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什么是《永乐大典》?

什么是《永乐大典》?

2020-09-21 00:31阅读(62)

什么是《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类书名。明成祖命解缙等辑。初名《文献大成》,后更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范例,目录:-永乐大

1

《永乐大典》,类书名。明成祖命解缙等辑。初名《文献大成》,后更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范例,目录六十卷,定名《永乐大典》。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成于六年。全书按韵目分列单字,按单字依次辑入与此字相连系的各项文史纪载。嘉靖、隆庆间,又依永乐时所缮正本另摹副本一份。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至清咸丰时也渐散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副本大部遭焚毁,未毁的几全被劫走。上世纪的1960年,中华书局根据历年征集到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

根据上面介绍,《永乐大典》现存于世不到百分之四。这部丛书,是由明成祖朱棣命解缙作为主编。

解缙,明朝朱元璋时的进士。得第之后被授中书庶吉士(古官称),后上万言书,批评朱元璋政令屡改、杀戮太多等事。后被罢官八年,到建文帝时再出仕。永乐初年,任翰林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很受成祖朱棣重视。永乐五年(1407年)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被贬谪广西;八年后入京奏事,适成祖朱棣不在京师,谒太子而还,乃以“无人臣礼”罪,下狱,后在狱中被杀。

足见,在封建王朝时期,解缙作为编辑还是很称职的。但在为官之道方面多有不识时务,批评朱元璋没被斩首就相当不错了,仅被罢官八年。在朱元璋死后不久,二次出山。到了成祖朱棣时代,官至翰林学士。又因“廷试阅卷不公”被贬广西八年,不老老实实呆在广西怡养天年,返去京城反映什么问题,被太子命人将其下狱,这次解缙的命运不济,成祖朱棣不在京城。反而被太子命人杀死狱中。

《永乐大典》大部被焚、散失。只要还有一卷,人们也不会忘记主编解缙的,因为这就是历史。(2020/08/03)

2

渊回国学:什么是《永乐大典》?号称最大百科全书,古代的数据库

古代的数据库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大型资料性书籍。由于其内容丰富,可以看作是古时候的数据库。



在明朝永乐年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也就是派郑和下西洋的那位皇帝,下令编撰一部集我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一部书。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典,全书总共将近四亿字。



遗憾的是,目前仅剩400多册,800余卷,并且散落于世界各处!目前我国现存只有200多册,欧美国家有200多册。



万书之书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被后人称作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就是在当时的明朝,永乐大典就有遗失。



其实有遗失是很容易理解的,即使我国古代书写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完善,但毕竟年代久远。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将这些古老的经书典籍转录成电子版的永存于世,将是我们子孙后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笔伟大财富。


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重大的任务!老祖宗的东西不能都被我们玩丢了。尤其是到目前为止,还流传在世界各处的其他书籍。后来,我们要逐渐的给追回来。



有没有可能还原?



永乐大典到底有没有可能再次被复原?这个问题现在还下不了定论。还要看我们未来的考古进展。

古代没有那么强大的印刷技术,嘉靖年间手抄了一套,不过有人还怀疑没有抄完。手抄这一套,经过战乱,火灾逐渐,遗失在世界各地。正本,当时据说是存在南京文渊阁。后来再没有关于正本的记载。所以还是有可能,出土发掘出来那套正本的永乐大典的。当然,这种希望非常渺茫,因为毕竟年代久远啊!

3

古代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古代中华文化典籍的集大成之作,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成书于明朝永乐年间,系明成祖朱棣下令编撰的一部集中国古代14世纪以前各类典籍于一身的大型类书。

其编撰工作先后由明初文学家、内阁首辅解缙,“黑衣宰相”姚广孝主持。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为《永乐大典》。

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

全书共计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约3.7亿字。其中汇集了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志、阴阳、医术、占卜、僧道、戏剧,工艺、农艺等各方面言论的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好书多折

永乐元年(1403年),本着“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的宗旨,明成祖朱棣决心修一部旷世大典,彰显国威,是为《永乐大典》。

初由解缙总编,147人,花费一年多时间编成《文献大成》。朱棣看阅后,觉得过于简略,不足以彰显自己的文治,遂于第二年(1405年)再次下令姚广孝、解缙重编此书。这次的编修人员也扩充至2169人。

明成祖朱棣像

最终,这部书历时三年,于1407年完成。朱棣审阅后十分满意,取名为《永乐大典》。此后,随着朱棣迁都于北京,这套书也被带至北京,存放于皇宫文楼(今北京故宫午门的东角楼)。至嘉靖年间,皇帝明世宗朱厚熜非常喜欢这套书,经常放几本在案头以供翻阅。

出于喜欢,嘉靖皇帝在一次火灾后,下令再抄录一部《永乐大典》,这部“复制品”被后世称作“副本”,原稿被称作“正本”。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永乐大典》残本,悉数为嘉靖年间复制的副本。

因为当时,在副本抄录完成后,正本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

此后,虽然留有副本存世,但在明清两代,由于管理不善,《永乐大典》几乎遗失殆尽。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穌入翰林院检查时,全书只余800册。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北京劫掠期间,《永乐大典》在战火中大量遗失、损毁,此外,也有一部分,流落海外,令人唏嘘不已。

长陵稜惠殿内藏《永乐大典》

书籍史最大疑案

《永乐大典》正本的“离奇失踪”,被史学界称为“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的疑案”。

关于永乐年间成书的“正本“,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永乐大典》或随葬于对生前对这套书爱不释手的嘉靖皇帝的永陵。

对于这一说法的证实,只能待考古的进一步发掘。希望《永乐大典》尚在人间,且终有现世的机缘。

面对《永乐大典》这样的文化巨作损失现状,除了唏嘘以外,更应该唤起的是我们对于古籍的保护意识。这样,更多的文化结晶、珍品瑰宝,才能万古永流传,泽被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