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传说不足信。

叶赫那拉氏的后妃在清史上,根本不独慈禧一人,叶赫那拉部落出来的姑娘在清宫中很多,而且她们在后宫的地位普遍来说并不低。这个家族出了不少位皇后。

努尔哈赤自己都有娶了叶赫那拉部的美人,比如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哲哲就是叶赫那拉部的首领杨吉砮之女。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前,跟他开战不仅有叶赫拉那部,还有乌拉部。只不过叶赫部跟他耗得时间更久一点。

然后,康熙帝的惠妃纳喇氏,他的父亲索尔和,索尔和是金台石之子德尔格尔的次子。纳喇氏和纳兰氏都出自叶赫那拉氏。当时权倾朝野的纳兰明珠明珠之父是金台石之子尼雅哈。明珠与索尔和是同祖父的堂兄弟。惠妃是明珠的堂侄女。

金台石跟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哲哲是兄妹。有这么一层亲戚关系在,后辈通婚肯定是不会少的。

再然后八,说说乾小四的后宫,乾隆的舒妃也是叶赫拉那氏出来的,她是侍郎纳兰永寿的女儿。而纳兰永寿的父亲是纳兰明珠第三子揆方。这样算的话,这个姑娘是明珠的曾孙女。

道光帝和妃也姓纳喇氏,显然她的祖上也是叶赫那拉部。

咸丰帝纳慈禧也没什么。往上数几代,叶赫那拉氏的后妃就挺多的。民间传说吧,基本是怎么有意思怎么来。基本是靠谱的很少。大清后宫从现在的资料看,从努尔哈赤到清末,基本是叶赫那拉部落出来人还是很多的。并非民间传说中那样不能取叶赫那拉部落的出来女子。

咸丰帝纳慈禧进后宫,这也就是一个常规的操作。慈禧在咸丰活着的时候,她没有丽妃得宠。不过,丽妃没有生儿子,只生了一个女儿。慈禧生了同治帝。所以,后来她的地位越来越高。丽妃的命运就止步不前了。话说回来的话,慈禧在咸丰帝那里也不是最得宠的后妃,如果真有民间传说的那种祖制,那咸丰帝大概也不会特地为她越制。当然,现实也就是没有那会儿事情。民间传说不足信的。

最佳贡献者
2

努尔哈赤灭了叶赫部,留下祖训“爱新觉罗氏不得娶叶赫那拉氏为妃”,因为“灭建州者必为叶赫”,然而咸丰却违反祖制娶了慈禧,所以导致大清灭亡。乍一看,没毛病,细一想,这个逻辑站不住脚,如果这个祖训真存在,最先违背的也是努尔哈赤他老人家,毕竟皇太极的母亲就是叶赫那拉氏,从皇太极开始,大清皇帝身上就有叶赫那拉氏的血统。叶赫部是灭了,叶赫那拉氏却还存在,大清的皇帝也有好几个的后宫都有叶赫那拉氏的存在。而慈禧太后和裕隆太后不过是赶上了大清的衰亡而已。

叶赫部与建州女真,再进一步说就是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的关系很微妙,有点“相爱相杀”的意味,他们之间彼此仇恨,又世代通婚。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裂成为建州女真(三部)、海西女真(四部)和野人女真(三部),彼此不和,最初,海西女真势力最强大,一直看不起建州女真,叶赫部就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有一次,爱新觉罗氏挑战叶赫那拉氏,说:“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叶赫那拉氏颇为不屑的说:“金子算什么,我们是天上太阳。”于是爱新觉罗氏发动战争,结果叶赫那拉氏获得胜利,一举成为当时最强大的部落。

这个故事不足为信,但也从侧面说明在女真族分裂的初期,建州女真的势力是很弱的,根本无法和海西女真相抗衡,这种力量的悬殊一直持续到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并且开始扩大地盘。海西女真害怕建州女真强大起来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海西四大部联合起来攻打建州女真,然而这一仗最终是努尔哈赤赢了,后来海西女真又联合了五个部落组成九部,攻打建州女真,这就是著名的九部之战(古勒山之战),同样的结果,努尔哈赤赢了。

而叶赫部首领布寨在大战中被杀,传言建州人将布寨的身体一分为二,一半归还了叶赫部,一半留在了建州女真部,于是叶赫部和建州女真之间有了不共戴天之仇,努尔哈赤被叶赫部的怒火吓到,认为“灭建州者必为叶赫”。蔡东藩则说了另一个传言,说努尔哈赤修堂子挖出一个碑,上书“灭建州者叶赫”。也因此,就有了所谓的“祖训”,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孟古哲哲生下的皇太极还不到一岁。

