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渊建立的大唐王朝,一半江山是李世民攻打下来的。并且李渊说过:只有建国,太子之位一定是李世民的,这也可以看出李渊还是十分器重自己这个儿子的。可建国后事实并非李世民想得那样,太子位的最终归属着还是李建成。

那李世民到底有没有想要做皇帝的心呢?

首先分析夺取天下过程中李世民的功劳

可以肯定的是李渊起兵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李世民的苦苦劝说,如若当时李渊不起兵,他的下场尚未可知,可听从李世民的话起兵后,李渊的确坐上了开国皇帝,可以说这一份殊荣源自于李世民。


太原起兵至长安过程中,李世民一直在收纳人才以及招募兵马,一路上招募兵马几万加上瓦岗寨的一些人,足足为大唐添了许多名将,而李建成的表现则十分平常,只是展现出一个大将该有的分度,对成功并无太大的关系。


李世民稳定关中,平定周边,李渊登基后天下仍然有多路诸侯不服唐朝的统治,此时出兵就需要李世民,要知道瓦岗寨的人都是忠心与李世民的并非大唐王朝。出战之后屡战屡胜,为大唐立下了盖世功勋。

其次分析李世民的做法,从而得知其到底有没有夺位之心

李世民在金殿受封的时候,听到自己被封为秦王并没有多大的反响,他早已认识到,父亲是想做一个老好人,自然要按周天子曾经定下的礼仪来做事,立长不立贤,相信此时的李世民表明非常没有表现出什么不寻常的表现。


可心里一定暗自落泪,毕竟自己为大唐江山付出了很多,可反过来一想父亲答应的时候这件事情还没有做成,自然需要自己,现在大事已定,还是按照礼仪章程走吧!相信此时的李世民绝对没有想要夺位。


李建成可放心不下自己身边这么大一个竞争者,因此屡屡想要将其害死,李世民最终忍无可忍,在玄武门发动兵变,与李建成、李元吉一决高下,自己失败便死、他们失败便自己登大位,最终的结果是李建成与李元吉被杀,李渊无奈封李世民为太子登基。

综上所述:李世民在当时是没有夺位之心的,并且他是非常理解自己哥哥以及父亲的,但由于中期哥哥的苦苦相逼,只能发动兄弟之间的战争,来一决雌雄,最终李世民成功登上皇位。

最佳贡献者
2

从一个人心理活动的角度去看的话,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好比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具体来说,李世民内心深处有着当皇帝的心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可能从刚开始的那一刻就是存在的。

我们都知道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按照隋唐系列小说的说法,那就是天下有着十八路反王,在李渊父子来没有起兵造反的时候,天下已经被各地割据势力占领,而控制在隋朝手中的领土并没有多少,具体来说就是关中地区,虽然杨广身在江南地区的扬州江都,但是关中必定是隋朝的国都和老巢,也就留下了代王杨侑以及屈突通等人留守长安,另外扬州地区也在杨广的掌控之下,而李渊的晋阳(今山西太原)和王世充的洛阳也是名义上的隋朝领地,也就是说李渊起兵的时候,能够有作为的地方并没有太大,所以也就打起了反隋的旗号,这样能够避免其他反王的攻击,也是趁着其他各路反王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迅速的占领了关中地区。

这一时期的李渊实力并不是强,至少不是天下实力最强大的一支反隋势力,像李密的瓦岗、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以及南方的萧铣和杜伏威等人实力都是要强于李渊的,正史上记载李世民是唐朝建立的第一功臣,其实主要是李世民抹杀了李渊和李建成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贡献,好突出他的能力,为他后面发动政变,坐上皇位寻找一个最合适的理由。

