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事频发的古代,因战况需要,指挥官常常需要派一小部分人马到前方佯攻,假装战败后撤退,诱敌深入,然后埋伏好的大部队将敌军一举歼灭。

而被派去诱敌的人战死的可能性很大,这时候指挥官如何跟这些被派去诱敌的小兵沟通呢?

1、军事宣传只报喜,基层官兵争先冲锋立功

在战争中,己方宣传多是公布自己胜利的消息,经常报喜不报忧。

对于基层官兵而言,他们听到的都是自己部队取得胜利,形势一片大好。

包括国民党撤到台湾,直到现在,他们中许多人仍信奉“歼敌一亿,转进台北”,觉得他们没有败的很惨。

严格管理的军队,指挥官不需要跟派往前线诱敌的官兵沟通,只需下达命令。

小兵基本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去送死的,更多会认为自己要立功、升官,从而争先冲锋陷阵、奋勇前冲。

2、军令如山倒, 逃兵必死迫使官兵不敢后退

在军队里,服从是天职,命令层层传达下来,只需执行,没有商量的余地。

咸丰时一次进攻战役中,僧格林沁发现对李开芳强攻难以取胜,就决定派兵诱敌。

于是部署军队兵分三路,一路人马埋伏,另一路人马抄后路,第三路人马去诱敌。

第三路人马强攻,然后被反击,伤亡惨重后兵败,达到了诱敌的效果。

僧格林沁取得最终胜利。

这其中的第三路诱敌的官兵在接到命令后,只能是无条件服从,并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务。

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讲军法的精神在于“集体负责”,即连坐,一对和一哨的官兵要互相保证在作战中勇往直前。

一人退却一人斩首,全队退却队长斩首,队长殉职全队退却全队斩首。古代纪律严明的军队中明确规定:“不死于阵前,必死于军法”。

每支军队后面都有处决队跟在后面,后退者死。

这种形势下,官兵们向前冲杀尚有一线生机,就是送死起码能给家里换点钱,但是后退被处决掉啥也捞不着。

所以,军令下达,誓死执行,毫无商量的余地,也就谈不上需要跟基层官兵沟通的问题了。

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古代战争中,不论哪个朝代,首冲者都会有非常丰厚的赏赐。

虽说再多的钱也不能换回来命,但如果家中有病人正在躺在床上等钱救命,那么这笔钱换他的命,他绝对是愿意的。

因此,很多士兵冲锋陷阵就是为了得到高额的封赏,给予家人。

还有一些士兵服从命令冲在前面,是为了建功立业,证明自己,如果成功,不仅封官领赏,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这些求赏心切的官兵而言,指挥官下达命令后,他们生怕别人争了头功,早如离弦之箭奔向前方,根本也是不需要沟通的。

古代战场上,指挥官下令,不论基层官兵是自愿还是被迫,除了服从并且拼尽全力执行命令外,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千上万官兵的生命才能成就一名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的将领。小兵在战争中是没有话语权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最佳贡献者
2

这种高级的军事机密,小兵是接触不到的,既然说这是诱敌部队了,必然是要骗住敌人的,那你想骗住敌人,那当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要是小兵都知道你的想法了,那么很明确你的计划,基本是要失败的。

所以我们说“谋于密室”

你们看《集结号》就是这样的不能让你知道你要去干嘛。

如果说,要明确的告诉一个人他要去送死的话。

总结出来三个字吧。一蒙、二吓、三给钱。

其中典型的就是曹操的“汝之妻我自养之”

一蒙,前期不会告诉你会是什么结果

曹操跟袁术打仗,对峙了很久眼瞅着,部队里粮食不够吃了,当时的粮官王垕,就向曹操报告。说“老大没吃的啦”。曹操告诉他“老弟,没事儿,把粮食分成小份儿的发下去。”王垕觉得这欺骗人民群众不是很好,曹操却回答“老弟放心,没问题,大胆的去办,有事儿我抗!”

这就是蒙骗,王垕一听诶既然老板说了,没问题,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这就是被蒙了!

