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谢邀请!

套用时下流行语,北宋骁将杨业是被“猪队友”坑害而死的。导致杨业兵败身死者,乃其三位同僚:监军王侁、刘文裕及主帅潘美。

杨业(?~986)本名重贵,又名继业,北宋并州太原人,一说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北)人,精于骑射,以骁勇善战闻名。杨业原为北汉将领,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之“杨无敌”,官至建雄军节度使。

979年,宋太宗平定北汉,闻其名而招降之。杨业遂归宋,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不久,宋太宗因杨业老于边事,委任为知代州(治今山西代县)兼三交(在今山西太原市北)驻泊兵马部署。杨业威震边境,颇受太宗器重信用。

980年三月,辽军十万攻宋雁门关。杨业率领麾下数千骑迂回至关北口,与潘美南北夹击,大败辽军,因功迁云州观察使。自此,辽军远远望见杨业的旌旗,即刻退走以远避之。

雍熙三年(986)开春,宋太宗兴师大举攻辽,意欲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任命天平军节度使曹彬为东路军主帅,率军十万兵出雄州,担任主攻;静难军节度使田重进为中路军主帅,兵出飞狐(在今河北涞源县);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西路军主帅,云州观察使杨业为副帅,蔚州刺史王侁、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监军,兵出雁门,担任助攻。宋太宗的用兵方案是,以曹彬大军牵制辽军主力,另外两路助攻部队趁机攻打外围诸州县;待三路大军会师后,再会攻重镇幽州。

中、西两路助攻部队进展顺利。潘美由威震敌胆的“杨无敌”为先锋,连克寰(今山西朔州市东北马邑镇)、朔(今朔州市)、应(今山西应县)、云(今山西大同市)四州,至此晋北山后要地诸州皆克。潘美按既定方针率军东进与田重进会合。田重进部连拔飞狐、灵丘、蔚州,将辽据幽州同晋北山后各州的联系全部隔断,为正面突破幽州城防创造了极佳条件。曹彬的主攻大军也有所斩获,攻拔了涿州。宋军的战场形势相当不错。

可惜,由于曹彬指挥失当,五月初宋军惨败于岐沟关(在今河北涿州市西南),数万将士阵亡。辽萧太后乘胜反击,将东线主力西调,攻击西路宋军。辽名将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率领十万大军西进,锐不可当。形势陡变,宋太宗赶忙诏令潘美、田重进两军自所占山西各州主动撤退。

潘美、杨业奉旨掩护云应朔寰四州百姓南撤。七月,潘、杨护送四州民众南行至朔州狼牙村,闻报辽军已经攻陷寰州,兵势甚盛。

鉴于辽军兵盛气壮,兵锋正劲,杨业力主分兵至应州,诱辽军向东,以保障民众沿石碣谷(在今朔州市南)安全南撤;并建议埋伏强弩射手千人于谷口,骑兵居中接应,扼阻辽军南下。

监军王侁一向刚愎自用,认为杨业畏敌避战,遂否定杨业正确建议,力主大军直趋雁门北川中,大张旗鼓前往马邑。另一监军刘文裕也随声附和赞同之。杨业同二监军据理力争。

副帅与监军各持己见,主帅潘美却在一旁默不作声。以潘美名将的资历与丰富的作战经验,对战情肯定会有个准确的判断,应该站出来明确表态支持杨业,可其却是一直默然。其实不表态便是一种变相表态,即支持二位监军,逼迫杨业冒险率军直趋朔州。

杨业遭到孤立,明知此行必败也得被迫出战。临行前,杨业对主帅潘美道:“此行必不利。我杨业原本太原一降将,本该处死,蒙圣上开恩不杀且倍加宠任,并委任一方统帅,授以兵权;我并非纵敌不击,而是等待合适战机,建寸功以报国恩。如今诸君责备我临战避敌,我应当首先杀敌去死!”言罢,手指陈家谷口道:“请诸位在此处布设弓弩手,分成左右两翼以为援军;待我转战至此地,立即两面夹击接应,否则,我必将全军覆没!”

受小人的挤轧,杨老将军悲壮出战了。杨业率领所部从大石路直趋朔州;潘美、王侁亦依约率军在陈家谷口设伏接应。

耶律斜轸闻报“杨无敌”只率本部人马出战,简直是羊入虎口,大喜,赶忙派遣副将萧挞凛于半路预设伏兵待敌,自率大军前去挑战诱敌。

杨业挥师迎战,斜轸佯败退走。杨业是遭挤兑被逼出战,明知有诈且寡不敌众,也只能是挥军追杀。宋军进入伏击圈,辽伏兵四起,猛力围攻。杨业率军奋战,突破重围,且战且走,退向陈家谷口(在今朔州市南阳当口陈家沟),打算会同援军夹击之。

