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乌江(宋.李清照)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起义的领袖,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他的叔父阵亡以后,率领起义部队渡河去救另一支复辟部队赵王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破釜沉舟”与秦军主将王离、章邯决一死战,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攻破秦军主力,攻破关中,举办“鸿门宴”,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由于他没有听亚父范增的话,在“鸿门宴”放跑刘邦,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退守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发生“霸王别姬”的悲剧,自刎于乌江,尸体被刘邦部下分抢去邀功请赏。

项羽一生大的争战七十多次,所向披靡,没有敌手。可是他由于有勇少谋,不仅不听高参亚父范增的话,而且反中刘邦高参的离间计,怀疑范增,迫使范增离开了他,使他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项羽行妇人之仁,放过了在手心的刘邦,最后败给了刘邦,而且失败后拒不回江东再起,而是自刎身亡,实在是可惜、可叹,不能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失败后却以死了结。

结语:

项羽的历史价值就是推翻了暴秦。创造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以少胜多打赢了“巨鹿之战”,从而打败秦军主力“王离、章邯的主力部队”,为打败秦朝垫定了胜利的基础。

项羽的悲剧用他的对手刘邦一句话非常贴切:“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项羽的历史价值就是推翻暴秦有功,而楚汉之争无能,主要原因是不听军师范增的正确建议,而刚愎自用,岂有不败之理。如果能够做到能屈能伸,总结经验教训,逃回江东,东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佳贡献者
2

项羽是人臣之才,却错居人主之位;是可用之人,而不是用人之人。这是他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王立群

3

有的人成功了,却不被人喜欢;有的人失败了,却被人永久铭记。大概是因为成功离我们遥远,而失败则是常态。

项羽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有官方认定的“霸王”称号的人,就是这种失败的英雄,他短暂的生命历程,足够灿烂,足够热烈,也足够悲壮,这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最富知名度的人物。他为中国历史到底留下了什么呢?

一、推翻秦朝暴政,这是他为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富实际意义的贡献。

秦末暴政,老百姓不堪其苦,项羽崛起于乱世,以惊人的武力灭王离,降章邯,秦朝主力在项羽的打击之下,灰飞烟灭。项羽是秦朝灭亡的第一功臣,刘邦入咸阳基本上就是下山摘桃子了。

二、项羽的个人形象,极富审美价值。

一个普通人失败,只会让人觉得应该;一个大英雄失败,则会让人同情,如果这个大英雄还是儿女情长的,就更加让人感动了。

项羽就是这样的大英雄。他在垓下被围直到乌江自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有名英雄未路的形象。恐怕只有乔峰在雁门关自杀就义能与之相比了。

、项羽用自己的个人经历,为中国文贡献了为数众多的成语和典故。

少年时的取而代之,到从军后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先发制人、以一当十,再到灭秦后项庄舞剑、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再加上别人评价他的沐猴而冠、妇人之仁,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鸿门宴。

要设一个比赛,看看谁因一己之力贡献的成语最多,项羽进入前三甲应该没问题。

总结

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不仅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也深深影响到中国人的审美和文化。以其28岁的生命历程,堪称神奇。

4

要问“项羽的历史价值是什么”,首次我们要从历史里面找答案。

一、对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开国之君

作为项羽的老对手,刘邦集团的评价不可谓不重要。刘邦是怎么看项羽的呢?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



很明确:项羽是一个曾经拥有过天下的帝王级豪杰

作为刘备的兴汉三杰,张良、韩信是怎样评价项羽的呢?

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项王》一篇。名籍。

——《汉书·艺文志》



众所周知,刘邦取天下以后,因为忌讳项羽名声太重影响汉帝国的统治稳定,下令对项羽的称呼从“项王”改成“项籍”。然而张良和韩信在给刘邦编写兵书时,不顾此这个禁令,仍然称呼项羽为“项王”,说明汉代贵族士人阶层认可项羽的帝王地位。这一点,文豪杨雄的言论也可以印证,如下。

或问:“秦、楚既为天典命矣,秦缢灞上,楚分江西,兴废何速乎?”
——《扬子法言 卷十 重黎》

杨雄将秦、楚并列,说明时人认可项羽的“楚”是一个朝代,项羽与秦始皇相提并论。而且,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也给了项羽“本纪”的皇帝级别待遇。


