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慈安和慈禧,慈禧垂帘听政听的是同治和光绪的政,而慈安垂帘听政听的是慈禧的政,高下可见!咸丰驾崩前,慈安和慈禧的敕封分别是皇后和懿贵妃,格局上慈安就比慈禧高。同治时期,尽管两人都被奉为太后,一个是先帝的正宫皇后,一个是同治的生母,亲疏关系看上去慈禧应该母凭子贵,地位更高,实际清朝的皇子除了生母之外都得尊皇后称为嫡母,而且同治登基时不过才五岁,在那么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左右不了什么。慈禧在同治时期地位就不如慈安,虽然仗着咸丰的宠幸,经常接触到奏折、疏议等政事,但咸丰一死就没人宠着慈禧了。


(皇宫旧照)

慈安的地位高于慈禧的证据很多,因为两宫太后同时听政本就是开了先例的,再加上清末的动荡,所以那段时间的历史记载、奇闻轶事很多,从其中梳理便可以发现很多慈安地位高于慈禧的证据,下面简单的罗列出一些。


(起居注记载谕旨)

1、最为明显的就是同治时期的谕旨开头永远是母后皇太后(慈安)为先,随后才是圣母皇太后(慈禧)。先后顺序长幼尊卑在当时是看的很重的,这是同治没有获得权力的表现,也是表明当时的朝廷核心是慈安。不仅仅是这些,就连同治、光绪前期平时各种请安问候,基本上都是先走嫡母母后皇太后,而不是亲生的圣母皇太后。

2、在古籍记载中,光绪六年(1880年)的一次祭祀大典上,咸丰的神主牌前方了两个跪垫,慈安太后先把右边的跪垫跪了。这是一个礼制问题,古代大多时候左边是尊位右边是次位,如重文轻武时文左武右、重男轻女时男左女右,还有就是左祖右庙的建城方式都说明古代尊左。慈安跪了右边慈禧却不敢跪左边,因为慈安之前咸丰还有一个妻子孝德皇后,很早就去世了,但慈安也不知道是确实尊尚这位亡人还是给慈禧这个大活人难堪,总之慈禧只好和大臣、宫女、太监一起站着。

3、同治八年(1886年)慈禧太后的手下安德海离开京城,违背太监不准私自出京的礼制被人告发,抓了人请示到慈安太后这,慈安的命令是“就地正法”,丝毫不顾及慈禧的面子。

4、慈安的陵寝无论布局还是造价都高于慈禧,并且慈安的墓葬直接连通咸丰的墓葬,慈禧却只能跟在慈安后面。或许有反驳的认为慈禧死的时候年景不好造价低也可以理解,而且是慈安先死的,慈安可以连接咸丰的墓葬是先来后到。但一个皇后、太后的墓葬怎么会是死了之后修的呢?肯定是慈安还在掌权的时候就定下了的,慈禧因为早期实力不允许,只好默默的接受了。

5、清代这两个人的画像服饰也体现出了,《清史稿》舆服志记载皇后和贵妃所用的各种珠饰物的差别。下图中左边为慈安像右边为慈禧像,衣服、帽子看上去差别不大,但领子、朝珠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

(慈安、慈禧画像)

慈安在史书上留下的确实不如慈禧多,除了辛酉之变以外,她也确实基本上没留下什么令人深刻的政策。两宫听政时期大臣们都是把奏折先提交给慈安、慈禧,再由同治、光绪的名义告示天下,但慈安生性不喜欢政务杂事,大多时候都是慈禧独揽,但重大的事情都要去征求慈安的意见,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慈安垂帘听的是慈禧的政,因此实际上的老大绝对是慈安无疑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清代起居注》

最佳贡献者
2

慈安影视剧照

摘要: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清朝两宫皇太后中的东太后慈安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迷。慈安的卒逝引起了后人纷纷的猜想,大多数人将怀疑的对象聚焦在了和慈安关系最为密切的慈禧身上,人们猜测是慈禧谋害了慈安,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慈安影视剧照

