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清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

清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

2020-09-21 16:01阅读(69)

清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八岁的顺治第三子玄烨成功登上皇位,这便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

1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八岁的顺治第三子玄烨成功登上皇位,这便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

其实康熙的“上位”是极具偶然性的,因为按照中国古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皇位传承制度,非嫡非长的康熙并非最具“传统合法性”的皇位继承人。相比之下,他的兄长,也是顺治皇帝第二子的福全更应该登上皇位。

然而,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没有让福全继承皇位,无疑是顺治皇帝与他的生母孝庄太后所做出的的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福全用他一生的表现证明了他只能成为一代“贤王”,终究无法取得康熙这样的有着宏图伟业的一代帝王。


福全最终“输”给了康熙,上演现实版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实际上从无论是顺治皇帝,还是孝庄太后,福全与后来继位的康熙皇帝,都不是他们心中真正心仪的接班人。

对于顺治皇帝而言,自然是希望由其非常宠爱的董鄂妃所生的皇子来继承皇位。

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皇四子,顺治皇帝是兴奋异常,不仅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更是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当众颁布“皇第一子”诞生的诏书,可以说顺治是将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视作了是自己嫡出的长子。

只不过天命不假,这位皇子不到百天便去世了,顺治皇帝对此是非常伤心,他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还以极其隆重的礼仪治丧,并且为其修建了远超规制的陵寝,以示恩宠。

在此之后,顺治皇帝对于董鄂妃的宠爱是只增不减,也足可见董鄂妃在其心中的地位,是其他后妃远不能比。

至于孝庄太后,他更希望是的具有科尔沁蒙古血统的顺治皇子来继承皇位。

为此,在孝庄太后的安排下,顺治皇帝先后迎娶了两位出身于科尔沁部落,并且与孝庄太后有着亲缘关系的蒙古皇后。不仅如此,顺治后宫中,被正式册封,享有尊号的后妃,无一例外,也皆出自蒙古部落。

孝庄太后这样做,无疑就是为了让具有蒙古血统的顺治皇子来继承皇位,这样不仅可以继续巩固满蒙关系,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蒙古诸部,特别是她所在的科尔沁部的地位。

只不过,由于这一时期顺治与孝庄之间紧张而又不和的母子关系,这些蒙古后妃不约而同的遭到了顺治皇帝的抵触,始终诞育皇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福全、康熙以及其他健在的顺治皇帝的皇子,无论谁继位,都不是顺治以及孝庄最想要的结果,如此一来,顺治的皇位传承,也就成为了一种颇为“无奈”而又必须做出的选择。

其实,顺治皇帝最终选择康熙来继承皇位,也是经历了一番周折的。

由于他的几个儿子年龄非常的小,他害怕他的儿子们也如同他一样,经历多尔衮一般的宗室王公擅权专政,于是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兄安亲王岳乐。

这个想法孝庄太后极力反对,深得顺治皇帝信任与仰仗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也持有同样的意见,他认为:

“幼主临朝固然会影响政局,但帝系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

于是在汤若望的建议下,顺治皇帝放弃了让自己的堂兄岳乐继承皇位的想法,转而要立自己的二子福全为接班人,而这个时候孝庄却坚持要立康熙。

在这样的情况下,顺治皇帝又去征求汤若望的意见。这一次,汤若望再次与孝庄的意见一致,他认为康熙出过天花并且痊愈,进而对于这种疾病有了终身的免疫力。

而顺治皇帝自己本身就是因为身染天花而命不久矣,在此之前,他最爱的董鄂妃也是因为得了天花去世,于是顺治皇帝就此下定了决心,册立康熙为自己的接班人。

就这样,康熙可以说是“因病得福”,非常“幸运”的登上了皇位,而福全却是因为没有“生病”,而最终被顺治皇帝所放弃。

只不过,如此的结果不仅是康熙皇帝的“幸运”,同时也是整个大清王朝莫大的“幸运”。


一场“乌兰布通之战”,将福全性格上的缺陷彻底显露。

康熙皇帝登基之后,对于他的这位兄长可以说是非常信任与器重,早在康熙六年(1667年)的时候,福全就被封为裕亲王,并奉命参与议政。在此后的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他又立下大功,于是福全与其堂兄弟,即礼亲王代善之后、康亲王杰书,共同成为了康熙最为信赖的皇室宗亲而被委以重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决定大清与蒙古准噶尔部落之间命运的“乌兰布通之战”打响,福全也就此迎来了人生的一个“由盛而衰”的转折。

面对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不断逼近,康熙皇帝亲封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统领的三万大军,出古北口,并封恭亲王常宁安北大将军,统领的两万大军,出喜峰口,两路大军齐头并进,企图对噶尔丹形成夹击之势。同时,康熙又调盛京与吉林将军麾下一万主力部队,从东向西,协同两路大军战斗。而康熙皇帝在两路主力出发后,殿后随行,然而行军途中,康熙皇帝得了风寒,遂“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重新任命福全为主帅,提辖一切军务。

就这样,福全北上三万主力部队与噶尔丹的两万精锐在乌兰布通地区相遇,大战一触即发,福全成为了这场战斗中清军的实际指挥者。

整场战斗异常残酷,双方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伤亡,尤其是清军这面,随军出征的领侍卫内大臣,同时也是康熙皇帝亲大舅的佟国纲壮烈牺牲,身死殉国。最终清军的惨胜而收场,也顺势完成了对噶尔丹的合围之势。