这二吓和三给钱往往是在一起的

王垕按曹操的意思做之后,果然,人民群众非常生气,游行示威,说丞相是孬种。这时候曹操就找过来王垕说,“借你头一用”。王垕觉得这很委屈,很憋屈啊,明明听丞相的话,却要我死。曹操接着就说了“汝之妻我自养之,汝无虑也”。这句话就是典型的威胁加好处。不听话,是吧,你老婆孩子住在哪儿,我可是清楚的。听话,你死了有大把的抚恤金。

我们通常说的恩威并施,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你能施恩的前提是什么,就是你有足够的能力去惩罚他,他才会觉得你给的是恩。就是打一巴掌,给个枣。

只有恩,就会变成大衣哥,你有那么多钱,节给我点咋啦,就是不还!

看辛德勒的名单,里面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大的权力,就是给予赦免的权力,因为,我能惩罚你,而不惩罚!

如果作为将军,你掌握不了生杀大权,那么最好还是不要诱敌了!

3

这是个军事宣传、军事调度的问题。

先谈军事宣传

在战争中,己方基本公布是自己胜利的消息。

对于基层官兵而言,他们听到的都是胜利,形势一片大好,克期剿灭。

所以你看黄仁宇的书《黄河青山》发现,国军明明每次失败,他们怎么会觉得自己胜利。

(仔细看看很有趣)

“歼敌一亿,转进台北”就是这个意思。到今天为止,那边许多人都觉得他们失败没那么惨。可想而知严格管控的军队了。

从这一点看,小兵基本不可能知道自己送死,更多会认为自己要立功、升官。

再谈谈军事服从、调度问题

在军队里,“服从是天职”。在很多情况下,命令层层传达下来,执行就行。

咸丰说要前线有一次进攻战役;

僧格林沁发现难以对李开芳强攻,所以决定派兵诱敌出来歼灭。所以部署提督甲埋伏,提督乙负责抄后路,副总兵丁去诱敌。

(北伐)

为了保证效果,僧格林沁让他强攻,然后被反击。

然后这个副将就兵败了。也达到了诱敌成功。僧格林沁取得大胜。

欺骗敌人、欺骗自己人都是胜利的必要条件。

总结:

在部队里由于宣传的问题,士兵是不知道自己会输;在战场上,诱敌的部队也不知道自己的诱敌的。如此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兵者、诡道也”。

当然也有识破的。比如郏县会战,殿后的陈永福就提前跑路了,导致孙传庭惨败。

4

有人认为,古代打仗的时候,派去诱敌深入的部队,一定会死。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大部分时候,这些部队的士兵是不会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你派去的部队是诱敌深入。如果你派去的部队全部被敌人杀光了,你拿什么来诱敌?怎么让敌人深入?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不死。如果你一个死的都没有,打着打着,突然转身就逃。敌人也会觉得很奇怪,一下就识破你诱敌的阴谋。

(诱敌深入的部队)

所以说,诱敌其实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门表演艺术,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那么,需要怎么做,才能把这个度把握好了?

一是参与诱敌的部队,人数不能太多,而且在和敌人作战的时候,必须真刀实枪地打。要把敌人打痛,要让敌人知道你是实实在在地打。要让敌人确定你在转身跑的时候,并不是假的,而是实实在在打不赢,才撤退的。

二是你肯定要有牺牲。前面我们也已经说了,如果一个牺牲都没有,敌人肯定不会相信你。不过,这个牺牲,人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了,敌人会觉得是假的;太多了,敌人又会觉得只剩几个人,赶去追杀不划算。

三是你在撤退的时候,必须要“且战且退”。也就是说,敌人追过来了,你要往后逃;但是敌人停止不追了,你又得反过去和敌人开战。只有“且战且退”,才能把敌人引进埋伏圈。

四是你必须“辙乱而旗靡”。《曹刿论战》中,曹刿就是因为看见了敌军“辙乱而旗靡”,才“故逐之”。

既然诱敌深入,是一门场战场表演艺术,因此,就必须要有导演。这个导演,就是诱敌深入的那个指挥官,那个将军。

(战场指挥官)

不过,诱敌深入的这个“导演”和实际拍戏中的导演是不一样的。

实际拍戏的时候,导演需要把各个角色应该做什么?事先都要详细地讲清楚。还要把剧本发给演员们,把台词告诉演员们。但是战场上将军这个导演,他是绝对不能把这场戏该怎么拍,预先告诉士兵们的。人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一旦你在打仗之前,预先告诉了士兵,这是在诱敌深入。这戏还能演下去吗?还能变得那么真实吗?

所以我敢肯定的是,除了将军知道这是“诱敌深入”外,所有的士兵都是不会知道的。而这个知道秘密的将军,他能够确定的是,他是不会死的。

那么,这个担任着指挥表演的将军,他会给将士们说什么呢?

