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这个历史年代歌大家都很熟悉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周是分为两个时期的。

这两个时期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呢,简称为春秋,它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但是还有一个说法,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这段时间。

这个时期是周王的势力减弱,而诸侯群雄纷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他们史称“春秋五霸”。

那诸位看官可能要问了,战国好说,因为正是战争混乱的时候,所以起名战国。那春秋之名又何来呢?

一、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叫“春秋”的来源

在这里,有书君告诉大家,春秋之名是因为一本书而得名的。这本书就是孔子修订的《春秋》。

在这里一定要敲黑板注意一下,《春秋》这本书不是孔子写的,而是是孔子修订的。这本书是鲁国的史官们记录自己国家,也就是鲁国的历史的。

它并没有记载春秋时期其他国家的历史内容。

有人可能会问了,春秋时期别的国家都不记载自己本国的历史吗?有书君在这里回答大家,各个诸侯国其实也都记载本国历史,而且记录本国历史的书名也叫《春秋》。

可惜的是别的诸侯国写的《春秋》都丢失找不到了,而只有鲁国记录的《春秋》幸运地留传了下来。

孔子本身就是鲁国人,对本国也算是了解,所以他便依据鲁国史官所编写的《春秋》加以整理和修订,也就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儒家经典之一《春秋》。

这本《春秋》记录着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总共十二代君主242年的历史。它把这段时期所发生的大事都记录了下来,以供后人们参照,让人们从历史中借鉴以及吸取教训。正是由于它所记载的这段时期,与东周历史的时间分段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我们才把这段历史以《春秋》命名,称为春秋时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段历史以《春秋》这本书命名,称为春秋时期的。

那话又说回来了,这本书为什么叫春秋,它没有记录鲁国夏冬的历史吗?

二、《春秋》这本书,为什么会起名为春秋

《春秋》这本书当然记录了鲁国夏冬的历史了,它之所以起名为《春秋》而不是《夏冬》也是有原因的。

1.春秋两季是诸侯朝觐和会盟的 时节,发生的事比较多

因为在周朝,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这两个季节没有严寒,没有酷暑,天气不冷不热,也正适合诸侯驱车去朝觐周天子。

这样的天气,他们在路上也不会太受罪。

春季去朝觐,各诸候国可以把过去一年,自己国土所发生的事做一个总结,也算是我们现在的一个述职报告了。

而在秋季,丰收时节,各诸侯国也可以备些礼物,带上自己国土的特产为周天子献礼。

周天子呢,在这个时期就会听一听各诸侯国在自己国土职守的情况,也会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

或者是再分配一些任务,交待给各诸侯去做。当然在这个时期,周天子也能顺便了解了各诸侯国的衷心程度,让自己心里有数。

而且在这段时间呢,各诸侯国之间的使者也会相互往来,趁着好时节,去拜访拜访邻国,交流交流情感。

有时候几个诸侯国还要时不时地搞个会盟什么的,一起交流交流政治走向,治国之方什么的。

这样看来,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动都是发生在春和秋这两个季节的。

所以春季和秋季在书中着笔就会占很大的比重,所以会以《春秋》命名。

2.农耕为主的古代,春种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时代,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当然都发生在春秋两个季节了,春种与秋收。

春天正是农忙的时候,各国呢也都不会想着去发动什么战争,先把农耕搞好,这才是首要的。

地都种不好,而去想别的,那这个国家就麻烦大了。

所以呢,在这时候国家的君王为了保证本国今年有个好收成,保证百姓们都能丰衣足食,他也要很忙。

他们忙什么?当然是要把他们治理国家的能力发挥出来呀。

他需要协调国内的资源,处理好农业与各方面的关系,以确保国家有个好收成。

所以呢,许多和农业有关的具有影响的政令都会在这一时期发布。

许多有效的农业方面的改革,也会在这一时期进行。所以呢,春季发生的大事就会比较多,当然记录的也就多了。

3、秋季是粮食丰收和各国酝酿战争的最佳时期,所以记录的事情比较多

秋季是个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了。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算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所以也要记录下来。

