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

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

2020-09-23 15:31阅读(68)

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汉朝有好几代皇帝都是被实权的大臣拥立的,比较出名的就有汉文帝、汉宣帝和汉献帝。众所周知,

1

汉朝有好几代皇帝都是被实权的大臣拥立的,比较出名的就有汉文帝、汉宣帝和汉献帝。众所周知,汉献帝是一个名不副实的傀儡,他在位时期,汉朝先后被董卓、曹操等人把控。

汉宣帝在位早期也像个傀儡,他是被霍光拥立的,霍光在世时,霍家的人遍及朝野,各个身居要职,霍光的权势远远盖过了汉宣帝。有一次霍光陪着汉宣帝去祭拜宗庙,他站在汉宣帝的身后,虽然只是老老实实地跟着,但还是能让汉宣帝紧张得全身出汗,感觉有一根刺扎在背后。霍光在世时,汉宣帝不过问任何大事,所有事务全凭霍光决断,他本人则是垂拱而治。

与他们相比而言,汉文帝就比较特殊了。他本来只是汉朝边境的一个小国王,小的时候不受刘邦的宠爱,被封到边远的、狭小的代国。诸吕之乱时,汉朝的大臣门铲除了吕氏,派人把汉文帝接回长安即位。

这个从小在代国长大的国王,在朝廷内和长安城中,自然是没有任何势力的。而汉朝的大臣们,都是早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不仅位高权重,还长期身居要职,在朝廷内和长安城中的势力根深蒂固。

汉文帝就像是代国那片小树林的一棵大树,他突然被移植到长安这片雨林中,自然是无法立刻把根基扎进深层的泥土中,无法让自己的势力根深蒂固。而雨林中又有许多在里面扎根生长了几十年的参天大树,他们枝节粗壮、根基深厚,汉文帝要与这些地头蛇竞争,要与他们争夺土地里的养分和天空中的阳光,自然是处在明显的劣势中的。

才即位没几年,汉文帝似乎就获得了真正的权势。拥立汉文帝即位的大臣派,他们的首领是身居相位的绛侯周勃,此人早年与刘邦是好友,同他一同打天下、安天下,显贵了半辈子,在汉朝只手遮天。刘邦逝世后,他从汉朝的军事长官升职为【相】,并且身兼太尉、相两官的权力,成为汉朝的行政长官兼任军事长官。

不论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他的权势都已经远远地盖过了汉文帝。而且西汉初期,本来就是大臣与皇帝共同治国,相的地位不比皇帝低多少。周勃一是开国功臣,二是汉朝的相、三是诛灭诸吕之乱的功臣,四是拥立汉文帝即位的大恩人。于情于理于实,汉文帝都该卑身侍奉周勃,周勃也是地位不可动摇的大显贵。

然而汉文帝即位没几年,就用莫须有的罪名,把赋闲在家的周勃抓入监狱,要不是窦太后力保周勃,周勃可能就要陨于狱中了。这件事看似只是一场冤狱,实际上标志着汉朝初期开国功臣的势力,已经被汉文帝完全拔起,他已经可以无缘无故就把开国功臣抓进监狱了。

一个被开国功臣拥立的皇帝,短短几年时间就把这些功臣的势力完全削弱,汉文帝为何能做到,有什么个人原因和时势的原因吗?

一、汉文帝的年龄。

正常来说,一个大臣几乎没有可能把一个皇帝给架空的。就像现代,一个员工能把自己的老板架空吗?实际上,用小的势力去攻击大的势力,用卑下的地位去对抗高大的地位,迎来的结局只有自身的破灭。

但是如果老板只是个三岁小孩,活着老板身体不佳,只能把事务推给员工,员工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势力。

汉献帝即位时年仅8岁,一个八岁的小孩,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要依偎在乳母的怀抱,他又如何能管理好汉朝呢?董卓当初为啥要选一个八岁的小孩即位,为啥不选那些青壮年的宗室成员即位?还不是因为小孩好控制吗。

汉宣帝即位时年仅17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虽然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一定的心术,但还是太过稚嫩,他拿什么去和老谋深算的霍光对抗呢?汉宣帝即位时只有17岁,他在霍光面前只能选择让步,但不至于被架空得像8岁的汉献帝那样。

