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遗憾,没有找到具体内容,到现在也搞不清楚这个谴责具体指的是什么时间上的哪个事件,好吧,那就全当它不存在,我们就简单探讨下“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与苏联的关系”,这样或许能自由些,也更容易将问题搞明白。
第二,伊斯兰意识形态属性。
双方的蜜月期;
讲道理,信仰“一神论”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与信仰无神论、“唯物主义”的苏联在意识形态上是天然对立的,但霍梅尼反西方、反美的姿态对苏联非常有吸引力。同时,霍梅尼把TG的“统一战线”也玩得贼溜,霍梅尼曾公开表示“在伊朗社会,马克思主义将拥有表达他们观点的自由。”
这让苏联对伊朗产生了很多幻想。。。
1978年6月,伊朗公布宪法草案,其中明文规定伊朗国内不允许部署任何外国军事基地。
1979年3月,伊朗退出了美国主导组建的中央条约组织,打破了美国封锁苏联的军事同盟体系。
以上措施对于苏联都极为有利,同时,在巴以问题上,革命政府反对以色列、支持巴解组织,与苏联的立场相同。
伊朗的态度让苏联非常受用,投桃报李的事情苏联人也玩的贼溜。
1978年11月,苏联领导人警告美国“不要干涉、特别是武装干涉伊朗的内部事务,对伊朗这一苏联邻国的干涉行为将被视为对苏联安全利益的威胁”。
1979年4月经过公投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之后,苏联第一个予以承认。
伊朗人质危机后,美伊关系进一步恶化,伊朗宣布废除了1959年签署的《美伊合作条约》。
同时,伊朗承认1921年《苏俄波斯友好条约》中被巴列维政府否认的第6条款有效。根据这一条款,如果伊朗受到反苏力量侵略时,苏联有权出兵进行干涉。
双方关系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之初迅速升温,两国貌似进入了蜜月期。但此时双方的意识形态分歧并未消除,“反美”成为了联系双方的重要纽带。为了各自的利益,这俩个意识形态明显向左的国家捏着鼻子在那里眉来眼去。
好景不长,苏联入侵阿富汗成为双边关系的转折点;
在国内获得领导地位的霍梅尼很快就举起了他的“泛伊斯兰主义旗帜”,其在政治外交上的主要观点就是“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在霍梅尼看来,实行“法基赫”制度、代表真主主权的伊斯兰政府不应局限于伊朗一国国界之内,而应统一整个伊斯兰世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伊朗在伊斯兰国家中积极推行“输出革命”政策。
此时的苏联拥有四千多万穆斯林,伊朗输出革命的做法在苏联感到很不舒服。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有很多种解释,但小编看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苏联希望在阿富汗建立一道防火墙,防止伊朗伊斯兰革命通过阿富汗向苏联境内(如今中亚那几个斯坦)蔓延。
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苏联入侵阿富汗同时也让伊朗人感受到了威胁,伊朗政府的态度开始迅速变化。
1980年1月伊朗再度废除了《苏俄波斯友好条约》中的第5条和第6条,以免苏联利用这些条款如法炮制,干涉伊朗。
霍梅尼在呼吁苏联撤出阿富汗的还是还宣布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1980年8月,霍梅尼在世界解放者代表大会上谴责苏联为“大撒旦”式的霸权。苏联在德黑兰的大使馆和位于伊斯法罕的领事馆也受到了袭击。
坚持不到一年,双方的关系就开始迅速降温,这速度,翻脸比翻书都快。。。
两伊战争,苏联和伊朗、伊拉克的三角关系;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两伊战争爆发;
伊拉克和伊朗两家对于苏联可谓是“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俩人争风吃醋给苏联忙乎得满头大汗。
伊拉克当时算是苏联的小兄弟,但这小兄弟也不是什么老实人。实际上,伊拉克一直非常警惕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1978年萨达姆发动了一场针对伊拉克共产党的大规模镇压活动,大量伊共党员被复兴党处决,伊拉克共产党与复兴党随后公开决裂。但不管怎么闹情绪,伊拉克在当时的中东都是苏联的传统盟友。
当时的伊拉克算是苏联的一个关系并不那么紧密,却也只能在一起对付的“老情人”,而伊朗则是“新欢”,虽然这个“新欢”的脾气不小,因为阿富汗的事儿不停给苏联甩脸子,但反美的基本盘并未变,对于苏联还是充满了诱惑。
这就让苏联人非常难办了,站哪头都不对,既然站哪边都不好,那我就干脆哪边都不站。苏联人来了个“严守中立”。
苏联一方面跟伊拉克履行战前协定,提供了约定中的武器,但绝不追加军事援助,一方面又苏联允许自己的盟友或通过第三方,包括叙利亚、利比亚、朝鲜、古巴等国,向伊朗提供了大量武器。算是在表面上维持着自己“中立”态度。
但很快,战争的局势就发生了变化,1982年伊朗在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后反攻至伊拉克境内,形势对伊拉克非常不利。如果充满意识形态狂热,致力于输出革命的伊朗取得了最终胜利,或者伊拉克迫于战争压力而倒向西方或者彻底崩溃,对于苏联都是一场灾难。
为了自己的利益,苏联人只能呼吁停战,但已经打红眼睛的霍梅尼显然不愿意就此罢手。苏联迫于无奈恢复了对伊拉克的军事援助。
这一举动又一次激怒了伊朗,霍梅尼驱逐苏联外交官,并开始在国内清洗亲苏势力,苏联失去了在伊朗体制内部发挥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此时的苏联虽然加强了对伊拉克的援助,但在确保伊拉克不被击败的前提下,苏联还是在竭尽全力保持着与伊朗的关系,伊朗国内的亲苏势力成为了苏联的“弃子”,苏联捏着鼻子保持着克制态度,并保证对伊朗的军售不会受到政治关系的影响。
截至1985年,苏联对伊朗的军售价值已经达到25亿美元,1985年3月,苏联还向伊朗提供具有战略价值的“飞毛腿-B”弹道导弹。
伊拉克国防部长在1985年的一次军事胜利后表示:“我们所缴获的伊朗武器中有80%来自苏联”,证明了苏联对伊朗事实上的有力支持。
写到这里小编就有些想笑,这三角关系简直不是一般的乱,苏联夹在中间真是把“里外不是人”这句话表演得淋漓尽致,真是有些难为苏联,两头都想拉住,却哪个也拉不到怀里。
实际上,苏联和伊朗的关系到这里远远没有结束,但再写下去就太长了,估计也没有人喜欢看,咱们一笔带过。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调整苏联的对外关系和手段,双方的矛盾缓和。1988才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苏联终于促成了两伊双方停火。同年,苏联开始在阿富汗撤军,苏伊关系中的障碍基本消除,苏伊关系发展进入高潮阶段。然而,那时的苏联已经开始风雨飘摇,苏联与伊朗的关系即便好转,实际上也没好上几天。
总得来说,这俩个国家的关系基本上就是“相爱相杀”、“相互提防”,就像小编在开篇时候说的那样,“麻杆打狼,两头害怕”。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又把回答弄长了,也不知道会有几个人看完,没办法。
感谢您的阅读,觉得对您有帮助就请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