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隋朝统一的背景

杨坚本为北周的胡汉关陇世家,杨坚是关陇世家汉人,但当五胡乱华时长安是胡人当政,跟着胡人又取了胡人名字故叫胡汉关陇世家。杨坚与北周武帝宇文邕(五胡之一的鲜卑族)关系比较好,杨坚把长女杨丽华嫁给了宇文邕长子宇文赟,即后来的北周宣帝,杨坚这个人物是很精明的,女儿嫁给皇帝的长子,明显能当国丈呀,果然宇文邕去世后宇文赟继位,杨坚逐渐掌握大权。北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后不久,就把自己的皇位禅让给了年仅六七岁的皇太子宇文阐,即北周静帝宇文阐,身为外公的杨坚控制了朝政,很快架空了年仅七岁的外孙皇帝,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反被外公杨坚处死,北周灭亡杨坚定国号为“隋”。隋文帝587年废除西梁,588年攻灭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隋文帝杨坚从自己夺权经历知道,历史不能重演,于是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想消弱地方势力,最显著的就是迁移关东世族与江南世族到长安和设立科举制度,对官员来了次大换血进而巩固中央政权。

隋炀帝即位之初即决定迁都洛阳

而长安地处帝国的西北一隅,粮食供应很不方便,一旦山东(崤山以东)或江南地区发生叛乱,等到中央得到消息做出反应时,可能叛乱已成定局。为了加强对地方势力,尤其是对东北及江南地区的控制,在地处南北交界的处营建一座新都,把帝国的权力中枢从西北一隅迁移到中原地区,是势在必行之举,中心位置显然是洛阳。隋炀帝杨广初继位,便决定迁都洛阳。但是经过战争的洗礼汉魏洛阳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了,于是杨广另选地质,重新营建新都洛阳,604年隋炀帝派杨素、宇文恺于洛阳兴建东都以掌控关东与江南经济,在洛口、回洛等地兴建大粮仓以备荒年时所使用。

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初其所以决定迁都洛阳,是出于对洛阳在当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决不是单纯出于荒淫逸乐,更不是什么迷信谶纬。

规划好好的,慢慢实行就好了,但是隋炀帝杨广步伐搞的太大了,大家知道,步伐越大越不稳,步伐太大的话还容易扯着蛋,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这还不算,亲征平定吐谷浑后又三次征兵进攻高句丽,才刚建国就搞这么大动作不死才怪,国力再强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呀。

至于隋炀帝杨广是个什么样的人,这里不多做评说,每人心中有杆称,功过大家心中有数。

最佳贡献者
2

河南处天下之中,历史上迷惑了不少帝王,以为处天下之中,更便于统治天下。其不知天下之中,正是四战之地,乱世之源。纵观历史,凡迁都河南的王朝,下场都很悲惨,原因正在于此。我们看看清代历史地理大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中怎么说:

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勢矣。

周之东也,以河南而衰;汉之东也,以河南而北;拓跋魏之南也,以河南而喪乱。朱温篡窃于汴梁,延及五季,皆以河南为归重之地。以宋太祖之雄略,不能改其辙也,从而都汴。都汴而肩背之虑,实在河北,识之者早已忧之矣。女真之季也,惧蒙古之逼,从而都汴,都汴未已,又迁于蔡;始为亡宋之资,终为自弊之地。当其亡宋之日,岂料其祸之亦于此哉。

3

隋文帝在开国后,为了将大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便通过科举大举选拔人才,对官员来了次大换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四方疆域,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他又设计迁都洛阳。

只可惜,隋文帝未完成迁都大业便已驾崩。好在他的儿子隋炀帝记得这事。本来迁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可是隋炀帝有些操之过急,因而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四起,生灵涂炭……

隋炀帝杨广即位当年的年底,他亲自来到洛阳,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于是决定在此营建都城。大业元年(605)三月,隋炀帝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

第二年的正月,东都就建成了。正在江南巡游的隋场帝得到消息,当即从江都出发,四月便到达了东都洛阳。接着,六宫百官也迁居洛阳。此时的洛阳,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国最大最美的花园。

