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答:这问题简单啊,张辽是谁,曹操五子良将之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通排兵布阵,放眼三国是一位不可多得统军将领,为将者并非逞匹夫之勇就是良将,往往这类型人都是被人割了脑袋时才明白,智慧才是决定战争胜利之本,八百人胜(十万)吴军这是什么概念,张辽威震道遥津流传至今而传为佳话,细细分析一下张辽是怎么办到的呢?

其实张辽很精通兵法,不说远的,我们通常看电影,电视剧,有一部戏曲叫奇袭白虎团,白虎团是美军中的王牌,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用了与张辽一样的战术叫(斩首行动),组织敢死队一样的勇士,直捣对方指挥机关,消灭白虎团,何等精典。若俘虏对方高级首脑,可以宣布整个战争结束。如打乱,打疼了指挥中心那敌人成了一锅粥,整体大乱,而八百将士机动灵活,杀人放火是游刃有余,张辽用了斩首计划,大胜。我国解放前在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战曾多次用过由少量精英催毁乱指挥中心的战例,在东北战场一个连队把一个机械化全部美色装备的兵团司令部打得稀巴烂,成为奇迹,把十几万武装到牙齿的蒋军全歼,这也是《斩首行动》,这也是张辽怎么能以八百,胜十万的关键所在,张辽斗智斗勇的能人也。



最佳贡献者
2

张辽八百精兵击破孙权十万大军,发生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 年)的逍遥津之战。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场战役。

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汉中张鲁。当时孙权见曹操主力西调,便纠集了十万大军攻打仅有七千人驻守的合肥城。在战争开始前,孙权几乎将东吴所有的名将,如吕蒙、甘宁、凌统、丁峰、徐盛、潘彰等人全部带到了战场。出征阵容可谓是豪华!当然了,合肥的魏军守将也不赖。由张辽、李典和乐进三员悍将镇守。

战争爆发后,孙权的十万大军按照既定的行军线路(坐船走长江、濡须水),陆续到达了合肥城下。

第一天,吴军下船,在陆上安营扎寨。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当时在合肥城下扎营的吴军只是孙权亲自率领的部队,大概几万人,并不是十万吴军都到齐了

第二天,天色刚亮,张辽被甲持戟,亲率八百精锐骑兵直冲孙权大营。在亲自斩杀了东吴军队的数十人和两名将领后,张辽杀到吴军的大营门前。并在吴军大营门口大声呼喊出自己的名号:“张辽在此!”

此时的吴军已经军心涣散,被吓破了胆,没人敢迎敌。张辽见吴军大乱,便直接带兵冲入大营,事后八百魏军精锐也随张辽直冲孙权的主阵。

当时大部分的吴军都乱了,只有保护孙权的精锐吴军临危不乱,组织防线抵挡张辽。但是张辽杀红眼了,他先是斩了东吴军中负责督王牌部队(庐江上甲)的大将陈武,接着又打得另外两名吴将宋谦徐盛节节败退,杀到了离孙权只有几百米的距离。

眼看孙权就要命丧当场了,东吴另一员大将潘璋挺身而出,他驰马上前,斩杀后退的吴军士兵,并指挥吴军对张辽实行包围。

然而张辽的马快,依然冲到了孙权的主帅麾旗之下。孙权大惊,连呼吾命休矣!当时周围的侍卫也不知该怎么办,于是便架着孙权逃向了大营后面的一座较高的山冢上。然后孙权的卫队持着长戟防止曹军冲上来。

张辽见孙权的卫兵已用长戟设防,贸然冲过去有可能会被刺成筛子。便在山脚下朝孙权大吼道:孙权小儿,有种下来决一死战!



如果此时被围的是孙策,估计就真的下山跟张辽干了。但是孙权不行,他没有他大哥的那股狠劲。在掂量了自己有几斤几两后,孙权决定装怂……

我就不下去,看你能把我怎么着?!

