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斗是不是昏君,就见仁见智,毕竟他并非是残害百姓、为非作歹、任意妄为之君,只不过是贪图逸乐、胸无大志、碌碌无为罢了,说他是庸君却一点不为过。把先主舍生忘死、辛苦半世创下的基业丢掉,而苟延残喘,单凭这一点,就连有骨气的臣子也不如,不是庸君又是什么呢?

说到诸葛亮,的确是一个权臣,事无大小皆由他定夺,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拥有如此权力的大臣少之又少;同样诸葛亮也是一个赤胆忠心,日月可鉴的忠臣,临危受命,为报答先主知遇之恩,为延长蜀汉国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不是大忠臣又是什么呢?

最佳贡献者
2

阿斗连昏君都不配称呼!他枉自是一国之君,却无丝毫“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节操。

诸葛亮是忠臣,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赤诚感天动地,化作历史的永恒。一代炎黃子孙爱戴他,是因为他们从他“受仼于败军之际,奉命于为难之间”兴蜀汉的业绩中,升华了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

(刘禅)

如果认为刘禅在位四十年中,蜀汉政权屹立不倒是刘禅的政绩的话,那也是凭着诸葛亮、法正、蒋琬、费讳、姜维等文臣武将的文攻武卫,他在位四十年,其实就是一个“甩手掌柜”。

他昏吗?不昏!他早就对“革命”失去信心,心中早就在问自己:“蜀”字旗到厎能打多久?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忧虑是正确的。

但是作为先主指定的接班人,应该继承先主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也许先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个娃娃以后可能会“违背老子遗願,甚至败了家业(江山社稷)”,于是明示诸葛亮必要时可以“取而代之!”

(白帝城托孤)

为了报答先主的知遇之恩,同时也明白先主白帝城托孤那番惊心动魄的嘱托,诸葛亮也许有一种紧迫感,于是在刘禅刚刚即位就纷纷叛乱的严峻局面中,採取“剿抚并举,恩威并用”的策略,迅速平息叛乱,并在短时间的准备后就开始了连续的五次北伐。

诸葛亮是想拼了老命把许昌拿下,完成北伐任务,告慰先主。

刘禅是咋个想的呢?

请看刘禅的向邓艾递交的降书,据巜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限分江、汉,阶沿蜀士,斗绝一隅,干运犯冒,......”

我简单用白话文翻译一下:我们蜀汉因为长江和汉水阻隔,象踡缩在米斗中生活一样,触犯天运,一年又一年,我刚即位,文皇帝(曹丕)向我宣示温和亲密的诏令,给我指了出路,而我愚昧无能,贪恋父亲留下的帝位,苟生多年,没有遵从教导,如今朝庭大军声威大振,人神均有向善之理,敬畏王军威严。.....

我自主部下放下武器,脱掉盔甲,把官库中的资财完整保护,.....我跪在地上想着大魏布恩施救,......生死的恩赐,由你裁处,我抬着棺材前来投降。......

(刘禅儿子刘谌像)

此时姜维正在剑阁激战,尚有几万人马,足可回援成都,而南方的部队尚未开始实施增援勤王,战局大有可为,可惜姜维只能以刀砍石,发泄失望!

因此,阿斗是一个扶不上墙的稀泥,是一个火线投敌的叛逆。

关于诸葛亮

的确他是军政一把手,刘禅能够有高招吗?不见史载。所以事必躬亲是诸葛亮的一贯风格,但是,这样的后果是造成自己身体的伤害,所以丞相不久于人世。

诸葛亮的致命失误在于没有给关羽配备一位忠诚得力的助手,协助镇守南郡,当然是一种对关羽的迁就。

诸葛亮团结蜀中所有三派干部,委任蒋琬留守丞相府,起用稳健的王平。

他不仅是封建道德的楷模,也是卓越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的三军总司令。

他不象霍光一样的称为权臣,他是千古一忠臣!