而汉文帝即位的时候有23岁,他已经是一个经历过风雨的成年人了。董卓和霍光可以借口说皇帝年幼,然后堂而皇之地担任辅政大臣,周勃就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让23岁的汉文帝垂拱而治了。

而且汉文帝本人的手腕确实算得上高明,他知道周勃能力不强,就故意用难题质问他,让周勃自己都认为自己不配当相,然后主动把位置让给了陈平。陈平逝世后,周勃又继任为相,汉文帝又借口说“之前让诸侯们回到自己的采邑,然而他们都不愿意离开长安,相是我重视的人,就先回采邑起个带头作用吧。”,就这样,周勃只好辞职回采邑了。

二、时势的影响。

汉文帝时期,刘邦的余威还在震慑着整个大汉帝国,刘邦兵锋所向无不泯灭,项羽、韩信、六国残余贵族纷纷被他击败,当时的人都认为,刘邦能建立汉朝,凭借的不是他个人的能力,而是上天的帮助。

而且在高皇后和孝惠帝十几年的治理时期过后,连年战乱带给中原的创伤已经被抹灭,百姓纷纷安于种田织布,只想过平静的生活,他们也感激刘氏带给他们的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人敢挑战刘氏的统治权。而且当时的大功臣们,曾经都是刘邦的老部下,对刘氏自然是忠心耿耿的。

周勃选择拥立23岁的汉文帝即位,就表明了他对刘氏没有二心。而且当时恰好所有有资格继位的人,都正值青壮年,刘邦的儿子们在当时都已经长大了,大臣们当然没有任合理由,绕过刘邦的直系血脉,去拥立旁支的那些小孩即位。

有一点需要注意,当时有资格继位的有三人: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刘襄本来就拥有强大的齐国,他还有个强势的舅舅,两个强势的、且在长安有一定权势的弟弟,是三个候选人中势力最强的人。大臣们找理由刷掉了他的资格。

刘长年幼丧母,一直被吕后抚养长大,大臣们讨灭了诸吕之乱,自然不会让刘长即位。刘恒是折中的选择,可见大臣们对于刘氏,并不完全是没有二心的。

2

因为皇帝与大臣的关系说白了就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纵观历史,皇权与相权之间往往就是在这三种关系间转移。一、皇权占优;二、相权占优;三、皇权崩塌。

一、皇权占优的时候。

天下就是皇帝的一言堂,帝王几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参考明朝的皇帝,万历二十年不上朝也没有人敢指责。

二、相权占优的时候。

丞相等权臣可以掌握帝位的走向,但要注意的是,可以左右走向,不代表可以越俎代庖。参考霍光,以及元朝后期的宰相。

三、皇权崩塌的时候。

帝王宝座这个东西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参考五代十国,几乎没有一个能传够三代的,有些前脚造反登了皇位,后脚就被拉下来砍了头。

而汉文帝所处的时期正属于相权占优。

我们可以看看汉文帝当时是怎么被拥立为皇帝的。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当时身为太尉的周勃与身为丞相的陈平等人联合剿灭了吕后的势力,而当时被吕后立为皇帝的汉后少帝刘宏也被一同废杀。

这个时候的周勃,陈平等人权利之大,可以行废帝之事。但是把皇帝当傀儡?不好意思,他们还没那个胆子。尤其是周勃,陈平二人还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人。

可能说到这里还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即使是在相权占优的情况下,大臣们仍然不能把皇帝作为傀儡呢?

我可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霍光。

霍光可是同样废过皇帝的狠人,但是他在位时也仅仅是权侵朝野,虽然受皇帝信赖,但也没有做过代皇帝下令的事情。

而当时的汉昭帝、汉宣帝也在霍光的辅助下开创了昭宣中兴。对于帝王之家来说,霍光基本就是一个类似诸葛亮的人物。

他为什么没有真正把皇帝当做傀儡呢?

