治高手,学习治国的本领,偏偏喜欢和太监王振混在一起。而这个王振恰恰是个有些想法的太监,就是在他的鼓动之下,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对抗瓦剌。

其实按照当时明军的实力,只要指挥得当,扛住瓦剌的进攻,应该没有问题。偏偏王振这个人堪称荣誉蒙古人,为了自己的私心,置大军安危于不顾。结果明军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明英宗朱祁镇也落到了瓦剌人的手里,开始了明朝版的变形记。

土木堡之役后,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做皇帝,号召天下勤王,最终打败了敌人,保住了大明朝,没有成为大宋的翻版。

朱祁镇这位老兄,回到国内,不安安稳稳的闭门思过,反而痴心妄想再次登基,发动夺门之变。这位叫门天子,再次登上皇位之后,不顾于谦等人的功劳,将于谦杀害,天下寒心。而朱祁镇的夺门功臣曹吉祥以及石亨,谋反被杀,整个土木堡之变得余波算是告一段落。

但是土木堡之变的影响却没有结束。由于土木堡大败,明朝的国防政策出现了变动。在此之前明朝的军事实力非常的强大,明朝对待北方的蒙古族,所采取的国策都是主动进攻,敢于侵犯自己边境的,那就是一顿胖揍。此时的明朝将领,个个都信奉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一信条。

但是,土木堡大败之后,明朝精锐损失殆尽。虽然北京城下明军打败了敌人,但是要缓过这口气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明朝统治者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积极的主动进攻的态势,从此就形成了明朝被动防御的局面。

而且明朝政府从此跟国家的主要威胁定在北边,整个战略重心也北移。虽然这么做能够确保北方地区尤其是对处在北方的首都北京的安全。但是由于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力的削弱,南方地区卫所的崩坏也就顺理成章的不可逆的速度发生着,这也是导致明朝中叶几十个倭寇就能横行东南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朝堂上也出现了大的变局。由于在土木堡大败中,以英国公张辅为代表的的武将功勋集团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而在北京保卫战中,作为文官的于谦又表现得极为出色,整个官场文武之间的紧平衡被打破,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的朝文官倾斜,武将们逐渐沦为了文官的附属品,文官们强势崛起。

由于朝堂上的局势出现了一边倒,为了加强皇权,皇帝得为文官集团找一个对手,很快他就找到了这个人选,那就是那些太监们。

用太监制衡文官,这成为了明朝皇帝们的一条金科玉律,于是就出现了汪直汪公公,刘瑾刘公公,魏忠贤魏公公等一系列大太监。可以说就是因为土木堡的惨败,才使得这些大太监有了出人投地的土壤。

应该这么说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直接影响了明朝的走向,是明朝从一个开放的进取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保守的不思进取的内部问题多多的国家。

8

土木堡之变给明朝造成了极为巨大的影响,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更是是明朝军队快速衰落的起源。

首先,是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作为东亚毋庸置疑的霸主,在土木堡之变前,大明的国势一直强大,周边国家和势力都不敢轻易摸大明这个庞然大物的屁股。但是土木堡之败,天子被俘,精锐全灭。而大明的形象也随之一落千丈,对周边势力的影响力和震慑力也大打折扣。


而更为巨大的打击,其实还是在军事和政治上;

兵源和装备的损失还是有形的,以中华的人力物力,很快就可以恢复过来。但帝国核心人才的损失才是最可怕的。因为,经此惨败,众多随驾的文臣武将殉难,大明军政界都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进而使得大明在对蒙古势力方面,不得不由攻转守,变得处处被动起来。

应该说,自洪武和永乐以来,明王朝国力日渐强大,兵锋强盛。因此,那时明朝对北方蒙古势力,一直采取积极进攻的军事政策。洪武年间多次发动的北伐行动,以及永乐的五征漠北战争,都是明朝当局主动出击蒙古的军事行动。

这种积极防御的政策,其实一直延续到英宗时期,而这也是为什么王振能说动明英宗御驾亲征蒙古的原因所在。

但是,土木堡一败,明朝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国防力量被严重削弱。苦心维系的对蒙古势力的军事优势,也被彻底瓦解。自此以后,明朝北境时刻处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之下。明朝对蒙古势力也开始转攻为守,而且是十分被动的防守策略。

