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运用“非暴力沟通”,只要掌握它的四个基本要素,就抓住了核心。这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求、请
运用“非暴力沟通”,只要掌握它的四个基本要素,就抓住了核心。
这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第一个公式是:当“什么”(事件)发生时,我感觉“什么”。
比如:我看到你做了什么,我非常怎样;因为你做了或没做什么,我觉得怎样;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点你需要注意,这里的事件是指如实描述的情况,是客观的观察,不是主观评判。
举个例子:“你这五天都没回我短信”,这是客观观察;
“你最近老是忽略我,不理我。”,这就变成了主观的评判。
又比如,“我最近做了三次直播,每次你没有观看。”这是客观观察;
“最近的活动你都很少配合我。你是有多么不重视我”,又变成了主观的评判。
第二点需要注意的是:我觉得、我感觉到“什么”,这个“什么”,要用描述情绪的形容词。
比如你可以说“你最近一个月很少陪孩子做功课了,也不像以前一样吃完晚饭洗碗了,让我感到又疲倦又委屈。”而不是说“你从来都不做家务,不帮我带孩子,你一点都不关心我们。”
再比如,你可以说“如果你总是不用洗手液好好洗手,我就会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而不是“如果你不好好洗手,你的健康肯定会出现问题。到时可别怪我没提醒你。”
比如:我需要你们能够多些时间陪陪我,我们可不可以从明天开始,每周在家看一部点播的影片呢?
或者:我希望你们能多关注我,你们可不可以每周在我的朋友圈里点个赞?
因为文化的原因,很多家庭中的父母都抗拒表达自己的情绪,也阻碍了孩子表达情绪。父母这种无意识的行为,会影响我们一生的情绪处理模式。
我们可以运用“非暴力沟通”方法,在发生冲突时既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和请求,又保持客观的态度去面对他人。
如果你觉得有收获,请点赞和关注我。
欢迎留言讨论。
关注“子畅MrsChange”,心理集团联合创始人,心理讲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跨界创意人。
带你用心理学元素,探索自由之路。
每个人,都拥有改变的自由,可以自由的改变。
如何用非暴力的手段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尤其是在今天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用非暴力的方法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应该是一个很正确的选择。通常有以下方式进行化解。一是先有一方出面提议,采取让矛盾双方座下来,维绕着矛盾进行沟通交流,各自阐明存在的意见和分歧,协商解决矛盾的办法,力争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二、采取委托第三方出面进行撮合和协商,前期就矛盾双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找准主要矛盾分歧。提出解决矛盾的实施方案,待双方基本达成共识时,把双方聚在一起进行面对面交流协商,并在协议上签字认可。三是通过电视调解节目的形式化解矛盾,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一个不错的选择。总之,无论什么时候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只要在法律范围以内的,都应该用协商的方式进行化解,杜绝用暴力的手段解决矛盾,那样的话不但矛盾解决不了,而且还容易出现更多的矛盾,直至发展到违犯法律,最终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通常是因为沟通方式存在语言“暴力”而导致的。
比如:
一天,妻子着急的坐在客厅里等老公回来,最近一段时间老公经常在外面应酬,多数都超过12:00才回家,妻子担心老公的身体。
终于,满身酒气的丈夫回到了家。一头栽在沙发上,一动都不想动。闻着刺鼻的酒味,妻子气不打一出来。如果你是那位妻子,你会对丈夫说怎样说?
