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斗米教,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五斗米道。

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江苏丰县)张道陵学道鹄鸣山中,创立了五斗米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所以被称之为“五斗米道”。

此时道教在东汉已经初具规模,并已经对东汉社会政治统治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故政府称其为“贼”,又因名为五斗米道,所以被称作“米贼”。

张道陵经过数十年的游历,广泛地接触和借鉴了当时的各种宗教思想和修炼方术,再加上自己的思考,终于形成了一套道教观念和修炼方法。入蜀后,他闭门不出,一面刻苦修行,一面著述。

传说在汉顺帝汉安元年正月(142),张道陵的至诚感动了太上老君,就在这一套,受到太上老君的增与,并正式任命他为天师,开始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宗教活动,开创了五斗米道。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演变,五斗米道成为了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教派。张道陵去世后,将教主的位置传给了儿子张衡,关羽张衡的记载,资料很少,似乎张衡虽然继承了五斗米道,但是贡献不大,而在张道陵之后对五斗米道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张修。

“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矅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
————《三国志·张鲁传》

张修,巴蜀人,五斗米道的一支,张衡死后,他利用身为巴蜀人的有利条件,活动于巴蜀汉中地区,发展自己的力量,在当时,一般把张角跟张修并列在同一个位置。

张修所形成的五斗米道道法与太平道基本相同。但五斗米道的组织管理比张道陵时期完善得多。

在张修的五斗米道的道教组织中,已有了一套具体的教阶系统,除了信徒外,已经有神职人员和简单的教制,分管不同的教务。

神职人员中有奸令、基酒、鬼吏,凡是入道时间长的人就叫奸令或祭酒,管理普通较重的道徒就叫鬼吏。祭酒主要职责是宣讲《老子五千文》,鬼吏的职责是行使符水治病的任务。

张修在符水治病方面,是将病人的姓名和负罪的意思一式三份写成文书,祈祷于三官,也就是天、地、水三官。这实际上是原始巫术留下的,张修继承了此说。张修对五斗米道的发展和完善,使五斗米道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后来的张鲁在巴蜀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准备了条件。

对东汉末年摇摇欲坠统治发起第一击的是张角的太平道,紧接着汉中的张修也发动了起义,所不同的张角被灭,张修却保存了五斗米道在汉中的势力,而当时益州牧刘焉为实现割据一方、扩大自己实力的目的,不惜借助五斗米道的力量,而作为首领的张鲁和张修也想借助益州牧刘焉的力量发展自己,于是二者很快结合。

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张修为别部司马。张修在与张鲁攻取汉中的战斗中,反被张鲁所袭杀并兼并其图众和领地,这样,五斗米道就完成内部的统一,迎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

刘焉死后,刘璋成为了益州之主。由于刘璋生性软弱,张鲁不再听从刘璋调遣,刘璋恼怒,在幕僚的教唆下,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张鲁与刘璋彻底撕破脸皮。

于是张鲁在汉中地区实行一种割据的统治方式,这就是五斗米道的区域间统一,并树立起一种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在汉中、巴蜀地区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统治。

张鲁建立的政教合一的统治是五斗米道合法性的基础。张鲁以“师君”的身份行使“神授”的权利以统治民众。其组织形式,实质上是早期带有空想色彩乌托邦式的组织形式。比如生产资料全面所有,平均分配,人人都参与劳动。

五斗米道从张道陵的创建,道张修的改进,再到张鲁的发展,道东汉末年已经取得了比较完善得规模。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国的宗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五斗米道作为道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具体分支,也同样在宗教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东汉时一个短暂的王朝,五斗米道在东汉时的影响也许没有唐朝那样深远,但作为本土民族意识形态的一种反应,同时也是当时历史现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五斗米道的影响也是有着深厚历史意蕴的。

张鲁所确立的政教合一的统治,也对后世统治者有所启示。五斗米道在张氏家族的努力下不断发展,为道教学说及其思想的不断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途径。


以上个人见解,阅读如有不适之处,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评论。

最佳贡献者
2

五斗米教是中国本土道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创始人是东汉中后时期四川地区的张道陵,历史上称之为张天师,因教众入教需上交五斗米而称之为五斗米教。东汉末年,道教分支太平道领袖张角发动了黄巾军起义,拉开了东汉灭亡的序幕。而作为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孙子张鲁也趁机整合教众,在汉中割据一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权后,仍然奉汉为正朔,按时向汉朝缴纳赋税,所以当曹操带兵攻取汉中时,张鲁没有反抗,直接向曹操投降,被曹操封为阆中侯,官拜镇南大将军。虽然张鲁降曹,但是五斗米教的影响力在民间仍然很大,即使是后世王朝的一些官员也非常信奉。

