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老寡妇我们要吓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张之洞接到慈禧对十一国的宣战诏书后如是说。就把原来很客气的:臣罪侍东南,不敢奉诏。改成了文中所说的。

李鸿章: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在见到诏书的时候,对英国公使如是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意思就是说:这是假命令,是义和团挟持了太后发的。正是这八个字,在后来的谈判中起到了逆天的作用。

荣禄:不必重视北京的谕旨

荣禄,荣禄是满族人;也是唯一一个到地方上锻炼国的满族官员,相比于哪些一直生长在京城的王爷们,荣禄更懂得时局是什么——首先是自己理亏,对十一国宣战前;义和团在北京肆意妄为,随意杀外国人;其次宣战就是攻打使馆。所以荣禄把主要希望寄托在了地方杜甫身上,他在宣战决定刚做出来,就私告李鸿章说:对北京的谕旨不必继续予以重视。这一态度,使得各国公使极其关注,他们认为:荣禄正企图同汉族总督们合作,并反对端王

刘坤一:慈禧的政府完了

从北京回来后,刘坤一对英国驻南京领事孙德雅说: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她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帝国的秩序了。对于主战派的扩大,刘坤一十分的沮丧,

三大总督——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有闽浙总督许应骙、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他们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被成为东南互保。同时,北京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京城驻兵接到炮轰使馆的诏书后,荣禄派人在大炮的标尺上做了手脚,使得炮弹并未落到使馆;同时抓到了一个逃出来的洋人,荣禄派人送去了一车蔬菜一车水一车粮食。这是这些救了慈禧太后一命,保住了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地区,救了晚清时代的中国一命……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清流的嘴炮不如龌龊的能吏。

那么这些人真的是卖国贼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不是清廉的人,但是他们是能吏,他们不会满嘴仁义道德,但是他们能让国家安定……

东南互保中商议,如果北京发生不测,导致皇帝太后挂了,那么就由李鸿章出任大总统,主持大局。另外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当时主战派是满族贵族(除了荣禄少部分人);而东南互保的总督们都是汉人。

两广总督李鸿章接见十一国公使的时候,直接说:此乱命也。东南互保的总督们称这是被义和团胁迫下的诏书,是乱命,是矫诏,是假命令。在慈禧宣战之前,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就上了奏折,请求不能对十一国宣战,尤其是同时宣战。在此之前的慈禧太后已经被端王等人冲昏了头脑,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有神功护体,杀尽洋人的鬼话;在被裕禄等人忽悠说洋人要杀慈禧后。慈禧宣布向十一国同时宣战。

义和团起源于山东,开始练拳,又叫义和拳;后来发展到了教派;号称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有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义和团在山东攻击教堂,喊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出发点很好,但是方法却十分错误);到处威胁老百姓,凡是家里搜出来跟”洋“有关的,包括洋布、洋钉、洋火、洋油……,一家老小都会被杀。山东巡抚袁世凯到任之后,宴请义和拳大师兄们,问:师兄们真的刀枪不入吗?义和拳大师兄们说:当然。于是袁世凯拉到后花园,大师兄们站一排,表演刀枪不入,让袁世凯的士兵用枪射击;一顿枪声之后,大师兄们全部倒地挂了。

义和拳在山东呆不下去了,于是大师兄曹福田、张德成就跑到了直隶,被裕禄看中。随后呈报给慈禧太后说义和团扶清灭洋,刀枪不入。随后慈禧下诏义和团进京,结果有十万义和拳涌入京城,慈禧秘密会见义和团,支持义和团。义和团在北京烧杀抢掠、到处设坛,烧毁商家无数;随后发生了虐杀外国教士的事情。

而后,各国公使向慈禧政府抗议,要求惩办凶手。但是慈禧太后已经被端王主战势力冲昏了头,在主战派说洋人要杀老佛爷后,慈禧下令对十一国宣战,结果就是攻打外国领事馆,神功护体的义和团们被洋枪打的血流如注,死伤无数。

而后,十一国组成八国联军,一路攻击向北京行进;很快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了山西,被称为庚子国难。