二、对天下人的价值:灭暴秦之功。

这一点可能与我们的潜意识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汉代,项羽、陈胜的地位非常之高,是与刘邦一样诛灭暴秦的大功臣,即便经过楚、汉争霸的残酷之后,仍如此。

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可以看到,陈涉在刘邦心中是与秦始皇并列的。

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史记·项羽本纪赞》

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陈平

由于苦秦之残暴,项羽、陈胜与刘邦一样成为诛秦之英雄,也成为天下人共同的回忆。所以对于天下人来说,项羽本身也已经化身成为一个符号——一往无前的勇气、“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气,破釜沉舟的硬气、善待士人的和气


这就是他的历史价值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5

给刘邦当了绿叶!

6

项羽英雄形象塑造的意义最大之处在于

——败军可言勇!!

在传统的冷兵器时代,竞争是残酷的,没有双方共赢,只有你死我活。因此成功者理应受到尊崇,失败者理应遭受贬斥,此乃顺理成章之理。项羽却是个例外,楚汉相争八年,虽失败告终却为后人敬仰。正因为他独特的历史个性,有别于历史上的商纣、李隆基、朱由检等人,才有了如此“力拔山兮气盖世”。

在唐代就有乐舞《樊哙排君难》、《鸿门宴》,由此而衍生的各种戏曲,至今盛演不衰。可见,民间对项羽这一人物的喜好超乎一般。钱钟书先生在谈论典型人物的个性所包含的复杂性时,所标举的代表人物就是司马迁笔下写得最精彩的人物之一——项羽。他认为“史记写入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从历史人物研究角度看,项羽可谓在中国最早突破传统文化中“败将不言勇”思维定 式的悲情人物,其隐藏的文化意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但是,我们还是要知道,史记中的项羽,艺术加工居多,之前在关于项羽不过江东的9个迷思里,我也已经讨论过了。赘述一句,乌江亭长劝项羽渡江时曾说的“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这一句是真的不成立,汉军毕竟都已经顺利度过淮河,所以一条乌江,是挡不了刘邦几天的。想要东山再起,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总的来说,《项羽本纪》的创作目的在于突出项羽的英雄形象。 反复渲染项羽是“不肯过江东”,而不是“不能过江东”, 给原本不该拥有“选择权”的项羽一次选择的机会,升华了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英雄”的悲剧色彩。而事实上“项羽之死”的过程应该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述的那样,非常简单:项羽率十万楚军在垓下与汉军决战,因兵力悬殊而为汉军所败。项羽率领着他的残兵败将一路向东南逃窜,在东城被汉军赶上,斩杀。至于项羽是否死于乌江,那就要看地理学家考证的“乌江亭”的县治归属了。


“楚汉争霸”是一段家喻户晓的历史,“项羽”、“刘邦”的形象在人们脑中也早已根深蒂固。《史记》对那段历史的描述,不论是否真实, 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影响着每一个接触那段历史的人。

7

一、推进历史进步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形势的大变迁,宏观思考中的德力转化,亦该相应地付诸实施,如若不然,仍固守原有的崇力的施政方针,则会受到社会潮流奔泻而前的强大推助力的抛弃。而恰恰在这一趋势面前,秦始皇的诸多举措,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反其道而行之,自不能不受到严厉的历史惩罚。而正是在体现这一两大趋势的结合点上,项羽因为扮演了执行惩罚的角色,而表现出他无可取代的历史价值。短短十馀年,一统后的秦皇朝继续崇“力”的所作所为,使它成为了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造成了历史发展的无限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破除这一社会困境,使历史的车轮得以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成为了当时一个非常艰难而痛苦的时代命题。而项羽正是以其最终的亡秦壮举,有力地成为了这一伟大的时代命题的最切实的破解者而使自己的声名彪炳于史册。

