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鉴古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杨业当然不是被潘美害死的,害死杨业的是北宋的监军王侁

杨业其人

北宋名将杨业,其实原是北汉名将。杨业生于并州太原,是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北汉建立后,他追随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建雄军节度使,绰号“杨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在宋太宗亲征下终于投降,杨业因此归宋,并得到宋太宗赵光义重用,仍旧安排他在边关驻扎,只是对手从宋军变成了辽军。

归宋后的杨业同样表现不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出奇兵绕到进攻雁门的辽国大军背后,出其不意发起攻击,阵斩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解了雁门之围,一战威震敌胆。

杨业虽有战功,但是他和潘美比,还是差了一截。

潘美其人

出生于大名的潘美,是北宋开国名将之一,与曹彬齐名。当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唯独没有动潘美的任职地和官职。为何?一方面宋太祖和潘美感情深厚,重点是潘美行事谨慎,擅表衷心,每次外出带兵,都会把家属留在京城当人质,宋太祖对他很放心。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对潘美同样恩宠有加,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随后又被封为韩国公、忠武军节度使。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心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20万大军倾国而出,兵分三路伐辽。

潘美担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任副将。之前二人在边关配合作战,已经很有默契。

西路军势如破竹,直接攻下了十六州中的寰州、应州、朔州、云州四个州。

就在西路军节节胜利的时候,东路军主帅曹彬却遭到了辽军的致命一击:被辽国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截了粮道。大军面临崩溃的危险,曹彬只得下令迅速后撤,直接撤回了宋境。

赵光义大惊失色,三路大军的战略目的是最终合围幽州,完成最后一击。他最重视的东路军溃败至此,权衡再三后,赵光义下令中路军田重进和西路军潘美紧急撤退。

中路军安然撤回宋境,可是西路军出事了,事就坏在监军王侁手里。

王侁的错误决定

西路军副将杨业建议先护送百姓撤退,再在路上安排接应,设下伏兵,可保万无一失。可好大喜功的王侁却出言讥讽杨业:“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要求杨业出兵与辽军交战,另一名监军刘文裕也支持王侁的决定。

杨业本为降将,此时唯有听命迎战,才能表明心志。可面对强大的对手,杨业深知此行有去难回。

出发前,杨业向潘美请求,在陈家谷口埋伏下弓弩手,一旦自己退回这里,可以接应,否则必死无疑。

王侁和潘美也的确设了伏兵,可只等了半天,没等到杨业的王侁,竟以为杨业已击败辽军。为了抢功,他率谷口伏兵前进迎敌,可走了不到20里,杨业兵败的消息就传来了,王侁当即率兵撤退,置杨业生死于不顾。

傍晚时分,厮杀了一天的杨业终于撤到了陈家谷口,可这里再也见不到援兵的踪影。面对追来的辽军,杨业拼死力战,全军覆没,最终力尽被擒。他宁死不降,绝食三天,以身殉国。

杨业之死,赵光义十分痛惜,把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监军刘文裕“除名,隶登州”,主将潘美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

这就是正史记载的杨业的英雄事迹和殉国经过。

不过,经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化,杨业祖孙三代尽忠报国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悲剧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杨家将”受到后人的敬仰,长盛不衰。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史学长空,来回答此问题。杨业是“中贵”侯莫陈利用所陷害

杨业是北汉抗辽名将,戏曲中他叫杨继业,佘太君的丈夫。在宋太宗灭北汉后,任杨业为郑州刺吏,后因屡次为北宋抗辽立功,被升为建雄军节度史使。

首先说潘美,他与杨业一起并肩作战,是战友,他们之间没有仇怨,没有理由去陷害杨业。民间误以为潘美是陷害杨业的理由是,当时征辽大军有四位监军分别是王侁、刘文裕、郭超和侯莫陈利用。而潘美没有到陈家谷与杨业汇合,导致杨业被擒,最后饿死。才会被世人误会。

