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格意义来说西魏和东魏都是傀儡政权,分别是宇文泰和高欢掌握实权,积累的力量足够了,就开始篡夺政权,分别建立了北周和北齐。北齐建立于550年,北周建立于557年,有七年的差距。
西魏、北周一脉相承,东魏、北齐一脉相承,北周能够消灭北齐必须从东西魏谈起。
东魏、西魏、南梁三国鼎立。
534年,在高欢的主导下建立东魏;535年,在宇文泰的主导下建立西魏,此时形成了典型的三国鼎立时期,如下图:(535-540年,三国鼎立态势图)
东西魏分裂之后,南梁的战争压力日趋平缓下来,此时的南梁政权却日趋衰落,根本没有把握住良好的机会发展壮大自己。在梁武帝萧衍的统治下,又没有多少战争的压力,士大夫集团日渐骄奢淫逸,整个一个坐山观虎斗的架势。三国鼎立的绝大部分时间的战争是在东西魏之间展开的。
东西魏之间的大战共有五次,全部是东魏攻打西魏,可以想见东魏的国家综合实力是高于西魏的。
此时东魏、北齐占据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经济中心已经东移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开始向南方长江中下游转移。西魏占据的关中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东魏攻打西魏的五次战役分别是:
1、536-537年的潼关之战(小关之战)。
东魏趁着西魏关中大旱,粮食歉收,发兵攻打西魏。宇文泰击溃高欢一部,高欢撤退。
2、537-538年的沙苑之战。
东魏高欢战败,洛阳、梁州、荥阳等东魏州郡归顺西魏。
3、538年的河桥之战。
东魏、西魏相持不下。
4、543年的邙山之战。
西魏宇文泰部被高欢击溃主力,损失六成兵力,宇文泰差点被俘。(邙山之战如)
5、546年的玉璧之战。
东魏高欢猛攻玉璧关,双方相持不下,高欢因自己病重和士气低落的原因撤围,不久高欢去世。
如此看来,东魏、西魏火拼,南梁是坐山观虎斗的架势。
西魏崛起的三大事件。
在宇文泰主导的西魏有三大事件对西魏影响非常巨大,分别是三大战争事件,两次胜利,一次失败,对西魏影响巨大。
一、沙苑之战——西魏进军中原。
537-538年的沙苑之战,东魏高欢占据优势,手下大将侯景建议前后两军分列前进;而斛律羌则建议分兵偷袭长安。这两位大将的建议对西魏来说无疑都是致命,但高欢不听,导致轻敌,军队在撤退之中被追击、落水者甚多。
宇文泰凭借此战,夺取了洛阳、荥阳、梁州等地,触角进入中原腹地。
二、邙山之战——汉人武装大规模进入西魏军队。
543年,宇文泰部10万主力于东魏高欢战于邙山。主要是东魏豫州刺史高仲密的妻子被高欢儿子高澄调戏所致,高仲密投降了西魏,高欢起兵讨伐。
宇文泰的主力约有10万人,一战被东魏击溃,6万多人被杀,精锐丧失殆尽,宇文泰差点被俘。如果高欢继续进军的话,可以轻易统一西魏,但高欢却撤军了,丧失了统一北方的大好机会。这对宇文泰来说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原来北魏以及之后的东西魏的军队绝大多是鲜卑人,而汉人一般不允许加入军队之中的。西魏宇文泰一战主力丧失,关中地区少鲜卑人居住,如何招收新的兵源是成了大问题。
办法很好找,当时关陇地区汉人地主豪强大都养有私人武装,这一部分是属于地方武装,尚没有解散。于是宇文泰广泛招募豪强地主率地方武装加入西魏的正规军,并让关中地区有名望的汉人率领,这也是关陇汉人贵族的崛起之时,这对西魏以及北周的未来走向非常重要。
三、侯景之乱——西魏夺取巴蜀、江陵。
侯景原为高欢部将,高欢临死之际嘱咐自己儿子要小心侯景。果不其然,高欢一死,侯景立马叛变,他率领河南十三州之地先投靠西魏宇文泰,宇文泰对他十分小心,并且要求他解除兵权到长安。侯景自然不愿意,于是南梁接受了侯景的投降。
547年侯景投降,548年他就反叛进攻南梁国都,551年称帝,552年败亡。侯景叛乱对三国之中南梁的影响最大,西魏趁机夺取了襄阳以上的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有四川、汉水流域等地。554年,攻占江陵。如下图:(相对于西魏初期疆域,到西魏末期疆域扩大了一倍多,民众也显著增多)
经过这三次大的历史事件,西魏国力大增,汉人武装大规模进入军队,西魏的上层建筑之中不单单是鲜卑人,融合了很多汉人。
北周为何能快速灭亡北齐?
