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2020-09-21 00:31阅读(67)

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汉高祖刘邦白手起家,推翻秦朝,消灭项羽,登基后连续举全国之兵力消灭七个异性诸侯王,可谓以武功得天

1

白登之围后,刘邦接受了屈辱的和亲之策,原因主要有这么三个方面。

其一、匈奴军队确实强大,而且精通各种兵法韬略,久经沙场的刘邦都被其算计和玩弄

开战之初,刘邦派刘敬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个时候应该炫耀显示自己的威风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求取胜利。我以为现在的匈奴是不能去攻打的。”

可是刘邦的30万大军已经来到边界地区。正准备大举进攻,刘邦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狠狠地骂刘敬:“齐国的孬种!以前凭着两片嘴捞得个官做,现在居然敢胡言乱语阻碍我军进攻。”

不由分说,就命人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而刘邦则亲自率军,快马加鞭的进入匈奴人设置的包围圈中,也就是平城的白登山。

事实上匈奴人也不算太笨,人家也有自己的战略战术,作战剽悍不可怕,可怕的是又狡猾又剽悍。

也许刘邦经过白登之战,确实是服软了,至于是否服输,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二、刘邦与匈奴和亲的盟约不算太苛刻,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在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们可以看看白登之围后,汉朝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具体代价:

刘邦本来就要嫁过去一个真公主,只是皇后吕雉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不得已,刘邦改宗室女为名义上的公主,其实就是用假公主嫁给冒顿单于而已,并派刘敬为使者陪同前往。

此外,汉朝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各类物资。赔款求和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向匈奴低头,所谓屈辱也是暂时的。

再说了双方能够恢复正常的贸易,汉朝还可以获得重要的战略工具,比如马匹,要知道汉朝其实很缺少军用马匹。

更为屈辱的是匈奴人娶了公主,仍然时常袭扰边界,“白登之围”后,冒顿单于屡次违背汉朝与匈奴所订立盟约,对边界进行侵扰劫掠活动,仅仅是规模不大而已。

其三、刘邦需要着力解决国内异姓诸侯王的问题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大封诸侯,其中异姓诸侯王就有七位,白登之围后,韩信、英布等人,对刘邦来说事实上还是隐患。

所以刘邦没有揪着匈奴不放,打了一战,打不赢就收兵不打了!他可能更为担心诸侯王们的拥兵自立,所以把精力都用于削夺异姓王方面,自然对匈奴要忍气吞声,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已。

总而言之,刘邦向匈奴低头,而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是上面的三个方面。

匈奴军队确实强大,而且精通各种兵法韬略,久经沙场的刘邦都被其算计和玩弄。刘邦与匈奴和亲的盟约不算太苛刻,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在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与此同时,刘邦也需要着力解决国内异姓诸侯王的问题,所以他才采取了屈辱的和亲之策。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和分享!

2

当时的汉朝还处于刚刚建立时期。经过艰苦卓绝的秦末战争,百业凋零,国力式微,不管是民间还是朝廷对连年的征战,都已经疲惫不堪。“和亲”虽然是一种绥靖政策,但却换来了汉朝高祖至景帝6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以后的对匈作战,做出了时间和空间方面充足的战略准备。

“和亲”本属于无奈的政策发明,却给枯燥无味的民族交往史平添了一抹玫瑰色。也引发了许多或美丽或凄惨的传奇故事,从此以后进入史书的女人不再只有皇后、妃嫔、公主,也有了许多的冒牌公主,比如解忧,细君,昭君,文成等。和亲政策的发明始于汉高祖刘邦大臣娄敬(后被赐姓刘)。高祖七年,盲目冒进的刘邦,被匈奴王冒顿围困于山西大同以东的白登山七天七夜,无法脱身。不得已分别采用了谋士陈平和娄敬的建议,一个是用珠宝贿赂冒顿的阏氏;一个是开启一种绥靖政策“和亲”,作为与匈奴和解的对策。

急于求成的汉高祖,原本下令自己的独生女儿鲁元公主离婚改嫁冒顿,因为吕雉坚决不肯,于是刘邦将一位家人的女儿收为公主,嫁给了匈奴冒顿。于是从汉高祖开始西汉开启了“以女人换和平”的国策。

公主出嫁了,战争的烽火熄灭了,出现在边塞上的是和平的袅袅炊烟,一个纤弱女子撑起了汉匈和好的一片天,“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种功勋可比将军越马扬刀,血溅沙场。毕竟与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士厮杀相比,这是成本最低的付出了。

所以西汉几任皇帝都采取这种绥靖政策,包括汉武大帝刚登基时也是让细君公主去匈奴和亲的。

3

和亲政策,自古都是带着屈辱的。不少欺世盗名之辈,还夸赞这种政策,以一人之力换取两国和平,是上上策。那我就想问了,把你女儿送去和亲你愿意吗?