而有的国家呢,总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想骚扰或侵占别的诸侯国。

这个时期由于可以保证粮食的供应,也就具备了发动战争的条件。

而农民在这个时候秋收完毕,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农活了,所以也具备了征调入伍的条件。

因而在这个时期发生战争的事件特别多,因为季节刚好,不冷不热。粮食也备足,不担心后方无粮草供给。那在这一时期记载的战争事件也会比较多。

所以《春秋》主要记载的都是春季和秋季,这两个季节的事件。

一年中春种秋收,以春秋做为一个最重要的交替,也就把春秋也做为一年的代称了。

因此《春秋》就取名为春秋了,从字面上来看也就是指代历史,指代光阴。

一段时期,一部书,这也就是春秋名字的来由。

从《春秋》这部书中,我们窥视到了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们所经历的事情。这是一个最坏的时期,但是在这样的时期内,又诞生了璀璨的中华文明。

诸子百家就像百花齐放一样,在这样一个时期把文明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直到现代也仍然是我们的文化之宝,值得我们一直学习。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最佳贡献者
2

《封神演义》小说中曾经提到姜子牙面对周文王姬昌所询问的周朝存活多少年时回答道:“周王拉辇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



当然,《封神演义》毕竟是明代人写出来的小说而已,自然是当不得真。周朝天下800年的历史,和周文王为姜子牙拉辇800步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周朝800年的历史,够长的。

但是实际上,周天子能够真正统治天下的时间,也就275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建立者周武王姬发,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始建。东周从此一分为二,先春秋,后战国。从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5年这段历史时期成为春秋,而后公元前475年——221年,史称战国。那么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为什么被称作“春秋”呢?

看到“春秋”二字,有人会不经意想到,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的《春秋》,也就是经过孔子整理之后的《春秋》,那么“春秋”的由来,与《春秋》不无关系,但是关系还是稍微差了点儿。

所谓春秋战国之一的“春秋”他仅仅单纯来源于未经孔圣人整理之前的《春秋》,它由鲁国史官所编写,主要记载当时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因为此书目录部分按年、季、月、日所编写,又将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所以简单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体书籍定名为“春秋”。而后孔子将《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说“春秋”之名直接来源于《春秋》。

春秋时期历经大约三百年,这个时期的周天子一度被放置于名存实亡的位子上,在春秋时期,早就丧失了西周当时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霸气。有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这时期也是诸侯分裂割据的的一个时期,社会大动乱,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也出现在这个时期。提到春秋,最之名的外乎为我们所熟知的春秋五霸了。

在这一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当然,宋襄公有点水,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比宋襄公更适合待在五霸里面),周天子基本沦为一个吉祥物,各位霸主动不动就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去攻打他国。但好得在春秋时期,周天子还能吉祥物的地位,到了战国连吉祥物都不如了。

“春秋”包含“春”“秋”两种概念,在西周时期,被作为周朝象征性的代表物时什么呢?那就是红极一时,名声大噪的青铜器了。当时在礼乐制度的指导下,周朝十分重视祭祀礼仪,尤其重视对天地、山川和社稷的祭祀。而祭祀的时间就选在了一年之中的春季四月“春耕播种”和秋季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时候。与此同时,周朝有严格关于分封制的要求规定:要求各路诸侯定时朝觐周天子那么这个定时,就定于一年的春季和秋季。

那么为什么要选在春季和秋季朝觐呢?夏季、冬季不可以吗?首先,春季是一年的开始,各路诸侯可以完整地向周天子陈述过去一年发生的弊病并且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的方法;再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也象征着一年全新的开始。秋季是硕果累累,五谷丰登的季节,秋季诸侯朝觐可以有充足的食物向天子朝贡。

另外的说法是春秋历时約三百年,从公元前771年——475年;而恰恰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所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两者时间基本符合。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吧。

3

我们都明白春秋和战国分别源于两部书《春秋》和《战国策》。但是这个问题的重点不在于这个时代的名字源于哪里,而在于《春秋》为什么被叫做春秋,而不是被叫做夏冬。

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时代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叫春秋,同样战国时代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叫战国。就像刘备不会给自己竖一个蜀国大旗一样,他只会自称汉而不是蜀。

为什么叫春秋?

