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支持原创,拒绝搬运!我乃问答拐子手【卖字书生】是也,感谢您的关注!



这个所谓的“怛罗斯之战”的结果: 唐军败,阿拉伯帝国胜,双方都用一个样来形容。



唐军战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高仙芝的贪功冒进

大唐行营招讨使高仙芝率步兵一万多人,前往西域是要教训吐蕃对大唐帝国所做的一系列不敬之举。前期高仙芝在西域地界如入无人之境,石国王子逃到阿拉伯帝国求救。高仙芝想抢在阿拉伯帝国出兵之前,来个先发制人。高仙芝没预料到计划的闪电战在怛罗斯变成一场遭遇战,又因叛军的夹击演变成包围战。



二、唐军以少战多的苦战

阿拉伯帝国一方派出重兵十几万。唐军自身精锐一万多,加上一万多西域番兵,共计三万兵力。大唐帝国在当时的世界版图中,那可算得上第一帝国,经济实力雄厚,武器装备相当先进。阿拉伯帝国虽然兵力众多,却因军事装备落后被唐军痛打了一阵子。随着战事不断推进,唐军的装备优势未能抵挡住人数庞大的阿拉伯军队,加之叛军的包围夹击,唐军溃败而走。



三、唐军长途奔袭

唐军因为一路长时间连续作战,又要长途急行军。可以说,唐军没有得到好的休整和补充。急行军一般是有既定计划的,俗话说“计划怕变化”。在怛罗斯的遭遇战打破了高仙芝的闪电战计划。



四、唐军的轻敌和轻信

唐军在西域一直是“天朝威武之师”。可想而知,唐军一向目中无人,理所当然也会轻视阿拉伯帝国。唐军三万兵力中有一半是西域番兵,而且这些小番国夹在两个帝国之间,历来都是“墙头草”的角色,谁占优势就倒向谁。结果唐军正面要与阿拉伯军队交战,侧面又遭叛军袭扰,两面受敌,败局是注定了。



怛罗斯之战,唐军虽然输了,但世界第一帝国的身份还在。阿拉伯帝国作为战胜国也不得不认怂,派出使者来到大唐帝国又赔礼又赔钱,并商定两国在西域划分各自的利益圈。阿拉伯帝国是害怕大唐帝国发重兵报复的。要不是因为大唐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甚至要再次发兵阿拉伯帝国以洗前耻。阿拉伯帝国之所以没借怛罗斯之战继续东进,同样也是在帝国内部出现叛乱状况。



一样的帝国,一样的雄心,一样的遭遇,一样的平叛,一样的衰落……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大概的看了一下,各本国的各本史书都是有粗略的记载的。

我就以《资治通鉴》来说,这场战役发生在天宝九年,当时以石国为代表的西部诸胡不满高仙芝的行政,引诱阿拉伯帝国来攻打唐的安西四镇。

而高仙芝也起兵应敌,率领藩、汉军队三万人进行长途奔袭,关于高仙芝所带的军队人数史料记载也非常的不一致。《资治通鉴》说是三万,《通典》说是七万人,《新唐书》和《旧唐书》是两万人,现在权取三万人之数。在相持五日后,由于高仙芝手下的葛逻禄部背叛,唐军遭到前后夹击而失败。此战的结果就是高仙芝几乎全军覆没。

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

在史书记载中这场战争失败原因非常明了,高仙芝孤军深入,不能速战,并且缺乏后援。第二就是后背起火,葛逻禄的背叛使唐军受到了两线夹攻的境地。


我本人对这场战役不大了解,只能按照史书上来。

我就有两个个疑问:阿拉伯军队20万人的出处在哪?还有上面一位叫“夕缘”的答主所描述的绘声绘色的战斗场景的出处在哪?因为这些情节《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都没写。

请知道的大神解答一下。

3

谢邀。怛罗斯之战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十年,也就是公元751年,此时唐朝的国力正值巅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同时,西边的阿拉伯帝国也实力强盛,周边小国纷纷依附。东西两强为巩固霸权地位,迟早要有一战,按理说,这应该是一场火星撞地球的大战,实际上,怛罗斯之战只是一场小规模的边境战役。其影响力微乎其微,双方的势力范围和领土版图都没有受到影响。与其说唐朝败了,不如说这场战役是双输的结果,因为阿拉伯帝国虽然名义上胜了,可也是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惨胜之下,并没有捞到多大便宜。所以,对于怛罗斯之战,史学界一直有个说法,叫做“无足轻重的怛罗斯”。



那么,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唐朝在怛罗斯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兵力对比悬殊

怛罗斯之战,唐朝方面总兵力3万,安西都护府出兵2万,盟友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出兵1万,主将为唐朝名将高仙芝,副将为李嗣业。阿拉伯方面,主将是阿布·穆斯林,兵力为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4万人,加上周边属国10余万兵力,总兵力在15万到20万之间,可见阿拉伯方面是狠下血本的。在兵力方面,阿拉伯帝国占据绝对优势,另外呼罗珊本部的军队战斗力极强,是阿拉伯的精锐之师。

