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中天老师在品三国时,曾经说过:小时候调皮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出息。

不过,一般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但调皮的曹操却受到了老师们普遍地喜欢。

体育老师喜欢他,因为他跑得最快,每次比赛都得第一,给老师和班级争得荣誉;

历史老师喜欢他,是因为曹操学得好,经传、典籍烂熟于心;

语文老师喜欢他,是因为每次诗歌比赛,他总是得第一;

但最喜欢他的是数学老师,因为曹操最精明,账算得好,从不吃亏。

曹操最喜欢曹冲曹仓舒,就是因为曹冲数学学得好,小小年纪就会称象。数学好的孩子往往都很聪明,所以,曹冲也就最讨曹操喜欢。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个数学问题,曹操深谙此道。

曹操之所以不称帝,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称帝弊大于利,不合算。

没有人不想当皇帝,也就没必要用道德的标准去看待这个事,还是从利弊上分析一下这个事吧。

01

袁术、刘备这样的称帝,是曹操所不齿的。

袁术捡了个石头疙瘩,就以为天命在他,急急忙忙称帝,最终只能被人取笑。

刘备好一些,到现在还有许多人给他擦脂抹粉,其实,刘备的境界比老曹还是差了一截。

刘备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华丽的衣服,喜欢犬马、音乐。这就说明,刘备从骨子里是贪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人。当然,这并没有错,谁不喜欢呢?

一个老板穿布鞋那叫休闲,一个农民穿布鞋是没有钱。一样舒服,给别人的感觉却不一样。刘备没钱,就需要华丽的衣服满足虚荣心;曹操有钱,即便是粗布衣服一样很酷。

由此看来,刘备、曹操都有个性,也都是人,有一般人的品性。

刘备得到了益州、半个荆州、一个汉中,就憋不住称王了。比袁术是聪明的多,但与曹操相比,境界和格局就差了一点。

都清楚曹操的势力,是孙权的两倍,孙权又是刘备的两倍。就是说,刘备的势力仅仅是曹操的四分之一左右。

曹操之所以不急于称帝,是因为他有更大的格局和境界。就如他不穿华丽的衣服一样,不是他穿不起,是因为没有必要。

有没有感觉刘备、袁术称帝,就像“挣钱不多还穿个貂”一样,有点嘚瑟呢?

02

曹操的志向是一统天下

在《述志令》中,曹操说了很多的话,具体看一下他说了些啥: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曹操说自己本来的志向就是希望封侯,做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写上“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也就心满意足了。现在都做了宰相,人臣之贵已极,不敢再有任何奢望了。

这显然不是曹操的真心话,也不仅仅是曹操谦虚,是他有更大的企图,也可以说是更大的格局。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曹操说,你看看人家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还在侍奉殷商,其意思是说:我也就占据了一半多一点的天下,怎能称帝呢?否则,在道德上不就不如周文王了吗?

据《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记载,曹操曾经对夏侯惇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豹眼以为,这恐怕是曹操的真心话。第一,这说明了曹操还是想取代汉室的;第二,让曹丕取代汉室,自己做个周文王更好一些。

03

在曹操看来,自己称帝弊大于利。

曹操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不会为了虚名去做一些不利于自己霸业的事情。

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位列三公。曹操那就是响当当的官二代,足可以嘚瑟一下。但由于其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尽管地位显赫,但还是被人看不起。因此,曹操从骨子里就有大志,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让天下人彻底服气,绝不会贪恋那些虚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帝王,他何必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事呢?