霍光去世两年后,霍家因为造反被屠族就是原因。

哪怕相权占优,皇权终归是皇权,相权可以压皇权一时,但压不了一世。类似的还有万历首辅张居正,同样的死后被抄家。

第二个例子,董卓,曹操。

这两个人合起来说是因为他们都立了同一个傀儡皇帝“汉献帝”。而且这两个人都是“骑在了皇帝头上”,但是终其一生,不敢取而代之。

其实这个时期的皇权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但是一旦下手早了,类似袁术,就得被人当靶子打。就连曹操自立魏王,都得被大批群臣讨伐,连荀彧都背离了曹操。

这就是皇权的威慑力。

所以最后说回来,陈平周勃等人没有把汉文帝作为傀儡,就是因为当时皇权还是完整掌握在刘姓手中的,因此他二人不想,也不敢真的篡夺刘氏的权力。

另外还有一点,汉文帝刘恒在以孝立国的汉朝,无论是德行还是能力,都当得起真正的皇帝,大臣想搞事情,也得掂一掂自己的份量。

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劳烦点个关注,支持一下,万分感谢。

3

汉文帝和汉献帝的命运截然相反,这跟他们当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不同有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分封制度的威慑力不同

刘邦大规模分封同姓王的目的就是想利用血缘的纽带来维护汉室江山的稳定。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虽然同姓王是对汉室政权威胁最大的敌人,但是仅从汉文帝维护政权稳定这个角度来说,它绝对是利大于弊。

平定诸吕时,周勃、陈平为什么会联合刘襄兄弟(刘章、刘兴居)?不仅仅是刘襄兄弟三人的胆略,更重要是他们所在的齐国封地大、实力强。如果汉文帝即位后出现了争权现象,不要说像曹操一般的枭雄,就是类似于霍光那样的权臣,第一个敢发兵“讨贼”的多半会是刘襄兄弟。霍光专权引来了燕王刘旦谋反,尽管最后被平定,可那是经过推恩令实施后的分封国,他们的实力远没有汉初的诸侯王强大。另外,刘襄本就对自己没有被拥立为帝耿耿于怀,从后来刘兴居谋反也能证明当时他们兄弟的不满之情。

(汉文帝刘恒剧照)

汉献帝处在东汉末年,自从刘秀开国起,各代帝王对宗室甚至亲儿子的分封都非常谨慎。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汉明帝刘庄在分封自己的儿子时,相比刘秀时期的封地一律减半。而且,从汉章帝以后,一是即位的皇帝年龄小,二是皇帝的子嗣太少。有6位太后先后临朝称制,东汉朝廷就变成了外戚和宦官争斗的舞台。这样一来,刘姓宗姓的权力越来越小,最后对于维护皇室政权稳定的作用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汉献帝刘协剧照)

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不同

不管多少人对吕后执政有非议,在她的治下,饱受秦末战争之苦的百姓终于可以安心发展家农业生产了。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吕后为政的评价很高。人民都有饭吃,天下就不会产生大的骚乱。那个年代的人从军,第一目的并不是保家卫国,而是为填饱肚子。即便有权臣心怀不轨,他也得有足够的士兵。所以,吕后为汉文帝留下的是一个相对国泰民安的社会,当时的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权臣的出现

汉献帝时期的人民幸福指数高吗?低得惨不忍睹。仅《三国志》的记载,东汉末年就出现多次蝗灾,太多的百姓被饿死(曹操、吕布的濮阳之战就因蝗灾各自退军)。再加上汉灵帝荒淫无道,官场腐败不堪,卖官鬻爵成风。百姓没有了活路,参军便成了一条谋生之路。所以,黄巾军才能在短时间内招揽到数十万的民众。于是,各地的州牧、刺史、郡守在平定黄巾军的过程中,迅速变强变大。曹操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三十万“青州军”,并有了第一块根据地兖州,这才为他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曹操剧照)

三、大臣手握的兵权不同

在汉文帝即位之初,最有可能成为权臣的人就是周勃。不过从实际情况看,一来他并没有异心,在部下警示他有可能功高震主时,便主动辞去职务;二来他手里即便有兵,也只是禁军,不足以和实力强大的众诸侯王对抗。

