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是南明弘光政权的建立者之一,身为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在崇祯上吊自杀以后,显然已经成为了南方小朝廷的核心人物。
可是他却在册立哪位王爷为帝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错过了拥立之功,使得四镇军阀和凤阳总管马士英强行接福王朱由崧继位,从而掌握了政权。
问题是史可法在迎立哪位王爷的时候,曾经写信给马士英,说了一系列朱由崧的坏话,表示朱由崧是不可堪当大任的。
结果朱由崧偏偏做了皇帝,为了避祸,这位兵部尚书只能北渡长江去前线督师,其实就是害怕皇帝对他清算,因此他失去了对南明王朝的直接控制权。
结果清军南下,史可法在扬州死守不出,最终城破以后,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因此爆发。那么史可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负什么责任呢?
01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史可法错过了迎立的好机会。
历史曾经留给史可法非常不错的机会,在崇祯皇帝上吊以后,他的那几个儿子并没有按照约定逃到南方,所以皇位的继承权落空了。
- 在这种情况下,到底立哪位王爷做皇帝,南明政权出现了一系列的分析。其中以潞王朱常淓和福王朱由崧的呼声最高。
- 不过这两个人自身都存在一定问题。朱常淓和万历皇帝的血缘关系比较远,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弟弟朱翊镠的儿子。
- 而福王朱由崧虽然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是福王朱常洵的儿子,可是朱由崧也是郑贵妃的血脉。郑贵妃和东林党之间是有很大仇恨的,为此南京的东林党人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这么一来这两个人似乎都没什么看头了。甚至有人想要去广西接桂王朱常瀛到南京来称帝,他是万历皇帝的亲儿子,自然是最妥帖的。
只是距离上有些难办,而朱由崧和朱常淓恰好都在淮安避难,所以朱常瀛在时间上是吃了大亏。这个时候的史可法是什么方面的意见都在听取,就是不做决断。
南京兵部尚书,也就是南京臣子中的一号人物了,其实一切只需要史可法敲定,那么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会南都议立君,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等曰:“福王由崧,神宗孙也,伦序当立,而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贤明当立。”移牒可法,可法亦以为然。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咨可法,可法以七不可告之。而士英已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送福王至仪真,于是可法等迎王。---《明史》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史可法依旧犹犹豫豫。看清楚这一点的四镇军阀,立刻前往淮安,将朱由崧接过来,强行保护他前往南京称帝,这一举动也得到了马士英的支持。
有兵权加持的朱由崧,自然是稳坐钓鱼台,史可法错过了这么一次绝好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对南明残存势力的控制权。
他空有一副忠肝义胆,却无法掌握时局,最终的失败也就是注定的了,毕竟掌权的马士英和四镇军阀未必有他的忠心。
02史可法对清政府存在和谈的幻想,宣布一致对抗农民军。
北上督师的史可法,其实就是出去避难的。当时清朝政府正在围剿李自成,在南明看来,李自成才是他们的大敌,毕竟明朝是他消灭的。
当是时,士英旦夕冀入相。及命下,大怒,以可法七不可书奏之王。而拥兵入觐,拜表即行。可法遂请督师,出镇淮、扬。十五日,王即位。明日,可法陛辞,加太子太保,改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士英即以是日入直,议分江北为四镇。东平伯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北,经理山东一路。总兵官高杰辖徐、泗,驻泗水,经理开、归一路。---《明史》
而强大的满清八旗军队,在史可法看来,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他甚至曾经有过幻想,可以和满清划江而治。
只要能保住南明小朝廷,史可法似乎觉得这一切就足够了。为此他开启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和谈。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一场和谈,却给了清朝军队充足的时间来对付李自成。
- 在多尔衮的安排下,本来是阿济格对付李自成,而多铎南下直接拿下南明小朝廷。可是李自成这边实力强大,阿济格打不下来。
- 而南明小朝廷这个时候递上了求和信,这让多尔衮放心大胆地把多铎的军队调往陕西,歼灭了李自成的主力大军。
- 与此同时,史可法还派遣使者团队北上前往北京,可惜北上团队中居然也有反叛之人。为此他们传递回来的消息,都是满清希望史可法知道的消息。
李自成的主力部队被消灭以后,灰溜溜逃往荆襄,这个时候的满清铁蹄终于有时间来收拾南明了。
这期间南明什么都没有准备,甚至依旧抱有和谈的想法。结果现实将这一想法击得粉碎,史可法必须要为这一点负责。
03四镇军阀溃不成军的情况下,依旧死守扬州城。
满清八旗大军南下以后,史可法打算调动四镇军阀与之抗衡。可是问题来了,
- 1945年,高杰在睢州被许定国给暗杀了,余部降清。刘良佐和刘泽清相继投降了多铎,只有黄得功在芜湖死守。
- 这么一来四镇军阀中的三镇已经土崩瓦解,当弘光帝朱由崧逃往黄得功的军营后,黄得功也因为与刘良佐对骂,被清军射中喉咙,从而自杀了,余部降清。
- 由此可见四镇军阀是真的不管用,多铎大军刚来没多久,这帮人就溃不成军了。手握十多万人马的四镇军阀尚且如此,史可法手里没有兵权又能怎样呢?
可以说,史可法压根就没打算守住扬州城。当时朱由崧已经从南京逃跑,马士英也不知所踪,四镇军阀相继降清,史可法既没有靠山,又没有筹码。
这种情况下,史可法即使守住了扬州城,那也是孤城一座,更何况他手下的人马相继出城受降,根本就没什么人愿意跟着他殉国。
作书寄母妻,且曰:“死葬我高皇帝陵侧。”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扬州知府任民育,同知曲从直、王缵爵,江都知县周志畏、罗伏龙,两淮盐运使杨振熙,监饷知县吴道正,江都县丞王志端,赏功副将汪思诚,幕客卢渭等皆死。---《明史》
没错,史可法死守扬州城,其实目的就是为了殉国。百姓们看不到的事情,史可法肯定可以看得到。史可法知道守不住,却偏偏要坚守,是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呢?这就有点太可怕了。
总结:史可法对名节的确很看重。
史可法是个比较神奇的人物,他为南明殉国,可是死后名声并不差,反而得到了清朝政府的吹捧,清廷甚至赐他谥号为忠正。
为什么说他守扬州城是为了名节呢?因为他没有其他理由去守住这座城池。这里一没有皇帝皇嗣需要保护,二没有军队可以抵抗,三没有粮饷作为储备,守住这里没有任何作用。
记得高杰被许定国设计杀害的时候,高杰的老婆邢夫人,希望史可法可以收高杰的儿子高元爵为义子,以此可以震慑高杰军中将士,这样他们也就有了依靠。
可是史可法却连连拒绝,他的理由很隐晦,因为高杰曾经是李自成的部下,属于流寇。史可法是嫌弃高元爵的出身,会玷污了他的名节。
其实史可法如果能够收高元爵为义子的话,也就可以控制高杰的兵马。可惜他为了个人名节,错过了这么好的一次机会,使得高杰的余部全部投降了清朝。你说他要不要为扬州十日负责?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