原来按照史料分析考究后,认为王侁是陷害杨业的凶手,现在根据《张乖崖集》记载的材料,分析后,得到最新的结果是侯莫陈利用是陷害杨业的幕后黑手。

宋辽的有史料记载此战的经过与杨业的气节,两国的记载惊人的相同,那么杨业的死因,是肯定的,不需质疑。

《宋史》记载:“命田重进屯定州,潘症状还代州。徙云、应、寰、朔吏民及吐浑部族,分置河东、京西。会契丹十万众复陷寰州,杨业护送迁民遇之,苦战力尽,为所擒,守节而死。”
《辽史》记载:“统和四年,宋杨继业率兵由代州来侵,攻陷城邑。推而广之挞凛以诸军副部署,从枢密使耶律斜轸,败之,擒继业于朔州。”

杨业是北汉的降将,最后为了自己的气节而饿死。宋太宗公布杨业的死因后,根据事情的经过,下诏处罚了潘美、王侁和刘文裕三人,而莫侯陈利用却没有事,身为监军其中之一,他一点事情都没有。这其中的猫腻,只要是明眼人,细想就知道了。

太宗诏书:“上闻业死,甚痛惜。辛亥,诏削美三任,王除名,配金州,文裕,登州。赠业太尉、大同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硕,录其子供奉官延朗等五人及贵子二人。”

在出兵之前,杨业虽然与王侁、刘文裕在战略方面观点不同,发生过争执,但没有疾妒、陷害的意思。他们的主张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抵御辽军。

四位监军,王侁处罚最重,莫侯陈利用一点事都不没,而在第二年,潘美和刘文裕官复原职。只有王侁从流放之地,回到京师,但没有再启用。

王侁本人和家族跟太宗的关系并不亲密。王侁是王朴的儿子,赵匡胤与王朴在后周为官时,他们之间有仇怨。 太宗很有可能借此机会打压王侁与其家族

北宋治蜀名臣张咏,在被贬时,赠送刘吉诗句:“天地有至私,刘生与英气。….冒死雪忠臣,谠言警贵侍。”

此诗句重点说明贵侍,忠臣被奸臣所害的事情。后来刘吉上疏,说明杨业被害的事情。张咏在雍熙北伐时,任职麟州通判,他对当时杨业战死朔州的事情比较清楚。

这位中贵是何方神圣呢?莫侯陈利用,是鲜卑族人,懂得玄幻变化之术,深得太宗宠幸,为祸朝廷,后莫侯陈利用被赵谱诛杀。可是杨业已死多年了,只是为杨业昭雪了。

根据张咏提供的线索,杨业并不是潘美陷害而死,真是凶手是莫侯陈利用。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观点,留言评论,一起探讨这位抗辽英雄。

3

您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新青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北宋中业就已流传民间家喻户晓了,讲述了北宋年间杨业带领着儿子保家卫国的故事。

杨家将的老令公杨业本名叫杨崇贵,他是北汉的降将,最初为北汉驻守边关,一直跟辽军作战,从来没有过败绩。

后面归降大宋,因为有着和辽国作战的经验,所以被委任掌管代州,在雁门关战役中仅仅用了几千人就打败了辽军的10万铁骑,从此名扬天下!

在戏曲和影视的剧情中,杨家将的第二代中有七郎八虎,八姐九妹等,而现实中杨业只有六个儿子,最有名的是六郎杨延昭,其他的儿子都是小官,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第三代中也就只有杨文广有那么一丢丢的名气,自此以后杨家将就没有任何名人了,等到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将的实力早就不存在了。

在戏曲和影视剧中,杨业是被潘仁美给陷害致死的,而实际历史是两个人的关系是不错的,甚至一块抵抗过辽军!