不能统一天下就去称帝,除了招致骂名,几乎没有实质的利益。

虽然在三足鼎立局势形成后,献帝这个招牌已经失去了作用,但留着它没有任何坏处。

如果在曹丕时期能够一统天下,到那时候曹丕再称帝,曹操爷们那就风光了,真的堪比周文王父子。

但天意难违,曹丕最终不能一统天下,这也让曹氏父子遭受了诟病。

其实,曹操并不怕承担骂名,他不会去考虑这些虚无的东西。根本而言,还是为政治利益考虑,弊大于利,所以才没有称帝。

最佳贡献者
2

常言道:“聪明人不做傻事。”有些事情当自己达不到某种条件时,最好还是不要去做,否则,现世现报,让自己吃大亏,甚至贻害子孙,得不偿失。

曹操讨袁术,斩吕布,灭袁绍,降刘琮,一统北方,天下九州,已有其六,势力之大,无与论比,就当时情形,问天下英雄,谁奈我何?因此曹操以大汉丞相之尊,晋位魏王,加九锡,可以说与帝王只差一步之遥,然而曹操终没代汉自立,建国称帝,为什么呢?一是曹操久做汉臣,长期打着大汉丞相做事。曹操的父祖,都是食汉禄的汉朝重臣,食人之禄,终人之事,曹操的父祖们恐怕没少给曹操讲这些道理。更何况曹操以汉名相曹参后裔自居呢。曹操起事,又是打着讨贼诛逆行事的,后来更是挟天子以令不臣,以大汉丞相自居,都是打着汉家旗号,凭着汉家声威,一步步成事的,现在却陡然代汉自立,以前的诛贼讨逆,今天自己岂不成了大汉逆贼?曹操如此做,无法面对天下子民。二是曹操以前还没有权臣成功夺帝自立的例子。大汉建国四百余年,除暴秦安世乱,靖平寰宇,得国最正,当中虽有王莽篡汉,但没几年就被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给推翻了,王莽不但断子绝孙,还被永远钉在了乱臣贼子的耻辱柱上。曹操害怕啊,人家汉家皇帝在自己手上,事事顺着自己,无过无失,岂可轻废?更不能代汉自立,去做乱臣贼子。三是内外不稳,没十足的把握。曹操势力的内部,拥护汉帝的大有人在,荀彧不是因不满曹操称魏王被曹操逼死了吗?汉室的大臣们恼恨曹操专权独断阴谋夺权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像懂承衣带诏事件,马腾事件,都让曹操防不胜防。外部呢?南征孙权刘备失败,致使这两股势力成了气候,北方马超韩遂,时刻待借口造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些心腹大患不除,曹操怎敢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代汉自立?为稳妥期间,为后代子孙计,还是做汉臣掌大权更心安。

曹操有没有代汉自立之心?当然有了,可以说,他逼献帝晋封自己为魏王时,就已有了取汉自立之心,已不再是汉朝忠臣。“非刘姓不得为王”,曹操早已违背了汉高祖的遗誓。王莽在称帝前,才只得了个安汉公,曹操却成了王。但曹操吸取了王莽的教训,到死终不敢代汉自立。儿子曹丕不理解曹操良苦用心,等曹操一死,自己就逼汉献帝禅位,自己就成了魏文帝。然而他哪里知道,曹魏尚未经过几代,就被司马氏以同样的手段给篡夺了,曹氏子孙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3

谢邀。

一、历史评价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从197~211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势力,统一北方。他用人为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曹操是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大英雄。

上述评价只是区别于小说《三国演义》,演义把曹操黑成阴谋篡汉之汉贼,而刘备、孙权反而成为反汉贼之大英雄,殊不知刘备、孙权竟相迫不及待的称帝了!

二、已经是魏王的曹操面对称帝的诱惑已经是一步之遥,虽近在咫尺,但曹操却始终没有再跨进一步。

称帝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的权利欲望,所以已位极人臣的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

(1)据《三国志》载:219年,孙权上书曹操俯首称臣,表示愿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阴谋诡计,他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曹操作为一个大政治家,其一生以匡扶天下为己任。正像他所说: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仅此而已。不忘初心,岂能称帝?实际上,不称帝是曹操的高明之处,曹操清楚的认识到,只有高举汉献帝这杆大棋,挟天子以令诸侯,凭曹魏的实力,谁也奈何不得。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军政、生杀大权在握,只是无皇帝之虚名而已!何况天下大势,吴蜀只占四洲之地,而曹魏占九州之地,满朝文武多是其心腹亲信,一呼百应,篡权称帝易如反掌,所以说他并不愿意背负篡汉之罪名。

(2)陈群等人又劝曹操称帝,曹操只回了一句饶有深意的话:“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

曹操是一枭雄,目光如炬,他非常明白称帝之举,是大逆不道之事,在外有吴蜀之患,内有顽固士族势力,称帝势必成为千夫所指。作为一位十分有为的政治家,曹操是绝对不会做这样蠢事的。210年,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作 为魏国封国人口,曹操拒绝了,写下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说他曾经的志向是为国家讨贼立功,期待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死的时候,墓碑上题写“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吾愿足矣。明确地表明自己并无代汉之意。

曹操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不想把事情做绝,而要留有余地。所以他说:‘’苟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至于儿子曹丕怎么做,那是曹丕的事。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总要新桃换旧符,所以曹操把能否称帝之题留给了儿子曹丕去解了。 

4

谢邀请,首先肯定的说曹操是敢称帝,而没有做而已。曹操始终把自己看做天下英雄,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脑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手指玄德,复自指,曰:今天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这段话说明曹操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与当天下第一人的野心。事实证明曹操也是这么的,他在平定了北方的割据之后,长江以北广阔地区基本统一。而东吴与西蜀各自为政,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势力最大的是曹操。曹操除了经济基础强大以外,最有力的政治基础是挟持了汉献帝,一切政务全由曹操把持,虽称孤而不道寡,成为皇帝只差一步。如登基称帝轻而易举。曹操很清楚现时称帝必然引起吴蜀强烈反对,特别是刘备成曹操心头大患,不管怎么说刘备还带着汉室宗亲的光环。如果曹操称帝则名不就,言不顺。另外朝野上下因惧曹操权势不得己而服之。一旦曹操称帝后果可想而之。外有吴蜀联合讨伐,内有朝野反对,做为聪明而有远见的政治家曹操来讲能这么做吗?曹操称帝是早晚的事,对他来说只是换个名头而己,可惜曹操终生没有实现皇帝梦。

5

用历史来编撰文学是充满色彩的。

用文学来诉说历史永远是模糊的。

就用文学的笔触来侃侃:

说那曹操不称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你看,曹操小名阿瞒,大人起的名,瞒什么?

