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照西方的传统,基督教世界只承认有3个皇帝,即西罗马皇帝、东罗马皇帝,以及传说中位于非洲的某个基督教皇帝(后来被确定为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帝国的皇帝)。

中世纪欧洲的皇帝,在理论上都是这3个皇帝的一脉相承: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罗马一系的皇帝一度空缺。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被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承认为“罗马人的皇帝”,此后这个皇帝称号在分裂后的几个法兰克王国中轮换。962年,由东法兰克王国一支发展出的德意志王国国王奥托一世被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自此一直到1806年,西罗马一支的皇帝称号都保留在德意志人手里。

1804年,法国拿破仑迫使罗马教廷承认自己是“罗马人的皇帝”,但当时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拒绝承认,和法国开战。1806年,哈布斯堡家族战败,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西罗马一支的皇帝头衔理论上落到拿破仑头上。1815年拿破仑失败,6年后在流放地去世,1852年,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称帝,因为在此期间奥地利皇帝一直在与普鲁士国王争夺对德意志诸邦的领导权,“三十年战争”失败后脱离德意志联邦,转而谋求将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捏合成一个“奥匈帝国”,西罗马一支帝号并未被其重新接收,因此这个皇帝称号实际上又回到法国人头上。

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人俘虏了拿破仑三世,占领了巴黎,普鲁士占领巴黎,其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这象征着西罗马一支的帝号又回到德国人头上。

而东罗马帝国一支的帝号,在1453年之前都维持在东罗马帝国皇帝头上。1453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在遥远的俄罗斯,大公伊凡三世觊觎帝号,辗转迎娶拜占庭王室旁支索菲亚.帕列奥洛格为续弦,并以此为口实自称拜占庭帝国的合法继承人,称莫斯科为“第二拜占庭”、“第二罗马”,开始使用“沙皇”这个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随后彼得一世又转而使用凯撒曾用过的“凯旋的统帅和独裁者、第一公民”称号,正式以东罗马一支皇帝合法继承人自居。

概括起来,就是在欧洲基督教范围内有东罗马、西罗马两支帝号传承,其中西罗马一支在拿破仑称帝后不久分裂为两支,一支从德意志人手中转移到法国人、又转移回另一支德意志人手中,另一支则由原先保留帝号的德意志人——奥地利人继续以奥地利-奥匈帝国皇帝的名义保持传承,东罗马一支则由拜占庭转移到俄国。这三个正宗的欧洲皇帝传承,都在一战中同归于尽。

那么英国呢?英国的皇帝称号是怎么回事?

英国的皇帝称号和欧洲一点关系都没有:英国国王有多达几十个的头衔,其中的一个头衔是“印度皇帝”,因此英国国王也可以称作“皇帝”,但他(她)的这个皇帝头衔实际上是“进口的”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说点个人的理解:

西方的王与皇帝的称谓,应该看他们自认的正统性是否源自罗马帝国。扯远一点,自从罗马驱逐了最后一任国王,进入共和国时代之后,就形成了一条铁规: 罗马再也不承认国王,不要国王统治了。这条铁规几乎融入了罗马人的血液,哪怕到了进入帝国时代的罗马,也还存在。即使到了如屋大维已经行使国王权力之实的程度,也不敢公然挑战这一法律,否则就会自陷法理泥潭,面临统治合法性丧失的风险极高,只能另起称号。这个称号,叫第一公民也好,奥古斯都也好,不管最后原文怎么叫,都被中文根据实际地位给翻译成皇帝,但和来源于始皇帝的中国皇帝,还是有区别的。



而在罗马拥抱了基督教以后,世俗权力和教权就结合了起来,演变成了君权神授,和中国的君权天授又有了更大的分别。东西方皇帝的蕴含区别就更大了。所以,西方是否能称皇帝,首先要看是否能得到罗马帝国正统性承认,更要看是否能得到基督教承认。

神圣罗马帝国,沙皇俄国称皇帝都走的这条路。区别只在承认称皇的是天主教还是东正教,都是基督教。以沙皇为例,东罗马帝国拜占庭覆灭后,末代公主索菲亚嫁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莫斯科就变成了继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她的儿子瓦西里继承了伊凡三世王位后,就把罗马皇室的正统血脉延续进了莫斯科大公一系,有了继承罗马帝国皇帝地位的正统性。而沙皇这个称谓,懂俄语的话很好解释,就是凯撒的俄语发音而已,至少词源自凯撒。总之认罗马就不能称王。

而英国本来就不认罗马为正统,传承自成一系,也没有不能称王的禁忌,连宗教后来都因为亨利八世闹离婚脱离了天主教廷,所以不管国家变成多大地盘,人家原来怎么叫还怎么叫,当然就还是国王了。