二、接续农民起义

在破解秦末社会历史发展的艰难命题中,亦有着陈胜、吴广“初作难”的作用,考察陈胜、吴广起义产生的背景,正足以揭示出上述所论历史命题的严肃性与深刻内涵。该传极其尖锐地揭露了封建专制主义皇朝走向极权的巨大罪恶,及其在社会文化思想上所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它形成为加速秦皇朝灭亡的腐朽催化剂,正为陈胜、吴广起义铺设着顺利发展的道路。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攻下附近几个县以后,陈胜在陈县乃立为楚王,设立叫“张楚”的国号,确定起政治领导的中心严重地摧毁了秦皇朝的地方政权,为后来的最终亡秦预设了有利条件。因起义军直接威胁到秦朝廷的安全,秦皇朝就命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与此同时,吴广被部下田臧诛杀,陈胜退出陈县前往汝阴,回到下城父时被车夫庄贾直接杀害。至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告一段落,但它所倡始的亡秦斗争的伟大事业还在继续。继续农民起义的事业,项梁、项羽叔侄二人,在其后的亡秦斗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项梁、项羽以其才华及社会影响,使起义军的队伍重新得到了壮大。表明,在陈胜牺牲后,是项梁扛起了义军的号令大旗,在亡秦的事业上发挥起相对引领的作用了。

三、“虐戾”灭亡秦朝

这是亡秦起义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实现目标的阶段。章邯已经打败了项梁了军队,就认为对秦朝来说江淮一带楚地的形势稳定了,于是将秦军领过黄河去攻击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的赵军,赵军被打得大败就驻进了巨鹿城。赵本来就是陈胜为王时往北派军经略土地的过程中所派生的,总体上自是属于起义军的阵营的,因之迁到彭城的怀王决定派兵去援救,而这正是他设计派出的南北二军的北支部队。项羽以其被分派在北军,就此揭开了他亡秦壮举的光辉篇章。项羽的亡秦壮举,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夺取亡秦军队的总指挥权。第二步是夺取了救赵的巨鹿之战的伟大胜利。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第三步是促使秦军彻底投降。项羽采取正确策略先派蒲将军去战秦军,一再打败秦军,然后项羽亲率大军进击秦军,又将秦军打得大败。最终使章邯无奈,在洹水南殷墟上正式投降于项羽。秦廷的军队至此才告彻底瓦解。进入关中后又“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做了这些象徵性的事件后,亡秦的事业就正式结束了。灭秦,项羽一生功迹辉煌成就的最为集中的体现。唯其如此,才得以破解因秦之暴政所阻碍历史发展的时代命题,为新的社会进步预留了前进的空间,极大地缩短了两大趋势迅速结合的距离。

四、主命分王天下

项羽之主命分天下王诸侯,可以分三个步骤考察。第一步,鸿门宴。宴会进行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正处于危急之中,张良将樊哙叫进来,于是樊哙“谯让”起项羽来,语有“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如果现在诛杀“劳苦而功高”的刘邦,“此亡秦之续耳”这样的话。项羽听了,“未有以应”。项羽的沉默,表明他认为樊哙的话有道理,因为他心中始终秉持着亡秦正义性的理念没有动摇。而且他先天晚上已经答应了项伯不杀刘邦,项羽需要在正式分封前维持一个诸侯间团结合作的气氛,如真杀了刘邦,正如樊哙所说,“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P2654)所以,比较刘邦的隐瞒真实意图,做了又不敢承认的龌龊行为,项羽所显示的正义感、仁德大度及有全局考虑的心志,使鸿门宴成为他正式分封前的一次政治宣扬与威服攻势。

第二步,分封。项羽先是提出了“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依据这个标准,“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第三步,平乱。项羽分封,是企图维持一个天下一统的局面,并导致出现天下的安定。但其分封没有建立全国范围从中央到地方一体的行政机构,没有明确西楚霸王与诸王之间的关系原则,也没有制订出诸王间的行动盟约,加上从各自利益的考量上不可能全都得到满足,诸王罢麾下后就乱象丛生。主要表现为田荣不服从分封的局面,反于齐,项羽北至城阳与之会战,田荣不胜,出走中被平原民众杀掉。其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又反城阳,项羽不得脱身。刘邦走出汉中,定关中之同时,率领常山、河南、韩、魏、殷五诸侯,东伐楚,入彭城。项羽即令他将击齐,自领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乃西从萧,大破汉军。以后在荥阳、成皋间对峙,又开始了刘项相争的历程。其后,彭越数反梁地,断绝项羽军队的粮食供应,项羽忧患中又亲去陈留、外黄一带进击彭越。平乱活动,让项羽疲于奔命,最终使他在楚汉对抗中遭受失败。项羽主命王天下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五、精神万古永存