慈安,又称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她的父亲是三等承恩公穆扬阿。慈安在十六岁时由选秀进入后宫,直接被封为贞嫔,然后一年之内,慈安就完成了由贞嫔到贞贵妃再到皇后的惊人壮举,其晋升速度简直堪比坐火箭啊,有清一代唯有顺治的宠妃董鄂氏可以与其相媲美了,但是董鄂妃生前也没有被封为皇后。为何慈安能够在短短的一年之内登临皇后宝座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慈安长得端庄秀丽,容颜貌美,这是她吸引到咸丰的首要条件。第二,慈安在个人品质上优于他人,据史书记载,慈安贤良淑德、举止端庄,很识大体,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一点对于执掌后宫相当重要。但是,令慈安感到遗憾的是,在其身居皇后之位的这十年间,始终没有为咸丰生下一男半女。

慈安慈禧影视剧照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驾崩于热河行宫,临终前授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辅政。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两宫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北京政变,将顾命八大臣一举擒拿,从此,两宫皇太后开始垂帘听政。由于慈安对政治不太感冒,而慈禧则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女人,所以日常的一些政务就由慈禧来处理,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慈安只是一个摆设。慈安作为咸丰的中宫皇后,其地位和待遇要远高于慈禧,慈禧只是沾了儿子同治的光才成为圣母皇太后的。慈安在有些大事上还是很有分寸的,比方说,她支持恭亲王奕?搞洋务运动,使同治一朝出现中兴之象。慈安还为同治帝选择了端庄秀丽的皇后阿鲁特氏,她还联合恭亲王奕?将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诛杀。这些事情都可以看出慈安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女人,绝非糊涂之辈。

慈安影视剧照

关于慈安的死因,人们纷纷猜测是慈禧谋害,笔者认为其可能性不大。有这么一种说法,咸丰在临终前曾留给慈安一份手谕,命慈安监视慈禧的举动,如果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如果她擅权作威,就直接将其除掉。后来慈安将这份手谕给慈禧看了,并当着慈禧的面烧掉了,所以,没有把柄的慈禧开始肆无忌惮起来,最终将慈安谋害。这种传说记载于一些野史笔记当中,不具有权威性。仔细分析,慈禧之前与慈安并无太大的恩怨,只是在为同治选后和诛杀安德海两件事上两人有过摩擦,但这也不至于使慈禧做出如此悖逆之事,慈安毕竟是嫡出的太后。根据相关的史料分析,慈安很有可能患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才会在短短的两天内毙命,而在此之前,慈安的身体虽然还算不错,但是也曾有过相关的疾病症状记录。

慈安慈禧影视剧照

不管怎样,慈安的暴卒受益最大的便是慈禧,从此,大清朝政由两宫并立变为慈禧个人独裁,慈禧登上权力顶峰的最后一道障碍就这样消失了。

来源于:清宫史话

3

慈禧垂帘听政听的是同治和光绪的政,而慈安垂帘听政听的是慈禧的政,高下可见!咸丰驾崩前,慈安和慈禧的敕封分别是皇后和懿贵妃。

慈安太后没有传说中的那么虚弱,她一直是慈禧太后头上挂着的利箭,监督和控制慈禧太后的女强人。

地位慈安较高,但弄权是慈禧为主,前期慈禧顾忌慈安不敢太露,那段时间以慈安为尊,直至慈安死后,慈禧才独揽大权,锋芒毕露。

4

地位慈安较大,但弄权是慈禧为主,前期慈禧顾忌慈安不敢太露,那段时间以慈安为尊,直至慈安死后,慈禧才独揽大权,锋芒毕露。

5

慈安皇太后,毕竟是嫡皇后,母后皇太后,足以碾压震慑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也挺苦,慈安太后薨世多年后,慈禧太后还告诉宫廷女官德林,慈安太后?欺负她。事实上,慈安太后是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女人,只要慈安还活着,她就能限制慈禧太后胡作非为,在慈安太后的一生中,清朝见证了同治和洋务运动的复兴,慈安太后?死后,恭亲王不能单独对付慈禧太后,只能任由慈禧太后胡作非为。慈安太后没有传说中的那么虚弱,她一直是慈禧太后头上挂着的利箭,监督和控制慈禧太后的女强人。