(战场埋伏圈)

在打仗之前,他会说:“你们去给我狠狠地打,我们要把他们消灭!”

打着打着,他又说:“敌人太强大了,咱们先退,暂避锋芒……”

在逃跑的时候,发现敌人停下不追了,他又说:“这些人怕我们呢,咱们返回去,再努一把力,一定可以把敌人消灭!”

等敌人杀过来,打了一阵以后,他又说:“看来咱们确实不是他们的对手,咱们这次认栽吧,君子报仇,十年未晚……”

这些话,大概也就是那个将军该说的内容吧。

(参考资料:《古代战争研究》)

5

不用说古代史,就说现代史,《集结号》大家都看到了,连长谷子地就被团长骗了,他不是诱敌深入而是打阻击,出于战略考虑,上级很少将真实意图告诉下属,军事行动中别提什么知情权,被剥夺了,只要照上级安排忠实执行就行,所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又称慈不带兵。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为了缓解正面战场的压力,电令八路军诱敌深入,彭德怀发动了百团大战,极大的减轻了正面战场,迫使日军将打击重心放在华北,蒋介石没有告诉八路军其真实的战略意图,但不能怪老蒋不厚道,一切都是为了抗日,后来八路军打的很艰苦,一个连只有十几支步枪,一支枪配三发子弹,没有枪的只有用棍子和日本兵拼命,如此艰难,八路军还把日本兵打投降了,是二战中的奇迹。

6

前苏联元帅巴格拉米扬在其回忆录里说,甚辅战役中,西南方面军司令部突围时,司令员命令他带部分部队开辟突破口。当他打开缺口后,才发现司令部主力向另一个方向开走了。他突围了,司令部被消灭了。后来他才知道,自己本来是诱饵。但诱饵突围了,司令部却没有突围。 这就是战争中的不可控的情况。

7

《史记》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春秋战国有个叫公仪休的人,在鲁国当宰相,当大官后回家,看菜地里种着菜,就把菜拔掉了,看老婆织布,就把织机毁了。为什么?他的道理是,我当了官,政府给我俸禄,就不应做这些事。种菜织布拿到市场上卖,我的东西卖出去了,可能别的老百姓就卖不出去。这就是与民争利。在一个社会组织里,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组织运行才能有条不紊。所以,当将军的要有将军样儿,当兵的就得有兵样儿。

(公孙休:拔葵去织)

当将军首要的能力是“通天文,识地理,知奇门,晓阴阳,看阵图,明兵势”,带领全军取得战争胜利。所谓一将无能,累及三军。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战例。

对于将军排兵布阵,领兵作战,《孙子兵法》中也有记载。原文如下:

孙子兵法曰: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将军治军,要使士兵“无知,无识,不得虑”。为什么呢?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士兵都开始思考作战大计了,在军营每天都在讨论战争该怎么打,必然会动摇军心。军队是人类社会中最讲究秩序的组织,要求的是绝对服从。军营里可能是最没有民主的地方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历来军法无情。

军营里的军规之严厉,会让触犯军规的人死法很难看。如连坐法,一人逃跑,全队皆斩;队长殉职,全队皆斩。杀的多了,威就立起来了。所以,古语说慈不掌兵。将领治军时,杀一成士兵,部队可以进行攻战。杀五成士兵,部队可以横行天下。在这样的铁腕下,士兵们焉敢不用命相搏?如果死在了阵前,还有抚恤金;如果是抗命不遵,直接枭首,啥都没有,还可能会连累家人。

(戚继光杀倭寇厉害,杀自己人也很凶)

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军营的铁律。执行危险任务而未死的,往往都会叙大功,所谓的富贵险中求。戚继光治军非常严厉,动辄杀人。然而一场仗打下来,他是非常郑重地为每一位立功的将士奏报军功。立功的有赏,战死的有抚恤。所以,戚继光的士兵们纪律性强,敢战不畏死,因为他们知道戚大帅帮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将军们恩威并重,封官许诺,最后还要设置督战队。到了关键时刻,人性都是不可靠的,有死无生,让阵前的士兵彻底断了求生的念想,才能保证小兵能顺利执行必死任务。