大概脉络就这么理解吧,认不认罗马为正统是最关键因素,各国细节很多,就不详说了。

3

我觉得谈论历史还是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要靠想象来发明历史传播错觉。西方从来没有什么唯一的罗马皇帝帝系。即使西方的罗马皇帝是唯一的也没有说这个皇帝在同一个时期只能一个人当,查理大帝和他儿子虔诚者路易,虔诚者路易和他儿子洛泰尔都曾经同时成为皇帝。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让儿子成为与自己共治的皇帝是保证皇位世袭的常见做法。而神圣罗马帝国之内双重选举导致的对立皇帝更是层出不穷。如果威廉一世想当皇帝他随时可以当用不着等什么拿破仑三世退位。奥地利帝国也不是什么神圣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替代物,奥地利帝国和拿破仑帝国一样是1804年建立的,那时候神圣罗马帝国还没灭亡。

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皇帝代表的是罗马帝国以来的罗马文明和传统,而国王则代表着迁徙进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各部族的文化和传统。但这两种文化和传统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不同,并存在其中一个支配着整个欧洲的情况,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横跨上千年的欧洲皇帝传统。之所以欧洲很多国家的君主没有自称皇帝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么做的必要而不是他们没有称帝的能力。

(哥特人是罗马帝国的西部领土上最初的日耳曼人统治者,但他们其实对君士坦丁堡非常恭顺,他们并没有灭亡罗马帝国,相反476年西部皇帝的被废从法律上说意味着罗马帝国东西部和统一)

在早期中世纪罗马人的影响其实很大,所以日耳曼人的首领虽然在自己的部族之内称王。但统治罗马人的时候还是依据罗马法,他们的权威也以罗马皇帝的代理人自居。476年意大利人的哥特国王并不是从此废除了罗马帝国而是废黜了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转而接受君士坦丁堡的皇权。因为此时虽然罗马帝国在西部的统治能力已经形同虚设,但君士坦丁堡但罗马皇帝还掌握着西欧一个重要的命脉,那就是地中海贸易。这个时期的西欧农业技术非常落后创造的财富非常低,所以日耳曼人的诸王就格外依赖地中海贸易。所以君士坦丁堡的罗马皇帝和西欧日耳曼人统治的罗马人还有很强的发言权。日耳曼诸王很多时候为了宣示自己对罗马人的统治还会铸造模仿君士坦丁堡风格的钱币。甚至把罗马皇帝的头像铸造自己铸造的钱币上。他们颁布的法律也跟罗马帝国的法律并行,查士丁尼皇帝编纂的《民法大全》在日耳曼人的西欧同样有效,日耳曼诸王有时候甚至把自己的法令作为《民法大全》里的《法规汇编》的一个补充和续集来对待。而这些日耳曼国王仰赖君士坦丁堡除了地中海贸易之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宗教。日耳曼诸部族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国王是信奉阿里乌斯派的,所以他们是信仰正统派基督徒的罗马主教和以罗马主教为首的西欧正统派教士的眼中钉,为了维持统治他们只能借助君士坦丁堡的皇帝来压制正统派教会和信奉正统派基督教的罗马臣民。所以在这个时期里西欧并没有皇帝日耳曼部族的首领在统治罗马臣民的时候头衔是总督或者皇帝代理人,在统治自己的部族的时候头衔是王。

(哥特国王驻跸的拉文纳是一个好地方这里既有拜占庭风格的拼贴画也有阿里乌斯派的壁画,比如这幅图里被遮住的那些就是阿里乌斯派的圣象,)

之后发生了两件改变这种日耳曼-罗马二元体制的大事。第一是法兰克人的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通过这件事日耳曼人诸部里的一支皈依了正统派基督教,这就为试图摆脱君士坦丁堡的辖制在西欧建立起自己的权威的罗马主教提供了一个天然盟友。当克洛维王朝被他们的宫相废黜之后,篡夺王位的加罗林王朝进一步和罗马主教接近。这就给日耳曼人罗马化扫清了道路。因为对罗马主教和罗马人来说相对信奉阿里乌斯派的哥特人来说法兰克人是一张白纸的异教徒比异端好多了,同时他们还皈依了正统派,离意大利还远实在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哥特人留给拉文纳的小洗礼池)

但单纯的日耳曼人罗马化还不够,因为罗马人还不够日耳曼化。这就需要第二件决定性的事件-阿拉伯人的崛起。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关闭了地中海,让地中海贸易断绝了。在克洛维王朝末期西欧的修道院还经常为自己从埃及购买纸草而向国王请求免税特权,但从阿拉伯人封闭地中海之后他们就不再申请了,因为他们买不到纸草了。同样的克洛维王朝时期国王还能指示自己的领地为自己的官员准备热带水果,因为那时候他们还能买到。但是加罗林王朝的官员的饮食就完全是西欧自己的出产了。这就是地中海贸易被关闭的例证,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无以为继了。在早期中世纪的教堂壁画上罗马教士还保持着罗马人的生活习惯他们斜倚在长椅子里吃饭,而日耳曼贵族则坐着吃饭。到加罗林时期教士和贵族都坐着吃饭了。