“你每次都这么晚回家,而且还喝的醉醺醺的,难道你就不能早点回家吗?以后这么晚就别回来了。”
如果你是这么跟丈夫沟通的,那么,就存在沟通“暴力”
醉酒的老公可能会反驳,“我辛辛苦苦工作那么晚,还不是为了这个家,结果,一回来一点关心都没有还要受气,你还是不是个女人?”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自谈话方式是“暴力”的,甚至觉得说的都是事实。然而,这些沟通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让矛盾越来越深,令双方都感到非常痛苦。
美国著名的心里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出一本书叫做《非暴力沟通》。
他通过教这种沟通的方式,帮助很多人解决了,婚姻问题,工作问题,亲子问题,甚至还包括政治问题等等。
那么,如何用非暴力沟通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呢?呢?答案是遵循沟通4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比如:妻子与醉酒回家老公的沟通可以这样:
老公,这一周连续7天,你都超过12:00才回家。(观察)
我非常担心你的身体,(感受)
我要你一直都健健康康的。(需要)
老公,请答应我,以后每天不超过10:00回家好吗?(请求)
妻子用事实客观的表达,这段时间对老公观察到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且告诉老公自己的需要,最后请求老公答应自己的具体建议。
妻子借助非暴力沟通方式,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与老公沟通,老公一定能感受到妻子满满的关心和需要,很大可能愿意为了妻子调整工作时间。
上面这个例子呢,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还要站在矛盾的对立方角度,去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感受。才能明白彼此的矛盾点在哪里,利于矛盾的解决。
下面举一个复杂一点的例子就是,
下面,举一个复杂一点的例子,例子来自《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
大家看看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方式,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最终解决问题的。
马博士曾在伯利恒德黑萨难民营中讲解非暴力沟通。
听众是穆斯林男子,大约170人。那时,巴勒斯坦人对美国人的态度并不友好。
演说时,一位男子站了起来。冲着马博士使劲大喊:“杀手!”“杀孩子的凶手!”“谋杀犯!”
马博士全神贯注地体会那个男人当时的感受和需要。
来难民营的路上,他看到几个“美国制造”催泪弹弹壳。对于美国供应催泪弹和其他武器给以色列,这些难民心中充满愤怒。
他和那个称他为谋杀犯的男人开始对话:
马博士:“你生气是因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变它使用资源的方式吗?”(马博士不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但关键是,他想知道这名男子的感受和需要。)
穆斯林男子:“天杀的,我当然生气!你以为我们需要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们的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房子!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男子的需要:安定的国家)
马博士:“所以,你很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来改善生活条件并在政治上独立?”
穆斯林男子:“你知道我们带着小孩在这里住27年是什么感觉吗?你对我们长期以来的生活状况有一点点认识吗?”(反映了男子的感受:愤怒)
马博士:“听起来,你感到绝望。你想知道,我或别人是不是能够真正了解这种生活的滋味?”
穆斯林男子:“你想了解吗?告诉我,你有孩子吗?他们上学吗?他们有运动场吗?我儿子病了!他在水沟里玩耍!他的教室里没有书!你见过没有书的学校吗?”(反映了男子的感受:愤怒)
马博士:“我注意到,你在这里培养孩子,是多么地痛苦!你想告诉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给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环境来让他们玩耍和成长……”
穆斯林男子:“不错,这些是最基本的。人权——你们美国人不是说这是人权吗?
何不让更多的美国人来这里看看你们给这里带来了什么样的人权!”(男子的需要:人权)
马博士:“你是希望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你们巨大的痛苦,并意识到我们政治活动的后果吗?”
对话持续了近二十分钟,穆斯林男子一直在表达痛苦,而马博士倾听每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
当穆斯林男子感到马博士领会了他的意思,开始愿意听马博士讲来难民营的目的。
一个小时后,这个原来称马博士为谋杀犯的男子邀请马博士去他家享用斋月晚餐。
其实,穆斯林男子知道,美国给以色列提供武器,这是政府的问题,而不是马博士的问题。但是,这件事造成他们对美国人有天然的敌意。
最后,通过非暴力沟通方式进行一番的对话后,穆斯林男子觉得马博士了解他的需求,能够体会她的感受,心灵上得到安慰。因此,矛盾被化解。
因此,如果能够熟练掌握非暴力沟通的4个因素。就能够轻松的化解,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
推荐看一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非暴力沟通有四大原则。
一,说出事实,而非评论
比如,朋友去买水,只买了他一个人的,你不用生气,你可以说出这个事实:你今天买水就买了你一个人的啊?其实我也很渴。
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更加容易接受,并且会有愧疚感,如果去指责别人:你怎么不帮我买啊?怎么这么自私?