双方在小山僵持了一会后,吴军的军心被稳定住了。收拢的吴军向小山下扑去,企图将张辽的几百人包围。张辽见时机以过,杀不了孙权了,便下令全军撤退。

孙权一看张辽要跑,便也下令其它在外的吴军从后面把张辽这些敢死队围起来,里外围了数圈,不让张辽有机会逃跑。结果,东吴水军的陆战水平真特么的烂。

几千人围攻张辽,居然还让张辽率左右将士突围,杀出了一条血路。张辽冲出去后,回头看到还有一些人没冲出来,便又带着已经冲出去的几十人再次杀进包围几层的东吴军中,把其它人全部救出来后,才安然的撤军回到合肥。

张辽的这一个小小的偷袭,从凌晨一直战到中午,几百魏军杀的十万吴军萎靡不振。刷新了东吴军队的人生观。几乎是人人都被张辽震撼到了!


又过了几天,吴军陆陆续续全部到齐。孙权决定攻城,一雪前耻。谁知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又高又坚固,木柱、石头等防御器材一样不少。吴军连续强攻了十几日都打不下来,吕蒙、甘宁等东吴大将一时也都想不出什么好的破城之计。合肥之战便打成了僵持战。

此时,东吴军中疾疫流行,再打下去也没什么意义,孙权只好下令班师。结果班事途中,孙权的小命差点又丢了。

孙权下令班师后,东吴各兵团接令便依次退兵了。当时孙权不知道怎么想的,他让其它吴军先撤,他自己断后。结果这一幕被合肥城上的张辽看到了。他发现孙权断后,身边的兵马不多,只有大概一千多人,而其它吴军已经走远了。便立即与李典、乐进率合肥城守军倾巢而出,直扑孙权而去。

孙权看到合肥城步骑齐出,心知不妙,赶紧派人去将前面已撤退的部队叫回,无奈那些部队已上路一段时间,一时还赶不回来。于是张辽当日突袭孙权大营的搞笑一幕,又再次重演了。

张辽率数千魏军将孙权一千多人包围,孙权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十万大军远去,只能疯狂的向大军退去的方向逃命。

当时孙权身边的凌统和甘宁玩了老命,用一千多人挡住了张辽的几千魏军,把孙权送到逍遥津渡口,而对岸就有回援而来的三千吴军。结果孙权到了渡口才发现渡口的桥已被曹军破坏了,只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孙权几次想越过断桥都没有勇气尝试。后来是他身边的一个亲近官员建议,让孙权持著马鞍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那名官员在后面用鞭抽马,才帮着他连人带马的飞到了南岸。

随后孙权与回援的吴军会合,赶紧躲进了战船中。从此之后,孙权再也不敢轻易得下岸,后来第四次合肥之战时,孙权就在船上整整窝了二十几天不敢上岸。这副怂包劲,都是当年在逍遥津落下的阴影。



以上便是张辽八百人大破孙权十万大军的战役全过程。那么,孙权为什么在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会败得这么惨呢?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第一、张辽超水平发挥。

这一点不细说了,东吴与曹军交战,双方是各有胜负。张辽在逍遥津能打得孙权尿裤子,而他自己一点事也没有,只能是说他有福气。几千吴军,居然都没有一个放冷箭射他的人。孙坚泉下有知,简直呕死了。

第二、孙权轻敌大意了。

孙权在被张辽教做人之前,他都是与曹操争合肥。这一战曹操不在,孙权压根就没把张辽放在眼里。张辽第一次突袭孙权时,孙权的主力还没到齐。结果孙权就敢在合肥城下扎营,估计也没做什么防范措施,于是就让张辽以区区八百人狠狠地收拾了一顿。到了张辽第二次突袭时,孙权更是装逼。合肥城中有七千多精锐魏军,而孙权只带一千侍卫断后。他能捡回一条小命就是命大。

第三、吴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经验不行。

三国时期的东吴军队,有个很明显的两极化特征:如果是东吴挨揍,比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吴军会如疯狗一般,在战场上不分出个胜负,绝对不会主动罢兵休战;但如果是主动出去揍人,尤其是攻城战,吴军便经常会丧失斗志,宛如一盘散沙一样。

孙权第一次被突袭时,吴军一盘散沙的特性就展现的淋漓尽致。几万吴军,硬是被张辽几百人吓得军心涣散。连孙权的贴身侍卫也茫然无措,哪有一点精锐的模样。并且这还是孙权军中最能打的部队,表现都尚且如此糟糕。东吴军队的水平,可见一斑。

这三条如果要排序,孙权自身的问题是惨败的根本原因。他这个人,最擅长整人,搞内政也还行,打仗是真不行。不仅是张辽、乐进和李典在他身上刷经验,之前的张喜和蒋济,后来的满宠也都在他身上刷经验。曹魏布置在东线放孙权的将领不可能都是万人敌的大将吧?