再说潘美、王侁于陈家谷口设伏,自寅时等候至巳时(凌晨3时至中午11时),一直没有得到杨业的任何消息。王侁等得有些心焦,便派人登上托逻台(即今山西宁武县西北恢河西橐莲台)瞭望,仍是不见一丝踪影。王侁遂产生误判,以为“杨无敌”已将辽军击溃,便欲同杨业争功,遂不守前约,私自率部离开谷口抢功去了。潘美无法阻止王侁,见人家率军而走,便也跟着撤援走掉了。谷口两翼接应援军撤个精光,只留下个空空山谷。

潘美率军沿着恢河(即今朔州市桑干河支流恢河)向西南走了二十多里,接到了杨业败向陈家谷口的消息。谁知这位主帅见死不救,赶忙率军撒丫子溜走了。

杨业率部自中午时分拼死力战,转战至傍晚,退却至狼牙村。总算是望见了陈家谷口,老将军不由松口气,准备与两翼伏兵合击辽军。殊不料人去谷空,接应援军早已没了踪影,自己成了孤军。杨业大为失望寒心,只好贾余勇率领疲惫之众反身再次殊死搏杀。杨业麾下将士苦战多时,死伤殆尽;其子杨延玉与岳州刺史王贵杀敌数十百人,力竭而血染沙场。

杨业身受数十处创伤,犹力杀数十上百辽军将士,胯下战马重伤寸步不能行。老将军中箭坠马被擒,叹息道:“圣上待我甚厚,本想讨贼捍边以报皇恩,却反为奸臣所迫,导致王师败绩,我有何面目求活啊!”遂绝食三日殉国。

宋太宗闻讯杨业兵败自尽,痛惜万分,下诏赠其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朝廷擢用杨业子延朗(即杨延昭)、延浦、延训、延瓌、延贵、延彬为官。后杨延昭成为抗辽名将;杨家将满门忠烈,流芳百世。

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发配金州;刘文裕除名,发配登州。

由上可知,杨业兵败身死,两位监军王侁、刘文裕及主帅潘美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为名将的潘美也因此一失足而成千古“骂”,民间文学作品将其丑化成人人切齿的大奸臣潘仁美,留下千载骂名。

最佳贡献者
2

凡是中国人,大概或多或少都知道北宋的杨业和杨家将。

然而,现在流传甚广的杨家将故事,包括杨业被潘美害死、杨家满门战死沙场、穆桂英挂帅等等,都是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艺术夸张和演绎。

今天,笔者就来还原真实的杨业和杨家将。

杨业原是北汉“高富帅”,投降大宋实属无奈

“纵骏马挥金刀,大破宋军如卷席”,这是杨业在明代话本《杨家将》出场时的情形。那么,这样大的角儿是何出身?书中并无真实交待。

真正的杨业,本名杨重贵,出身麟州(今陕西神木)豪门,老爸是麟州刺史,他自小倜傥任侠,善骑射,好打猎,是典型的有钱有闲有本事的“高富帅”。

青年时代,杨业就跟随北汉开国君主刘崇征打拼杀,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官至建雄军节度使、侍卫都虞侯。刘崇对他喜爱有加,赐他姓刘,名刘继业。这又拜将又封候的,皇帝还赐本家姓,刘继业真是直冲人生巅峰。

▲ 杨业

那么,这个深沐北汉浩荡皇恩的刘继业怎么就变成了大宋的杨业了呢?

原来,当时大宋朝出兵攻打北汉,刘继业一马当先与宋军苦战。大战犹酣之际,北汉末代君主刘继元却投降了,刘继业心有不甘,仍然苦战支撑。

后来宋太宗就委托刘继元出面招降,刘继业见大势已去,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恸哭一场,无可奈何归顺了大宋朝。

宋太宗慕其威名,厚加抚慰,恢复其杨姓,名业,这才有了杨业。

杨业为人性情刚猛傲骄,是有名的“犀利哥”

戏曲小说中的杨业性情沉稳如深海、气场恢宏势如山。然而现实中的他却是另外一种性格。

早年是豪门大公子,少年便得志成了将军,造就了杨业自视甚高的性格。年轻打猎时,他就放出狂语: “他日我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降宋后被太宗皇帝委以大将军、刺吏的重任,杨业更加志得意满。顺风顺水惯了,也就免不了生出一个傲字。看人不顺眼、说话总带刺,那是常有的事,导致了“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 《宋史·杨业传》)。杨业的人际关系已经不妙了。

更糟糕透顶的是,宋太宗接到这些黑信后,“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等于皇帝把告黑状的人给卖了!你可以想象,杨继业拿到这些信后,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总是在一种“愤青”状态下生活和工作怎么能行呢?尤其是带兵打仗。孙子言,为将有"五危",其一便是“忿速,可侮也”。后来的事实证明,杨业的这个性格特点埋下了他悲惨结局的种子。

潘美其实是他的亲密战友,却背了千年黑锅

大奸佞潘仁美妒忌残害忠良杨业杨令公,已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这真是千古奇冤。

潘仁美,真名叫潘美,大宋开国功臣,一生战功赫赫。《宋史》评价说,他早年追随宋太祖赵匡胤,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边,可谓战功彪炳,戎马一生。

这样一位功勋卓著、位高权重者,高出北汉降将杨继业的距离,差不多是从地上到天上吧。说潘美妒害杨令公?不靠谱!

