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2年1月,天寒地冻的苏德战场上,德军的“闪击”战术第一次在莫斯科城下失灵,并在苏军的全线反攻下开始撤退。与其说是撤退,不如说是溃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10天后退165公里,在勒热夫地区附近站稳了脚跟。

期间,指挥德军第41摩托化军的莫德尔上将,由于临危不惧、指挥有方,不时地组织小规模反攻,有效迟缓了对手的追击,成为当时东线唯一一个在撤退中坚持反攻的人。危难之际,他接任了第9集团军司令,这离他当上军长仅过了3个月。

收拾“烂摊子”,提倡“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第9集团军从莫斯科一路败退下来,满编26万人的部队,如今只剩下不足6万残兵败将,坦克和自行火炮只有5辆,尤其是各部队联系中断,分不清哪里是前线哪里是后方。更麻烦的是,在周围聚集了苏军14个师,形式十分严峻。

莫德尔奔波于各部队之间,首先要做的是,稳定军心。一个军人军事素养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莫德尔以往表情严肃、骂骂咧咧的坏脾气,反而在混乱的撤退中,给人处事冷静、心理素质过硬的印象,官兵们很快从慌乱中稳定了下来。

其次,查漏补缺,敦促构建防线。整合被打散的部队,是莫德尔这段时期的工作重心,他将没有坦克的装甲兵集合起来,充当步兵填充防线空档;将散乱的小部队组合成战斗集体,派往防区。很快,第9集团军的防线稳固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他坚持“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官兵们对这种提议,起初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是质疑。但当他组织起两个战斗群,向当面的对手发起反冲锋以后,苏军大规模的进攻消失了,这让他们十分拥戴这位“有勇有谋”的新司令。

然而,莫德尔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德军的失利在于“该死的”冬天,以及糟糕的后勤补给,从战斗素养和指挥水平上来说,苏军根本不是对手。于是,他一面收拢部队,一面向上级要求补充力量,他要扩大进攻规模,挽回属于德军的尊严。

他每天会在地图前分析战局、研判形势。但更多的是来往于防线各个部队,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鼓舞斗志。莫德尔粗话连篇的不讲情面,以及以身作则,在官兵们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们开始重塑德军的“威武”。

莫德尔的特点就是进攻,却显示出极高的防守能力。

在勒热夫地区,从莫斯科一路追过来的苏军,也成了“强弩之末”。 他们缺少空军和坦克的掩护,补给困难、弹尽粮绝,攻击势头越来越弱。这对莫德尔看来,是绝好的反击机会,他命令对苏军的侧翼发起了进攻。

双方在零下4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进行着厮杀,莫德尔的部队很快突破、并包围了苏军2个集团军9个师。这让所有人为之惊讶,在他们看来,恶劣的天气下,能够保住防线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哪里还有心思和能力去反攻呢?

但莫德尔做到了,他一面应对苏军的突围,一面阻击对手的援军。苏军两个集团军被歼灭,损失3万多人,这对兵败莫斯科的德军来说,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同时,这场围歼战,彻底终止了苏军的进攻,稳固了脆弱的防线,危机解除了。

这场难得的胜利,德军统帅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莫德尔不仅晋升为大将,还被誉为“转危为安的人物”、“具有奇特指挥魅力的人”、“伏尔加河奇迹”。但他认为,无论是硬仗,还是恶仗,指挥官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战场自主权。

莫德尔倡导“掌握战场主动权”的理念,很好地诠释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含义。当然,他也是努力坚持的。在“狼穴”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莫德尔如愿以偿地争取到第46摩托化军,这个军实际上是一支装甲军,战斗力十分强悍。

但附加条件是,这个军只能部署在勒热夫以外的地区。当即遭到莫德尔的拒绝:“到底是谁指挥第9集团军?作为前线指挥官,我拒绝执行这一命令”。要知道,还没有哪个将军敢这样强硬地拒绝命令。说白了,他就是不允许有人干涉指挥。

当然,事后证明他是对的,“防御专家”的名声越来越大。

1942年3月,稳定下来的勒热夫防线形成一个宽约150公里,纵深约100公里的突出部。在苏军不断地冲杀下,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总兵力只有剩下了5万人,他不止一次地向统帅部要求放弃突出部,但都被严词拒绝。

在他们看来,一方面,勒热夫距离莫斯科最近,只有200公里,一旦放弃,不仅在军事上失去有利态势,而且在政治上有损于德国的威望,动摇军心;另一方面,这个突出部势必牵制大量的苏军,有利于其他战线上的攻势。