曹操本姓汉姓夏侯,他自姓曹,其意若何?

生性多疑,从不信人,宁负天下人,什么人才能做到这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去的地方不少,为何在兵盛之时,露出悲秋之颓意?酒后吐真言,以杀人掩其言失。以兵败成其真意尔。

黄袍,红袍不见得都是真袍。以谋后世矣。

以上是推测,不能全真其是。

中国人并不排外,本身就是多民族的融合体,但往往来的都是灾害,真义者少有尔。

6

谢谢邀请!曹操是东汉人,是东汉的臣子,《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曹操是贬斥的,虽然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实际上,他是想兴复汉室的。曹操之所以有这样的权利,说明在朝中支持他的人还是不少的,如果没有多少人支持,他不可能无忧的领兵在前方打仗,他要称帝,必然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这些曹操是非常明白的。同时封建时代的忠君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曹操虽然权利之大,突然废了汉献帝,要用什么借口向天下人交代,才能使天下人服气,这些曹操也是考虑到的。虽然汉献帝在位,而权利在曹操的手中,做不做皇帝也无所谓了,还能落个忠臣的名誉。这一点曹操师非常精明的。曹操还有一个精明的地方,他选好了继承人。他已经很明确的知道,这继承人将是未来的皇帝,各方面的工作已经被他做得差不多了,禅让比篡位的名称好多了,让儿子做个名正言顺的皇帝吧!

7

从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建都于许昌以来,曹操历任司空、丞相、魏公魏王,经营权臣霸府统治二十余年,东汉百官形同虚设。曹操改朝换代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但他为何没有称帝。

其原因可从两方面考察:

一、刘汉皇权的合法性。东汉开国以来系统性地灌输“尊崇节义、君尊臣卑”等理念,忠君思想被深深植入东汉普通民众和士人头脑中(曹操早年也深受影响),任何废立篡逆之举都不能获得道义支持。

董卓废掉汉少帝,倒行逆施,无数官僚士人欲密谋诛杀,军阀豪强也结盟讨伐,董卓最终死于吕布之手。袁术不自量力称帝,手下谋士皆消极敷衍,孙策、吕布和曹操纷纷征讨,袁术兵败后,走投无路最后吐血而死。

袁绍等人曾打算推举汉室宗亲刘虞称帝,被有自知之明的后者严词拒绝。袁绍灭掉公孙瓒之后志得意满、也放风试探称帝的可能性,结果遭僚属一致反对。

二、对篡位阻碍最大的荀彧自杀后,曹操已经封魏王、建魏国,距称帝只有一步之遥,最终放弃,还是因为现实的政治阻碍。

曹操去世前两年发生了两起反叛,一次在东汉许都爆发,一次在曹操魏王府所在地邺城。曹操魏王府重臣的子弟、僚佐、青年名士都卷入其中,甚至他倚重信任的谯沛集团里也有人带头谋反。

两次反叛期间,曹操正与刘备在西线和南线两线作战,如果冒然称帝,致使内外交困,矛盾激化,曹魏天下或许不保,故而曹操死前放弃称帝。

8

谢谢邀请。

曹操究竟为何不称帝,在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就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当时,建安十五年(210年),56岁的曹操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图谋统一全国。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在这种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表明他的本志。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大致这样说:一个人的理想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刚开始我最大的梦想是做一个郡守;后来做了都尉,梦想就成了希望能够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再后来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击败袁术、袁绍,做了丞相,就已经超过原来的愿望了。现在有人说我拥兵自重,欲废汉自立,这怎么可能了,我的愿望都已经实现了,没有更高的要求了。

认真分析曹操的言行及当时的形式,潜夫认为曹操不愿意称帝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就像《述志令》中说的,曹操当时已经位极人臣,达到自己事业的顶峰,称帝已经不是他希望的追求了。

②可以猜测曹操不愿意称帝,可以说为曹氏家族考虑,为后辈进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③曹操代表的东汉末年大士族、豪强的利益,他们心目中还认为汉朝是正统王朝,也就所谓的汉朝气数未尽。

④曹操本身也是士族出身,爱好名声,现在他已经达到权利顶峰,所追求的就是名声了,一个谋朝篡位的魏国皇帝和一个中兴大汉的忠臣相比,曹操更喜欢后者。

9

其一他有个自封为汉丞相之名,其二:天的局势动荡不安,多次出征都叫孙刘二家,弄得西里湖涂还差点搭上老命一条,到了晚年也都完了狜子了,人算不如天算最浕被司马家给弄得人不人狗不狗的,

10

很多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曹操称帝就会失去,很多汉朝旧势力的支持,转而复辟汉室江山,造成曹营内部大乱,力量削弱。

袁世凯当大总统是当时的大势所趋,而他却称帝了,满期的遗老看到复辟帝制的希望,就不会再支持袁世凯,他们也想复辟清朝的统治,革命党认为革命完全失败了,也不会再支持袁世凯,袁世凯就真的成为孤家寡人了,他建立的势力自然瓦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