日耳曼人在一两个世纪里接受了罗马法、基督教,而罗马人则在生活方式方面日耳曼化,同时教会视法兰克国王为救星和靠山。这种互相靠拢的运动的结果就是800年查理的加冕。通过加冕西欧再次有了自己的皇帝。这也就意味着法兰克人的国王有了统治自己境内的罗马教士和罗马人的权威。

(查理大帝的见面用同时代的人观点是罗马帝国的复兴)

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因为随着地中海的关闭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差别越来越小,社会里最后一点罗马遗产就是罗马教会,而这个教会是一个层层对上负责的巨大金字塔结构以罗马的教皇为顶峰。而皇帝就是统治这个巨大的组织的世俗权力的法理基础。所以并不是其他各国的君主不想要这种权力,相反法国国王一再重申法国国王就是法国的皇帝,国王在王国之内掌握了皇权,因为法国教会本来就对罗马心里不服。以里昂大主教为首的高卢教会和以罗马为首的意大利教会一样是罗马帝国教会的遗产。对高卢教会来说罗马主教一直是他大哥,现在凭什么变成自己的君主了?所以法国教会从一开始就是法国王权的坚定盟友,所以法国国王只要一纸法令宣布“老子就是法国的皇帝”就行了。

(布汶战役里法国国王的军队大败皇帝奥托四世,之后菲利普二世国王让人把打断了翅膀的帝国鹰送给夺取了皇位的腓特烈二世皇帝)

而英国就不一样了首先英国教会是罗马传教士建立的,其次教皇山高皇帝远不会真从英国教士的饭碗里夺食,所以英国教会是铁杆教皇派。英国国王宣布自己有统治教会的权力也白搭。英国国王组成皇帝得等到亨利八世搞宗教改革建立国教会了。那时候英国国王得到了对英国教会的统治权,才拿亚瑟王和罗马晚期的混乱局面里那个在不列颠的皇帝为借口自称英国是帝国英国国王拥有皇帝的权力。

那么为什么英法两国都不自称皇帝只有德意志君主一定要称皇帝呢?还是为了统治教会。我们知道法兰克人的居住区就是莱茵河两岸和海滨这两部分,所谓的“河畔萨里克法”和海滨萨里克法就是这两部分的习惯法。而加罗林王朝在查理大帝时期向东进军德意志。当时的德意人还是信奉原始宗教的。查理大帝用残暴的战争和屠杀迫使他们臣服和皈依基督教。这样被刀架在脖子上建立的基督教教会肯定不能指望靠信徒的捐赠发展。而且德意志除了少数罗马人的兵营和贸易点根本就没有什么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你就算想靠信徒的捐赠发展你也找不到几个信徒。拥有德意志最高的建筑物施佩耶尔大教堂的施佩耶尔城市在建成大教堂的时候只有五百居民,靠这五百人养活一个主教区完全是做梦。所以只能依靠土地和地租,反正土地是加罗林王朝从日耳曼人手里抢来的,大部分了就分给主教们嘛。所以德意志教会最初领到的基金都是土地。

(查理大帝的形象里最重要的是他对教会的统治权)

而在地中海贸易封闭,工业和商业都停滞了的九和十世纪西欧,农业是占绝对优势的产业。地产是最大的财富也是政治权利的来源。德意志教会掌握了这么多土地就意味着他们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和力量。而且相比德意志的世俗诸侯和贵族,这些教士不能结婚因此财产和职位不能世袭。他们还有知识有文化,他们的职位完全靠君主授予,君主可以随意任命调动甚至剥夺他们的主教职位。这不是比世俗诸侯强太多了?所以德意志君主不但喜欢主教胜过诸侯,而且还特别喜欢把土地赏赐给教会,因为这些人虽然作为伯爵要服从他们的公爵,但是作为主教他们都要服从顶着皇帝头衔的国王。所以在这个德意志君主和德意志教会的互相需要的蜜月期里就产生了力量空前强大的德意志教会。在德意志帝国的诸侯等级里教会诸侯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席位,马格德堡大主教作为诸侯院的首席,自称首席邦君大主教,这个头衔有时候被翻译成更酷炫的首席亲王大主教。当马格德堡大主教因为宗教改革从帝国诸侯等级里消失之后萨尔茨堡大主教成为首席亲王大主教。

(亨利五世皇帝是一个心狠手辣而且还非常有手腕的统治者,他连他爸爸都能废黜何况是教皇?先把教皇诱进全套然后一举拿下)

在“主教授职权之争最高潮”的1111年皇帝亨利五世和教皇帕斯卡尔二世在罗马达成了一项妥协,那就是德意志教会要放弃他们所领有的所有世袭领地和地产转而依靠德意志的什一税供养,而皇帝则放弃主教任命权。教皇同意了这个方案并签署了协议。但是当这项协议在教皇和皇帝都在场的情况下向德意志的主教们宣读的时候,主教们群情激愤宣布教皇签署的协议无效而且是任何这样改革德意志教会的主张都是异端。于是皇帝趁势要求教皇承认皇帝对主教的任命权,教皇刚表示抗议就被皇帝直接逮捕了。