其实谁都不愿意,很显然汉唐时期送去和亲的,也都不是皇帝的女儿或者亲妹妹,全都是假公主。皇帝要是觉得这个政策好,为什么不送自己的女儿给匈奴、吐蕃?

那可不行,那是亲生的。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和亲政策,其实是无奈之举。和亲的女人很痛苦,先后可能嫁给爷爷、父亲和孙子三代人,这是人家的习俗。有时候见着自己生的儿子,从辈分上来说,还要喊一声叔叔。

但凡能不和亲就换取和平,呆子才愿意和亲呢!你看汉武帝他和亲吗?当然不和亲,人家拳头硬。那么问题来了,刘邦好歹也是开国之君,按道理拳头也挺硬的,为什么也选择了屈辱性的和亲呢?


刘邦把能打仗的都给收拾了,自己搞不定匈奴人。

刘邦也不是一开始就要和亲的,他好歹是战场上走出来的君王。没有《史记》里记载的那么窝囊,他也曾经对匈奴发起过进攻。

但是结局呢?结局是他差点被匈奴人给困死。白登之围时,刘邦饿得只能舔手指,要不是陈平用计谋说服了单于的媳妇儿,可能刘邦就交代在那儿了。

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後者斩,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冉阝、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馀万。---《史记》

从此以后刘邦就认怂了,怎么办?打也打不过人家,不认怂还能咋地?因此刘邦打算把自己的长公主嫁到匈奴去。


说起来也怪刘邦这个人偏心,他就是不喜欢吕雉生的俩孩子。长公主也就是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吕雉得知以后当然不答应。

在吕雉的哭诉之下,刘邦这才打消了主意,改选了宗室的女儿作为公主,嫁给了匈奴的冒顿单于。这个结果也是刘邦自己作践出来的。

当年他那帮开国元勋们,哪一个不是打仗的好手呢?尤其是韩信,几乎是战无不胜的兵仙,可是刘邦为了老刘家的江山,把这些能打仗的异姓王都给处理掉了。

有些人甚至逃亡到了匈奴,成为了人家的将领,帮着匈奴反攻汉朝。他们对汉朝军队知根知底,刘邦对匈奴却一无所知。因此刘邦遇到匈奴人,也只能是望洋兴叹,哑巴吃黄连了。


在统治者眼里,和亲算起来,是最划算的买卖。

其实战争就是做生意,划算才是硬道理。在很多统治者眼里,什么亲情、屈辱,都是假的,只有利益才是真的。

刘邦可以用一个女人,换取匈奴和汉朝的和平,他当然会觉得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至于那个女人和她的家人们的感受,刘邦才不会管。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史记》

刘邦当然可以采取其他策略,比如学习秦朝,派遣大军驻守长城。但是我们要知道,驻守长城的代价那是相当巨大的,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银钱。

那个时候也不兴屯田制度,就算有,也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屯田。因此但凡采取了这种策略,就必须要派遣数十万大军前去戍边,数量少了,还不构成威慑力。

刘邦在家好好打了打算盘,实在是不划算啊。后来一看,发现一个女人可以取代数十万大军,刘邦自然是喜不自胜。

其实这种例子很多,强大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采取了和亲政策。他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其实就是算账以后的策略。

长期让大量兵马镇守在四川边境,实在是划不来。送去一个公主,就能解决唐朝和吐蕃的矛盾,这岂不是再划算不过了?反正文成公主也不是他的女儿,他当然觉得划算。


汉朝刚建国,国力的确不行。

刘邦和项羽是起义军,当年的秦朝的确很强大。可是经历了十多年战火以后,新建立的汉朝,其实是比较弱小的。

看似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其实这里面各路诸侯王已经将这个国家搞得四分五裂。尤其是最初的异姓王,人家地盘上的事情,汉朝朝廷是不能插手的。

可见汉朝最初的主控能力是不强的,为此刘邦把异姓王基本都消灭了,只留了个长沙王吴芮。但是一时间还是改变不了汉朝积贫积弱的状况。

这个时候匈奴也在同一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工作,冒顿单于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自然有南下吞并汉朝的意思。

於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後燕王卢绾反,率其党数千人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史记》

汉朝的生产力还没有恢复,这边又遭受到了北方强敌的打击,刘邦可谓是身心俱疲。建立这个王朝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想守住这个王朝,就显得更加困难了。

