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国出大师的原因有两点。①思想的自由。在民国以前,人们的思想行为严格禁锢着。必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民国生逢乱世。所谓乱世出英豪。民国政府的权威低下,没有精力管那么多。人们禁锢的思想一下获得自由了许多。而民国大学没有设立什么组织,来收紧学生的什么思想。广大学子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诸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氛围当中。而学术思想自由,才促推了科学学术的发展。

②西方文化的入侵。随着清朝的灭亡,民国的建立。西方兴盛起来的科学文化,也随之入侵。清末落后的农耕帝国文明被西方近代科学哲学体系打破。各近代科学体系刚从西方引进,属于初始开创阶段,第一批接触西学的人成了草创之人。

民国生逢乱世,正是在这两个原因的推动下,才诞生出了一大批有思想的大师。促进了中国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他们功不可没。

最佳贡献者
2

民国的这些大家,有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夸大了这个水平。

在绝大多数人饭都吃不饱的时代,那些大家们日子过的是相当舒适的,比如说鲁迅在北京教书的时候,月薪是4、500大洋,那时候普通人的收入也就十几块大洋,甚至是几块钱,鲁迅在当时妥妥的是高收入人士。



在这种高收入的情况下,大家们过得是很体面的生活,一年的薪水能够买到一套北京的四合院。因为大多数人为生活奔波着,也吃不饱,更别提去读书接受教育了,大多数中国人在那时候就是文盲而已。


因为接受教育的人少,自然学术上竞争的人就少了,一些信息被大家们垄断了,自然也就增加了他们在人们心中的权威。如果是现在大学生遍地走的时代,信息的垄断已经很难了,所以才让人感觉少了那些有权威的大家。



一个单简单的例子,以前没有自媒体的时候,一些人掌控了话语权,能够借助纸质媒体的平台及时传递发布信息,并进行点评,这时候很多人只能作为受众,获取别人发布的信息,时间长了自然会觉得这些发布信息的人很权威。


但是自媒体的出现给了很多人一个展示的机会,大家可以自己去搜集信息,然后进行信息的发布,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突然增多了,这时候那些在纸质媒体时代,垄断发布消息的人,其权威性自然就降低了。



综上可知,民国大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垄断了信息上,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接触信息和发布信息,随着现在时代发展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后,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这时候大师的水平并不一定那么"大"。

3

为什么民国出了很多大家,这个问题太值得当今的你我反思了!我是【纸老虎眼里的沙】,与大家交流几点看法。

——胡适与蒋介石

第一,能不能出大家,关键看当头的怎么看!

会见学术界代表,如果中间的C位都是当头的,想出大家,是不可能的!

民国时,蒋介石与胡适在一起拍了个照片,可以看得出来,两个人很随意的坐在一块,照片里的主角更像是胡适!

——此处,不需要文字说太多了,看图片就行!

——民国学者出场

第二,能不能出大家,关键要看当官的怎么看!

如果,只是把学者看成读书的臭老九,是不可能出大家的!

别当官的与学者在一起,就训戒别人该如何搞学问,这样的话也是出不来大家的!

民国时,一些地方官员如果能把某位学者大家请到府上做客,不是学者感到有面子,而是当官的感到自己长脸!

——此处,也不需要太多文字,大家一想就明白!

——民国学者们

第三,能不能出大家,关键要看当时社会人民热捧的是什么!

民国时期,学者是一个很受尊崇的职业,就拿工资收入来说吧!

北京那些教授们都是在北京住政府安排的四合院,一个人的工资可以养好大一家人!

而现在呢,人民热捧的是钱,谁钱多谁就牛,这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热捧!

现在大多数教授们又有几个感觉自己的收入在社会上还说得出口的呢?

这就会导致很多聪明的孩子不会选择当学者的路!

这也是学术腐败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很多搞学问的变成了如何去搞钱!

——民国教授别墅住处

第四,能不能出大家,也还和社会状态有关!

民国那些人,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读书、搞学问,有着很强的救中国的历史担当,正如周总理所说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这样的初心,使得很多人能够沉下心来把学问搞渗透!

现在国家慢慢富裕起来了,没有救中国的压力,享受国家建设成果的心态慢慢兴起!

现在很多人读书,都是为了以后能有个好工作,赚更多的钱!

也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现象,十几岁小鲜肉明星,都被一群人追着喊,“老师好,老师给签个名呗!”

这老师两个字真是被玷污了,长此以往,从哪出什么大家呀!