从一开始,东南五省的总督们,尤其是两广总督李鸿章就力劝慈禧太后镇压义和团,但是慈禧没听,随后逃出去的慈禧消失了十五个月,出来发声让李鸿章北上谈判……

八国联军侵华确实是国耻,义和团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不受洋人的欺凌,可是开错了药方,跳大神的方式不能治病,同样也不能给国家带来希望;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去为我们自己祖国富强去努力。

最佳贡献者
2

关于这件事情,你还真的怨不了,湖光总督张之洞以及一系列当时在南方握有实权的那些大佬,这件事情的起因便是中日甲午战争。

在此之前,洋务运动各地什叶派迅速崛起,各个地方的地方大佬,可以说一时风光无此时此刻,慈禧为了保证中央权力的统一选择。打压一批人,提升一批人,这时候他选择依靠或者说靠著李鸿章这一棵大树,然后打压张之洞等一系列实权派。

但是不得不说,李鸿章这个人有能力,它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不仅替当时的满清政府稳定了朝局,而且创立的大量精锐的部队,可以说这个人是有能力的,但是中日甲午战争,慈禧把李鸿章拉出去打,让他硬着头皮打了这场他不想打的仗,最后李鸿章的军队被打光了,李鸿章的辛辛苦苦花了大半辈子组建起来的北洋舰队被直接弄死在了军港。

结果到了最后,慈禧还让李鸿章去签了那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要记住签这份条约,就意味着在历史书上面遗臭万年,结果慈禧这么做还觉得不解气,然后直接将李鸿章的淮军中间一部分,归了中央管辖,这里面比较著名的一个人物就是袁世凯,可以说李鸿章对于满清政府是表示一种极其的失望,因此,在接到慈禧命令他前去增援北京这一条任务的时候,李鸿章表示,接受命令,但是去不去看自己心情,就连李鸿章都是这样的待遇,其他的那些人当然是寒了自己那份对于满清的忠心。

由于李鸿章牵头,因此当时在南方的很多地方上的大佬一看,我操,连对其满清政府最忠心的李鸿章都这么做了,其他的人就直接法不责众吧,全都不去。

实际上,不仅仅是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没有去就连慈禧特别信任的袁世凯当时坐镇的是山东啊,山东距离北京可以说是咫尺之遥,袁世凯都没去。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误区变法虽然说。戊戌变法对于当时的民众而言,影响力特别小,但是对于整个满清政府的高层而言,影响力特别大,这也就造成了当时,张之洞提倡一件什么事情呢?就是在北方的满清政府倒台以后,希望能够推选李鸿章作为当时的满清政府的总统,来统管整个满清政府,这也就表示了当时的南方各位,地方上的大佬,对于北方满清政府会不会倒台这件事情表示完全无所谓。

再说一下,这次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件事情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吃树上面基本上记载是三个字,义和团,此时此刻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满清对于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整个进程表示了灰心,因此这个时候慈禧不再去相信什么机械,不再去相信什么生产力,她相信的是什么鬼和神,这个时候,义和团号称他们可以杀死洋鬼子,并且刀枪不入,慈禧一听,当然是两眼放绿光了,我不依靠你们这些大臣我依靠这批对于满清政府十分钟心的愚蠢的民众,我都可以稳固江山,我要你们何用?但是只要是现如今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义和团不可能刀枪不入,大家都是一个血肉之躯,怎么可能抵挡的了刀剑呢?

很显然,此时此刻慈禧的脑子已经开始不怎么灵光了,然后慈禧听从了义和团的意见,开始要进攻在北京城里面的各国的外交使馆,这也就有了一开始的时候,慈禧一时一个国家宣布了开战,但是真实的情况却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卫戍整个京城的精锐部队,加上义和团数万的民众花了十几天的时间,仍然没有攻下北京城里面一个小小的外交租界,在花了十几天时间没有攻下外交租借之后,八国联军就来到了北京城,时间之短,令人无语,即便是在山东的袁世凯都还没反应过来,北京的部队就这么败了。

是在这个时候,袁世凯和南方的一些大佬都觉得此时此刻去招惹洋人的怒火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自己的家底被打光这样的话,打下来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当时所有南方的诸位大佬都选择与洋人签订相当的和平条约,就是你们在北京城无论怎么闹腾,我们不管,你只要别到我们的地盘来闹事儿就行了。

