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北宋东京有禁军八十万,为什么还是抵挡不住金人?

北宋东京有禁军八十万,为什么还是抵挡不住金人?

2020-09-21 21:32阅读(70)

北宋东京有禁军八十万,为什么还是抵挡不住金人?:北宋东京有八十万禁军?这句话来自于《水浒传》,豹子头林冲是北宋八十万禁军教头。《水浒传》是一本小说,就

1

  • 北宋东京有八十万禁军?这句话来自于《水浒传》,豹子头林冲是北宋八十万禁军教头。《水浒传》是一本小说,就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一样,你总不能去找孙的一万多斤的如意金箍棒吧!

北宋到底有多少军队,我们看一下“靖康之耻”时双方打仗时投入的军队有多少!

  • 1)金军攻打北宋的第一次开封之战!

金国开始崛起的时候,为了对付辽国,选择了和宋朝结盟。当时金国军队总共不到十万人。

金朝缔结盟约之后,北宋出兵燕云。但由于宋军腐败,缺乏战斗力,北宋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南京(今北京),均被辽守军打败,最后金兵完成了自己任务后,又帮北宋拿下了当时的北京,当时称南京。

在联合攻辽的过程中,金兵发现南宋的底细,开始兴兵南下。(这种事后来灭金的时候,南宋和蒙古人又把历史重演了一遍!)

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己巳日(1月27日),金军将领完颜宗望军渡过黄河。正月,包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金军的设想是两路合围,但西路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则率军自大同攻太原(今均在山西),没有宗望顺利。

虽然在1月15日包围太原,但在太原受阻。以至贻误军机,直到得知完颜宗望已经和宋讲和以后才罢兵。

所以此时只有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参与围攻开封。当时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和完颜宗翰的西路军大致差不多,都是7万人左右。

北宋有没有八十万禁军不清楚,但第一次开封之围,投入战场的军队有三十多万。其中有十万是种师道率领的和西夏经常交战的10万精锐。

并且第一次开封之围时,宋徽宗吓的晕了过去。把皇位传给了宋钦宗。宋钦宗虽然软弱,但还是选择相信李纲,因此和金兵开战,互有胜负。

金兵骑虎难下的时候,朝中的主和派就站了上风。给完颜宗望送了银子,金人就退兵了。

所以第一次开封之战压根就没有禁军的影子,北宋的兵力大致三十万,金人庆兵力有7万。然后北宋主动送钱请和。因为有大臣李纲在,金人讨不到好处就退兵了!

完颜宗望退军之时,种师道之弟种师中也率领的西军精锐秦凤军三万人开到东京开封,这是一支金兵不知道的奇兵。

因此种师道即命他率部尾随金军之后,俟其半渡而击之,完全消灭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将金国最精锐的东路军打残以消后患。李纲也建议用澶渊故事“护送”金军出境,密告诸将有机会就纵兵追击。

如果这条计策实行了,估计完颜宗望至少损失3万人,而金人本来就少。一次惨败至少十年缓不过来。但可惜的是以钦宗为首的投降派禁止宋军惹怒金人。以至于错过良好的歼敌机会,导致后来的灭国!

第一次开封之围,金国可谓大获全胜,得到了北宋的门户三镇,有得到巨额的赔偿。有钱有地,可谓大丰收!

  • 2)第二次金兵围开封!

按理说李纲打了胜仗,解了开封之围,应该升官发财了吧!至少应该重用吧!北宋皇帝大臣的脑回路比较清奇,直接把李纲罢免了。而上次立功的种师道也莫名其妙的被贬为民,为金国第二次南下扫平了道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听说李纲被罢免,贬到了四川后,开始第二次南下。金军以宗翰为左副元帅,宗望为右副元帅,分东西两路进兵中原。

九月初,宗翰率领的金军攻破太原。便与右副元帅宗望商定合兵南下,在十月初攻下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不久,金军左副帅宗翰率领的西路金兵再次大举顺利南侵,直至开封。

好现在又一次把开封围了,大宋的皇帝和这些大臣开始精彩的表演。这一幕震惊了历史,让人感觉到匪夷所思。

首先是北宋的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丞

同知枢密院孙傅读丘浚《感事诗》,其中有郭京、杨适、刘无忌之语,后有感而发,就相信了一个叫郭京的神棍,号称能借神兵破敌。

他伪称能施“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可生擒金将退敌,钦宗及孙傅等均深信不疑,乃授以宫职,并赐以金帛数万。

开封城当时是帝京,有内城和外城。就是外城破了内城一样可以防守。所以郭京就在外城的一个城门上开坛做法。金兵一攻城,郭京就跑了,所以开封外城破!