理解了这个事实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西欧的主要君主国里只有德意志的君主坚持要获得皇帝的头衔了,因为在中世纪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皇帝这个头衔所带来的是对罗马教会的监督权和统治权,这一点在西欧和在君士坦丁堡是一样的。而在西欧的主要君主国里只有德意志的教会强大到了君主必须加以统治的地步,为了这个目的历代德意志国王才会坚持一次又一次的进军罗马。即使德意志诸侯把“进军罗马”当作“闯老虎洞”,他们也坚持一定要在罗马加冕为皇帝。因为德意志王国里教会控制了接近半数的股份。帝国等级会议里教会选帝侯占据了七席里的三席,只要三个教会诸侯步调一致就能创造出“教士国王”。而在帝国诸侯等级里教会诸侯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席位。如果德意志君主不死死的抓住能够给他们带来对教会的统治权的皇帝头衔,他们的帝国就会涣散。而且因为教会是一个逐级对上负责的金字塔结果,皇帝们才必须不断进军罗马,因为只有把“教皇”贬低到“首席宫廷神父”的地位上,皇帝们对教会的统治才能得到保障。但事实上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到15世纪帝国本身已经逐渐涣散,最终变成了一个礼仪性的优势。

(1803年被直接消灭的特里尔的选侯大主教)

(相比之下因为还需要他主持帝国等级会议所以美因茨的选侯大主教逃过了灭亡的命运,退往奥格斯堡继续作选侯大主教)

皇帝和教会之间的鱼水关系还可以体现在神圣罗马帝国自身的灭亡上,1803年的《帝国等级会议总决议》消灭了德意志帝国之内的绝大部分教会诸侯,选帝侯当中只有美因茨大主教保住了自己的独立性,但他也被迫放弃了美因茨城退往奥格斯堡,其他教会选侯都被一扫而空。诸侯等级当中只有条顿骑士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其他教会诸侯也都被彻底剥夺了独立性。首席亲王大主教萨尔茨堡被剥夺了独立性,成为一个哈布斯堡王朝的大公国,1815年被并入奥地利帝国。如此强硬的教产还俗事业刚一结束神圣罗马帝国也就随之终结了,1806年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解除德意志各等级和皇帝之间的封君封臣关系。随着德意志教会世俗权力的终结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也随之终结。换而言之在中世纪的大部分历史上皇帝和皇权的意义就是对教会的统治权,这种权力在社会中的影响越大,君主们对这个头衔就越热衷,而当这个头衔失去实际的价值的时候,皇帝和帝国也就成了一种传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1870年按照俾斯麦的安排向威廉一世国王献上皇帝尊号的代表团团长是1848年革命中法兰克福议会向腓特烈-威廉四世送上皇冠的人,德意志人的皇帝如果说存在着历史传统那也是1848年革命的传统,而不是罗马帝国的传统)

最后我们谈谈我国网上常见的罗马帝国法统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影响非常深的错觉。实际上欧洲根本没有什么罗马帝国的法统,拿破仑1804年自称法国人的皇帝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还在。奥地利帝国是1804年年底,哈布斯堡王朝以哈布斯堡王朝的枢密院令的形式建立的一个世袭君主国,当时神圣罗马帝国也还没灭亡。从1804年到1806年之间西欧和中欧有三个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法国人的皇帝拿破仑一世。1806年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以后就只剩下了两个,但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弗朗茨都没有考虑过什么罗马帝国的法统。

1848年的德意志国民会议曾经先向哈布斯堡后向霍亨索伦王朝献上德意志皇帝的头衔,但他们依据的不是什么罗马帝国的法统而是法兰克福保罗教堂里制定的《德意志宪法》。1867年的奥匈妥协也没有建立什么奥匈帝国皇帝的头衔,弗朗茨·约瑟夫的头衔是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还有他身上兼任的几十个国家、邦国和领地的君主。1870年在凡尔赛宣布的德意志人的皇帝也不是依据什么罗马帝国的法统,而是普鲁士王国外交大臣俾斯麦发布的一项宣言,他代表威廉一世国王对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西二世要求威廉一世成为皇帝书信作出的答复。而且这也只是作为德意志联邦主席的威廉一世个人的一项尊号,并不是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更不是国家元首。

4

因为沙皇继承了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在欧洲,emperor,也就是皇帝这个词专指罗马皇帝,只有承继罗马帝位的人才有资格称为皇帝。欧洲各国的统治者,只有没有承继罗马正统,那么无论权势有多大,都只能被称为国王。

罗马皇帝称号的获取方式有两种,一是从东罗马帝国那里继承罗马皇帝的衣钵,二是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前者如俄罗斯沙皇,后者如查理曼和拿破仑。

一、从东罗马帝国继承法统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蛮族首领奥多亚克将西罗马的皇冠和权杖转交给了东罗马皇帝,因此,东罗马皇帝理论上握有整个罗马帝国的继承权,是正统的罗马皇帝,拜占庭一词是后世的历史学家为了方便区分编出来的新词,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看来,东罗马就是罗马帝国的延续,而东罗马的正式国号就是罗马帝国。