为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大业元年(605),隋场帝还下令开通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隋炀帝时,国家经济有很大发展: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洛阳官仓里储粮多达千万石,少的也有数百万石;手工业有新的发展;造船技术达到很高水平,人们能造起五层楼的宏伟战舰。

可是面对这样的国情,隋炀帝却选择了滥用民力。他三次乘坐大龙舟到江都巡游,随行船只几千艘,绵延200多里。沿路州县,都必须为这支庞大的舰队供应食物。

隋炀帝还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繁重的兵役和徭役,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农田荒芜,进而造成饥荒。大业七年(611),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起义,随后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逐渐汇合成几个强大集团,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瓦岗军在河南瓦岗起义,攻占隋朝大粮仓兴洛仓,把粮食发给农民。之后,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我们不禁要问,隋炀帝为什么要花费大量资源营建东京洛阳,并使其取代长安成为隋帝国新的政治中心呢?关于这个问题,《资治通鉴》给出的答案是:杨广听信了术士之言和民间流传的谶语。

在隋炀帝登基后不久,就有一个叫章仇太翼的术士向隋炀帝进言,说:"陛下的命属木,而雍州(京畿长安)地处破木之冲,不宜久居。且谶语有言'重建洛阳,恢复晋朝之天下'!"这个术士的一番蛊惑之辞说动了隋炀帝,于是他几天后就下了迁都的诏书。

然而,隋炀帝的这一重大政治举措,果真是因为术士的一句话吗?事实并非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隋文帝在位时,虽然隋朝在疆域上实现了天下一统,但是北方与南方事实上仍然是貌合神离。毕竟南北已经分裂隔绝了三百多年,历史刻下的伤口虽然已经停止了流血,但是横亘在它们之间的那道无形而巨大的裂痕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被表面上的统一所缝合。

这种裂痕不可避免地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严重削弱了这个统一国家所应具有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而长安地处帝国的西北一隅,一旦山东(崤山以东)或江南地区发生叛乱,等到中央得到消息做出反应时,可能叛乱已成定局。

所以,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四方疆域,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为了南北两地能够消除历史隔阂,完成从形式到精神的真正统一,在地处南北交界的洛阳营建一座新都,把帝国的权力中枢从西北一隅迁移到中原地区,是势在必行之举。如此,隋炀帝才会在营建洛阳的诏书中称:"自隋朝建立之初,便欲以河、洛之地为创业之地,先帝长久思虑挂念此事,一讲起来就令人激动哽咽!朕必完成先帝之志!"

我们回头去看隋炀帝迁都洛阳,能看到此举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江南地区的掌控,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隋炀帝本人虽然有大过,但他迁都的初衷,无疑是正确且合理的。

4

隋炀帝在位14年,在大兴(长安)的时间不足两年,迁都洛阳,有主观,也有客观的原因:

主观:

洛阳自东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连续近5、6百年都是北方绝对的政治中心,史书记载,到隋朝时,天下流传着一个谶语“修治洛阳还晋家”,还都洛阳,似乎是正统天意。

隋炀帝登基后,就有大臣建议:“陛下木命,雍州(地处河西)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当“修治洛阳还晋家”。隋炀帝当即采纳,修治洛阳,月役百万,洛阳一建成,就迁都洛阳。


(世界文化遗产:洛阳定鼎门,隋朝叫建国门,为洛阳外郭正门)

客观原因:

1、正统的需要,无论是周灭商后追溯正统“依天室、建天宝”的“宅兹中国”,还是刘邦的“吾行天下,唯见洛阳”,到南北朝的北魏宣示正统迁都洛阳,都证明了天下之中的洛阳正统的代表性;

2、摆脱关陇势力需要;

3、经济、地缘格局需要:洛阳处于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交汇之处,富庶无比。隋炀帝就是吸取了隋文帝时关中无粮,不得已“就食洛阳”的尴尬经验,国家粮仓“回洛仓”“含嘉仓”都在洛阳,而隋朝亡了之后,唐朝初年皇帝来洛阳“逐粮”,正说明了洛阳的位置重要性。

