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

2020-09-22 15:32阅读(66)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和,而不同。中国哲学有很多流派。尤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分歧很大。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推崇圣人,道家藐视圣人。:-中国

1

和,而不同。

中国哲学有很多流派。尤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分歧很大。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

儒家推崇圣人,道家藐视圣人。

儒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就是爱有等差;墨家主张兼爱,也就是一视同仁;道家主张自然,建议大家不要爱来爱去;兵家说爱是什么,我只知道杀人。

儒家喜欢人治,法家喜欢法治,道家喜欢无为而治。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各家之间,互相攻击,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然而有意思的是,各家之间,非但没有走到你死我活的一步,反而相辅相成。

孔子认为老子是自己的师傅。

庄子和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成天撕逼,互相挖苦。惠施死了,庄子却很悲伤,说:“楚国郢都有个人,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请石匠替他削掉。石匠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也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石匠找来说:‘替我试试看。’石匠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荀子是儒学大师,却教出了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门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将提升到统治哲学的地位,此后两千多年不动摇。

但是,道家的学问也没有荒废,再加上外来和尚带来的佛学,与儒家哲学一道,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鼎。

中国的学者,进一步入庙堂,靠的是儒家本事;退一步隐山林,念的是老子、庄子和佛经。

同一座寺庙中,释迦牟尼、孔子、老子排排坐,吃果果。相互之间,也不觉得膈应。

老百姓想当官的,拜孔子;想长寿的,拜老子;想平安的,拜佛祖。各取所需,也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如果要问中国哲学有什么代表性的精神,那就是一团和气。这个“和”字,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由张艺谋导演,向全世界做了一次华丽的展示。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和”字下面还有两个字:“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同才是中国哲学的精髓。

五指一般长短,同是同了,但是不和,怎么看也不顺眼。

人有七情六欲,想法也千奇百怪,只要原则和底线相同,没有必要追求一致。

换句话说,在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梦想的前提下,也要允许某些人做做春梦,是不?

2

世界的多元哲学,便有多元哲学精神!

所谓哲学的精神是指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价值的追求,意义的理解把握和诠释,以及对终极关怀的体贴和追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具体中国哲学的精神有忧患精神,乐道精神,人本精神,和合精神,笃行精神。

1 忧患精神

忧国忧民的忧患精神是对国家和人民,整个人类存在的生命关怀



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应该肩负实践责任,有积极担当的忧患意识。孟子继承孔子的忧患精神“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患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人继承下来,宋朝忧患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光照后世。

2 乐道精神。

乐道就是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人要有所向往,有所追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物质生活上可以清贫,但是不能放弃乐道精神的追求,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是乐道精神的体现。

3 人本精神。

中国哲学的人本精神就是指以人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

管子讲,把人当做人看,尊重人格,尊重人的自我意识,满足人的需要。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就是使每个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孔子的“仁”就是人学,就是人本学。



墨子“兼爱”,孟子“不忍人之心”等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人本精神。

4 和合精神。

和合精神,承认事物多元的存在,互相冲突中的融合。

孟子“地利不如人和”,孔子“和而不同”,中国《易经》中,阴阳相合,孤阴不长,独阳不生。近代毛主席提出'“和为贵”,我们现代提倡和谐社会,都体现了中国这哲学的和合精神。人生在世,不能独存,必须与他人生活在一起,不免发生冲突,在冲突中和谐,进而达到和合。



5 笃行精神。

中国哲学中,儒,墨,道,都体现了笃行的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忧患精神的化解,乐道精神的实现,和合精神的追求,人本精神的弘扬都赖于笃行精神的践行。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还要去运用知识。《中庸》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明朝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而不行是谓不知。笃行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可见在中国哲学里,笃行精神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哲学的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笃行精神是中国哲学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长期面对恶劣自然环境,,凶险,错综复杂的人生关系,心灵环境的孤独,苦闷的回应,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尊严,意义的重建,是人对精神家园的终极追求。