而真正害死杨业的是王侁(shen),王侁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他因为嫉妒杨业的威名业绩,所以在杨业攻打辽军的时候故意撤军造成老令公杨业孤军无缘,最终被辽军俘获。老令公杨业绝食三天而死,由于王侁的名气和官职太小,不能突出杨家将,所以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潘仁美就躺枪做了反派,无缘无故的当了冤大头

4

导语:杨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但是最后却惨死。对于杨业的死,千百年来大家众说纷纭,不过很多人都说杨业是被潘美陷害而死。今天我要为潘美伸冤,害死杨业的并不是潘美,而是当时的监军王侁。下面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1.戏曲《杨家将》将潘美进行了丑化

北宋时期发生过著名的雁门关之战。这场战斗是由辽军所发起的。辽军对宋朝的雁门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宋太宗深知雁门关的重要性,就派潘美为总部署,杨业为代州,共同镇守雁门关。

辽军在雁门关正面遭到潘美主力部队的激烈抵抗。辽军跟潘美交锋的时候,杨业便派遣小分队沿小路迂回到雁门关,与正面交锋的潘美双面合击,最终在雁门关北大败辽军,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

这场战斗让潘美和杨业都名声大噪。正是潘美和杨业两人的配合才打败了辽军。至于杨业是被潘美陷害至死一说是出于戏曲《杨家将》。戏中将潘美的形象进行了丑化,把潘美说成一个叛国贼。因此很多人正是受了戏曲的影响才会认为杨业是被潘美陷害至死的。

2.真正害死杨业的是监军王侁

雍熙北伐:由于中路军的冒功前进而导致整个北伐的失败,迫于无奈只能选择撤退。但是当大军在护送百姓出城的时候,辽军再一次对宋军发起了进攻。

面对辽军的这次进攻,杨业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后毅然决定撤退。但是杨业的决定却遭到了监军王侁的反对。王侁认为杨业此时选择避战就是对宋军的一种耻辱,并且还强制杨业出战。迫于无奈,杨业只能选择背水一战。

最后杨业被辽军所俘虏,绝世三天而死。

总结:杨业是被辽军俘获,为了国家大义,放弃了辽军给予的优厚招抚政策,最后绝食三天而死。但是杨业的死和监军王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不是王侁一意孤行,执意出兵,那么 杨业也不会惨死。







5

导语

据《宋史》记载,杨业及部下全部壮烈战死以后,太宗对当时的监军王侁除名发配金州,而统帅潘美仅仅是“降三官”,且降的全是检校太师之类的虚衔。从太宗这一暧昧的处理方式不得而知,谁才是真正希望杨业死的人!唯太宗也!

01杨业是谁

  • 后晋末年,杨业的杨氏家族在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一代)起家,以武力称雄一方。杨业原名杨重贵,在北汉建立之初投靠了刘旻,赐名刘继业,而此时他的父亲杨宏信却效忠于后周。
  • 杨业夷夏之防观念较为严重。当时杨业效忠北汉与契丹结盟,但他始终对契丹持抵抗态度。在宋太祖赵匡胤攻击契丹之时,杨业竟然提议北汉主动攻击契丹,且说: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
  • 也许是因为他对契丹有如此强烈的抵抗之心,在宋灭北汉以后便招降杨业。此时北汉国主刘继元也已投降。太宗为笼络人心,让他恢复原姓,从刘继业又叫回了杨业。

02杨业在北宋

  • 早已在北宋出名的杨业投降被太宗委以重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这正是这个时候杨业成了潘美的下属。
  • 潘美在后周时代就跟着宋太祖,南征北战,真是统帅级的大将。而且他的女儿嫁给了太宗的儿子赵恒(宋真宗)。
  • 杨业在北宋可谓战绩辉煌!太平兴国五年,辽十万大军侵犯雁门关,杨业率数百骑军与潘美的大部队联合击退辽军,杀死辽军主将萧多啰;兴国七年,他与潘美再次在雁门关击退辽军,斩首三千,俘获老幼万人,牛马五万!杨业至此获名“杨无敌”!

03杨业与潘美

  • 可以说在杨业降宋的初期,杨业的军事实力和潘美在大宋的威望,确实让宋军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但是随着“杨无敌”名声在外,太宗心里对这位降将有点不放心了。

《续资治通鉴长篇》: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上皆不问,封其书付(杨)业。

这里就很明显了,太宗在告诉杨业,你的举动都在我的监控之下!