古勒山之战后,海西女真彻底被建州女真压制,努尔哈赤的统一女真之路越走越顺,在此期间就不得不提女真第一美女东哥(叶赫老女,布寨的女儿),东哥在两次毁婚(叶赫部的美人计)后,决定将东哥许配给努尔哈赤,但是东哥不愿意,她不肯嫁给杀父仇人,于是放出话去,谁要是向努尔哈赤开战,她就嫁给谁,倾慕者前仆后继,然后一一被努尔哈赤灭了,其中,东哥曾许配给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的叔叔布占泰,后来布占泰更是因此和努尔哈赤决裂,被努尔哈赤灭族。

经过一番折腾,最终在1615年,东哥的哥哥再也受不了妹妹的折腾,将其嫁给了喀尔喀部莽古尔岱,那年,东哥已经是33岁,所以又被称为叶赫老女,也是是因为东哥不属于人间,婚后仅一年,东哥就去世了,但努尔哈赤的怒火却依旧在继续。最终叶赫部被灭族。

但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之间却还是纠缠不清,所谓的“祖训”也没有见哪位皇帝遵守过,前面说过,努尔哈赤本人就娶了孟古哲哲,生下了皇太极。康熙帝的惠妃也是叶赫那拉氏,乾隆帝的舒妃也是叶赫那拉氏,再接下来就是为人熟知的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这两个女人在清末摄政主事,见证了大清的灭亡。

所以很多人认为是慈禧导致了大清的灭亡,一下子就和所谓的“祖训”联系起来,倘若真有祖训,努尔哈赤为何不废了孟古哲哲,为何不杀掉皇太极?康熙帝和乾隆帝又为何还要准许叶赫那拉氏的女人进宫为妃?

3

叶赫那拉氏曾经是一支很强大的部族,但是在明朝时期,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打败,臣服于当时的后金。据说由于叶赫那拉氏跟爱新觉罗氏打了很多年,是世仇,于是叶赫那拉氏的族长曾经发过诅咒:哪怕叶赫家族只剩下一个女子,也必将爱新觉罗灭亡。

所以满清才有不跟叶赫那拉联姻的说法,而出身叶赫那拉的慈禧,最终将清王朝推向灭亡,于是这个说法就更为流传,所以很多人说是因为咸丰违反祖制,娶了叶赫那拉的女子,才导致最终亡国。

满清并没有不跟叶赫那拉氏联姻的说法,叶赫那拉氏是满清的大贵族,一直以来清朝也都有跟叶赫那拉氏联姻的传统,除了慈禧之外,康熙的惠妃、乾隆的舒妃、光绪的隆裕皇后也都是叶赫那拉氏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允许娶叶赫女人为妃”的说法呢?主要还是因为慈禧太后祸害了满清,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说法。但这只是小说演义的说法,不足为信。

蔡东番的《清史演义》里头讲说努尔哈赤修堂子挖出一个碑,上头有几个字,"灭建州者叶赫",而建州就是后金政权的根基地,清朝后来果然就灭在叶赫手里头。

再说说咸丰是怎么娶的慈禧吧,咸丰当年刚上任的时候还是壮志凌云的,想要好好治理国家,也不怎么近女色,但经历过太平天国的打击之后,咸丰逐渐消沉,开始把心思用在了美色上。

咸丰先后有3位皇后,12名妃子,还不嫌够,咸丰十年的时候,他命人四处寻觅美女,带到后宫。当时慈禧17岁,外号兰姑娘,虽然她已经超龄了,但由于她是满族大贵族,所以仍有参选资格。

慈禧入宫之后被封为懿嫔,虽然她进宫晚,但由于生了个大阿哥,母凭子贵,很快就升到了懿妃,之后又封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其实如果不是这个大阿哥的诞生,也就是后来的同治,慈禧也没有什么机会在后期影响中国几十年。主要是咸丰虽然妃子很多,共有19人,但他的生育率太低了,总共只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且次子还早早的夭折了,所以没办法,只能立这个大阿哥为太子了。

如果咸丰像康熙那样的生育能力,也来个九子夺嫡,再有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上位,那说不定中国还不会签订那么多的条约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后人也只能引以为鉴了。

4

这是一则关于叶赫族的诅咒,关于诅咒的来源,请听我慢慢道来:

在民国蔡东藩写的一部历史小说《清史演义》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那时这雄心勃勃的努尔哈赤……建筑一所堂子,作为祭神的场所,工匠等忙碌未了,忽掘起一块大碑……你道这碑文是如何说?乃是“灭建州者叶赫”六字。”

大家都注意到了,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但作者在这部作品的自序中曾声明:

“自天命纪元起,至宣统退位止,凡二百九十七年间之事实,择其关系最大者,编为通俗演义,几经搜讨,几经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

难道说,历史上真的出现过这个碑文?