3

中国哲学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不行就打仗,就改造和征服自然。事实上,我们读过的名著中,早已经埋藏着答案了。在名著《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小姐迷路了,躲在森林里。一场大风大雨过后,好多小鸟被吹下来受了伤,奄奄一息。苔丝小姐很同情它们,于是,就把它们一个个掐死了,为什么掐死?好让鸟儿不痛苦。在《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小姐,看见满地落花,感觉很悲伤,觉得自己就像这一朵朵凋零的花儿一样,于是,林姑娘把花儿都埋葬了。这就是东西方哲学的不同。

中国哲学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人在社会上的价值,对于自然界,采取的是一种和谐的视角,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西方特别是古希腊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注的是世界的本原。同时,中国哲学在阐述问题的时候,往往用比较模糊的、诗一样的语言去描述,而西方哲学则不同,是用严格的逻辑语言去推理论证。这是中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

西方哲学关注的焦点是世界的本原,所以他们发展出高度发达的物理学、数学和逻辑学等,而中国哲学则关注的是人生的价值和人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问题,所以,中国哲学发展出高度发达的伦理学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思考的是如何让人达到一个非常高明的境界,这在古代叫“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哲学思考的是人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总结下来,中国哲学的核心精神有以下但不仅仅只是这四条:

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国哲学是现实主义的理性主义哲学,他没有彼岸世界,只有现实世界。既然生活在现实中,就要脚踏实地的奋斗。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二,厚德载物的人生精神。厚德载物的理念同样来自易经,易经告诉我们,在向前跑的时候,也不要跑的太快,要慢一点等等自己的灵魂。要象大地一样宽容,可以容纳万物,要有大地一样的胸怀。

第三,是居安思危与时俱进的人生精神。“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同样是《易经》中所说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要小心谨慎,要随时警醒自己。同时,还要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随时校正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这叫做与时俱进。

第三,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人行事做人的总原则,也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原则。这种人生的精神,是追求不过头,不偏执,不极端,做人做事要理性,要温和。

4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本质上是关于人立足于现世又能超越当下的生命学问。是指向“如何做人、如何管治人的依据和根本”的,中国学问骨子里就是这个中心。

二、谈中国思想,我以为,有几个重要的范本是带标志性的,值得大力推荐,可以学一辈子:一是《周易》,特别是“序卦”一文,把中国思想精神的气与理之大宝藏作了一全面的提钩;二是《老子》,老庄之学,为天人之学,透析生存的本相。这两个范本,是中国思想的“心法”,命门。若稍作扩展,《大学》《中庸》《孟子》,要细读领悟好它。至于道与佛,虽然也非常重要,但放在中国思想精神的提要上考虑,要者不出上面。中国智慧不读经典,是不能获得的,尽管这智慧不限于经典。

三、在这些能称为精神真髓的东西中,“宇宙与吾身”、“家国与吾志”、“万有与吾心”这几个对子里,是构成主线与根本的命脉与门弟。处理好这几个对子,人一生就不会白活,从卑微的肉身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立于天地之间,而得其乐。

中国思想精神,把人的主观光景、自我成就的取向、践行德行的能力、认知与训练的门径,看成最为生动可信的东西,两千多年,要言不繁,反反复复,一代有一代的面相,一代有一代的成就。而唯心还是唯物,主观还是客观,中国智者不愿闻问,愿闻的是如何运化天地灵气而与之齐一。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为了处理好上面提的几个对子,中国思想以“道”“太极”“阴阳”“心性”“理气”等构成一个系统,通过知、感、行、悟、言来转化几者,传递出“体用”之妙。由于“用”之立心立意不同,由于凛性之差异,对“体”的把握言说,导致了中国思想史的学问,分流出门派、家学。