而就在此时,噶尔丹派遣五世达赖喇嘛的弟子济隆作为使者,前往福全的大营进行求和。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缓兵之计,可福全却不顾众人的反对,非常“厚道”答应了噶尔丹的请求,下令“暂止不击”。于是乎,噶尔丹趁着夜色,率领着残兵败将逃之夭夭了。

不仅如此,噶尔丹在逃跑的过程中,也遭遇到了清军的堵截,可他们却依旧靠着福全“暂止不击”的命令,堂而皇之的在清军的眼皮底下离开。待清军这面缓过神来的时候,噶尔丹又纵火燎原,截断了清军追击的路线。

就这样,康熙精心设计的全歼噶尔丹的计划,就此彻底破产,随后康熙不得不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两度亲征,最终将噶尔丹彻底打败。

康熙在得知福全犯下如此“幼稚”的错误,将噶尔丹放虎归山后,是痛哭不止,可福全毕竟是他的亲哥哥,于是在战后也只得下令对福全处以罚俸三年的处罚。至于常宁,也因为行军不利,没有及时参与到征战以及后来追剿噶尔丹的过程中,被康熙同样处以罚俸三年的惩罚。

可以说,福全是一口气,将他的两位弟弟都给“坑惨”了。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的来看,福全的“厚道”,或许有他的理由。

一方面,经过血战之后,清军伤亡惨重,也需要进行休整,同时等待常宁大军的支援。

另一方面,佟国纲的阵亡已经是满朝震惊,而此时福全的军中,宗室亲贵、朝中重臣不在少数,例如福全自己就是康熙皇帝的二哥,康熙的皇长子胤褆,康熙的国舅兼老丈人佟国维,还有权臣索额图,都在福全军中效力。所以福全此举更多的还是以“稳”为主,生怕再出什么意外,而无法向康熙皇帝交代。

然而,这无疑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福全性格上的致命缺陷,那就是缺乏当仁不让的果敢与坚决,遇事优柔寡断,甚至存有妇人之仁。

也正是因为如此,“乌兰布通之战”清军付出了惨痛代价,并且牺牲掉了大国舅佟国纲,也没有换取康熙皇帝想要的结果,甚至可以说在胜利的果实即将唾手可得的时候,却因为福全的“厚道”而彻底葬送,可谓是得不偿失。

而这样一次战场指挥与决断上的“重大失误”,充分证明了福全终究难堪“领导者”的重任,更不要说成为了一代帝王了。

尽管福全有过如此重大的“罪责”,康熙依旧对自己的这位兄长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兄弟二人的感情也没有受到影响。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福全病故,终年五十岁,康熙为其上谥号为“宪”。之后,康熙皇帝还特命画工精绘一张像,为康熙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以此图寄以衷肠,表示了对福全的思念之情。

2

谢邀!清顺治帝,即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年),在位十八年(1643年-1661年),是满清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顺治帝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也就是大名鼎鼎,后来人们熟知的“孝庄皇太后”。

小编问“清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将当时玄烨(康熙帝)的继位背景说清楚,否则,读者朋友就会困惑不解,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

顺治帝有两位皇后,第一个皇后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当时由多尔衮做主,订娶。福临与这个皇后不和,经常发生口角,册封皇后两年多一点就被福临废为侧宫为静妃,因不受顺治帝宠幸,无子女。第二位皇后是前一个皇后的侄女,也就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孙女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贝勒淖尔济的女儿。虽然这个皇后比较贤德,但是福临(顺治)对这位新皇后仍不满意。然而,这位皇后尽管得不到顺治帝的宠爱,却得到孝庄皇太后的信任,成功的保住了皇后地位。因为她也没有儿子,所以,顺治帝并无嫡子。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顺治帝最为宠爱的董鄂妃(谥号孝献端敬皇后)病逝于承乾宫,福临陷入了痛苦之中,萌生了出家为僧的念头。

在立储君的问题上,顺治帝病中曾考虑在自己的兄弟中选择一个立为储君,而孝庄太后坚决主张在顺治帝的儿子中选择一个做为储君,得到了顺治的认可。顺治帝共有八子,长子和四子早年夭折(其中,四子是顺治帝最宠爱董鄂妃所生)。五至八子在顺治帝去世时年龄还太小,最大的尚不足五岁。适合继承皇位的只有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烨,他们当时也只有八岁。由于顺治帝福临自己是六岁继位,深知年幼的皇帝会受到权臣的欺压(多尔衮摄政专权)。甚至皇位不保,所以,首先将五至八子继承皇位可能性排除在外。因此,只能在福全和玄烨之间二选其一。

下面,我们将福全与玄烨做个对比:

第一、爱新觉罗·福全(1654—1703年),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初杰出的军事统帅,顺治帝次子,康熙帝异母兄,母亲为宁悫妃董鄂氏(长史喀济咳女。初为世祖庶妃。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四,尊封为皇考宁悫妃为皇考宁谧妃。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六月二十一日薨)。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佟佳氏(当时没有封号)。他们两个人的母亲都是侧妃。按说福全的母亲董鄂氏地位要高于玄烨的母亲佟佳氏很多,而且,董鄂氏还比较受顺治帝的宠爱。但是,玄烨出生后,就得到了顺治帝的欢心,也得到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喜爱(视如己出)。并且幼时由孝庄皇太后亲自抚养,孝庄太后去世后,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曾这样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可见玄烨与祖母孝庄太后的感情至深。这一点是福全无法比拟的。


第二、福全的母亲尽管是得到皇帝比较宠幸的宁悫妃董鄂氏(非那个皇贵妃、死后谥号为孝献端敬皇后的董鄂妃)。怎么能与的皇太后、皇后和佟佳妃相比呢?特别是孝庄皇太后权利、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当时清朝廷内外无人能比的。有了孝庄皇太后的支持。这一点就算是“子因母贵”的福全也是无法与玄烨竞争的。

