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政治家的理性与一个女词人的浪漫!
中国文化中历来就有成王败寇的说法,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论。刘邦在未称帝之前,就是个做过招待所所长的小流氓小混混,而在击败项羽称帝之后,成为了锦衣还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汉高祖。
明太祖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是个连做和尚都没有资格的穷小子,一朝风云际会,成为皇帝,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中国人还有一个悲悯失败的英雄的情结。人们常说,人间最悲剧的事情,莫过于英雄末路与美人迟暮。当叱咤风云的大英雄走投无路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同情;当一个曾经青春年华的红颜美女变成白发苍颜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有怅惘之情。因此,失败的英雄和迟暮的美人,是诗歌中咏叹的常见主题。
而项羽,就是那个人们常常议论常常惋惜的失败英雄。
项羽本来拥有一统天下的所有条件。但他身上的性格缺点,注定让他失去江山自刎乌江岸。
第一,项羽绝对没有刘邦的隐忍与狡猾;
第二,项羽在粗豪的外表之下,竟然还有妇人之仁,竟然于鸿门宴上把刘邦放虎归山;
第三,项羽没有屡败屡战的坚韧不拔;
第四,项羽识人不明刚愎自用,渐渐地失去了人心,导致八千江东子弟与之离心离德。
因此,项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在项羽的身上被证明得淋漓尽致。
而人们喜欢项羽,是因为项羽身上有一种男子汉的粗犷的气概,是因为项羽深爱着他的虞姬而没有移情别恋始乱终弃,是因为项羽不肯做阶下囚的气节。
普通人眼里的项羽,大概就是个拥有绝世武功拥有绝世爱情有情有义有节气的失败英雄,但是在政治家的眼里,项羽的形象却并不是如此。
在咏叹项羽的诗人中,比较有名大概有三位。
一位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军事家杜牧,一位是宋朝的名相、王安石变法的主导者、诗人王安石,另外一位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派的大宗师李清照。但同是项羽,在三位诗人的笔下,却是不同的形象,对项羽的评价也大为不同。
杜牧对项羽未能坚持渡过江东然后率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表示惋惜;
王安石则指责项羽刚愎自用没有识人之明导致人心离散失去人心,认为项羽即使回到江东,也断无卷土重来的可能,这是对杜牧观点的创新。
而李清照则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说他是人杰,是鬼雄,是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英雄。
三个诗人,三种不同的观点,其实这三种不同观点的背后,也真实地反映了三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更反映了他们的性格的不同。
我们先来看这三首不同的诗。
杜牧擅长写咏史诗。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所谓的屡败屡战,才是人生的常态,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人生的努力。作为一个男人,要学会隐忍,要学会风光长宜放眼量,就像司马迁,忍住了耻辱,终于写出史记;就像唐朝名将南霁云一样,将以有为也。假如项羽能听从渔夫的建议,渡江回到江东率领江东子弟重整旗鼓,很有可能卷土重来取得成功。
杜牧其实就是一个非常隐忍的人。他出身名门贵族,但家道衰落,虽然身负凌云之才,但始终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被卷入晚唐牛李党争的旋涡中沉沦下僚。杜牧不仅文学才能出类拔萃,还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理论家,但他始终未得重用。即使如此,杜牧还是希望自己隐忍坚持,直到机会到来的那一天。因此,杜牧写项羽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其实是告诫自己,不抛弃不放弃,耐心地等待未来。
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与杜牧的情况完全不同。王安石作为北宋帝国政治改革的倡导者,是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政治家。王安石写的《叠乌江亭》,很显然是在杜牧诗的基础上另外写的一首诗,以王安石的性格和地位,绝不可能与杜牧的立意相同,他必须进行观点上的创新。王安石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这很显然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去评判项羽。王安石认为,政治就是聚合人心的艺术,一个王朝的成败兴衰,一项国家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与人心的向背关系极大。因此,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总是要把聚集民心放在首位,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应该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术。王安石批评项羽刚愎自用失去了识人之明,其实这也是在告诫自己,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要重视民心,要重视用人。
但是可惜的是,王安石其实也犯了项羽的刚愎自用的毛病,王安石变法的政策的顶层设计是好的,希望以变法来促进富国强兵的目的也是好的,但是变法的政策执行一开始就走了样,王安石为了推进变法而大量提拔的所谓的人才,大部分也是一些希望借变法上位的投机小人,因此变法最后的失败,其实也与王安石的刚愎自用有关。
王安石一方面批评项羽, 另一方面也犯了项羽一样的毛病,这真的印证了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话,但王安石与项羽一样,都没有做到知人与自知。
李清照的情况与杜牧王安石不同。
首先,李清照只是一个女人,而在封建社会,女人是注定要被摒弃在政治之外的。
第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词人,她的词大多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种的闺怨词,在靖康之耻北宋南渡之后,李清照的词更多了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沉痛。李清照很少写这种豪放的诗。
第三,李清照所处的时代与杜牧、王安石不同。李清照晚年被卷入了国破家亡的时代大潮之中。
金人南渡,宋王朝逃往江南,没有人真正能像个英雄一样,组织力量抗金,大家都在忙着逃命。就连李清照深爱的丈夫赵明诚也曾经因为不抵抗金军弃城出逃而受到处分。在这一点上,李清照对宋王朝、对丈夫是充满愤恨的,因为在李清照看来,临阵脱逃绝非大丈夫所为。所以,李清照在与丈夫赵明诚一起到了乌江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为一个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出人意料地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因此,李清照热情地歌颂项羽,称赞他是大丈夫,宁愿自杀也不愿投降。这是对王室的讽刺,也是对丈夫赵明诚的讽刺,更是对当时奉行投降主义的人的莫大讽刺。从这首诗来看,李清照绝非一个小女子,她还是一个比很多男人更坚强的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