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是有原因的、与以下因素分不开: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他于1 9 5年随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刘表,207年刘备三访诸葛亮时,诸葛亮己娶荆州大户黄承彦的女儿为妻,黄承彦和刘表同为当地豪门世族蔡讽的女婿,因此诸葛亮与刘表攀上亲戚,且广交天下名士,对诸葛亮了解各路英雄豪杰和对时局的认知非常有帮助。

诸葛亮非常了解时局:当时汉朝经过了一系列的大事:A黄巾之乱,群雄并起,B,诸侯伐董卓,大浪淘沙,雄才大略的诸侯初现。C,官渡之战,曹袁争雄,以袁绍失败而告终,此战透露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是曹操己平定了北方,打下了良好基础,称霸一方己不可动摇。另一个是占据长江下游广袤富庶土地、且出身豪门世族拥有实力的绍术、在未来不会有大作为,原因是:袁绍与曹操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而袁术袖手旁观,乱世争霸而兄弟不和,足见袁氏兄弟毫无远见和格局,难以成大事。

而那时江东的孙氏父子脱离袁术,自已打江山已成气侯。诸葛亮通过自己人脉关系和自己的所见,他更了解他的姨丈刘表是一个守成的诸侯,而远在益州的刘璋亦是如此。

以诸葛亮的抱负和个人的聪明才智,他时刻在关注汉朝这个舞台上每位英豪:刘备尽管家贫,他还是师从卢植,习文练武,虽然团队不大,但一直在折腾,投公孙赞、依袁绍、奔曹操、靠刘表……这样英雄除了刘备还有谁?如果有,要么已成气侯如曹操、要么团队己成如孙权、要么气数己尽如袁术、要么自保如刘表刘璋。

那时只有一个刘备上升空间大!如果有第二人象刘备一样雄才大略的人来访诸葛亮,诸葛亮未必不答应出山。因為当时确有荆州和益州两地空间等待明主,只看谁抓住而已!




最佳贡献者
2

诸葛亮并不知道一定会三分天下,三分天下是他根据当时局势进行的预判。作为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有着明确的认识。

投靠曹操的利与弊

刘备三顾茅庐时期,曹操是当时各路诸侯实力最强的。投靠曹操的好处,就是平台好,起点高,以自己的才能,可以很轻松的获得一份职位不错的工作。

诸葛亮虽为荆襄人士,本家却不是此地人,虽然他是荆州大族蔡讽的孙女婿,但毕竟不是自己本家的势力。在以世家门阀为主要构成体系的东汉,缺少世家支持,是很难有一番作为的。

在以颍川世族起家的曹营,诸葛亮即便投靠过去,想要获得重用,不仅仅需要足够的能力,更需要世家在其背后的支持。而且,曹操身边的谋士,大多从青徐二州开始,就追随曹操了,都是资历深厚的老臣了。诸葛亮想要在这些即有资历,又有背景,能力还不比自己差的人精中混出头,是十分不容易的。

投靠孙权的利与弊

自己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做官,且官职不低。虽然以自己的能力,不需要兄长提携,但总归有诸葛瑾的扶持,获得重用要容易的多。

东吴的世家同样竞争激烈,四大世家:陆、顾、朱、张,再加上曾经与孙坚、孙策打天下的将军们,江东的地盘上的竞争要比曹营激烈的多,毕竟扬州就这么大的地方。

而且江东成也长江,败也长江。虽然有长江天险作为江东的天然屏障,但离开长江,江东水军的优势同样难以发挥。这也决定江东想要问鼎中原的机会十分渺茫。

最后一点,就是自己与兄长都在江东发展,一旦将来局势突变,则诸葛家就再难有出头之日了。

选择刘备的原因

一.此时的刘备身边并无可用的谋士,徐庶被迫投靠曹操,刘备身边将才林立,谋士却无一可用。以诸葛亮的能力,再加上徐庶、司马徽等人保举,以及自己在荆襄一代的名声,投靠刘备后,必然会受到重用。这点在历史中已经得到了印证。

二.刘备此时虽落魄,但能够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三顾茅庐,证明刘备是个能放下身段,善于用人的明主。而其身边的关羽、张飞号称万人敌,赵云更是武艺精湛,这些人能一直追随刘备而不弃,足见刘备是个好主公。一个明主,加上这么多优秀的人协助,成功只是时间和机遇问题而已。这点在历史中也得到了印证。