而由于精锐尽失,明朝军队出现了断层,这种损失并非一朝一夕能恢复过来,使得明朝军队开始不断走下坡路。所以,为了弥补军事上的缺失,战后明朝只能开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构筑北境的长城防线。开始通过打造九边重镇来防御蒙古铁骑,达到拱卫京师。

这种军事颓势一直持续到万历初年,才得以扭转。那时的明朝迎来了名臣时代,随着戚继光、李成梁等一批名将的出现,尤其是戚继光成功的军事改革(戚家军),让明朝军力在极短的时间内迸发出了十分强劲的战力。

自万历以来,明军在对蒙古势力的战争中捷报频传,接连挫败蒙古骑兵,让明军对北方的军事影响力快速恢复过来。为后来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军事基础。

9

“土木堡之变”作为明朝中衰的标志,此战导致京营主力和功勋、武将集团几乎全军覆没,就连明英宗自己也沦为了瓦剌俘虏,更严重的是,此战直接影响了明朝的未来发展走向,为明朝中期开始的一系列变局埋下了隐患。

皇帝亲征惨遭战败,“土木堡之变”简述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师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边,由于明朝边军久疏战阵,战局对明朝极为不利,尤其是大同方向,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没”。边关战报传入京城后,明英宗也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不顾大臣劝阻率兵亲征瓦剌。

七月十六,明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抽调包括京营在内的50万大军(实际20万左右)从北京向边关出发,大军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八月一日抵达大同。也先见明军十大,连忙收拢军队后撤,意图将明军诱入草原,以便于充分利用骑兵优势。

王振见也先后撤,认为对方这是畏惧朝廷大军,于是不顾镇守太监郭敬等人的劝说,坚持命令军队北进,结果以步兵为主的先头部队被也先精锐骑兵击败。王振听说前线战败,在兵力足有也先数倍的情况下,又以三万骑兵殿后,慌忙指挥军队后撤。

也先见明军后撤,便远远的缀在明军之后,鉴于明军数量太多倒也不敢贸然进攻。王振见也先并未追击,于是便又产生了轻敌的思想,突发奇想请求英宗在退兵之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也来个“衣锦还乡”。于是朝廷大军没有按照原路返回,继续过宣府从居庸关入关,而是选择向南过蔚州从紫荆关入关。

然而,向南走了一段之后,王振又怕大军路过损坏他家的田园庄稼,于是又率领军队北返按照原路返回,结果就因这段绕行,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到达宣府之后,也先趁明军疲惫之机发动进攻,3万殿后的明军被“杀掠殆尽”,再次遭遇大败的明军开始狼狈的向居庸关撤退。

八月十三,明军逃至土木堡,王振见也先并未追击,便命令大军在土木堡原地修整。尽管兵部尚书邝埜表示瓦剌骑兵行军速度极快,土木堡虽然地势较高,但无泉缺水,不利于大军驻扎,建议大军退回居庸关再行修整,但却被王振拒绝。

也先见明军停步不前,于是派军队占据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的河流,断绝了明军用水,饥渴难耐的明军挖井两丈仍无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却被瓦剌军所阻,大军只好忍饥挨饿稍作休整。次日,也先遣使诈和,之后率军主动撤退,结果王振不等瓦剌军队远离,便命令大军移营取水,饥渴难耐的明军顿时扑向河边,大军瞬间乱作一团。

见明军自乱阵脚,也先立即率军发动进攻,仓促之下明军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抵抗,顿时陷入溃败之中。此一战役,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护卫将军樊忠一怒之下用铁锤砸死,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土木堡之变”作为明朝中衰的标志,对明朝未来走向产生极大影响

“土木堡之”乃是明朝立国以来的一个重要拐点,明王朝自此开始走向下坡路。那么,“土木堡之变”到底对明朝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1、朝野力量洗牌,文官强势崛起。随着王朝的建立、战事的减少,历朝历代均会在立国后不久由武功转入文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官崛起进而压制武将集团乃是不可逆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但明朝却成为了一个例外。明初的武将、功勋集团先是经历了朱元璋、朱棣父子两人的两次洗牌,本就损失比较惨重,而“土木堡之变”更是导致武将、功勋集团几乎损失殆尽,再加上于谦等大臣在之后北京保卫战中的优秀表现,明朝的文官集团自此开始迅速崛起,而武将、功勋集团则就此失去了对朝政的影响力。朝堂上一家独大的文官集团,在明中期以后对皇权形成了极大压制,进而导致了皇帝只能通过宦官来对外廷进行限制,进而促使了宦官集团的崛起。