这就只有一个解释:孙权的水平是真渣,无愧于渣权的称号。

3

三国时期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比如曹操打赢的官渡之战,孙刘打赢的赤壁之战,但是这两场战役兵力相差还不算悬殊,最悬殊的还是合肥之战。当时曹操手下将领张辽仅仅率领800精兵,就把孙吴的十万大军打的落花流水。

汉献帝建安20年也就是公元215年,孙权趁着曹操讨伐张鲁的时候,钻了一个空子,亲自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合肥城。但时负责防御城池的将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曹操在临走之前给这三个人留下了命令,如果孙权来攻击,张辽和李典就主动出击,乐进守城。不过这三位对于曹操的命令存有质疑,因为合肥城池中只有数千军队,主动出击岂不是找死行为。

虽然有意见,但是领导发话了,作为手下不得不从。特别是张辽非常支持曹操的命令,他对众人说,老大的大军远在四川,根本来不及救援合肥,只有趁着孙权大军立足未稳,远道而来,挫败他们的士气,才能守住合肥城,众人听了之后恍然大悟。

说干就干,第二天张辽从数千人马当中挑选了800勇士组成骑兵队伍,猛攻孙权营地,他手持武器,身先士卒,连杀孙权两员大将,一路直杀孙权中军大营。吓得孙权连续后退到一座高地上,张辽乘势呼唤孙权下来应战,孙权不敢答应。但是看到张辽人少,他指挥大军将其团团包围。张辽也不恋战,率领骑兵部队四处冲击,突围而出。虽然损失了一部分人马,但张辽的“斩首行动”开始奏效,回到合肥城之后全军士气大振,接下来在几次攻城战中,孙权大军士气低落,攻城敷衍了事,最后不得不撤军。一年之后曹操亲临合肥,对张辽称赞不已。由此可见冷兵器时代,士气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人海战术起不了什么作用。

4

三国时期,魏与吴交界线上的合肥是一座战略意义非常重要的城池。曹操在这里据守,孙权则是数次向合肥发起进攻。其中,第二次合肥之战最为著名,在这次战争中,张辽一战成名,“威震逍遥津”,甚至传说东吴的小孩听见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啼哭了。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合肥之战,800人能战胜10万人呢?

我们先来看看第二次合肥之战发生的背景: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南征孙权没有斩获,于是撤军,临行前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人率领七千人马驻守重镇合肥,班师回朝。孙权这边,见曹操已走,又看重合肥的补给能力和战略意义,便伺机重整旗鼓,率大军反攻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刘备与孙权就荆州归还问题做出让步,刘备将荆州东部先行归还给了孙权,这样,孙权暂时解决了荆州的领土归属问题,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向北谋划。而这时曹操刚刚拿下汉中,无暇东顾,孙权见时机成熟,便在八月率领十万大军出陆口,进攻合肥。

孙权拥十万之众,而曹军只有区区七千人,这场战争在曹军看来,是凶多吉少,不过曹操早在攻打孙权无果班师之前,就留下密信,并嘱咐:“贼至乃发”。眼见孙权将至,守城的张辽、乐进、李典三人连忙打开密函,上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如果孙权到来,那么就让张辽、李典二人出战,乐进在后方驻守,护军薛悌不要和孙权交战。众人十分不解: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曹公反而要求出击,这样安排是有什么谋划呢?这个时候,注定是此战主角的张辽看懂了曹操的意图,便对大家说:“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曹公远征在汉中,如果等待他的援军,我们一定早已被孙权击破了。所以曹公让我们趁孙权不备反客为主,先打击敌方的斗志,安抚我方将士,然后再据守才能守住合肥,成败在此一举,大家还迟疑什么呢?李典也支持张辽,于是二人开始了作战的准备。

张辽、李典二人在突袭敌军的前夜,招纳了骁勇善战的战士八百人,为他们杀牛壮行,然后养精蓄锐等待第二天的黎明。《三国志》中记载:“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清晨发起的突袭中,张辽宛如天神下凡,先是冲入孙权的大军中杀掉士兵数十人,将领二人,再是大喊着自己的名号,直接抵达了孙权的帅帐。