3

不是。赵构一类人物。知蜀国力不强,北伐无所作为。但人心可用,蜀相大才,随他去。而且乐不思蜀故事看出城府之深,厚黑术到家,保身最聪明!诸葛丞不是权臣,权臣一手遮天,但他动不了黄皓,一些人事安排也尊重后主意见。权臣是中性词,用在伟人上面不妥。

4

【阿斗不是昏君,诸葛亮是忠臣】这是一个大的原则。具体理由如下:

三国所有称帝的人当中,刘禅在位时间最长(223年—263年)总计40年,一个内忧外患,能稳稳当当坐在龙椅上40年的人,会是昏君吗?

后主刘禅忠孝节义,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他谨遵刘备临终遗言,高度尊敬和重用诸葛亮,称其为相父,总揽军政大权,事无巨细都要丞相定夺。

诸葛亮数次北伐,刘禅虽然不太赞同,但还是全力支持,表现出对相父的尊重,同时可以看出,刘禅的头脑是非常清楚的,他意识到蜀汉国力和曹魏的差距,所以不赞成北伐,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之所以没有制止北伐,是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乱的道理,你能说他是一个低智商的人吗?

后主刘禅善待大臣,因为自己生活奢侈腐化,老臣董允上书,刘禅也无可奈何,只能收敛修正自己,并没有对臣子大开杀戒,而是以宽容之心对待,这种修为,一般的皇帝还真达不到。

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自相父去世后,后主刘禅在贤臣辅助下又做了30年皇帝,他继续执行诸葛亮生前制定的一些好的政策措施,废除了丞相制,让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蒋琬为大司马,一个管军事,一个管政务,互相交叉,相互牵制,军政、内政大权不再由一人一把抓,创建了新的人事任用制度,体现了刘禅的政治智慧和能力。

西蜀灭亡时,刘禅为保全城百姓之安危,选择了投降,因为如果抵抗,一方面实力悬殊,另一方面会换来曹魏的屠城。宁愿自己受辱,也要保黎民苍生,这是一种大爱,大德,大勇气!

市井平民用“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来形容刘禅,其实都是一种误解,后主刘禅虽说不上是一代明君,但能在失败后仍心系西蜀子民安危的担当,让人点赞。

终上所述,后主刘禅不是昏君。

那么,诸葛亮更不是权臣!

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名成八阵图,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光复汉室,披肝沥胆,呕心沥血,累死疆场,书写了一曲忠、孝、礼、义、仁、智、信的人生赞歌,为后世万民敬仰的典范。

虽有“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的史实,但都是为了蜀汉江山的长治久安,他治国有方,勤政爱民,始终为实现汉室大一统的理想目标而不懈奋斗着。他视后主刘禅像自己的儿子一样,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精心辅佐。恪守为臣之道,高风亮节,两袖清风。

诸葛亮身为丞相,权倾朝野,但他并没有取而代之,而是殚精竭虑,辅佐后主刘禅,这体现了一个”忠“字。

这样的人,不算是忠臣吗?

我认为是忠臣,而不是权臣,忠臣为国,权臣为己!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评论交流!

5

根据《三国志》中的一些史料记载,可以判断出,阿斗不完全是个昏君,诸葛亮是个忠臣,在此和大家做一探讨。

诸葛亮是忠臣。诸葛亮秉承儒家思想,就算有了极高的权力,也是不敢做皇帝位的。在先主刘备的永安托孤之中,尤其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可以感受到刘备对于诸葛亮的信任,甚至赋予了诸葛亮极高的权力,而诸葛亮也表达了极大的忠心,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其实自从赤壁之战之后,诸葛亮就更多的做的“后勤”工作,似乎被先主所“遗忘”,但他依旧是兢兢业业。虽说在辅佐刘禅时,诸葛亮看似集权于一身,但根据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也能了解到诸葛亮一是受先王所托,二是未成年的刘禅还不熟悉行政事务,这才总揽全局。他的内心初心并未改变,一心想要恢复汉初的朝政制度。所以说诸葛亮是个忠臣。