为此刘邦除了妥协,他还能干嘛呢?汉朝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穷兵黩武。当年秦国就是因为穷兵黩武,才会惹来亡国之祸,刘邦自然是铭记于心。


打赢了匈奴,也划不来。

那个时候的匈奴,其实也穷的叮当响,但是人家跟汉朝不一样,人家是游牧民族。打到哪儿就抢到哪儿,很少有一个固定的住所。

这就是刘邦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在匈奴看来,汉朝是最好抢掠的,因为他们都喜欢建房子,住在固定的地方。

相比较而言,匈奴人就不好抢了,因为人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你根本就找不到他们的踪迹。就算打赢了匈奴,刘邦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是得到人口吗?我看没有。

是得到钱财吗?我看也少得可怜。估计只能捞点兵器而已。既然什么好处都得不到,刘邦为什么还做这种蠢事呢?

多年以后,汉武帝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算把自己打成了穷光蛋,有一件事至少是争取回来了,那就是尊严。大汉朝的尊严,至少没有丧失,这或许就是汉武帝誓死捍卫的东西。


总结:和亲和不出长久的太平。

宋朝的策略其实也不错,拿钱来买和平。汉唐虽然强盛,却只能靠女人来换取和平。其实说到底,这些策略都无法真正长久带来和平。

真正的和平,是需要自身强大换取的。强大到对方不敢侵犯你,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到处撒币或者用女人做代价,只会让对手越来越瞧不起你。

参考资料:《史记》

4

这是一种临时妥协。

和亲是屈辱,但汉高祖刘邦没办法。

匈奴被冒顿单于发扬光大,国力达到顶峰,而此时的汉朝刚刚建立,经历了秦末楚汉战争之后经济困难,百姓生活艰难,尤其重要的是汉朝还有异性王,继续采取对抗匈奴的政策可能会国家崩溃。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长期战争耗费的钱财与人力不是此时的西汉朝廷可以承受的,白登之围仅仅只是让刘邦认识到了差距。

不仅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汉景帝都在努力安抚百姓,平定内部,整合国家机器,实际为汉武帝反击匈奴积累了力量。

5

汉高帝七年(前200),匈奴兵围马邑(今山西朔县),南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汉高祖刘邦亲率军三十余万出击,至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遇伏被困,不得已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以公主嫁单于,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交易。

西汉政府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当 时匈奴与华夏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 而西汉政权是 从项羽手中抢夺来的并 不稳固,加上刘邦杀光了武将,所以才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叹。文、景二帝虽然对内知道要轻赋税、减轻人民负担,算是比较节俭了,可对匈奴他们却一直是害怕的,既无经济实力也无强悍的军队与之抗衡,一触即溃、一打就输,战败是家常便饭,只好向匈奴提供他们所提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始终是嫁自己或皇室的女儿与匈奴,名“和亲”。而事实上,这些和亲的女孩常常遭受屈辱,过着半奴隶的生活,惨不堪言。到汉武帝重用卫青和霍去病后,汉匈战争终于以汉方胜利结束了全世界最长的二百年的争战,和亲才被终止。但接下来的皇帝没有了汉武帝的治国水平,到了王昭君时代,又继续以宫廷美女及大量金银丝绸珠宝统统作为贿赂匈奴的一种策略,所以前后出塞和亲者达数十人。后来的诗人写道“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就是后世对此的批判。而有些史料,却充满了汉奸逻辑,把屈辱说成民族团结,可是以女人的肉体和眼泪换得的和平必然不长久。

幸运的是由于汉武帝当时的狂扫,把匈奴大军打得七零八落,使最后一点精兵逃逸到了欧洲,将欧洲扫荡了个底朝天,故被欧洲称为“上帝之鞭”,意思是上帝派匈奴来处罚他们不忠实信仰上帝。第二次“上帝之鞭”则是元朝蒙古族铁骑,同样将欧洲打得无还手之力。所以西汉后期的和亲时期相对较短,汉族女孩地位也稍微好了点。

6

不同战略的前提都有个审时度势。

“和亲”既然是一个政策,站在帝王族亲的立场,也许深感“屈辱”,站在朝庭大臣的角度,又似乎未必。

7

一说到和亲,我们第一个能想到昭君出塞,是那样的荡气回肠、宛转悠扬。是那样的凄美动听。但和亲是古代的一种国防政策。汉高祖刘邦农民出生,经过多年的奋战,终于又统一了国家,但不是向匈奴低头,而是养精蓄锐。

一、国家刚刚统一,需要调养生息。

秦始皇的驾崩,胡亥的继位使得秦朝的官场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农民四处起义。汉高祖刘邦和霸王项羽斗了几年才见胜负。老百姓没有过过一天安生日子,经过几年的战争。虽说国家统一,但是经济、兵力不足,在财力物力都不足的情况下,国家需要一段时间的调养生息,来喘口气。