六字碑文背后:

这个六字碑文的含义,先说这个“建州”,很多人理解成是以地名命名的女真族,其实不然。

关于满清起源于建州这种说法,是在乾隆皇帝下令编撰的《满洲源流考》中出现:

“我朝肇兴之地,即渤海建州之故壤也。”

这条记载的依据是《新唐书》:

“率宾故地为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

女真最早是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大部分,而“建州女真”,一直被认为是大清的正系。其实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明朝处于某种平衡和管理的目的,设立了建州卫之后出现的。明朝任命努尔哈赤的先祖帖木儿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后来努尔哈赤逐渐统一了整个女真族,在《明实录》中记载:

“永乐二年,置建州卫。”

在明朝设立“建州卫”之前,各类史实记载中均未出现过“建州女真”的记载。所以“建州”作为女真的发源地,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即《满洲源流考》中的这个建州跟明朝设立的“建州卫”不是一个地方!

再讲“叶赫”,“叶赫”是女真最古老的部落之一,后来被努尔哈赤征服,并把这个族群并入建州女真。

这则诅咒就是发生在努尔哈赤征服叶赫部落之后,才开始出现,那么它是不是空穴来风呢?

其他诅咒版本:

除了《清史演义》中记载的这个典故之外,还有一些著作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言论:

比如《清光绪帝外传》,这部书是清代流传民间的皇家历史,其中记载:

“叶赫部长布扬古,临终前愤然留下遗言:吾子孙,虽存一女,亦必覆满洲!”

在《清史演义》的作者蔡东藩的另一部著作《慈禧太后演义》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主人公变成了“叶赫金台石”,他临行前厉声说道:

“我生前不能存叶赫,死后有知,定不使叶赫绝种,无论传下一子一女,总要报仇雪恨!”

如果说以上几种言论均为野史,或者历史小说,那么下面这本《瀛台泣血记》就非常有可信度了,这部书的作者是慈禧太后的贴身女官德龄:

“有一天,叶赫那拉氏的子孙,是一定要向清室始祖的子孙算账!”

那么这些诅咒中提到的那个叶赫那拉氏的子孙指的是谁呢?

没错,正是慈禧太后!

很多人都认为清朝虽然是亡于宣统帝,亡于隆裕太后,其实是从慈禧太后开始灭亡的。

也就是说,这个诅咒的最大的卖点就在于此,也是它能流传开来的原因。

诅咒是真的吗?

首先《清史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能出土一个石碑上面还写着这句话,显然太过神秘,不足为信。

而关于《清光绪帝外传》,这本书中充斥着大量同情光绪帝的描述,把慈禧太后说成了害死大清的罪人,举个例子:

“上尝至一太监屋,几有书,取视之,《三国演义》也,阅数行掷去,长叹曰:“朕并不如汉献帝也!””

而一部书之所以能吸引人,就在于它的上帝视角,以及给所有的事情发展定下一个人力不可为的前提,四大名著中没少用这一方法,那么书中编撰一则诅咒,也就可以理解了。

之所以这则诅咒是编撰的,是因为诅咒中出现了一个词——“满清”。

要知道,努尔哈赤当初继承的是他先祖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之职,后来才建立大金,我们都称后金。努尔哈赤是在1619年灭掉的叶赫一族,当时他的头衔是大金国主。

而“满清”这个称呼是在努尔哈赤死后,1637年皇太极发布的诏谕,改建了国号为“满清”。

显然,这部说中提到的诅咒,其实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绝不是叶赫一族被征服的时候,首领临死前说出的。

既然《清光绪帝外传》中的说法是杜撰的,那么《瀛台泣血记》中所谓的“清室”也是无稽之谈了?毕竟那时候的还没有“大清”的概念!

并不是!

诅咒的真实版本:

在《瀛台泣血记》中,这句话并不是叶赫一族的首领说的,而是清军入关之后的一个叶赫族人说的:

“究竟这一句诅咒是在什么时候说的,现在也没有确切的日子可以查考了,只知道是在清朝入关以后的初期发生的。”

而这个人想扩张自己一族的势力,想通过武力夺得皇位,毕竟这么多年来,他们族人被征服,成为了清朝皇室的奴隶,只不过他的呼应并没有得到族人的响应,而是引来了牢狱之灾。

被逮捕之后,他又开始极力否认自己要“图谋不轨”,只是没有人信任他而已,等到了最终行刑的时候,他终于怒了,喊了这句诅咒:

“有一天,叶赫那拉氏的子孙,是一定要向清室始祖的子孙算账的,到那时候,他们就能不落在我们的手掌里了,这个报应是他们一定要受到的!”