一个人内心深处有某个想法,一定是他要具备某些实力或者已经有很大胜算的情况下,就拿做皇帝这件事情来说吧,总不能刚刚起兵,心理就盘算这件事情吧,因为此时摆在李世民等人心头的头等大事,就是怎样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然后称帝才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在李渊起兵到攻占长安以及扶持杨侑称帝,最后在废除杨侑这个傀儡皇帝,李渊自己坐上了唐朝的开国皇帝的过程中,李世民是一点当皇帝的心思都没有的,因为这个事情是真正打天下的时候,刚刚占据一个有力的根据地,这份心思自然是不能有的。

而在李渊称帝之后,也就立刻册封了李建成为太子,而李世民和李元吉为秦王和齐王,李渊这样册封的理由,除了李建成是嫡长子之外,还与唐朝建立过程中李建成的功劳有关,李渊起兵之前,也就将在河东发展的李建成召回来,可以说李建成在当地发展的不错,更是带回了一支不弱的军队,而在晋阳起兵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个人各自带领一支军队像长安进发,而能够攻破长安,两个人的功劳不相上下,也就是说李渊称帝的时候,李世民至少在军功方面,并没有李建成高,再加上李建成是嫡长子的身份,李世民内心深处还真的没有这样的想法。

这是基于李世民的军功的分析,也就是说此时李世民的军功,以及在军队中的威望,还不足以压制李建成,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时候的李世民指挥作战的能力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也就是说还略显稚嫩,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渊让李世民负责唐朝西边的军事行动,李元吉负责经略老巢晋阳,在面对薛举的进攻时,李世民带领的唐朝大败,《旧唐书》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是李世民生病,军队有刘文静指挥,最后失利的责任也就由刘文静承担了,这里面有着很大的疑点,主帅李世民生病,军事行动就不能取消吗?再加上李世民有着篡改史书的前科,这里应该是刘文静这个李世民的好朋友在替他顶雷,这样分析下来,此时的李世民并没有后面那样突出的威望和军功,自然没有这个做皇帝的心思。

其次就是此时的唐朝形势严峻,容不得李世民有这样的心思,我们去看看唐朝当时的四周形势,李渊的唐朝疆域维持在山西和关中地区,西面是薛举和李轨,北面是突厥和它扶持的刘武周,东面是占据洛阳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东南方向就是李密了,而南面隔着大山才能够进入四川,这样的形势以及唐朝并不是最强大的割据政权,说的残酷一点,可能此时李渊父子都有过失败的想法吧,所以面对严峻的形势,自身的政权还不知道能够坚持到哪一天,李世民不是傻瓜,此时内心深处有这样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面对唐朝严峻的形势,李渊在起兵的时候像突厥称臣,后面更是像反王老大李密低头,这样就能够缓和唐朝四周严峻的形势,避免四周受敌,好方便唐朝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然后各个击破,当然有时候称臣也是靠不住的,就像突厥给了钱财的恩惠,但是李渊依旧不得不派兵镇守山西北部,后面刘武周和宋金刚不就是在突厥的支持下攻打山西吗?李元吉镇守的老巢也就丢了,可见此时唐朝形势严峻,容不得李世民有做皇帝的想法。

而且此时李世民的军功并不大,甚至说不太突出,所以李渊在建立唐朝后,才会让李建成坐镇长安,负责后勤等事宜,李世民经略西方,李元吉经略东方,再开始的时候两个人没有高低分明的区别,李世民有着浅水原之战的惨败,后面卷土重来彻底消灭了薛举的儿子,将关中以西彻底收归唐朝的统治,而李元吉却将老巢都弄丢了,不得已李渊将李世民调到东线担任主帅,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渊期望的军事平衡被打破了。

后面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了,李世民带兵打败了宋金刚,得到了一员猛将尉迟敬德,接着进攻洛阳,然后在虎牢关一战中彻底消灭了窦建德,等于一战为唐朝消灭了最大的两个对手,此时李世民的内心深处才萌生了做皇帝的想法,因为唐朝的疆域一半都是来自于李世民,尤其是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其他势力比较小的割据势力已经不能够阻挡唐朝统一天下了,建立这样大的军功,李渊给与李世民的奖赏就是封为天策上将,也就是这个官职,让李世民有了能够和李建成平起平坐的实力,天策上将位在其他诸王之上,而且有着开府建衙的权利,所以李世民就是利用这个天策上将府招募了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十八学士,以及大量跟随他打天下的武将。