二、和亲只不过是缓兵之计,来养精蓄锐。

和亲只不过是缓兵之计,靠着和亲来养精蓄锐。以致于将来一箭击发,刘邦虽是农民混混出生,但也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可谓是深谋远虑呀,有了这些先辈们的奠基,才有了汉武帝的蓬勃击发。

三、以最小的牺牲来换来最大的和平。

如果牺牲一个人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还要牺牲成千上万的人呢。所以这不是低头,而是一种政策。

和亲是历史上的国家政策,但是后来也有了小范围家族联姻。也就有了门当户对的说法。

8

从秦朝末年到称帝的几年里,刘邦一直在领兵打仗,最初是和秦朝打,之后是同项羽斗。总结这个阶段刘邦的表现,只能用“差强人意”来概括。在反秦的战争中,避重就轻,专捏软柿子,再加上有张良的出谋划策,所以大的作为谈不上,小的斩获倒是经常见,于是乎跌跌撞撞进入咸阳,甚至比项羽还早了两个月。而当同项羽对阵后,纵然有陈平、张良等人谏言献策,但也于事无补,被揍的灰头土脸、满地找牙、抱头鼠窜便成了家常便饭。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马上又面临异姓诸侯裂土分茅的问题,这时他“计谋”、“军事”两手抓,对付诸如韩信、彭越这样的狠角色,干脆使诈术,而如燕王臧荼、韩王信及后来的代相国陈豨等军事庸才直接磨刀霍霍。不过,就在驾崩的前一年(前196年),刘邦真正狠了一把,直接将淮南王英布干翻。可能也就是上述那些不俗的表现,才给刘邦镀了一层“强悍”的油漆。

刘邦真的很强吗?看跟谁比。如果站在韩王信、陈豨等人面前,确实能吆五喝六一番,若碰上匈奴人,吃不尽的苦头。最初刘邦还真没将匈奴放在眼里,当年秦始皇不是一顿疾风骤雨的进攻将匈奴赶出河南地(河套平原)了吗?秦始皇行,为何我刘邦不行!因此,当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投降匈奴后,刘邦率32万大军御驾亲征,准备让匈奴再次折戟沉沙。

当时,匈奴冒顿单于得知汉朝皇帝前来,自不敢懈怠,于是集结40万骑兵枕戈待旦于平城。其实战争一开始就胜负分晓,因为匈奴人故意“一触即溃”,刘邦没费吹灰之力就杀到白登山附近,大部队都被他甩的不见了踪影。有句军事名言:如果你进攻太过顺利,那么一定中了对方圈套。果然,正当刘邦为胜利沾沾自喜的时候,40万匈奴骑兵如潮水一样涌到脚下。刘邦见状,慌忙往高处撤退,放眼四方时,白登山已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然而,让刘邦绝望的并不是无路可逃,而是匈奴骑兵阵容。原来,冒顿故意将黑、白、青、红四种颜色的战马分类,然后布置于白登山的四个方向,这样一来使刘邦看到的是每一方向都是同一颜色的战马。再想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即位之初连四匹同一颜色拉车的马都配不齐,大臣们都是坐牛车上朝。此时,刘邦才明白了同匈奴的差距。刺骨的寒风,更让他体会什么叫高处不胜寒,悔不听刘敬(娄敬)之言。原来,随从刘敬曾提醒刘邦说,匈奴一味示弱,恐为诱敌深入之计。刘邦非但嗤之以鼻,而且还将刘敬关入监狱,待凯旋而归,拿他问罪。

解围后,刘邦急忙将刘敬释放,然后恭恭敬敬请教御敌之策。刘敬思索一番,于是提出“和亲”建议。简单说,就是送金银珠宝、粮食、绸缎、丝絮等于匈奴,然后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这样做的好处是,匈奴人得到汉朝的恩惠之后,自然就不好意思再来进犯,而且公主生下孩子就是汉朝的外甥,将来继承单于之位,必定不会同姥爷为敌。刘邦听完,无奈的点点头,于是准备将女儿鲁元公主嫁入匈奴。其实,刘邦只鲁元这么一个女儿,而且早已是张敖(张耳之子)之妻。后来,吕后出面阻拦,刘邦又从宗室选出了一位和亲公主。公元前197年,汉匈和亲之路正式开启。