(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洛阳是唯一的双遗产城市,为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交点)

5

杨广迁都洛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洛阳比长安在交通和贸易上更为便利,更适合做首都。二是洛阳远离关中,杨广可以摆脱关陇集团对朝政的影响。

一、关陇集团的由来:从普通军区到权倾朝野的政治军事势力

关陇集团可以说是隋朝最大的政治利益集团,关陇集团指盘踞在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一带的政治军事势力,这一势力自从西魏以来就一直是北方的统治集团,西魏的执政者和北周的开创者宇文泰,隋朝的开国君主杨坚,唐朝的开国君主李渊,都属于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最开始出自武川,是北魏建国之初设置的六大军区之一,宇文泰、杨坚、李渊的先祖都是武川职业军人,北魏末年,宇文泰负责镇守关中,其与当地地主结合形成了武川集团,后演化为关陇集团。宇文泰作为一个汉化的鲜卑人将自己所有手下的户籍都改为关中,还赐予其中的汉人鲜卑姓,如李渊的祖父就被赐姓鲜卑姓大野。

关陇集团自北魏末年以来一直统治着关中,杨坚推翻北周之所以兵不血刃,全在于他自己就是关陇集团的一员,所以所谓的隋朝建立不过是同一利益集团的内部选择,在隋朝,基本上谁掌握了关陇集团,谁就能统一天下坐稳皇位,反之,如果关陇集团不支持,那么他的地位将很难稳固。但是问题是,杨广偏偏不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他是南方系即江南的代表,关陇集团不但不支持他,还是支持他哥哥杨勇的利益集团。

这种隔阂使得杨广一直和关陇集团不对付,因此如何摆脱他们就成了杨广的第一要务,迁都洛阳就是为此。

二、迁都洛阳,杨广想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

杨广与哥哥杨勇不同,他的青年时期一直在江南长大,对于关中完全不熟悉,杨广22岁时就担任扬州总管,统治江南十年,更是对江南文化表现出极大兴趣,而且杨广本人和不少南方士族关系很好,甚至能说一口当地的方言。杨广的几个亲信,如杨素、宇文述等人几乎都是江南士族,他们由于关陇集团的打压只能屈尊第二,他们支持杨广实际上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他们要做的,就是打破关中本位和关陇集团对权力的垄断。

所以,杨广和哥哥杨勇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两大集团的斗争,就连宗教上,杨广和杨勇都唱反调,比如杨勇支持关中的三阶教,杨广则支持江南的天台宗,这明显是针锋相对。

最后,杨广是胜利了还成为了皇帝,但是关陇集团并没有消失,杨广待在长安还是觉得不安全,因此决定营建洛阳,洛阳一是远离关中,二是离江南更近,杨广后面的开凿大运河更是将洛阳和江都连成了一条线,直接顺流而下即可。

所以说,杨广的迁都洛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摆脱关陇集团影响,贴近自己的支持范围。单从这件事来说,杨广还是有些政治韬略的。

6

隋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的三月,隋炀帝发布命令,营建东都洛阳,我们知道隋朝当时已经有了一个都城也就是大业城,而且无论从城市的制度严谨还是城市的规模来说,大业都已经是古代都城的典范了,为什么要好修建洛阳城呢?我们看看其中的原因,当然其中不乏有传说。

隋炀帝算命的结果

章仇太翼言于帝曰:“陛下土命,雍州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帝深以为然

这是《资治通鉴》上说的,什么意思呢?说有一个叫章仇太翼的术士跟隋炀帝说:您是木命,而雍州是大兴城所在地,那是西边,西边属金,是克木头的,所以对您不利,不能久居。有谶语说:修治洛阳还晋家,只有修造了洛阳城,晋家才能兴旺,您是晋王,这也就是说的您呀!隋炀帝就信了他的话,赶紧修建洛阳城。不过老雷感觉这个不是很可靠,这段记载最初来自《大业杂记》,而且笔记小说不乏捕风捉影的记述。《资治通鉴》之所以收录,应该也是希望皇帝能够学好吧,而隋炀帝当时是举世公认的坏皇帝,这其中不乏贬低隋炀帝而警示后来的皇帝的意思。