2、主力损失殆尽,战略重心北移。明初的京营乃是最为精锐的部队,卫所兵平日里驻守各地,轻易并不离开驻地,而历次出征主要以京营军队为主,朱棣五征漠北的主要军队便是京营,而“土木堡之变”时距离最后一次北伐不过刚刚过去25年,此时京营的战斗力还是极有保障的,结果一战损失殆尽。主力损失惨重,皇帝被俘,大明王朝立即便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虽然最后总在于谦的指挥下大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但明朝战略重心的北移也就此成为定局,此后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北京再也没有遇到外来威胁,但南方内地和沿海卫所的崩坏却不可避免的加速了,进而导致了明朝中期以来南方倭患的产生。

△夺门之变

3、朝廷急剧动荡,朝政日渐荒废。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也先想要利用他皇帝的身份南下,明廷方面郕王朱祁钰则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经过孙太后点头被扶上皇位,是为明代宗。之后明英宗虽然返回京城,但却被囚禁南宫长达七年,而明代宗在皇位稳固之后,则又改立太子,甚至为此不惜屈尊收买官员。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之时,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又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扶立朱祁镇复位,而重登大宝之位的朱祁镇则杀了立下大功的于谦。之后,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大权在握,曹吉祥、石亨专横跋扈、培植党羽,弄得朝政一片乌烟瘴气,之后又发生了“曹石之变”。一连串的变故,导致朝政被荒废十余年,而民间的土地兼并等也开始泛滥,直接加剧了明中期的朝廷动荡。

△明朝战略收缩对辽东的影响

4、全面战略收缩军事转入防御。虽然因永乐年间的连续对外出兵,明朝自“仁宣年间”就开始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但明朝当时的军力仍然有对外打击能力,然而自“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的军事思想变得更为保守了,再加上战马等军备的大量损失,明朝开始从战略防御全面转入被动防御,九边重镇开始成为明朝北部的主要防线。与此同时,东北部明朝的收缩,导致朵颜三卫最终占据了大宁地区,并活跃于整个漠南地区,而朵颜三卫的时叛时附,则又影响了明朝对辽东的经略。明朝的全面战略收缩,最为严重的影响就是导致明朝对辽东统治的全面弱化,并最终导致了明朝经略辽东的全面失败,这为明朝末期后金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5、皇帝再难出宫,不解民间疾苦。皇帝被俘在历史上乃是极为罕见的事件,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度发生,此后明朝皇帝再也难出皇宫一步,而此举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断绝了皇帝直接感知民间疾苦的可能,而只能通过外臣或厂卫来间接获知,而皇帝与外廷关系本就紧张,而厂卫则忙于和外廷对抗,因而皇帝与民间的联系几乎等于完全断绝。对于帝国的最高决策者来说,不解民间疾苦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民怨四起,而这应该也是明朝中后期农民起义极为频繁的原因之一。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明朝的未来走向,而它所带来的剧烈影响,则完全导致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10

如题,正如我以前所提到的。

土木堡之变

在土木堡之变中瓦剌丞相也先俘获明朝皇帝明英宗;一众明朝大臣,如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财产损失不能估量;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老本全部报销,同时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更严重的是京师的门户亦已洞开;夺门之变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新生代文官武将,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强盛的大明朝由盛转衰。明朝战略全面改变由攻转守,明朝进入了中期阶段。

更重要的是,明英宗后,明朝文臣武将互相制衡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了。明初为了应对骄兵悍将的威胁以及浙东士子的不满,朱元璋用徐达为左丞相监督文臣,又以刘伯温为御史监督武将,自此文臣武将互相制衡,然而土木堡之变战斗中一大批武将精华被杀,年轻的武将资历不够无法进入权力中心抗衡文臣。于是明朝皇帝转而通过宦官控制朝政,这也为明朝中晚期太监误国埋下了种子。

总而言之,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明朝前期朱元璋朱棣的对外扩张的国策,以前所占领的长城以北的漠北领土也被瓦剌夺取,京师离边界太近,战略纵深太浅,明朝不得不走上宋朝的老路,供养近百万军队以重兵布置在北方漫长边界。多年积累的军械粮草消耗一空。帝国不得不重新修建明长城以抵御北方草原民族的南下侵越,客观上极大消耗了明朝国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