从此之后,满族统治者都记着他的这句诅咒,也就定下了规矩,也就是说叶赫一族从此之后,再也不能在清朝廷担任要职,叶赫那拉氏就此断送了前途……

后来的慈禧太后,当年入宫时大家也知道她是叶赫那拉氏一族的,但因为仅仅是咸丰帝的一个妃子,也就没有介意。等到后来慈禧太后已经开始垂帘听政了,那些人才想起了曾经的诅咒,只是此时,他们再没有办法阻止慈禧太后了。

关于这里的记录比较可信,清朝皇室确实曾经征服了叶赫那拉氏,不乏有族人想要报仇,在临死的时刻说一些诅咒的话,也实属正常,只是他们没想到,清朝末期真的出现了慈禧太后。

首领诅咒的来源:

按照《瀛台泣血记》中的说法,诅咒的来源并不是叶赫一族的首领,而是一个不知名的族人。

那么到底是谁在散布叶赫一族首领的诅咒呢?

这种诅咒出现在清朝前期是毫无意义的,也没有人会信,所以它的大范围蔓延是发生在清朝末期。

清朝末期,大家也清楚,各种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人们开始把这股怨气发泄到当政者慈禧太后身上。

这也是各种书籍均把光绪帝跟慈禧太后写到对立面的原因,希望激起爱新觉罗家族跟叶赫那拉氏家族的矛盾,制造他们本就是世仇的谣言,以到达自己的目的。

谣言出现了之后,哪些人会信呢?

有四类人:

一类是意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有志人士,汉族为主,要知道清军入关杀的基本都是明军和汉人,编造一个他们滥杀叶赫族的谣言,让敌人内部自相残杀,有利于推翻清朝统治。

其次是挺皇派,也就是挺光绪帝派,他们制造或传播这类谣言,就是为了证明慈禧太后是为了报仇且颠覆大清政权,大家要奋起反抗,夺回皇权。

再有就是挺后派,顾名思义,就是挺慈禧太后一派,他们认为清朝毁于慈禧太后手中,并不是太后的过错,而是诅咒本身!

当然,也有好事者,说书人等推波助澜,目的就是传播着玩,好玩!

所以,这则神秘的大清王朝诅咒,人们为了增加戏剧色彩,硬是从行刑犯人的一句硬话,延伸出了叶赫首领临终说……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清史,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5

文/炒米视角

谢邀,有个成语叫“一语成谶”。所以很多人愿意相信一些“谶语”。比如慈禧执政四十余年,清朝最终在她的治下,彻底被世界大势给抛弃,让中国走向了“两半”的黑暗社会。因此,后人评价分析慈禧的时候,总会去找一些慈禧出生就是为了祸害清朝的谶语。


这一找不要紧,立马从慈禧的姓上找出了问题。原来慈禧的是“叶赫那拉氏”。说道叶赫那拉氏,喜欢前清历史的人都知道,绕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叫“叶赫那拉 ?布普娅玛拉”,什么?不知道?我说“叶赫老女”、“东哥”你总该知道了吧。的确这个女人长得太漂亮了。漂亮得让女真人都走不动路。然而表面上也围绕着这个女人,海西女真四部和建州女真昏天黑地地打了无数仗,死了无数人。最终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成为了满洲的皇帝。其实炒米挺佩服东哥的,努尔哈赤杀了自己的爹,虽然懦夫哥哥把自己许配给努尔哈赤,但凭什么自己要像《水浒传》里扈三娘那样,逆来顺受?不但不嫁,并且立誓“谁杀了努尔哈赤,就嫁给谁?”这才符合人性嘛!


最终没有得到“东哥”的努尔哈赤诅咒“东哥”,“无论此女聘与何人,寿命不会长久,毁国已尽,构衅已尽,死期将至矣!”三十多岁的东哥后来嫁到了喀尔喀蒙古一年后就死了。对的,就是《康熙王朝》里被噶尔丹吞并的喀尔喀;就是宝日龙梅的那个喀尔喀。到目前为止炒米没听说谁在满文老档里找到努尔哈赤不允许娶叶赫女人为妃的任何记录。如果有,我估计是皇太极给废了这条祖训,因为皇太极的母亲就是叶赫部的女人,就是叶赫那拉 ?孟古。