到了东晋时期,著名的孙恩和卢循起义军也是五斗米教的教众,曾经给东晋王朝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会稽内史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也是虔诚的五斗米教教徒,孙恩攻打会稽时,王凝之在道观里向神灵祈祷退敌,在逃跑时被起义军杀死,后来孙恩与卢循起义军被刘裕先后平定。

虽然起义之火被平息,但是五斗米教并没有被消灭,仍然顽强的在中国民间发展,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五斗米教的道观存在。

3

道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本土发展出来的一个宗教。道教的派系众多,信众也很多,这个就会为古时候人们起义提供一个工具,很多农民起义都会借助宗教手段,这样可以短时间里聚集很多人。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五斗米也是一样,那它都参加了哪些历史大事呢?


道教入教,先交五斗米的入会费,这个就是五斗米道。那么是谁创造了这个搅弄东汉末年风云的宗教?

画符施药的张道陵立志拯救百姓,但是拯救他们之前需要更多的信众,所以要有个宗教把人聚集起来。人聚集起来了得养呀,那怎么办?叫他们交五斗米吧。

张陵,又称张道陵,一个在民间修行的道士。他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那个时候的东汉早已经不是一个稳定繁荣的王朝,而是一个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军阀割据的破败王朝,百姓生活困苦,需要一个精神寄托,张陵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宗教,因为这个宗教入会要交五斗米,所以被叫作五斗米教。因为张道陵被后世信徒成为天师,这个五斗米教又叫做天师教或者天师道。

张道陵像

五斗米教主要信仰老子思想,主要的教条则是以张道陵自己所写的《老子想尔注》为主,创教初的五斗米教主要传播地域以四川一带为主,这个时候的五斗米教本质上是个纯粹的宗教,以传道为主,兼施符咒救人。

  • 不起义造反的道士不是好道士,张道陵的子孙们可不像他们的爷爷一样只想做道士,他们想做官想当王。

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继承其首领的地位,道教中称道首。张衡死后,其子张鲁继承道首,五斗米教走向政教合一道路也是从张鲁开始

张鲁剧照

汉灵帝中平元年,五斗米教首领张修,为了呼应东边太平道教发起的黄巾军起义,在巴郡率领道众起义。张修后来被张鲁所杀,张鲁成为起义道众的新领导。因为当时东汉王朝全部精力都在镇压黄巾军起义,对张鲁采取怀柔政策,封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得以在巴蜀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并将黄老和老庄思想推行,那时侯的巴蜀地区可谓出现太平时期。可是这个时间不长,平定黄巾军后,曹操率大军攻打张鲁,张鲁失败投降,被封镇南大将军。张鲁虽然失败,但是五斗米教也就此向北方传播。

汉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 一个张鲁被打败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张鲁站起来了,后世的农民起义里,五斗米教活动频繁

西晋武帝泰始年间,五斗米教陈瑞在蜀中传教,教众成百上千,规模很大。

西晋惠帝永宁元年,五斗米教李特起义,兵败被杀。其子李雄继承父亲事业,并在第二年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第二年改称皇帝,年号大成,这就是成汉政权。李雄还仿效张鲁,在成都推行太平政策。

安帝隆安年间,当时的道教著名首领孙泰的侄子孙恩联合几个地方的流民和教众起义,结果失败。他的妹夫卢循转向东南沿海地区,继续坚持起义。这次起义是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五斗米教发动的农民起义,历时十三年,参与的人有十几万。也就是这次起义让封建统治者看到了道教对他们的威胁,于是乎开始有了统一的道教发展管理。

结语

五斗米教发源于我国本土,在漫长的历史里,和民间的抗议斗争已经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起到先锋军的作用,研究它就是研究农民起义斗争史。

4

历史上的五斗米道在东汉后期兴起,汉中张鲁率领教众占据汉中一带,形成割据政权。东晋后期孙恩、卢循起义也借用五斗米道组织群众,多次打败东晋军队,极大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5

