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交友需胜己,似我不如无”,这句话里所表现的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交友需胜己,似我不如无”,这句话里所表现的

2020-09-21 11:02阅读(97)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交友需胜己,似我不如无”,这句话里所表现的交友态度应该怎么看?值不值得推崇?:交友需胜己,似我不如无。这是讲交朋接友的思想态度的名言

1

交友需胜己,似我不如无。这是讲交朋接友的思想态度的名言,有一定的道理,就我个人观点看法,却不敢完全赞同。

从对自己有利,能提高自己的角度看,交友需胜己是对的,谁都想交到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好自己优越的人做朋友,无论是在精神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还是物质金钱财富上胜于自己对自己都是有利的,人往高处走,向好的看齐没错,特别在思想品德操守,知识技能上优于自己者,能做朋友,其对己感染启迪,帮助提高是大大有利的。但人又是相互对等,人人如此这么势利高攀,优于你的人又一样持这种态度,你还能交到优于自己的朋支吗?所以,似我不如无的态度我不赞成,这太自私功利又小气了,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金无足赤,人无十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做人更要不耻下问。所以在交上,我既会交胜己之友,但绝不会有似我不如无的态度。既要向人学习,有能力条件,也要学会帮助人才是,不可太自私势利,那最终也会被人孤立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能帮我,我也要帮人,这样才好。




2

“交友需胜己,似我不如无”看到这句话,不知道朋友们会怎样理解?是理解字面意思?还是在往深处挖掘一下呢?有书君相信应该有60%-70%的人,理解的是字面意义,也就是狭义理解。剩下的30%-40%在刚看到是理解的是字面意义,但在仔细思考过后,就会广义理解了。

其实呢,任何问题都有两面,这里关于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两面性有书君就不多说了,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哲学,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接下来有书君就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说说我们今天的话题“交友需胜己,似我不如无”。

先来看看狭义的“交友需胜己,似我不如无”那就是说,一个人交朋友,只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一概不交。那么问题来了,你只想和比你强的人交友,可是比你强的人,也只想和比他强的人交朋友,那你必定是叫不到这个强于你的朋友,因为在强者面前,你不算强。这样一来,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你不愿意与比你弱或跟你不相上下的人交朋友,比你强的人,又不愿和你这个弱者交朋友,那么你就没有朋友了。感觉有点“高处不胜寒”的味道。除非在特定的环境下,例如,同学、同事、同行等能够以谈的来为基础互相结交。

要有书君说呢,交友这件事啊,它和谈恋爱还是蛮相似的,它们同样都不具有可控性的。而我们喜欢经常挂在嘴上的知己,每个人一生又能够遇到几个呢?应该是屈指可数吧!人们不是经常说“知音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嘛。所以人一生能够遇到一个知己就是很幸运的了。那么谁还会去在乎他的高低呢?

其实呀,找一个更好的圈子并没有什么错,如果一个人能够交到更好的朋友圈子,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前提是既不是功利,也不是屈从于现实,而是一种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下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每个人都无法,也无需回避自己的利己心理和需求。毕竟人伴贤良品自高嘛!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人的自我优化进程。

这也就是有书君要说的广义的“交友需胜己,似我不如无”了,从利己的就角度来讲,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问题,是一条较优的原则,并且也是可行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且每一个人注意的方面和想要提升的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为每一个不同的人,结交比自己在某方面优秀的朋友,提供了成为可能的基础。

正所谓交友要有选择性,不能滥交。狐朋狗友和良师益友之间,那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两种朋友,同时对自己的人生影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每个人只有在仰望一个比自己“高”的人时才能发现自己的渺小,因此多结交能够让你仰望的人,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迎头赶上。孔老夫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每个不同的人,因为身上的闪光点也不同,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你所仰望的对象。所以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也是一种善于交友的表现。

