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史记》中是《项羽本纪》....居然做帝王才有的“纪”了!而且单独作纪,列在刘邦之前!《汉书》里是《陈胜项籍传》,这才比较合理,因为他的功绩和陈胜类似,都是起兵反秦的义军。如果项羽因为称霸就作本纪,那陈胜更应该做本纪,因为他可是天下义军共主、执六国同盟牛耳。项家前期也是给人家打工的。可只写了世家。
王允是什么人?他可不单是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个爱国但迂腐专断的王司徒,王允家出名门,几代都是“州长”,年轻时连孔融都是他的跟班。这种人都说史记是“谤书”,可想而知,当时的学问家们都知道司马迁的“写作目的”。
不过,司马迁毕竟是“太史公”,他还是尊重史实的,只不过用了引导舆论导向的写作手法。所以,即使项羽这么光辉,我们还是可以从史记中看出端倪。项羽在《史记》中是《项羽本纪》....居然做帝王才有的“纪”了!而且单独作纪,列在刘邦之前!《汉书》里是《陈胜项籍传》,这才比较合理,因为他的功绩和陈胜类似,都是起兵反秦的义军。如果项羽因为称霸就作本纪,那陈胜更应该做本纪,因为他可是天下义军共主、执六国同盟牛耳。项家前期也是给人家打工的。可只写了世家。
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始作谤书,流于后世。” (《后汉书·蔡邕传》、《资治通鉴》)
王允是什么人?他可不单是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个爱国但迂腐专断的王司徒,王允家出名门,几代都是“州长”,年轻时连孔融都是他的跟班。这种人都说史记是“谤书”,可想而知,当时的学问家们都知道司马迁的“写作目的”。
后世的史学家都奉史记为经典,除了特别不合理的地方,一般都以这部书为史实标准,按照这本书研究,那项羽真可谓战神了,而且是有情有义、铁汉柔情的战神。
不过,司马迁毕竟是“太史公”,他还是尊重史实的,只不过用了引导舆论导向的写作手法。所以,即使项羽这么光辉,我们还是可以从史记中看出端倪。
综合分析,项羽其实是个勇猛寡谋,有战争天赋、无政治素养,残暴寡恩、讲小情不尊大义的猛将。将才,非帅才,更非帝王之才。前期的叱咤是有叔叔的老本儿范增等牛人撑着,范增走后,他再也没有战略上的胜利了。把刘邦打得“狼狈不堪”的几场都是局部冲突,而且被过分夸大了。实际每次都是“拼老命得一城、转眼间失一国”。而司马迁用演义的写法,把他赢归功于作战勇猛,把他败归结于重情重义。
刘邦的屡败屡战,是汉的战略。如果史官不带个人感情,那情况就是:刘邦成功的拖住项羽,项羽陷在南线进退两难之时,韩信等人早把大半个中原平定了。最后垓下之围的时候,各地诸侯基本归顺汉军。分裂周围,孤立中央,是最合理的灭国方式;如果擒贼擒王,接下来面对的就是各地的频繁叛乱和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项羽也没什么悲壮的,其实是被对手以最小的代价、以最合理的方式剿灭了。即使回江东,也不会有“八千子弟扫平中原”的可能了,因为此时已不是暴秦的时代,没有楚地一呼,天下响应的条件。
从战绩上看,项羽很少打败一流名将,而且称王后,直到死,也没有一次能达到战略目标的战役。
前期,打败了一些秦军残部和地方割据势力;
而后遇上文臣章邯率领的由一小部分正规军加大量囚徒组成的政府军,丝毫没占到便宜,在北线寸步难行,章邯是因为战绩太好被赵高陷害,内耗严重,被迫投降。
攻齐之战,虽击败了田荣,但田横继续反楚,齐地一直没在项羽管辖下。
彭城之战,打败了诸侯联军,不过中反间计逼走范增。随后韩信抽空从北方回来了一趟,项羽败走,好不容易得来的战果几天就没了。
反击彭越,虽然打败了彭越,但彭越达到了战略目标,楚军从此断粮。