这个时候宋钦宗想起了李纲,急忙调李纲回京,但李纲远在四川,还没走到长沙徽钦二宗就被金人掳走了!

虽然外城破了,内城还没破,还可以再抵抗。这时候开封城外还有几十万大军。而金人只有十五万人。

但宰相唐恪与耿南仲等力主和议,命令各路军不得妄动。各路大军眼看着金军攻破了外城,而不能去迎敌。所以宋朝的大臣也是奇葩,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

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战场上有几十万军队,大家都没有厮杀。而金国统帅完颜宗望也是聪明,这时候他不打了,竟然也找宋钦宗议和。

就这样宋钦宗和宋徽宗就去见了完颜宗望。然后就被扣押了。北宋几百万量黄金,又送一万多名美女,然后金人就把北宋的皇族全弄到哈尔滨去了。

至始至终。金兵没有攻入开封的内城,奇怪吧,没有拿下开封城就把皇帝给擒获了,我怀疑北宋的男人还是不是男人!

  • 3)赵构的反应

金兵第二次包围开封时,赵构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宋史·本纪》称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在形势危急时刻,宋钦宗命令赵构帅河北兵马救援京师,既然宋钦宗怕金人,赵构也怕呀,他不但不率领部队救京师,反而帅领军队往东跑到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市),后来又转移到东平府(今属山东省),离金人尽可能的远。

金兵根本就没有拿下开封,北宋仍然还在。并且金兵拿到赔款和女人。很快就撤军了。还是典型的强盗风格。没想占领土地。

后来徽钦二宗一被抓走,赵构就称了帝。称了帝的赵构没有想如何重新稳定河山,任用李纲,而是被吓破了胆,拼命往南跑。你说人家金人都没有追你,你跑什么?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史称“靖康之变”。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称了帝。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南宋,都城还在开封附近的商丘。还没有跑到杭州。

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后,赵构审时度势的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但没过多久,就又罢免了李纲。投降派的面目完全露出来了。

赵构和他的小伙伴汪伯彦、黄潜善等一商量,觉得北方离金国太近,太不安全,就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一路小跑逃到扬州。至此,南宋才算真正安生了!

综上所述:北宋究竟有没有八十万禁军就不清楚了。但在开封两次被围的时候,北宋如果真有八十万禁军,也不会藏着掖着,皇帝都被抓了,留着八十万军队有什么用。

但金军的部队在第二次开封之围时也只有区区十五万人。而北宋投入战场的兵力有三十万人,已经是金军的两倍了。但最后还是皇帝被抓,落了一个凄惨可惜的下场。

但纵观整个过程,是宋人完全不抵抗,并不是兵力少。但整个战争过程中,完全没有武将说话的权利,一群文人和软弱无能的皇帝一直坚持投降。并且赵构做了皇帝后,金国已经撤兵了,他仍然要南逃到扬州,可见宋人的怕死到了什么地步。

这么怕死的朝代也只有宋朝吧!

2



答案很简单,北宋根本没有“八十万禁军”。

南宋大名鼎鼎的朱熹在评价北宋灭亡时说了这样一番话:

王介甫作相,凡州郡兵财,皆括归朝廷,而州县益虚。所以後来之变,天下瓦解,由州郡无兵无财故也。

朱熹这话的意思是说王安石变法后,进一步削弱了北宋的地方驻军和地方财政,到了靖康年间终于酿成了“无兵无财天下瓦解”的大祸。

为什么朱熹要把北宋灭亡的“锅”扣在王安石头上?

他是不是在甩锅?

真不是。

必须要说,到了宋神宗时期,宋朝禁军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确实需要切实整顿,这些都没有问题,王安石如果只是整顿禁军,那么没有人会认为王安石做错了。

但是王安石整顿禁军的办法实在太奇葩:

王安石给皇帝出的主意是先彻查禁军实际人数,然后把人数固定下来,今后凡是军队上报需要补充,就不补充,用王安石变法里“保甲法”里的民兵代替,这样一来每六千人可以剩下十万贯军费,这省下来的十万贯军费就直接进皇帝的内库。

王安石这个办法实在太天才了,他的方案简单直接粗暴:

既然禁军里存在吃空饷的情况,我们干脆就把禁军都裁撤了,省下的军费交给皇帝内库。




皇帝自然觉得很高兴,而王安石这套办法实行的怎么样呢?