对于阿斗,大家都被一句“扶不起的阿斗”所蒙蔽,都认为其昏庸无能,智力低下。其实诸葛亮曾评价过刘禅“智量甚大”,说他非常聪明,其中表述可能有一些夸张,但是刘禅还是有才能的。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二人的角色相互交叉与制衡,这里面体现出了刘禅的才能。当然,他还是做了很多昏庸的事情,轻信和重用小人,不战而降,在亡国之后到了洛阳更是有了乐不思蜀的笑话。所以说,刘禅是有才能的,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昏君。

综上所述,诸葛亮是个忠臣;对于阿斗我们要看到昏庸的一面,同时也要肯定其有才能的一面。



6

阿斗不是昏君是庸君,诸葛亮是权臣也是忠臣,这是知常容的观点。

阿斗的资质平平,诸葛亮死后,他废掉丞相位置,由大将军蒋琬,还有费祎二人合作主政。这样的目的显然是表面自己想插手蜀汉具体的事务。特别是蒋琬休养生息几年这后,他还特意下令蒋琬准备北伐,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想主政的意思。

问题是这个家伙干了几年之后,发现太累了,所以就懒得干,又扔回给费祎和董允,陈祗等人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资质的确是平庸,但他不昏庸。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有古代帝王少有的对臣下的信任,很多帝王水平很高,能力很强,但不信任部下,最典型的就是项羽,当然也有盲目信任部下导致内乱的,这个最典型的当属梁武帝与侯景。

刘禅这一点很好,诸葛亮主政之时,他没有过多干涉,后来蒋琬,费祎等人主政他也没有过多干涉,到了姜维主政时,他对姜维有些不信任,所以用黄皓去制约姜维,但也没有主动针对姜维,只是维持了一个权力平衡。

他平庸的还有一点就是,诸葛亮死后,他选拔人才居然只在世家中挑选,导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诸葛亮他是权臣,因为他领益州牧,当时蜀汉真正有的地盘也就这个州,简而言知,当时作主就是诸葛亮。所以《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经常会出现这么一句话:政出葛氏。

孙权在诸葛亮死后,就问现在没了诸葛亮,你们能搞定吗?这也突出诸葛亮的权势。《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记载的人物的死或被废或许或少与诸葛亮都有关联,这算是陈寿弄的诸葛亮的黑材料吧。

诸葛亮是权臣不假,但是他又是忠诚蜀汉,主要表面在哪里呢?

李严曾经建议他加九锡,这其实就是权臣夺位的前奏,诸葛亮拒绝了。诸葛亮至于的爵位都没有封公,王,只到侯,这个也是诸葛亮忠臣的表现。

诸葛亮一生清廉,约束自己子弟,这些都是忠臣的表征。

所以忠臣和权臣是不冲突的。


另一个忠臣是司马懿,他最后也没有让魏给他加九锡,同时也没有封公,问题是他的后世子孙在他的基础上最后夺得了魏国的皇位,所以司马懿在后世的形象也不再是忠臣了。

历史的确很巧合,如果诸葛亮的儿子在他死时已经成年,或者继子诸葛乔不死,或许历史怎么走,谁也不知道。

就像王莽不夺位,估计又是一个霍光式的人物。当权臣走出那一步就不再是忠臣了,没有走出去,那自然就是忠臣。

知常容写过关于三国题材的分析文章挺多的,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找找。

7

我是历史吃瓜客,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一个君主是不是昏君,首先得看他是不是说了算。如果说了不算,想昏也没法体现。阿斗不仅仅在诸葛亮时代说了不算,就是在蒋琬、费祎和董允时代也一样。一直到姜维和陈袛时代,阿斗才逐渐亲政,开始逐渐说了算。这个时候的说了算也只是相对而言,更关键的是他并没有残暴百姓。总之一句话,阿斗不能归之为昏君。我感觉这人似乎对治理国家真的不那么感兴趣。

至于诸葛亮的问题,权臣和忠臣似乎并不矛盾。军政大权在握,没法说他不是权臣;如果说他不是忠臣,我只能问什么是忠臣呢?

