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并不像司马迁笔下记载的一样不堪。原因在于秦始皇的行为和性格,和传统儒学格格不入,作为崇尚儒学的司马迁,不会说他什么好话。同时也是为了借此警示汉朝朝廷。
一、秦始皇的反儒,和儒家的反秦。
历史上的秦国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秦朝,均采用法家治国之道,可以说当时儒生没有什么地位。而秦始皇的所作所为,往往和儒家思想是对着干的。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废除分封,加强中央集权,强制迁移六国贵族,以法治治天下。而儒家认为,应该实行仁政。秦军攻破邯郸之后,秦始皇命人杀了当年,在邯郸欺负过他们母子的人。儒生给秦始皇扣了一顶帽子——暴君。但是秦始皇杀的都是反对他的六国的王侯将相,从来没有屠过任何一个城池和百姓,没有冤杀过一名功臣,但是儒生就当作没看见。
儒生们喜欢叽叽喳喳的讨论政事,整天乱提意见,秦始皇一生气,把民间儒家典集全部给烧了。你想呀!如果当年把所有的儒家典集全都给烧光了,那100多年之后,董仲舒想咸鱼翻身可能吗?当时烧毁的不过就是一些民间杂书,王宫和贵族那里的书籍可都没有动。一群没有炼成长生不老药的方士被秦始皇给活埋了,好了,这也给了儒生们借口,异口同声说——暴君。
儒家认为尊卑有序,嫡庶有别。秦始皇就偏偏平等看待所有的儿子,谁能力强谁就可以上位?最终去逝后,皇位传幼不传长。对于秦始皇来说,哪有那么多规矩,能打赢就是规矩。儒生们又说——暴君。儒家只想让做什么事都有着规矩,而秦始皇就认为有那么多规矩,还做什么屁的大事啊!
从秦朝到汉朝,儒生们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反秦思想占据主导,把秦始皇写得不堪入目是为了去更好地建立儒家的正统秩序。作为崇尚儒学的司马迁,把秦始皇称为暴君也再正常不过了。
二、司马迁有借古讽今,警示朝廷的意思。
如果把秦始皇一生杀的人和汉武帝一生杀的人放在一起对比,那秦始皇嬴政简直就是千古仁君呐!哪像汉武帝刘彻动辄就灭人九族,巫蛊案中杀一次就是几万人。由此来看这汉武帝刘彻才是难得一见的暴君。为了打击匈奴人,它增加苛税,集全国之力,劳师远征,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朝廷之内,谁有意见,脑袋就得搬家。虽然为后世留下了很大的历史功绩,但不得不说,当时也是危机四伏,难服人心。司马迁不过是和他的看法不同,替李陵说了几句话,结果被汉武帝直接给阉了。你说像司马迁一样的儒生,如果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敢直接和汉武帝对着干吗?所以他记载了汉武帝一切的所作所为,但并不去评论。同时列举了秦始皇的条条罪状(当然有些罪状是儒生们编的),得出一个结论,暴政必亡。这其中显示了司马迁心酸的过去和现实中的无奈。
三,抹黑秦始皇,才能彰显汉朝统治的正统性。
那个时代对于身份、血统、出身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贵族们的眼里,刘邦的出身就是个市井无赖。反过来说百姓也会问了,这天下的皇帝,怎么就让这泼皮无赖给做了呢?所以这司马迁自有他的聪明之处,他一边批评秦始皇残暴,一边赞扬项羽的英勇。也就是说秦始皇错了,项羽推翻他是对的。同时,刘邦又是西楚霸王项羽分封的汉王,这是名正言顺地获得了贵族身份。后来又说项羽这个人太笨,他治不了天下,所以这天下就到了刘邦的手里。这跟今天前后任领导是冤家一样,把前任批的体无完肤,正好彰显我自己有多英明。所以汉朝的正统性也正是建立在对秦始皇的批判的基础之上。
真正的秦始皇,远不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那么残暴,之所以有选择性的记载和发挥,有当时的政治因素,有儒家观点的影响,也有司马迁个人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