总得来说这件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得怪在慈禧自己头上,他自己不闹腾,如果他自己好好安心治国满清还有的救,但是偏偏是她自己,一个女人家在蛋的死活闹腾来折腾去,最后把满清那点家业给败光了,让那些本来可以替满清度过这场危机的大臣们也都寒了心,最后满清灭亡只不过是板上定钉的事儿。

历史如烟,散去一地繁华,只剩下的就是断垣残壁。

3

東南互保,或作東南自保。是八國聯軍時東南各行省督撫不理會朝廷命令,不與列強宣戰,避免各國入侵的歷史事件。

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即和外國達成和平協議,他們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使列強沒有入侵東南的藉口。他們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戰詔書,是義和團「矯詔」,脅持朝廷所下的「亂命」。

庚子拳亂發生後,在清政府尚未向各國宣戰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湘軍江忠源舊將)、湖廣總督張之洞(與湘軍、淮軍關係俱佳)、兩廣總督李鴻章(淮軍領導人)、鐵路大臣盛宣懷(父親盛康是湘軍胡林翼的軍需官,盛宣懷自己與李鴻章關係甚佳)、山東巡撫袁世凱(淮軍吳長慶舊部)、閩浙總督許應騤(族叔許祥光曾與湘軍江忠源一起鎮壓太平天國)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光緒帝、慈禧太后不測,當改建共和,由李鴻章作大總統支撐局面。

1900年6月21日,清廷以光緒帝名義,向英、美、法、德、義、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

當時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時,鐵路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而李鴻章時任兩廣總督,聞此訊,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此一電報也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時局日益糜爛,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李鴻章幕僚劉學詢並去信孫中山謂:「傅相[b]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

劉坤一、張之洞於6月26日,以上海道道員余聯沅為代表,邀約各國駐上海領事商訂所謂《東南互保章程》九條。主要內容為:

一、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護章程,已另立條款。

三、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坤一、兩湖總督張之洞切實保護,並移知各省督撫及嚴飭各該文武官員一律認真保證。現已出示禁止謠言,嚴拿匪徒。

四、長江內地中國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靜,各口岸已有的外國兵輪者仍照常停泊,惟須約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國以後如不待中國督撫商允,竟至多派兵輪駛入長江等處,以致百姓懷疑,借端啟釁,毀壞洋商教士的人命產業,事後中國不認賠償。

六、吳淞及長江各炮台,各國兵輪不可近台停泊,及緊對炮台之處,兵輪水手不可在炮台附近地方練操,彼此免致誤犯。

七、上海製造局、火藥局一帶,各國允兵勿往游弋駐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擾。此軍火專為防剿長江內地土匪,保護中外商民之用,設有督巡提用,各國毋庸驚疑。

八、內地如有各國洋教士及遊歷洋人,遇偏僻未經設防地方,切勿冒險前往。

九、凡租界內一切設法防護之事,均須安靜辦理,切勿張皇,以搖人心

隨後,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往後李鴻章北上議和,由德壽署理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另外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但是亦是支持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帝敕令是義和團拳民脅持下的「矯詔、亂命」,「亂命」一詞是李鴻章精心選擇的政治術語,李鴻章深知「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故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在東南各行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以為「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朝廷,此事件雖使河北、山西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邉蛹鞍藝撥姂饋y的波及,但同時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慈禧太后事後甚至表揚東南眾臣「度勢量力,不欲輕構外釁,绽铣芍國之道」,其虛弱表露無遺;而各省亦因八國聯軍入侵而自覺需有自衛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由此開始軍閥化(典型例子即為淮軍發展而來的袁世凱系北洋軍閥諸部及原滿清廣西綠營及巡防營發展而來的舊桂系陸榮廷部),至辛亥革命時,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驅逐,即為此軍閥化過程的結束,並由此展開民國軍閥時代的序幕。

4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曾以朝廷的名义命令东南各地督抚率兵北上,但当时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广总督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非但拒绝奉诏,还以此为契机结成“东南互保”。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曾表示,他将“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达摩君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归根到底是由于晚清以来地方军事化和离心化的不断加强。