位置在其他王公之上,仔细想一想这不就是相当于太子的地位吗?这样的设置怎么能够让李世民没有想法,再加上武将们都是跟随李世民打天下,可是将来的皇帝是太子李建成,那么新皇帝上位,还能够重用和重视这些曾经跟随李世民的武将们吗?所以即便这个时候李世民内心深处没有这个想法,这些开国武将们也会影响李世民,而且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不用说李世民了,就是我们处在李世民的角度的话,内心深处也有着继承皇位的想法,这就好比一个大家族,家业的一大半都是你创造出来的,最后在家里帮衬的大哥做个家主,谁的心理能够服气呢?

所以从洛阳回来的李世民,内心深处已经有了争夺皇权的想法,当然这个时候李世民还是寄希望于李渊的认可,希望能够被父亲李渊册立为太子,可是李渊一直都是站在李建成的一边,甚至有想法平定杨文干叛乱后,就将天下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分别给与李建成和李世民,从这里也能够看得出来,自始至终李渊都没有放弃李建成,也就说明李建成这个人能力是不弱于李世民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比李世民突出,显然李渊看中的就是李建成理政的能力,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等人外出领兵打仗,后勤的事情都是李建成在打理,再加上李建成性格温和,绝对是理想的君主了,而且就是在李世民最擅长的领兵作战方面,李建成也不差。

在消灭窦建德之后,原来窦建德的手下刘黑闼在河东起兵,李世民带兵再一次平定河北,可是没有做好安抚工作,导致不久之后刘黑闼再次起兵,这一次李建成亲自出马,很快平定叛乱,并且安抚河北百姓,这里就能够看到李建成军事能力很强,只是历史没有给他太多建功立业的机会,而李世民却透露出他的短板,那就是理政能力不足,而这也许就是李渊坚定支持李建成的原因了,毕竟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李渊要考虑的是继承人的能力,在选择了李建成之后,李渊果断的采取了措施,那就是解散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以及武将都安排到各地任职,再这样紧急的情况下,李世民以及他的支持者们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了,也就发动了血腥的“玄武门之变”了。

3

正史中,李建成待人较温和,性格也偏软弱。李渊造反时,只有李世民在其身边,让李建成带家小去太原。李建成因为失职,把弟弟李智云丢了,又因为急着保命,胆小不敢去找,直接去了太原。从这些可知,李建成胆略上不及李世民。但建成在李渊攻霍邑时,只有他支持李世民不撤军的主张。可见,建成和李世民一样也有较高的战略眼光。在平定刘黑闼时,改变李世民武力进攻,用政治手段,恩威并用,彻底的平定了刘黑闼。说明建成政治才能也不错。

正史中,李元吉为人不太好,做事较为随意,军事才能不高,胆略也不行,政治才能更说不上,但是元吉武艺较高,有力抵十夫之称。而且他总是惹事。在这方面,建成对他比较宽容,而世民对他要求严格。他认为世民做皇帝,他惹事会被世民从严处理,而建成却会比较宽容他做坏事。所以他支持建成。

李世民不是一开始就想当皇帝的,也是一步步走来,慢慢的才有。最早起做皇帝的野心,应该是在平定王世充后的一天去见一个道士,道士说他有帝王之相。这句深深的印到了他心里,班师后,李渊亲自去长安城外迎接。这是有违祖制的,天子是不会降低自己去城外迎接臣子,李渊这种破格的行为,也助长了李世民的野心,之后封世民为天策府上将,另建小中央,都助长了李世民野心的扩大。加上手下谋士,将军在他面前鼓动。而李世民的功高,将领中很多都支持李世民,还有一部分都不支持。支持建成的很少。让建成不放心。担心以后继位后,军权全在世民手里,对自己皇位不利。就开始针对世民。双方就关系越来越差。