第三、玄烨、福全六岁的时候,他们俩偕同众兄弟向父皇问安。世祖福临问皇子们最想做什么。其他皇子最大的才三岁,不能回答什么。皇二子福全说:“愿为贤王足矣”。玄烨却道:“效法父皇,黾勉尽力”。于是福临十分看重玄烨,在顺治心目中,福全自然又差了一步。

最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临终时接受洋大臣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其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正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所以,这个正式的皇位继承人自然非玄烨莫属了。补充一点,福全的母亲董鄂氏不是那个死后谥号为孝献端敬皇后的董鄂妃,请读者不要混为一人,回答完毕,谢谢!

3

顺治传位于玄烨,实际是顺治帝和孝庄太后协商的结果。

顺治去世那年,福全九岁,玄烨八岁,年龄上没有明显差别。但福全排行老二,玄烨排行老三。以汉文化“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顺治深受汉文化影响,他考虑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想让福全继承皇位。



但是,顺治六岁登基,叔父多尔衮摄政,君臣关系扭曲,给顺治身心造成巨大伤害,他担心九岁的儿子福全登基,继承皇位,会走自己的老路。所以他一度想采取汉文化的另外一种传承制度,“兄终弟及”制,让自己的弟弟接班。但是孝庄只有顺治一个儿子,为了避免皇权旁落,顺治“兄终弟及”的想法,遭到孝庄太后的强烈反对。

孝庄想让玄烨继位。孝庄不接受汉文化,她不考虑“嫡长子继承制”,也不考虑“兄终弟及”,她考虑的是她的后代,她的直系,福全和玄烨才在考虑范围之内。而福全和玄烨比,玄烨更加优秀。所以她才推玄烨。福全和玄烨孝庄都带过,两个孩子学习都很刻苦,只是福全有眼疾,对学习有影响,未来发展会受限制,所以孝庄力挺玄烨。



顺治和孝庄想法明显发生背离,这种背离实际上是汉满两种文化的背离。这种背离使顺治陷入犹豫不决之中。

为此,顺治征询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说,天花流行,危害严重,选一个得过天花的人当皇帝,有利于王朝稳定。玄烨得过天花,对天花病毒有免疫力,不会再得天花,由他继位比较合适。顺治接受了汤若望的观点。



顺治之前,清朝选继承人主要采取“贵族公推制”,选皇位继承人主要考虑的是继承人的才能,所以孝庄才选玄烨。顺治身受汉文化影响,他选皇位继承人主要考虑的是保持国家稳定。考虑国家稳定,“兄终弟及”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好,所以顺治先排除了“兄终弟及”,得过天花的比没得过天花的好,又排除了福全。

这样顺治为了国家稳定锁定了玄烨,孝庄为国家发展锁定了玄烨。顺治孝庄选继承人标准不同,结果却一样。形成了统一意见,就这样玄烨就成了顺治的继承人。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留言关注转发!

4

《清史稿·圣祖本纪》开篇,有一句这样的话:圣祖“六龄,偕兄弟问安,世祖问所欲,皇二子福全言:‘愿为贤王。’帝曰:‘愿效法父皇。’世祖异焉。”福全之答,又见于福全本传:“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少年玄烨的回答,虽然被电视剧《康熙王朝》艺术性地采用了,不拘形式,但这是历史上不虚的真相吗?

玄烨六岁,时为顺治十六年。世祖的两任皇后,都未生育子嗣,而他最钟爱的董鄂妃生育了第四子。此子刚出生,世祖即谕告礼部:“本月初七日丑时,朕第一子生,皇贵妃出,应行典礼,尔部即察例速议具奏。”随后,声势浩大地告祭天坛、地坛、太庙、社稷,接受满朝文武朝贺。《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下卷记载:“帝生第一子之喜,诸王、贝勒、贝子、公及首辅大臣等,俱上马匹、缎帛以贺。”同时,大赦天下。这是年轻的世祖即将立储的征兆。可惜,此子命薄,无福消受,三月夭折,被追封和硕荣亲王,建地宫下葬。这个不幸的孩子,要比玄烨小三岁。就是说,顺治帝对皇三子玄烨的爱,远不及对第四子的疼爱。

《康熙王朝》顺治帝与玄烨

董鄂妃虽为皇贵妃,但她在世祖那里已经享受了皇后的待遇,行礼赦天下,生子即为嫡子。董鄂妃在宫中的尊荣,是公开的,更何况此时的她,不仅受到世祖万般宠爱,独冠后宫,而且以贤惠孝养得到了皇太后尊重。虽然她的第一子早夭,但世祖对其恩爱不减,她还是有希望再生皇子的。只要她生育了皇子,不免又被世祖视为嫡子立储。同时,她在后宫的地位,要高出只是庶妃的玄烨生母佟氏几个等级。

倘若在董鄂妃还在世时,玄烨童言无忌地希望成为后继之君,虽然是六岁少儿的远大理想,但难免犯了世祖及皇家礼制的夺嫡大忌,少不了招致世祖的厌恶、言官的非议。这样的说法,只有在他成为皇帝之后,史官们以伟异而书之,以为他从小就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皇帝梦。

即使这个世祖问志的场景真实存在,然先答者该是皇二子福全。受汉文化深层影响的世祖,自然也接受了汉人立嫡立长的礼制观念。福全年长玄烨一岁,在世祖第一子早殇、尚无嫡子的前提下,他就顺序成为了新的长子。而从福全的回答来看,七岁的他已经懂得如何拿捏汉人礼制和宫廷险恶。