事已至此,莫德尔只得全身心地组织防御。首先,他十分重视收集情报。包括无线电侦听、捕捉“舌头”,战术侦察等,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他必须及时掌握对手的一举一动,并认真筹划分析,有的放矢。

其次,在防线后方挖掘多条备用战壕,加强防御深度。尽管其数量远远超过常规的部署数量,但莫德尔依然强迫官兵们这么做。同时,构筑碉堡等火力支撑点,形成层层防御的态势,以此减缓苏军的冲击力,确保防线安全。

关键的是,组建预备队。不仅有集团军直属的预备队,而且还要求师、团、营级都要准备预备队,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候,往往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且在对手进攻时,这些预备队还可以实施反冲锋,迟缓和消耗对手的势头。

之所以莫德尔选择这样的模式,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斯大林以及他的将领们都认为德军进攻莫斯科失利后,不会“善罢甘休”,由此在中路摆下了重兵。德军统帅部决定“将计就计”,将战略重点转向南方,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

莫德尔手里的大部分火炮和坦克都被调往南方集团军群,他只得尽其所能,坚守阵地,第9集团军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防区在不断缩小,但勒热夫城始终未丢,并牵制了大量苏军,掩护了德军在高加索的行动。

抛开正义与非正义,第9集团军在勒热夫地区一守就是一年多,苏军损失了上百万的官兵,成为不折不扣的“勒热夫绞肉机”,这样的损失苏军不愿再提;而1:4的伤亡比,也铸就了莫德尔“防御专家”的美名。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佳贡献者
2

客观讲,勒热夫确实是“绞肉机”,苏军据统计损失了两百多万人,但这里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时间概念偷换。说句大实话,二百万人的损失,其实并不是很夸张!


为什么呢?勒热夫发生的不是一场大战役,而是一年多时间内(1942年1月-1943年3月)的一系列大小战役,其中大型战役就有八场。甚至可以说,勒热夫战线在某种程度上等于苏德战场的中部战线,也就是双方三分之一的交战区域。



勒热夫之所以是“绞肉机”,正是因为在一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这条战线不断投入兵力,却未能实现重大突破和进展,所以令人更加痛苦。


但也由于经历的时间过于漫长,所以苏军损失的二百多万兵员,放在这个时间段里就并不那么夸张了。很多文章把勒热夫战场等同于一次战役,似乎一场战役就让苏军损失了二百多万,以显得骇人听闻,并且过度吹捧德军指挥官莫德尔,其实就是这种对时间概念的偷换。



勒热夫战场伤亡较大的一场著名战役——火星战役(1942年11月25日-12月20日),苏军投入了70万兵力,损失25万人(阵亡7万多人,受伤14.5万),德军投入兵力35万人,自称损失4万多人。


勒热夫另一个伤亡较大的阶段是1942年1月-4月,一共是四场大战役,包括桑乔夫斯基-维亚济马攻势、莫扎伊斯克-维亚济马攻势(木星行动)、托罗佩茨-霍尔姆攻势、维亚济马空降战役。苏军累计阵亡和被俘27万多人,负伤50万人。



在15个月时间里,苏军在勒热夫战线遭受的伤亡被认为达到230万人,其中阵亡和被俘超过100万人。德军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估测大约有80万人的损失,其中阵亡和被俘约33万人。按照月平均,苏军每月损失15万人,德军损失5万多人。


这个数字如果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其实并不很夸张。以斯大林格勒为例,战线也相当于整个苏德战场的三分之一,而且战役进退的纵深非常大。在6个多月时间里,苏军损失高达113万(47.8万阵亡和被俘),德军损失86万(一说150万)。平均下来,苏军每月伤亡18万多人,德军损失14万人(或25万人)。



所以说,勒热夫的战争烈度比斯大林格勒还要弱一些。但是勒热夫战场的持续交战时间太长,这是非常另类的事情,所以才有“绞肉机”一说。另外,苏军在勒热夫战场的表现也确实比较难看,远不如斯大林格勒战果辉煌。


话说回来,整个苏德战争持续了46个半月,勒热夫战场就持续了其中的32%的时间,又等于三分之一的战线。所以,勒热夫战场占整个苏德战争的比重可以达到10%左右。



苏军在整个战争中死亡和被俘总数在1000-1100万之间,在勒热夫战场的战死和被俘数字总计在100万以上,基本和10%的战争比重相匹配(或者略高)。所以,勒热夫战场基本体现了苏德战争的苏军正常损失情况。(陶慕剑)