汉献帝所处年代则完全不同了。刺史制度的变迁让地方长官拥有了更多的兵权。刺史最初只是个负责郡、国监察的官员,几经变迁后职权则越来越大。尤其是刘焉向汉灵帝建议选派更有威望的人担任州牧后,这个事件直接成了东汉后期地方势力割据的导火索。看看“关东联军讨董卓”的名单就知道,基本来自各地方的州牧、刺史、郡守、国相(《三国志》里记载共10路诸侯,《后汉书》里记载共有11路诸侯)。地方官员手握的兵权越来越大,也就不用再听从皇帝的安排了。

(周勃剧照)

总结

综上所述:汉文帝与汉献帝所处年代存在着分封制度、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和大臣手握兵权的诸多不同。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汉文帝可以成为一代名君,汉献帝只难做傀儡了。

4

在西汉、东汉两朝,有很多皇帝是由权臣推上皇帝宝座的,西汉文帝、宣帝都是。而这两位皇帝在汉朝都是创造盛世的一代明君。

东汉皇帝短命居多,所以继位的皇帝年龄很多都偏小,傀儡皇帝五个手指头数不过来,比如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都是。

为什么都是由权臣拥立上台,可结局却截然不同呢?

我们以西汉文帝和东汉末帝献帝来对比分析一二

先直观来看年龄

文帝23岁继位,大好年龄,有15年治理代国的经验,还有宽厚仁善的美名。

献帝8岁继位,懵懂无知,母亲还早早被害死。他除了被董卓、曹操控制外,他还能做啥?

第二、时代背景不同

文帝所处时期,西汉才历经两个皇帝,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陈平、周勃、灌婴等一帮老臣,虽说位高权重,但是他们丝毫没有取而代之的念头,他们是忠诚于刘氏王朝的。

而在整个东汉一朝,除了刘秀和明帝非常防范外戚和宦官外,到了章帝时,他仁爱宽厚,对宦官和外戚都很纵容,为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政埋下伏笔。而东汉短命皇帝居多,很多皇帝继位时都很幼小,毫无执政经验,朝政都是由外戚或宦官把持。不听话,外戚掌握一切大权,分分钟可以把皇帝拉下来再换一个,皇帝就是个摆设。

而皇帝想除掉外戚,毫无外援,只有依赖宦官。依赖宦官无疑又是饮鸩止渴。

而文帝就截然不同了。他有丰富的执政经验,在代国15年,把代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所以他上台后,在许多问题处理上游刃有余。很快就掌握了主动权。

(1)在处理与功臣关系上,先是给予高官厚禄,而后旁敲侧击,慢慢夺去权力。比如对周勃。避免了刘邦时诛杀功臣带来的恶果。

(2)在处理宗族关系上,也是有意识地压制,不给予过大权力。

(3)注意挖掘培养忠诚自己的人

周亚夫就是他去军营提拔的人才。把他提升为负责京城治安的军事长官——中尉,后来周亚夫果然不负其望,在平定“七国叛乱”里立了大功。

(4)根据国情,灵活外交

比如针对南方的南越郡,统治者赵佗,原是秦始皇派过去的官员。刘邦没有力量降服赵佗,就采取了缓兵之计,封他为南越王。

吕后当政时,对南越采取强硬手段,多次派兵镇压,可惜都被赵佗打败。赵佗干脆宣布独立,自称南武帝,并派兵攻打长沙郡。

刘恒执政后,下令官府修好“老赵”家乡的祖坟,使“老赵”大为感动。他给“老赵”写信,表示要和平解决南越问题,接着派出使者带着诏书和礼品来到南越,赵佗很快就答应了刘恒提出的条件。

刘恒不费一刀一枪解决了大问题,避免了一场战争。这就是政治家的魅力。而这一切,汉献帝是做不来的

不过他不甘心做傀儡,他也反抗,可无奈手中毫无一兵一卒,最终都是无用功。

刘协先是被董卓胁迫,后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刺死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献帝。后来,献帝逃出长安,落到了曹操手中。从此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公元200年,刘协不满曹操大权独揽,不甘心做傀儡,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可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

伏皇后畏惧曹操,于是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希望伏完能够效仿董承,铲除权臣,但伏完始终未敢行动。

公元214年,伏皇后要求其父伏完诛杀曹操的密谋败露,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刘协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亦被毒酒毒杀,伏氏宗族百余人被处死。