其实从清中期开始,很多地方便开始出现以自治为特征的地方性团练。这类团练的出现源于清中期以来的因人口爆炸和吏治腐败而带来的恶劣的生存环境,故以宗族为单位进行深沟壁垒的自我武装,以抵御不良官吏的剥削和土匪的侵扰。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政府军无力剿灭起义,咸丰帝无奈之下允许地方自办团练,不少汉族地方精英出于保卫桑梓和捍卫儒教等目的,自行招兵买马与太平军作战,并由此成为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随后的半个世纪,虽然他们的职位在不断变动,也有的离开了政坛,但一方面以他们为核心的私人网络始终存在于政军两界,另一方面,新的地方势力也在这样的权力关系中不断涌现,所以尽管中央对地方实力派百般恩威并施,但节制起来始终很吃力。


事实上,1900年的“东南互保”正是这种地方离心化的一个总爆发。东南三位地方总督手握重权,又均为洋务名臣,主张学习西方,多与列强交涉,强调与列强共享利益,以实现中国的自强。从某种意义上,他们默许列强的在华利益,并充当列强在华势力的中介和保护人。

所以,当1900年慈禧太后误判形势,执意借义和团与列强开战时,他们实际上早已明白,以目前清朝的国力和军力,几乎可以认定此战必败。一旦战败,列强有可能会占领并瓜分北中国,甚至连慈禧太后的统治都会被推翻。此时东南三督作为地方实力派,在中央虚悬局势动荡之际,他们有能力也敢于更必须去挑战朝廷诏令,并负责为其纠错。而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当时的情况,无论是出于自保还是保国,东南三督达成“互保”绝对是符合局势发展需要的。


第一,多手准备,以待时变。列强如不再支持慈禧统治,东南三督进可借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实现独立,退可拥立光绪以实现君宪。事实上,李鸿章在两广就险些实现独立。

第二,传递友好,固本培元。列强如允许慈禧继续统治,或另立他人统治,则必须要考虑的是战败后的缔约问题。东南三督以大清官员身份宣布中立,这是向列强传递了友好的信号,有助于日后缔结条约时减轻损失。除此之外,长江中下游及两广地区是晚清重要的财赋来源,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避免该地区陷入战火,是为中国保存了立国复兴之基业。


第三,法不责众,无所顾忌。再者说,东南三督真的就一点都不怕慈禧秋后算账吗?那肯定不是。他们虽然个个手握大权,但对老太后还是有所顾忌的。但为何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互保”呢?因为当时除个别清流派和顽固派支持响义和团杀洋人外,多数官员都是反对的,其他的实力派,如荣禄、袁世凯等其实都已经做好了取悦洋人和挽回损失的准备。到时候如与列强议和,还是要靠这些实力派去斡旋,慈禧如此精明之人,又怎敢对国之柱石们下手?

5

清朝兵力分布

八国联军登陆大沽口的时候,清朝的主要兵力都部署在长江流域,而京城之内军队力量空虚。清政府在对八国联军宣战之后,曾经把宣战诏书下送到各个地方,当然也放到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办公桌上。希望能够获得他们出兵相助,一同抵抗八国联军。不幸的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已经结成了自保联盟,史称“东南互保”。这些清朝末年的封疆大吏,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没有一个带兵前往北京支援慈禧太后。

东南互保

张之洞他们收到清政府的宣战诏书,大家都是混迹官场的权臣,心里无比清楚利弊。形成联盟是自保的最好方法,东南互保参加封疆大吏们收到清廷的“求救信”后,都借口这是光绪皇帝在义和团等贼人的威胁下颁布的诏书,拒不出兵。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耿直大臣,回复清朝廷的奏折中写道“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不奉诏的原因

首先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缘由是剿灭义和团运动,他们担心英法势力趁机侵入自己的辖区,湖广地区的人民还要依靠总督张之洞的保护。况且和慈禧共事多年,按照慈禧的脾气,奉诏入京如果打胜仗之后,等到八国联军卷土重来,张之洞绝对是打头阵的替死鬼。如果失败了,无论原因是什么,都会直接被冠以各种“卖国罪”处死,保住清政府最后一丝微弱的脸面。