而且叶赫部曾经作为海西女真的最大的部落,实力和人数是远远高于建州女真的。叶赫部也曾经是女真的骄傲,因为“叶赫那拉”在满语中有“太阳”的意思。曾经的叶赫那拉城到现在还存在,在四平是3A景区呢。叶赫部也曾经骄傲过好不好?叶赫部被灭后,叶赫的族人都被编进了建州女真的八旗里去了,所以有清一朝不但后宫而且入仕的叶赫氏不要太多,叶赫氏为"满清八大姓"之一。纳兰性德就是叶赫氏。

而实际上,努尔哈赤能由弱胜强,打败海西女

真联军,打败强于自己百倍的海西女真,主要源于明朝的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军事策略和一点点的愧疚。
李成梁善于利用女真人自身的矛盾,挑起他们之间的内斗,削弱他们自身的实力,以消除边疆的隐患。然而,因为一次建州女真首领阿台的叛乱,误杀了协助自己的觉昌安和塔克世,出于愧疚,给予了他们后人努尔哈赤更多军事上、物质上帮助,并纵容了他的逐步壮大。所以李成梁泉下有知,知道日后他帮助的这个女真人的后代最后取代了大明,不知道要不要把大腿拍断?


然而这个谶语在努尔哈赤时代究竟有没有,估计也只有努尔哈赤知道。
然而最早见于清末光绪朝恽毓鼎所著《清光绪外传》里记载的这样一条“谶语”,不过听起来更像是布扬古的“诅咒”,“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这应该就是后世很多影视作品那个“努尔哈刺祖训”的源头吧

6

挖掘历史、说历史、回答历史并解开不解之谜是大家共同讨论的重要话题!光绪年间的一段野史制造了许多麻烦,如果真有努尔哈赤的如此祖训,为什么在“康熙朝、乾隆朝、咸丰,包括隆裕太后”等几个朝代都娶有叶赫的女人?听日尧居k古史说说一点点来龙去脉!

在明朝走向衰败后期的万历执政时期,崇祯初期对本朝内部的勾心斗角已经自命不暇加之各地的农民起义,狼烟四起,于关外的后金各个部落已经无力统治,于是出台了一个政策:

对辽东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

以夷制夷的政策即是明朝已经没有精力将关外逐渐崛起的满洲人加以有效的形成制度,使满洲人脱离了中央集权的有效控制,这就使满洲人许多部落之间互相蚕食、吞并。

以夷制夷,说穿了就是在满洲人之间制造矛盾,让他们自己互相伤害残杀,明朝的朝廷坐收渔利。

皇太极的生母即是叶赫那拉部落的公主,努尔哈赤福晋——孟古

爱新觉罗与叶赫那拉本是姻亲,可都想当主人,互不相让。爱新觉罗家族号称他们是“大地上最金贵的金子”!而叶赫那拉家族则指着太阳说我们就姓它!两个世世代代有着血统联系的两个部落,一个民族若即若离,最后还是利益战胜了亲情,虽然努尔哈赤娶了“孟古姐姐”但在一次大战中,叶赫那拉家族还是败给了爱新觉罗氏,并打的如火如荼。

孟古姐在维护努尔哈赤的利益与惦记娘家亲情中郁郁而终。

相传:叶赫部的首领“布杨古”临死前曾经对天发誓,“我叶赫那拉就算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爱新觉罗”家族!

那么查历史的空间我们看到,事情并非如此,不但努尔哈赤娶了叶赫那拉部落的女人孟古,娶叶赫那拉氏的女人做后妃的皇帝大有人在!

清圣祖仁康熙帝的“惠妃”,生辰不祥但是她死于1732年,叶赫那拉部郎中索尔和之女,初封庶妃,生康熙帝皇长子胤褆。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舒妃,她是侍郎叶赫那拉氏,纳兰永寿的女儿,乾隆六年入宫,乾隆十三年被册封舒妃并于乾隆十六年生下皇十子,但是早殇,舒妃四十九岁逝世。

叶赫那拉氏家族在清朝还有名人:

叶赫那拉,纳兰明珠。

叶赫那拉,纳兰性德。

不过蔡东番《清史演义》有一个桥段值得考量:在努尔哈赤挖出来一个石碑,石碑雕刻“灭建州者叶赫”,巧了!咸丰帝就娶了一位妃嫔,那就是“叶赫那拉氏”,那就是后来的西太后,掌握满清朝政几十年直至满清灭亡的慈禧太后!