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土耳其人所灭,末代公主索菲亚逃到了罗马,教皇安排她嫁给了当时俄罗斯的沙皇伊凡三世,伊凡三世和他的子孙进而继承了罗马皇帝的名号,沙皇这个词在俄语中的意思为“凯撒”,即罗马皇帝的称号,代表着沙皇是罗马正统的身份。

二、教皇加冕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陷入群雄割据的局面,各蛮族王国打来打去,谁也不服谁,在罗马的教皇因而成了各国之间的调停人,教皇作为西方教会的首脑,在西罗马皇帝不在后成为了罗马的实际统治者,并代表罗马的传统和权威。到了查理曼时期,查理曼为了获得法统上的优势,极力想赢得教皇的支持,查理曼通过给予教皇罗马周边土地的方式换取了教皇的加冕,教皇加冕查理曼为罗马皇帝,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从而确立了查理曼帝国的统治。教皇赋予罗马皇帝称号的传统由此传承了下来。

后世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及称帝的拿破仑无不是受了教皇加冕这一传统在称帝的。

像今日的英国女王以及其他诸王,既没有得到教皇加冕,也没有得到东罗马帝国的法统,故而只能称王而不能称帝。这就是根本区别。

5

谢谢邀请,我们要知道西方的皇帝(emperor)和国王(KING)分别被翻译为皇帝和国王,极大地便利了国人对于西方历史的理解,但实际上西方的皇帝和国王和中国的皇帝和国王的内涵有很大的区别。

西方的皇帝(emperor)起源于罗马,最开始来源于拉丁imperator,即发号施令者,指挥官,有军队统帅的含义。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就是屋大维,他有这个头衔意味着他永远是罗马全军统帅。因为当时罗马的版图广大,包括欧亚非三洲各一部分,国力强盛,皇帝的称号在欧洲人眼中,就和天下共主结合在了一起,本身具有超国家超民族的气质。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一开始欧洲由多个蛮族小国统治,这些蛮族小国的首领自称国王(意为出身高贵的人),其内涵和皇帝差了不少。直到公元9世纪初,法兰克国王查理占据了今天法国、意大利、德国以及周边大部领土,才被罗马教宗授予皇帝称号,史称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注意,这个皇帝头衔仍然是罗马人的皇帝,所以后来才会出现由德意志人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版图主要在古罗马之外,但因为拥有皇帝头衔,国号需要带上罗马。这个头衔一直传到1806年,拿破仑凭借赫赫武功强行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并要求罗马教皇把自己加冕为皇帝,这和查理曼杯加冕为帝的逻辑类似。英国,因为从来没有取得欧陆霸权,无法建立起一个跨民族的大帝国,还因为宗教改革信奉新教的关系和教宗分道扬镳,因此没有可能取得皇帝称号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中叶,英国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消灭了莫卧儿王朝,获得了印度的皇帝称号,但这仅限于英属印度,无法应用于英国本土,所以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作为英国女王兼任印度皇帝。

我们都知道,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比西罗马帝国多坚持了1000年才被奥斯曼人灭亡,它代表着罗马皇帝道统的另一只。当时有个拜占庭公主嫁到了同样信仰东正教的莫斯科公国,于是就有人鼓吹“第三罗马理论

6

看了前面的回答,总觉得不是很满意。

在全世界我们一般公任的皇帝头衔只有三个系统。

我们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必然是中华帝系。秦始皇创造了皇帝这一称号,到了子婴时期秦失去了关东六国的统治,故而去帝位改称秦王。后来的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并不是皇帝。中国也非是一个统一国家,直到刘邦统一后称帝。这个帝系的传承一直到了晋室南渡,此后经历宋齐梁陈,直到出自北周帝系的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虽然后来的历史出现两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中国的皇帝就是中国的皇帝。周围诸藩国如朝鲜,朝鲜国王只能是国王,如果称帝那叫僭越。

另外两个系统其一是出自于波斯,逐渐演变为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后来的哈里发由奥斯曼苏丹继承,苏丹相当于国王,哈里发才是皇帝,此外埃米尔有点类似苏丹,但一般用于一些小的地方政权。