敢于代秦的宏大志向。破釜沉舟的战斗勇气。至于维护团结的宽仁胸怀,坚持一统的平叛决心两种精神,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涉及了。项羽的性格总体上是坦诚的,不像刘邦那样老是藏着掖着。自我牺牲的反省意识。东城快战以后,项羽领着仅有的二十六骑来到了乌江边,本想东渡乌江以利东山再起,乌江亭长也已附船著岸在等着他,而且说现在岸边只有这一艘船,渡过去了,即使汉的追兵到了也无法渡去过,你就可以逃脱了。就在这欲渡将渡的千钧一发之际,项羽突然改变了主意,他笑着对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在这个时候,项羽之能有这样的反省意识,他是准备以牺牲自己的代价来面对的,这是需要何等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勇气。在军事上,项羽最辉煌的成就除巨鹿之战外,就是汉之二年四月,他以三万的兵力,将刘邦的五十六万诸侯军在彭城打得个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汉之四年,刘项二军相持荥阳、成皋,待广武间刘邦数落他时,项羽已处于相对劣势,到汉五年他被围垓下,自陷四面楚歌,项羽不能不溃逃了。这个迅速瓦解的过程,使项羽这位“欲以力征经营天下”(P339)见长的人看到,即使过江而东也无能重新起家了。他不想再以战争来危害中原民众,是显示了项羽捨身自刎的自觉意图。项羽牺牲自己换来天下一统的局面,是他亡秦后作出的最后一次贡献。以羞耻之心引发的反省意识,自可造福于人民,其可贵精神应予肯定。

8

项羽是一个悲情历史人物,他曾有力拔山的豪迈,也有霸王别姬的无奈。在风起云涌的秦汉帝国中间,起到了一个过渡性作用,既有破旧的功绩,又有为汉朝当试金石和磨刀石的作用。具体历史价值有三个。

美女爱英雄

一、他是秦朝的掘墓人。秦朝虽然有书同文、车同轨的贡献,但暴政不得民心,在人民需要休养生息时,大兴土木,严刑峻罚,百姓民不聊生。此时,历史需要杰出人才出现结束这段不得民民的王朝,陈胜吴广没有这个能力,那历史的重担就交给了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项羽的作用更大。他击败了秦朝的主力。

项羽

二、他是汉朝的孵化器。刘邦有没有能力,自己说了不算,能打败强大的项羽就是胜利,否则无法建立起真正强大的王朝。如果没有项羽的存在,刘邦也无法做到谦虚谨慎,也不会冷静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更不会主动去约法三章。

自刎

三、他是后人的教科书。很多后人都把项羽当成一个教科书,引以为戒。占据优势时,不要骄傲自满,要果断出击,面对强敌不能心慈手软。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虚心听取谋士的建议,不能刚愎自用。时局不利时,不要灰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有文人以他为榜样,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总之,项羽就是这样一个悲情英雄人物,在历史中有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也非常值得人们去深思。

9

项羽在《史记》中是《项羽本纪》....居然做帝王才有的“纪”了!而且单独作纪,列在刘邦之前!《汉书》里是《陈胜项籍传》,这才比较合理,因为他的功绩和陈胜类似,都是起兵反秦的义军。如果项羽因为称霸就作本纪,那陈胜更应该做本纪,因为他可是天下义军共主、执六国同盟牛耳。项家前期也是给人家打工的。可只写了世家。

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始作谤书,流于后世。” (《后汉书·蔡邕传》、《资治通鉴》)

王允是什么人?他可不单是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个爱国但迂腐专断的王司徒,王允家出名门,几代都是“州长”,年轻时连孔融都是他的跟班。这种人都说史记是“谤书”,可想而知,当时的学问家们都知道司马迁的“写作目的”。