顺治帝

福全只想做一个亲王,这对于身为皇子的他而言,并不难。但他在前面加了一个“贤”字,足见他的理想很崇高,年纪轻轻就明白了修身处世的大道,难能可贵!康熙六年正月,福全在毫无军功政绩的前提下,在世祖诸子中率先获破格封裕亲王,命与议政。此时还是四辅臣执政时期,十五岁的福全能直接进入议政王序列,自然要有足够的本事来赢得四辅臣、太皇太后等多方面的认可。

福全与玄烨的生母,都是庶妃。但,福全生母为满人,长史喀济海之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八记载:“有何合里次子多济理之长子喀济海,原任长史。”何合理,即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礼,原在栋鄂部娶有一妻,归附努尔哈赤后,娶其长女东果格格,多济理(多济礼)便为东果格格所生。按辈分来推算,何和礼为世祖姑父,而福全的生母为何和礼的曾孙女,即世祖娶了姑姑的曾孙女、表兄的孙女,有违伦常,但不可否认宁悫妃身上有皇家血统。而玄烨生母的祖父佟养正(佟养真)本是明朝军官,在与后金的抚顺战役中失败后,便和弟弟佟养性投靠了后金,成为开国元勋。崇德七年始分汉军为八旗,康熙的外祖父佟图赖被授正蓝旗固山额真,但其汉人身份还是存在的。《清史稿·后妃传一》说:孝康章皇“后家佟氏,本汉军,上命改佟佳氏,入满洲。后族抬旗自此始。”也就说是,玄烨继位之初,其母还为佟氏(“世祖遗诏”中的“佟氏妃”),后被抬旗入满才换姓为佟佳氏,似与太祖元妃佟佳氏同姓。但,在再次强调满汉之分、追责世祖崇汉抑满的关键时期,福全与玄烨的生母出身,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

少年康熙画像

顺治帝在临终前,嫡子无望,而玄烨身上有一半汉人血统,他在被迫自责改变“崇满抑汉”既定国策时,未必没有考虑过真正满人所生的皇子福全作为接班人选。

玄烨的最终胜出,与其挺过了天花有着很大的关联,让身染天花的世祖和看到身边多个亲人染痘而死的孝庄太后,看到了一个命硬的皇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被世祖优遇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留下记载:世祖曾考虑过安亲王岳乐作为储君人选。

据德国人魏特写的《汤若望传》记载,世祖发觉自己身染天花之后,一度想把皇位传给安亲王岳乐,征求汤若望意见。汤若望认为,幼主临朝固然要影响政局,但帝系的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于是力劝世祖把大位留给自己的儿子。世祖染痘而病危,而玄烨染痘而痊愈,成为了汤若望劝立幼主的最大证明。

5

清朝的皇位传承是最无规律可寻的,从公开的八王推选制度,到秘密建储制度,皇位传承也在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的问题上徘徊。从本质上讲,这是因为皇位继承受到民族特性与汉化的交替影响。顺治传位是就体现了一个汉化君主和一位传统太后的文化冲突,因此在皇位传承时,孝庄太后与洋大臣汤若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顺治帝的汉化思想与理想人选

顺治帝作为清朝入关第一帝,对汉文化的接纳与推广是刻骨铭心的,这与多尔衮及时调整统治政策是有关系的。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北方民众最担心的是满人的人口迁移,因为皇太极时期清军五次入关,都是劫掠财富和人口,在清军的战利品统计上,将人口与牲口等同,后金史料里都以“人畜”的总数呈现。所以多尔衮及时将顺治帝接入北京,宣布定都,随后统治政策上,多尔衮打出为崇祯帝报仇的口号,以此收服民心,并广开科举,吸纳汉族官僚士绅的依附。通过这些政策,清朝较为顺利的继承了明朝的框架,并于北方安定下来。

顺治帝在多尔衮掌权期间,也是受到这种政策的影响,倾向于汉族文化,并在亲政后进行了汉化改革。比如顺治十五年(1658),他效仿明朝体制,以“内三院”为基础建立内阁,意图将一个军事合议政府改变为有序的文治政府。而且这个改变针对的对象就是“八王议政”,虽然议政体系更侧重军国大事,但它也左右了顺治以前的立储事宜。

八王议政的前身是努尔哈赤创造的五大臣议政模式。后金政权是从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努尔哈赤深知战争的不确定性,明朝的火器差点要了努尔哈赤的命,所以他早就开始筹划继承人的储备与培养。但五大臣的政治手腕直接导致褚英、代善两次立储的失败,所以努尔哈赤创立了八王议政,力图以宗亲血脉为纽带达到维护政权稳定的目的,并在向封建君主集权社会转变时,巩固子侄继承政权的合法性。

这就导致了皇太极至顺治的皇位继承,皆受八王议政的影响,从形式上还属于八王共推制,但皇太极在八王之中增添了八大臣,减少了宗室亲王的话语权,形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顺治帝的汉化改革就是尽可能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说白了就是加强皇权,这里就包含对皇位继承的话语权。

顺治帝的婚姻本身受到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干涉较大,在董鄂妃之前,他几乎是排斥所有后妃的。董鄂妃是顺治帝自由恋爱的第一人,所以当顺治十四年(1657),董鄂妃生下四皇子的时候,顺治帝说“此乃朕第一子”,可见顺治帝心中对皇四子的喜爱,在庆典中,这个非嫡非长的皇子所获得的规格,甚至超过了顺治长子牛钮。如果没有插曲,皇四子就很有可能成为顺治帝的继承人,但天遂人愿,皇四子出身不过数月便夭折。

