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到年羹尧,可能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将。作为一位汉人,他在满族人中能够做到镶黄旗,成为大清朝抚远大将军。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大清朝平定反贼,留下赫赫战功。

不仅如此,年羹尧在雍正皇帝的心中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年羹尧曾经在平定青海战乱的一次战斗当中立下奇功,让雍正为之叹服。年羹尧有一天晚上突然传令三军,让军中所有的将士在第二天出行之时,每个人的手中都必须要带着一束稻草和一块木板。

这样的举措让全军上下都不明白,摸不着头脑。第二天,当大军行至一个淤泥深坑前,年羹尧令士兵把手中稻草投入坑内。然后在淤泥深坑上面铺盖木板,这样看似简单实则有效的措施,可以使清军畅行于青海境内的淤泥沼泽。

而叛军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清军能破此天险,在淤泥沼泽处并没有设防,被年羹尧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次青海平乱之后,年羹尧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已经达到了顶峰。雍正以后关于大臣任用基本上都要问一下年羹尧。而年羹尧所推荐的人在吏部和兵部运用也极为广泛。

年羹尧在被封为封疆大吏之后,雍正收到福建送来的荔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将荔枝送给在外守边的年羹尧。而且为了保鲜,雍正还下令让人骑马从驿站奔跑到西安,再送往年羹尧所驻扎的地方,在这途中仅仅只用了六天。可谓一记“红尘羹尧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呀。

年羹尧不仅为雍正平了许多叛乱,而且还在雍正夺嫡当中出一份力。可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已经达到了雍正身边最红人的年羹尧为什么最后却死在了雍正的手中呢?

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年羹尧在仕途顺畅平步青云之后,不知收敛。不明白功高盖主对于人臣来说是会是多么可悲的结局。

话说有一天雍正来到年羹尧的营帐当中,检阅年羹尧训练的部队。当时正值酷暑,天气十分炎热。但这些士兵们却整齐着装,站立在太阳底下。雍正为了表示自己对士兵的亲爱,于是就走到队列中去慰问他们。

雍正知道这种天气炎热,看到士兵们一个个汗流浃背,想必他们肯定十分口渴。于是雍正下令让手下人去运一大批西瓜过来,为士兵们解渴。在一大袋西瓜运来之后,雍正本以为士兵们士兵们会高呼“皇上万岁”,然后磕头去吃西瓜。

然而他没想到这些士兵根本不理睬他的命令,仍然庄重严肃的站在太阳底下。雍正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就问身边的年羹尧。年羹尧没想到他自己简单的一句话却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年羹尧非常满意的对雍正说:“陛下不知,平时这些士兵都是由我训练的,所以他们只服从我的命令。”说完年羹尧并下令让这些士兵去吃西瓜,这些士兵就真的一个个的去吃西瓜。

此情此景让雍正深感大惊,在年羹尧的手中掌握了清朝将近一半的军权,几乎一半以上的兵力都是在年羹尧组织训练的。如果他堂堂一个皇上都无法命令士兵,而他们只听见年羹尧的命令的话,将来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件事情之后,雍正便知道年羹尧留不得,他开始收拾年羹尧。群臣知道雍正有收拾年羹尧的意思,便开始上章弹劾年羹尧,共列僭越、谋叛等大罪九十二条。将年羹尧抄家产,撤销职务,打入大牢。

雍正念及到他是赫赫有名的大将,毕竟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于是让他在狱中自尽,了却一生。曾经叱咤风云的清朝大将军,在狱中草草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就像雍正曾经写给年羹尧的一封信: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悲也!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这是个传说,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故事,《清史稿》没有记载,其实也不可能记载,试想雍正怎么因为士兵“吃西瓜的问题”而杀年羹尧呢?

年羹尧被杀是因为功高盖主,不知进退。皇帝要立威专权,年羹尧应该急流勇退,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见好就收”,汉朝张良的功绩不在其下,为什么张良能全身而退呢?还不是个人因素造成的吗?年羹尧不识时务,雍正搬开他也是正常的事。



▲雍正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45岁的雍正继位。康熙寿命太长,培养了一批文臣武将,为雍正留下了强大的班底。

其实这种情况有利有弊,朝中能人多应该是好事,雍正不是省心吗?这些文臣武将都是康熙提拨的,康熙活着看在老爷子面上,对雍正还恭敬些,康熙一死,这些文臣武将就会居功自傲,不把雍正放在眼里,年羹尧就是其中典型一个。