三.诸葛亮号称卧龙,卧龙之志,岂会甘于仅仅做一个谋士,不说一人之下,也要问鼎三公之列。此时给刘备雪中送炭,再加以自己的能力,想不出人头地都难。后来,诸葛亮代管蜀国,被称为相父,也印证了这一点。

3

谢邀。刘备比曹魏与东吳确实是白手起家。诸葛亮隆中设想三分天下,而后必归正统,故选“皇叔”。刘备在《三国演义》中是仁的化身,这恰好是曹孙短板。仁可得民心,安天下正是孔明所看重的。遗憾地是“皇叔”不是要做“皇”的“叔”而是恢复汉室自己当皇帝。因此,自刘备称帝起,仁就巳打折扣。倾国力替关公报私仇,重小义轻天下之大仁大义已昭然。重结义一人之命而让出生入死十万人丧生更是不义不仁之举。

孔明择仁而佐,选正统而扶没有错,错在正不堪扶,而辅人非仁。

刘备智虑远不及孔明,而孔明识人却不如刘备。刘备三顾把孔明看得很准,而孔明却把主子看走了眼。

这大概是孔明当初为何选刘备而后含恨五丈原的原因吧。

4

【您好,我是加盐的咸鱼。非常感谢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导语:

研究文化古籍,研究历史人物,在现代社会仍然有价值巨大的现实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知悉当时的社会形态,探究人物的得失,获取经验和教训。

我认为: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我们应尽最大可能还原事实。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有以下五个因素。

01、与司马徽的观点相同。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司马徽来访刘备时,评价过诸葛亮。

司马徽站起身来,叹息道:“可惜卧龙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

看得出来,司马徽认同刘备,也赞同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史上,司马徽素来以知人、育人、荐人而闻名于世,被世人称为“人鉴”,俗称“水镜先生”。司马徽认同刘备,多半是会劝阻诸葛亮投奔曹操的。

这正所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02、和曹操彼此都没中意。

就像相亲的时候,两人没有看对眼,所以没有掀起浪花来呀。

据《四库全书》记载。

宋瑞见操,曰:绝怜诸葛隆中意,赢得子长天下游。

操奇之曰:诸葛之才比君如何?

宋瑞对曰:十倍,如驽马比麒麟,寒鸦比鸾凤。

操曰:沧海遗珠也!

乃顾诸葛于草庐。

据此,我们可以得知,曹操去过一次诸葛亮的茅庐。但是对于曹操来说,诸葛亮并非急缺的人才。否则依照曹操爱才的秉性,早该收纳诸葛亮在麾下了。

03、诸葛亮作为一个年轻人,有抱负,有成功的企图心,有名垂千史的需求。

“诸葛亮经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才能不可限量”。司马徽说。

诸葛亮经常把自己比作是管仲和乐毅。那管仲和乐毅是谁呢?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因为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而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乐毅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辅佐燕昭王。主要功绩就是乐毅指挥五国联军占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险些灭亡齐国。

那什么才是辅佐呢?辅佐表示辅助或帮助皇帝治理国家。当时,曹操、孙权政权体系健全、人才济济,在曹孙政权,诸葛亮是不会得到辅佐的机会的,也就不会立千秋之功了。

04、研究过刘备团队,并据此量身打造专门的策略。

或许诸葛亮料定刘备会来找他。就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说罢,诸葛亮拿出一个图轴挂在堂上,诸葛亮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图。将军可以让曹操占据天时,让孙权占据地利,自己占据人和。先占据荆州,再谋取西川,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之势,然后进取中原。

所以,诸葛亮根据天下大势,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只等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指点江山,立下不世之功。

05、自信自己会成功。

第二天,诸葛均返回家中,诸葛亮嘱咐道:“我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得不出山。你要照看好家园田亩,功成之时我就回来。”

诸葛亮认为刘备会言听计从,按照既定的战略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很快就会成功的。

结束语:

就这样,诸葛亮选择了刘备。既成就了刘备,也成就了自己。

每深入一步,我们就离真相更近一步。

其实,读完《三国演义》,大家有没有发现,相比关羽的忠,诸葛亮忠于刘备犹过之而无不及。

读三国,品三国,知三国。

参考: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三国演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5

诸葛亮知道刘协的汉朝已尽,在《隆中对》变现的很清楚,刘备向诸葛亮垂询的时候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刘备想成大业的内心已经按捺不住,但是还是有道德的旗帜,还想兴复汉室。