这个事情也引发了历史上的一桩迷案,董鄂妃在丧子之痛中日渐消瘦,不久便撒手人寰,顺治帝悲伤万分,便有了遁入空门之念。后来顺治到底是病死的还是出家当了和尚,就再无从可知,我们只能用消失来概括。顺治帝在消失前,除长子、四子早夭,仍然有六个小皇子可以传位。六个皇子中福全9岁,玄烨8岁,剩余的还都在穿着开裆裤玩泥巴,而顺治帝本身就是冲龄继位,受制多尔衮多年,他并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也陷入君弱臣强的境地,所以有了兄终弟及的念头。

这个继承方式在明朝很常见,明朝为了防止皇帝年幼受制于臣,整体上采用长房继承制,达到亲政条件的子侄辈年长者继承,没有儿子或者达不到亲政条件的由兄弟中年长者继承。顺治帝的汉化思想延续到继承人选上,如果纯粹按照明朝的继承方式,顺治帝的继承人选很有可能是在世最年长的哥哥,即皇太极第四子叶布舒。但这个想法与健在的孝庄皇太后有所冲突,孝庄只有顺治帝这么一个儿子,叶布舒是颜扎庶妃所生,若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传位,那么皇权对她来说就是落到了旁系,所以就反驳了顺治帝的想法。

孝庄皇太后与汤若望的影响

既然兄终弟及被孝庄太后否了,那么只有从皇子中挑选继承人了。相比较穿开裆裤的众皇子来说,9岁的福全,8岁的玄烨都有机会,但也都还是个娃娃,所以年长一岁在这里根本没什么判断价值,另外有人将董鄂妃混淆为福全生母,历史上顺治帝专宠的董鄂妃是指追封的孝献皇后,而福全的生母是宁悫妃董鄂氏,完全不是一个人,也只是顺治帝庶妃,所以与玄烨生母佟佳氏的地位差异不大。

但有一点,佟佳氏虽然是女真族,在编制上却属于汉八旗,清八旗制度下,蒙八旗与汉八旗都是清朝走向强大的基石。孝庄太后本身就是蒙古人,她嫁给皇太极就属于满蒙政治联姻,因此对于一个汉八旗庶妃,她或许会有政治上的考虑,这一点与顺治帝的汉化进程是不谋而合的。

而有些人将董鄂氏与董鄂妃混淆,很显然是因为二者氏族相同(满文也一致),顺治帝曾经因为董鄂妃看破红尘,还因此大病不起导致政权不稳。虽然这两个庶妃实质上没有亲戚关系,但听着是真的别扭,孝庄太后对董鄂氏的痛恨很有可能会牵连到董鄂氏头上,那么玄烨与福全相比,生母比较占优势。

“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之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康熙朝起居注册》

而在亲近关系上,按照清初规定,皇子出生后一般是在宫外扶养,但福全患有“眼疾”,顺治帝特请孝庄太后收入宫中悉心扶养。所以真正在孝庄太后面前长大的是福全,玄烨则是由乳母孙氏一直在宫外照顾,这个孙氏就是曹玺的妻子,玄烨就是在曹玺家长大的。这个曹玺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辈,为何玄烨登基后能给曹家江宁织造的肥差,就是这层关系导致的。所以说孝庄更喜欢玄烨,从感情上说不通,而且玄烨自己对父母的感情也不深,与孝庄建立感情是在入宫以后,老祖母才悉心教导玄烨读书学习,以及后来的“辅政”。

俗话说来的早不如来的巧,玄烨来到孝庄身边时,史载“天表英俊,声音洪壮有力”,而福全是一个勤勉苦读,闷不吭声的形象。两个孩子一对比,玄烨显得更加聪明伶俐,试问哪个老太太喜欢闷不吭声的孙子?有一次顺治帝问几个小皇子有何志向,福全说“愿为贤王”,玄烨则说要做一个像父皇那样的圣明君主。这件事福全未免表现的过于憨厚,玄烨及时的表达志向,也在顺治帝、孝庄太后心中留下了志向远大的映象。

皇帝向儿子问志的现象本身就有规律可寻,儿时问志,言帝王之志的几乎都能当上皇帝,成年问志,言帝王之志的要么被废、要么被杀。原因很简单,小时候是看看志向,长大了是试探野心,玄烨和福全的不同回答,就是两个孩子表现的不同志向,这就基本上奠定了顺治帝心中的人选。玄烨登基后,也帮福全完成了伟大志向,封了个裕亲王。

另外顺治帝有一个非常信赖的罗马大臣,名叫汤若望,这个人本来是明朝时期的传教士,后来结合西方的科学技术,成了明朝火器的研究专家。清军在与明朝作战时吃够了火器的苦,所以在取代明朝后,当然会重用汤若望。在清朝他主要涉及历法的研究,这一块就是古人很敬畏的“天象”,顺治帝就让汤若望管理天文机构钦天监,每个朝代管理天文机构的可以说都是“半仙”一样的存在,所以说话很好使。

顺治帝在临终前也向汤若望征求了继承人选的意见,汤若望并没有从鬼神天象方面入手,而是提出了一个很“科学”的概念,即天花病毒的免疫力。顺治帝当时就是得了天花,汤若望将这个病毒在西方的流行与危害说了出来,并说出一个概念,就是得过天花并治愈的,就不会再感染此病毒。这个指向很明显,就是从天花病中抗过来的玄烨,这可能就是顺治下定决心传位给玄烨的最后一个因素。