——以上是我【纸老虎眼里的沙】的个人看法,欢迎关注赏欣更多作品和留言交流!

4

一是思想自由,二是外来文化的因素

5

民国,中国的主权不完整,中央政府的威信力严重不足,是典型的弱政府,国家机器对社会的掌控比较弱。另外,民国的宪法,明确提出保障言论自由,出版结社自由,鼓励开办工商业,从制度上保障了社会发展的自由空间。

6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正是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的。

民国时期,世界局势动荡,国内军阀割据,大抵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混乱的时代!虽如此,但在文化领域,依然涌现出了很多的民国大师。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以下两点最为重要:

第一、教育背景与经历,不同于历史以往。

清末,美国国会主动将庚子赔款用于在华办学和留美学生,政府选派优秀生源赴美、欧等国留洋,这些留学生接触了西方先进的知识和理念,结合国内的实际,潜心研究学术,成绩斐然!当时,国内有名的大炮傅斯年,三百年来唯一人的大师陈寅恪、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等等。

第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指导

这是陈寅恪倡导的学术研究准则,“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也正是这样的准则,开启了五千年历史中少有的百家争鸣时代

7

自古有言“乱世出豪杰”,上有春秋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辈出。原因都是一样的:没人管,管不了。



民国时期,动荡的局面致使各方势力都想着壮大实力,招揽名士成为首要之举。在社会发展面前,教育资源空前繁荣,西方先进思想不断涌入,虽然中国古代技术发达,但是科学却毫无涉及,而近代则不同。从清朝末年派遣海外留学生开始,直至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流入,一大批有自主意识,民族情感充沛的先贤脱颖而出。在近代教育的发展下,他们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晚辈,人才辈出,争奇斗艳的状况就出现了。


思想的碰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亘古不变,而近代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之下名士辈出是必然的。仍然以春秋战国为例,春秋时期私学发展如火如荼,官学垄断的情况被摒弃,而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思想上接受的也必然不同,所以在各家思想上不断衍生,民国时期也是如此。

在清政府统治之下,暂不说文字狱的兴起,且说科举制度对人的禁锢。当时的清朝就像一个工厂,而科举制就是流水线规范,每一个科举士子都是流水线生产出的标准化“工艺品”。虽然说有残缺与优质的区分,但实质上逃脱不了思想的约束。

而民国时期,清朝统治被打破,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随之进入。当时的豪杰不用因为清政府的存在而畏首畏尾,不用为清政府服务。精力全部放在民族复兴大业,思想的自由随之而来。与此同时,大学的设立为辈出的人才打下良好的根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被广泛传播,文化大发展再一次出现,名师大家应运而生。


动荡的局势


人才的产生说来很是容易,在万万同胞下产生几个知名学者不值一提。但是,现实状况却是,学者的存在让人们爱不释手。在清朝统治下,某一个名臣是否存在并不重要,因为没有能与清朝产生抗衡关系的势力存在。但是民国时期则不相同,学者完全可以依靠报纸等传播媒体自成一家,不必受约束某个势力。如果各方势力想在角逐中取胜,招揽人才显得格外重要。

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并不相同,认知事物的角度也不相同,何况对待各方势力未来的发展预期。各投所好最大的优势就是各方势力不偏不倚公平竞争。所以对人才的评审标准由“诗词曲赋”转变为道德修养与思想潮流。各方势力对于人才的选拔已经突破了出身,无论何种条件,只要能拿得出“令人欣喜”的思想理论都可以被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科举是从”的状态,人才的选拔因动荡的局势变得公平。


思想的传承


中国古代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但是有趣的是各朝各代“换汤不换药”,仍然维持着天下一家的状态,在政治上确实存在更替,但是文化、经济等领域从来不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以春秋举例,不管是儒家、墨家、法家还是纵横家,所有人的思想只有一个——统一。

所有人的思想趋于一致的同时,也集结了所有志同道合的名师大家。他们虽然游走在社会之间,为了强国而奋斗,但他们并不孤独,他们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前人学说,为了通过自我学识的洗涤,更好地检验知识,并且使其更好的符合民国时期的国情,为的是让他们的思想更好地服务于中国。

时势造英雄们,在春秋时期如此,在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大家辈出,原因并不单一,但是总结起来就是没人管,管不了。动荡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而思想上的碰撞让名师大家间存在差异,而思想的传承又让迸发的思想趋于一处。




近代名家大师的思想影响深远,且理论体系先进于后世再次发扬光大。民国时期,各方势力使出浑身解数,虽有争斗却也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推动着思想的解放与前进。近代名师大家的产生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名家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不仅促进了思想的发展更促使了文化的百家争鸣再次出现在中华大地。

思想的发展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推动社会的发展,更是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8

众所周知,民国出了很多博学多识的大师,他们是中国人文和社科研究的支柱。钱学森临死前的大师之问,为何民国盛产大师,新中国却一个没有,原因何在?