鲁国史书搜集整理各国发生的大事,编撰成一部史书,按照春、夏、秋、冬四的记载方式来记录,被称作《春秋》。

既然是按照四季来划分的,那为什么不叫做夏冬呢?因为大事多发生于春,秋两季。春天主祭祀,秋天主攻伐。《左传》原名其实叫做《左氏春秋传》,在《左传》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国之大事,在戎与祀”。

春秋万国版图

戎就是攻伐,祀就是祭祀,在我国古代一直都是春耕秋战,在耕种前要祭祀,向天地先祖祈祷有一个好收成,所以被称作春祭。而在秋天刚收货粮食,战马也经过夏天充足的食物膘肥体壮,正是攻伐的好时机。所以在《礼记》中提到

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

因为征伐在秋天,所以行刑也在秋天了。所以有秋后算账一说,在《魏书》中就有提到:“今始维夏,且待秋后”。

这些在唐诗宋词中都有体现,在唐诗《秋日对酒》中提到:“春耕事秋战,戎马去封陲”。而在宋词《破阵子》中写道:“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在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贵族式的战争,就像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打一仗,可能很快就结束了,而且不能追逐逃亡的人。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战争形式已经变得非常残酷,可能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比如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之久。所以秋战也变得没有意义了,但是秋战的概念也早已经深入人心了。所以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着秋战的说法。

为什么叫战国?

春秋时代是从平王东迁,到韩赵魏三家分晋的这一段时间。平王东迁导致王室衰落,礼崩乐坏的时代的正式到来,诸侯开始了相互征伐争霸天下。

但是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后,标志着礼制的彻底崩溃。以力为尊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早在战国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提出了战国的思想,赵奢和田单曾在一起讨论兵法,田单还保留着春秋时代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赵奢提到:“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据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

战国版图

意思就是当年的万国已经被七个国家所兼并,现在的战争能轻而易举的汇聚十万大军,时间也会持续数年之久。在《尉缭子》中也提到:“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你想连征伐都是一件有德的事情,这礼制早就成了空谈了。

在刘向《战国策》他描述为:“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而这句话也就成了战国的由来。

4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有近300年,为什么称为“春秋”,原因就一个,当时人们记载那段历史的通用词就是春秋,战国也是如此。

上古时期,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有了夏历后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民以食为天,春播种秋收获,于是春秋仍是人们最重要的两个季节,很多大事均在春秋举行,然则,各国史官们记事时,也称为春秋。

当时有《周春秋》,《燕春秋》、《齐春秋》等,现在绝大部分失传,仅有《鲁春秋》在孔子的教授下,得以流传至今,《鲁春秋》全文共16000字,记载鲁国从公元前772年到480年的历史大事,唯一的先秦保存较完整的史书,史料尤其珍贵。

而《鲁春秋》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史,最早按照年、月日的时间次序记叙史实,其实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最原始质朴的历史记录,就是按年月日一条一条记下来,于是后世把这242年的时代称为“春秋”。

然后再说“战国”,和春秋一样,“战国”一词也是当地人们记载那段历史的通用词,《尉缭子》今战国相攻;《左传》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次年为周元王元年,为战国之始;《秦记》、《史记》、《战国策》均以“战国”一词代替,后世的史官记事时,也将三家分晋到秦统一这段时代称为“战国”。

5

??为什么叫“春秋”时期呢?我是中学历史教师,借此机会与热爱历史科学的朋友们交流,相信你能认为正确!

??朋友,咱们必须先从东周说起。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镐”(今西安西,又称“镐京”),搬迁到洛(今河南洛阳市)。洛阳在西安的大东边,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东周”。

??东周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属于奴隶社会。

??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存续了294年。

??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各地诸侯不在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较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为扩大地盘、强化自己势力、占据人口和财富,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其他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由于不断地战争,春秋时期充满着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人们爱听爱看。加上后来的“战国故事”,统称为“东周故事”或“东周列国传”,更具吸引力。后来孟子评价说:“春秋无义战”,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内战!