6

1900年8月,西方八国联军出兵5万,以“保护使馆”的名义,从天津登岸,进犯北京。

武器落后、军纪涣散的清军和义和团,根本阻挡不了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被打得节节败退,城门也是一个跟着一个失守。

(八国联军进京)

统管清朝最高政权的慈禧太后眼看形势不对,一边和大臣们商议出逃事宜,一边接连下诏,要全国各省的地方武装力量进京勤王。

面对慈禧的勤王诏书,各省督抚的表现却非常一致。

比如湖广总督张之洞,他在收到诏书后,并没有迅速率军北上,而是表示:“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张之洞曾在中法战争中顽强抵抗法军,又积极学习西方工业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等,与李鸿章、左宗棠和曾国藩并称为四大中枢重臣。

然而,受慈禧重用的张之洞,为何却在慈禧最需要他的时候,拒绝北上勤王呢?

这就要先说一下八国联军为何要攻打北京城了。

发动“戊戌政变”后,慈禧不光重掌大权,还把光绪囚禁起来,打算废黜他的帝位,改立端亲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帝,但却遭到外国列强反对。这种明火执仗的干涉内政,让一向唯我独尊的慈禧非常不高兴。

(慈禧画像)

当时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正四处围追洋人传教士和中国信教的人。一些仇外的官员不仅不处理义和团,反而还对他们多有庇护,任由他们在外国教堂里滋事。

载漪出于私心,也极力向慈禧举荐义和团,并称他们有金刚护体,刀枪不入的本事,极力主张慈禧对列强宣战。

尽管张之洞一再上疏,希望慈禧能下令镇压义和团。但由于洋人支持光绪,慈禧恼恨于心,她看到义和团人员众多,便想利用义和团抗击外国列强,这样她就能坐收渔翁之利了。

外国列强不断派兵,并扬言如果慈禧不镇压义和团,他们就攻进北京城。

本来,慈禧心里有些胆怯,打算驱散义和团。但载漪却称外国列强提出退兵条件,是要慈禧还政于光绪。

愤怒的慈禧不顾朝臣反对,同时向十一国列强宣战。

于是,就引来了如狼似虎的八国联军。

然而,慈禧的宣战诏书下达到各省督抚后,却让大家惊慌失措。

清军中央军的战斗力是有目共睹的,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靠的都是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地方军。

(张之洞剧照)

大家都是明白人,深知清军与外国列强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首先作出反应的是邮政大臣盛宣怀。他扣押了慈禧颁发的宣战诏书,仅是给各省督抚过目,并电告各省督抚,不要服从慈禧的命令。

紧接着,张之洞便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密谋,如何在列强入侵时,保证东南各省不受波及。甚至张之洞还建议,万一皇帝和太后遭遇不测,就推举李鸿章为总统,主持局面。

同时,在邮政大臣盛宣怀的引见下,张之洞等人与参战国领事达成协议,表示东南各省的商民、教士由督抚自保。洋人亦恐义和国各地势力群起而攻之,对在华洋人造成更大的伤害,于是经过商定,就有了双方签定的《东南保护条款》。

(李鸿章剧照)

待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对于慈禧的宣战诏书,总得有人带头回应才是。这个责任也就当仁不让地交给了最得慈禧器重的李鸿章。

李鸿章沉吟片刻,便复电清廷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其他各省督抚见有人牵了头,心里也就有了底,于是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等人纷纷参与互保。

所以,当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的加急勤王谕旨才得不到众人响应。慈禧知道,这是张之洞等汉臣公然对抗她,但清廷气数已尽,已无力控制这些有实力的汉臣,所以逃跑都不往南跑,而是一路向西跑到西安去了。

(参考史料:《庚子国变记》《李鸿章传》)

7


因为这是假的!假的!假的!


张之洞从来没有说过“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这句话!在《张之洞全集》里找不到这一句话!