某种意义上说相当成功。王安石这套封桩阙额禁军制度,平时阙额不补,只留兵额不养兵,其钱粮衣物封桩近四十年,号称积累不可计数。

国家以兵为重,方熙丰之时, 内外禁旅合九十五万人 , 至崇观间 , 阙额不补者几半 , 西讨夏人; 南平方寇; 北事幽燕 , 所腕折者又三分之一, 至靖康间,金人再犯阙 , 淸散逃亡者又不知其几何。——《三朝北盟会编》

这什么意思呢?

说王安石改革前,北宋禁军总人数九十五万人,结果实行了王安石封桩阙额制度有,到了宋徽宗崇观年间,天下禁军人数只剩下不到五十万人。

史料说得对吗?

说得对。

北宋初年,河北重镇定州,禁军人数是十万人。澶渊之盟,辽国之所以能和宋朝达成协议,很大原因就是北宋十万定州军威胁着辽国的后路,辽国担心被定州军抄了后路。

而著名的“东华门外当状元才是好男儿”的段子就发生在韩琦担任定州军总管时期,当时定州军有多少军队呢?十万人。




结果金军南下灭宋时,号称有十万军额的定州军实际有多少人呢?

6000人。

当时河北许多城市甚至没有禁军驻扎,平时治安城防全靠保甲法下的民壮,也就是没有上过战场的壮丁。

其结果就是这些没有上过战场的壮丁听到金军来了的消息,立刻就一哄而散。

王安石封桩阙额制度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用民兵替代职业兵,而是他天真以为裁撤不补充兵额,禁军军官就不会吃空饷了。

真是太天真了!

王安石不给补充,大不了禁军军官吃另一半呗,本来十万人吃一半空饷还有五万人,王安石不给补充,一下子就变成五万人里有2.5万吃空饷。

不要幻想古代军队军官不吃空饷,南宋中兴四名将里的韩世忠,他都要吃一半的空饷,韩世忠的“韩家军”号称有六万人,实际只有三万人。

而韩世忠是西军出身,可见吃空饷在北宋是普遍现象。

3

一提起禁军,大家都以为是皇帝的贴身保镖部队,守卫皇城的,其实不然,最起码在北宋不是这样的,北宋的禁军就是正规军,由中央直属掌管,这是因为赵匡胤知道,唐朝之所以灭亡,皆是藩镇势力太力造成的,而自己也是由于手握重兵的原因,才从周室那里夺来的皇权,所以他心有余忌,怕别人效仿于他,也来个皇袍加身,那自己的江山岂不就危险了,所以平定天下后,怀酒释兵权,把禁军都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除了正规军外,还有地方部队,但这些就算不上军队了,只是给了一个空名而已,如厢军,就是州郡兵,他们不是负责打仗,而是负责地方杂役,而乡兵就只是负责那里的治安。



北宋禁军在赵匡胤时期也就二十万左右,那时的军队都是精兵,而到了仁宗时期达到了高峰,有八九十万人,数量的增多,一定会导致质的下降,新增的这些士兵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大部分都是混饭吃的,每逢灾年,都会招兵,防止他们做乱,就这样,禁军就成了扶贫之所。



如此松散的招兵制度,也就衍生了腐败,军队高层虚报数量以吃空饷,特别是宋徽宗时期,就更加腐败,高求,蔡京,童贯等把持朝政,其虚报数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金人打来时,号称八十万的禁军,能调度的却不到五万人,当然还有一部分禁军驻扎于各地,大量的兵力只是趴在纸上的名字而已。



由于北宋重文轻武,所以出现了北宋缺将,南宋缺相的局面,没有好的将领,再加上这样一只军队,不败才怪,更可笑的是,禁军中当了多年的骑兵有的连马都不会骑,让他们去打金人,只是送死而已。

4

大家好,我叫赵恒,你们也可以称呼我的大名宋钦宗,关于题主的问题,作为当事人的我是十分不赞同的,什么叫有禁军八十万?什么叫抵挡不住?

我家的军马都去哪了?