后世的史学家都奉史记为经典,除了特别不合理的地方,一般都以这部书为史实标准,按照这本书研究,那项羽真可谓战神了,而且是有情有义、铁汉柔情的战神。

不过,司马迁毕竟是“太史公”,他还是尊重史实的,只不过用了引导舆论导向的写作手法。所以,即使项羽这么光辉,我们还是可以从史记中看出端倪。项羽在《史记》中是《项羽本纪》....居然做帝王才有的“纪”了!而且单独作纪,列在刘邦之前!《汉书》里是《陈胜项籍传》,这才比较合理,因为他的功绩和陈胜类似,都是起兵反秦的义军。如果项羽因为称霸就作本纪,那陈胜更应该做本纪,因为他可是天下义军共主、执六国同盟牛耳。项家前期也是给人家打工的。可只写了世家。

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始作谤书,流于后世。” (《后汉书·蔡邕传》、《资治通鉴》)

王允是什么人?他可不单是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个爱国但迂腐专断的王司徒,王允家出名门,几代都是“州长”,年轻时连孔融都是他的跟班。这种人都说史记是“谤书”,可想而知,当时的学问家们都知道司马迁的“写作目的”。

后世的史学家都奉史记为经典,除了特别不合理的地方,一般都以这部书为史实标准,按照这本书研究,那项羽真可谓战神了,而且是有情有义、铁汉柔情的战神。

不过,司马迁毕竟是“太史公”,他还是尊重史实的,只不过用了引导舆论导向的写作手法。所以,即使项羽这么光辉,我们还是可以从史记中看出端倪。

综合分析,项羽其实是个勇猛寡谋,有战争天赋、无政治素养,残暴寡恩、讲小情不尊大义的猛将。将才,非帅才,更非帝王之才。前期的叱咤是有叔叔的老本儿范增等牛人撑着,范增走后,他再也没有战略上的胜利了。把刘邦打得“狼狈不堪”的几场都是局部冲突,而且被过分夸大了。实际每次都是“拼老命得一城、转眼间失一国”。而司马迁用演义的写法,把他赢归功于作战勇猛,把他败归结于重情重义。

刘邦的屡败屡战,是汉的战略。如果史官不带个人感情,那情况就是:刘邦成功的拖住项羽,项羽陷在南线进退两难之时,韩信等人早把大半个中原平定了。最后垓下之围的时候,各地诸侯基本归顺汉军。分裂周围,孤立中央,是最合理的灭国方式;如果擒贼擒王,接下来面对的就是各地的频繁叛乱和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项羽也没什么悲壮的,其实是被对手以最小的代价、以最合理的方式剿灭了。即使回江东,也不会有“八千子弟扫平中原”的可能了,因为此时已不是暴秦的时代,没有楚地一呼,天下响应的条件。

从战绩上看,项羽很少打败一流名将,而且称王后,直到死,也没有一次能达到战略目标的战役。

前期,打败了一些秦军残部和地方割据势力;

而后遇上文臣章邯率领的由一小部分正规军加大量囚徒组成的政府军,丝毫没占到便宜,在北线寸步难行,章邯是因为战绩太好被赵高陷害,内耗严重,被迫投降。

攻齐之战,虽击败了田荣,但田横继续反楚,齐地一直没在项羽管辖下。

彭城之战,打败了诸侯联军,不过中反间计逼走范增。随后韩信抽空从北方回来了一趟,项羽败走,好不容易得来的战果几天就没了。

反击彭越,虽然打败了彭越,但彭越达到了战略目标,楚军从此断粮。

固陵之战,被很多作品描写成项羽击败刘邦,其实,这是刘邦接下来大战役的开端,汉军停止进军不是被阻断了,而是开始集结、统战、部署。此期间楚军多名项羽亲信倒戈,如果刘邦败了,楚国国家总理级的人怎会头像,可见当时大势已定。

陈下之战,楚汉真正的决战。开始之前,韩信完全控制了齐地,灌婴阵杀龙且(项羽的副手)、又拿下楚国首都,英布攻下下九江,刘贾占领寿春,靳歙在济阳,彭越截断粮道,楚地八成归汉,而项羽只能继续和刘邦对峙动弹不得,汉军出关前的战略目标已全部达成。然后刘邦带本部樊哙等人与灌婴、靳歙合兵进攻陈县的项羽,项羽大败。此战并没有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势力”的参与,基本上是刘邦带着嫡系和项羽正面冲突。由于已无处可去,项羽只能带着残兵进入刘邦早已为他准备好的死地---垓下。这一战失利的原因,被司马迁巧妙地变成狡猾的刘邦背信弃义撕毁“鸿沟协议”,忠厚老实的项羽措手不及仓促应战。要知道,历史上鸿沟协议的签订,不是刘邦打不过项羽,而是项羽后勤顶不住不想打了,拿人家老爸当威胁,才达成的。