安抚东部地区的需要

在杨谅叛乱以后,隋炀帝杨广感觉隋朝的东部地区并不稳定,在杨谅的叛乱中,东部地区有十九个州相应。而隋朝的大业城远在西北,对于叛乱无法做出有效的反应,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东部修建一座都城,把东部地区也变成稳定的政治核心,这样有利于对东部地区的统治。而且如果以后再发生变动,能够快速的做出反应。而且当时杨谅的老巢好几万的百姓都在河南,隋炀帝不放心,心有余悸,最好的办法就是建都,能起到很好的震慑效果。

安抚江南的需要

江南地区也不稳定。推动汉王杨谅叛乱很大程度上也有南方人的额份儿。在大业城远离南方,把都城建在洛阳,也有利于对南方的震慑。

洛阳独特的地理位置

洛阳作为都城的话,比大业城要有优势。首先洛阳地形非常险要,易守难攻。洛阳北部靠邙山,南临伊水,正好是被山带何,这样的地形,敌人来了能守得住。除此之外洛阳水陆交通发达,我们要知道在古代,运输粮食和大宗物资都要靠水运,大业城地理位置不好,船到三门峡就不能再走,只能靠人挑肩扛,运输不发达。再就是洛阳位于天下中心,把都城建在洛阳,有利于协调南北东西的人力和物力,这样对于国家的发展更为平衡。

综合几个方面的因素,这应该就是隋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过营建洛阳城绝对不会是一个算命先生几句话能够左右的,而是隋炀帝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7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鉴于大兴城位置偏西,水陆交通又不便,也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对河北、山东以及江淮地区的控制,决定在洛阳故都附近建造新城,作为东京,又名东都。

营建东都洛阳,与开凿大运河同时进行。据《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丁未,隋炀帝“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

据说,隋炀帝亲率朝臣登上邙山,行至今老城以北邙山最高峰处,南望伊阙,目之所及,南北开阔,东西平坦,四周群山环抱构成天然屏障,伊洛瀍涧四水纵横,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兼具漕运之便。于是选址汉魏故城以西18里的地方,日役丁200万人,“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耗费无尽人力财力,费时一年,一座宫殿苑囿、巍峨壮丽的都城拔地而起,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外郭城又叫大城,70里长,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再往里是宫城,周围30里。洛阳自此成为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至于隋炀帝为什么要营建东都洛阳,据学者考证,隋炀帝自己写过一个营建东都的诏令,交代得清清楚楚。在诏书里,隋炀帝一共讲了三个原因。

第一,这是安抚东部地区的需要。第二,这是安抚江南的需要。第三,洛阳地理位置好,作为都城,比大兴城更有优势。明朝人陈建在《建都论》中说,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在当时,符合这几个条件的,只有洛阳。(洛阳晚报 张宝峰)

8

其实,隋炀帝并没有迁都洛阳,长安依然是首都,洛阳是东都。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他以为长安位置偏西,而洛阳为全国地理位置之中心, 易使号令达于四方;



其二,洛阳又较长安交通畅通、 运输便利;



其三,加上场帝时继承文帝2 0余年的统治的成果, 有足够的 物质财富来兴造新都。

9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之后,定都大兴城(唐朝建立后,易名为长安城)。隋炀帝杨广初继位,便决定营建东都并迁都。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历时约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终于次年(606年)迁都洛阳。隋炀帝营建的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隋炀帝在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以洛阳为中心,又下令开凿大运河,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运河通达南北,隋朝时洛阳由于水路畅通,居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加之隋炀帝调迁全国大量商贾和百姓入住洛阳城,洛阳人口达到百万以上。他修建洛阳城,主要是出于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

10

不要对你不了解的东西妄下定论,如果你这么说的话,现在的日本是没有首都的,但你去问问,每个人都会说是东京。

隋朝也是一样,杨广登基后开始营建东都洛阳,也随后将办公场所迁到洛阳,是不是首都重要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