当我还是个皇子的时候,我老爷子宋徽宗从他的哥哥宋哲宗手里接过来的可是一个上打大辽,下揍西夏的强国啊,谁知道这才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怎么就变成这个熊样子了,要不说这和老爷子手底下的几个人物有关,尤其是童贯,你说你一个太监怎么想着当王爷是个什么鬼?想当就当吧,反正老爷子信任你,不仅把精锐部队都给你了,还让鲁智深的偶像老种经略相公辅佐你。

结果呢?几十万兵马愣是没打过被完颜阿骨打揍成二狗子的辽国残兵败将,搞得老爷子还得花钱买,最后还只买了个燕京成,这就显得有些尴尬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我大宋可是经常干啊。

金人其实很好打

本来这件事情就告一段落了,结果张觉又叛变了,你说你先叛逃到金国,再叛逃到宋国,这不是陷我们于不义么,毕竟两边还结着盟呢,老爷子也不知道哪根筋又错了,竟然同意了。还偷偷的派人去给张觉加封,结果刚出城迎接老爷子特使的张觉被金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丢盔弃甲,也不要家人,也不要城池了,跑到大宋境内了,金人就很生气了,怒斥老爷子背信弃义,竟然玩起了背刺,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就来了。

来就来吧,打就是了,我大宋可是富国强兵,只要老爷子一声令下,哎,老爷子去哪了?怎么文武百官都来找我了,我只是个皇子啊,不能做主的,我死活赖在床上不动,这群大臣是一点面子不给我留啊,直接把我抬到大殿上去了,我这才知道,老爷子跑江南去了,让我继位,你们说这是个什么玩意。

没办法,我只好让李纲上位了。然后让老种赶紧带兵过来,作为我大宋最强战斗力的西北军,种师道不来,我还打个屁,就在老种来的路上,我突然想到,不如求和吧,割让个城池,送点金银珠宝,美女什么的,我大宋有的是,不缺这些,结果完颜小子不要,那我忍不了了,让李纲揍他,别说李纲还是有点本事的,把完颜小子揍得不轻,正好老种也到了,给完颜小子包了个饺子,我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又派人求和了,这次完颜小子很爽快,答应了。

打什么打?以和为贵啊

完颜小子一走,我发现老爷子在南方玩的不亦乐乎,税收都给我霸占了,我是连哄带骗把他弄回来了,软禁在后宫,不能让他太过于潇洒了,结果没过两年,完颜小子又来了,我赶紧让小弟赵构去求和,结果这小子走到半路不走了,典型的废物啊。

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将领们都上书来护驾,看着他们那个慌张样我就想要,严词呵斥他们不要慌张,完颜小子无非是为点钱为点女人而已,我大宋有的是,你们都不用来,谁来我弄死谁,等他到开封城下了,我再跟他好好唠唠。

未曾想,完颜小子这次要大的,非要宋徽宗,那我怎么能答应,必须治他,正好手底下来了个姓郭的半仙,听说能呼风唤雨,撒豆为兵,赶紧让他出去跳一波,可惜完颜小子毫无信仰,竟然对半仙痛下杀手,那我忍不了了,必须亲自去一趟金营,作为大宋唯一的帝王,我夜探敌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五湖四海,开封城的百姓为我伤心啊,又是送钱送粮送人的,就为了再见我一面,看到他们哭哭唧唧的我是十分反感,让我的亲信把他们的女儿都掠走,全部送给完颜家。

这么多美女金银,完颜小子还不满足,竟然把老爷子一起带上,还有我老赵家的全部皇族,除了那个胆小鬼赵构以外,全部北上了,作为一代帝王,从来没有去过北边,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吧。

5

先假设北宋有八十万满额禁军,那为什么还被攻破京城,掠走皇帝呢?我认为是宋朝内部出现了重大原因。

首先北宋定都开封就是个战略性失误。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北京有燕山山脉阻隔,长安有雄关据守,南京更是被称为龙蟠虎踞,地势险要。开封几乎没有任何屏障,一旦有变将不可收拾。

第二,宋朝重文轻武,武人受压迫严重,最后竟然发展到罪犯刺配充军,战斗力可想而知。

第三,宋朝朝廷腐败,内部权利压榨严重。皇帝贪污享受,童贯、蔡京、高俅等奸臣当道,组织不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宋朝作为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实力很强大,只是亡于自己作死。历史证明,中原王朝自己不作死,北方游牧民族没能力入侵。南宋那样偏安思想都可对抗蒙古几十年,强大底蕴可想而知。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北宋的灭亡从建国之初就埋下了隐患,加之后来改革失败,最终灭亡。