四、中国思想的精神,把智识、行养、功德、是非,作了一定层面的分工,力图避免混浊。只不过,在真实的历史过程中,却又经常受到围绕家国命运而呈现出来的世俗化、浅表化、集团利益化的所谓功德、忠奸之辨的影响,出现难于免除的杂色、失真、断裂与扭曲。

五、中国思想的精神,实质上寄居于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阶层分工、政治体制、文化积淀,要者当然是经济与政治。而恰好在这后两者中,中国智慧鲜有揭示。即使在过去,中国思想的精神如何落地,如何成就理想,也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修行,于国家社会亦鲜有裨益改进。越往社会下层,越是广泛的实践领域,就越显浅薄空泛,无趣无物,大而无当,能够起到的正面作用不能作过高的评价。到底“内圣外王”“极高明而道中庸”,只能在小团体里成为彼此观照印证、追慕渴求的境界,尽管它足够的伟大。

这里原因是,中国思想的精华佳处有超越时空之能力与表现,好了,你超越了,高明了,如何反过来进入具体时空(历史与时代),反倒成了不容易解决得好的问题了。这也为什么中国两千年社会的管治,不得不更加强调阶层化生存的重要原因,某些层面,“人”的立体并不能带来社会更大更广范围的立体。这就不可避免存在着中国社会长期的深刻的内在分裂,因此,古人那些深湛、精进的功夫,到底影响的范围是很小的。加之,时移势易,传统中国智慧于当下与未来,如何补益,完整的方案,规矩尺度是需要我们重新设计的。

六、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不等于复古,更不等于复辟。

5

一切伟大哲学的精神内核只有一个,那就是求真求实,概括起来就是实事求是,真正做到这一点是最难能可贵的,他本身就要求在求真之中,没有这个基础,一切将真假难辨,继而精神无存。

求真,既意味着对真理的渴望与探索,又意味着对真理的辨识与信赖。假如哲学已经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或者降低真理的标准,而成为实用主义、威权主义、乃至愚民主义的木偶,哲学的精神将失去高贵的秉性而降格为附庸和失去应有的勇气和纯洁。

从这个意义上看,哲学即人学,一切从人性出发的人文精神,必以真为起点、为基础、为根本,然后才有善与美的前提条件,才有真理的迷人光芒,才有真正的信任、尊重、慈悲、博爱,而推动人类与人类、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精神的自然和谐与进步、发展。

因此,一切伟大的哲学精神,不仅要关注于生命的过程意义,还必须关注生命的源头意义和归宿意义,不仅要关注真理的客观自由,还要关注真理的主观自由,否则,就丧失了真理客观真实的全面性、完整性,使真实的缺陷发展成真实的虚伪。所以,真实哲学精神的外延至少包含自由的气度和对平等原则的基本认同。

6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精髓。谈到哲学都离不开主观与客观两大命题,纯唯心的主张主观世界决定客观世界,纯唯物的主张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而天人合一则追求人随自然,天遂人愿,最后达到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这不仅是中国哲学的精髓,也是人类未来追求的最高目标。

7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利生是文明生生不息。这在中国文化原典和道儒墨等诸子思想中都有集中体现。如中国文化原典群经之首易经中就把乾卦置于首卦而体现这种精神,因为乾就是健就是生生不息,卦辞谓乾元享利贞就是生生的过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文化关注现世,所以,在追问世界本质本源的基础上,各学派都以现世人生各方面为关注点,从而发展文明。如道家利生以修养性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境界以现世理性为基础,以成仙为理想,而不是以脱离现世的什么目标为理想。所以,同样是无为法,道家不讲脱离现实。

儒家关注现世,修身养性以现世成圣为贤为目标,在修身基础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建立现世的理想社会。更不讲脱离现世。但不讲脱离现世不等于没有至高人生境界,所以,儒家讲尽心知性知性知天,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闲邪存诚,自诚明,明明德。

与印度过于关注脱离现世比,中国文化深邃而关注现实人生,所以,中国文化可以构筑伟大文明,有深度有厚度又有力度。与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文明,不侵凌弱小,不以天堂为非理性终极关注,在有力量的同时讲共生讲仁和。所以,中国文化利生世界,造福人类。只有中国文化可以讲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追求,这就是中国文化保合太和治平天下思想的现代体现!