可能是历史的巧合还是确有其事,慈禧太后不过是一位四品道员的女儿,小明叫叶赫那拉,兰,就是因为漂亮,入宫最初被不务正业的咸丰发现,纳入一位贵人。

由于其聪明伶俐又有手段,特别是生了个儿子,晋封为嫔,母以子贵又晋封为贵妃,咸丰驾崩,其子登基为同治皇帝,此位置仅次于皇太后慈安,所以后来被通常称为西太后。

无论满洲人如何折腾,是否努尔哈赤是否有这个祖训,叶赫那拉氏一族在满洲人里还是一个地位显赫的大姓,满清王朝最终败在了叶赫那拉氏的女人手里是不争的事实。

(图片来自网络)

请关注《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互动、评论、留言!

7

民间传言,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留有遗训:“不得娶叶赫女人为妃,叶赫那拉氏不得入后宫”的祖训。但这个祖训未见于史册记载,其真实性不得而知。

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言,是因为它源于一个女人和一场战争。

这个女人就是叶赫那拉部族的叶赫那拉.东哥。

(东哥画像)

东哥出生时,叶赫部的萨满(巫师)曾预言说:“此女可兴天下,亦可亡天下。”

据说东哥是女真第一美女,其容貌可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主角陈圆圆媲美。她面容姣好,身材曼妙,倾国倾城。尤其是她的一双眼睛,简直勾人魂魄。

这样的绝色美人,追求者当然不计其数,努尔哈赤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对东哥倾慕已久,于是重金下聘叶赫部,东哥的兄长布扬古爽快地答应了努尔哈赤的请求。

因努尔哈赤在和九部联军大战中,杀死了东哥的父亲,东哥至死不嫁努尔哈赤,还扬言:“谁能替我杀掉努尔哈赤,我就嫁给谁。”

叶赫部族也把东哥的美貌当做一种资源,先后7次许配给了各部落男子,让部落之间因争夺东哥而爆发了多次战争。

这其中就包括努尔哈赤灭叶赫的一场战争

这些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女真各部落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掠夺财产和资源。

但叶赫部往往在战争陷入绝境之时,就把东哥作为最后的救命稻草,许诺将东哥嫁给对方,以换取叶赫部的利益。

由于叶赫部言而无信,多次撕毁婚约,将东哥许配其它部族。明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终于忍无可忍,亲率数万铁骑,征讨叶赫部。并立下誓言“不灭叶赫,绝不收兵。”

叶赫部派出布扬古和金台石两位贝勒迎战,固守东西两城,拒绝投降。

但此时叶赫的实力,根本无法抗衡努尔哈赤。明朝也刚刚经历了“萨尔浒大战”的惨败,自顾不暇,无力为他的盟友叶赫提供支援。

努尔哈赤则兵强马壮,携大胜明朝之余勇,三军用命。他们通过挖地道的方式,悄悄潜入城内,打开了城门,一举拿下叶赫西城。金台石自杀身亡。

布扬古孤立无援,请降。努尔哈赤许诺只要打开东城门,便留其性命。

但努尔哈赤为了斩草除根,还是杀了布扬古。

布扬古死前曾高声诅咒:“亡建州女真者,必为我叶赫女人!”

此前,33岁的东哥已经在明朝的帮助下,嫁给了蒙古首领蟒古儿太。

从东哥第一次婚配开始,到她最终出嫁,前后经历20年。因此,东哥也叫“叶赫老女”。

(慈禧剧照))
那么,当满清入关后,历代帝王是否遵循了太祖的遗训,没再娶叶赫女子为妃了呢?

当然不是。

史料记载,清朝历代帝王都曾娶叶赫女人。

皇太极曾娶叶赫部女子,其第五子爱新觉罗·硕塞的生母就是叶赫那拉氏。

到了咸丰这一代,清朝皇帝不但娶了叶赫女人为妃,还册立了叶赫那拉.杏贞为皇后,即后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光绪年间,同样册立了叶赫那拉.静芬为皇后,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隆裕皇后。

不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爱新觉罗氏的江山最终确实亡在了叶赫女人慈禧的手上。

她固执专权,镇压洋务运动,诛杀变革人士,囚禁光绪皇帝;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巨额赔款。由此加剧了中国的殖民化进程。

就这样,一语成谶,满清亡在了叶赫女人手里。

8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靠十三副破盔甲就敢和明朝博弈的努尔哈赤却在一个女人身上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想要一统女真的努尔哈赤看上了叶赫部的公主、满蒙第一美女东哥,可东哥却说:谁能杀了努尔哈赤,我就嫁给谁。

女人赤裸裸的鄙视对普通窝囊的男人来讲,最多就是抽根烟、喝顿酒、骂个娘。而努尔哈赤面对这样的羞辱,选择的是最原始粗暴的方式——用武力征服东哥的整个部落!东哥刚出生的时候就有萨满巫师说:此女可兴国,此女可亡国。一语成谶,这个依仗着自己的美丽恣意妄为的女人,最终红颜祸水。

基于上面狗血的故事,囿于人们对男人固定的因爱生恨思维的考量,因而留下一个传说,也就是所谓的努尔哈赤的祖制:宫闱不选叶赫氏!