这样的沟通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让对方产生反感情绪。
二,说出感受,而不是想法
比如老公下班了,躺在床上什么事也不干,老婆不用生气,可以说:老公!你一下班就躺在床上,我看了心里很难受,家里的事都是我做,我也很累。
真诚地表达感受,更容易获得对方的理解。
三,说出引发感受的需求
比如上面那个情况,可以继续说出你的需求:老公!我很需要你的帮助!你要是能帮我一起做家务,那就太好了!
善于表达需求,会让别人感觉被需要,让别人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多表达:我需要你的帮助!
四,说出具体请求
比如老婆总是忘了帮你烧热水,你不必大声指责她,你只需要说出请求:老婆!请你帮我烧水,谢谢!
一味地指责别人的过失,只会加深彼此的矛盾。
简单直白的沟通,不伤害别人,又能快速达到目的,解决问题,就是非暴力沟通!
上周五,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金斯伯格逝世了,享年87岁。我身边的很多女性朋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难过,因为金斯伯格在女性群体当中,一直是一个灯塔般的传奇人物: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任女性大法官。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成就,那就是“法律面前,性别平等”。
她参与审判了很多里程碑式的案件,通过这些案件为女性争取权利,比如为女性争取受教育的权利、维护堕胎的权利、争取女性跟男性同工同酬等等。这些案件现在听起来似乎难度并不大,但是在她早年进入法律界的时候,这类案件格外难搞,因为当时的法律界完全是男性的天下。金斯伯格在哈佛法学院念书的时候,甚至被院长当面质问,说你为什么觉得自己有资格占男人的位子?
在那种环境下,金斯伯格作为一个女性,要想说服其他男性大法官承认性别平等,简直比登天还难。后来她采取了一个策略,就是经常接男性上诉的案子,帮男性也争取平权。比如有一个很有名的案子,打官司的男的,老婆在生孩子的时候去世了,他想领政府补助的抚养金。但是当时的法律规定,只有寡妇可以领,男人不能领。金斯伯格认为这不公平。通过这种方式,金斯伯格让自己的男性同事看到,纯粹基于性别对人进行区分的做法,对于男女双方都不利。
你看,金斯伯格的沟通策略非常巧妙,虽说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女性争取权利,但是她并不想把男性群体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上。相反,她做的很多工作是把他们拉拢过来,让他们看到,自己跟女性其实站在一条船上。
这种策略让我很受启发,它让我想到,前段时间休假的时候我一直在读的一本书,叫做《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讲到的沟通方法,其实和金斯伯格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讲的是,如何让你的诉求被别人听见,但是又不让对方觉得受到了攻击。在今天的问答中,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时,摘录的一些要点。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很想跟别人理智、平静地探讨一个问题,但是没说几句,对方情绪就非常激动,觉得你在挑他的毛病。
比如说,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自己是个老板,你发现一个原本很勤快的下属,在过去一周里,每天上班都比平时要晚,你想跟下属谈谈最近的工作表现。于是你把对方找来,对他说,我发现你最近经常迟到早退,是不是工作有点懈怠了呀?下属可能马上会说,我怎么迟到早退了?我每天回家都加班。你看这样的对话,一上来就带着火药味。
再比如说,另一个场景,是这本书里写到的,有一次,一对夫妻一起参加了一个沟通课,其间作者让双方描述一下他们的感情遇到什么挑战,于是太太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
先生的反应什么样呢?他真的就像一堵墙: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太太气坏了,转向旁边的人,嚷道:“看!他总是这样。坐在一边,闷声不响。和他过日子,就像对着一堵墙。”
我不知道你听没听出来,前面这两种沟通方式,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一上来,说话的那一方就在指责别人。老板对员工说,你总是迟到早退,或者妻子对丈夫说,他就像一堵墙,潜台词都在说“你做错事情了,你不对”。
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它也是一种隐性的语言暴力。什么叫语言暴力?作者的定义是,让别人遭受到精神伤害的语言,比如前面咱们说的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语言。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只有当我们去掉语言中的暴力,我们的沟通才能成为真正的有效沟通。什么叫有效沟通?就是既能真实地表达你自己的诉求,同时又让听的人觉得受到尊重。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可是具体怎么做呢?其实原理并不难,关键是要在几个重要的维度上进行区分。
这两件事在定义上很容易区分。观察是客观地描述事实,而评论是主观地对你看到的事实进行评判。