坠马事件,建成和元吉知道世民喜欢马,故意找了匹烈马。然后故意用计激世民去骑这马。但是世民骑这马后,被摔伤,没生命危险。

仁智宫事件,李渊带世民和元吉去仁智宫避暑,建成让庆州总管杨文干起兵攻入仁智宫与元吉里应外合诛杀世民。但是叫去报信的人胆小。把这事告诉了李渊。李渊软禁了建成,杨文干知道事败,依然起兵。李渊对世民说,等世民平定杨文干就封他为太子,但是杨文干平定后,回朝后发现,李渊已经放出了建成。对改立太子的事,只字不提。

双方已经到了不能相容时,李渊也左右为难,本打算让世民去洛阳,把唐朝一分为二,但是双方都不同意。最后李渊依建成之见,想抽掉世民的军权。世民受到手下的激励,最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4

由于初唐的那段历史被涂抹得一塌糊涂,具体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如果当时李世民不去争这个皇帝,那么他“天策上将”府的一帮臣僚是一定不甘心的。

李渊做了这么一件蠢事,让不是储君的李世民开府建衙,这对于他的继任者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一件事情,所以,李世民面对建成这个将来皇帝可能采取的措施只有两个,第一:自削爵位,安心养老。这么一来,他和他的一帮手下的前途基本上就到此为止了。第二:造反当皇帝,这件事对于李世民来说有利有弊,但对他的那帮身经百战的臣属来说却有百利而无一害,毕竟成功的几率实在太大,胜利的成果自己可以享受,历史的黑锅又有李世民来背!何乐而不为?

所以,咱们合理推测一下,李世民未必不想当皇帝,但他的手下却一定都想让他当皇帝,就是这样子!

5

像李世民这种人,他说自己不想当皇帝,你都不会相信。这比狼吃斋的可能性更低。个人原因,已经有答主说了。我就不累述了。

从李世民的时代背景和出身来看,他没有想当皇帝的想法反而会很奇怪。在隋唐初时期,他这种想当皇帝的想法和今天想当首富一样,是很多豪杰的目标,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神话。

首先,时代影响。

李世民生长于隋朝,其实准确来说,他应该算是南北朝五胡乱华时代下最后一批豪杰。南北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东西南北中总共有50余位皇帝,平均下来,每个皇帝的统治时间约为3.5年。这么说,你大学没读完,一个南北朝皇帝就木有了。皇帝在那个时代属于一种快消品。

南北朝当皇帝真不是稀罕事,和现在的跨国企业一样,不多,但也不少。皇帝工作还很高危,你能寿终就寝,就算是业绩。隋朝也是篡了人家北周宇文家的皇位。宇文家也是篡了西魏元家的位。隔壁的北齐一代目和宇文家还是老同事。这对于李世民来说都是眼跟前的事,皇帝隔几年就换人家,明年为什么就不能到我家?别说李世民,李渊想当皇帝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就说和李世民打仗那些对手,黄袍加身的也不是一个两个。

薛举和薛仁杲,西秦皇帝。王世充,郑国皇帝。窦建德,夏王。李世民在当时,按照权力的游戏取名的话,完全有资格按上“帝王终结者”光辉的称号。

再说,连宇文化及那撒币玩意都当上许国皇帝。这么个时代下,李世民有想做皇帝的想法不是很正常吗?

其次,出身影响。

李世民是八大柱国出身。八大柱国指的是当年建立西魏的八大功臣,被封为柱国。实际上他们和北齐的当家人都可以被称为关陇集团,六镇军团出身。

六镇就是北魏镇守边疆的要镇。当年北魏不要脸,吃碗面反碗底,拖欠边境官兵工资,还搞地域和种族歧视。于是六镇起义,关陇集团就是在这场起义里崛起的军团。他们第一个灭的就是在高平镇自立为帝的起义领袖万俟丑奴。

关陇集团一路发家,路上不知道有多少皇帝的头颅。造反?不造反,哪来的家业?!