??春秋时期,是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开始逐渐瓦解的时期。

??这个294年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叫做“春秋时期”呢?当时没有这个叫法,是后来的史学家为了便于研究历史,才把这个阶段称为一个时期。

??叫什么名称好呢?这个时期有一部重要的史书——《春秋》(孔子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书),因此把这294年的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6

正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所以,“春秋”之名也自然有它的渊源。相传儒家经书《春秋》便是孔子根据鲁国编年史修订而成。其内容记载的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之间的诸侯纷争。因此,后世便将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

背景资料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幽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即(前722年)位。

周朝建国之初,《周礼》规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国家管理实行的则是诸侯分封制。即:周武王一次性将天下土地、城池、百姓分封给了八百多位诸侯。正所谓“投桃报李”,周武王认为他这样真心对等诸侯,诸侯也会真心拱卫周王朝的权威。然而,由于周朝每一代天子登基之时都会大肆分封诸侯国,虽然这时原诸侯国的地盘没有变动,但是周王朝的地盘却在不断缩减,此消彼长之下,结果便形成了周王朝势力越来越弱,而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强。因此,当周幽王死后,虽然太子即位周平王,但是此时各诸侯国相互侵吞,齐、楚、秦、晋等诸侯国逐渐壮大,周王朝威望几乎不存。从而,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形成,即:“春秋时代”。

这就是分封制带来的国家管理弊端,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异常反对大臣提出的“分封祖制”,并毅然实施了国家郡县制。其实,细思之下,后世的中外各国基本上都是参照秦始皇实施的郡县制进行国家管理的。

那么,为何历史上要将那段时间称为“春秋”而不是别的什么呢?

一方面,古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有其因和其果的,而每一件事的起因通常又是另一事件的结果,所以历史事件的发展犹如春播秋收,播下了什么种,收获了什么果。所以,中国古代历史学家都倾向于把历史叫做“春秋”。如:甘洒热血写春秋。

另一方面,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王力先生指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人们是将一年分为春秋二季的,而不是后来讲的春、夏、秋、冬四季。所以,后来人们称呼春秋也就代表着一年的意思。如:尊公,方今春秋几何?几度春秋等。

同时,虽然《春秋》遣词井然有序,但是由于文字过于简质、精练,非常难以理解,又对历史人物不作褒贬,因而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针对这一特点,又相继出现了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对《春秋》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诠释与说明,因此被列入儒家经典。

如: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因此,形成典故“皮里春秋”。

既然说到春秋,当然少不了春秋舞台的主角,春秋五霸。

《史记》中的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中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那么,春秋五霸是如何形成的?

  • 齐国,祖上姜子牙,封地东海,镇守东夷。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齐桓公即位国君后,依托地利优势,着力发展渔、盐两大产业,将水产和食盐贩往各路诸侯领地,国力迅速增强。同时,其还以兼怀天下的理念,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往来于各诸侯间,调和矛盾,平定叛乱,从而威望大长,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任霸主。

  • 宋国,由于是殷商后裔,所以宋国爵位尊贵,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而齐国仅是侯爵。同时又由于宋襄公颇有贤名,虽然国力不强,综合实力勉强排在春秋五霸之末。

  • 晋国,祖上叔虞的命运好得简直没法说,一不靠功名、二不靠裙带、三不靠学识,周成王竟然白白送了一块封国给他。有一日,叔虞和周成王在后花园玩耍,一时兴起,就对叔虞讲:“本天子将这块地封给你了。”事后,周成王感到后悔了,本想赖账。但是史官却提醒成王,天子是没有戏言的,要不然以后谁还听您的。无奈之下,成王只好将叔虞封在了唐,也就是晋国。后来的重耳就是晋文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诸侯霸主。