五斗米教是民间一种俗称,实际上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天师道,创立者就是道教重要的祖师张道陵。从他的家乡北方徐州地区辗转来到西蜀成都附近的山区形成,一是正如前辈学说所说,古代先秦道教原始形态的方术一般源自滨海地区,二是在历史进程中与落后地方的巫鬼信仰容易重叠,恰恰道教正是把两者结合而成,在西蜀这种比较偏远的地方正式形成,为早期天师道一种重要形式,发展壮大。当时为了推广这种早期道教,发展信徒,一般人只需要交五斗米就可以参加,所以才俗称五斗米教,实际就是天师道,一直把天师信仰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张道陵的子孙张鲁成为汉末三国时期巴蜀汉中一带的重要割据势力,已经将这一道教发展到汉中地区,后来张鲁被曹操打败,张鲁一些后人进入北方许昌、邺城,洛阳,开始在北方传播。到北魏时期,在嵩山修道的寇谦之就是重要的天师,道武帝、太武帝都是天师道信奉者,后来北魏才开始崇佛,修建石窟。

南方在东吴时期就已经有天师道传播,这就是葛玄一家。后来到东晋为葛洪,只不过葛洪离开家乡,到处云游,最后到了广东罗浮山,成为南派重要的宗师。

在北方经历八王之乱期间,有许多关中秦陇流民南下入蜀,与当时蜀中重要的天师道领袖范长生合伙,流民领袖李特、李流、李雄父子叔侄一家是氐羌,后来也信奉天师道,尊范长生为师长,建立了成汉。成汉一直维持到被桓温消灭。

南方东晋地区也有大量天师道信奉者,比如著名的王谢大族基本全是信徒,后期还有孙恩卢循这种打着天师道旗号的大动荡。南朝时期对天师道开始发展重要改革,这就是以齐梁时代大宗师陶弘景一支为主,他是梁武帝萧衍最重要的盟友之一, 为梁武帝建立制度出了不少主意,也为梁武帝休养生息,起到很大作用。只不过梁武帝萧衍都知道后来也改变崇佛,成了非常痴迷的佛教信徒,完全改变了年轻时崇道的样子。

天师道发展到南北朝,随着佛教日渐兴盛,佛道之争成为朝野一个重要现象,道教随着不断发展成熟,清净无为和个人修炼的特色逐渐淡化了参与朝廷事务的感觉,所以没有像佛教佛寺那种变得奢侈和收容大量民众,北方有太武帝消灭崔浩一家的大事件,背后有崔浩与寇谦之一脉打击道教信仰的关系。到最后北周武帝几次展开佛道辩论,尽管表面北周武帝崇道毁佛,但时间并不长,很快隋朝建立,还是以大量崇佛为主,尽管隋文帝杨坚也有信道的举动。

南方则有梁武帝改宗,最后隋朝杨广主持灭陈时,还拜天台宗智顗大师为师父,更加推崇佛教的兴盛。

唐代以后的天师道已经成为正式的道教,不再是早期五斗米那种形态,有许多重要的人物,但往往与朝廷事务没什么关系。宋代以后又是一种新道教兴盛的阶段,反而再次与朝廷联系密切,比如北方金朝的全真道,金朝时期以王处一为典型,蒙古时期以丘处机为典型,都走上层路线。但由于蒙古上层还有对早期番僧佛教的推崇,忽必烈时期又有两次佛道争辩,全真道号称人才鼎盛居然失败,渐渐失去机会,当然在民间并没有降温。南方唐末到宋朝一直是以符咒盛行的灵宝派道教,从五代金陵谭紫霄开始,就在杨吴南唐吴越闽等地风靡,宋代本身道教就很流行,几乎不亚于唐朝,只不过本来参与朝廷不算深,只是到后期宋徽宗时代才有林灵素这种,最后还发生欺骗皇帝能请六甲神兵抵抗金兵的笑话。

而元朝以后对天师道的推崇也是无以复加,张氏家族天师这一名号的确立实际就是元朝,每一个新天师都是元朝颁发给龙虎山上清宫的,后来明朝也是,天师道才成为一种非常崇高的地位。连北方没落的全真派也开始南下,本来众所周知的王重阳和全真七子,有了所谓南方七子的争议,这就是全真派为了往南方发展的一种新的推广普及。甚至明代武当山的重要地位也被全真派所占据,到今天成为一个重要中心,而民间因为金庸小说制造的终南山历史上从来不是全真教的根基。