关陇集团里孕育北周,北齐,隋,唐四朝血脉。来自这样一个集团的李世民对当皇帝没有憧憬,那才叫长歪了。

最后,家庭影响。

隋朝夺的是宇文家的天下。宇文家可是李世民母亲的娘家。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宇文邕的亲外甥女,自小被舅舅养在身边,跟亲闺女似的。

窦氏作为一名出生自带飘柔的美女,头发长见识更长,十岁就能给舅舅提政治意见。长大以后,宇文家被杨家给篡了,气得她说,恨我不是男儿身,要不然定能把舅舅家江山保住。此话一出,把她爹妈吓瘫了。

窦氏如此彪悍和反叛,在她活着的时候已经很有名气了。长孙炽时任太常少卿,就对自家人说,这女孩不得了,养出来的孩子更不得了。冲着这基因,也得和他们家联姻。

后来,他弟弟长孙晟的女儿就成了李世民的妻子,也就是著名的长孙皇后。

可见,想要谋反,甚至想取而代之的想法在当时的人看来不但不是什么大逆不道,反而是值得欣赏的英勇。

同样,李渊的母亲和独孤皇后是姐妹,他自己七岁就是唐国公。杨坚当时还是隋国公,杨广他们当时要见了李渊还得磕头行礼。

突然有一天,他就得去给姨夫当保镖,见了杨广,自己就得跪。将心比心,要说他啥感觉没有,你信吗?李渊不是没被杨广怀疑过,甚至还问他有没病死。靠(* ̄m ̄)还能再刻薄一点吗?

李渊因为爹死得早,少年时又经历一番政治动荡,看惯人世凉薄,性格特别好,属于人见人爱的亲民欧巴。可不代表他没有野心啊。

《旧唐书》: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高祖颇以自负。

所以李渊早就知道自己要反的,并且很是得意?乛v乛?嘿嘿,老子也是很牛逼的。

然后,李渊雀屏中选,娶了窦美人回家,除了天天造人造狗粮,没事两口子还能如此鼓励对方,比如著名的阿婆面事件。

李渊因为脸上皱纹多,被杨广笑他阿婆面,就是老太婆脸。李渊脸上笑嘻嘻,心里MMP,回家就发飙。窦氏就说,“这是好事,你继承的是唐国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就是你以后要当皇帝啊。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不仅李世民想当皇帝,李建成和李元吉(他打算先杀了李世民,再杀李建成)都想啊!李玄霸死得早,要不然他肯定也想的。这一屋子的狠人,不是我们这种凡人能理解的。

总而言之,李世民真的非常想当皇帝,就像一个做生意的人都非常想当马云一样。所谓很多人劝,其实他们也不过是把李世民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而已。李世民十八岁就已经和刘文静论天下了,当时他还只是唐国公家的二公子呢。

秦王府的谋士是很厉害的,但他们并不足以动摇李世民的信念。李世民在历史上之所以那么有名,除了他的功业,还有他是一个有着超强个人意识的人。这一点从他在指挥战役中不止一次力排众议,也可以看得出来。房玄龄和杜如晦不是中途劝不动还想跳车吗?给李世民逼回来了。李世民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想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利益。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上策。如果能在政治上就把事给办了,当然最好。不能,那么也要最小程度地夺位。但他的信念是不变的。这点,在李世民身边的谋士怎么会不清楚。

他们对李世民也是相当了解的。

比如李世民的儿子犯错,那些个庶子犯错,臣子一个个大义凛然,恨不得大刀向权贵头上砍去。比如晋江宠儿李恪游玩踩坏庄稼,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