其实我认为民国盛产大师的原因有四点:

一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经历了晚清严酷的思想环境压制的中国突然出现了思想文化的全面松动,备受文字狱迫害的读书人开始全面的反思以前那个万马齐喑的环境,并且有条件的家庭纷纷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之后将其大规模的引入到中国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全面繁荣。

二是民国政府对知识分子的优待和尊重。不管是北洋军阀时期,还是北伐军政府时期,整个社会对知识分子都是高看一眼,各路军阀更是礼遇有加,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或在政府担任要职,或者著书立说都有丰厚的物质回报,根本不担心自己的生活和生存问题。像鲁迅这样喜欢痛骂政府和人身攻击别人的刁毒之人,政府既不禁言,也不禁止他的著作,所以他有不错的是经济收入,过着十分优渥的生活。

三是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权利得到真正的落实。整个社会言论自由,上可以品论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各位达官显贵的政绩人品才能,下可以建言地方建设和黎明百姓的生活状况。不管是任何人,不管是任何思想都可以著书立说发表出来,国家无权干涉,所以当时的社会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知识分子一边可以写作挣钱养家,一边可以组织集会结社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

四是中外思想的碰撞。当时国门大开,各种西方思想和古老的东方思想发生交锋和碰撞,那些知识分子在相互争辩、相互攻击、相互影响中推动整个社会思想的向前发展。所以中国出现了如同春秋战国时期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9

民国学术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识和判断力,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社会的变革、新旧制度的交替,思想的交锋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而大一统的时代就不会出大家。

10

确实民国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小高峰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为什么这并不长的高峰期时间里,往往能够诞生各种大师,圣贤,而在其他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圣贤,大师往往凤毛麟角呢?是因为春秋战国,民国的人才,特别突出,特别厉害么?

郭沫若、鲁迅、老舍、林语堂、茅盾、曹禺、梁实秋、谢冰心、田汉、胡风、巴金、夏衍、柳亚子、孙伏园、张恨水、萧军、萧红、曹靖华、梁宗岱、臧克家、艾青、赵丹、项堃、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关山月、李可染、丰子恺、林凤眠、丁聪、贺绿汀、马思聪、熊十力。

梁漱溟、张君劢、陈寅恪、冯友兰、朱光潜、胡适、翦伯赞、张伯苓、罗家伦、晏阳初、陶行之、黄炎培、梅贻琦、马寅初、潘序伦、章乃器、沈钧儒、史良、吴有训、吴健雄、严济慈、吴大猷、侯德榜、茅以升、竺可桢、李四光、童第周、梁思成、徐志摩、戴望舒、吴作人、郁达夫、梅兰芳、聂耳、苏步青、洗星海、叶圣陶、蔡元培等。

民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既不是人才之盛异于他时,也不是人才之杰出冠于古今。清末民初,旧学被打倒,西学引进之后,大家都不知道该到底应该遵循哪种西学,也没有足够杰出如日本伊藤博文般人物一锤定音的给出答案,大家都胡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互相辩难,争论,马列主义,英美自由主义,德日军国主义,实用主义,形而上学等等各种理论都被国人拿进来互相辩难比较。这造成了一副表面上的欣欣向荣的景象,称之为民国文化的小高峰时期。

民国时期的全民教育水平实在太差,恐怕有70%-80%的中国人在民国时期是个文盲,那个时候有个高小文化,什么叫高小文化?念过小学6年级那就绝对是个文化人了,念过中学高中那就是凤毛麟角,你就是能念大学那比今天教授还厉害。文盲高识字率低,基本没有几个读书人,这是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你拿当时民国状态比今天是完全不能比的。

独木不成林,时势造就这么多大师,这么多大师也互相成就了自己,当时真的是互相惺惺相惜,就算之间有不和那也是学术的,那种潇洒豪爽大气,是当下这个时代所不具备的,我们现在多少人论文作假,是才思枯竭了还是怎么,作为一个学者文人怎么好意思做出那样的事情,真是不可思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