6

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所致。

宋太祖靠掌握军权起家,这是五代时期的传统。

他当上皇帝之后,不想自己的王朝变成第六个短命鬼。先是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几个跟自己关系比较亲近的将领的兵权问题。然后出兵镇压了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暂时解决了武将坐大的问题。

一,重文轻武的制度化

由于宋太祖时期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还需要武将们领兵作战。所以,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的时机还未成熟。

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重文轻武的国策逐渐确立下来。各种限制武将的措施相继实行。武将地位大大下降。

兵将分离。平时,武将不能统军。战时才临时指派武将统帅一支军队。

降低武将待遇。在大街上,同一级别的武将和文官相遇,武将要下马让路。

限制武将指挥权。武将领兵出征,皇帝要颁赐阵图,打仗要按照阵图布阵作战,不可违逆。

武将若是领兵出征,要把家眷都留在后方,以做为人质。

如此种种,成功抑制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但也大大压抑了武将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是一名将领在战场上急需的品质。这样的军事体制,在战场上能打胜才是怪事

二、说完重文轻武,再来说说强干弱枝。

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宋朝设计了一套削弱地方,加强中央的制度。

在政治上,在地方设通判。有两个作用:通判可以向中央汇报地方官的表现;知州的命令若没有通判副署不能生效。通过这种方法控制地方的行政权力。

在经济上,设转运使。转运使相当于各地的国税局,负责将地方税收送到中央,只留小部分作地方行政费用。从经济上断绝了地方割据的可能。

在军事上,从地方军队中抽调精壮力量到中央禁军。林冲有一个称号“八十万禁军教头”,还真是不夸张,到宋仁宗时,中央禁军达到82万。地方上,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的军人,只够维持治安的。

三、总结

宋朝的这一切制度设计,都是为了维护赵氏家族的统治权。一个制度的设计逻辑一旦形成,就会沿着惯性走下去,不会有人出来踩刹车,因为这要贸着生命的代价。

既然如此,只有这个政权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结束这一逻辑。

7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战争的胜败,兵力的多寡不是决定性因素。武器的先进与否也不是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无论是兵员数量还是武器先进程度,都无法与敌人相比,朝鲜战争,面对美国为首的十六个国家的联合国军,我军最终都取得胜利。逼迫美国签订停战协定。

以上充分说明兵员的多寡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战争胜败取决于人,取决于最高统帅的智慧和战斗毅志以及士兵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两次失败之后不敢言兵

宋太祖在时,除了契丹及其卵翼下的北汉外,已基本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宋太宗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灭北汉后,便想收复被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两次北伐,均在他亲自指挥下大败。

第一次是刚灭北汉(979年),未及休整,便仓促进军。初胜几州后,久攻幽州不下,陷入敌人包围,大败于高粱河,仅以身免。

第二次是七年后,又兵分两路,未总结前次失败教训,东路曹彬,初胜几州,但屯兵坚城幽州之下,粮草不济,无奈退兵,在歧沟关遇伏大败。

西线潘美、杨业,寰州得而复失,杨业被俘,绝食而死。兵力共损失了30万人,辎重无算,把周世宗、宋太祖两代人积蓄的精锐丧失殆尽,打破了宋辽(契丹)均势,从此终宋之世,不敢言兵。

毛泽东在研究两次战役后批云:“此人(指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对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就是说他昏昧又不善总结,屡犯同样错误。

《宋史》在太宗本纪赞云:“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毛泽东批道:“但无能。

立家法节制权力,兵无战斗力

宋代所谓“家法”,主要是养兵、养官和将从中御。就是募集流民、灾民当兵,免他们造反;

广开科举和荫补,使官员、贵族子弟甚至门客,都可以几代吃皇粮;将帅无作战自主权,一切计划由中央定。

养兵是因为建都开封,为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其结果是冗兵、冗官,兵多而无战斗力,使宋代之积弱,为历代之最

宋朝军队最高时接近130万人,这在当时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这只军队由80万“禁军”(由中央控制)和总计超过40万的厢兵、乡兵、蕃兵(分散在各地方的军队编制人员、地方武装)构成。

看起来够吓人的。但当时辽、金、西夏都非常轻视大宋,就因为大宋的家法,举全国之力养了庞大的一群绵羊兵,

很多冒名吃空饷,加之军队地位低下,士兵素质差,单兵作战能力极低,军队没有严格、系统的作战训练,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军队反应迟钝,效率低下。