综上,顺治帝没有将皇位传给年长的福全,而是传给了玄烨,主要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二者年龄差距并不大,玄烨表现出的聪明伶俐和远大志向,迎合了顺治帝与孝庄太后的认可,加之天花病毒免疫力的说法,顺治帝综合考虑了政权传承、统治的稳定性,故将皇位传承给了玄烨,也就是康熙大帝!孝庄太后与汤若望对这次皇位传承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康熙帝一直很尊重孝庄太后,也在登基之初就给予汤若望光禄大夫的正一品荣誉职称。

6

感谢邀请。康熙可以登上皇位,除了他的皇祖母孝庄的原因,最应该感谢的一个人是历经明清两朝的洋大臣汤若望。

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死后,自己亲政初期就已经认识了这位明朝万历末年就来到中国传播西方神学和数学的德国传教士,并且对他很是尊重,当时,孝庄皇太后认汤若望为义父,顺治就称他为“玛法”,也就是爷爷。而且汤若望的顺治朝的官位升迁也很快,到顺治十五年的时候,已经被封为“正一品的光禄大夫”。

众所周知,顺治是死于天花。当时天花在京城地区广发流行,而且无发医治,只能靠自己身体的抵抗性挺过去。顺治因为董鄂妃早死的原因,伤心过度,身体一直虚弱,得了天花后没办法挨过去。他在临终前对于传位给哪个皇子犹豫不决,于是派人咨询了一直以来在朝政上给过他很多良好建议的汤若望,汤若望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顺治:天花这个病只要得过一次,终身就不会再受感染,而皇三子玄烨在2岁的时候就得过一次天花,并且自己痊愈了。顺治因为自己就是得的天花,对这个病有深刻体会,为了避免皇位频繁更替造成的动荡,再加上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中意这个自幼聪慧的皇孙,力主玄烨接位,所以顺治最后立下遗诏,将皇位传给了康熙。

现在有些人管康熙叫大麻子皇帝也是因为他得过天花,脸上长水痘,痊愈后就会在脸上留下痘疤。

7

顺治皇帝福临自幼身体羸弱,6岁即位为帝,各种繁杂的礼仪一直折磨、牢笼着他,使他不得自由。14岁开始亲政,沉重的政务负担,并不是一个14岁的少年所能承担得了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肉体和精神的痛苦,曾一度逼得他产生遁入空门的念头。

顺治十七年(1660年)年底,福临染上天花。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天花被视为不治之症。福临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不得不考虑嗣位问题。当时福临年仅虚龄24岁,膝下无成年之子。幼子嗣位,易生动乱。是传子还是传兄弟?福临拿不定主意。其母孝庄皇太后力主将皇位传给嫡孙。福临同意母后立子为嗣的意见。

上图汤若望

福临较大的儿子是皇次子福全和皇三子玄烨。福临初意立福全,孝庄皇太后主张立玄烨。福临又征求德国来华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认为玄烨已出过天花,有了免疫力,认为立玄烨为宜。汤若望的意见正与孝庄皇太后相一致。福临决定立玄烨为嗣。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福临崩于大内养心殿。遗诏第三子玄烨即位,并“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玄烨时年8岁,即位后改年号为康熙,以明年(1662)为康熙元年。

福全比玄烨大1岁,宁悫妃董鄂氏所生。康熙六年(1667)封和硕裕亲王。曾从玄烨征讨噶尔丹,康熙四十二年(1703)去世。其后代儿、孙辈袭封裕亲王,曾孙及以下降为郡王、贝勒、镇国公。

8

顺治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母亲是人尽皆知的孝庄皇太后。

顺治六岁登基,在位十八年,政治经济都得到了稳固,除了东南沿海外,全国的领土基本上也得到了统一。但是顺治帝寿命短,只活到24岁,就因染病而去世了。

在这里有人问顺治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位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呢?在这说一下,长子因为早夭,所以皇位只能从下选。福全和玄烨当时也才八九岁,而下面的孩子年龄就更小了,所以皇位只能从福全和玄烨之间选。

其实顺治帝是比较偏爱次子福全的,但是最后却选择了三子玄烨,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 玄烨的母亲家族势力大

玄烨的母亲是佟佳氏,本姓佟,是汉军正蓝旗。虽然她并不受顺治的重视和喜爱,但是并不代表她出身低微啊。可以说在清朝的统治前期,佟家的势力可是非常的大。

她的爷爷是努尔哈赤的元妃佟春秀的堂弟,而她爷爷自己本身也对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是清朝的开国元勋。

佟佳氏的父亲佟图赖官至都统,也因功封一等公,后来受到康熙帝的抬旗,抬为了满洲镶黄旗。

而且当时佟家很多人也都在朝中做官,有不少还身居要职呢,所以在当时传有“佟半朝”的说法。

而当时顺治帝的孩子也都很年幼,如果顺治帝一旦撒手人寰,年幼的皇子继位,怕是压不住大局。

顺治考虑怕别有用心的人趁机作乱,所以他认为还是选母家势力强大的皇子继位比较好。

这样如果有趁势作乱的,继承的皇子也可以凭借母家势力来震慑那些趁势作乱的人。

刚好玄烨的母亲佟佳氏,她的家族势力非常强大。而福全的母亲董鄂氏(并不是顺治最喜欢的那个董鄂氏)。她的父亲是个长史,她的家世也还算拿得出手,但还是和佟佳氏的家族势力有差距的。