年羹尧带兵打仗的确厉害,战绩也是有目共睹。比如有一次在攻打青海时,青海叛军认为那里有沼泽地挡着,估计年羹尧的大军不可能长翅膀飞过来,于是放心大胆的在营中喝酒行乐。

年羹尧从来不打无把握的仗,在之前他就仔细察看了地图,知道有沼泽地存在,所以提前命令士兵每人带一捆干草,外加一块木板。士兵不解,年羹尧说到时就明白了。




▲年羹尧

等到大军来到沼泽地前,年羹尧命令士兵把干草扔在地上,接着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大军畅行无阻走过了沼泽地,这时士兵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防止陷入沼泽地。

叛军本想要倚仗沼泽地为天险,不料年羹尧的大军如天降一般,叛军手忙脚乱迎敌,被打的溃不成军,年羹尧遂捣毁了青海叛军的巢穴了。

年羹尧得胜回师,雍正亲自迎接,雍正带着一班随从,没通知年羹尧,想顺便视察一下年羹尧的军队。

当时天气很热,士兵们都躲到阴凉地休息。雍正皇帝一看,心想,我收买人心的机会来了,于是就招招手说,大家辛苦了,咱们一起来吃西瓜吧?

说罢,雍正就命随从去拿西瓜,可谁也没想到,切开西瓜后,众士兵都不吃,这是咋了?

原来是这些士兵没有年大将军的命令不敢乱吃东西,雍正皇帝看到这里,心里还是很高兴,过了一会,年羹尧来面见皇上,雍正让他下令让士兵们吃西瓜,士兵这才开始吃西瓜。

但是当雍正看到士兵们在那里吃的很香甜时,突然心里一咯噔,“现在这些士兵吃西瓜,是在感谢我还是感谢年大将军呢?”

雍正不想还是罢了,一想之下真是细思极恐,要是年羹尧叛乱,下面这些士兵不一定认我雍正这个皇帝,这就好比年羹尧训练了一帮死士,到时我未必能调动军队!

雍正想到这里,心里对年羹尧生出警惕之心,以后雍正逐渐疏远了年羹尧,到后来,雍正收集了一些年羹尧谋反罪证,就把年羹尧抓了起来,可怜年羹尧当初位高权重,最终还是落得凄惨的下场,年羹尧被杀并灭三族。



▲年羹尧获罪被捕

故事讲完了,亲们是不是觉得雍正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杀年羹尧吧?实在是年羹尧不知进退,居功自傲,违规提拔任用官职,凌驾架空雍正,但凡年羹尧推荐的官员,雍正必须同意任命。

讲到此,我想起了汉朝汉文帝检阅细柳营周亚夫的军队,没有周亚夫的命令,汉文帝就进不了兵营。而周亚夫来了,只是在马上施礼,“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汉文帝不但没有见怪,反而心中佩服,心中暗道,“这才是军人的样子。”其他的兵营简直就是儿戏,没有军威怎能打胜仗”!



雍正和汉文帝相比,是不是显得雍正小肚鸡肠呢?汉文帝怎么就没雍正这样的顾虑呢?其实内情就是,汉文帝能控制周亚夫,控制住周亚夫等于控制住了军队,想想看,周亚夫听皇上的,军队听周亚夫的,不是等于汉文帝控住住了军队了吗?

而雍正控制不住年羹尧,所以他控住不住军队,不是吃西瓜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换言之,周亚夫比年羹尧识时务。你觉得呢?

撰文/秉烛读春秋

3

讲故事就是为了说明道理,雍正检阅年羹尧的部队,时值夏天,气温高,将士汗流浃背,雍正以西瓜慰问将士,让将士休息一下吃西瓜解暑,将士列队不动。当年羹尧下令让将士吃西瓜时,将士才肯吃。这说明,将士心中只有年羹尧没有皇帝,于是雍正起了杀心。



这个故事无非是说雍正是个小心眼,是个弑杀成性者。看看人家汉文帝,当年汉文帝视察周亚夫的军营,没有周亚夫的命令,守营门的卫兵坚决不让进,说我们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帝的命令。这话说的得更直白,周亚夫不但没有被杀,反而得到重用。



道理很简单,皇帝管皇帝的人,将军管将军的人,皇帝管士兵那叫不务正业。皇帝管士兵,管不过来,也管不好。将军管士兵才是正道。

士兵眼里只有将军没有皇帝,将军就会造反吗?周亚夫的事例说明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故事就是要体现雍正的弑杀成性。雍正在位期间,民间流传雍正十大罪,其中之一就是弑杀成性。