宋太宗时家法更甚。皇帝不但紧握枢密院的制令之权,对带兵出征的大将,更实行“将从中御”的方法,对大将在前线的举动加以限制,需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行事。

这条大宋家法,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为古往今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宋朝家法把前线指挥官的手脚捆住,等于把主动权交予敌人了,因为皇帝是无法遥控战争的。

南宋赵构时期,岳飞接连对金战争取得胜利,准备乘胜追击时,宋高宗连下12道金牌,令其班师撤兵,也是这个家法在作怪啊。

在辽、夏、金的心目中,北宋80万禁军根本不堪一击,他们每次与宋朝对垒,只要听到北宋禁军很多,举手相贺

统帅缺乏知慧,恐辽(金)畏辽(金丿,家法制约,士兵缺乏一往无前的精神、没有充分战争准备,这就是北宋八十万禁军难以抵挡金人的入侵的原因,你觉得我分析的对吗?

8

金国灭了辽国后,看出宋朝无能,就违背了《海上盟约》,以宋朝缴纳税钱,把燕云地区还给宋朝,宋朝花费大量钱财,买回的只是几座空城。

第二年宋徽宗想通过辽国投降金国的将领张觉收复平州地区,结果张觉兵败,宋徽宗写给张觉的委任状被金国缴获,宋徽宗无法抵赖,只好把张觉杀了,把首级和两个儿子交给金国。等到完颜阿骨打去世,弟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继位,灭了辽国,目标转向繁荣富庶又腐败无能的宋朝。金国兵分两路南侵,派出使者勒索宋朝。很快金兵不战而胜进入太原,使臣来到汴梁,让宋朝割地称臣。宋徽宗看到金兵打到了汴梁城,颁布罪己诏,自己就把皇位给了儿子宋钦宗,自己成为太上皇,自己跑到了安徽亳州,崇拜道教。

金国一面议和麻痹宋朝,一面照旧攻城略地,利用战场胜利,加重谈判条款,逼迫宋朝屈服。金国很快卷土重来,再次包围了汴梁城,形势更加险恶,援军无法到达,宋钦宗派出求救使者也被金军截获。有个叫郭京的骗子,说可以用六甲神兵攻破金军,活捉金军统帅,宋钦宗听从鬼话,结果大败,东京城被攻破。宋钦宗亲自去金营议和,愿意称臣,结果宋钦宗和宋徽宗全部被扣押在金国军营。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国废除宋钦宗和宋徽宗,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把两位皇帝、妃子和大量工人、书籍,带回了金国,北宋灭亡。

9

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这是《水浒传》里描述的一个人物。那么北宋真的有禁军八十万吗?答案是肯定的,宋朝禁军最多的时候确实有八十万禁军,但不是宋微宗时代,而是在宋仁宗至宋哲宗时代。但是在北宋灭亡的时候,八十万禁军却仅仅是纸上才存在的部队,而且战斗力低下,已不复开国赵匡胤时期,禁军风采之万一。

据资料记载:

宋太祖开宝末年,全国兵力约三十七万八千余人,其中禁军十九万三千人。

宋仁宗庆历五年,全国兵力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而禁军数量达八十二万余人

至宋仁宗皇祐时期,全国兵力达到一百四十一万,宋朝的兵力达到了历史最顶峰,虽然到了宋哲宗时期,兵力有所下降,但仍有八十万人左右,其中禁军有六十万,厢军有二十万人。所以说宋朝八十万禁军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吹嘘出来的数字。那么在宋微宗时期,汴京失陷时,八十万禁军到底去了哪里?对于这个问题,不光是世人有疑惑,对于金国的胜利者们,也是感到非常疑惑。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在金国南侵时,擒获了一个宋朝的官员,名叫沈琯,时任两浙漕运、燕山府提举。金国久久不见宋朝的八十万禁军的踪迹,就将他叫来审问:“闻南朝有兵八十万,今在何处?今何不迎敌?”,沈琯答曰:“散在诸路,要用旋勾唤。汴京左右约有四、五十万,黄河两岸须有大兵守之,必不可过。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将这个“谎言”揭露的一览无余,金军进军六万余人,一路小心谨慎,从燕山府)南下,却并未发现八十万禁军的踪迹,直到黄河北岸,如入无人之境。而首次碰到的禁军也仅仅三万不到的不对,其战斗力更是渣到灰。