到了孙权帐前,“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张辽不但杀出重围,在手下士兵被围困时又杀返回去,救出将士,这样的表现,就算是和《三国演义》中赵云的七进七出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后来,张辽所带的八百人“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从白天战到正午,吴军的士气被大大挫败,合肥的将士们则个个斗志昂扬,对张辽心服口服。孙权带着几乎被吓破胆的大军围困合肥十几天没有丝毫进展,便率兵返回,这时张辽抓准时机,追赶撤退的孙军,竟然差点就要把孙权生擒。

这一战,孙权无功而返,十万大军空耗粮草不说,连自己的命都差点丢了,而张辽奠定了自己的威名,用七千人马抵御住十万大军的攻击和围困,居功至伟。东晋史学家孙盛在总结这场战争中时,提出:“以致命之兵,击贪墯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守则必固。”

他认为,张辽先出奇兵挫孙军锐气,再固守城池的战略思想非常正确:先战胜敌军再守城,失去斗志的敌军心理上已经处于下风,再加上连日的攻城无果,厌战情绪便会扩散,再加上十万大军所需钱粮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敌方将领为防止损失过大,一定会选择撤兵,曹操留下锦囊妙计,张辽神勇突袭敌阵,二者的配合无间造就了合肥之战,曹军的大获全胜。

5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5次较大型的冲突,题主所说的应该是第二次

一、战役简述:

215年8月,孙权趁曹操讨伐张鲁时,率10万大军出征合肥。此时合肥有张辽、李典、乐进与7000多士兵守防,双方军力相差悬殊。

张辽按曹操事先来信所定,亲率精兵800冲进敌营,斩二员大将,杀死数十人,直达孙权中军帐。孙权慌乱逃至山顶,以长戟自守。,孙权欺曹军人少令吴军围困。张辽奋力拼杀,孙权军望风披靡,无人能挡,战斗从日出直至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曹军大胜,人心安定。

孙权围合肥10多天,攻城不下又遇上疫疾被迫撤军,孙权和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为后。张辽见孙军撤退乘机追杀,并将孙军撤退的桥毁坏,众将合力孙权才侥幸逃脱。此战是张辽一生的巅峰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便是从此战而来,《三国志·张辽传》之用了九个字概括逍遥津之战:“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张辽创下了八百破十万、吓得“东吴小儿不敢夜啼”的传说(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太平御览》卷279引魏略)。

二、原因简析:

1、一、孙权麻痹大意,认为曹操都败已是他手下败将,张辽更不在话下。他自认为敌我力量悬殊,张辽定不敢出城一战。况且孙权军长途跋涉立足未稳,张辽才偷袭成功。

2、孙坚、孙策父子都是锐于决战、轻于犯险的猛将,这个传统也延续到孙权身上,作为统帅应居阵中或阵后,大将在前后左右保护主帅,但孙权自持勇力于阵前,差点被张辽阵斩,军心定会倍受影响。

3、张辽据守合肥,熟悉周围地形,对敌军安营扎寨位置、敌军准确动向及孙权指挥中心方位已了然于胸,为之后的奇袭做好充分的准备。

4、张辽是当时著名的骑兵指挥官,此战中张辽800全是骑兵。孙权多为步兵。孙权有兵力优势,但张辽有兵种优势。战斗打响后,孙权兵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只能被张辽军像打猎一样屠杀。

5、孙权军采用诸将分部领兵的制度。诸大将都有自己的部兵,步兵来源广泛,作战能力参差不齐,此特点导致无法有效应对敌军突袭,特别是骑兵突袭。

6、“八百破十万”说法出自曹丕的诏书:“合肥之役,辽丶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这很明显是曹魏的官方宣传,有意夸大,以此来衬托魏军的勇猛和孙权的无能。实际上的人数差距可能没这么大。

6

逍遥津,张辽“八百破十万”。

这个听起来有如神话的故事被白纸黑字记载在各类史料。

张辽的800人虽然精锐,但毕竟不是奥特曼。如果他只是莽撞地去冲击10万大军,如同“肉包子打狗”。

要完成“八百破十万”的壮举,除了勇气和武略,更需要运筹之能。

关于“八百破十万”的几点误区

1、张辽以精骑欺负东吴步兵。

曹丕在若干年后追赏时,曾写道:合肥之役,辽、典以八百步卒,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不排除张辽可能会有少许骑兵,但这主要是一场步兵战!张辽并没有兵种优势!

