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理解:起源人与人之间;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词语意思是:双方对立,无法达成统一,矛代表攻击,盾代表防御,双方是对立的。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最佳贡献者
2

“矛盾的起源是什么?”

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理解——一个是,汉语里“矛盾”这个词的来源;第二个,哲学中所说的“矛盾”由何而来。

先说第一个吧,其实不说也行,楼上高人们解释很多了——汉语里“矛盾”这个词,最早见于《韩非子》。什么意思呢,是指代一种逻辑上的自我冲突或叫不一致,即所谓“自相矛盾”。

在国外,大约和韩非同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创造了一个词汇,现在只能查到拉丁语了,原来是不是希腊语未知,就是“contradictio”,其含义,也是逻辑上的自我冲突或不一致。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里,有一个“不矛盾律”,就是讲,逻辑的自洽,不能“自相矛盾”。

把西方“矛盾”这个词汇,翻译为汉语“矛盾”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哲学家西周,他被称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很多现在使用的西方哲学的汉语词汇,是经由他手翻译的。

再来说第二个,哲学中的“矛盾”。

其实,最早,形式逻辑是包含在哲学当中的。现在,逻辑学专业,在中国仍然被归入哲学院系,不论是形式逻辑还是数理逻辑。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西方古代哲学,也包括中国的古代哲学,对于“矛盾”的理解,已经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成分。

但是,把“矛盾”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从黑格尔开始的。

现在的英语中,“矛盾”一词是“contradiction”,德语也差不多,显然,都是从拉丁语“contradictio”转化而来。

在黑格尔开创的辩证法中,“矛盾”,是一个基本范畴。

这是讲哲学中的“矛盾”这个词汇是怎么来的。

那在黑格尔哲学中,他如何解释事物中的“矛盾”是怎么来的呢?

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同一性”。

“同一性”,就是这个事物区别另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骡子是骡子,马是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能知道。

可是,在事物的这种“同一性”内部,又都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外部强加的。比如,刚出生的小马驹,就具有“同一性”,它与刚出生的小骡子有质的不同。但是,只要小马驹一出生,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都与刚才的小马驹有所不同。这就是“同一性”所包含的“差别”。

表面上的“差别”,体现着内在的“对立”。还以小马驹为例,这种“对立”,就是小马驹无时无刻不在成为不是小马驹,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向大马发展。

黑格尔说,如果用一个命题,把事物的同一、差别、对立表述出来,那就是“矛盾”。

黑格尔说:“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矛盾是“一切现实的东西以及一切概念所固有的”。

他之所以加上“概念”一词,是因为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当然,他对绝对精神的表述,像极了老子所说的“道”,以至于有西方哲学家讥笑黑格尔,说他的哲学是从老子那里受到了启发。

但可贵的是,黑格尔强调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他说:“通常对事物所报的温情态度,只是关心如何使事物不自相矛盾(按:指形式逻辑的方法),却常常忘记,这种办法是解决不了矛盾的,它只是把矛盾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即转移到主观的反思或外在的反思那里,并且也忘记,后者实际上是把两个被扬弃的和相互关联的环节包含在自身的统一体中,而这两个环节由于这种迁徙和转移,就简单地被宣布为设定的东西。”

这段话说得极难理解,其实说白了,就是讲,矛盾本来存在于事物之中,不承认也不行;人为地否认(即排除)矛盾存在是不可能的。

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某物只因为在本身之中包含着矛盾,所以它才能运动,才有冲动和活动”。

他认为,正确的认识论,应该透过表面现象,认识和发现事物本内部存在的矛盾。

他说:“上下、 左右、父子等等以至无穷,所有这些极平凡的例子中的每个规定都包含着对立。上就是非下;上的规定就在于它不是下,有上就是因为有下,反过来也是一样;在每一个规定中包含着它的对立面。父亲是儿子的另方,儿子又是父亲的另方,而每一个父亲或儿子都只是另方的另方;同时每一个规定所以存在只是由于它同另方发生关系。它们的存在是统一的存在”。

只有对具体事物的“同一、差别、矛盾”深入进行考察,才能发现更深刻、更本质的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吸取了黑格尔的宝贵思想,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并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或曰,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呢?那无非是因为利益、立场、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不同引起的。题主大概不是问这个吧?

3

在互相不相合的状况下才产生矛盾。

4

矛盾的实质是共同利益链条的断裂,从而激发内部个体之间的价值斥力。


5

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一个用来进攻敌人,一个用来保护自己。古代故事传说,有一个人卖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旁边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没法回答了。后来矛盾连举,比喻言语行为自相抵触。

6

来自心,来自天地万物!

7

矛盾起源是思考。

毕竟人是会思考的,

打个比方当一人在阐述一件事情,大脑也在飞速运转,在明辨是非,当发现瑕疵时,就会思考其对立面并不断扩大,直至超出自己的认知判断,从而产生矛盾。

相比于人与人也是一样,当两个人的认知高度,与思维维度不同步,矛盾也会随之衍生。

8

探究矛盾的起源,首先要了解相对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假如你和一位美女坐在一起,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但如果是和一位丑女坐在一起,就会觉得时间慢得难耐,这就是相对论。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而相对立的两方或多方的主体之间,就形成了矛盾。太极是由阴阳组成的,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而两仪能够同时存在,这就是矛盾。同样,易学上也讲究相生相克的道理,相克也是因为矛盾。

文学史记载的“矛盾”,只是一个词汇,并不是矛盾真正的起源。矛盾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难一》。原文如下:

人有鬻矛⑴与楯⑵者,誉⑶楯之坚⑷:“物莫能陷⑸也。”俄而⑹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⑺,物无不陷也。”人应⑻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⑼?”其人弗⑽能应也。以为⑾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⑿不可两立也。原文释义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两个对立的双方所形成的主体,就是矛盾;有物质存在,就会有矛盾产生。矛盾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所以说,矛盾最早的起源,应该从物质的存在开始。





9

欲望与能力不成正比

10

内心的矛盾源于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包括双趋(ab都想要,但只能得其一),双避(AB都想躲,但只能避其一),趋避(参看钱钟书《围城》那句最著名的话),多重趋避等。

换言之,人的欲望导致了内心的矛盾。古人强调修身并非一味克制欲望,而是减少自己不合理的欲望。至于二程“人心私欲,故危殆。”导致“灭人欲,存天理”则是走向了极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