最后一个系统其实是最为复杂,它就是西方的罗马帝国系统。我们都知道从戴克里先开始罗马帝国进入了分裂,无论奥古斯都还是凯撒,都是皇帝在西方世界的代名词。而罗马帝国的帝系随着帝国的分裂也变成了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个体系。先讲西罗马帝国,到奥多亚赛杀死欧瑞斯特废黜罗穆路斯,并向东罗马帝国皇帝朱诺宣布效忠,西罗马帝国就此灭亡。这个时候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地盘上,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所建立都只是王国,一般认为由教皇加冕的查理曼大帝才是正式继承了西罗马的地位。我们在历史课本都学过,查理曼死后法兰克分裂成了三个部分,后面的继承者都只是国王而非皇帝,直到出身于东法兰克体系萨克森王朝的奥托大帝进军意大利在罗马由加冕,西罗马的帝位从而变成了神圣罗马皇帝,而神圣罗马皇帝的是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我们一般认为英国王室来自于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这是英国国王的来历,而英国王室长期以来拥有的只是英国的国王头衔,此外大英帝国的说法应该是错的,great后面跟的不列颠而非英格兰。英国王室在历史上也的的确确出现过皇帝头衔。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她的头衔中出现过Empress of India,而她虽然出身于神罗的汉诺威家族却是无法被选为罗马皇帝的,一是汉诺威家族过去一直只是公爵头衔,在帝国内权威过低,另外就是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已经解体(当然即使还存在也无法得到)。到后来英国王室失去了对印度的统治,其身上的皇帝头衔也自然失去了。回到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帝国的帝位后来长期由哈布斯堡家族所拥有,但是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打败了神罗,神罗就此解体,拿破仑也因此让教皇为其加冕,而哈布斯堡的弗朗茨一世自己提升了奥地利的地位由原来的大公国改为帝国,自称奥地利皇帝(好尴尬)。此为继承了大部分神罗领土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通过在普法战争中打败拿三从而加冕为德意志的皇帝,理论上无论是法兰西,奥地利或者是后来的德意志都可视作神圣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皇位的延续。

讲东罗马帝国前问一下题主,你这里的沙皇指的是俄罗斯沙皇吧?(保加利亚也有沙皇我们一般认为这里沙皇等同于国王)言归正传说说东罗马帝国,相比西罗马,它的情况要单纯的。到东罗马帝国灭亡,莫斯科大公国的伊凡雷帝由于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公主索菲亚,自称为沙皇表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当然事实上直到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才可以真正意义上称为帝国。此外纠正一下俄罗斯也是联邦大国啊,俄罗斯皇帝真正拥有的头衔应该是全俄罗斯,莫斯科,基辅,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的皇帝和独裁者;喀山沙皇,阿斯特拉罕沙皇,波兰沙皇,西伯利亚沙皇,陶里克(克里米亚)和赫尔松沙皇,格鲁吉亚沙皇,普斯科夫领主;斯摩棱斯克大公,立陶宛大公,沃伦大公,波多里亚大公,芬兰大公;爱沙尼亚、立窝尼亚、库尔兰和塞米加利亚、萨莫吉塔、别洛斯托克、卡累利阿、特维尔、彼尔姆、尤格拉、维亚特卡、保加利亚和其他领土的亲王;下诺夫哥罗德领主和大公;切尔尼戈夫、梁赞、波罗茨克、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贝洛泽罗、乌多利亚、奥博多利亚、康迪亚、维捷布斯克、姆斯季斯拉夫和所有北方领土的君主;伊沃里亚、卡塔林尼亚、卡巴尔达领土和亚美尼亚领土的君主;切尔克斯和山地部落的世袭领主和统治者;土耳其斯坦领主;挪威继承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斯托尔曼、迪特马申和奥尔登堡公爵,直到现在这个国家也是叫俄罗斯联邦,拥有许许多多的共和国。

7

西方的王与皇帝,决定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他与罗马教廷教皇的关系,另一个因素在于他与罗马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罗马后期分裂成东罗马帝国,在分裂之前,整个欧洲实际上是一个表面上统一的国家,叫做罗马帝国。没有罗马帝国统治的地方基本就是蛮荒之地,也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文明。所以唯一的皇帝,只能是罗马皇帝。即使后来罗马衰落,欧洲大陆分崩离析,行程哥哥国家和地区,但是只要还有罗马帝国这个噱头,就只能有一个皇帝,这个皇帝就是罗马帝国的皇帝。

其实欧洲的整个古代和近代,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军阀割据,大家都各有地盘,自立为王,却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统一欧洲而没有人能叫出这个皇帝来。

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帝国之后,只有两个王朝称帝,第一个是神圣罗马帝国,第二个是拿破仑大帝。

这我们就要说说这些皇帝与教皇的关系了。

大家都知道欧洲的规矩是君权神授。这个规矩是还在罗马时代君士坦丁大帝定下来的。他将罗马天主教变成了欧洲唯一的国教,其最终目的还是想借助天主教对人民的控制来加强自身的统治。于是搞出了一个君权神授,证明这个王位是人民信仰的神给的,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谁想当这个皇帝,就要看谁跟教皇关系搞得好,或者说谁有手腕能控制教皇,使教皇听命于自己,神罗的皇帝和拿破仑都做到了。大家一定还记得《拿破仑加冕》那幅画中站在拿破仑背后郁闷的教皇吧?是的,那是因为大革命之后,教皇成了一个幌子,在民众中的地位彻底动摇,所以拿破仑才敢于胁迫教皇为自己加冕,因为拿破仑崇尚古罗马文化,所以这个形式他是一定要走的。

而欧洲各国的王,类似于春秋战国中的诸侯,在漫长的国家演变中,拥有同一种语言、民族、文化的人们慢慢形成各自的国家,推举出的领袖就成了这个国家的国王,而从形式上,国王们都要受到那唯一的罗马皇帝的控制,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由于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变更并不一定是这样。