据记载,宋微宗为抵抗金国的进攻,安排了两支部队,依托黄河天险,来抗击金军的侵犯。其中一只为步军指挥使何灌所率的禁军,共两万余人;另外一支为宦官梁方平所率的骑兵,共七千余人。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宦官梁方平锁带领的骑兵,在面对仅有自己兵力三分之一不到的敌人,却望风而逃,不战而溃。一战之下,敌人除了抓俘虏而受伤的外,其他竟无一人伤亡。紧接着何灌率领的两万多禁军,亦是望风而退,被金军追击至汜水,最终溃败而回。

沈琯所言的八十万禁军,金军见识见到了,但是数量却并没有八十万,而是其战力面更是惨不忍睹。金军就如狼入羊群,完全是“战五渣”。无怪后来金人感叹:“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辈岂能渡哉!”。那么号称八十万的禁军,到底哪里去了?为何战力如此的低下。

在五代时,前蜀主王建的一个妃子,被称为小徐妃,又称花蕊夫人,其中她所写的诗词中,有一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在这首《述国亡诗》中,其内充满的讽刺的味道,忠诚和道义荡然无存,面对北宋的进攻,十四万人竟然不战而降,致使国破家亡。

但是后蜀的灭亡还存在降兵,但是北宋的灭亡却没有多少降兵,而且战亡的也屈指可数,那么八十万禁军去了哪里呢?

公元1106年,宋徽宗枢密院中报告称“禁军缺额24万,新招兵10万,仍缺14万。”但是,这仅仅是书面上的文字,数据还是有着很大的水分。据南宋丞相李纲统计,宋微宗时期,吃空饷的现象已经非常的泛滥,军中常备人员,真正在职的,恐怕连一半的人数都不到。

在童贯统兵期间,河北地区可用的兵员仅仅剩余20%左右。而其余的钱财一部分挪作他用,一部分供皇帝挥霍。在金军南侵时,名义上的八十万禁军,能够使用的也仅仅只有二十万左右,而且遍布其他地方,真正能够守护京都的寥寥无几。说了兵员,咱们再聊一聊战力。

后周时期,设立了禁军,在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延续了这个制度。禁军共分侍卫亲军司与殿前司并称二司,随着兵力的不断增加,后又对侍卫亲军司逐渐分割,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之后,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并称三衙,统辖全国禁军。

宋太宗赵光义时,改称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是禁军的上军,通称上四军,其他诸军则是中军和下军。其中捧日和天武两军外,其他驻军均需更戍。

更戍共分三种:一曰\"就粮、二曰\"屯驻、三曰\"驻泊。

就粮:即移驻粮草丰足之地,并准许家属随营;

屯驻:即由京城调出戍边或戍诸州,并临时隶属于诸州;

驻泊:即移屯诸州但隶属关系不变。屯驻和驻泊均不许携带家属。

在宋仁宗赵祯时期,农民起义增加,为了加强地方治安、镇压农民起义,“就粮”禁军开始在地方常驻。宋神宗时期,推行\"将兵法\",将开封府各县与各路多数禁军编成将的组织。分为系将禁军、不系将禁军及称在京禁军。 随着禁军的不断扩大及驻防属性的变更,军队素质出现残差不齐的状态,而更致命的是将军队的作用变为了他用。

据载在宋微宗时期,禁军太尉高俅,“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大意就是在和平年间,将军队全部改为了工程兵,充当建设的任务,造成战兵无法得到有效训练,其战力可想而知。

而宋微宗末年,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据载“帅臣、监司与夫守、倅、将、副多违法徇私,使禁卒习奇巧艺能之事。或以组绣而执役,或以机织而致工,或为首饰玩好,或为涂绘文缕,公然占破,坐免教习,名编卒伍,而行列不知,身为战士,而攻守不预。”这便是北宋的八十万禁军,南征北战,统一天下的虎狼之师;而这支部队的主业,竟然是做刺绣、织绢布、做首饰、当画工……行行精通,但是打仗却称为了副业。忘战必危说的也是此吧。

而且这种要求,竟然称为了国家的策略,据记载“宋钦宗在诏书:今三衙与诸将招军……既到军门,惟以番直随从,服事手艺为业,每营之中,杂色占破十居三、四,不复教以武艺。”除开部队内部吃空饷的人员外,其中内部又有30%以上的人员均为艺术兵,而非一个合格的战士。面对金国的虎狼之师,一触即溃也就合情合理了。