  • 雍熙北伐中,明明在形势对大宋非常不利的情况下,监军王侁、主帅潘美仍逼迫杨业出兵,且在约定的埋伏之地提前撤兵,置杨业于孤军奋战之境,导致杨业全军覆没!

总结

作为一国之主的宋太宗,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自己的皇权。在平衡君臣、臣臣之间关系的时候倾向肯定是随时调整的。正所谓“行不测之威服以固天位!”所以才出现了潘美、王侁有恃无恐的诬陷、迫害杨业!

害死杨业的乃太宗也!

6

杨业之死也可以说是个意外。就在杨业被逼出兵之前,曾和潘美等相约,让潘美率兵在相约之日去陈家谷口接应杨业,但是等到了相约之日,潘美依约而至陈兵陈家谷口两侧,但苦等一天之后不见杨业踪影,潘美此时可能有些预判错误:一则可能杨业全军覆没;二则可能杨业已从另外的路上撤回了。有此考量的潘美担心自己久等之后出现意外,再加上监军王侁的撺掇,潘美不得不撤兵。

等到杨业苦战之后,于相约之日的第二天撤至陈家谷时已不见一兵一卒的接应人员,无奈之下只能奋勇一战,在命令手下突围无果之后,杨业被擒绝食而亡。

在这里如果说是潘美陷害杨业,估计是受《杨家将》等演义作品的“洗脑”,这些作品中为了突出杨家将的忠义,硬生生的将抗辽名将潘美丑化成为一个十恶不赦奸臣。

在《宋史》中记录,对潘美陈家谷一战中的失误只是降级使用,次年即复职检校太师。如果他有陷害杨业之举,以太宗之精明,焉能不惩戒于他?还将他升职而用,死后配享太庙之恩能随便给了陷害忠良之人?如果以以往的功绩来看,潘美堪称北宋抗辽第一战将,这样一位名将有什么理由去陷害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僚?

所以完全可以说杨业之死就是个意外。





7

历史上的杨业本为北汉将领,宋太宗攻灭北汉之后,杨业归附北宋,并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大举北伐,杨业隶属于潘美统帅的西路军,然而最终却在撤退途中力战而亡。那么,杨业真的是被潘美害死的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宋太宗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杨业撤退途中力战而亡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赵光义意图趁辽景宗新逝,新帝年幼、朝中不稳的机会,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兵分三路大举伐辽,其中东路以曹彬为主帅,向向雄州、霸州方向进军;中路一田重进为主帅,由由飞狐(河北涞源)向北推进;西路则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帅,兵出雁门关。宋太宗汲取历次北伐经验,意图先攻克其他诸州,再合围幽州。

这次北伐初期进展极为顺利,曹彬一路攻克固安南城,田重进于飞狐北破辽兵,潘美在西陉痛击辽军,克辽朝寰州。不久,曹彬又克涿州,潘美克朔州,下应州,破云州。然而,辽军却在萧太后的指挥下迅速展开反扑,结果东路曹彬因轻敌冒进而惨遭战败,合围幽州战略就此失败。

眼看计划受阻,西路军也已经陷入危局,赵光义便下令潘美裹挟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百姓回军。于是,杨业便与潘美围绕如何带领四州百姓安然撤军制定计划,杨业力主分兵应州,诱辽军向东,另以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阻击辽军,以保民众安全南撤。

然而,监军王侁却对这个计划嗤之以鼻,他认为潘美和杨业此举乃是临阵退缩,认为应该率军直奔雁门北川,监军刘文裕也表示支持王侁的计划

杨业对王侁的建议予以反驳,结果王侁却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这句话的分量可就太重了,尤其是对于杨业这个降将来说,这几乎就是个掉脑袋的问题。

结局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意见冲突,潘美和杨业只能妥协,尤其是杨业,他甚至必须表现出对宋廷的忠诚,而从杨业的“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这句话,便不难看出他当时的无奈。然而,即使如此,他在出征前仍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潘美和王侁率兵在陈家谷口布阵作为援军。