2、东吴陆战是“战五渣”水平。

东吴长于水战,陆战确实不如曹刘。

但是,在此战的1年前的皖城之战中,吕蒙、甘宁曾在一顿饭的时间就攻破皖城。

而在数年后的夷陵之战中,曾在汉中挫败曹军的刘备,在陆上对吴军也一筹莫展。

对手不是“战五渣”,张辽也没有什么兵种优势,张辽要“八百破十万”,要靠运筹之能!

曹公的安排

215年,孙权率10万大军前来攻打合肥。

当时,曹操大军远在汉中,合肥只有张辽、乐进、李典的7000人。

护军薛悌打开曹操留下的盒子。

曹公的部署是: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得与战。

廖廖数字,曹操已经确立了此战的指导思想。

1、明确指挥关系。

当时的曹军,众将往往各统一部,互不统属。

当曹操不能亲临时,一般会安排护军、督军协调各军。

曹操的部署,明确了指挥关系。

首先,护军不要发言!

护军薛悌受命协调各军,但在张辽、乐进、李典面前,他显然只能算“外行”。

所谓护军勿得与战,就是告诉薛悌:别把自己当大领导,打仗的事情,你闭嘴。

其次,张辽、李典、乐进的指挥关系。

三将各统一部,显然不利于统一作战。但张辽、乐进、李典三人资历、名望相近,直接指定任何一人担任主将都难以服众。

所以,曹操的部署是:守城的事情,乐进统一指挥;出战的事情,张辽、李典负责安排。

寥寥数语,指挥关系明确了下来。曹操御将之能,可见一斑!

2、积极防守的作战思想。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守城方通常采取的方法婴城而守,死守待援。

不过,此时,曹操大军远在汉中,远水难解近渴。守合肥,你们不能指望外援!

如果放任孙权轻轻松松地环而攻之,那么,合肥必然失守!

只有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不失时机的出城反击,打乱敌军部署,挫败敌军士气,才可能成功挫敌!

张辽的具体部署

曹公能作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具体什么时候出击、带多少人出击,临阵如何指挥,就看张辽们的了!

在看到曹操的安排后,“诸将皆疑”,不得要领。

张辽领会了曹操的意图,并提出了自己的具体部署。

1、执行曹操思想。

张辽向诸将解答了曹操的意思。

曹操远在千里之外的汉中,等到他过来救,我们早就被破了!

所以,请不要疑虑,一起执行曹操的意见!

2、出击时间。

“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

趁孙权大军尚未会合,立刻出击,挫敌锐气,安我军心。

与张辽有仇的李典率先表态:好!

随即,张辽从军中募得勇士800人,喝酒吃肉,饱餐一顿,准备次日的出击!

袭击“红利”

次晨,张辽披甲持戟,身先士卒,率军出击。

张辽居然敢出来打,实在出乎了吴军预料。

吴军前沿各部准备不足,阵列未成,遭到这样的打击,当然会有或长或短的混乱期!

混乱期有多长,取决于两点:攻方的冲击力、守方的素质。

吴军前沿部队的素质并不差!

徐盛、宋谦,都是从孙策时开始征战的,多有战功。

陈武所率的庐江军,更是当时江东少有的精锐。

不过,张辽的冲击力,是碾压级的!

徐盛、宋谦受伤,陈武战死,吴军溃败。

除此之外,吴军另有一未知大将也被杀。(《三国志》说张辽斩两大将,说明除陈武外,另有一大将被杀。)

不过,吴军的素质倒也不是太差。

此时,潘璋赶来。他亲自斩杀了徐盛军中后退的两名士兵,整顿队伍,重新杀回了战场!

吴军从初期混乱中渐渐走了出来,张辽的袭击“红利”看起来快用完了!

冷静的“嚣张”

如果张辽只是匹夫之勇,那么,这800人现在差不多也该掉头了。(当然,也可以一头扎进吴军的人海中,有去无回)

如果是这样,此次出击也就最多只能起到骚扰的作用,难以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毕竟:靠这800人,能实际斩杀多少敌人呢?