(题主配图,《三国演义》唐国强老师诸葛亮经典形象,剧中的三顾茅庐家喻户晓,广为称道)

诸葛亮回答的非常实在,没说什么主上怎样怎样,而是完全替刘备一方面出谋划策。从董卓以来的天下大势说起,再给刘备做了未来规划。

这里可以猜测,诸葛亮此时已经把汉献帝的东汉政府和刘备势力区分开来了,至于区分到什么程度,则可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越往后,越分割。诸葛亮不寄希望于刘协,而是把正统的思想寄托于刘备。


诸葛亮何许人也,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乐毅帮助弱燕下齐72城。这足以看出其心志,辅佐贤主,救于危难。

政治家是有理想的,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投机主义。

刘备当时是最佳人选,曹操是汉贼,诸葛亮断然是拒绝的,打内心就不喜欢,孙权有江东群贤,诸葛也未必受到最大的重视,刘表、刘璋不成气候,辅佐他们属于浪费时间,那就只有刘备了。刘备一路逃,一路打,也真是斗志盎然。还姓刘,还特别重视诸葛亮。

6

诸葛亮何许人也,曾自比管仲乐毅,乃丞相之才 ,广结好友探讨天下之势。

奈何未遇明主,只得深耕于田间,醉卧于榻上,隐匿于市集。

幸得好友徐庶推荐于刘备,刘备三顾茅庐才得以出山。

而刘备却有以下七点值得诸葛亮出山辅佐。

第一,其志也。

刘备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一颗真正匡扶汉室的决心,试问,曹孟德有吗?孙仲谋有吗?袁本初有吗?

第二,其名也。

刘备以皇叔的身份立足于群雄之间,谁见面都得叫一声刘皇叔。身份高贵,不管是讨伐还是招兵买马,同样师出有名。集结天下匡扶汉室的有志之士,做事事半功倍。

第三,其武也。

刘备当时武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三人,可这三人个个有勇有谋。而关羽、张飞、刘备三人曾经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天下闻名。

关羽曾经温酒斩华雄,诛文丑斩颜良,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只为寻兄,张飞与赵云个个万人敌,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之轻巧。

第四,其文也。

刘备文臣不多,手下谋臣不过糜竺,简雍,孙乾之辈能力平平,有强力武将,却无得力谋士辅佐,犹如双臂自断一臂,空有一身力量却使不出来。巧遇良才徐庶,徐元直辅佐刘备,漂泊半生的刘备终有一城之地了。

第五,其仁义也。

刘备成名比较早,早期与公孙瓒是同窗,结交颇多权贵。而桃园三结义助使刘备以义聚人。镇压黄巾起义时,刘备颇多战功却仅封县尉一职,可鞭打督邮却顺了民心,得到拥护,刘备知道了民心之所向,以仁义为立足的资本,笼络民心。

第六,其相也。

刘备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颇有猩猩体相。一般人有这体相皆为王权、富贵相,诸葛亮也是看中这一点才会选择刘备。

第六,其哭也。

刘备三顾茅庐,哭出诸葛亮,一个大男人为求贤才三番五次落泪,诸葛亮认为刘备乃是贤主,就选择他,跟他出山了。

第七,其荐也

刘备,马越檀溪访贤,碰到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向其推荐卧龙与凤雏。徐元直走马荐诸葛亮,两人皆为诸葛亮好友,与诸葛有深交,而诸葛也信任他们,最后才促使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7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相同。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与刘备可谓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虽然刘备啥也没有,实力是最弱的,但诸葛亮慧眼识珠依旧选择刘备,主要有以下的几点原因:

1、诸葛亮深知刘备出身高贵根正苗红,是汉朝皇家正宗血脉,与刘备可以高举复兴汉室匡扶正义的大旗,师出有名所向披靡,可以合情合理的昭告天下。

2、诸葛亮认为刘备将来一定是位名君,这与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谋而合。刘备是仁义忠厚、以德服人,宽宏大量、唯才是用的真君子,拥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要解救天下苍生百姓,远离战火的生灵涂炭。

3、诸葛亮看中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二人,都是武艺高强的旷世奇才,可一人抵万兵。拥有此绝顶良将定可率领千军万马征战天下,大大的增加了成功的机会。

4、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 ,看得出刘备是真的求贤若渴,真心实意的邀请出山相助,日后一定会尊重诸葛亮的意见,听从诸葛亮的指挥。