而正是这个经不起推敲的祖制,引起了题主的思考,那为何咸丰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娶叶赫那拉氏的慈禧为妃呢?

其实,如果真有这条以讹传讹、莫名其妙的祖制的话,咸丰也不敢那么大张旗鼓的违背祖宗家法,古人最重礼法,而且重孝道。违背家法从来都是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逆天之举。皇帝虽然贵为九五之尊,祖制也是不敢轻易违背的。何况就是咸丰对慈禧一往情深,敢于为他违反祖制,但在他驾崩后,就凭慈禧来路不正的地位,怎么也不能迅速崛起,并安安稳稳掌握清朝末年大权几十年,并且还敢把自己同位叶赫那拉氏的侄女许配给光绪做皇后。我们要知道,慈禧可是保守派代表人物,在与后来的维新派的斗争中,讲的最多的可是祖宗家法不可变。如果她自己就是违背家法才攫取了无上地位,除非脸皮够厚,否则怎敢在庙堂上如此大言不惭?

叶赫氏虽然和爱新觉罗氏有前仇旧怨,但并不代表二者就是势同水火、至死方休。叶赫那拉氏是满清八大姓之一,在跟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南征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清早期苏克萨哈、明珠都是叶赫那拉氏,怎么可能有:“祖制,宫闱不选叶赫氏”。这种不符合常规的“伪祖制”的出现,估计是因为后来慈禧秉政乱国,祸国殃民,政敌或者民间文人编排出来恶心慈禧的吧。毕竟叶赫那拉氏有好多诅咒,而这些诅咒无一不预示着清朝将亡!

9

叶赫是女真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在清朝颇受重用,以慈禧、纳兰性德为代表身居要职,地位显赫的人非常多,叶赫氏与皇族之间的爱恨纠葛是后世闲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叶赫那拉这个姓氏想必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在众多清宫戏中都会出现它的身影。正史当中记载,叶赫部前后共出过三位皇后:太祖孝慈高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咸丰帝孝钦显皇后(慈禧)。此外,叶赫部还出过两位皇妃:清圣祖惠妃和清高宗舒妃。

叶赫部不仅盛产美女,还出过很多才子,像纳兰性德的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直到现在依然是那些文艺小清新们的必备词句。那么,如此有颜值又有才情的叶赫部,为什么会与建州女真结下了百年都化解不开的血海深仇呢?埋下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惊天诅咒”……

叶赫的诅咒

万历二十一年末,鉴于建州女真势力逐渐强大,叶赫联合九部联军征讨建州女真。然而,九部联军由于缺乏统一指挥,被努尔哈赤以少胜多而击败,叶赫首领布寨在战役中阵亡。野史当中记载,努尔哈赤曾经亲自将布寨的尸体砍成一半之后,派人送回叶赫,双方由此结下了不解之仇。

天命四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击败明军之余威,挥师叶赫,直逼叶赫城,最终叶赫贝勒金台吉自焚。传说当时叶赫贝勒布扬古投降之后,见到努尔哈赤傲而不拜,努尔哈赤大怒,下令将其绞死。布扬古临终时发狂誓说:“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这便是所谓的叶赫的诅咒。

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事真的是无巧不成书。虽说关于叶赫部的诅咒是真是假,正史野史现在也考据不出来,但清朝历史学家蔡东藩曾在《清史演义》里讲过: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人新建祭神宫殿的时候,建筑工匠在地下挖出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灭建州者叶赫”六个大字,这也算是给所谓的传说落下了石锤。

后来大清帝国在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统治下风雨飘摇,国势日微。慈禧太后死后仅仅三年的时间,她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就在养心殿接受了退位条件,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这些似乎好像就是冥冥当中已有主宰。

就像想当年楚怀王的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似乎也是一个抹不开的诅咒,一百年之后,项羽真的率部灭了秦朝后称西楚霸王。

似乎叶赫部的诅咒得到了神奇的验证,所以后来某些不怀好意的好事之人将慈禧由此塑造成是复仇女神。野史当中记载,为了避免叶赫灭大清的悲剧上演,据说清朝皇帝有祖训:“宫闱不选叶赫氏”,也就是说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永远都不能娶叶赫家族女子为妻!