张辽不是匹夫之勇!

张辽把目标瞄准了吴军的要害:孙权!

张辽在突破前军后,直接冲入营垒,直扑孙权!

孙权大惊,只好走到高处,令军队立长戟自守!

孙权就在眼前,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呀!

可是,张辽的头脑很冷静。

张辽军能一路杀到这里,不完全是因为自己牛逼,还在于吴军的混乱。

此时,孙权护卫部队立长戟列阵,虽然慌张,但毕竟已经严阵以待。

而且,孙权的护卫中,至少包括了一千余“车下虎士”,数量比张辽多,战斗力也非常强悍。

严阵以待的对手,不可能“一冲而散”,张辽要与之作战,只能是一刀一枪的阵战。

而此时,刚刚被冲散的吴军正浩浩荡荡围了过来!

张辽头脑冷静,没有再继续冲击,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挫敌锐气的方法。

张辽挥舞长戟,在阵前大呼:孙权,出来单挑!

孙权又不傻,当然不会出来!就算他想出来,身边的护卫也会拉着呀!

吴军士气沮丧!

突围:理智的“豪气”

该掉头了!

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披靡,无敢当者。——《三国志.张辽传》

这不仅仅是一次壮烈、豪气的突围,张辽在此处的指挥更显良将之风。

我们从《三国志》中的廖廖数语,来看张辽的指挥。

1、左右麾围,直前急出,围开。

张辽令军队向左右两翼运动,做出要从侧翼绕过的假像。

吴军见状,当然要把队伍拉开,分别向两翼堵截。

吴军虽然重新回到战场,但毕竟是急忙赶来“救主”的,指挥系统仍然未整,运动中,自然难免混乱,很难万全。

趁此机会,张辽亲率身边数十精锐,直接从中央选择薄弱处突围!

正常情况下,吴军中央再是薄弱,张辽数十人也是不够给人家塞牙缝的。

可是,吴军在混乱之中遭遇急击,有谁敢去堵张辽的路?

如此,张辽和身边数十人突围!

2、复还突围,拔出余众。

张辽在突围后,又翻身杀回重围。

即使在严阵以待的情况下,阵后也是薄弱点,是容易引发混乱的地方。

何况,在张辽的连续引导、冲击下,阵型已经混乱呢?

张辽自阵后杀入,会合军队。

随后,大军一起突围!

吴军先是在张辽的“左右麾围”中,阵型被拉薄,又在张辽连续的进进出出中陷入混乱,何以抵挡士气正旺的八百勇士?

如此,张辽军杀出重围。

吴军披靡,不敢上前,张辽安身回城!

后记

此战后,吴军士气大挫。

吴军随后围合肥十余日,终难克城,被迫退军。

退军过程中,孙权再次出了一次洋相。

张辽的追击,险些生擒孙权,再次“威震逍遥津”。

不过,张辽的追击作战,史书没有记载其规模。

以常理而言,当时孙权主力已经撤退,仅仅只有孙权、甘宁、吕蒙、周泰等部分军队,曹军没有后顾之忧,应当不会只带800人出来!

所以,张辽追击作战中的威震逍遥津,应该不能算入“八百破十万”。


此战,张辽展现了史诗级的良将之能。

精准、果断的出击时间:孙权虽号十万大军。但张辽此次出击打的,只有吴军的前军。吴军中军中贺齐是在孙权被围时才抵达战场。而吴军中的吕蒙、甘宁、凌统、周泰等人则还没来得及参战!

对战局的冷静把控:他先是袭击乱敌,后又在胜势中头脑冷静,及时调整、掉头,最后在突围时来去自如。

什么时候打,在哪里打,怎么打,都是张辽说了算!

他自始至终都牢牢把握了战局走向!

智勇足备,说的就是张辽这样的人吧!