所以顺治帝还是选中了佟妃,而且佟妃为人低调,也没有什么政治才能,更不会有政治野心。

选择她的儿子,顺治帝也不会担心后宫专权的问题。所以最后花就落在了三子玄烨的头上了。

二、 选择玄烨也是孝庄皇太后的意思

顺治有偏爱福全的意向,这一点孝庄皇太后是看在眼里的。但是孝庄皇太后也有自己的想法。

玄烨的性格从小就和其他兄弟们不一样,他勇敢、善良、孝顺,非常的懂事,这些都让孝庄很是喜欢。

而且玄烨聪明过人,就是顺治查看玄烨所写的文章,并让他背诵时,玄烨都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

孝庄当时已经五十多了,她在后宫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识人的本领还是有的。她非常看中玄烨,虽然福全和玄烨自己都带过,但是她还是认为玄烨的聪明比起福全更胜一筹,而且玄烨的性格也适合做帝王。

福全有眼疾,这对未来发展都会有影响的,综合考虑,所以孝庄还是非常力挺玄烨的。

不仅如此,还因为福全是董鄂氏的儿子,虽然不是那个让顺治帝看破红尘的董鄂氏,但是孝庄皇太后还是对董鄂氏的家族非常的痛恨。因为那个董鄂氏,让自己的儿子顺治什么都不管不顾,于是孝庄皇太后就把这个迁怒到了整个董鄂氏家族。因此福全也是受这个连累,而影响了孝庄对他的看法。

总之是孝庄力挺玄烨当继承人,她认为玄烨在综合方面都是个不错的好苗子,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孝庄的话还是有分量的,顺治帝也是不得不参考的,毕竟孝庄的地位在那摆着呢。所以这也推动了玄烨当上继承人的步伐。

三、 因为玄烨得过天花

就在顺治帝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个人点醒了顺治,他就是汤若望。汤若望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顺治帝是十分地敬重他。

汤若望建议顺治帝找一个得过天花的皇子继承皇位,为什么要找一个得过天花的皇子呢?因为天花在清朝算是一种很严重的传染病,凡是染上天花病毒的人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

这点顺治是很清楚的,因为他也得过天花,他知道这种病不仅会传染,而且在当时还没有药可救。可以说天花是造成清朝皇子和公主早夭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得过天花的人,他的免疫系统就高,而且会终身免疫这种病毒。

汤若望建议顺治选择出过天花的皇子,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他怕选的皇子不知在将来的什么时候,万一因为天花夭折了,那就麻烦了,所以才出此建议。顺治帝听后也是觉得非常的有道理,所以他就从皇子中选得过天花的人。

而出过天花的皇子中,也就玄烨一个人,所以顺理成章顺治就选中了玄烨。玄烨可以说也是非常幸运的,他奇迹般地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了出来,这就说他以后可以免受天花之灾了。

所以说玄烨也是有福之人,他的大难不死更证明了他自身的福分,同时也让孝庄格外地宠爱。

这就是为什么因玄烨出过天花,而让他当继承人的原因。无非就是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够健康,能够在位时间长一些,更好地治理国家。

顺治最后综合孝庄皇太后的意见和汤若望的意见,确实觉得玄烨是个最佳候选人。他聪明、勇敢、善良,孝顺,是个可以承担天下的人。

而且玄烨还得过天花,让他产生了自身免疫力,今后可以免得天花,从而不会早夭。

最为关键的是,玄烨还有一个强大的母系势力,这无疑也能给他的皇位加固,关键时候可以捍卫自己的皇位。

顺治是对的,康熙没有辜负他的厚望,他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且他在位时兢兢业业,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他被后来人称为“千古一帝”。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9

作为一名父亲,顺治无论作何选择都是正确的,毕竟皇位只有一个。但是作为一个有贤名的皇帝,选择一个储君那就需要抛弃自己的喜恶,从各方面来仔细衡量自己的选择的继承人是否达到标准。

在这方面顺治努力做到最好,他相继征求了多方面的意见,进行了多方面的考量。

顺治是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突然病危的,他此时首要的任务自然是先将养好身体,立遗诏说起来只是为了预防意外。

顺治在当日将大学士麻勒吉和学士王熙召入宫内,至于商谈了什么,具体不清楚。王熙在他的笔记里未敢透露,用词极为谨慎,只是描述事情重大而已,以至于不敢多言。

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王熙的确是和顺治讨论了日后朝政大事,或许涉猎了嗣君人选问题。但是也仅限于讨论,并没有确立。这在数天之后,也就是正月初六晚上,王熙两人又受到了召见可以看出。要知道,顺治在初七时就病逝。

也就是说,初六晚上的会见是形成了定论,应该是由王熙执笔的。关于这份诏书,甚至可以说是顺治的罪己诏,满篇几乎是顺治自查自纠的过程,只是在末尾带上了康熙,立为继承人。

如果就此说顺治与两位大学士两度会晤之后,就定下遗命,也显得过于草率。

那么,顺治是如何在康熙还是幼小的时候,就笃定玄烨一定是这样的长寿且睿智的圣君?他为何独独圈定了玄烨?