事实正相反,潘与杨共事七年,潘为主将,杨为副将,杨猛烈,潘沉稳,性格正好相补,虽然也有分歧争论,但这绝不影响两人的默契配合。

比如雁门关之战,杨主张把主力集中前置,决一死战,潘却最终拍板让杨出奇兵侧击,主力则后置待机合击。显然,潘的方案更好。这一仗宋军大获全胜,可以说是潘杨两人奇正相依、珠联璧合的结果。

想想看,潘和杨共事多年,杨业又是个火暴脾气,两人却始终没散伙,还能联手接连打胜仗,这说明潘杨二人确为亲密战友和一对好搭档。

害死杨业的不是潘美,也不是王侁,而是宋太宗

潘杨两人的合作顺利一路开挂,直到公元986年大宋雍熙伐辽大战。

这次战役后期,当大宋其他各路部队纷纷落难之时,潘杨这路大军却一枝独秀,独抗十万辽军的冲击。

当是时,杨业和潘美合计,两人领兵交替掩护,以确保大部队全身而退。

本来这个计划很好,但监军王侁却跳出来说不行,非得让杨继业直接打过去血拼不可,杨业当即强烈反对,王侁却挖苦他说: 杨将军不是号称天下无敌吗?这次怎么窝囊了?难道有二心不成?

这下可惹火了杨业,他最听不得别人说自己怕死、失败、不忠了。盛怒之下,他慷慨陈词: 既然你这么说话,那我就先率军死战,死在诸公之先!

这真是自寻死路。

临行前,他跟老搭档潘美掏心窝子讲了一番话:“我是北汉降将,太宗没杀我,还让我带兵打仗。虽然今天这一仗肯定失败,但有人责备我畏敌,我当赴死,为国争立寸功!”

结局就是杨业惨败被俘,绝食三天而死,其所带将士无一生还。

当初在杨与王争论时,潘美明明知道杨的主张正确,但他没有站出来支持杨,而是选择了沉默,这实有难言之隐。

陪过大宋两任皇帝的潘美清楚,自己贵为主帅,却不过是个武将,宋太宗重文轻武,派个书生王侁作监军,就体现了对武将的不信任,自己哪里敢违拗天子代表王侁啊。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害死杨业的不是潘美,不是王侁,而是幕后的宋太宗赵光义, 以及大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

死后衷荣殊甚,儿子们加官晋爵

宋太宗得知杨业死事后,非常悲痛惋惜,专门下诏高度评价杨业的战功,说他尽力杀敌,气节豪迈,忠义刚烈,视死如归,“古人之中,也没有比他更崇高的了”云云。

同时,宋太宗还特地为杨业举行隆重典礼,以示表彰纪念,追赠他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又为杨业的儿子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等加官晋爵。

此外,宋太宗下诏将潘美降职三级,王侁削职为民,发配流放。

杨业若地下有知,也该欣慰了。所以,杨令公虽死得壮烈,但他的一生不应该是民间传说的悲剧,最差也得算是个正剧。

杨家的女汉子们,只有佘太君确有其人,其余全是假的

杨家一门忠烈,大战金沙滩,男儿们拼光了,婆婆佘太君就带着儿媳们去拼命,杨门女将美名传,直到孙媳穆桂英挂帅接班。这些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代代相传。但是,真实的情况却会让大家大失所望。

首先,跟着杨业血洒疆场的只有四子杨延玉一人,其他儿子都沾了他俩的光升官加爵了,金沙滩之战纯属虚构。至于,婆媳一齐上阵杀敌、穆桂英挂帅出征大破天门阵也压根儿也不存在。

不过,佘太君倒是真的。

佘太君真名佘赛花,太君是她的封号,本姓为“折”,西京大同人。史学家毕沉在《吴中金石记》说“折太君,杨业妻”。

和杨业一样,折赛花也是豪门出身。自唐、五代直到大宋,折家都是将门豪族。折赛花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依,皆为名将。折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控扼西北,中国赖之”。

折赛花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她跟杨业结婚,真是门当户对、志同道合。她辅佐丈夫经营军务、策划打仗的事儿也确有记载。

或许在女性受压制的古代,佘太君的女汉子之风实在太潮了,钦慕不已的文人们就以她为中心,想像创造出一大串英姿飒爽的杨门女将来,过了一把精神大瘾,这大概是对历史善意的“涂鸦”吧。

3

撞死的,至于谁评书潘太师,现实皇帝

4

他是怎么死的,其实是他本质上是能死的,所以他才死了。如果一个“人”,本质上就不能死,比如一块戈壁石,说像某某某,那么不论人们如何谋划,“他/它”也不会死。就是把它磨成灰,它也一样没有死。原因是它本身就没有带着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