而题主所说的沙皇和英女王则完全跟罗马皇帝和国王是两码事。沙皇不是皇帝,并不是沙什么皇帝的简称,这只是一个翻译而已。而最终欧洲失去了延续已久的皇帝称胃,因为罗马的皇帝早就在一千多年的征战中名存实亡了。最后剩下的就是各国的国王,包括英国女王在内,都是这个体系内的延续。

8

提示:

君主立宪制的‘’王‘’并无实权;

中央集权制的‘’皇‘’则拥有实权。

君主立宪制:

欧亚地区凡有王室存在的国家均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所谓君主立宪制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政治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实行共和政体。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虽然是国家元首,但君主的产生方式与权力范围,会依各个国家的制度而不同;纵使是同一个国家,往往在不同时期,君主的产生方式与权力范围也各不相同。君主立宪制与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它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妥协性,落后性,局限性。英国在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首先确定。

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英国。

一六八八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在确立议会主权的同时保留了君主(制)。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到二十世纪初除了罗马教皇外,欧洲所有剩余的君主都是立宪制国家的君主。立宪的君主虽然依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君主的权力往往会受到国家宪法明确地限制,而仅仅只是作为国家的代表暨国体之象征,以至于往往并没有实际的权力,所以又被称为“虚位元首”:英国、日本、泰国等都是此类例子,但君主依然很受人民的爱戴和尊重。当然也有特例:一、拥有组织或解散政府(内阁)并指挥军队权力的列支敦士登(中欧君主立宪小国);二、军国主义日本在昭和时期的裕仁天皇。

民主宪政的君主立宪制(议会式),则仍为当今不少欧亚国家所采用,如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瑞典、丹麦、日本(新宪政日本)、泰国、柬埔寨等。

俄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

一、留里克王朝:

留里克王朝始建于公元九世纪的基辅罗斯时期。一五九八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的 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里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七百多年的留里克王朝从此覆灭。

二、罗曼诺夫王朝:

一六一三年,俄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罗曼诺夫王朝。罗曼诺夫王朝经历了十八个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其中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是留里克王朝的后裔,这意味着留里克王朝与罗曼诺夫王朝又融为一体。俄国的沙皇制度创立于十六世纪的莫斯科大公国的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时期),以后历代俄罗斯皇帝均称沙皇,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社会为封建农奴制。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彼得大帝(一世)实施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从而使俄国成为一个掘起的波罗的海强大帝国。

彼得大帝(一世):

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彼得大帝积极学习西方的工业文明,大力兴办工厂,发展与西方社会的国际贸易,并派出一些学者、工程师、艺术家等文化人与西方进行文化交流,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尤其获益匪浅。彼得大帝还改革军事:建立了正规的陆海军。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通过战争,从而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彼得堡),并给俄罗斯此后的军事帝国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尼古拉二世为罗曼诺夫王朝的末代沙皇:其在任时期已是罗曼诺夫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一九一七年三月八日至十二日(俄历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由于俄罗斯帝国卷入一战三年而导致经济下滑民不聊生。彼得堡几十家工厂的工人遂实行大罢工,并以‘’要面包、要和平、不要战争‘’为罢工口号:强烈要求沙皇尼古拉二世立即退出战争,改善民众生活。由于罢工规模声势浩大,领导大罢工的社会民主力量遂决定将大罢工转为武装起义,从而一举推翻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俄罗斯三百零四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从此宣告结束。

彼得大帝一世: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

?

9

西方世界里国王很多,但公认的皇位就五个:罗马帝国皇位(最正统),印度皇位,中国皇位,埃塞俄比亚皇位,东罗马皇位。

在中国皇帝是至尊,下面的爵位各朝代不同,但大约依次是:

国王类的,一般是朝鲜、安南等地的王,名义上从属于皇帝,但有独立的军事、人事、财政权。

亲王类的,独立性小,多数是皇室成员,又立有大功。

郡王,功勋较小。

这点上西方虽然名字不一样,但也差不多。国王名义上是从属于皇帝的,亲王听命于国王。

但不同的是,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所有地方都是皇帝的。皇帝可以封王,就算你是叫花子立下了大功,皇帝一句话也可以让你为王,谁也不敢非议。在西方是讲究法统的,如果你祖上不是贵族或王族,皇帝是不敢封你为王的。

在西方国王,公爵、伯爵他们的领地都是私产,皇帝不能干涉。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德国还存在好几个国王。一战时,希特勒就曾上书巴伐利亚国王请求参战。

很多时候,比如神罗,里面的皇帝是国王选出来的,当上了皇帝不一定能比国王强。

但在西方,外交礼仪上,皇帝是比国王高半个格的。那个欧洲的老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嫁给了德皇威廉一世的皇太子,要作皇后的。以后母女两人见面了,母亲要低女儿半格,有点尴尬。更尴尬的是,她所代表的英国。所以,议会要求维多利亚称帝,变王为皇。