7

这个其实有点问题的,先说一下背景。

三国志记载“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诸将皆疑。“合肥之战的时候,是曹操西征张鲁的时候,孙权率众十万来攻打合肥。

首先,这十万人本身就有问题。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晋阳秋曰:“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

孙吴末期共有人口230万,官吏3.2万,兵23万。孙吴末期经过发展兵员才23万,调动10万人也是倾一半国力,合肥之战人数能有十万是个问题。而且当时合肥就是个小港口,从曹操留守7000人也可以知道合肥应该不是很大。“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孙权既然调动10万人也就不会那么仓促的撤退了,这也不符合孙权稳重的风格。

其次,“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张辽采取的乘其立足未稳,突然袭击的方式,打击吴国士气。

最后,“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虽然张辽是八百人,但是是精锐部队,从“冲垒入”、“以长戟自守”推测张辽率领的极有可能是骑兵,骑兵对步兵还是很占优势的,而且合肥不是北方平原不适合大兵团作战,真正和张辽部队接触的吴兵应该不多。

综上,800VS100000又在情理之中。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请删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8

合肥之战是一场曹魏和东吴为争夺合肥而展开的一场战争,合肥之战不是一次战斗,而是围绕合肥展开的一些列战斗的总和前后持续了四十余年,双方也没有实质性分出胜负。

说到合肥之战必须提到曹操手下大将张辽,此乃张辽一生的巅峰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便是从此战而来,《三国志·张辽传》之用了九个字概括逍遥津之战:“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双方实力对比

关于此战的兵力对比,东吴发兵十万,孙权亲征,带有甘宁、凌统等大将。而据守合肥的曹军只有7000余人张辽,李典,乐进负责合肥的防守。

兵力对比悬殊,而曹操大军尚在西征,不及救援。

战前准备

由于实力悬殊,想要据城死守等待援军到来,基本上毫无胜算。

张辽决定按照曹操之前的计划,主动出击,趁敌立足未稳先消灭其锐气。

这是出奇制胜的一招,也是险招,如果突袭失败很可能导致全军覆没,但是要想保住合肥,这是唯一的办法。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

战斗过程还是比较简单的,张辽,李典带着八百步兵冲入敌阵,直奔孙权大帐。

孙权慌忙出逃,登高而忘,发现曹军数量很少,于是指挥大军将张辽团团围住。

张辽一马当先,左冲右突,打开一个缺口,带兵突围而去,吴军损失惨重,士气大伤。

此后吴军工程,但是由于士气受损,颇为不顺,张辽又在此时率军突袭孙权,孙权狼狈而逃,幸免于难。

八百为何能破十万

首先,张辽带的是八百步卒,这一点对于突袭很关键,便于更好的隐蔽,所以当张辽发动突击的时候,吴军毫无准备,乱作一团。

其次,张辽实现侦测到了孙权的位置,所谓十万大军不可能都卫戍在孙权周围,很可能还在缓慢集结中,而孙权身边可能只有为数不多的部队。张辽的突袭才能成功。

最后,这个数字确实也有夸张之嫌,面对敌兵十万,即使对方毫无准备,八百人也断然不可能全身而退。

此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不仅解了合肥之围,还差一点生擒孙权,更是让张辽名声大振。

9

三国中,吴国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打酱油”的角色,偏安江南,得过且过。其实,这是误解。孙吴政权的胃口,是绝不甘心屈居于江南,向西欲意取荆州地区,向北想要夺取江淮重镇合肥作为战略节点。合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孙吴政权来说,要想跨越长江而北进中原,就必须拿下合肥。对于曹魏政权来说,要想雄踞中原而南下江南,也必须守住合肥。因此孙吴和曹魏在合肥地区爆发过五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期间小规模冲突更是频繁。题主所说的合肥之战属于第二次合肥战役,又称逍遥津之战。

这里要纠正题主一个说法:当时曹军防守合肥的兵力为7000人,而不是只有800人。而且,曹军这7000人皆为精锐野战部队,统军将领为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张辽。合肥虽然不是大城市,但也是一座坚固的城池。如果曹军只拿800人就想防守住合肥,未免有点太看不起孙吴军队了。

再看看孙吴方面,鉴于曹军主力西移远在汉中地区,孙权觉得机会来了,于是集结了10万军队北上,想要从张辽手中夺取合肥。表面上看,10万对7000,应该是胜券在握。不过事实上,真正围攻合肥的吴军兵力也没有夸张的10万人,因为后勤运输线需要分兵,合肥周边地区也需要分兵攻占。孙权手中拥有七万人左右的兵力还是可以保证。