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眺望战场,见杨业还未率军返回,以为是打败了契丹军队,便打算争取战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追击,潘美根本制止不住。然而不久后听说杨业战败,便又立即带兵后退。

可怜杨业带兵出朔州,途中遇辽军伏击兵败,一路且战且走、从中午战至傍晚,等到到达谷口后,却又哪里还有救兵,无奈之下只能率领部下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为辽军所擒,绝食三日而亡

潘美并非主要责任人,但却被骂了上千年

如上所述,潘美显然并非害死杨业的元凶,监军王侁才是罪魁祸首,这点其实从赵光义事后对几人的处置也不难看出,事后潘美只是被贬官三级,而监军王侁则被“除名,隶金州”,刘文裕也被“除名,隶登州”。

那么,既然潘美不是元凶,为何会被骂上千年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虽非主谋但并非没有责任。我们知道,从宋初开始就对武将限制极为严格,监军这个职位太过重要,而杨业和潘美此时的身份却是极为尴尬的,杨业是北汉降将,而潘美则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深厚,并不属于赵光义一派。那么潘美是否没有一点责任呢?答案是否定的,他虽非始作俑者,但作为西路军主帅却无法约束部队,最终酿成如此悲剧,他必须负有一定责任,而这也是潘美最终会被贬官三级的原因。

2、艺术创作的需要。将潘美列为害死杨业的主谋,其实是“忠义杨家将”等艺术作品的处理结果,而这则源于艺术创作的需要。要在艺术作品中塑造杨家将的忠义形象,必然要为其树立一个对立面,监军王侁虽是害死杨业的元凶,但就他的身份地位来说,根本无法承担这么一个“大奸臣”的形象,而将身为统帅的潘美设在对立面,无疑更加具有戏剧冲突,且更能突出杨家将的悲壮。

3、文艺作品影响力太强。潘美奸臣的形象之所以会深入人心,文艺作品可谓功不可没,相较于正史来说,文艺作品的流传度、话题度等等无疑极具优势,也正是由于“忠义杨家将”等作品的流传,使得“杨家将”忠义形象为人们所熟知的同时,潘美这个“大奸臣”的形象自然也就被人们所铭记了。在这些艺术作品的广泛影响之下,潘美想要彻底摆脱奸臣的形象,任重而道远。

事实上,作为北宋开国功臣的潘美,在历史上的形象还是相当正面的。与此同时,与大家所熟知的“杨家将”比起来,曹彬的曹家将、折德扆的折家将、种世衡的种家将和李处耘的李家将,无论在贡献还是名将数量方面,其实更要突出。

8

“杨家将”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了,那么杨业是被谁陷害而死的呢?要想了解他的故事,还得从“幽云十六州”说起。

幽云十六州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儿皇帝”叫石敬瑭,他为了当上皇帝,不惜称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亲,还把幽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燕云十六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等地区。此前,沿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始终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而幽云十六州恰好就处在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幽云十六州割让出去后,中原就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而宋朝开国后,太祖和太宗一直把收回幽云十六州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事与愿违,太祖还没有实施计划就已死了,而太宗则在御驾亲征的过程中大败,脚上还中了一箭,最后乘坐一辆驴车才得以逃脱。之后,夺取幽云十六州的计划便被搁置了。

杨业之死

太平兴国七年(982),辽国政局发生变化,辽景宗病逝,12岁的耶律隆绪即位,次年改国号为契丹。宋太宗得知后,觉得夺取幽云十六州的机会又一次来了,决定再次进攻幽云地区。

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派曹彬、田重进、潘美为三方面的主帅,大举出击幽云地区。曹彬所率东路军号称十万,主攻幽州,结果因为急功冒进在涿州南边的岐沟关被耶律休哥击败后溃逃,导致许多宋兵在夜渡拒马河的时候被河水淹死,后退到易州在沙河边准备做饭充饥时,又听到耶律休哥追来,宋军又逃,并发生了踩踏事件,许多人互相踩踏而死。随着东路军的惨败,其它两路军也被迫后撤。而西路军在后撤的过程中就发生了杨业被陷害、被俘身死的事件。