垓下之围。项羽一到垓下,韩信、英布、彭越这几个老油条和刘邦谈好条件后也来了。当然就更打不过了。

其实《汉书》里就没有“垓下之战”。《汉书高帝纪》“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灌婴追斩羽东城。”《汉书 陈胜项籍传》“羽壁垓下,军少食尽。汉帅诸侯兵围之数重…… 于是羽遂上马,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夜直溃围南出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

陈下之战,楚军已经崩盘了,垓下之战就是项羽弃大军而走,遭追击被迫自杀。但太史公为了丰富项羽形象,大肆渲染了这一段,还特意强调了霸王别姬,项羽的民间形象从此根深蒂固。

人品上,项羽的负面新闻太多了,尤其是史上最造人痛恨的:杀降。《史记》中说,章邯投降后,秦兵担心帮项羽打下咸阳,自己在城中的亲人会被屠杀(因为项羽屠城是有名的),所以议论纷纷,项羽得知后怕他们反戈,就趁夜将20多万人活埋。不过,通过之前的战役和其他史料记载,肯能是项羽被这支部队打毛了。让人拖了这么久,连叔叔都战死了,虽然勉强接受不杀章邯,但不能把这只秦国最后的虎狼之师留着。所以他没有再咸阳称王而是回了楚国老家,因为当地百姓恨他比恨秦还厉害。

真的很佩服司马迁,他的写作功底应该是中国历史第一人。曹操利用天子、称公称王,都被后世骂了两千年;同样利用义帝,而且用完还给杀了的项羽,居然可以轻描淡写就过去了!这可是尊王思想极其根深蒂固的中国古代啊!而一朝开国之君刘邦、武功卓著的武帝,一个被他写成小人、一个被他暗讽废政,居然都没人能管!真可以是全球作家的楷模了。

我是由衷的称赞,不是反话。

总之,项羽就是被太史公捧起来的。虽然在汉的本朝并没有重视,但慢慢被后世添油加醋的接受了。

综合分析,项羽其实是个勇猛寡谋,有战争天赋、无政治素养,残暴寡恩、讲小情不尊大义的猛将。将才,非帅才,更非帝王之才。前期的叱咤是有叔叔的老本儿范增等牛人撑着,范增走后,他再也没有战略上的胜利了。把刘邦打得“狼狈不堪”的几场都是局部冲突,而且被过分夸大了。实际每次都是“拼老命得一城、转眼间失一国”。而司马迁用演义的写法,把他赢归功于作战勇猛,把他败归结于重情重义。

刘邦的屡败屡战,是汉的战略。如果史官不带个人感情,那情况就是:刘邦成功的拖住项羽,项羽陷在南线进退两难之时,韩信等人早把大半个中原平定了。最后垓下之围的时候,各地诸侯基本归顺汉军。分裂周围,孤立中央,是最合理的灭国方式;如果擒贼擒王,接下来面对的就是各地的频繁叛乱和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项羽也没什么悲壮的,其实是被对手以最小的代价、以最合理的方式剿灭了。即使回江东,也不会有“八千子弟扫平中原”的可能了,因为此时已不是暴秦的时代,没有楚地一呼,天下响应的条件。

从战绩上看,项羽很少打败一流名将,而且称王后,直到死,也没有一次能达到战略目标的战役。

前期,打败了一些秦军残部和地方割据势力;