固陵之战,被很多作品描写成项羽击败刘邦,其实,这是刘邦接下来大战役的开端,汉军停止进军不是被阻断了,而是开始集结、统战、部署。此期间楚军多名项羽亲信倒戈,如果刘邦败了,楚国国家总理级的人怎会头像,可见当时大势已定。
陈下之战,楚汉真正的决战。开始之前,韩信完全控制了齐地,灌婴阵杀龙且(项羽的副手)、又拿下楚国首都,英布攻下下九江,刘贾占领寿春,靳歙在济阳,彭越截断粮道,楚地八成归汉,而项羽只能继续和刘邦对峙动弹不得,汉军出关前的战略目标已全部达成。然后刘邦带本部樊哙等人与灌婴、靳歙合兵进攻陈县的项羽,项羽大败。此战并没有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势力”的参与,基本上是刘邦带着嫡系和项羽正面冲突。由于已无处可去,项羽只能带着残兵进入刘邦早已为他准备好的死地---垓下。这一战失利的原因,被司马迁巧妙地变成狡猾的刘邦背信弃义撕毁“鸿沟协议”,忠厚老实的项羽措手不及仓促应战。要知道,历史上鸿沟协议的签订,不是刘邦打不过项羽,而是项羽后勤顶不住不想打了,拿人家老爸当威胁,才达成的。
垓下之围。项羽一到垓下,韩信、英布、彭越这几个老油条和刘邦谈好条件后也来了。当然就更打不过了。
其实《汉书》里就没有“垓下之战”。《汉书高帝纪》“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灌婴追斩羽东城。”《汉书 陈胜项籍传》“羽壁垓下,军少食尽。汉帅诸侯兵围之数重…… 于是羽遂上马,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夜直溃围南出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
陈下之战,楚军已经崩盘了,垓下之战就是项羽弃大军而走,遭追击被迫自杀。但太史公为了丰富项羽形象,大肆渲染了这一段,还特意强调了霸王别姬,项羽的民间形象从此根深蒂固。
人品上,项羽的负面新闻太多了,尤其是史上最造人痛恨的:杀降。《史记》中说,章邯投降后,秦兵担心帮项羽打下咸阳,自己在城中的亲人会被屠杀(因为项羽屠城是有名的),所以议论纷纷,项羽得知后怕他们反戈,就趁夜将20多万人活埋。不过,通过之前的战役和其他史料记载,肯能是项羽被这支部队打毛了。让人拖了这么久,连叔叔都战死了,虽然勉强接受不杀章邯,但不能把这只秦国最后的虎狼之师留着。所以他没有再咸阳称王而是回了楚国老家,因为当地百姓恨他比恨秦还厉害。
真的很佩服司马迁,他的写作功底应该是中国历史第一人。曹操利用天子、称公称王,都被后世骂了两千年;同样利用义帝,而且用完还给杀了的项羽,居然可以轻描淡写就过去了!这可是尊王思想极其根深蒂固的中国古代啊!而一朝开国之君刘邦、武功卓著的武帝,一个被他写成小人、一个被他暗讽废政,居然都没人能管!真可以是全球作家的楷模了。
我是由衷的称赞,不是反话。
总之,项羽就是被太史公捧起来的。虽然在汉的本朝并没有重视,但慢慢被后世添油加醋的接受了。
综合分析,项羽其实是个勇猛寡谋,有战争天赋、无政治素养,残暴寡恩、讲小情不尊大义的猛将。将才,非帅才,更非帝王之才。前期的叱咤是有叔叔的老本儿范增等牛人撑着,范增走后,他再也没有战略上的胜利了。把刘邦打得“狼狈不堪”的几场都是局部冲突,而且被过分夸大了。实际每次都是“拼老命得一城、转眼间失一国”。而司马迁用演义的写法,把他赢归功于作战勇猛,把他败归结于重情重义。
刘邦的屡败屡战,是汉的战略。如果史官不带个人感情,那情况就是:刘邦成功的拖住项羽,项羽陷在南线进退两难之时,韩信等人早把大半个中原平定了。最后垓下之围的时候,各地诸侯基本归顺汉军。分裂周围,孤立中央,是最合理的灭国方式;如果擒贼擒王,接下来面对的就是各地的频繁叛乱和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项羽也没什么悲壮的,其实是被对手以最小的代价、以最合理的方式剿灭了。即使回江东,也不会有“八千子弟扫平中原”的可能了,因为此时已不是暴秦的时代,没有楚地一呼,天下响应的条件。