雍正继位,年羹尧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有效控制了十四阿哥胤禵,防止其造反,之后不久又带兵平叛,稳定了雍正的皇位。这样的大功臣,就因为这样的小事动了杀心,可见雍正有多么弑杀。贬低雍正就是讲这个故事的意图。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4

当然是假的了。

文学艺术作品中虚假的成分太多,多得扭曲历史。事实上,年羹尧虽然是“大将军”,却并非冲杀在一线。历史上的年羹尧文职更重。

年羹尧牛X,牛在哪?他主要负责西北大军的后勤供给。

他倒向雍正,就能变成雍正卡老十四胤禵脖子的铁手,致使胤禵空有军权在握但无能造反;他跟雍正反目,就等于在清政权西北屏障上撕开一个难以缝补的口子。

当时的清政权内忧大于外患,主要是没钱。不光皇帝缺钱,连臣子也缺钱。想赚钱的臣子们不听皇帝的话,而是听有钱人的话。谁有钱谁就是大爷。年羹尧由于有西北大军这块招牌,攒下了不少钱粮,虽比不得后来的和珅,但对当时空虚贫弱的国库来说,着实是巨富。

所以,其实历史就是这么简单。

雍正说,当初我信任你,把财政钱粮的大权给了你,现在你竟然用你手中的钱财作为筹码来威胁我?而且还是在我最困难的时候?

年羹尧说,你对我算什么信任!你只让我管后勤,封了一大堆虚衔,名头虽大,兵权却少!

雍正说,你看艺术作品里说你统兵无数,你有这么多的兵我能放心吗?

年羹尧说,历史上的我最多只带过2、3万兵,直属军兵不足1万人,特么要是真有兵权早就带兵造反了!

5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故事不少,大意都是雍正帝去慰问年羹尧的部队,但是在慰问的过程中,发生部队官兵只听年羹尧的命令,而不理睬皇帝的旨意的现象,雍正帝虽然表面上没有显露出什么异样,但是内心已经波澜大惊。


雍正帝与年羹尧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蜜月期,两人不管在国事上,还是私下交往上,都非常的不一般,雍正重用年羹尧,其职位和地位就如火箭一样上升的速度超越了大多数人,而年羹尧也以实实在在的战胜胜利回报着雍正帝,西部边陲治理的井井有条,各种叛乱都被他给消灭,本来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君臣关系最终还是败在了权力上面。


最终,1725年,年羹尧被削去爵位,列大罪九十二条,于1726年1月13日赐自尽。后人在总结年羹尧为何失宠被杀的原因时,不外乎三点,一是作威作福,仗着皇帝的宠幸作威作福,目中无人,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二是贪敛财富,贪赃受贿,这与雍正帝的反腐清廉格格不入,第三点就是结党营私。


在以上三点中,我认为直接导致雍正帝将年羹尧处死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结党营私,也就是说年羹尧手中的权力之大已经对中央的皇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制约,何况年羹尧一直在边疆统领,他如果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那怎么能让雍正帝安心。


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的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他还排异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这实际上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年羹尧对整个大清来说已经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他朝堂中有自己的势力,地方大员中有自己的门生,西部边陲自己又全权做主,如果他勾结中央、地方官员一起反叛的话,朝廷将会措手不及,大清政权就无法得以保障


所以,就如这个故事中所说的,当雍正帝亲自慰问军队的时候,看到士兵们操练有素,气势恢宏,拉出去就能够打胜仗的军队时非常的高兴,有如此勇猛之师,大清江山久已。于是雍正帝非常高兴,下令将自己带来的西瓜分给士兵们吃,当雍正帝下达圣旨之后,年羹尧手下的士兵竟然毫无反应,这让雍正帝很是尴尬,随之而来感觉的就是恐怖了。而随着年羹尧的一声令下,所有士兵都大快朵颐吃起了西瓜。


皇帝作为天子,一国之君,竟然指挥不了自己王朝的队伍,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年羹尧有反心,雍正帝的命不久矣,所以,表面镇定的雍正杀心顿生,也就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举动,最终将年羹尧赐死。

6

年羹尧的结局悲惨。

年羹尧是清朝名将,曾经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年羹尧仕途顺利,曾经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地位无比煊赫。他自己也战功赫赫,曾经在平定西藏乱事和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中立下大功,但是他的嚣张跋扈却还是引起了杀伐果断的雍正皇帝的不满,年羹尧最后的结局是悲惨的。