这一则记载最早出现在近代诗人、印度学专家徐梵澄《蓬屋诗存》里,是其中一则故事:


“义和团起事,张南皮反对之。时卧榻上吸鸦片,听幕友读所办奏折稿,有云:‘臣待罪东南,不敢奉诏。’南皮奋然掷烟枪而起曰:‘这老寡妇要骇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则其时大臣私对慈禧有此称矣。”


首先,徐梵澄是1907出生,他第一次考上大学时已经是1926年,他既不是1900年东南互保事件当时人,也不是当时人的后人,更不是历史学家,因此,他的这一则记载是非常可疑。


其次,张之洞从不吸食鸦片,尽管根据唐浩明先考证,张之洞可能服用过浸泡过鸦片水的人参,这里我们不考证唐浩明先生考证是否是历史事实,即使按照唐浩明先生的说法,张之洞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直服用泡过鸦片水的人参片,从来没有公开吸食过鸦片;更何况张之洞在晚清政坛第一次做出政绩就是在山西禁鸦片,以张之洞之“好名”,他可能公开吸食鸦片吗?



最后,张之洞之所以能平步青云,完全是靠着慈禧的亲睐,他的探花是慈禧给的,他在光绪七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从四品侍讲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又加礼部侍郎衔,随后外放山西巡抚全靠慈禧提拔,可以说张之洞一生功业全依仗慈禧赏识。他怎么会,又怎么敢对慈禧说这种话?


我在这里奉劝读者们一句,要想真的了解历史,别看百度百科,更别看自媒体那些没有出处的文章。


我在这里顺便简单介绍一下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时候的表现。


“东南互保”的背景是什么?


是英国人威胁如果清朝长江以南的督抚要是参与到义和团运动以及北京朝廷乱政中去,那么英国就考虑向长江地区派驻军舰以及军队,事实上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上海有大约2000英国士兵驻扎;而英国的威胁得到了西方列强的响应,比如法国就表示如果英国对长江动武,那么法国也将对长江一带动武。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及两广总督李鸿章一方面确实认为慈禧发布的是“乱命”,一方面也因为列强武力威胁,所以不得以搞出了“东南互保”。


即使如此,张之洞本人在宣布“东南互保”之前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他害怕“抗旨”受到慈禧的责罚;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后来就表示张之洞在发表“东南互保”前是非常害怕的,“致朝廷误会,重遭严谴,忐忑踌躇,迟迟不敢发出”。


而且如果大家可以去看《张之洞全集》,就能看到张之洞在“东南互保”前后的奏折、书信里“保安国家”、“完善疆土”、“保全两宫”等词屡见不鲜,可以证明张之洞事实上是对清廷忠心耿耿。



而在“东南互保”之后,张之洞在与列强以及各省督抚往来电文中都不停的在为慈禧开脱,比如他给当时清朝驻日公使电报中就说“……董、拳开衅本非上意,若非举动过猛,京城溃,乘舆危,畿辅各省同时大乱……”


之后张之洞在通过清朝驻英、美、日三国公使转交三国外交部的电文里也不忘为慈禧开脱“北方拳匪违旨滋事……大局恐成决裂。现在我皇太后、皇上已电召李鸿章来京,必系与各国妥商办理,免致失和……”


总之,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期间各种往来电文里不但丝毫没有对慈禧不恭敬,相反,他是利用一切机会为慈禧开脱,完全是一副肝脑涂地报答慈禧知遇之恩的忠臣模样。


参考资料:


《集体冒险:东南互保期间张之洞与朝廷的沟通》,作者:李佳佳, 《金田》2011年第7期


《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期间的对外交涉活动》,作者:赵海亮,《史志学刊》2003年第3期


《蓬屋诗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8

慈禧:我向11国宣战了,你们,赶紧来给哀家护驾!

张之洞:爱找谁找谁去,我老张不爱搭理你......