显然,和亲是一种折辱,但刘邦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同匈奴撕破脸,将是汉朝的灾难。首先,对付匈奴人必须要有强悍的骑兵部队,但当时汉朝的骑兵力量还不够给匈奴“塞牙缝”。其次,打仗需要军饷,而汉朝初建,一贫如洗,百姓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更本无力支撑这个天文数字般的开销。再则,连年战乱,土地荒芜,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粮食、兵源都是问题。如此,极度疲弊的汉朝急需休养生息来修复战争带来的创伤,而不能再将自己置于战争的泥潭。因此,介于上述原因,不可一世的高祖皇帝只能低下高骜的头。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9

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更是以一介平民之身,于沛县起义,最后建立了西汉。

可以说,刘邦就是从战争中夺得的天下。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通过战争得到天下的雄主,却在建立西汉以后,对匈奴采取了和亲的政策。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中原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崛起

说起少数民族,实际上一直是古代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无论是强盛的两汉,还是强盛的隋唐,亦或是屈辱的两宋,少数民族的势力一直不小。

甚至于元朝和清朝,直接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

唯一的例外,就是秦朝时期及秦朝建立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朝周边,也是布满了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夷、戎、狄。林胡、楼烦、月氏、义渠等等,不要太多。

而秦国、赵国、燕国等地,基本上都和这些少数民族相邻,长城就是当时建造起来用来抵御少数民族的。只不过秦始皇统一以后,将它连起来了。

无论当时,中原内部如何纷争,秦赵等国都不会忘记打击这些少数民族的势力。

再加上少数民族的势力也很多,互相攻伐,因此,他们几乎没有强大起来的资本。说白了,当时的少数民族和中原一样,也是处于分裂状态的。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又对当时强大的匈奴进行了一次战略打击,“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因此,至少在秦朝那一代,匈奴还并不能对中原构成威胁。



然而,秦朝很快就灭亡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诸侯纷争。再加上秦始皇在位之时还对南越地区进行过一次军事行动,损失惨重。

与之相对的,则是匈奴的全盛。

在秦二世元年,匈奴的冒顿单于杀父自立,随后统一了草原,建立了强盛的匈奴帝国。

一边是内乱不止的中原,先是各地起义,后来是楚汉争雄,西汉建立以后,又是剪除异姓王,国力早就残破。

反观匈奴,统一了草原,实力雄厚。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中原是农耕文明,也就是种田的。只有中原稳定,才有人种田,才能在经济实力上强过少数民族。但如果中原一直内乱,那么就没人种田,那么中原在经济实力上就比不过少数民族。



因为少数民族是游牧民族,游牧两字也就意味着他们是一边豢养牲畜,一边迁徙的。这也就意味着,就算发生战争,他们也不会因此放弃食物的获取。

事实上,这也是中原地区和草原地区最本质的区别,中原地区,要么种田,要么当兵,民兵合一有,比如战国秦国就是耕战制度,但这只是一种策略,而不是规范。

而草原地区基本上都是既会打仗,也会养牲畜的。

因此,衰弱的西汉和强盛的匈奴比起来,硬刚显然不是上策。

西汉赢了匈奴也没啥好处

刘邦刚刚建立西汉之时,你说举全国之力,能打赢匈奴吗?

应该也是能的,毕竟,虽然西汉经济实力衰弱,但是当时的兵可都是从血与火中过来的,战斗力惊人,不会比匈奴人弱。

但是赢下来,有啥用呢?

古代打仗,其目的大体就是一个,获取领土。

因为领土意味着人口和经济。



可是,匈奴不同,西汉就算打赢了匈奴,最多获得匈奴一个口头上的臣服,和一些牛羊之类的补偿吧。

其余的,最重要的土地,西汉获取不了。

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甚至没多少城池。

因此,打赢匈奴的性价比是很低的。

如果此时西汉国力大盛,那么就算性价比低,打一下也没损失,至少能扬中华国威,但是当时的西汉本身就比较衰弱,能够用和亲的方式,换取和平,其实还是很划算的。

10

网上喷宋朝岁币岁赐,殊不知和亲和岁币的差别也就相差一块遮羞布!

至于女人,汉唐在乎么?汉唐宗室女不知凡几。。。

而蛮王缺汉女尽可自取,用得着认岳父?他看中的是陪嫁和工匠。

汉初,大邑成小邑,小邑成废墟,刘季的国策就是与民生息,既然打不掉匈奴,自然只能和了,而和亲,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体面办法!

武帝以前,汉想做的第一要务是恢复人口,解放奴隶!而不是网上喷子们的幼稚想法,好像打仗不要后勤一样,一个兵的后勤要十几个民,兵民不吃粮?不要饷?不分田地?从古至今,选择玉石俱焚的政治人物都不及格,必须在和,战中妥协,以备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