所以,汉景帝看到了周亚夫治军,就觉得打仗有了几分胆气。曹操看到了于禁的令行禁止,就赞叹于禁是他的周亚夫。

将军们的军令一般也都很简单,如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进者生,退者死等。秦代之后,当兵的大多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所谓驱农为战,他们只能听得懂这些军令。所以将领不需要跟这些士兵沟通具体的作战任务,只需要下达命令即可。

(周亚夫治军有古名将之风)

由于小兵们不可能了解战争全局,所以也不会清楚他们所领受的任务其实就是赴死之战,全无生还可能。为了哄骗这些士兵,将军有时也不得不多使一些计策,此时就显示出将军之智了。比如高仙芝带兵攻打连云堡,要翻过一座悬崖。士兵们看到峭壁深不见底,都不敢行军。高仙芝就派人假装汇报军情,说是从山那边过来斥候。士兵们一看,斥候来去自如,说明山路可以走的通,因此大军得以顺利开拔。

如果士兵们明知道是蹈死地,一般的小兵,哪儿会有这么高的觉悟?士兵当兵打仗,原也是一份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军功爵制度下,士兵们在沙场立功,是可以分到土地、财富的,谁也不想稀里糊涂就死了,人性如此。

可是,兵凶战危,打仗是要死人的。尽管将军们一再哄骗,真到了绝境时,士兵们再傻也知道了自身的处境。这个时候,士气蹉跎的部队很容易一哄而散,士气旺盛的部队反而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都是典型代表。所以一个优秀的将军对战局的影响是很大的,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韩信背水一战)

所以,指挥官使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时,需要几个小兵故意送死,最有效的做法是不让士兵们知道他们在赴死,他们只是在完成一项常规的军事任务,正常出队,正常收队。

如果小兵们自己一合计,发现这是一个有去无回的任务,那不妨直言相告,“我平日待你不薄吧?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类,然后威胁他们如果抗命不遵,会被立刻处死。

最后,告诉他们,事成之后,他们如果侥幸活着回来,就能官升三级。要是死了,抚恤金直接给到家人,并送忠烈之后的牌匾。

如果将领平时治军严厉,端庄威重,令行禁止,哪儿还需要什么沟通呢?战争打的就是气势之战,万夫用命,渴饮匈奴血,饥餐胡虏肉,豪气干云,才是快意人生。小兵们既然已在死生之地,再讨价还价,就殊为不智了。

8

有时在战争中,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就需要牺牲局部利益。"慈不掌兵",为了一些胜利,就要死掉一些小卒。那怎么使小卒心甘情愿的卖命呢。我来分析一二。

愚兵政策

有时作战强调愚兵政策,做好保密措施。大部队作战时,小卒根本不知道是去做什么,只要去执行就好。有时也不会清楚此次执行任务的安全性等。甚至带领他们执行此次任务的中低级将领也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他们只需按照要求或安营扎寨,或前进或攻城拔寨即可。

将领善养士卒

有的将领与士卒同甘共苦,平时亲如兄弟。到了关键时刻,士卒们会舍生忘死的报答将领。春秋战国时期,吴起平时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有次为一个士兵吸了脓疮,士兵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情,大哭了一场,众人不解。母亲说,当年就是吴起给儿子的父亲吸了脓疮,他的父亲打仗时不顾生死结果战死了,现在给我的儿子也吸了脓疮,那我的儿子也要战死了,结果他的儿子真的战死了。吴起就是这么一个善养士卒的将领,关键时刻士兵们都会争先恐后的为他效力。

招募敢死队

在队伍招募敢死之士也是一种手段。在打仗之前也会进行一些鼓动和宣传,号召士兵加入,这时就可以招募一批敢死队。张辽,李典守合肥的时候,就在夜间招募了800壮士。就是这800壮士打得孙权十万大军屁滚尿流。

有时死亡率并算太不高

并不是每次诱饵或者敢死队的死亡率都很高。有时做诱饵的士兵死亡率并不高。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进攻,只需要佯攻一下逃跑即可(当然了进攻的前几排肯定还是要死一些人的,个别跑得慢的也会死一些,但整体死亡率不算太高),在敌人追杀的过程中,我军的大部队会主动出击从而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军令如山,抗命者斩

最直接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士兵进行军法震慑。击鼓进军之时,后退者督战士兵斩之。前进是死,后退也是死。(后退之死说不定还会牵扯家人,前进之死兴许还有抚恤金,所以士兵宁可前进而死)。戚继光治军时就规定,如果命令前进,即使前方有水有火也要前进。在军令面前,士兵没有选择。只能前进。

