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谈论历史还是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要靠想象来发明历史传播错觉。西方从来没有什么唯一的罗马皇帝帝系。即使西方的罗马皇帝是唯一的也没有说这个皇帝在同一个时期只能一个人当,查理大帝和他儿子虔诚者路易,虔诚者路易和他儿子洛泰尔都曾经同时成为皇帝。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让儿子成为与自己共治的皇帝是保证皇位世袭的常见做法。而神圣罗马帝国之内双重选举导致的对立皇帝更是层出不穷。如果威廉一世想当皇帝他随时可以当用不着等什么拿破仑三世退位。奥地利帝国也不是什么神圣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替代物,奥地利帝国和拿破仑帝国一样是1804年建立的,那时候神圣罗马帝国还没灭亡。
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皇帝代表的是罗马帝国以来的罗马文明和传统,而国王则代表着迁徙进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各部族的文化和传统。但这两种文化和传统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不同,并存在其中一个支配着整个欧洲的情况,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横跨上千年的欧洲皇帝传统。之所以欧洲很多国家的君主没有自称皇帝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么做的必要而不是他们没有称帝的能力。
(哥特人是罗马帝国的西部领土上最初的日耳曼人统治者,但他们其实对君士坦丁堡非常恭顺,他们并没有灭亡罗马帝国,相反476年西部皇帝的被废从法律上说意味着罗马帝国东西部和统一)
在早期中世纪罗马人的影响其实很大,所以日耳曼人的首领虽然在自己的部族之内称王。但统治罗马人的时候还是依据罗马法,他们的权威也以罗马皇帝的代理人自居。476年意大利人的哥特国王并不是从此废除了罗马帝国而是废黜了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转而接受君士坦丁堡的皇权。因为此时虽然罗马帝国在西部的统治能力已经形同虚设,但君士坦丁堡但罗马皇帝还掌握着西欧一个重要的命脉,那就是地中海贸易。这个时期的西欧农业技术非常落后创造的财富非常低,所以日耳曼人的诸王就格外依赖地中海贸易。所以君士坦丁堡的罗马皇帝和西欧日耳曼人统治的罗马人还有很强的发言权。日耳曼诸王很多时候为了宣示自己对罗马人的统治还会铸造模仿君士坦丁堡风格的钱币。甚至把罗马皇帝的头像铸造自己铸造的钱币上。他们颁布的法律也跟罗马帝国的法律并行,查士丁尼皇帝编纂的《民法大全》在日耳曼人的西欧同样有效,日耳曼诸王有时候甚至把自己的法令作为《民法大全》里的《法规汇编》的一个补充和续集来对待。而这些日耳曼国王仰赖君士坦丁堡除了地中海贸易之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宗教。日耳曼诸部族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国王是信奉阿里乌斯派的,所以他们是信仰正统派基督徒的罗马主教和以罗马主教为首的西欧正统派教士的眼中钉,为了维持统治他们只能借助君士坦丁堡的皇帝来压制正统派教会和信奉正统派基督教的罗马臣民。所以在这个时期里西欧并没有皇帝日耳曼部族的首领在统治罗马臣民的时候头衔是总督或者皇帝代理人,在统治自己的部族的时候头衔是王。
(哥特国王驻跸的拉文纳是一个好地方这里既有拜占庭风格的拼贴画也有阿里乌斯派的壁画,比如这幅图里被遮住的那些就是阿里乌斯派的圣象,)
之后发生了两件改变这种日耳曼-罗马二元体制的大事。第一是法兰克人的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通过这件事日耳曼人诸部里的一支皈依了正统派基督教,这就为试图摆脱君士坦丁堡的辖制在西欧建立起自己的权威的罗马主教提供了一个天然盟友。当克洛维王朝被他们的宫相废黜之后,篡夺王位的加罗林王朝进一步和罗马主教接近。这就给日耳曼人罗马化扫清了道路。因为对罗马主教和罗马人来说相对信奉阿里乌斯派的哥特人来说法兰克人是一张白纸的异教徒比异端好多了,同时他们还皈依了正统派,离意大利还远实在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哥特人留给拉文纳的小洗礼池)