第二,孤军深入,补给不利

高仙芝率军翻越帕米尔高原,深入七百余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唐军在后勤补给方面吃了很大的亏。仅仅三万兵力,武器和战马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唐军敢于主动出击,一度打到阿拉伯本土,围攻怛罗斯,阿拉伯立即召集所有属国的兵力和本部精锐之师十几万大军救援怛罗斯,可见当时唐军的战斗力有多么强悍。但战斗力再强悍,也要后勤补给得到保障,唐军孤军深入,不能速胜,兵力对比如此悬殊,又在人家地盘作战,时间一长,唐军的劣势就体现出来了。

第三,盟友背叛,形势急转直下

怛罗斯之战,尽管唐军劣势明显,但在名将高仙芝的率领下,个个骁勇善战,在战役前期一度占据优势。关键时刻,盟友葛逻禄部突然叛变,投靠阿拉伯,他们从背后包围了唐朝步军,切断了步军与骑军的联系。阿拉伯大军乘机反击,在里应外合之下,唐军溃败。史书记载,唐军被俘被杀者一万多人,只逃回几千人。



高仙芝收拢残部以后,并不甘心失败,积极组织残部进行反击,但在李嗣业的劝说之下最终放弃。本场战役,阿拉伯损失惨重,战死七万余人,他们忌惮唐军的战斗力,并没有乘胜追击。所以,与其说唐军败了,不如说是双输的结果。怛罗斯之战过后不久,阿拉伯国内爆发叛乱,忙于平叛,无暇东顾。而唐朝也爆发了安史之乱,元气大伤,只能放弃在中亚地区与阿拉伯的霸权争夺。至此,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地区,中亚地区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进程。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请关注我。

4

公元750年,大食帝国政局突变,阿拔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由于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所以中国史书称其为“白衣大食”,而新崛起的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所以称为“黑衣大食”。怛罗斯之战就是唐军与黑衣大食之间的战争。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集结了安西四镇的两万精锐,同时征调了西域拔汗那国和葛逻禄部落的番兵,组建了一支胡汉混合兵团,共计六万人。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同年七月进抵中亚古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市附近)。大战一触即发。

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唐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如果总结战败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原因:

1、高仙芝的责任

这场战争的起因就与高仙芝有关,就在750年,高仙芝灭了石国(昭武九国之一),并残杀妇孺、劫掠财富,这才导致了中亚诸国的同仇敌忾,并给黑衣大食提供了染指中亚的口实。也就是这场战争的挑起者其实是高仙芝。

2、远征的困难

高仙芝长途奔袭的战略让唐军十分困难。首先,地理环境陌生;其次,情报匮乏,不能知彼知己;最后,深入敌境无后勤保障。

当时的唐军期望一战击溃黑衣大食,但事与愿违。

3、葛逻禄的倒戈

本身唐军在士兵数量上就处于劣势,这时两万多人的葛逻禄部突然倒戈,让还处在战斗胶着状态双方瞬间失衡,在阿拉伯人和葛逻禄叛军的前后夹攻下,原本还在竭力苦战的唐军再也支撑不住,瞬间全线崩溃,几乎全军覆没。

怛罗斯之战的结果几乎奠定了中亚地区的未来,因为就在战争结束的四年后,既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原本亲附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从此,华夏文明彻底退出中亚,这一地区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

5

感谢邀约,首先先确定一下规模:恒罗斯之战只不过是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穆斯林(又名大食)之间一场遭遇战,也就是一场边境地区的冲突,大唐方面没有动员大规模主力,这也是唯一的一次阿拉伯帝国军队在边境冲突中击退唐军。唐军虽然战败被击退但是对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边境之间没有显注影响。


唐军战败主要原因是因为兵力过少,番兵叛变。唐军兵力大概3万左右,其中有一万是不可靠的番兵,只有2万是能争善战的精锐的安西都护部队。而阿拉伯帝国军队拥有15~20万之众,企图入侵大唐西域地区还没到边境唐军便主动深入敌境与其正面作战。


面对10倍于己的阿拉伯帝国军队,唐军表现出沉着应战在将领高仙芝的带领下,步兵与强弩取得防守反击杀敌很大的成果,唐朝骑兵一度反冲击完全压制住了阿拉伯骑兵,正面对决中让阿拉伯军队损失惨重不得不数次偃旗息鼓收兵。但是在关键时刻唐军内部番兵突然反叛,从背后包围唐步兵切断了与骑兵还有物质补给的联系。阿拉伯联军曾唐军发生混乱的机会再次出兵,用重骑兵冲击突入唐步兵,高仙芝唐军由于受到正面与背后反叛番军的两面夹击,阵型最终无力支撑导致溃败。


两万多安西唐军战死于被俘1万多,最终几千人归来。阿拉伯帝国死伤7万多,可谓是惨胜。经此役阿拉伯帝国领略了唐朝军队的厉害放弃放弃了继续“东进”念头。唐朝虽败犹荣并未因怛罗斯之战而丢失西域(安西、北庭)反而还在继续扩张。约公元790年爆发安史之乱的全国内战之后,唐朝才失去西域(安西、北庭)。

6

您好恒罗斯之战并不能说是大唐和阿拉伯的正面较量,充其量只能是边防部队间小规模较量而且在此战中,双方兵员数量相差很大,唐军内部不和也是此战失败的重要因素。如果正面战争,阿拉伯肯定不是大唐的对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