举个例子来说,“你总是很忙”——这句话,在夫妻吵架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听到?这就是一句评论,评论是一个人主观的看法,而不是客观事实。
如果我说,“我总是很忙”,我的意思是,我的工作日程是996。但换一个人,比如我妈,根据她那个年代的经验,别说996了,就是每天晚上7点之前下不了班,可能就是很忙了。所以对于“总是很忙”,我们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去观察平时人们说话,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人们自以为在描述事实,但实际上他们在用自己的经验去“评论”别人。比如说,几个常见的句子:你从来不负责任,你特别懒,你每次都迟到,你经常不拖地。以“你从来”、“你每次”、“你经常”、“你总是”开头的句式,其实都是评论。因为这些词都是一些主观的体验。
那怎么说才是客观地描述事实呢?
与其说,你“总是”迟到,你应该说,我注意到,这周当中有三天,你到公司的时间在10点以后,这比我们规定的上班时间要晚,这就是观察。
那“评论”为什么可能会造成“隐蔽的暴力”呢?因为对方可能会觉得,你言过其实,或者说,觉得你在给他贴标签、指责他,这很容易造成对方产生逆反心理,让双方的冲突升级。
所以,区分观察和评论,是避免语言暴力很重要的一步。
先说一个例子:我和小明昨晚上相约一起吃饭,但是小明放我鸽子。现在我要跟他表达一下我的感受,有两种不同说法——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失望,是因为对方没来。换言之,她的感受是由别人的行为引起的。这也是我们通常采取的表达方式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希望别人因此感到内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变行为。
比如说,家长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你没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或者妻子对丈夫说,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这些都是“让他人为自己的感受负责”的表达方式。
但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我们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前面这个例子中,第二种沟通方式。我说的是“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在这种表达当中,我表达的就是,我感到失望,是因为我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换言之,我的感受,是源于自己的需要。
这种沟通方式为什么更好呢?
作者是这么说的: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需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我们把自己的需要描述得越清楚,对方越有可能找到方法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最好,我们能在表达需要的时候,同时给对方一个行动指令——也就是说,你告诉对方,怎么才能满足你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动指令太模糊了。比如如果你说,“我需要自由,希望你给我自由”对方不知道怎么才叫给你自由。但是如果你说,“我需要自由,我希望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赞同”。这就是一个很明确的行动指令。
为什么要提出具体的需求?因为在提出具体需求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比如说在书里面,作者给一对父子做咨询,父亲说,我希望儿子能更有责任感。作者让他再具体一点,说你想让他干什么?父亲说,我希望他能听话,别固执己见。那你看,这位父亲提出来的需求是不要固执己见,跟责任感其实没有任何关联。这个父亲描述出来的需求,和他内心真正的需求是有差距的。
有时候说出需求之后,我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也许并不合理。比如在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他做心理咨询时候的案例,他问一个客户,说为了让你开心一些,你希望别人做什么?这个客户说,我希望别人关心我。
作者继续问,你希望别人用什么方式关心你呢?对方先是说,这很难说、说不清楚,然后又说,我觉得不好意思说出来。
最终她说,当我说我需要别人关心的时候,我实际上想要的是,即便我还没有察觉自己的需求,别人总是能考虑到我的需要——这个需要显然不合理。
这就是第二个我们在沟通当中需要做的区分,叫区分你的需要和别人的责任。
在前面我们说了,当你提出自己的需求的时候,最好能够给一个具体的行动指令。但是,这个指令到底是一个请求还是一个命令,那就有讲究了。
什么是命令呢?就是你提出来,别人必须得执行这个指令。那什么是请求呢?就是你提出来这个指令,但是别人可以选择做还是不做。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非暴力性的沟通,应该接纳一种可能性,就是你提出的行动指令可能被对方所拒绝。
比如说,我对小明说,我今晚很孤单,希望你能陪我聊聊。
小明说,我今晚太累了,很需要休息,我今晚没法过来。这时候我应该怎么反应呢?