所以,汉献帝只能在傀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逼迫刘协禅位,曹丕即皇帝位。废献帝为山阳公,但仍可以用汉天子礼乐。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以素服为他发丧。

自此,东汉王朝彻底败亡,而中国历史也正式迈入了战事频发的三国时代。

我是历史逸事,喜欢文章点个赞吧。

5

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汉初和汉末最大的不同就是刘氏皇权的权威已经极大的削弱,汉文帝时期是人心向汉,而汉献帝时期是人心离汉,文帝前虽有吕氏乱政但吕氏毕竟是高祖刘邦的原配,对刘氏权威损害比较小,所以文帝继位时,重臣还是支持刘氏皇权。



而到了汉献帝时,已经几轮的外戚、宦官、军阀的乱权,再加上身边又有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枭雄曹操,结果可想而知,刘氏皇权的权威早就没有了,谁兵强马壮就谁说了算。


汉文帝是被一群人推上去的,是拥立


吕后死了之后,由丞相陈平、太傅周勃和朱虚侯刘章共同挑选时任代王的刘恒为帝,他们之所以扶植刘恒,是因为刘恒是高祖在世的最大的儿子,出身没问题,其次是刘恒母亲薄姬势弱,不用担心产生第二个吕后,还有代王刘恒本人仁厚低调,产生变故的概率最小,因此,最终刘恒登上大统。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朝廷的政治、军事、宗室的代表的共同选择,是实实在在的拥立。



刘恒在登基的当晚,就命令自己的亲信宋昌接管了禁军,控制了南北两军,也控制了京城,保障了皇宫及自己的安全,从而被被动为主动。


刘恒在继位之初也没有多少权力,类似于傀儡,但他审时度势,利用权臣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相互制衡,自己从中渔利,周勃和陈平都老谋深算,狡猾得很,与陈平假装谦逊相比,周勃则是野心与贪恋外露,丞相陈平是文官,太尉周勃是武将,因为周勃在平定诸吕叛乱时立了大功,所以功臣集团内部对周勃当丞相的呼声非常高。



刘恒就顺水推舟,就让周勃当上了丞相,周勃毕竟是武将出身,文治上面的事情就是个门外汉,刘恒就问了几个文治上的问题,周勃一个问题都没有回答上来,异常的尴尬,刘恒顺势的罢了周勃的官职,让陈平重新接任了丞相的位置,不过这时候的陈平年事已高,没过多久就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周勃后来也被赶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刘恒就这样一步一步的站稳了脚跟。


汉献帝是被一个人弄上去的,是傀儡

而东汉末年的献帝刘协则不一样,是董卓进京后,废少帝刘辩而改立的,不能喝拥立的刘恒相比,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挟的就是刘协,曹操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虽然一生都没有称帝,但是他为自己的儿子铺平了道路。



在曹操为相的时候,朝堂上上下下都是曹操的人,刘协完全就是个空壳,只有皇帝的名号,并没有实权,比起汉文帝刘恒就差远了,此时虽然还是汉朝的天下,可早已是军阀混战,大乱难止。


刘协这个皇帝此时只有象征意义了,一点权力也没有,国家都四分五裂,作为傀儡皇帝他也无奈,他的对手是文武兼备且异心又重的枭雄曹操,他只能隐忍,蛰伏,先把曹操熬死再说。



刘协虽然身为皇帝,但朝廷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都是曹操的势力,全部人马都是曹操自己拉出来的,献帝刘协只是他捡回来的招牌,只是个皮囊,一点家底都没有,虽然他也熬死了曹操,但家底是人家曹家的,大家只认曹家的人,现在人家要换招牌,另起炉灶了,自然要将他刘协一脚踢开。


手下权臣一边倒,没有制衡的力量,君弱臣强,刘协这个老大就很难当了。



和平时期权臣权力再大,也不敢篡位,因为民心所向,而且周勃、陈平都很忠心,同时实力也有限,大家势力均衡,没有谁一家独大,最重要的是汉文帝刘恒继位前是藩王,有多年的从政经验,深谙帝王之道,早就羽翼丰满,对付这些权臣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6

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但是没有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政治环境不同。