8

原创‖不经笔者同意,转载或抄袭,必定追究到底!

这个问题好高大上,不是一般普通人敢于回答的!笔者自忖浅薄,姑且作一些浅薄之论吧。

中国哲学精神,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神话阶段、理智阶段、科学阶段。神话阶段的中国哲学精神已经为先秦诸子所破灭和抛弃,我们就不再提及了;科学阶段的中国哲学精神尚在摸索中前进,言之尚早;这里着重谈理智阶段的中国哲学精神。

理智阶段的中国哲学精神可以极简地概括为一个“元”字。“元”也就是极的意思,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是中国古代理智哲学的起点,也是中国古代理智哲学的精神所在。太极就是一点元气,变化生成两仪,也就是阴阳二气,四象八卦即天地四方八位,这是中国古代理智哲学的宇宙起源说。

在宇宙起源说的基础上衍化理智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

理智哲学的世界观是“天人合一”。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很好的解释了理智哲学的世界观:制天道以用之人,把自然规律和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也即天人合一。

理智哲学的方法论是“思辨思想”。诸子百家就有了强烈的思辨观念,“庄周梦蝶”、“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郑人买履”、“邯郸学步”等等具有强烈思辨精神的经典哲理故事,无不展示出古人思辨的方法论光芒。

理智哲学的认识论是“实事求是”。汉代人们就开始强调认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物质世界。要求人们探求真理过程中,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产生认识,用认识去指导实践。这和现代科学的认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理智哲学的人生观是“以人为本”。这是由其世界观“天人合一”决定的。古人研究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治人”,他们把自然规律的研究成果,理所当然地嫁接到“治人”上来,什么“中庸之道”、什么“济世之道”统统是这种自然嫁接的成果。

理智哲学的价值观是“境界学说”。古人的人生价值观,基本认为人是最没用的;只有超脱自我,跨越境界,才能臻至圣境,成为圣人,也就是所谓的“超凡入圣”,成就完人,人生才会有价值,也是活着的全部意义。

理智哲学的基本特点是“有容乃大”。我们的古代哲学从不排外,极具包容性和融合性。无论什么样的外来文化,我们的古代文化都能够内化为有益的养分,成为自己肌体的一部分。最典型的就是佛教和基督教,古代哲学是敞开怀抱,请君入瓮!

理智阶段的中国哲学,不管是“天人合一”世界观、“思辨思想”的方法论、“实事求是”的认识论,还是“以人为本”的人生观与“境界学说”的价值观,都是建立在“元”字的基础上。“元”字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和精髓,突现理智阶段的中国哲学精神——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中国哲学精神的科学阶段,是在继承理智哲学精髓的基础上,吸纳外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而成就的。科学阶段的中国哲学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9

因果?善因才会有善果?恶因必得恶果!大家吉祥!


10

关于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宏观系统的回答是很麻烦的。

但我们可以从阎孟伟的《哲学概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罗志希《科学与玄学》及罗伯特·所罗门著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等哲学书籍中了解总结出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

火锅先生说:“中国哲学是个万花筒,又似极了一个文化思想的大磁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都能和哲学从八杆子打不着攀上有如孪生的亲密关系来。你能从经学、玄学、星星、月亮、女人生娃中挖掘出哲学的思想内涵来。这说明所谓的中国哲学就是一个混沌不清的学术领域,也很难给中国哲学总结出一个清晰的概念。直至胡适先方将哲学与经学划分开来,始得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冯友兰说:“西方是外向的,东方是内向的。西方强调我们有什么,东方强调我们是什么。”

所以,纵观吸纳西方哲学,结合传承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理论,总结已知事物,探讨未知领域,便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也是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