5、诸葛亮看中刘备给自己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去施展发挥毕生的才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刘备复兴汉室的千秋霸业,就没有诸葛亮的雄才伟略。是刘备成就了诸葛亮的一世英名。

诸葛亮虽然是天下奇才,但他根本不会选择与曹操合作,因为曹操阴险狡诈疑心重重是诸葛亮永远不会接受的缺点。诸葛亮更不会与孙权合作,因为东吴的政治空间狭小,无法施展他的满身才华。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与刘备合作,就是坚信刘备日后定可成就一番霸业,二人彼此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了对方,共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

8

答案其实就在《出师表》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本不想做官,可是刘备礼贤下士,诸葛亮再不出山太不近人情了。

另外诸葛亮也不可能选择其他人,比如曹操,孙权等人。

这一点咱们可以分析一下,第一,从当时天下大势看,汉祚将尽,可是余气未消,许多禀受儒家教育的人并不愿就此叛汉,以防后世背上骂名,这个从许多事件可以看出。曹操封王,荀彧都不太满意,即便曹操,行事也始终打着汉家旗号,然曹操早晚有一天要代汉自立,即便他不代汉,封王的目的是什么,让儿子世袭以代呀!这个问题很多人看出来,所以有节操的人都不愿从之以防后世背上篡逆骂名。

诸葛亮之才干与节操岂能去投曹操,曹操都不投,其他人基本就别想了。

但刘姓宗室可以投,因为刘姓宗室不可能叛汉,桓灵失道,汉献无能,刘姓宗室再有崛起之人代之,不外乎又一光武中兴。

可刘表行么?刘璋行么?

董卓乱纲时这二位汉室宗亲在哪里?

可刘备其人,政治口号是什么?

匡扶汉室。就这一条,不至于让诸葛身后背骂名呀!

刘备其人,其时虽落魄,可是结交豪迈,礼贤下士,屈己待人,所做所谋,天下有识之士皆目之为英雄。以诸葛亮之智,当时之势,不选刘备又能选谁呢!。

9

答 | 江隐龙

“匡扶汉室”哪里是天命,只是政治筹码而已。在此且不论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刘备——既然已经选择了,就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发挥刘备的比较优势,如此才能在乱世中求生存。那么刘备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呢?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诸葛亮在言毕“隆中对”之后还说了这么一句话: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诸葛亮知道,刘备除了“人和”之外已经没有任何足以依凭的资本了,但只要能将这一资本发挥到极致,也能成一番事业,在乱世中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

那这里的人和是什么呢?刘备贩履织席出身,根本没有恩泽天下以求“人和”机会,唯一可以利用的政治资本便是刘备姓刘,乃汉室宗亲。那时候虽然曹操专权已久,但汉朝毕竟没有灭亡,几百年来统治惯性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袁术一经称帝立刻被剿灭,董卓、曹操等人位极人臣也并没有动过称帝的心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古训还是有着号召力的,所以诸葛亮必然也必须将刘备的出身这一加分项做到极致,才能弥补刘备在实力上的不足。

所以“将军可占人和”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匡扶汉室”、“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为已任。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汉献帝禅让给曹丕后,刘备“相信”了汉献帝已死,追谥其为“孝愍皇帝”,然后……自己称帝了。

10

首先,个人认为要是东汉气数未尽,估计他诸葛亮还真不会投靠刘备。一个心有大志的儒生怎么会和一个贩席子的走卒有什么交集呢!

其次,他不投靠刘备又投靠谁去?当时还有哪路英雄哪方诸候会把一个躬耕于南阳的无名小辈当回事?如果刘备不是想要经营荆州,如果不是仰仗他岳父的影响力,恐怕刘备也不会三顾茅庐了吧!

其实千百年来人们以来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拼命的认为刘备集团的蜀国和东汉政权存在某种传承和联系,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是被刘备他们给套路了!姑且不去考证刘备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刘备等人除了政治需要打着恢复汉室的口号外打心里就没有东汉这个概念。他的气数尽不尽谁又曾真正在意过?我们都听说过那句著名的“汉贼不两立”的话吧,其实站在东汉献帝的立场,曹操是“贼”,孙权是“贼”,刘备也是“贼”呀!只不过是一位自称汉室后裔的“贼”而已!而这个自称正统的大耳“贼”则犹为可恨啊……

创业之初,刘备需要大肆延揽人才,而恰巧诸葛亮胸怀大志,苦无平台,于是双方一拍既合,各取所需。就这样给我们留下了一段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