7000对70000人,兵力悬殊。这也导致孙吴军队开始便有轻敌思想,普遍认为可以拿下合肥。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对普通将领来说,可能早就弃城而逃了,但张辽可不是普通将领。乘孙吴军队立足维稳,他便集结八百死士飞奔杀出。据史书记载,张辽率领的八百人是前夜招募的勇士,属于70000曹军精锐中的精锐。但笔者认为,这八百人很可能是张辽手下的王牌——并州飞骑。毕竟单纯靠八百步兵是无法杀进又杀出孙吴大军。

张辽第一次主动出击,并未使正面的孙吴大军受到实质性损失。孙权待主力部队部队集结完毕之后,下令开始全面攻城。合肥城比较坚固,驻扎的曹军又极其善战。孙吴军队发动了一波波攻击,但都无功而返,相反还带来不小的损失。围城十几天都拿不下合肥城,吴军内部士气非常低迷,孙权准备撤军返回江南整军再战。

在逍遥津渡口地区,孙权作为统帅指挥全军撤退,自己仅带领少数士兵殿后。此时,张辽果断抓住战机,第二次主动冲击,差一点就干掉孙权。在身边侍卫拼死保护下,孙权才得以逃脱掉,不是一般狼狈。

以十倍的实力碾压对手,7万人却搞不定7千人,孙吴军队前前后后的北伐西进都没有多大成就,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1.林之满《著名战役》

2.方北辰:《三国名将》

“许述工作室”成员“醉卧沙场”主答

10

战胜十万吴军的,可不仅仅是张辽率领的八百人。而是镇守合肥的七千魏军,还有孙权自己!


逍遥津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当时,孙刘联盟重新划定了荆州的归属权,原本出现了裂痕的关系得以修复,于是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合作。一方面,刘备军在汉中方向下手,而孙权则点起大军,扑向合肥逍遥津。



在《三国志》的记载里面,多人传记里都说孙权率军十万出征,但是协虎认为,这十万大军水分颇大。在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两场事关孙吴存亡的关键战役中,孙吴分别派出了三万和五万人,面对一个合肥,孙吴居然抽调了全国近半的兵力?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孙权为了壮大声势,拉了许多未经战阵的新兵甚至是平民入伍。


如果史书属实,那孙权可真是痛下血本了。但这样痛下血本的下场,却遭到了张辽的当头一棒。


这一棒,张辽特地选择在天亮十分敲下去。经过一夜当值,吴军营中的士兵此时警惕性最为松懈,正等着交班回去休息。就在此时,张辽率领八百敢死队冲入了吴军大营,并且目标直指孙权的营帐。



这时候,人数上的优势就会化为劣势,因为孙权自己都猝不及防,吴军更加是混乱不堪。加上陈武被击杀,宋谦、徐盛两军溃败,几乎让孙权的大军就此崩塌。张辽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在局部取得了优势,打击了孙军的士气。


在接下来的守城作战里,张辽所要面对的局面自然就轻松了不少。其一:逍遥津面积狭小,孙权军队虽然数量众多,但无法展开;第二,经过突袭之后,曹军的士气更加旺盛,而孙军中却蔓延着恐惧;第三,合肥城经过扬州刺史刘馥悉心经营,修建得非常坚固,孙吴军队无处下手;第四:孙军遭遇了瘟疫疾病,战斗力大打折扣。


在甘宁的列传里有这样的记载:


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疚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
——《三国志·甘宁传》


也就是说,当时孙权军中的疾病已经使其无力再战,大多撤退。而孙权在江北断后,身边也只有吕蒙等四名将领。



可怜的“孙十万”,显然是忘了张辽突袭的本事。张辽在合肥城头,很快就发现了其本阵人马只有千余,于是再次杀出,还不忘拆了小师桥,断绝孙权的后路。若不是孙权坐下骏马争气,也许就沦为张辽的阶下囚。


总的来说,在整个合肥之战过程中,态势都不站在孙权这一方。甚至,我们还处处可见其自大之处。面对张辽这样的勇将时,自然是漏洞百出。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十万之众,就算是二十万三十万,也只不过是给张辽“送人头”罢了。


参考文献

《三国志》陈寿

《略伦吴魏逍遥津之战的历史意义》何捷、李代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