友情呢,有书君把他比作一杯美酒,只有懂得储藏的人,方能得到这陈年佳酿。如果不想被别人当做是一个肤浅的人,就要学会说话,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就需要加强多方面的修养和锻炼,不断给自己充电,只有肚子里面满才是真的满,到需要用的时候才能有真材实料。其实,工作、生活、事业和爱情都应如此,多学多练,多接触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好的让我们自己成长。

最后,有书君友情提醒一下各位朋友,为人处世借多言,因为呢,老话说得好“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如果非要说不可呢,就要言之有理。

3

社交分为三类:一是功利性的有效社交;二是娱乐性的无效社交;三是消磨性的无效社交!

第一,与比你层次低的人交往,这是一种消磨性的无效社交。与这类人交往,你会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满足感!你的虚荣心会得到满足。

但是层次低的人往往充满负能量,喜欢抱怨嫉妒。他们那种落后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狭隘的眼界,会或多或少对你产生负面影响!

你与层次低的人交往,你发达了,他们会眼红。“一人赚钱全村眼馋;一人致富全村拦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比他们强大了,他们会想方设法向你借钱。你若不借给他们,他们就说你人品不好,就会人前人后骂你!甚至还可能在你背后对你使绊子!朱之文在家乡的经历就是最好的印证!

消磨性的无效社交对自身发展进步是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如果不是逼不得已的亲戚,还是少来往为好!要远离低层次的人!他们思想僵化,你说东,他说西,根本说不一块去!

第二,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交往属于娱乐性的无效社交。你掌握的资源往往我也有,我掌握的资源往往你也有!这种社交不能实现优势互补,对自身的进步发展也没有多大作用!大家在一起聊天,胡吃海喝,钓鱼,打牌,搓麻将,也只能满足自身娱乐性需求。这是一种无效社交!如果你无所事事,没有过高的追求也就罢了;如果你一心想着追求进步,追求成功,那还是减少这种娱乐性的无效社交为好!与层次差不多的人交往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不需要深交,别有什么矛盾即可!

第三,与比自己层次高(至少某些方面层次高)的人交往属于功利性的有效社交。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追求进步,追求成功的需求。你若想进步得快些,你就得多与比你层次高的人交往,起码要与某一方面比你强的人交往。这样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只有某些方面比你层次高的人才有可能提携你,帮助你,点醒你,给你以有益的影响,带你进入更高更新的平台,给你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人才可能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他们的眼界,思想,做事风格,思维方式,都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都可能给你带来有益的影响!

所以“交友需胜己,似己不如无”。消磨性无效社交不可取,那是一种无端的内耗;娱乐性无效社交尽量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不能光为娱乐而活着。功利性的有效社交才是推动自身发展进步的需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最佳选择,越来越被众人所推崇!世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讲究功利性的,考大学如此,考公务员如此,外出务工也是如此。一心只做无用功的人能有几个?

4

这么做肯定值,都想交胜己之友,对弱势一方胜己之友有长处,取长补短。但对于另一方人家也有长处,想进步想结交更长于己之友。以这种强弱来看,遵从这句话,二人交不上朋友。而强的一方想结交更强,也遵此也结交不上。以此循环下去,都想往上交,都不想往下交。除非特定的环境下,同学,同事,同行,能以言谈合恰相交,不然交不上。而随着环境改变友情又发生变化。所以古人不也说知音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高山流水知音远。也有知音歌曲。

孔子也说择友要比自己强,但孔子临死前也说我的心唯有天知道罢了。也是无知音。孤独求败之心也反映强胜者也需知音,找不到只好高处不胜寒了。

古人知己难求表明这句古话对于交友不大适用。人的朋友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能维持长久友谊的是同一环境相处久。人以类聚,还是相通的。

试如孤独求败非得找一个对手,为什么不能有一个欣赏他的人。钟子期知愈伯牙,钟子期一定会弹琴吗?悦美人者是美人吗?会吃的不一定会做菜?同行,隔行,人的相交知心在于相互都懂,有共同的可谈之处。起于行业,超于行业。