雍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726年1月13日,雍正赐年羹尧自尽,给年羹尧罗列了92款大罪,其92款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这些罪名很多都是死罪,雍正最终还是赐死了他。

年羹尧结党营私,嚣张跋扈,他的确有罪,但是年羹尧再有罪也没鳌拜专权,只是雍正皇帝的性格比康熙要强悍的多,康熙能够容鳌拜不杀他,雍正却没这么好了,最后还是赐死了他。

吃西瓜的野史传闻。

这个故事来源野史传闻,但是却能说明事情。说的是有一天雍正皇帝带着西瓜来慰劳年羹尧的将士们,这些人一个个都汗流浃背,很是辛苦了,雍正以为他们会很快就谢恩然后吃掉西瓜,但是他说了几次吃西瓜,居然没人吭声,最后还是边上的年羹尧笑着说道:“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帝,只听我的话。”果不其然,年羹尧开口让他们吃西瓜,这些人全部都吃了。

雍正为何要赐死年羹尧。

雍正皇帝看这些人居然都只听年羹尧的,肯定不舒服了,看来很多人的举报是真的,年羹尧的确是嚣张跋扈,擅作威福了。虽然这个故事来源野史,但是也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雍正和年羹尧的确是君臣失和了。雍正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年羹尧却越来越嚣张跋扈,雍正这个性格岂能容他了,当然是找了很多的理由就赐死了他。

兔死狗烹的故事。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兔死狗烹,这个典故来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越王勾践击败吴国后,范蠡看清楚越王勾践的为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劝文仲和他一起隐退的时候说的话,很遗憾的是文仲没有听,但是最后却真的被越王逼着引剑自尽了。

个人觉得,雍正赐死年羹尧还是有“兔死狗烹”的一方面。开篇就说过了,年羹尧有功劳战功赫赫,他虽然也嚣张,但是再嚣张也没鳌拜专权,但是雍正还是赐死了他,怎么看都还是有兔死狗烹”的一方面了。

7

年羹尧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为雍正稳定基业立下赫赫战功。他的狂妄自大必定注定了自己的结局。因为我没有看过二月河先生的小说,具体的内容我也不太了解,所以我只能根据雍正王朝的电视剧情节来对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做一个判断,从电视剧的情节来看,雍正对年羹尧和李卫都死非常好的,就拿李卫来说,一个大字不识,整天靠着耍小聪明 过日子的人,雍正带他就如自家人,因为那时候有个名字叫做 包衣奴才 ,你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还有背后的主子。雍正当上皇帝以后,当时新政推行十分困难,朝野当时大多数都是八爷党的人,无人可用。就派李卫到江苏当封疆大吏。雍正并且和李卫单独在一起说过,你要是能把政绩做出来,我会继续往上提拔你,因为你是我府里出来的人,这也是咱俩的悄悄话。可见雍正对自己的包衣奴才是多么的器重和赏识。

年羹尧本人有军事才能,带兵打仗 心狠手辣 这是他的优点,人情世故在他当上抚远大将军以后就已经完全抛在脑后了,例如:雍正和老十三被康熙派到江南筹集粮食时,年羹尧就在他们必经之路等着他们,雍正问他,当官咋样,他说,怎么都不如跟在主子旁边好,这可是说话的艺术。李卫和翠儿偷情的时候被雍正知道,被责罚的时候,年羹尧又体现出说话的艺术,为李卫和翠儿免去了责罚,也卖给了李卫一个人情。田文镜逼迫朝廷众官员还钱时,十阿哥上前门卖家当,因为年羹尧处置得当,八阿哥还像康熙替年羹尧请功,封了他四川总督。为此年羹尧临上任未和雍正打招呼就去拜访八爷,从四川回到京城也是未和雍正打招呼就去拜访八爷。所以雍正为了此事还整治了一下年羹尧。从上面的种种的事情上可以看出来,他是很善于人情世故的。就是因为当上抚远大将军以后,开始变得嚣张跋扈 狂妄自大。越来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尤其是在邬先生的指导下打败罗布藏丹僧以后,更是为所欲为,百官跪迎,年选,卸甲,孙嘉诚,这几个词都是他戳中皇帝权力的肺管子

审时度势,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才是处世之道啊

8

当然是假的,或者说没有被正史确定过,不知真假。起码《清史稿》和《清史》里没有记载。

年羹尧作为清朝封疆大吏,一代名将,为大清立下过赫赫战功,曾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年羹尧生病时雍正还亲自过问,命人送汤药,不仅如此还准他参与国事,雍正也时常听取他的意见。平定青海叛乱后,雍正还视其为“恩人”,并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了。