北周之所以能够消灭北齐,从四个方面阐述原因:
一、兵源分析对比。
东西魏都是承袭北魏的兵制,鲜卑人主要负责军队和军事作战,汉人负责生产,截然分开,以保障鲜卑人统治。纯鲜卑人或者有鲜卑血统(主要按照父系)的人是军队士兵主要组成部分。
543年的邙山之战对西魏打击非常大,鲜卑士兵精锐丧失殆尽。宇文泰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将大量的汉人武装编入军队作战。这对西魏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从此开始汉人很快占据了军队主体,一大部分人汉人成为西魏、北周上层建筑的一份子。
而北齐疆域是鲜卑人生活的主要区域,鲜卑兵源充足,鲜卑人在政治上享有高度的权威,而汉人在上层建筑中虽然有,但是左右不了北齐的大局。后期虽然有了汉人兵勇,但地位都非常低,改变不了北齐的大局势。(李虎像,鲜卑赐姓大野氏,李渊祖父,西魏八柱国之一,汉人进入西魏乃至北周上层建筑的典型标志之一)
西魏、北周按照鲜卑八部设置了八柱国将军制度,鲜卑人、汉人都有担任柱国将军。如李虎、独孤信等,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独孤信的女儿和隋唐皇室都有姻亲关系。
邙山之战后,西魏、东魏的历史走向开始分野。
二、民族融合对比。
西魏、北周时汉人进入军队乃至上层建筑,必然要求汉人同鲜卑人分享权力。西魏、北周的统治者面对这种情况,自然也让渡不少权力给汉人,这使得鲜卑人和汉人的融合加剧,很多汉人高层的妻子大都是鲜卑人血统。譬如隋唐时期皇室之中都有鲜明的鲜卑血统,这是分享权力,民族融合的重要标志。
西魏民族融合的比较快,形成的国力合力比较大,反观北齐鲜卑人享有特权、汉人只负责生产的状况相比,北齐民族矛盾加重,内部在政治上有明显的差异。
三、综合国力发展对比。
西魏、北周延续发展,国土疆域纳入中原部分地区、荆州、巴蜀、汉中地区等,疆域几乎夸大了一半,这样综合国力节节上升。与之相对比,南梁、南陈明显缩水了不少;东魏丢失了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北魏及其之后的西魏、东魏、北周、北齐以及南朝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崇信佛教。佛教寺院及其僧侣们都享有特权,形成鲜明的寺院经济。寺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自政权的支持,寺院的田地不用交税,僧人不用服劳役。长此以往,很多地主和百姓将土地纳入寺庙体系,人也归寺庙,这样省去的赋税、劳役就会与寺院分肥。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家赋税减少很快,劳役人员也减少不少。(北周武帝宇文扈像,推行府兵制、均田制、铲除佛道特权——灭佛)
周武帝宇文扈时期,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他下令毁佛,史称“周武帝毁佛”。释放了不少寺院土地,不少民众也脱离寺院,也有很多寺院被拆毁。如此下来,均田制、府兵制得以顺利推进,兵源增加了,国家赋税增加了,国家实力更加昌盛了。
反观北齐,由于鲜卑人有特权,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奢靡生活,奴役民众,在经济上没有做大的改革。国力日趋下降,虽然占据经济中心位置,仍旧免不了衰落的趋势。
四、北周、北齐领导者对比。
北齐立国自550-577年,凡六帝,除了高欢之外,几乎个个都是暴虐凶狠淫乱,被后人称为“禽兽王朝”。除了高演还算是一个明君,不过即位不到两年就病死了。而北周都是宇文家族控制,有著名的权臣宇文泰、周武帝宇文扈治理,国家日渐强盛。
一强一弱对比之下,北周立国20年就消灭了北齐政权,速度不可谓不快。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灭北齐四年后篡权建立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