5

有些人看到這句話首先想到的是要結交比自己地位高、有錢的、能幫助提攜自己的人。這只是從狹隘的功利主義出發得出的結論。

我的理解是:所謂強於自己的人,是在某個方面的見識才能勝於自己。孔子說三人同行必有我師。連聖人都不敢孤高自詡,認為三個人中就有人可以當他的老師了。可見人無完人,各有短長。關鍵在於交友之前,是否有識人之眼。首先要確定的交友目的是取其長,見賢思齊。所以這句話不是要人去投靠依傍位高權重財雄之人,而是要學會觀察欣賞識別無論道德品行才能為人處事各方面有勝於自己的人,去結交。避免盲從或者隨波逐流,結交到臭味相投,甚至比自己還一無是處的人渣,導致近墨者黑的下場。

交友宜慎,否則不如不交。但是選擇獨處,也要君子慎獨。

個人淺見,敬請指正。

6

这种态度之人,肯定是小人。理由:交比自己好的朋友,那肯定所交之人比自已各方面都好,如果每一个人都这个想法,那么你想交朋友之人他也不想和你交往。因为你比他差。所以本老农认为,交友不分贫富,不巴结权贵,不用势利眼看人。

7

这句话有哲理,充分说明了榜样的作用,说明了近墨者黑,近硃者赤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差距,不断提升自已,但这不等於看不起,不接近与自己相当或较差的人,相反可以关心和作为这些的榜样,影响和帮助他们。

8

路过,在此说一下个人观点:

原文本指德行、操守“强”于自己的人……。~否则,则可能导致“近墨者黑”之后果……。

清朝的哪个红顶商人也有“类似”的论调~“交友强于己”。

我的一个“好友”,微信个性签名是“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

看似很有“相似”性~但前者和后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着重指“精神”生活,后两者着重指“现实”生活……。

“有趣”的是,现在人多是后两者的崇拜者~前者实质是为学习“他人”以影响自己的“精神”格局。后两者是利用所谓的“人脉”,使其变为“资本”,以利于自己某方面的发展。

着重纸上谈兵式说说“后两者”:按逻辑推论来讲,这种“关糸”是不成立的~每个人都以“强者”为为目标,~哪人与人是“直线”关糸了~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回路”的。[如:甲欲交乙<甲视乙为强者>,乙欲交丙<乙视丙为强者……。>](甘愿做小弟或学生不在此讨论之中)

人与人之间本质是“相互利用(交换)”的关系,~不一定非“一类物”之间,~如有形物换(结合)无形物、智力换(结合)财力……。

所以,要关系“成立”需都有两方认可“交往”的资本……!~绝非强能“强”来的!……

不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情如何……????????~只有自己知道了……

“推崇”亦需要动力~观念就是动力……

见仁见智了……??????????????……




9

《交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这句话如果和孔子的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联合起来是再恰当不过了。

如果每个人都只想交到一个在各个方面都比自己好的朋友的话,那么我相信可能谁都没有朋友了。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发光点。就如同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比喻一样。每个人都是有含金量的矿石。虽然含金量也许不一样,但是毕竟还是有含金量的。只要我们找到他的发光点,去学习就好了。

同样道理,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我们每天只盯着其他人的缺点过日子,那岂不是太对不起自己了!

我们在闻法时,师父经常教导我们要学会回光返照。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找到他人的发光点,去学习他人的发光点。同时,如果发现他人身上的缺点,就要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是否也有那样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综上所述,仁道居认为,“交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这句话只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不要学习他人的缺点。

10

我十岁的时候,村里一个老人看到我和调皮的小孩一起玩,跟我说过这句话,我当时的回答是:人人都要交胜已的人作朋友,如果胜过我的人也是这种想法呢?胜过我的人想交的朋友,也是这个想法呢?这样一来世上没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