除了以上各种方法之外,有时战功刺激等也是使士兵卖命的一个方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战场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使士兵卖命效力。

9

首先郑重感谢头条家的史先生的邀请。

主帅让你去当“替死鬼”会直接告诉你吗?答案是不可能的,送命的事儿是没得商量的,用赵本山老师的话来说:“世界上最悲哀的事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命都没了给我再多的钱,这生意咱也不能做。

如果将军告诉你说:放心去诱敌吧,如果你死了,以后你们的妈就是我亲妈。这句话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某将现封你为先锋将军,带领5000精兵前去抵敌,只许败不许胜,诱敌深入,我军将兵分三路两侧翼及绕后绕后奇袭

真的有两侧翼及绕后奇袭吗?这个只有主帅本人心里最清楚不过了。也许就是让第一批前去御敌的将士当“送死鬼”的,打探敌军的动态和实力虚实,但是只有这样说给他们听,前去诱敌的将士们心里才有安全感啊。

古代打仗中主帅或者主将口中所说的诱敌战术,派几个小兵去故意送死?其实不是字面上说的就几个兵去冲锋陷阵而已,可能是几十,几百,几千人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大家不要误解就是几个兵而已,如果真的是派几个兵前去,敌方将领一句:弓弩手准备,射,一声令下,前来诱敌的这一波兵就“全军覆没”了啊,还不够老虎塞牙缝的呢。

“诱敌战死”的将家人有没有“抚恤金”呢?

前面说了,前去诱敌深入的将士不是几个人而是几百上千人,就算是主帅气故意让他们去“送死的”,也有侥幸活下来的,或是主帅的计谋得以实施。

如果前去诱敌冲锋的将士侥幸活了下来,再或者是将士自己武艺精湛,奋力杀敌,冲出重围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事后活下来之人自然是论功行赏,鸡鱼肉蛋、美女、粮马、武器装备,加功进爵等等赏赐。

那么问题来了,在战场上不幸被杀之人,家里人会有“抚恤金”吗?

这个问题要分很多中情况:

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分配,一般将军或者主帅等大官朝廷都会给予一定的厚葬和家里人“慰问金”,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小兵蛋子,那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有的朝代家人是没有任何“津贴的”,有些人就是冲着当兵有饭吃,有地方住而去的,所以大多都是就地掩埋了事。

话说到此,想到一句心凉凉的诗句: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刻删除相关部分。

10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幼稚,以为几个小兵就能吸引敌军,错!充当诱饵的部队,都得是成建制,能打的部队。因为完成诱敌任务后,还得担得起阻敌重任,才能消灭敌人。


需要诱敌深入时,指挥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减少诱敌部队的伤亡,与敌接战,佯败,脱离战斗,引敌上钩,没经验的部队做不到。笔者有几个当过兵的至亲老人,还有的上过朝鲜战场,常听他们讲打仗的故事。他们讲述的战场情形,和影视剧里的完全是两回事。一位老人讲他参加过的最漂亮的一次战斗,就是他们一个团引诱围住了国军的一个营。诱敌部队,他们团长用的是他们团里战斗力最强的一个连队。从发现敌人、引诱敌人用了小一天的时间,等敌人进了包围圈,发起战斗,没超过两小时,一打冲锋,敌军就放弃了抵抗,战斗就算结束。打日本时,因为他才参军,在八路军中也不是正规部队,打的是游击。他讲,伪军好打,日本人不好打,处于己方是优势时,得把日本人打得基本丧失了抵抗能力时再冲锋。


在他们的故事里,伤亡最大的是攻坚战,死亡概率最高的是爆破手。这时也没有首长指定和沟通一说,一般都是战前动员时,自动报名。新兵报名的,首长百分百否决,只有参加过多次战斗的老兵才有资格。进攻敌方城堡坚固的阵地,一般都是团规模的部队,哪怕用两个营做预备队的小型攻坚战,团属炮兵也得上去,战前就得计算好打多长时间的炮,和每门炮的目标。爆破手是准备端炮兵遗漏的敌方火力点,这时候参战部队的所火力都要掩护这个爆破手,压制敌方火力。并非是充当了爆破手就预示着牺牲,也不是像电影里谁想上谁就上。战前就定好了第一爆破手、第二爆破手、第三爆破手,都是先报名,后指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