杨业原名杨重贵,为北汉大将,得赐姓名为刘继业。太平兴国四年(979),宋灭北汉后,他投降宋朝,太宗让他恢复了原姓,名业。杨业自归附宋朝后,一直奋战在抗辽战场上,太平兴国五年三月,他还以奇兵几百骑击败辽国十万大军,因此契丹人都畏惧杨业的威名,一看到杨业的旗号,就会引兵退走。而杨业也因为他的英勇善战,获得了“杨无敌”的称号。

而这次西路军撤退,他们的任务是把云、应、朔、寰四个州的官吏和人民迁到宋朝地界。杨业在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他认为不宜同辽兵正面交锋,主张绕道而行,在途中的石谒谷埋伏下三千强弩,再用骑兵在中路接应,这样才能保证撤退的军队和百姓的安全。但是他的这个建议,却被当时的监军王侁否定了,还指责他空有“无敌”的称号。而潘美作为当时的主帅,看到两人的争执,却没有表态,实际上是支持了王侁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杨业只得出战。临行前,他悲愤的说:“此去必定不利。我不是纵敌不击,只是希望立尺寸之功,报效国家。现在大家责怪我杨业避敌,我就先战死在敌阵之前。”但是他还有点不甘心,便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两侧埋伏强弩步兵接应,以夹击敌军。潘美当面答应了他的请求,在陈家谷口做了埋伏。而杨业离开仅仅四个时辰之后,王侁以为杨业将契丹军击败,便抢着去争功,带着士兵离开了谷口,潘美作为主帅也跟着离开了。而当他们离开谷口20里的时候,听到了杨业战败的消息,他们又率军迅速的退走了。杨业这时候正和契丹大战,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了陈家谷口。这时候,陈家谷口已经空无一人了,杨业与众将士不由抱头痛哭。杨业不想让将士们送死,他让他们各自逃生,待敌军退走后,再回去将这次战斗的情况向太宗报告。但是将士们没有走的,他们又和契丹军战斗起来。最终,杨业因战马受伤而被俘,而他的部下也都壮烈牺牲,包括他的儿子杨廷玉也战死了。杨业在被契丹军押往燕京的途中,绝食三天而死。

当杨业与他的部下全部牺牲的消息传到北宋朝野的时候,大家无不为之愤叹。宋太宗迫于舆论的压力,最终将王侁除名配金州,潘美“降三官”。

而在民间,杨业的威名和节操却赢得了宋辽两国人民的尊敬。宋仁宗中期的时候,辽朝还在古北口为杨业建立了杨无敌庙。而杨家将的传说,在仁宗时也在民间广泛流传。

9

引言:

《杨家将》相关的历史类小说与影视受众很广,以至于许多人把它当正史看。小说的特点就是很容易把人物脸谱化,比如以杨继业为首的杨家将都是好人,而相对的,潘仁美则是彻头彻尾的大坏蛋。

然而正史上的杨业(杨继业原型)与潘美(潘仁美原型)却并非小说话本里那样的善恶相对。

杨业之死,潘美虽难辞其咎,却并非他刻意陷害,而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

01 潘美:从龙之功,战功赫赫

潘美是参与过陈桥兵变的老人了,对赵匡胤称帝有拥立之功,是根红庙子的老干部。

潘美和太祖赵匡胤的关系非常深厚,因此深受重用,赵匡义登基后,依旧受到太宗的器重,因此在北宋初年的几场战役中都立下了战功,除了最后征辽战役的惨败,潘美所参与的战争几乎都是胜利的:

  • 李重进叛乱,随赵匡胤讨逆,被任命为行营都监(副总指挥);

  • 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总指挥),率军攻南汉,连克数州,灭南汉;

  • 为州道行营都监(副总指挥)攻破江宁,灭南唐;

