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频发的古代,因战况需要,指挥官常常需要派一小部分人马到前方佯攻,假装战败后撤退,诱敌深入,然后埋伏好的大部队将敌军一举歼灭。
而被派去诱敌的人战死的可能性很大,这时候指挥官如何跟这些被派去诱敌的小兵沟通呢?
1、军事宣传只报喜,基层官兵争先冲锋立功
在战争中,己方宣传多是公布自己胜利的消息,经常报喜不报忧。
对于基层官兵而言,他们听到的都是自己部队取得胜利,形势一片大好。
包括国民党撤到台湾,直到现在,他们中许多人仍信奉“歼敌一亿,转进台北”,觉得他们没有败的很惨。
严格管理的军队,指挥官不需要跟派往前线诱敌的官兵沟通,只需下达命令。
小兵基本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去送死的,更多会认为自己要立功、升官,从而争先冲锋陷阵、奋勇前冲。
2、军令如山倒, 逃兵必死迫使官兵不敢后退
在军队里,服从是天职,命令层层传达下来,只需执行,没有商量的余地。
咸丰时一次进攻战役中,僧格林沁发现对李开芳强攻难以取胜,就决定派兵诱敌。
于是部署军队兵分三路,一路人马埋伏,另一路人马抄后路,第三路人马去诱敌。
第三路人马强攻,然后被反击,伤亡惨重后兵败,达到了诱敌的效果。
僧格林沁取得最终胜利。
这其中的第三路诱敌的官兵在接到命令后,只能是无条件服从,并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务。
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讲军法的精神在于“集体负责”,即连坐,一对和一哨的官兵要互相保证在作战中勇往直前。
一人退却一人斩首,全队退却队长斩首,队长殉职全队退却全队斩首。古代纪律严明的军队中明确规定:“不死于阵前,必死于军法”。
每支军队后面都有处决队跟在后面,后退者死。
这种形势下,官兵们向前冲杀尚有一线生机,就是送死起码能给家里换点钱,但是后退被处决掉啥也捞不着。
所以,军令下达,誓死执行,毫无商量的余地,也就谈不上需要跟基层官兵沟通的问题了。
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古代战争中,不论哪个朝代,首冲者都会有非常丰厚的赏赐。
虽说再多的钱也不能换回来命,但如果家中有病人正在躺在床上等钱救命,那么这笔钱换他的命,他绝对是愿意的。
因此,很多士兵冲锋陷阵就是为了得到高额的封赏,给予家人。
还有一些士兵服从命令冲在前面,是为了建功立业,证明自己,如果成功,不仅封官领赏,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这些求赏心切的官兵而言,指挥官下达命令后,他们生怕别人争了头功,早如离弦之箭奔向前方,根本也是不需要沟通的。
古代战场上,指挥官下令,不论基层官兵是自愿还是被迫,除了服从并且拼尽全力执行命令外,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千上万官兵的生命才能成就一名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的将领。小兵在战争中是没有话语权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