等李承乾造反了,大臣们通通扁桃体发炎,一句话也不说,包括正义的朋友魏徵,只有房玄龄站出来说:陛下,你徇私吧。我们没意见!大臣看碟子下菜的功夫不要太精准。

大家要明白能够当官当到李世民身边的都是人精,无论他看起来多么的粗野,其实人家不过是野兽派高定瓷器,我们不懂罢了。

李世民和很多名君不一样,他从来不屑于去演什么君心似海。错就错,对就对,读他的历史,更多的是感受一种强大:就算我不完美又怎样,你依旧是赢不了我。

面对这样散发魅力的家伙,真的没有办法不喜欢。

6

应该说没有,只不过是后来的形势所逼,李世明才不得不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后才当上了皇帝。玄武之变的发生是和当时的三股政治势力的平衡被打破有密切关系的。哪三股政治势力呢?第一是皇帝李世明,第二是太子李建成,第三是李世明。皇帝和太子各为一派政治势力好理解,为什么李世明也能自成一股政治势力呢,简单说就是他当时的军功卓著,官至尚书令,文官里的最高官职了,后来还李源还发明一个官位封给李世明,叫天策上将,武官里的最高级。李世明此时自己底下已经集聚了大量的幕僚,这些幕僚都是能出谋划策的人,这对李建成这个将来要接李源位置的太子地位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虽然李源本人是不会废李建成这个太子,但是当时李世明功勋卓著,这难免引起李建成疑心,也就是自己的老爹会不会废了自己而另立李世明呢,而李源也不得不防备李建成会因自己有可能立李世明为太子而对自己这个在位的皇帝动手,至少在他心理是有这个戒心的嘛。李世明呢,这个时候也因为战功卓著在周围收归了很多日后成为功臣名将的幕僚,入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他们当然是希望李世明能取李建成而代之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李世明当了皇帝,那他们这些幕僚日后也就能享受高官侯爵的待遇,另一方面,如果是李建成当了皇帝,那即便他不杀李世民(毕竟是他弟弟嘛),也不会放过这些曾经围绕在李世明身边转的这些幕僚了,所以为了自身利益计,李世明身边的这些幕僚也会想方设法撺掇李世明想方设法先下手为强,把太子李建成除之而后快。就这样,这三股势是力互相猜忌,深怕哪一方会把自己先搞下去,本来这种形势可以形成政治上的平衡,但很快这种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

导致这种平衡被打破的导火索就是杨文干事件。简单说下杨文干事件:李建成手下有个人叫杨文干,有一次被派到庆州去当都督,而同年的夏天李源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李世明和李元吉到仁智宫避暑,李建成则留在长安处理国事。庆州距离仁智宫很近,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李建成派人给杨文干赏赐了一些盔甲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当时是用来打仗的,送盔甲的人走在半路上起了疑心,他怀疑李建成想要此时在庆州的杨文干把李源和李世明的都扣留起来,因为此时的李源和李世明在仁智宫避暑,是没有带多少兵的。于是送盔甲的人跑去仁智宫等于是向李源“告密”去了,说太子谋反。此时李源非常的紧张,因为庆州离自己很近,而身边又没什么兵,万一杨文干反叛怎么办。于是李源一方面把李建成叫过来,当面问此事是否属实,李建成当然是否认了,但李源还是先把他关了起来,另一方面则让李世明去平叛杨文干,并和李世明讲如果此事属实,即杨文干是在李建成的属意下准备谋反的,以后就由李世明来当太子。后来李世明还没到庆州,杨文干就被他自己底下的士兵给杀了,因为这些士兵好好的也不愿造反,于是这场风波就这么过去了。但有趣的是,李源后来把太子就给放了,也没有让让李世明当太子,并且处理了李建成手下的人,同时也处理了李世明手下的人,为什么要处理李世明手下的人呢?站在李源角度看,李建成是太子,当皇帝将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和他无关,那会是李世明自己吗,是他买通了太子李建成手下的人去做这事的吗,想想这里面涉及的过程太多,没有肯能把这件事计划的这么周到,他不可能事先计划的这么好,中间如果有一个链条出错,那事情就败露了,所以按常理推测最有可能做这件事的就是李世明底下的那帮幕僚们,因为此时太子和李世明正是相互角力最盛的时候,也是这帮幕僚最恐惧的时候,万一李世明失败,那他们这帮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所以他们才最有可能出这种点子出来想要削去李建成的太子之位。