6

先辛酉政变诛杀顾命八大臣后,恭亲王秉政,慈安和慈禧垂帘,三人基本旗鼓相当。


之后对恭亲王的罢免与复用必然也有慈安的意思在,否则如果慈安不同意,光凭慈禧不可能动得了奕?。

这时候看其实两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我更倾向于两者平权,慈安略大于慈禧,慈禧于台前,慈安于台后。

同治虽是慈禧亲生,但却一直对慈安更为亲近,慈安也一直是正宫太后,在实际的地位上其实是优于慈禧的。之后同治选后,慈安看中阿鲁特氏,慈禧看中富察氏,结果同治还是选了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为皇后。

光绪继位的问题,首先光绪继位肯定是慈禧先主张的,因为要从咸丰的兄弟的儿子们中过继一个继承皇位的话,对慈禧来说光绪是最好的。而光绪的生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亲妹妹,等于这些咸丰的侄子里头光绪和慈禧是最亲的,慈禧既是光绪的伯母又是光绪的姨母。而慈安最后也同意了这一点。

因为对慈安来说也没有更好的选择,而后两宫垂帘一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去世,慈禧正式开始独掌大权。


关于慈安之死,官方说是病死的,但也有一说是慈禧毒死的。两者都有可能。

总结一下辛酉政变到同治在位时,慈安的权力肯定大于慈禧,作为法统地位还是实际情况,都是优于慈禧。但两人共同垂帘时,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其实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所以两人会相互合作。

但也没有绝对的豪强,否则早就弄死对方了。

7

慈安太后

在《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慈安虽然对权力不感兴趣,但她的政治才华毫不逊色。慈禧有才干,又有强烈的政治欲望,但最终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轮不到她来管。慈安比较超脱,不喜欢政务,日常事务就放手让慈禧去做,她乐得轻松自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可以任意而为。在朝政大事上,还得是慈安说了算。因为虽然都是太后,但慈安为嫡,慈禧为庶,在“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绝不敢擅自主张。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大权在握、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对于东宫太后慈安的德行与行事风格,老百姓多有赞同,当时的民间,甚至出现了“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的说法。

一、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于慈安的力主其间,安德海才得以伏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同治喜欢阿鲁特氏,如果没有了慈安的意思,很可能就会依慈禧的意思选了别人为皇后。

三、创造“同治中兴”。在清代同治帝年间“洋务运动”(史称同治中兴)。在同治年间,慈安才是真正的国母,才是最高统治者,任何大事都必须经过慈安同意后才能实行。没有个五、六千万是办不成的,六千万对于当时可是天价了,卖了你慈禧你也拿不出这个钱出来。如果慈禧有这么多钱的话,早就拿来给自己修圆明园去了。要想拿到这钱,除非是从国库里拿,想动国库银两必须经过权力最大的那个人才行那就是慈安,只有慈安才有这个权力开国库。慈安要是不同意是不能实现“洋务运动”的,所以说能举办“洋务运动”是慈安的意思。如果说是慈禧的意思除非是慈安死了,慈禧才有那个权力开国库,既然慈安没死专家们没必要说是慈禧的功劳。还有就是《史书》上和《德龄日记》里都提到慈禧最讨厌洋人东西的人,而且是个非常守旧派的人,而“洋务运动”恰恰相反,“洋务运动”乃是向洋人学习反封建的活动,你说这么封建的一个慈禧反对都还来不及,怎会想办“洋务运动”造船等呢?如果说慈禧不像我们说的那种人,那慈禧为什么会反对光绪帝的《戊戌变法》?她恨透了《戊戌变法》,又怎会赞同举办“洋务运动”呢?

事实上不管慈禧同不同意,由慈安说的算。

8

慈禧

9

慈安是个象征性老大,不掌实权,实权在慈禧。

慈安对慈禧唯一的制控就是有先皇遗诏,自从’被慈禧感动’,烧了先皇遗诏,就无足轻重了。

10

个人认为应该是慈禧,因为就算慈安在世则也不过就是个荣国府的贾母角色,而真正掌控实权的则是王熙凤式的慈禧较为准确一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