8

阿斗,也就是刘禅,自古的评论都是昏君,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他的一生唯一做得正确的事,就是谨记他父亲刘备的遗训,重用诸葛亮,终诸葛亮一生从未有过动摇。



在《三国演义》中,刘禅是有着一定的神奇色彩的。他出生时是满屋红光,又有仙鹤相鸣为庆;赵子龙在曹军营中冲杀,连人带马陷入坑中,也是靠着刘禅体中发出的一道红光才得以全身而退。按照古时通俗的说法,天生异人必有异象。刘邦睡觉时有真龙盘体相护;孙权出生时其母梦见月亮扑入怀中,这样看来,刘禅以后必定会有非同寻常的际遇。但是结果呢,他靠着他老爹刘备的功绩登上了皇位,但之后的表现却么有任何的亮点,后期甚至宠信宦官,败坏朝政,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投降曹魏后,在宴席上甚至还有“此间乐,不思蜀”的名言。这样的君主,不是昏君还是什么?



至于诸葛亮,自然也是忠臣。其实自古忠臣,尤其是重臣,与权臣难以区分。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看起来几乎完全一样。同样的大权在握,独断专行,以致于君主在某些方面也不得不退让和妥协。最直观的例子:西汉的霍光、东汉的曹操、蜀汉的诸葛亮、明朝的张居正。这四人在当时的朝中无一不是位高权重,甚至都有自己的党派势力,在他们掌权时,在位的皇帝几乎没有任何声音。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太大的差别。

不过,如果从结果来看,这样的区别就很明显了。霍光一心为汉,废立之事虽然颇多议论,但是却无私心,自是忠臣。而曹操则几乎是权臣的代表。他掌权时虽然也对中原之恢复和发展有所贡献,自己也有匡扶海内之心,但是说到底只是为了自家的功业,而不是为了汉家江山。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几乎迫不及待地废掉了汉帝,自己坐了江山,而朝局几乎没有什么动荡,这便是曹操打下的基础了。



至于诸葛亮,自从刘备去世后,他几乎一肩挑起了蜀汉。不管是军事政治,还是一般民政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他的相府和刘禅的皇宫几乎有着同样的地位,他自己也在《出师表》中提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应有所异同”,而后期蜀汉的大臣,诸如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几乎都是诸葛亮的挚友和门生。在他当政时,蜀国内部只知道丞相,而不知道还有一位天子。但是,他所有的心血,都贡献在帮助这个弱小的国家发展强大,最后完成刘备的“兴复汉室”的理想。诸葛亮死后,家无余财,而且其子孙也并没有什么重爵重位,单从这方面来说,就足以证明孔明的忠心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样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臣,是不容得玷污的。

(全文完)

9

蜀后主刘禅是平庸之主,既没有作为也没有文韬武略,而且还宠信中常侍黄皓。仅凭其不辩忠奸不思进取这两点,就不是合格的守成之君。

在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将率军伐蜀之时,后主刘禅又扼绝臣下提出的派兵据险扼守的建议,至使魏军得以从容南侵一举荡平汉中,兵锋直指剑阁。

(蜀汉丞相诸葛亮)

当姜维与钟会正在剑阁相持不下,钟会无法率领主力攻入益州腹地,蜀汉各地城池也正在拼死抵挡强敌之际,后主刘禅却被邓艾的几千奇兵吓得惊慌失措。

一会儿想逃往南中,一会儿又想逃往东吴,一会儿又想投降魏国。

做为一国之君,本应成为群臣之楷模,百姓之首脑。后主刘禅如此六神无主,又岂能指望蜀国上下团结一致挽救危亡?

最终,益州本土派官员谯周,否掉了逃往南中和前往东吴的建议。谯周认为南中不可靠,东吴必灭亡!