有一种反应的方式可能是,我会发火,说,你真自私。那我也可以去威胁小明,说,如果你真的爱我,今晚就会来陪我。这两种回应方式,都让最初的请求变成了命令,因为对方没有拒绝的空间,对方的需求也被完全忽视、被不合理化。像这种利用对方的内疚达到目的的请求,其实都是假请求,其实是伪装成请求的命令。
一个人面对命令会怎么样呢?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服从,一个是反抗。所以给别人提出命令,是非常容易造成冲突升级的一种沟通方式。
作者说,在提出请求之前,如果你有以下的这些想法,那么你的请求就已经成了命令。比如说:
那么,你也可以利用这些模板进行“自查”,看看你给别人提的到底是需求,还是命令。
好了,总结一下,在今天的内容中,我跟你分享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我的一些启发。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到得到的电子书当中去搜索。
看了这本书,我意识到在沟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提出自己诉求的时候,把对方自动划为了敌人。我们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指责别人、让别人为自己负责,或者命令别人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以此来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这些都不是好的沟通方式。而真正好的沟通,应该是在表达自己需求的同时,让别人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选择的自由。
——邵恒头条
谢谢邀请!
提问:如何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沟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每天工作中,不仅十分需要,还非常重要。由于它的无处不在和重要性,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它。如果我们在和别人沟通时不注意方法与分寸,就会带来麻烦和矛盾,令自己的生活不快乐、工作不顺利!
那如何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十分简单,没有多难,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将心比心。
沟通虽然需要技术和智慧,但我们只要处处站在别人的位置和角度替对方着想,矛盾不仅会轻易化解和避免,还根本不可能会发生!“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二句至理名言就是告诉我们沟通是一门学问,语言能使人感到温暖,也能使人感到寒冷!