那么这种情况下,雍正为何会对年羹尧起了杀心?其实主要就是年羹尧手握军权太过骄纵,盛气凌人,时常不把雍正放在眼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手握军权的大将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皇帝不仅很不爽还肯定还会生出“此人定要谋反”的疑心,尤其是军队还只听他一人的号令,这更让雍正有所忌惮了,而“吃西瓜”就是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描写:

有一天雍正去检阅年羹尧的部队,当时正值酷暑季节,年羹尧在检阅台上指挥,而雍正为了表示对将士们的关心走到他们中间亲自慰问,雍正看到将士们烈日炎炎下汗流浃背非常怜悯,便下令运来一批西瓜,让这些士兵吃。

本来雍正以为这些士兵会高呼:“皇上万岁”然后猛吃西瓜,但不曾想这些士兵依然站在烈日之下,一动不动。雍正不知为何便叫来年羹尧询问,结果年羹尧说:“陛下有所不知,平时这些士兵都是由我训练的,所以他们只服从我的命令。”说完年羹尧下令让这些士兵去吃西瓜,这些士兵就真的一个个的去吃西瓜了。

雍正听了这句话心里肯定不爽啊,你年羹尧手握朝廷一半军权,要是将士都听你的,那我算什么?还有没有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陈桥兵变”的历史我还是了解的!

所以此次阅兵结束后,雍正就对年羹尧起了杀心。

9

都别抢,我来答。

故事假得不得了,关于古人的这些野史很多,一除了调侃当事人,二来是为了满足吃瓜群众的猎奇心理,这个故事姑且不管它的真假,但是它想要说明的肯定不是士兵吃西瓜这件事情。

重点在于士兵们听到皇帝下命令竟然不为所动,直到年羹尧下命令才动身去吃西瓜。

这就了不得,换了任何人来当这个皇帝心里肯定都相当不舒服,这个故事其实想要说明的就是雍正当时和年羹尧之间那种君臣离心的紧张关系。

雍正是得到年羹尧和隆科多的帮助才夺得皇位,因此雍正即位以后对这两人十分信任。

雍正即位之初,为了打击拥有西北军事大权的十四阿哥胤禵,把西北防务大权悉数交给年羹尧管理,直到年羹尧垮台前都没有变动过。

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时,年羹尧被委以重任,授抚远大将军的职位,这个职位很大咖,《清史稿》如是描述:

上命羹尧进讨,谕抚远大将军延信及防边理饷诸大臣,四川、陕西、云南督、抚、提、镇,军事皆告羹尧。

抚远大将军本身的权力范围肯定没有这么大,显然是雍正放权给年羹尧,让他独自统筹西北军政,更让四川、陕西和云南的总督巡抚都受他节制。

这种恩宠和信任显然不是一般武将能够得到的。

而年羹尧也不负雍正所望,大军所到之处很快就平定了大大小小的叛乱,让西北很快恢复了平静,而随着功劳越来越多,年羹尧得到的赏赐自然也是越来多高。

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金币。叙功,加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世职,令其子富袭。

这时候的年羹尧也有一些飘飘然,受尽恩宠,位极人臣,年羹尧也确实有骄纵的资本,不过年羹尧显然没有意识到功高震主,鸟尽弓藏的道理。

即便不愿急流勇退,那么年羹尧至少也不该表现的过分张扬。

从《清史稿》描写他当时的骄纵来看,确实已经发展到目中无人,得意忘形的地步。

行文诸督抚,书官斥姓名。请发侍卫从军,使为前后导引,执鞭坠镫。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至京师,行绝驰道。王大臣郊迎,不为礼。在边,蒙古诸王公见必跪,额驸阿宝入谒亦如之。

倘若说这些只是年羹尧对待下属的一种骄纵,那么显然不能成为雍正制裁他的理由。《清史稿》中并没有写年羹尧和雍正之间的冲突,相信是刻意隐去了。

有理由相信,在年羹尧和雍正之间也出现了这种君臣不合,乃至年羹尧持宠而娇的表现,再加上年羹尧手握重兵,又是一个善战的武将。

雍正不得不思考本朝是否有可能出现三藩之乱。

从另一件事“《西征随笔》案”可以看出当时年羹尧对雍正可能存在的一种轻蔑态度,毕竟他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已经是雍正离不开的大靠山。