(蜀后主刘禅)

因此,刘禅与其冒险前往南中,或是暂时寄居东吴,但在东吴被灭掉之后还得投降魏国,那么还不如直接投降魏国。于是,方寸大乱的刘禅便投降了。

然而,此时的蜀汉虽已穷途但却尚末路。因为不仅成都城池坚固、尚有数万甲兵可用,而且南中都督霍戈,也可以率兵增援成都,姜维的主力部队也可能分兵驰援成都。因此,即便蜀国注定会灭亡,但魏国也无法胜的如此之轻易!

毫无疑问,为蜀汉政权倾尽了最后一点心血的诸葛亮是忠臣,“诸葛大名垂宇宙”,诸葛亮能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又岂是空穴来风?

为了不辜负蜀先主刘备的托孤重任,为了完成刘备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遗愿,也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可谓“躹躬尽瘁死而后己”。

(蜀先主刘备)

蜀国不仅国小力弱,由于蜀汉非益州本土政权,各派势力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发生内乱!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待魏国来打蜀国自己便灭掉了自己。因此,即使诸葛亮再贤能,也不得不握紧权力。

唯有如此才能压制其他派系,也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蜀汉政权“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基本国策不受干扰!

而要做到这些,诸葛亮不抓紧权力行吗?很难想像国小力弱的蜀国,如果出现内部分裂、各派势力争斗的乱局,还能不能在三国乱世中生存?

权臣是什么?是指手握大权,并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结党营私,奢靡享受的大臣。

(三国鼎立形势图)

然而,尽管诸葛亮位居丞相之尊,又是后主刘禅的相父,但非但没有因此而忘乎所以,反而兢兢业业,廉洁自律。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病“秋风五丈原”之后,留给子孙的也唯有几百株桑树和几十亩薄田而已!

试问,哪个“权臣”会如此克己奉公,又有哪个“权臣”会事必躬亲,甚至于因为积劳成疾而亡?没有吧?因为唯有忠臣才会如此,也唯有忠臣才会公而忘私。权臣怎么可能做到?

霍光,同样是身负托孤之重的大臣,也同样为辅佐汉昭帝刘弗陵,纠正汉武帝的执政失误立有汗马功劳,然而最终却落了个家族尽灭的悲惨结局!为什么会这样?

(钟会——魏军灭蜀主帅)

因为霍光在做忠臣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独揽大权、为所欲为的权臣!

俱往矣,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白的抹不黑,黑的也洗不白!史笔如神注,公道在人心。

【关注@北疆同心聊历史 与您一起探讨历史上的人和事】

10

说阿斗是昏君,是和他的一次经历有关。公元263年,魏灭蜀,刘禅成了亡国之君,被魏封为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特意让歌姬跳蜀舞、奏蜀乐,然后问他想不想故国,没想到刘禅竟然说:“此间乐,不思蜀。”把司马昭都给雷到了,因此后人才有“扶不起阿斗”之说。阿斗真的扶不起吗?非也!阿斗虽然有些荒唐,但绝非昏庸之君。如果是昏君,他在诸葛亮死后还做了29年皇帝。期间,蜀国经济继续发展,没有内乱,政局稳定,还让姜维九伐中原。请问,昏君能做到?诸葛亮死后,刘禅让费祎主政,蒋琬主军,二人互相牵制,都不准开府,这可是帝王之术啊!就是回到“扶不起的阿斗”这段,那也是他大智若愚啊!如果他不这样回答,早就被司马昭给杀了。

那诸葛亮是权臣还是忠臣呢?我的回答是:诸葛亮既是权臣也是忠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葛亮白帝城托孤之后,蜀国无论大事小情,皆决于诸葛亮,皇帝都得叫他“相父”,说他是权臣没问题吧!但是诸葛亮始终忠诚于蜀汉,另一托孤大臣李严劝诸葛亮加九锡,但被诸葛亮拒绝,说明诸葛亮没有篡逆之心!他也没有学曹操、司马昭那样,培养儿子篡位。再说了,要是诸葛亮谋反,踏平成都,那也只是弹指一挥间之事,易如反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