1.你要有无比的耐心,没耐心的往往会选择暴力;
2.秀才遇到兵,你懂的,非暴力无效;
3.话说三遍,四遍杀头;
4.大多数人无法沟通;
5.大多数矛盾除了让步无法化解;
6.让步也可以换成额外的利益;
7.一定要化解的话,请牢记“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即可。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都是因为采用的沟通方式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引起的。
化解矛盾,就要从识别暴力沟通中常常犯的错误开始。
人的价值感,个性特征,以及诸多的心理伤寄存器,很多时侯是在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评价”易犯的错:以偏概全的错误,把某个行为方面的缺点,放大到整个自我,以偏概全的定义会潜移默化地让被攻击者内化,内在的批评声音随时都会活化。
减少语言微暴力:减少词汇:老是、总是、永远、从来都不,一点都不,怎么可能,当然不是,
转换人称:少用第二人称
非暴力沟通作用就在于,让人通过平和而有效的沟通来看清彼此的需要,在自我与相互尊 重的基础上,去寻求满足自我和对方需要的方法。非暴力沟通是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的关键技巧,更是让人发觉生命与生活的美好之处的不二法宝。
1:学会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 观察的要素要求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然后客观而清晰地表达出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而不是从我们自身的观念和角度出发进行评论。当然,非暴力沟通并不是让我们完全将观察与评论相互对立开来,而是期望我们能够明白,区分观察与评论在沟通当中的重要性。
实际上,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本身就存在着无数的变化,虽然我们处于一个动态的世界当中,需要通过沟通来解决众多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的语言却是静态的,当我们通过一种静态的语言向他人描述动态的世界时,对这个过程的观察就成为最为关键的要素。
也正是因为需要面临这样的挑战,所以人们总是在沟通当中倾向于用评论来表达,毕竟用静态的语言描述动态变化的全部细节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说出我们的观点,通过评论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并为事物贴上一个标签,一切就会变得容易了。
因此,我们的生活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在商场,我们会问:“你觉得这件大衣怎么样”;面对朋友,我们会向他们询问:“新来的邻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对于孩子,家人也会说:“你的老师讲课讲得好吗”……
其实,种种问题的表达和答案都指向了一个固定的标签——好或者不好,喜欢或者不喜欢,一切都自动略过了我们动态的观察,而直接有了属于自己的评论。而这种评论往往倾注了我们的主观色彩,有时候未必是客观事实的真实表达。在非暴力沟通当中,观察这一要素和原则的提出,就是为了避免我们在与人沟通的过程当中,过于主观地对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评论,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观察不是评论,它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当然,非暴力沟通并不是让我们完全将观察与评论相互对立开来,而是期望我们能够明白,区分观察与评论在沟通当中的重要性。
透过观察,我们可以逐渐了解自己和他人最真实的想法和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主观的评论,才能消解评论的模式给沟通双方带来的误解。所以,观察实际上可以说是非暴力沟通当中的核心和重点,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区别观察与评论,我们才能够以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
2.感受:学会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人们之所以不会选择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因为我们的感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而且非常复杂。此外,由于文化或者社会习惯的影响,人们已经形成了在沟通中压抑自我感受的习惯,长此以往,我们体会和表达自我感受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而在沟通中,如果我们无法确切地体会与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他人也很难会如实地了解我们自己,这也成为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可以说,体会和表达自我的感受是一扇开启交流的大门,非暴力沟通就是通过感受这一要素去打开这扇被关闭的大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呢?
非暴力沟通的观点指出,最重要的前提是学会区分自我的感受和想法。简单来讲,感受与想法的区别就在于,感受是我们内心真实情绪的反应,也就是所谓的真情实感;而想法更多的是我们自身的一种感觉,一般都是“我觉得”“我感觉”如何。例如,对于伤心这一感受的表达,非暴力沟通中正确的表述方式是:“我很伤心”;而如果转化成为我们内心的想法,则会变为:“我感觉我被抛弃了”。
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感受,是需要通过描述感受的词汇来表达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准确而详细地描述和表达。例如,我感到很高兴、我很生气、我很伤心等等。在区分了感受与想法的差别之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来就存在诸多困难和阻碍,如果我们再不懂得如何体会与表达自我的感受,而是期待他人通过猜测来理解,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有多么困难。
只有当我们学会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才能在沟通当中不断地考虑这些感受的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期待和需要,而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做到了这些,我们不但会让自己的内心感到满足,还会让自己的情绪在这样的表达过程中得到疏解和转化,而对方清楚了我们的感受之后,也更容易做出正确积极的回应,沟通中的矛盾和冲突也会因此化解。
3.需要:勇敢地说出我们的需要