  • 随赵匡义伐北汉,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灭北汉。

从战绩上不难看出,潘美不仅是战功赫赫,甚至都有点功高震主了,所以在征辽的战役中的失利,很多人认为是其为了保全自己而故意为之的失误

02 杨业:原北汉将领,受赵匡义征召投宋

杨业本最早是在北汉世祖刘崇麾下效力,屡屡战功,被赐姓刘。在北汉灭亡后,赵匡义爱惜杨业才干,召降杨业,至此,杨业才正式成为北宋的将领。

所以从出身来讲,潘美要甩杨业几条街。

03 北伐失利与杨业身死

雍熙三年,北宋出三路伐辽,主帅潘美,副帅杨业,王侁为监军。潘美领杨业率领西路军出雁门关,大胜辽军,威震契丹;但曹彬所率东路军却几乎全军覆没,北伐至此已不可为。与此同时,潘美受诏撤军,但诏书中还有一个命令:掩护云应四州民众内迁。

于是北伐军的撤军过程变得愈发艰难,为了争取大军和百姓的撤退争取时间,监军王侁逼迫副帅杨业进军迎敌,结果在狼牙村中伏,潘美和王侁并未采取任何营救行动,致使杨业全军覆没,在陈家谷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04 潘美对杨业之死难辞其咎,但杨业之死却由多方原因造成

潘美作为主帅,在杨业中伏被围时没有采取行动营救,最后导致杨业被俘身死,潘美难辞其咎,但这个责任却不能全让潘美一人来背,是由诸多其他原因造成的:

  • 曹彬的失误,有“良将第一”之称的曹彬,在此次北伐中率领东路军却出师不利,被辽军全歼,致使遥相呼应的西路军孤军深入;

  • 赵匡义的命令太不切合实际。若北伐顺利,内迁百姓尚可行,但东路军已败,战机已逝,还执意要求大军护送云、应四州百姓内迁,便掣肘了军队的机动性,导致大军行动缓慢,致使杨业的西路军随时有被辽军合围的危险;

  • 监军王侁的作用,逼迫杨业贸然迎敌的是他,杨业被合围不进行营救的也是他,所以杨业之死,王侁有比潘美更大的责任。


  • 潘美作为主帅,在王侁做出错误指令时没能据理力争,最终导致西路军覆没,杨业身死。

05 王侁虽可恨,却也有他的无奈

王侁是北伐军的监军,实际上比主帅潘美的权力要大,这要从赵匡义发明的“将从中御”政策说起。

将帅们出征前,皇帝都要讲攻守计划、进攻谋略,甚至排兵布阵都指定清楚,做到了“将在外,君命依然要受”,而负责监督将帅严格执行皇帝部署的人,便是监军。

所以监军的品秩虽在主帅,甚至副帅之下,但却代表着皇帝的权威,是军队的实际指挥者。

总结

在“将从中御”的政策下,潘美并不能阻止监军王侁让杨业贸然出兵,也没有权力绕开王侁营救中伏的杨业,所以杨业的死,潘美虽有责任,却不能负主要责任,真正“害”死杨业的,是宋朝僵化的军事制度。

北伐回朝后,潘美被降职三级,而监军王侁则被判流放金州,从处罚上来看,王侁的责任也要比潘美的大。

所以说,“潘美陷害杨业导致其身死”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潘美,与杨业一样,都是大宋名将,都应被后世人尊重。

10

其实,杨业的死要归咎于宋朝的用兵制度。

公元986年9月21日,宋太宗赵光义追封已经去世的武将杨业为太尉,厚赏杨家。

影视剧中的杨业形象

杨业是小说《杨家将演义》中的“老令公”,历史上他曾以千骑兵马大败辽十万军,令辽军闻风丧胆,被誉为“金刀无敌”。但是,因为太师潘美等人坚持执行宋太宗定下的作战方案,最终被辽军将领耶律斜轸打败,被获,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战败是如何发生的呢?