后来的天师道演变大体脉络如此,但作为早期五斗米发展成正式道教,并非只有一个源流。实际上汉末都知道还有一个比五斗米影响更大的分支是太平道黄巾军,太平道是有相对正规的经书流传,张角三兄弟不是一时忽然发生的,太平道的流传不亚于五斗米,比如当时从北方到南方有一个比张角三兄弟能力大得多的重要人物于吉,见于三国演义小说,他才是真正的太平道宗师,到江南获得非常大的影响,刚好遇到孙策开辟江东事业,手下不少人都信奉于吉,孙策感到一种潜在威胁,想要杀于吉,小说就把这个背景戏剧化,成为加重孙策伤病最后早死的一个原因。

所以太平道并不是就简单的黄巾起义,道教以南北为两大脉络又互相融合是从一开始就确立的,一直延续到元明,但早期太平道或五斗米道并不是后来的正式道教,正式的天师道基本是隋唐阶段经过数代有理论色彩的宗师发展变革才形成。

6

五斗米教始于东汉经努力使得统治阶级认可立为国教,道教两千年来完整了神仙体系发展至今的道法自然,精气神,天师也是世袭制,儒家孔圣也是世袭制,佛教除外的三大宗教

7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在逃亡巴中时。刘备接受黄权的意见,以黄权为护军率部准备迎接,而阎圃劝张鲁北降曹操:“协助以成大事,应该附讬曹操;如果不这样,就西结刘备来归附。”张鲁愤怒的说道:“我宁愿为曹公的附属,也不为刘备的座上客!”于是投降曹操。

QQ截图20161012151739.jpg

  张鲁与《老子想尔注》《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的经典。关于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张陵著,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一说是张陵著,如唐玄宗御制的《道德真经疏外传》、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以及中唐僧人法琳《辨正论》等,都认为张陵曾注《道德经》,是《想尔注》的作者,所世道书多沿此说。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中认为《想尔注》作者可能是张鲁,也可能是汉末荆州牧刘表,不能确定。而明代《正统道藏》中《传授经戒仪注诀》明确认为,《想尔注》是张鲁托名想尔而作的。

21a4462309f79052486b1f8e0cf3d7ca7bcbd50e.jpg

元代列大彬《茅山志》卷九《道山册》引用陶弘景《登真隐诀》,说明的有关张鲁所注的五千文本的具体情况,正好与今敦煌《想尔注》残卷情形完全相合,由此可证,《想尔注》确是张鲁所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8

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9

张陵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张天师或张道陵这个名号,大家一定不陌生,为了凸显出对张陵的尊敬,后来的道士都是这么称呼张陵的。张陵据说是张良的八世孙,他七岁时就能诵《道德经》,而且能知道经书中的意思,可见他自幼聪颖。长大后,张陵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后来成为往来于吴越之地的大儒,门生数千人。

由于才学出众,张陵被推举为县令。他在为官期间,感受到民间疾苦,地方豪强无法无天,而自己却无力改变这一切,如此一来,即便饱读诗书又有何用?在这样的得失之间,他选择隐居巴蜀,并开创了正一道。由于张陵吸取了巴蜀地区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成员,加上教律严明,作风正派,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张陵也逐渐被人称为张天师。

张陵去世后,张衡(与发明地震仪的张衡不是一个人)接替天师之位,张衡死后,随后又传给了张衡的儿子张鲁。本来天一道的势力并没有发展壮大之势,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名为张修的人。在张角传播太平道的同时,张修也在传播五斗米道。后来张修在巴郡率众起义,攻占汉中部分地区,配合张角的黄巾起义。之后张鲁将张修斩杀,吞并了张修的五斗米教,为了顺应民心,张鲁以正一教为前提,对五斗米教进行了改进。

而此时益州刘焉已死,刘璋子承父业,他出任益州牧后,以张鲁不服从自己的安排为理由,竟然将张鲁的母亲及家人全部杀害。就此,张鲁所在的汉中与益州完全分隔开。而由于汉中地区的百姓都信奉五斗米教,因此对张鲁很是遵从。张鲁就通过五斗米教建立了短暂的政教合一政权。