但西欧的法统也就西罗马帝国一条,你想当皇帝必须论证你是继承自西罗马帝国,否则惹人耻笑。除了个拿破仑以极盛的武功,强称法国人的皇帝,其余很少有人敢冒这个大不韪。德皇、奥皇都说自己继承了神罗的法统,你要跟这俩亲儿子争,有点尴尬。

还好,英国占有印度,可以组建不列颠——印度帝国,于是维多利亚就宣称继承了印度皇位。大英帝国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印度独立,英国也就不敢称帝了,重新称为不列颠王国。

10

西方的国王和皇帝差别非常大。前者只是一块地盘的统治者,后者则类似“某个文化政治体系”的最高统治者。

在中国的政治术语中,“王”在夏商周三代原本也是天下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到战国后期,战国七雄本是诸侯,却公然称王,使得王的身份掉价了。于是秦始皇统一后,就把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而王则是诸侯或封君的最高一级。

西方所谓的皇帝和国王,意思和这差不多。一大片土地上可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国王,但皇帝只能有一个。西方的皇帝从养成要更严格些。中国到了魏晋以后,称个皇帝就和吃饭一样简单,只要有块地盘有些兵就能过皇帝瘾,至于回头被人灭了是另外的事。西方则更看重法统传承,一般称帝的都是有他自己理论依据的。

西方真正最早的皇帝,是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屋大维。之前的什么亚历山大大帝,其实都只是国王,凯撒只是共和国最高独裁官。而屋大维也很狡猾,他给自己上的尊号是“奥古斯都”也就是首席公民,表示皇帝其实也是一个公民,要受到法律的制约。此后,罗马帝国的皇帝就称为奥古斯都,有时候还设一个副皇帝叫做“凯撒”。

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开始分成东西两部,到4世纪末正式分裂成两个帝国,这就有了两个皇帝的法统。

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末被日耳曼人灭掉。后来,日耳曼人中的法兰克王国牛逼起来,在查理的率领下占领了大半个西欧。公元800年,罗马主教利奥三世给查理戴上黄金的皇冠,并加冕他位“罗马人皇帝”,从此史称“查理曼大帝”。这样,西罗马帝国的法统到了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在查理曼死后不久分裂成为三块,即今天的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又过了一百年,德意志的国王奥托崛起,他统合了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诸侯,又打败了匈牙利人,更进军意大利保护教皇。962年奥托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加冕,成为皇帝。从那以后,“德意志”被成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后来又被叫做“神圣罗马帝国”。因此,西罗马帝国的法统就到了德意志第一帝国那里。

德意志第一帝国持续了800余年,但这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帝国因为干涉法国革命,遭到了拿破仑的挑战,摇摇欲坠。

1804年,拿破仑自己称帝。这个称帝,不能说是取代德意志第一帝国,因为第一帝国还存在。那么,只能理解为拿破仑仗着自己的强大军力和法国人民的支持,自己生造了一个皇位出来。想象加冕都是自己从教皇手中抢过皇冠,拿破仑不按常理出牌也是惯性了。

另一方面,为了抗衡拿破仑,原本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是奥地利大公弗兰茨,也自己称为“奥地利皇帝”。这个“奥地利皇帝”同样不是取代或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样一来,西欧就同时出现了三个皇帝。

1806年,因为拿破仑建立“莱茵联盟”,弗兰茨宣布解散80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只保留奥地利皇帝的皇冠。但这样一来,其实意味着西罗马帝国的法统完全丧失了。

此后,拿破仑的第一帝国在1815年被反法同盟推翻。再后来,他侄儿拿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被推翻。普鲁士国王威廉在俾斯麦辅佐下统一德意志各邦,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个第二帝国大约有点想继承德意志第一帝国,可是并没有获得西罗马的法统。这个帝国,连同奥地利帝国(已改名奥匈帝国),都在1918年一战失败后崩溃。至此西欧再无皇帝和帝国。

至于英国,从罗马帝国时期就属于边境蛮夷。后来虽然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乃至殖民大国,但英国的君主只能叫国王,没有任何理由获得皇帝的称谓。当然,鼎盛时期英国的王也是有“皇帝”称号的。不过不是英国皇帝,而是殖民地印度的皇帝。欧洲那些不能称帝的国王,最喜欢找个殖民地大国,然后自己加封为殖民地的皇帝。

比如后来墨索里尼攻占埃塞俄比亚后,就让意大利国王加冕为埃塞俄比亚皇帝,过一把瘾。

说了西欧的这么多皇帝,那么俄罗斯沙皇为啥敢称皇帝呢?原来沙皇自称的是继承了东罗马帝国法统。西罗马帝国是天主教,东罗马帝国是东正教。东罗马帝国在15世纪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末代皇帝的侄女逃到俄罗斯,嫁给了俄国君主伊凡三世。于是,俄国据此认为,他们继承东罗马帝国的法统,遂自称皇帝。这个皇帝身份保留了几百年,然后被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消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