宋太宗北伐失利,放弃云、应、朔三州之地,派杨业等人接三州军民回宋。此时,辽军突然增兵,杨业根据战场形势打算用迂回方式进至三州,监军王侁则坚持朝廷预定的方案,让杨业直接出击,总负责人潘美支持王侁的意见,最终迫使杨业在不利的条件下出兵。

战场上,负责接应杨业的王侁,听闻杨业不敌辽军,提前逃跑,使杨业孤立无援,宋军大败。杨业被辽军俘获,绝食三天而亡。

之后辽朝萧太后令人将杨业斩首,首级遍传边关,辽军士气大震。而宋朝云、朔二州将领听闻杨业死讯,弃城逃跑。

由此来看,导致杨业战败的原因在于一开始对作战计划的选择。

为什么潘美等人不听杨业建议,坚持使用预定的作战方案呢?

第一,王侁以杨业为北汉降将,不相信杨业的策略会对宋军有利。

杨业原是北汉大将,以善战出名。宋太宗灭北汉后,点名召见杨业,让他参与伐辽。太宗看重杨业,而其他将领和监军却不接纳他。当杨业提出迂回策略时,王侁用“无敌”的称号讥讽杨业,问他此时退缩是不是想着要光复北汉。杨业不能接受这种污名,被激之下,被迫同意正面对抗辽军。

第二,潘美、王侁作为总负责人和监军,遵从宋太宗定下的“将从中御”的规矩,监督杨业执行朝廷规定的错误的作战计划。

监军职责在于监督武将按照皇帝定下的作战计划出兵。

要求武将按照预定方略作战的情况,自宋太祖赵匡胤时就存在,但当时没有监军一职,将领仍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应对。至宋太宗时,太宗明确要求主将按照朝廷授予的方案实施战斗,并派遣“贵臣督视”,严格规范军队纪律,制止武将自主行事。

太宗还研究出一套《平戎万全阵》的阵图,每逢战事便赐阵图,令将领遵照阵图兵法出战。负责监视武将的“贵臣”大多是太宗心腹,潘美和太宗就是儿女亲家的关系,自然将遵行太宗指令放在第一位。

杨家将小说中“潘仁美”的原型即是“潘美”

宋太宗为何不把权限放给前线的统帅而定下“将从中御”的政策呢?

第一,武将们曾想拥立太祖长子赵德昭为帝,宋太宗唯恐武将掌兵权后颠覆自己的统治,用将从中御的政策打压武将。

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死亡,没有留下传位诏书。当时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健在,理应传为于子,而非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抢在侄子之前入宫继承帝位,一些追随赵匡胤打天下的武将认为他得位不正,并不信服,想要找机会拥立赵德昭。

机会很快就来了,宋太宗亲征伐辽失败,丢下兵将,偷了辆驴车仓皇逃命。武将们不知太宗下落,于是合计回朝后拥立赵德昭为帝。但宋太宗先一步回到都城,听说了武将们谋立新帝的消息,于是等诸将还朝,将他们一一贬黜,并逼死了赵德昭。

太宗唯恐这类事情再次发生,于是任用文臣掌管兵官,监督将领用朝堂上制定的计划作战,以此打压武将的势力。

第二,自太祖赵匡胤时,就有抑制武将的观念,以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再次上演“黄袍加身”的戏码。

自唐代安史之乱开始,藩镇以兵力割据一方的情况成为威胁统治的突出问题。唐肃宗时,史思明叛乱,在范阳(今北京)称燕帝。唐德宗时,节度使李希烈在平乱中反叛,在汴州(今河南开封)称楚帝。

五代时,王朝更替频繁也多是由于武将反叛夺取王权。后唐节度使李从珂杀唐愍帝篡代,后汉节度使郭威杀汉隐帝建立后周。赵匡胤建立宋朝,也是以手下军士拥护,夺取后周政权。

于是,宋开国以来,便重点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限制军费军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遇到战事,再由皇帝任命将领出征,派监军随行监督,这样就将军事权力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宋太宗

杨业的死说到底要归咎于宋朝用兵制度。

这种制度在宋太祖时还没有暴露弊端,到了宋太宗时就导致了宋军多场战争失败。


都看完了,点个关注吧@闲来煮酒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