张之洞是一个牛人,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且不管腐朽的晚清到底有没有真的中兴,张之洞可是实打实地发展起了一批利国利民的实业,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他是一个晚清重臣,是一个官僚,也是一个实业家。

但是,这个晚清重臣,曾经在慈禧落难的时候,却做了一件近乎“落井下石”的事,不知道当时慈禧气得有没有怒骂一声“狗奴才”。

20世纪末,一场来自山东的“拳乱”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蔓延到了直隶,威胁到了在华洋人的利益,洋人于是向清廷施压,要求镇压“拳乱”以保护他们的利益,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慈禧老祸爷竟然脑筋发热地向他们宣战了!对于一向恐惧和讨好洋人的慈禧为何突然向洋人宣战,一个原因是洋人曾经阻止她废了光绪帝,让她的权威受到了威胁;一个是她以为凭借“刀枪不入”的拳匪真可以给洋人一个教训。

洋人更不是吃素的,慈禧不肯打拳匪,他们便自己组织军队去打,打完了拳匪还要连你这个给脸不要脸的老祸爷一起打!洋人临时组织起来的一支只有16000余人的“乌合之众”,从天津出发,劈里啪啦地打到了北京,攻占了北京,慈禧老祸爷吓得老脸发黑地架着光绪跑去了西安。

实际上,在慈禧向11国宣战后,她已经将宣战诏书发到了地方,我向11国宣战了,你们这些狗奴才速速带兵来勤王,不,是勤后!收到诏书后的地方督抚看了,面面相觑,老祸爷你怕是疯了,洋人不是什么好货,拳匪也不是好货,你想驱狼逐虎,最后怕是只能连累百姓呀!说实话,如果只是连累百姓的话,他们倒不是很在意,关键是很可能会让他们自己遭殃。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的牵头下,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加入此列,越过清廷中枢直接与洋人各国驻沪领事馆,商议达成《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史称“东南互保”。

李鸿章当时给慈禧回了一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我认为李鸿章当时之所以会这么回复慈禧,很可能是因为他远在广东,受到了张之洞等人的裹挟甚至是威胁,所以后来才会拖着病体急匆匆北上议和、签约,辛辛苦苦给慈禧擦屁股,最后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张之洞给慈禧的回复更狠,李鸿章起码还掩饰说是“矫诏”,老张狂妄地回了一句:“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老张的话,彷佛是一巴掌一巴掌地扇在了慈禧的老脸上。

那么,张之洞作为清政府的奴才,为什么会说、敢说“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此外,张之洞当时身为湖广总督,又联合起了一群东南督抚,说是“坐拥东南”也不算太过分,他们这群督抚联合起来以后,也确实有和清廷抗衡的实力。此外,他们对拳匪并没有好感,甚至极力主张镇压拳匪,但是慈禧对此却态度暧昧,后来更是借助拳匪对抗洋人,将拳匪摆在了和他们同等的位置上,你说可气不可气?既然你觉得拳匪能帮你,你找他们去。

同时,当时的封疆大吏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哪个没有兴办实业?哪个没有赚得盆满钵满?李鸿章1873年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到了国民政府时期仍然是抢手货,蒋介也想方设法将它弄到手,由此便可知当时的实业有多赚钱了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在近代中国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你老祸爷突然要和洋人开展,我们的这些实业怎么办?再说了,你能打得过洋人吗?既然打不过,不如保存实力,埋头发展。

张之洞或许是忠于清朝的,但是未见得对慈禧有多么的尊敬和忠诚,至少绝不会像李鸿章那样卑躬屈膝地慈禧鞍前马后。张之洞作为当时的清流,恐怕更想看到的是光绪皇帝能够真正的亲政,而不是一个老妇人牝鸡司晨。

近在山东的袁世凯也没有去救援慈禧,依我看来,他很可能是在试探清政府和慈禧的底线,试探清廷到底还有多少实力。

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件可笑、更可悲的事,老百姓眼睁睁看着洋人击溃了清军,却无动于衷地作壁上观,甚至给洋人打起了下手,连清廷的官员都弄了个“东南互保”,冷眼旁观洋人攻打清廷,又怎能去怪百姓们隔岸观火?

清朝如此失人心,焉能不亡?