真假祖训

各种传说野史把叶赫那拉氏的诅咒烘托得越来越神秘。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努尔哈赤有没有留下过宫闱不选叶赫氏的祖训呢?

所谓“宫闱不选叶赫氏”的祖训纯属无稽之谈,此乃小说家的戏言。虽然叶赫部最后为建州部所灭亡,但之后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两个家族之间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姻亲关系。

光绪朝进士继昌的《行素斋杂记》中说:满洲世族以八大家族为最贵——钮祜禄氏、富察氏、那拉氏、赫舍里氏、瓜尔佳氏、佟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由此可见,叶赫那拉氏始终居于满洲八大姓的前几位。

叶赫部被灭之后,叶赫将领被编入了八旗。在廓清辽东定鼎中原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深为历代皇帝所倚重。满清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努尔哈赤的皇后,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哲哲,也是叶赫那拉氏,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后宫不选叶赫氏”的祖训。

叶赫后人

其实满清并不是特别重视姓氏,反而更重视自己的部族。比如满清的大姓是“那拉氏”,相当于百家姓的前几名大姓。清朝钦定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载:“那拉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其他地区,虽系一姓,各自为族。

辛亥革命后,很多满族人都冠以汉姓:爱新觉罗——金、瓜尔佳氏——关、那拉氏——那。此外,还有一些弃姓不用的,像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启功先生,他就是雍正爷的第九代孙,所以他也是弃姓不用的典型代表。

作为满清八大家族的叶赫那拉氏现在又散落在天涯何处?

根据清史专家刘德鸿的研究总结,为了防止叶赫东山再起,不许他们留居原地,叶赫贵族和其他群众被迁徙到建州,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新宾。康熙曾经作诗,题为《经叶赫废城》,用“断垒新生草,空城尚野花”描述了当时叶赫地区的颓败景象。

如今的叶赫故地虽有人居住,但已经不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人,而有据可考的叶赫后人大多都留在了北京。清朝灭亡之后,叶赫那拉氏的后人多转为汉姓的“叶”和“那”。在著名的叶赫那拉氏后人中,有中国五子棋之父“那威”和著名的导师级歌手“那英”。

所以“灭建州者叶赫”就这样成了一个未卜先知的谶语,这大概就是“片言生不测,一语定乾坤”吧!

10



这个祖制只是江湖传说,不仅咸丰娶叶赫那拉氏女就连他的祖先康熙、乾隆也娶叶赫那拉氏女为妻。



清圣祖(1654.5.4-1722.12.20)康熙的惠妃就是。惠妃(?-1732.5.1周四),满洲正黄旗人。郎中叶赫那拉.索尔和女。索尔和他孙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知道是谁了吧?聪明,就是纳兰性德(原名成德,避太子殇太子保成而改),明珠为其子。即容若(成德表字)是惠妃侄。惠妃级别很高名列第四,仅次于皇后、皇贵妃、贵妃,为“四妃”——惠宜德荣之首,居延禧宫。生皇长子胤禔(zhi or ti),太子胤礽他哥。



清高宗(1711.8.13-1799.2.7)的舒妃为叶赫那拉氏。舒妃(一七二八六月初一-一七七七五月卅日)议政大臣纳兰永寿女。永寿父揆(kui)方为驸马,为性德的三弟,都是亲戚。生皇十子(1751.6.12-1753.7.7),未命名,未封,早夭。



咸丰娶慈禧也就无可厚非了,再说慈安、慈禧、丽妃她们关系也挺好。慈禧手段极强,能力很高,虽有误国,但灭“清朝者,叶赫那拉氏”也不符合实际,此话源自叶赫部的诅咒——叶赫哪怕只剩一个女人,也要灭爱新觉罗! 诅咒是不存在的,建州部与叶赫部确实有仇。叶赫部与建州部恩怨已久。叶赫那拉氏曾对爱新觉罗氏说:你姓金了不起啊!我还姓太阳呢!



这事跟东哥(汉意绛珠草,为后人所取)有关。东哥不是哥而是名副其实的倾国。努尔哈赤想要,东哥恨他,说谁杀清太祖她就嫁给谁,导致四国灭亡。以至于成为满洲老女。而满洲老女也并不老,而是一个热爱骗婚的叶赫部的格格,33岁嫁到喀尔喀蒙古达尔汗子莽古尔岱,34岁卒。叶赫汉意为凤阳——凤凰朝阳。因为争夺她,哈达、辉发、乌拉甚至叶赫都灭国了。叶赫在亡国前发誓:叶赫哪怕只剩一个女人,也要灭爱新觉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