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当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确都会阻止非暴力沟通的实现。我们在沟通当中不断地观察,并学习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发现自己众多感受背后的需要,这是最艰难但又很关键的一步。
我们内心会出现种种情绪感受,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的内心深处有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比如,我们感到恐惧,是因为我们需要足够的安全感;我们感到愤怒,是因为我们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感到悲伤,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关怀和安慰……而在沟通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是健康的交流关系得以建立的重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自己的需要,并将它们表达出来,我们才能够获得他人的帮助;只有明白确认了对方的需要,我们才能够去满足他们,才能使沟通顺利地进行。
只是,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之下,表达他人的需要或许相对容易,但是说出自己的要求却相对困难。我们即使能够准确地体会自己内心情绪的感受,并且通过非暴力沟通清晰地解读出这种感受背后的需要,但是说出来却变成了另外一种情形。
如果一个人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那么别人根本不能去真正地了解他的需要,这对于沟通双方都是一种痛苦,更会造成诸多误会。而如果我们直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需要,那么对方就有可能做出我们所期望的积极回应。非暴力沟通就是改变我们通过评判和控诉来表达自我需要的惯性,而只有回归于感受背后的真实需求,并将它们如实地表达出来,我们才有可能找到更多的办法去满足沟通双方的需要。
4.请求:学会区分请求与命令
请求,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如果我们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需要,那么提出请求就会变得相对容易。需要注意的是,在沟通当中,我们应当学会区分请求与命令——提出请求并不是命令对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区分请求和命令,并通过请求得到积极的回应呢?具体来讲,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在与人的交流过程当中,我们主要应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请求应当具体而清楚
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怎样做,而不是去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需要。而且,请求应当是具体的、正向的,如果是反向的请求,如“我希望你不要忽视我”,或者“我不希望你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不但很难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反而可能引起听者的抵抗和反感。而如果换一种方式,如“我希望你每天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和我聊天”“我希望你每周的周末分一部分时间和家人相处”,这样的请求就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可。
(2)区分请求与命令
请求和命令到底存在怎样的区别?我们在沟通和表达的过程当中又应该怎样去区分呢?简单地来讲,请求和命令二者之间的差别,主要还是在说话者内心的心态上。如果自己提出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很多人就会对他人进行评判或者指责,实际上这就是命令。再具体和深入一点,怎样实现也是请求与命令的重要区别标准,如果我们想要通过让对方感到内疚来达到我们的目的,那么这样的方式也是一种命令。
对待他人的请求也是如此,在沟通过当中,如果对方向我们提出请求,我们也应当注意,不要将他人的请求当作命令。实际上,一个人在遭遇不顺利的时候会出现很多负面的情绪,如果与我们沟通的一方正遭受某一个方面的不顺,就需要我们给予他们关心和理解。因为我们很容易有这样一种错觉,即对方因为不顺而对我有所排斥,如果这样的思想占据主导,那么对方的请求也会更容易被看作是一种命令。虽然我们都愿意相信人们在沟通当中所提出的都是请求而非命令,不过这样的情绪还是需要在沟通当中格外注意。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非暴力沟通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改变自己去迎合他人,也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实际上,它是建立在平等与尊重基础上的一种沟通交流模式,沟通双方看重彼此的感情,兼顾双方内心的感受和需要,每一个人都提出自己具体的请求,而不是发布命令。
5.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的利器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时时刻刻在爆发各种各样的冲突。实际上,我们周围的许多冲突,本身是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避免的,只要我们在与他人沟通时留意一下自己的说话表达方式,就能够有效地解决和避免暴力冲突事件的发生。
在学习当中,我们已经知道,非暴力沟通需要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将这四个要素有效地联结起来,我们就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化解沟通中的误会和冲突,从而顺利地实现非暴力沟通。
那么,具体如何做,才能通过非暴力沟通去化解冲突呢?具体来讲,我们需要在沟通当中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充分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通过语言来感受对方的真实需要;
(3)观察和分析自己与他人的需要是否已被真正地感受到;
(4)倾听对方的请求;
(5)将自我的观察转化为为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为了更好地说明以上五个方面的方法和技巧,显示如何在具体的沟通中,应用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去有效地化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