  • 秦国,当初并没有封地,由于秦人善会养马、骑战,在西北诸戎中备受推崇。周孝王闻知后,希望秦人能够一直战胜这些夷戎外族,以保周朝边疆安定,因此赐秦人“嬴”姓,而当时的嬴又通“赢”。后来周幽王执政期间,因秦襄公对周王室有相救之恩,从此才有了一块自己的封地,就是岐山以西。

  • 楚国,芈姓,当初分封爵位是最低等的子爵,国土面积仅有方圆5里。但是楚人历代国君英明神武,最终拓地千里,跻身春秋五霸之列。如:楚武王、楚成王、楚庄王。

公元前453年,由于晋国的韩、赵、魏三大贵族势力变得越来越强大,并向君主国挥动了手中的屠刀,最终将晋国灭亡,新的韩、赵、魏三国开始掘起。到了公元前477年,新的诸侯七霸逐渐形成,也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战国时期的到来。

那么,为何要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形成的转折点作为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分界线呢?

大家有没有发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春秋显得有点“娘们”,而战国则显得有点“爷们”。

相信大家对于《曹刿论战》并不陌生,两国交战之时,还会保持一定的礼仪和骑士风范,战斗场面并不惨烈,而且时间极短,仅为一日。同时,所领军队基本上都有一国贵族的私军,数量并不庞大,少则数百,多则数千或上万。

但是,战国时期的战争,动辄数十万,一打就是数十天。如: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秦国出动兵力约为50万,赵国出动兵力约为45万,而且一打就是长达2年之久,其惨烈程度与春秋时期的战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或许,因此后世史学界才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形成的转折点作为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分界线。

图片来源网络

7

谢谢邀请!在我国历史上,自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到公元前475年元王继位,这段时间的历史为什么叫“春秋”?这是人们当时对这一段历史的习惯说法,从古至今传到现在的。我国在北半球,且四季分明,严寒酷暑人们大都不喜欢,大都喜欢不冷不热的春秋季节。一个春夏秋冬就是一年,所以人们就用一春或一秋表示一年。如,兄弟贵庚了?二十春了。又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可以说古时人们就有用春秋表示时间的习惯。当时的史官,记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大都采用编年体,这就必须目录排序,用什么名词来表示年比较合适呢?人们就想到春、秋的习惯用法,从此就出现了用春秋表示历史的编年说法了。如《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等史书,都用“春秋”来表示这一时期的历史记载。是否是左丘明先用的,我不敢肯定,估计有先用的,以后就成习惯用法了。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成《春秋》,恐怕也是根据人们的习惯说法作依据的。用春秋表示历史,这个说法到现在人们还沿用。如甘洒热血写春秋!

8

众所周知,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当然,这都是后人对它的划分,当时人并没有这种说法。

春秋起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计295年。那么,这段历史为什么被称为春秋呢?这就得从鲁国史官以及大名鼎鼎的孔子说起。

鲁国是周朝时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一直设有史官,负责把各国大事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由于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因而这部编年史就命名为《春秋》。

《春秋》所记录的史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起,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止。但为了叙事的完整方便,实际上春秋开始于前770年周平王迁都;至于止于前476年而不是《春秋》一书中的前481年,是因为汉朝时刘向在考订《战国策》时,把自前475年到前221年的历史称之为战国。这样,为了两段历史的衔接,春秋就止于前476年。

孔子曾对《春秋》进行了修订,现存版本,便是他老人家的杰作。由于记事洗炼,意在言外,后来产生了春秋笔法这个词语。又由于秉笔直书,后来又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因而,《春秋》被尊为六经之一。

9

春种秋收事农桑,

开花结果好时光。

一年四季春秋美,

智者命名寓意长。







10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间,也是各诸侯国之间使者往来、会盟等活动的主要时间,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动都是发生在春秋季节。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当然发生在春秋季节的农耕了,春种秋收嘛。于是用最能代表当时政治经济活动的季节来代表全年,就很合乎情理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扩展资料春秋时期,中国历史阶段之一。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