假如从结果往前推的话,顺治的确做到了一个父亲应当做的,也做到了一位皇帝应该做的。

继位的康熙,虽然年仅八岁,依然坐稳了江山,降鳌拜,平三藩,收服台湾,亲征葛尔丹,平定西藏,抵御沙俄,件件桩桩都是让人叹服不已。更为关键的是,在如此战争频发的时代,康熙竟然将永不加赋定为国策,是为藏富于民,与民共享太平的创举。可谓文治武功,皆是令人称道。

但是,仅从长了一脸麻子上说起的话,确实有些勉强。

四大辅政,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不但一颗麻子也没有,作为首辅的索尼更是垂垂老矣,担任首辅之初已是年近七旬,七十古来稀。顺治对于这位已然是上下朝都要抱着药罐子来续命的老臣,是不是应该更担心四大辅政去其一,稳固的局面会失衡,从而危及皇权。

所以,麻子是出过天花的象征,长命一说也确实占些分量,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其实,顺治还有其他选择,当然不是他的子嗣,而是他的兄弟。太宗皇太极有子十一人,其中有7人在顺治十八年之前过世,但是还有4人存留。分别是辅国公叶布舒,镇国公高塞,辅国公常舒,辅国公韬塞。(爵位是日后康熙封赏的)

事实上,顺治一个都没有选择。顺治他之所以最终没有选择,是他明白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4人无不是子嗣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且无一人出任旗主,虽然可以是长君,但是没有威服臣属的威望。仅有镇国公高塞有些才能,长于诗书,年龄也适合,继位之后偏于文治这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此时南方有明室宗室未平定,文治只能是稳定之后的事情。

另一方面,顺治出于对皇权血腥一面的敬畏,更是招到大臣们的反对,以及对母后孝庄之前遭遇的种种的忌惮,最终放弃了立兄弟继承皇位的想法。

那么,只能将时间锁定在顺治初二至初七之间,顺治究竟见了什么人来判断推理顺治是如何下的决定?

在清朝初期,还存在着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一制度,这一制度的创立本身就是协助或者审定国政,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在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创建,后经多次改进,形成一项固定制度。

顺治的最后决议是会参考上述制度的商定结果,但在顺治病重期间,商定的结果起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

关键还是在孝庄的身上。在顺治的遗诏之中,着重描述了顺治对待母后的做法有失妥帖,并将其一再提及,那么孝庄的劝说自然对顺治会有很大的影响。

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皇考宾天,朕止六岁,不能服衰绖行三年丧,终天抱憾。惟侍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其实,康熙被立为帝,孝庄算是早有“预谋”,并且苦心经营。康熙回忆孝庄是如何教育他时,这样说到。

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母(孝庄)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

可见,孝庄在顺治未确立嗣君时,已是心有所属。而早在康熙未出生前,孝庄就早已认定康熙的母亲佟妃,身怀龙子,并且大作宣传。

顺治十一年春,(佟)妃诣太后宫问安,将出,衣裾有光若龙绕,太后问之,知有妊。谓近侍曰:“朕妊皇帝实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

10

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福临病逝,正月十九,顺治帝第三子玄烨于太和殿登基称帝,时年6岁(虚岁8岁),并改明年为康熙元年,是为康熙帝。

康熙一生南征北战,勤政爱民,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准噶尔,开创了康熙盛世,被称为“千古一帝”。

那么康熙非嫡非长,为何顺治要传位于他呢?

其原因有三。

第一,康熙自幼聪颖,喜好读书

《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小时候“早夜通读,无间寒暑,至忘寝食”,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夏天还是冬天,小康熙都会看书,还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而那时候服侍他的人觉得他年龄太小,担心他这样读书会累坏身体,因而不止一次地把他的书藏起来,希望他可以休息下,不用那么刻苦。

可是,每次康熙一旦发现书本不见了,就会立刻找侍从要回,然后继续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可见,康熙刻苦读书,并且嗜读成性。

这在顺治帝和众大臣看来是极为难得的。所以,年幼的康熙便在众多的皇子中脱颖而出。而这也是他能继承皇位的一个原因。

第二,孝庄太后很喜欢和疼爱康熙,意扶他为帝。

顺治帝和孝庄虽然是亲母子,可却因为顺治在后宫妃子的选择上,而闹了不少矛盾。

尤其是顺治帝宠爱董鄂妃,让母子二人的关系更为紧张。

然而,顺治帝却生了个好儿子,那就是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帝,康熙的性格和特点都跟孝庄很像,再加上其又嗜好读书,所以孝庄很喜欢和疼爱康熙,祖孙二人的关系也很好。

后来,孝庄病重的时候,康熙一直亲侍汤药,还祈愿“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意思就是说愿意减少自己的阳寿,用自己的阳寿换取祖母多几年的寿命。

从中可见,祖孙二人感情不一般,所以孝庄自然是极力地要扶持这个最疼爱的孙子继承大统了,而凭孝庄的才智和她在文武百官中的影响,她对康熙的支持,可以说是为康熙赢得了一个继任的筹码。

这也是顺治能传位于康熙的又一个原因。

第三,就是康熙染上天花还未死。

天花是一种传染病,尤其在古代,更为人们所恐惧。而当年的顺治帝便是死于天花的,一代帝王都死于天花,可见,天花的杀伤力有多大。

而康熙出生之后不久,正赶上天花大流行时期。顺治帝为了防止他染天花,将他送到宫外,然而不幸的是只有两岁的康熙还是没有躲过天花的侵害,终究还是感染了天花。但是康熙没死,成功地战胜了这种传染病,也获得了天花的终身免疫力。

而这也成为了他登上帝位的又一个原因。

虽然孝庄主张立康熙,但是顺治帝则更喜欢福全,就在这犹豫不决的时候,顺治帝询问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而汤若望的意思是支持立康熙为太子,因为在当时天花流行的情况下,康熙是皇子中唯一一个出过天花,获得终身免疫力的。

立康熙为太子,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顺治帝觉得有理,又加上各方面的原因,所以下定决心传位于三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圣祖皇帝康熙。

以上,就是顺治传位三子玄烨的原因。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