这个武将出身的军人似乎远远没有文臣的心机。

《西征随笔》是一个叫汪景祺的文人写的一本随笔录,他父亲汪霖曾是户部侍郎,但是汪景祺科场不顺,像范进一样熬到最后才中了一个举人。

而他这个人素来又持才傲物,后来便投靠了西安布政使胡期恒,经由这个人成为年羹尧的幕僚,其实说白了就是年羹尧附庸风雅而已。

汪景祺跟着年羹尧用兵西北时写了不少文章,关键这个汪景祺拍马屁的功夫了得,他写了一篇叫做《上抚远大将军太保一等公川陕总督年公书》的文章吹捧年羹尧。

夫是以宸翰宠贲,天子倚阁下等山岳之重也(上赐公御书曰:“青天白日”)。今阁下勋名如此其大,功业如此其隆,振旅将旋,凯歌竞奏。当吾世而不一瞻仰宇宙之第一伟人,此身诚虚生于人世间耳。

“第一伟人”的名头把年羹尧吹捧的飘飘欲仙,于是汪景祺就留在了年羹尧的府中。

但是这个汪景祺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在《西征随笔》里拿康熙和雍正来开刷,譬如康熙南巡时曾借用北宋理学家程颢的一句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御赐给江南文人。

汪景祺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写诗调侃康熙没有文化:

皇帝挥毫不值钱,献诗杜诏赐绫笺。千家诗句从头写,云淡风轻近午天。

古代素来有“为尊者讳”的传统,何况还拿皇帝来开玩笑,所以光是这首诗都够汪景祺吃一壶了。

但年羹尧偏偏好巧不巧的把这本《西征随笔》留在了自己府上,结果当他被抄家时,这本书也被查了出来,雍正一看顿时气得胡子都歪了,怒骂道“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

由此事可见年羹尧已经有些飘然不知所谓,也就不难怪雍正要清算他了。

而雍正也借着“《西征随笔》案”大兴文字狱,这个汪景祺的脑袋被挂在菜市口门楼上一挂就是10年。

10

首先这事肯定是假的,《清史稿》里可没“吃瓜”这件事。不过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我随便说说。

“吃西瓜”到底是怎么回事?

年羹尧起初,是雍正的门人。雍正登基后,他就相当于天子门生。何况当时大位不稳,内有“八爷党”处处算计,外有西藏乱事。雍正手里能信得过的,不过李卫、十三爷允祥还有年羹尧等人。

年羹尧能从一个参将,一路升为抚远大将军。纵然有他自己的才能,但他汉人的身份,若不是雍正扶持他,他也做不到今天的地位。

早期的年羹尧,对雍正是忠心耿耿,只是立下大功之后,却变得骄傲自满。在骨子里,总有点想要与皇帝比高的意思。从“吃西瓜”这件事,就可见一斑。

这件事是,发生在年羹尧平定战乱后。年羹尧得胜归朝,雍正大悦,派百官一起迎接他,连亲王贝勒也在其中。这个情形在《雍正王朝》中也有一段,隆科多还骂了一句:“呸,什么东西”!可见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注定了结局悲惨。

有一天,雍正也想看看,年羹尧的军队,到底让他训练得多厉害。便前往军营,准备阅兵。时下天气炎热,将士们都穿着厚厚的盔甲,汗流不止。雍正便让他们吃点西瓜,凉快凉快。

他本想,将士们肯定会十分感动,然后叩谢皇恩。可是将士们却像听不见一样,还是像木桩子一样站着。这时候,年羹尧说了一句作死的话:皇上,您不知道,这些士兵平时是我亲自训练的,他们只听我一个人的号令!

年羹尧下令,将士们才开始,大快朵颐地吃起了西瓜。雍正表面没有发作,还是强忍着笑意,夸年羹尧治军有方。其实在心里,已经对他起了杀意。军权掌握在年羹尧之手,将士们居然不认他这个皇上。

自古以来鸟尽弓藏,是常有的事。年羹尧手下这么大的权力,一旦起了异心,大清江山可能都要晃动。所以,雍正对他起了杀心,这也是他自己作死。

回去以后,雍正便随便找了个茬,把他降为杭州将军。朝臣们都明白,雍正的心意。便联名弹劾年羹尧的罪名,足足列了几十条,随便一条,就足以置他于死地。

雍正怕落下杀功臣之名,便赐他白绫在狱中自尽。年羹尧的一生,终于拉下了帷幕。他的嚣张跋扈,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电视剧中都十分明显。食君之禄,却不守君臣之礼。他的死,是他自己作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