虽然这次没有成功让李建成丢掉太子位,但这种平衡已经被打破了。于是李世明的这些幕僚们就和李世明一起谋划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李世明当皇帝的心是被当时的形势一步步逼的。

7

提起李渊大家也许有的人会有所陌生,但是李世民的名气可比他的父亲李渊要大多了,李世民和李渊本是隋炀帝杨广的臣子,但是在杨广当皇帝期间特别的腐败,杨广这个人也比较昏聩,一心只顾自己享乐,根本不管朝政大事,他父亲创下的基业也基本被他挥霍的差不多了,这样无道的昏君当然会引发底层人民的不满,常言说的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造成了很多地方发生起义的情况。

各地反王都在讨伐无道昏君杨广,还有当朝的李渊在杨广的压迫下也举起起义的大旗,对抗杨广的暴政,在李渊起义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也加入到其中,陪着他一起打天下,其中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比较有能力的,为他打了许多的胜仗,最后成功的建立了大唐朝,当然在大唐建立初李世民是没有想要当皇帝之心。

在唐朝定国后,唐朝的太子之位就有了确定人选,当然毫无疑问是李渊的长子李建成,所以也就不会有李世民什么事情的,只是李建成在当太子期间做的一些事情很是不得人心,而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建功立业,建立的功勋多了后他自然心里也不会满足只是个秦王的名分,而他的哥哥只需要在朝辅政就可以得到未来的皇位,他的心里肯定不会平衡,而且大唐朝的大半江山都是靠他打下来的,在这个时候他应该就有了想要取而代之的心里。

李建成看着李世民日益强大,对他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也会想法除掉他弟弟,而李世民在众多将领的谏言下当皇帝的念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就有了史上出名的玄武门事件,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8

一般有野心的人都想当皇帝,只不过有没这个机会,权力而已

9

这个问题恐怕得问李世民本人,才有标准答案。

不过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参考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康熙王朝来看,有竞争实力的儿子应该都有当皇帝的心思。比如八王爷,母亲辛者库出身,不一样想坐拥江山吗?要知道清朝立太子的标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子以母贵,而不是母以子贵他老人家都有想法!何况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只不过少年老成,城府深,心事隐藏的比较好而已。

我想当时李建成与李世民势均力敌,就算李世民没有野心,建成称帝后也没他的好日子过,更何况为了家人,下属着想,古代可是祸及满门的。

都是皇子,我想李世民应该有称帝的野心。

10

 这是一个不好回答,也不会有完全正确答案的一个话题!毕竟,不管你怎么说李世民最后都是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了帝位的。其开创了盛世大唐,是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一位帝王。所以你说李世民当时没有当皇帝的心那就很难自圆其说的。

 众所周知,李渊父子自太原起兵。能干的儿子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对唐朝建立立下不世之功!由于李世民开明,手下也是猛将、名臣云集。用现在话说不仅是实力派,而且是一个能人云集超强团队老板。李世民要是最后不当皇帝其下场一定显而易见的!!!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演绎过就就是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这是人之常情。同时,作为好主子也得为一干手下考虑。所以,从主观与客观上来讲,李世民没有不当皇帝的理由,关键他的能力也是摆在那的!

 事实证明,李世民确实也是一个称职的皇帝。其开创的大唐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一个朝代!

 至于,李渊建立起唐朝政权后,李世民是不是就有了想当皇帝的心。这个估计也只有李世民自己清楚了。但从结果而言,这个也已经不重要了,不是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