从战绩上看,项羽很少打败一流名将,而且称王后,直到死,也没有一次能达到战略目标的战役。
前期,打败了一些秦军残部和地方割据势力;
而后遇上文臣章邯率领的由一小部分正规军加大量囚徒组成的政府军,丝毫没占到便宜,在北线寸步难行,章邯是因为战绩太好被赵高陷害,内耗严重,被迫投降。
攻齐之战,虽击败了田荣,但田横继续反楚,齐地一直没在项羽管辖下。
彭城之战,打败了诸侯联军,不过中反间计逼走范增。随后韩信抽空从北方回来了一趟,项羽败走,好不容易得来的战果几天就没了。
反击彭越,虽然打败了彭越,但彭越达到了战略目标,楚军从此断粮。
固陵之战,被很多作品描写成项羽击败刘邦,其实,这是刘邦接下来大战役的开端,汉军停止进军不是被阻断了,而是开始集结、统战、部署。此期间楚军多名项羽亲信倒戈,如果刘邦败了,楚国国家总理级的人怎会头像,可见当时大势已定。
陈下之战,楚汉真正的决战。开始之前,韩信完全控制了齐地,灌婴阵杀龙且(项羽的副手)、又拿下楚国首都,英布攻下下九江,刘贾占领寿春,靳歙在济阳,彭越截断粮道,楚地八成归汉,而项羽只能继续和刘邦对峙动弹不得,汉军出关前的战略目标已全部达成。然后刘邦带本部樊哙等人与灌婴、靳歙合兵进攻陈县的项羽,项羽大败。此战并没有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势力”的参与,基本上是刘邦带着嫡系和项羽正面冲突。由于已无处可去,项羽只能带着残兵进入刘邦早已为他准备好的死地---垓下。这一战失利的原因,被司马迁巧妙地变成狡猾的刘邦背信弃义撕毁“鸿沟协议”,忠厚老实的项羽措手不及仓促应战。要知道,历史上鸿沟协议的签订,不是刘邦打不过项羽,而是项羽后勤顶不住不想打了,拿人家老爸当威胁,才达成的。
垓下之围。项羽一到垓下,韩信、英布、彭越这几个老油条和刘邦谈好条件后也来了。当然就更打不过了。
其实《汉书》里就没有“垓下之战”。《汉书高帝纪》“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灌婴追斩羽东城。”《汉书 陈胜项籍传》“羽壁垓下,军少食尽。汉帅诸侯兵围之数重…… 于是羽遂上马,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夜直溃围南出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
陈下之战,楚军已经崩盘了,垓下之战就是项羽弃大军而走,遭追击被迫自杀。但太史公为了丰富项羽形象,大肆渲染了这一段,还特意强调了霸王别姬,项羽的民间形象从此根深蒂固。
人品上,项羽的负面新闻太多了,尤其是史上最造人痛恨的:杀降。《史记》中说,章邯投降后,秦兵担心帮项羽打下咸阳,自己在城中的亲人会被屠杀(因为项羽屠城是有名的),所以议论纷纷,项羽得知后怕他们反戈,就趁夜将20多万人活埋。不过,通过之前的战役和其他史料记载,肯能是项羽被这支部队打毛了。让人拖了这么久,连叔叔都战死了,虽然勉强接受不杀章邯,但不能把这只秦国最后的虎狼之师留着。所以他没有再咸阳称王而是回了楚国老家,因为当地百姓恨他比恨秦还厉害。
真的很佩服司马迁,他的写作功底应该是中国历史第一人。曹操利用天子、称公称王,都被后世骂了两千年;同样利用义帝,而且用完还给杀了的项羽,居然可以轻描淡写就过去了!这可是尊王思想极其根深蒂固的中国古代啊!而一朝开国之君刘邦、武功卓著的武帝,一个被他写成小人、一个被他暗讽废政,居然都没人能管!真可以是全球作家的楷模了。
我是由衷的称赞,不是反话。
总之,项羽就是被太史公捧起来的。虽然在汉的本朝并没有重视,但慢慢被后世添油加醋的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