3

勒热夫战役现在有点被炒作的太厉害了,可能是这个城市是朱可夫元帅打了一仗,但是没有达到战役目的,而且伤亡严重。

不过,说勒热夫是一个战役就不那么合适了。勒热夫之战实际上是围绕着勒热夫这个距离莫斯科最近的突出部,苏德双方长达一年多的大规模交战。这期间双方进行了不断的交战。这一点类似于北非的托布鲁克,隆美尔到了北非很快就达到了托布鲁克,但是围绕着托布鲁克这个要点,德国和英国展开了长达一年的争夺战,最后德军获胜,但是这期间可不止一次战役。

勒热夫突出部的形成是和1941年冬的苏军大反攻有关,1941年冬的苏军大反攻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也标志着德军闪击战的破产,战争不可避免的长期化。

苏军在1941年冬的反击中,其实坦克很少,主要是依靠步兵和骑兵实施进攻,和一战时期差不多,所以打不了多远就会停下来,毕竟两条腿跑的太累了。没有坦克兵团是无法执行大纵深、高速的突击任务的。

勒热夫这个突出部是1941年苏军冬季反攻中留下的尾巴,本来苏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还是比较顺利,但是斯大林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当时这个方向,苏军的第1突击、第16、第20三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但是在1月下旬,斯大林命令把第1突击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调走,这样只剩下了一个第20集团军,本来这个时候,苏军的素质就低于德军,兵力又占了劣势,所以苏军虽然是深入了德军的纵深,但是勒热夫、格扎茨克等战术要点没有拿下来,拿下维亚济马的目的没有达到。

由于勒热夫这个要点距离距离莫斯科太近,所以苏军还是德军,都不可能对这个突出部视而不见。在苏军的冬季攻势停止以后,由于双方的战线犬牙交错,所以德军首先是消灭深入自身纵深的苏军部队,而苏军也在保证这些深入敌后的苏军能够保留下来,但是这个努力没有成功,深入敌后的苏军大部分被消灭,只有少数人逃回了苏军战线。

围绕着勒热夫这个突出部,从1942年1月开始,一直到1943年3月德军放弃为止,双方围绕着这里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攻防作战,期间大大小小的战斗不断。整个过程中,苏军自己说是阵亡622664人,受伤1156485人次。西方说苏军阵亡43万人,受伤77万人,德军方面是16.2万人到33万人阵亡,受伤45万人左右,失踪3.5万人。

不过,整个1942年,整个苏德战争的重点在南线,也就是先是哈尔科夫,然后是斯大林格勒。但是,由于中央方面的苏军也没有闲着,在8月苏军也开始进攻勒热夫突出部,不过这场持续了一个月的战役,并没有达到苏军的目的,虽然苏军出动了后来的两个元帅朱可夫、科涅夫,但是勒热夫还是没有拿回来。

勒热夫的攻防战之所以现在出名,可能是因为在这里的几次战役都是朱可夫指挥的,而朱可夫在这里打得并不好。而朱可夫被视为苏军二战中最好的战地指挥官,也是有一点诋毁的意思,但是,象勒热夫这种德军构筑了3道坚固防线的情况,同期的英美军队根本就没有碰上过,基本上德军的防线都是一线配置,而且凭借着全军摩托化的优势,英美军队基本上是可以做到一点突破,全线突破,但是遇到这种有数道防线组成的防御阵地,英美军可就困难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美军在意大利碰到的“古斯塔夫”防线,英国人、美国人可是费了牛劲才突破。而古斯塔夫防线,也只不过是一条防线,而且反击的德军装甲部队不多,可没有向中央集团军群这样的重兵集团。

而更大规模的攻势是到了冬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火星行动”,苏军还是没有拿回勒热夫,不过中央方面的苏军行动的确是牵制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德军,使其无法抽调兵力支援南方地区。不过,在苏军反复的攻击之下,出于节约兵力的目的,德军主动撤出了勒热夫突出部。而这个突出部被削平以后,下边的目标就是奥廖尔突出部了,不过这回苏联人没有主动进攻,而且首先把主动权给了德国人,让德国首先进攻,等到德军的实力被削弱以后,再发动反攻,这就是库尔斯克战役。

勒热夫之战,其实主要是双方对于这个苏德战场的中部的突出部是有些不一样的执著,德军总是想通过这里进攻莫斯科,而苏军方面则是不想再来一次兵临城下。

图片来自网络。

4

玉石俱焚

5

参加战争人数多,

6

能打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