由于五斗米教传播深远,加上张鲁执政期间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因此颇得民心,甚至于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和袁约等人的支持。毕竟对于信徒而言,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进而能入相对比较安全的汉中避难。正因为张鲁的治理,汉中逐渐成为东汉末年时期割据一方的势力。

只可惜益州刘璋势弱,为了与卧榻之侧的张鲁为敌,不惜引狼入室,将刘备请入汉中,最终被刘备顺势占领了益州。而曹操此时雄踞北方,见刘备逐渐占领了荆南四郡与益州,俨然成为了蜀地的一方霸主,为了防止汉中再次落入刘备的囊中,曹操于公元215年率军亲征汉中。张鲁见曹操势强,此时也没有了征伐天下的志向,无奈之下,只能率众投降了曹操。关于割据势力张鲁的故事到此终结。

10

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此外,在光和年间(178年 - 184年),还有张修在巴蜀、汉中一代传道。其方法和张角有些相近,例如用符水治病。但是总体而言,更接近于张道陵的教派,例如也设有祭酒,学习《道德经》,供奉五斗米等,因此历史上也将他的这一派道法称为“五斗米道”。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公元438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

东汉末年,割据汉中的张鲁归顺曹操。

张鲁(?-216年、245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

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东汉末年,张鲁趁朝廷自顾不暇,占据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汉中这个政权,直到建安二十年,曹操进攻汉中时,张鲁才投降,存续时间长达三十年,并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他前后雄据汉中近三十年。

而张鲁投降曹操后,五斗米教并没有消散于历史中,虽然还是有像孙恩、卢循以五斗米教为名起义;但到北魏时,五斗米道改名天师道,得到官方正式承认,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至此张天师一脉成为道教的始祖与正宗,与山东曲阜孔子一脉,并为中国两大千年世家。

张鲁五斗米教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所以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张鲁参考张角黄巾道的组织,五斗米道初入道者称为鬼卒,骨干称为祭酒,并以“治”为传教单位,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而且张鲁这个以宗教为号召建立这个政权,可说东汉末的一片乐土,张鲁在各地设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免费提供给过路者食宿,又怕人多吃,特地在教规上加了人若食用过量,鬼能使其生病。

孙恩卢循之乱

孙恩卢循之乱是东晋末年发生的一次民变事件,爆发于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结束于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历时约十一年。

这次民变有五斗米道的背景,但实际起因是人民不满东晋朝廷的统治,让领导者可以乘时而起。事件可因领导者而划分为“孙恩之乱”(399年-402年)及“卢循之乱”(403年-411年)。两次起事均曾威胁东晋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孙恩是孙秀家族后裔,其家世代信奉五斗米道,孙恩叔父孙泰因拜杜子恭为师学习秘术而吸引平民乃至士族人士相信,更因而获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任命为官员。隆安三年(399年),会稽世子司马元显下令三吴各郡,公卿以下被转为荫客的官奴都移置建康,称作“乐属”以补充朝廷兵员。然而此举却令各郡士庶都十分不满。孙恩看准当时人心不稳,于是起兵叛晋。

孙恩先与部众登陆进攻上虞(今浙江上虞),杀上虞县令,接着就进攻会稽郡城山阴(今浙江绍兴),又杀太守王凝之。两次攻打会稽,威逼京师。

孙恩死后,卢循继续了他的反叛之路。卢循本是门阀士族范阳卢氏的子弟,是晋司空从事中郎卢谌的曾孙。卢循娶了孙恩的妹妹,就在孙恩自杀后,其残余部众就推卢循为主。当时当政的桓玄为安抚经受过三年战乱的三吴地区,于是任命卢循为永嘉太守。卢循亦接受任命。

这里还有一个王凝之蠢死的典故。

王凝之,字叔平,书圣王羲之次子,中书令王献之的哥哥,东晋末年官员、将领、书法家。善草书、隶书。作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是谢安的兄长谢奕之女谢道韫的丈夫。深信五斗米道,孙恩攻打会稽时,不听手下进言,不设防备,祷告后相信已请得“鬼兵”助阵,因而与诸子一同遇害。

总的来说,五斗米教在东汉末年诞生,在西晋和东晋发扬壮大,并最终被官方认可。其实经历了不少大事。

细看历史,不难发现,任何一种文化或宗教的诞生和发展,都是曲折的,其中会经历高潮,低落,转折,信任危机,能熬到最后,与时俱进的,才是最聪明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