汉文帝时期天下安定,民心向汉,刘氏皇族根基牢固;而汉献帝时期,汉室衰危,奸佞当道,民不聊生。

2.拥立者目的不同。

拥立汉文帝的人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军功老臣和刘氏皇族,他们忠于刘氏,拥立汉文帝是为了分得更多利益;而拥立汉献帝的人是奸臣董卓和枭雄曹操,他们目的是通过控制汉献帝而主宰天下。

3.政治能力不同。

汉文帝刘恒的父亲是开国皇帝刘邦,他八岁被封为代王,治理代国十五年,把代国治理的很好,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汉初政治环境复杂,造就了汉文帝母子沉稳内敛的性格,汉文帝一生韬光养晦,凡事以身作则。被拥立为皇帝后,汉文帝迅速布局,首先把军队掌握在自己手里,接着恩威并施组建新的领导班子。汉文帝举贤纳谏,把军政大权牢固掌握在自己手中,用一系列政策赢得了朝臣和民众的敬重。而汉献帝被拥立时年近9岁,没有得力的辅佐之人,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朝廷内外一片混乱。

以上是我对汉文帝也是被大臣拥立的皇帝,为何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这个问题的认识。

我是@看古今多少事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评论或者转发支持!




7

自古以来,政治人物的实际权力取决于他是否拥有形成和行使政治权力的基础,而不在于其身份地位,汉文帝也是如此。

公园前180年,以陈平和周勃为首的功臣们起兵诛吕,后立当时既无功绩、又无根基,更无厉害外戚的高祖第四子、代王刘恒为皇帝,便于掌控。

那么,汉文帝为什么没有成为汉献帝那样的傀儡皇帝,反而亲手开创了名垂史册的“文景之治”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汉文帝刘恒深知想成为真正的皇帝,必须把军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在入主未央宫的当晚,刘恒立即让在代国时的亲信宋昌和张武两人分别控制住了长安南北驻军和宫廷护卫,消除了那些功臣们发动宫变的可能,以此掌握了朝局上的主动权。

第二、汉文帝善用人才,重用当时有能力且资历颇深的功臣

汉文帝刘恒深知,仅凭自己从代国带来的少数亲信,根本无法治理天下。如今天下初定,唯有重用这些能力与资历兼备的功臣。恩威并济,才能令其臣服。

因此刘恒登基后,给予了那些功臣最大限度的满足,像陈平和周勃都是官拜左右丞相,位极人臣,走上了人生巅峰。

第三、根基相对稳定后,汉文帝开始逐渐收回权力,掌握主动权

他通过重用贾谊等青年才俊,用他们制约有功的大臣们。周勃性格傲慢,且不善文治,刘恒便利用这一点,将丞相权力转到对其威胁较小的陈平手中。之后又以“列侯就国”的名义控制了丞相的任免权。

总结

汉文帝刘恒登基后,先是控制了京师长安地区的军权,后通过恩威并用的方法逐渐将三公九卿这些重臣的任免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掌握军权,又掌握朝臣官运生死的皇帝,早已不是诛吕功臣们能够把控得了的了。

因此,汉文帝刘恒没有向汉献帝般成为诛吕功臣们的傀儡。

8

汉文帝和汉献帝有着不一样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汉文帝面对的一大部分刘邦的死忠,而汉献帝面对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枭雄—曹操,结果可想而知!

9

一是两者的自身能力不一样,还有所处的历史环境,政治环境都不一样。汉文帝是众人所拥戴的,真心辅佐的。而汉献帝只不过是个傀儡,只是有皇帝的名号而已,毫无实权。

10

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商榷,汉文帝确实是被拥立,吕后死后。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和朱虚侯刘章共同挑选时任代王的刘恒,这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朝廷的政治,军事,宗室的代表的共同选择,是实实在在的拥立。而献帝刘协是董卓进京后一言废少帝刘辩而立,不能和拥立汉帝相比。汉末和汉初最大的不同是刘氏皇权的权威已经极大削弱,文帝前虽有吕氏乱权,但是吕氏毕竟是高祖原配,对刘氏权威损害比较小,所以文帝继位时重臣还是支持皇权,而到了献帝时,经过几轮的外戚,宦官,军阀乱权,刘氏权威早就没有了,谁兵强马壮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