9

张之洞很牛,他不但是晚清重臣,而且是一位实业家,创办了铁矿铁厂甚至还有枪炮厂,慈禧对他的器重可想而知。 但是有一件事情这个晚清的重臣却忤逆了慈禧,甚至有点落井下石的味道,想来慈禧被迫逃亡的时候心里一定大骂张之洞忘恩负义。

当时来自山东的义和团号称刀枪不入,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公开向各国的在华洋人宣战,誓死保家卫国,这大大威胁到了这帮外国侵略者的利益,他们要求慈禧派兵镇压,但是慈禧这个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老是受到洋人的威胁内心肯定也是不爽的,而且洋人之前不允许她废除光绪,也让她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再加上上了年纪大慈禧越来越迷信,她心想既然义和团号称刀枪不入,肯定能打跑洋人,到时候她这个老太后岂不是当的更加悠哉乐哉。于是这个一向对洋人唯唯诺诺马首是瞻的老女人胆子变大了,一反常态的向洋人宣战,期望借助义和团的力量将洋人通通赶回老家。

慈禧在向十一国宣战的同时,也罢宣战的诏书发到了地方上,要求驻守地方的这些重臣速带兵前来相助。这些驻守地方的大臣看了直接懵了,心说:“老太后啊,洋人是这么好惹的吗?他们手里有机枪有大炮有各种先进的武器,你想赶跑他们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恐怕赶不跑还要劳民伤财民不聊生啊!”当然这些重臣最怕的还是损伤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都不想损失自己军事力量和财力,都想保全自己,至于京城怎么样慈禧怎么样全都不顾及了。

于是在湖光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的牵头下,后两广总督李鸿章以及其他地方总督也加入此列。他们直接越过朝廷与驻沪的各国领事馆商议达成《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和《东南保护约款》,史称“东南互保”。

李鸿章尚委婉的回复慈禧“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而张之洞则狂傲的回了一句“坐拥东南,死不奉诏”,把慈禧气的大骂张之洞是个忘恩负义的狗奴才。那么张之洞为何一点都不害怕慈禧责罚呢?这是因为张之洞身为湖广总督,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地方上兴办了很多实业,可谓权利巨大财富丰厚,他是非常有底气的,再加上和其他总督联合起来了,俗话说法不责众,当时除了慈禧和个别大臣支持向洋人宣战,绝大多数都是想议和的。所以说慈禧一个老女人能拿这么多的想议和大臣有什么办法呢?所以综合这些因素,张之洞才会这么无所顾忌,敢于向慈禧狂妄回复“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后来洋人被慈禧气的勃然大怒,他们不但派兵攻打义和团,而且组织了一个一万六千人的军队攻占了北京。慈禧吓得老脸发白,拉着光绪慌慌张张的逃到了西安。当时的老百姓在清政府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他们冷眼看着洋人攻占了北京,打跑了慈禧,而地方官员也来个“东南互保”,可见清政府早已经失去了民心,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不灭亡呢?

10


第一、不是不奉诏,而是此仗不能打,如果打了,开战了就有亡国的危险,因为距离清朝刚和日本开战才短短的几年,清政府向日本各地赔款了2亿两白银,刚刚结束赔款,本来清政府国库就比较空虚,赔款更加加深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矛盾,起义诸如义和团数不胜数,现在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连一个小小的日本都打不过,现在要面对的是11列强,结果可想而知,在慈禧为什么还要坚决与列强开战呢?是因为列强支持维护光绪皇帝的君主立宪,反对慈禧太后的独权专政,自己为了自己私人的权利,从来宣布向列强开战,这种拿国家的利益去换取自己权利的行为,真是令人可恶至极。


第二、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当地权臣,明知是不可为,为了自保,相互之间形成了东南互保,与欧洲列强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保证列强不进入东南,因为东南是清政府的经济命脉,在了清政府税收的一大部分,所以说不是清政府与列强的战斗,还是一小部分和列强的战斗,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那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难道就不怕自己太厚的秋后算账吗,因为他们并没有明确点表示不奉诏,而是说这个诏书是伪造的,是皇帝和太后在义和团的胁迫下所发布的诏书,不是皇帝和太后真实的意图,所以死不奉诏,其次慈溪太后和列强媾和是需要这些李鸿章等人的,所以自己太厚也不能处罚李鸿章,再加上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是地方实力代表,也拥有实力,并不是他们想杀就可以杀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