宋朝是繁荣的,经济是傲世全球的,但是经济繁荣的背后,确将“忘战必危”的理念丢进了马桶,虽然国家号称八十万禁军,但是却如纸老虎一般,一捅即破。待敌人打来时,剩下的就是一地鸡毛,是国破家亡。所有的繁荣都如空中楼阁一般,脆弱不堪,待灾难来临,一切都随着灰飞烟灭,而这一切是值得反思的!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虽然朦胧模糊,但是细节依旧能够让世人一窥真容!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更多历史趣闻,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小蜗窥文史

10

北宋东京有禁军八十万,为什么还是抵挡不住金人?很多人对于八十万禁军这个数目有些疑问,其实这八十万禁军是北宋末年全国军队数量的总和,而且八十万这个数字只是一个虚数。


01.禁军的起源

宋太祖起于军伍,黄袍加身后深知军队的重要性,先是杯酒释兵权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之后便改革军制。

首先,抽调各地的精兵强将组成禁军,作为主要的军事力量。在禁军成立后,被分为两部分,一半常驻京城负责保卫中央安全,一半分散到全国各地,负责边防以及地方治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相互制衡,如果地方发生叛变,可以调集中央军评判,如果中央军造反,可以调集各地禁军进京勤王。

为了防止将领擅用兵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轮换调防,使得将领和士兵不能同谋,达到兵不识将的目的,也加强了皇权对军队的控制。

除了禁军以为,未入选禁军的老弱会被编成厢军,用以维持地方治安。据统计宋太祖时期,全国部队人数40万左右,其中禁军有20万,占据部队人数的一半,而驻守京城的禁军也有10万左右。这个时期的禁军是战斗力最强的时候,因为连年征战,军队对于训练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达到一天四练甚至五练的程度。

这个时期的禁军不论是从选拔、训练还是作战都属于首屈一指的。


02.八十万禁军的来历

到了宋仁宗时期,禁军的数目开始逐年增加,那时候全国部队人数加起来已经有80万这个数目,其中禁军占据一半的数目,之后历代皇帝都对禁军进行增减,但数目一直保持在60到80万左右。

随着承平日久,全国各地的军备开始松弛,其中的表现有三点:

承平日久,军中吃空饷的情况也是日益严重,所以军队实际的人数有待商榷;

每逢天灾,会把流民编入地方厢军,以保证安抚流民,以免扰乱地方治安;

朝廷会把非死刑的犯人发配军中效力;

种种原因加起来,军队人数日益增长,但是战斗力确是直线下降,更是由于缺乏出色的将领,军队的日常训练也是十分的松懈。

这种情况日益严重,最终演变成“冗军”,它和“冗官”一样,占据了北宋财政的大块支出。


03.禁军为什么抵挡不住金人

历史上金人南侵开封发生两次,第一次的金军渡过黄河,兵临开封城下,宋徽宗禅位给了太子。

第一次的金兵南侵,由于只有一路兵马围攻开封,而且当时的兵部侍郎李纲整备军队,一边守城一边等待援军;而宋朝最精锐的西北军在种师道的带领下,有十万援军奔赴开封,顺利逼退了金兵,但是由于一次小规模接站失误,李纲、种师道被撤销军权,最终宋朝议和,金兵撤退。

第二次金人南侵的时候,东西两路进军,但是这次金兵西路军阻断了宋朝西北军的勤王道路,最终部分西路军以及金兵的东路军,两军会师共同包围了开封城。

金兵两军会和后有兵力十五万人左右,开封方面原有驻军和增员军队二十万人,但是由于第一次开封被围后,主战将领李纲、种师道被撤除,主和派以“冗军”开支巨大为由,把部分士兵遣返西北,剩余士兵也解散大部分,以至于第二次被围的时候,开封兵力只有不到十万人。

最终,金兵不费吹灰之力破开了开封城,掠走了北宋二帝以及工匠百姓十余万人。


04.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北宋太祖起于军伍,而对掌权将军十分敏感,而宋朝周边也是群敌环伺,先有辽后有金,加上西北的西夏。

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宋朝不想做强大自己,反而卑躬屈膝以“岁币”“和谈”来谋求和平,这种花钱买来的和平,最终只是昙花一现,而北宋也迎来了他早已注定的结局。


文/三点文墨

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或吐槽,带你看不一样的文化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