但单纯的日耳曼人罗马化还不够,因为罗马人还不够日耳曼化。这就需要第二件决定性的事件-阿拉伯人的崛起。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关闭了地中海,让地中海贸易断绝了。在克洛维王朝末期西欧的修道院还经常为自己从埃及购买纸草而向国王请求免税特权,但从阿拉伯人封闭地中海之后他们就不再申请了,因为他们买不到纸草了。同样的克洛维王朝时期国王还能指示自己的领地为自己的官员准备热带水果,因为那时候他们还能买到。但是加罗林王朝的官员的饮食就完全是西欧自己的出产了。这就是地中海贸易被关闭的例证,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无以为继了。在早期中世纪的教堂壁画上罗马教士还保持着罗马人的生活习惯他们斜倚在长椅子里吃饭,而日耳曼贵族则坐着吃饭。到加罗林时期教士和贵族都坐着吃饭了。
日耳曼人在一两个世纪里接受了罗马法、基督教,而罗马人则在生活方式方面日耳曼化,同时教会视法兰克国王为救星和靠山。这种互相靠拢的运动的结果就是800年查理的加冕。通过加冕西欧再次有了自己的皇帝。这也就意味着法兰克人的国王有了统治自己境内的罗马教士和罗马人的权威。
(查理大帝的见面用同时代的人观点是罗马帝国的复兴)
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因为随着地中海的关闭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差别越来越小,社会里最后一点罗马遗产就是罗马教会,而这个教会是一个层层对上负责的巨大金字塔结构以罗马的教皇为顶峰。而皇帝就是统治这个巨大的组织的世俗权力的法理基础。所以并不是其他各国的君主不想要这种权力,相反法国国王一再重申法国国王就是法国的皇帝,国王在王国之内掌握了皇权,因为法国教会本来就对罗马心里不服。以里昂大主教为首的高卢教会和以罗马为首的意大利教会一样是罗马帝国教会的遗产。对高卢教会来说罗马主教一直是他大哥,现在凭什么变成自己的君主了?所以法国教会从一开始就是法国王权的坚定盟友,所以法国国王只要一纸法令宣布“老子就是法国的皇帝”就行了。
(布汶战役里法国国王的军队大败皇帝奥托四世,之后菲利普二世国王让人把打断了翅膀的帝国鹰送给夺取了皇位的腓特烈二世皇帝)
而英国就不一样了首先英国教会是罗马传教士建立的,其次教皇山高皇帝远不会真从英国教士的饭碗里夺食,所以英国教会是铁杆教皇派。英国国王宣布自己有统治教会的权力也白搭。英国国王组成皇帝得等到亨利八世搞宗教改革建立国教会了。那时候英国国王得到了对英国教会的统治权,才拿亚瑟王和罗马晚期的混乱局面里那个在不列颠的皇帝为借口自称英国是帝国英国国王拥有皇帝的权力。
那么为什么英法两国都不自称皇帝只有德意志君主一定要称皇帝呢?还是为了统治教会。我们知道法兰克人的居住区就是莱茵河两岸和海滨这两部分,所谓的“河畔萨里克法”和海滨萨里克法就是这两部分的习惯法。而加罗林王朝在查理大帝时期向东进军德意志。当时的德意人还是信奉原始宗教的。查理大帝用残暴的战争和屠杀迫使他们臣服和皈依基督教。这样被刀架在脖子上建立的基督教教会肯定不能指望靠信徒的捐赠发展。而且德意志除了少数罗马人的兵营和贸易点根本就没有什么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你就算想靠信徒的捐赠发展你也找不到几个信徒。拥有德意志最高的建筑物施佩耶尔大教堂的施佩耶尔城市在建成大教堂的时候只有五百居民,靠这五百人养活一个主教区完全是做梦。所以只能依靠土地和地租,反正土地是加罗林王朝从日耳曼人手里抢来的,大部分了就分给主教们嘛。所以德意志教会最初领到的基金都是土地。
(查理大帝的形象里最重要的是他对教会的统治权)
而在地中海贸易封闭,工业和商业都停滞了的九和十世纪西欧,农业是占绝对优势的产业。地产是最大的财富也是政治权利的来源。德意志教会掌握了这么多土地就意味着他们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和力量。而且相比德意志的世俗诸侯和贵族,这些教士不能结婚因此财产和职位不能世袭。他们还有知识有文化,他们的职位完全靠君主授予,君主可以随意任命调动甚至剥夺他们的主教职位。这不是比世俗诸侯强太多了?所以德意志君主不但喜欢主教胜过诸侯,而且还特别喜欢把土地赏赐给教会,因为这些人虽然作为伯爵要服从他们的公爵,但是作为主教他们都要服从顶着皇帝头衔的国王。所以在这个德意志君主和德意志教会的互相需要的蜜月期里就产生了力量空前强大的德意志教会。在德意志帝国的诸侯等级里教会诸侯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席位,马格德堡大主教作为诸侯院的首席,自称首席邦君大主教,这个头衔有时候被翻译成更酷炫的首席亲王大主教。当马格德堡大主教因为宗教改革从帝国诸侯等级里消失之后萨尔茨堡大主教成为首席亲王大主教。
(亨利五世皇帝是一个心狠手辣而且还非常有手腕的统治者,他连他爸爸都能废黜何况是教皇?先把教皇诱进全套然后一举拿下)
在“主教授职权之争最高潮”的1111年皇帝亨利五世和教皇帕斯卡尔二世在罗马达成了一项妥协,那就是德意志教会要放弃他们所领有的所有世袭领地和地产转而依靠德意志的什一税供养,而皇帝则放弃主教任命权。教皇同意了这个方案并签署了协议。但是当这项协议在教皇和皇帝都在场的情况下向德意志的主教们宣读的时候,主教们群情激愤宣布教皇签署的协议无效而且是任何这样改革德意志教会的主张都是异端。于是皇帝趁势要求教皇承认皇帝对主教的任命权,教皇刚表示抗议就被皇帝直接逮捕了。