而后遇上文臣章邯率领的由一小部分正规军加大量囚徒组成的政府军,丝毫没占到便宜,在北线寸步难行,章邯是因为战绩太好被赵高陷害,内耗严重,被迫投降。

攻齐之战,虽击败了田荣,但田横继续反楚,齐地一直没在项羽管辖下。

彭城之战,打败了诸侯联军,不过中反间计逼走范增。随后韩信抽空从北方回来了一趟,项羽败走,好不容易得来的战果几天就没了。

反击彭越,虽然打败了彭越,但彭越达到了战略目标,楚军从此断粮。

固陵之战,被很多作品描写成项羽击败刘邦,其实,这是刘邦接下来大战役的开端,汉军停止进军不是被阻断了,而是开始集结、统战、部署。此期间楚军多名项羽亲信倒戈,如果刘邦败了,楚国国家总理级的人怎会头像,可见当时大势已定。

陈下之战,楚汉真正的决战。开始之前,韩信完全控制了齐地,灌婴阵杀龙且(项羽的副手)、又拿下楚国首都,英布攻下下九江,刘贾占领寿春,靳歙在济阳,彭越截断粮道,楚地八成归汉,而项羽只能继续和刘邦对峙动弹不得,汉军出关前的战略目标已全部达成。然后刘邦带本部樊哙等人与灌婴、靳歙合兵进攻陈县的项羽,项羽大败。此战并没有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势力”的参与,基本上是刘邦带着嫡系和项羽正面冲突。由于已无处可去,项羽只能带着残兵进入刘邦早已为他准备好的死地---垓下。这一战失利的原因,被司马迁巧妙地变成狡猾的刘邦背信弃义撕毁“鸿沟协议”,忠厚老实的项羽措手不及仓促应战。要知道,历史上鸿沟协议的签订,不是刘邦打不过项羽,而是项羽后勤顶不住不想打了,拿人家老爸当威胁,才达成的。

垓下之围。项羽一到垓下,韩信、英布、彭越这几个老油条和刘邦谈好条件后也来了。当然就更打不过了。

其实《汉书》里就没有“垓下之战”。《汉书高帝纪》“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灌婴追斩羽东城。”《汉书 陈胜项籍传》“羽壁垓下,军少食尽。汉帅诸侯兵围之数重…… 于是羽遂上马,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夜直溃围南出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

陈下之战,楚军已经崩盘了,垓下之战就是项羽弃大军而走,遭追击被迫自杀。但太史公为了丰富项羽形象,大肆渲染了这一段,还特意强调了霸王别姬,项羽的民间形象从此根深蒂固。

人品上,项羽的负面新闻太多了,尤其是史上最造人痛恨的:杀降。《史记》中说,章邯投降后,秦兵担心帮项羽打下咸阳,自己在城中的亲人会被屠杀(因为项羽屠城是有名的),所以议论纷纷,项羽得知后怕他们反戈,就趁夜将20多万人活埋。不过,通过之前的战役和其他史料记载,肯能是项羽被这支部队打毛了。让人拖了这么久,连叔叔都战死了,虽然勉强接受不杀章邯,但不能把这只秦国最后的虎狼之师留着。所以他没有再咸阳称王而是回了楚国老家,因为当地百姓恨他比恨秦还厉害。

真的很佩服司马迁,他的写作功底应该是中国历史第一人。曹操利用天子、称公称王,都被后世骂了两千年;同样利用义帝,而且用完还给杀了的项羽,居然可以轻描淡写就过去了!这可是尊王思想极其根深蒂固的中国古代啊!而一朝开国之君刘邦、武功卓著的武帝,一个被他写成小人、一个被他暗讽废政,居然都没人能管!真可以是全球作家的楷模了。

我是由衷的称赞,不是反话。

总之,项羽就是被太史公捧起来的。虽然在汉的本朝并没有重视,但慢慢被后世添油加醋的接受了。

10

项羽作为一个历史风云人物其历史价值是任何个人力量都无法战胜集体智慧。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项羽以个人之力量来对抗刘邦众谋士的力量,其结果注定要失败。这是项羽在争夺天下过程中败笔之一。

其二:以仁义道德对刘邦的言而无信,这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从刘邦的性格可以看出其阴险狡诈,具有泼皮无赖之像。与这等人讲信义,是无任何意义的。

综合其一生的事迹可以看出其是一位有勇气的战将,是重小义而忘大义的将军,有将才而无帅才或帝王之才。在用人与谋略方面与刘邦有差距,这是其自身的缺点,从而成就其悲壮人生,为后世留下许多让人总结与研究的经验教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