理解了这个事实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西欧的主要君主国里只有德意志的君主坚持要获得皇帝的头衔了,因为在中世纪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皇帝这个头衔所带来的是对罗马教会的监督权和统治权,这一点在西欧和在君士坦丁堡是一样的。而在西欧的主要君主国里只有德意志的教会强大到了君主必须加以统治的地步,为了这个目的历代德意志国王才会坚持一次又一次的进军罗马。即使德意志诸侯把“进军罗马”当作“闯老虎洞”,他们也坚持一定要在罗马加冕为皇帝。因为德意志王国里教会控制了接近半数的股份。帝国等级会议里教会选帝侯占据了七席里的三席,只要三个教会诸侯步调一致就能创造出“教士国王”。而在帝国诸侯等级里教会诸侯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席位。如果德意志君主不死死的抓住能够给他们带来对教会的统治权的皇帝头衔,他们的帝国就会涣散。而且因为教会是一个逐级对上负责的金字塔结果,皇帝们才必须不断进军罗马,因为只有把“教皇”贬低到“首席宫廷神父”的地位上,皇帝们对教会的统治才能得到保障。但事实上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到15世纪帝国本身已经逐渐涣散,最终变成了一个礼仪性的优势。
(1803年被直接消灭的特里尔的选侯大主教)
(相比之下因为还需要他主持帝国等级会议所以美因茨的选侯大主教逃过了灭亡的命运,退往奥格斯堡继续作选侯大主教)
皇帝和教会之间的鱼水关系还可以体现在神圣罗马帝国自身的灭亡上,1803年的《帝国等级会议总决议》消灭了德意志帝国之内的绝大部分教会诸侯,选帝侯当中只有美因茨大主教保住了自己的独立性,但他也被迫放弃了美因茨城退往奥格斯堡,其他教会选侯都被一扫而空。诸侯等级当中只有条顿骑士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其他教会诸侯也都被彻底剥夺了独立性。首席亲王大主教萨尔茨堡被剥夺了独立性,成为一个哈布斯堡王朝的大公国,1815年被并入奥地利帝国。如此强硬的教产还俗事业刚一结束神圣罗马帝国也就随之终结了,1806年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解除德意志各等级和皇帝之间的封君封臣关系。随着德意志教会世俗权力的终结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也随之终结。换而言之在中世纪的大部分历史上皇帝和皇权的意义就是对教会的统治权,这种权力在社会中的影响越大,君主们对这个头衔就越热衷,而当这个头衔失去实际的价值的时候,皇帝和帝国也就成了一种传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1870年按照俾斯麦的安排向威廉一世国王献上皇帝尊号的代表团团长是1848年革命中法兰克福议会向腓特烈-威廉四世送上皇冠的人,德意志人的皇帝如果说存在着历史传统那也是1848年革命的传统,而不是罗马帝国的传统)
最后我们谈谈我国网上常见的罗马帝国法统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影响非常深的错觉。实际上欧洲根本没有什么罗马帝国的法统,拿破仑1804年自称法国人的皇帝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还在。奥地利帝国是1804年年底,哈布斯堡王朝以哈布斯堡王朝的枢密院令的形式建立的一个世袭君主国,当时神圣罗马帝国也还没灭亡。从1804年到1806年之间西欧和中欧有三个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法国人的皇帝拿破仑一世。1806年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以后就只剩下了两个,但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弗朗茨都没有考虑过什么罗马帝国的法统。
1848年的德意志国民会议曾经先向哈布斯堡后向霍亨索伦王朝献上德意志皇帝的头衔,但他们依据的不是什么罗马帝国的法统而是法兰克福保罗教堂里制定的《德意志宪法》。1867年的奥匈妥协也没有建立什么奥匈帝国皇帝的头衔,弗朗茨·约瑟夫的头衔是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还有他身上兼任的几十个国家、邦国和领地的君主。1870年在凡尔赛宣布的德意志人的皇帝也不是依据什么罗马帝国的法统,而是普鲁士王国外交大臣俾斯麦发布的一项宣言,他代表威廉一世国王对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西二世要求威廉一世成为皇帝书信作出的答复。而且这也只是作为德意志联邦主席的威廉一世个人的一项尊号,并不是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更不是国家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